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国遗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国遗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国遗梦经典读后感10篇

  《家国遗梦》是一本由方行明著作,32.00元出版的2010-3图书,本书定价:516,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国遗梦》读后感(一):《家国遗梦》的作者真诚地向江西朋友致歉

  《家国遗梦》出版之后,获得不少读者的评价和质疑,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我个人疏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把小说中的反面人物说成“来自江西”(书中445页10行),真是追悔莫及!下面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一简介。

  记得我在向父亲收集素材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清代皖南徽州的一个县(好像是歙县),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小寡妇,家财万贯,县里一些贪官就觊觎她的财产,要算计她。小寡妇为人善良,反正这些家产自己也花不完,不如用它做些好事。有人建议她修一座桥,造福乡里。她一口答应。当然,她只是掏钱,桥怎么修,她可就是外行了。这样,就留下了被算计的隐患。有人劝她修一个十六孔的桥。十六孔就十六孔吧,她当然是没有异议。据说,民间修桥只能是单孔,只有皇家才能修双孔。小寡妇哪知其中的险恶,待桥修好以后,当地官员立即上报朝廷,龙颜大怒,随即降旨,将小寡妇处以极刑:剥皮——临迟处死。当地官员趁机将小寡妇的家产罚没“充公”。可怜的小寡妇,一心想做好事,却遭到如此暗算。待到行刑时,当地的刽子手都推托,不会剥人皮。这样,就没有人来行刑。朝廷没法,就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是悬赏两千两白银,招募行刑刽子手,期限三个月。第二道圣旨要等第一道圣旨完成以后才能公布。第一道圣旨一下,当地的刽子手仍然没有反应,没有人要这两千两白银。他们当然是同情小寡妇,不忍她遭受痛苦,等到三个月期满之后,给她一刀,快速结束她的性命了事。眼看三个月将近,这时,有一个人从江西赶来,揭了榜,要领取这两千两白银。他建议,可用刀在小寡妇的头顶划开一个“十”字型口,然后顺着“十”字口灌下水银,小寡妇的皮就全部自动脱落。这一招还真灵,这件棘手的行刑,也就顷刻化解。监斩官当即将两千两白银赏给这位来自江西的人。随即,公布第二道圣旨:此人同剥!

  善恶忠奸,朝廷当然明白,小寡妇修桥造福于乡里是值得嘉奖,但皇家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必须施加重刑以示意惩戒。这时,轮到要给这位从江西来的人行刑了,当地的刽子手争先恐后地要来给他剥皮。后来,当地人感念小寡妇的善举,在桥头上给她修了一座庙,把她当神来伺奉,据说还香火不断。

  当时我正在思考反面人物王富昌的来历,受故事里有“有一个人从江西赶来”,的启发,就没加思索地把王富昌说成“来自江西”(但书中并未说他是江西人),因而铸成大错。

  父亲讲的毕竟是一个故事,我也没有查证它的真伪,现在若再向他询问故事的出处,已是不可能了,死无对证,他老人家已入土为安了。这个故事应该说很精彩,它虽短小,却深刻地反映了人间的善恶忠奸,同时也揭示了世事险恶,充满陷阱。第一个陷入陷阱的是小寡妇,第二个则是“从江西赶来的人”。前者因造福乡里而被人们纪念,而后者却背上了不义之名。现在我又开始仔细地品味这个故事,发现其中有一个重大冤案,有一个人背了黑锅,这个人就是“来自江西”的人。他的爱财之举,无可厚非,谁不爱财?两千两白银对普通百姓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他也是取之有道。大家知道,用手工剥皮的办法,那可是一件漫长的细活,给受刑者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他提出的办法,既解决了朝廷的难题,又可快速结束受刑者的痛苦。水银一灌下去,她也就立即死亡,一了百了。他是一位智者,并知道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难题,可他却背上了不义的名声,并且还遭受了不应由他承担的剥皮酷刑。中国历史上的冤案多啊!在此,我谨向这位智者表示哀悼,希望能以此文为他洗刷不白之冤

  最后,我想在《家国遗梦》重印时把那一段修改如下:

  三十年代时期,寺中有常住僧人二十来人。其中有一个叫法空的和尚。此人自称姓王,名富昌,他的来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即便是他的姓名也是难知真假。这王富昌读了些书,识些字,只是为人奸刁滑怪,心狠手辣。因谋才害命一事败露而遭到通缉,逃到了南陵县。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后来他还俗后,有人觉得他跟几年前的通缉犯长得很像,并且从他的行为举止及所从事的行当来看,是他无疑。人们也只是私下议论,不敢出头来指认,因为那时王富昌已经有了权势,怕抓蛇不成,反被蛇咬,遭他暗算的人可不在少数啊!后来中国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这桩民国旧案也就没人过问,不了了之了。

  王富昌为躲避追捕,路经香由寺时,便在寺中出家,暂避风头,并把那不义之财找个地方埋藏起来,等风平浪静以后再来享用。

  方行明

  《家国遗梦》读后感(二):书评<<家国遗梦>>

  我一口气读完了方行明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家园遗梦>>,感觉非常高兴,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受益匪浅.

  读书把家业国事溶为一体,以一个家庭的盛衰枯荣来折射世事的沧桑变化,从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情趣中浓缩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时让潸然泪下,有时又让人捧腹大笑.

  作者虽不是专业作家,但文学功底厚实,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此书是不可多得的小说精品,值得一读.

  《家国遗梦》读后感(三):生活的传奇真实的再现

  这是一部很容易读进去的小说。一是它的脉络分明,故事生动,情节曲直,人文风俗情趣盎然;二是感情真挚,牧歌式的叙述描写渗透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深情。更重要的是,小说不仅通过一个家庭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在皖江一带给寻常百姓带来的喜怒哀乐,而且辩证地引导人们怎样认识在生活中得失。尤其在当今社会,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读了这部小说就会知道,今天的幸福是多么不易。

  小说中客观的反映了皖江地区老百姓对太平天国军的否定,那是因为起义军的确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小说中塑造的好人并没有得到所谓的好报,那是因为历史的混乱、政治的错误扭曲了民族文化的纽带。小说的结尾很沉重,似乎看到作者的怨愤和无奈,但那就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小说应该还有续集——土改到改革开放,这家人的命运应该还有更多的故事来反映历史的进程。

  要是那个导演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那不仅好看,而且对提高民族素质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小说中有个小的瑕疵:478页的“91.3空战”肯定不是2004年,请尽快订正。

  《家国遗梦》读后感(四):我们的梦就是国家的梦

  整本书并没有出现大人物,除了开篇的曾九大人。我的理解:这本书是来描写像你我一样平凡的小人物故事,方行明先生的平易近人的用笔和妙趣横生小故事也正是用来证明一点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某一个阅读点时,突然对书名起了怀疑,家或者“国“的遗梦,这是国的梦吗?

  但在我掩卷之后的思考中,我却突然想起一句政治教科书式的话“历史的主人是人民”,是啊,历史的主人是人民,国家的主人不正是老百姓吗?从李氏到英姑,他们都是普通的妇女,他们并没有像伟人那样,“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她们对生活的渴望,对生活的展望都是那样的简单而平凡,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老百姓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后代能活的更好的,生活的更自由的百姓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那她们的梦(也包括玉材这些男性角色)也的确是国家的梦啊。

  作为和她们一样平凡的人,我决定不轻视自己,也希望看过此书的读者和我一样把自己(包括身边所有的普通劳动者)看的伟大,我们的梦就是国家的梦。

  《家国遗梦》读后感(五):国安则民悦

  小说以牧歌式的笔调,娓娓道来。从清末到新中国初期,用最底层农民的传奇故事,演绎了一个家庭励志奋斗,不屈不挠,随时代变迁而起伏沉浮的家史。

  主人翁英姑,曾得叶挺将军的称赞,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角。表面看她是这个家庭的核心,是她把这个穷得连住处都没有的小两口,发展成一个既有田产,又有多处房产的富足之家。在日军侵华的大难中,她毫不犹豫地将两个儿子送上前线,可是在社会的变革中,她也没能逃过劫难。但细细读来,你就会发现,这个家庭是在劫后余难中挤进县城,是在社会相对稳定时发展壮大,当社会动荡不安时,个人再大的抱负,家庭再大的富足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作者在幽默诙谐的叙述中,客观冷静的描写了皖江一带的老百姓对太平军的怨恨,对汉奸败类的唾弃;尤其是文中描写的一些好人却得到了恶报,与传统的好人必有好报截然相反,令人深思——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好报?作者在多处强调:如果历史能够重新开始,我们都会变得聪明起来。

  是的,不能让不堪回首的历史在故去的人身上重演只能是梦境,但看了这些演变的人是绝不会再让它重演了。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意义吧。

  《家国遗梦》读后感(六):听说t他出了一本小说我很惊讶惊讶,人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看不出他表面大大咧咧,实际内心里却这么细致。也许是以前没有发现,其实早就是这样。

  为了尽快看完他的小说,我每天带着250度的老花镜坚持看一小时以上(一般超过30分钟眼睛就会疼),刚才终于看完了。掩卷遐思,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是一个地道的南陵人。以前我一直以为他是外地迁来的(他的讲话口音和他父亲在陈村水库工作)。文如其人,他的小说再现了他的才干。在他的小说中让我弄清了南陵县很多我想知道却无从打听的疑问。谢谢他,我真正的老乡!这部小说充分发挥了他记忆力超群的特长,把零星得来的传说故事,用历史的红线贯穿其中,演绎成牧歌式的人文传奇——方家传奇传。中心人物是他的奶奶。但是,据我对他母亲的了解,她才是现实中的真实传奇的母亲——她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把他从一个浑噩胡混的小青年引导上成才之路的,他比谁都清楚。不可否认,他的血液里有祖母的遗传因子,但后天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要。我认为他应该继续写下去,而且以他母亲为主角来演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的这段家史,这里大多是他自己亲身经历,是真正展示他观察创作才华的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