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0: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10篇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由熊培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思考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包含制度,经济,权利自由,民主等等,这类问题开始读确实有点枯燥甚至难懂,但是熊培云先生以他出色的文采,温暖幽默、思辩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人说读这有什么用呢?诚然,就想大学学经济学的人能够对现今经济状况等等了然于胸,但是在找工作时却遇到了困难,看这本书亦是如此,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了解了,思考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连自己的自由和权利都不去了解与想考吗?我不想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想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更多地了解。熊培云好比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可以眺望到自由和民主的窗,让我去了解,去思考,国家,社会,自由,民主等等问题。

  本书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作者主要在于思考,但是感觉有些问题思考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思考了,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这已经很好了,因为有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不是一两句就能解决的,关键是他开启了我思考的空间。在书中大量引用了一些大家的话语,如,柏拉图,亚当斯密,胡适等等非常多的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人话语,可能他们的书我们不一定看得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能够读下去,算是打基础吧。而且加上作者对时事,社会现象,电影的分析,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本书更添光彩。

  下面附我和作者思考不同的对一个小的事件的思考。前不久在说说里看到有一个团队用minecrat重建圆明园,收割了无数多个膝盖。让我不禁想起这本书中263页提到浙江横店集团宣称筹资200亿元在横店再造圆明园的事,作者提出“增量历史”的概念,认为这是做“历史的加法”,既为还原历史,也为盘活历史的存量、谋历史的增量。不可否认重建可以让人更加了解圆明园,但是我认为这种重建背后的商业价值是何其之重,这样就变味了,更何况重建的圆明园能和原来的圆明园相比吗?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像巴黎那样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很多乡村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都在受到威胁,保护现有的岂不更好。就拿我故乡麻城来说吧,最近几年,家乡麻城建了一个文化小镇,说是移民公园,无非是冲着商业利益去的。里面大量的仿古建筑,但是当我参观时,发现这些建筑仿的太劣质,不仅没有历史文化的气息,反而充斥着现代的元素。于此形成对比,麻城一些乡镇的一些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发掘,比如柏子塔,这才是庄端儿,难道这不必那假的更好,更有意义吗?

  本书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这只是我对其中一个不同的地方的思考,虽然之重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一定都接受和认同,但是作者的目的就是打开我们独立思考的窗,打开我们想考自由民主的窗,感谢作者,期待他的另一本对这本书的补充《自由在高处》,以及新书《西风东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我们共同恐惧,我们因此受益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问题,它们距你千里,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依旧会令你气愤无比,而且似乎还不单单只是这些问题触碰到了某些底线与情感,因为你总觉得你的气愤中总有那么一点点担忧与恐惧,似乎那问题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但你又无法确定。

  有时候,你的内心会生出某些想法,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为别人、为这个这个社会,甚至是为全世界,做点什么,这似乎不单单是你大公无私、急公好义,因为在你的想法中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自私,你似乎觉得你做了这些事,你自己也会得到庇护、自己在将来也会有了保障,只是你总也想不清该做点什么。

  有时候,你终于想到或者遇到了你要做的事情,但却发现前面总是障碍重重,总是有人在你的眼前遮遮挡挡,他们有时还很善意,他们有时还很有道理,他们对你横加阻挡还是有根有据,他们有强大的势力,完整的理论,和似乎很充分的理由,不让你做这,也不让你干那,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领地,你不知如何是好,缺乏指点,失去了方向。

  而熊培云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这样出现了,他告诉了你那些千里之外的问题让你气愤、让你担忧的原因,因为无论距离远近、无论风俗如何、无论经济贫富,我们都缺乏着相同的东西,因此我们都有可能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我们可能拥有相同的命运,而我们身边都缺乏的东西就是——社会。千百年来社会不断被皇权压制,几十年来社会不断被没收、充公,所以我们是如此一致,无法逃避,我们都在一个缺乏社会存在现实之中,无分南北,本质相同。

  本书也告诉了你要去干点什么,那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社会、重新重视我们的社会、重新构建我们的社会,让社会的力量不再被掩埋与遮蔽,让它成长、发展和正常化,让它足够强大,以制衡权力;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帮助人们,以规范人群,以造福所有人,你也因此能够为此出了一点力,而让自己受益,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这社会的庇护下。

  社会的消失,是会让有些人得利的,而更多的人却因此遭殃,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凡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都会本能奋起反抗,我们是如此,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会如此,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想为重建社会做点什么时,会有压力、会有阻碍、会被冠冕堂皇地拒绝,而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别怕,这条社会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走下去,一切也会因此好起来。在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时,我了解到不单单有民主的权利,还要有民主的责任,我想发现社会,重建社会的力量就是着民主的责任之一吧。

  我想真正能将人们联合起来的,也许就是我们共同的恐惧,我们害怕被无常的现实、无限的权力所伤害,所以我们才有了问题、有了想法、有了方向。既然我们还要与现实为伍,我们还要权力为我们服务,于是我们便联合为社会,在现实与权力失控时,以求庇护与制衡,我们共同的恐惧,我们也因此受益。

  归根到底,这本书其实还是在阐述着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是不过我们的常识已被埋没、丢弃、流失了许久,所以才会显得如此珍贵;而在常识被某些人故意打压了许久之后,再把它发掘出来,讲给众人听,往往不只是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些勇气。也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简单易懂,却又需要反复阅读的好书。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三):冷眼看社会,热血著文章

  冷眼看社会,热血著文章

  ——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是近两年我读过的书中个人感觉最好的一本,虽然这两年我一共读了不到20本书。工作后,读书之心常有,而读书的时间不常有,每每于工作间隙读几页喜欢的书籍,实在是莫大的享受。沉浸书中,可以不去想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享受自由自在的读书乐趣,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买书之前,了解了一下书的基本情况。此时一出,一时间洛阳纸贵,接连再版加印。对于一本人文社科类著作,此番情景,实在很久不曾有过了,尤其是在电子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书到之后,一直放在书桌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看着书,而不是看书。刚读完第一章节,我就被作者的思想和才学深深吸引了。断断续续地挤时间,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相比学生时代一天一本的速度,现在读书真可谓龟速前进。读完全书,感慨万千,整体感觉首先这是一部好书,非常值得一读,能够让你读得下去。回过头来仔细梳理,有几点感受。

  一是独立之精神。个体独立,是我理解的作者在本书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扉页引用亨利·梭罗名言“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意在强调个体独立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前提。将“社会”与“国家”剥离开来,重塑社会价值,更是为凸显个体的人的价值。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而只有个体的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够“用脚投票”,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受制于国家这部庞大的机器的钳制,公民社会才能形成,作者期待的“社会”才会出现。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思维工具,对社会问题保持高度关切。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作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工具,拿出自己的鲜明观点,进行解剖,入情入理不偏不倚,客观公允,彰显了独立之精神。

  二是自由之思想。作者毫不掩饰对胡适先生的尊崇,反复提到胡先生的为人与思想,每到论述关键之处,总会请出胡先生来压阵。引用胡适“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的思想,意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态度。“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都深刻而悲观,卢梭也不例外。越是悲观,越能看到事物最坏的一面,也就越能抵达思想的深层。人,生来自由,也应该一直自由下去,不应被“枷锁”束缚。而专制却是一把无法敲碎的枷锁,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紧紧锁住,冠之以民族国家概念,似乎谁与执政者有不同意见,即为叛国与汉奸。身体被枷锁束缚还不是最可怕的,思想被束缚更让人绝望,因为你连反抗的意愿都没有了。当话语权被剥夺,所有的反抗意义都被消解,化于无形。“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作者对思想与自由推崇至极,有思想才有争取个体独立的可能,有自由的环境才能养成个体独立的性格

  三是平等之意识。个体价值被忽略,思想自由被剥夺,后果之一就是社会平等的破灭。政治上权力垄断、腐败滋生。权力没有制约和监督,少数掌权者控制规则的解释权,谁掌握权力,谁就掌握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权,腐败也就不可避免。经济上贫富悬殊、阶层分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社会财富呈几何数增加,但是财富高度集中,少数人掌握大多数财富,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分化日趋明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然实现,如何实现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分配仍在等待破题。社会上矛盾尖锐、冲突加剧。暴力拆迁、环境污染、就业压力、食品安全等大量社会问题爆发,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被裹挟参与其中,往往为此类问题承担伤害的多是普通百姓,仇富仇官也就在所难免。作者分析此类社会问题时,始终坚持的一个隐形尺度就是平等,没有平等意识,政府可能会居高临下,企业可能会不讲规则,个人可能会歧视他人。

  四是济世之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理想的人很多,有能力的人很多,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也很多,有理想有能力还能不计功名甘愿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总是少数。在我看来,熊培云是最后一种人。在后记中,作者写道“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读书、写作、旅行,和志同道合朋友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做点力所能及且自认为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美好的。”这段话让我看得心生羡慕,多么轻松一句话,但又多么难以做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理想虽有,能力不济,自己也是最平凡的那一类人。读书、写作、旅行,一路求知进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不感到孤独;一起心有所想并身体力行,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努力;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无与伦比高大上。这一切,都在理想的指引下聚合,这般人生,岂能不美好?

  五是过人之才情。思想和才情总是难舍难分,一般有思想的人多半也有才情。读熊培云的文字,感觉他是思想、才情兼备的思想型才子。爱思考,总会不断地学习与追问,知识不断地积累与融合,才情也便慢慢养成,很自然的逻辑。作者思想的形成多半与其职业相关,作为记者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了解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必然养成刨根问底的追思精神。作为评论员,需要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评论,表达明确的观点与态度,对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作者的才情养成更离不开一颗坚定追求知识的恒心。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作者提到曾用半年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通读《胡适全集》,充分汲取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结合个人的思考化为自己的思想工具。其次是开阔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游历欧洲,追寻欧洲先哲的脚步,尽享欧洲文化之熏染,眼界与思路为之洞开。

  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抽丝剥茧,不输学者之思。

  以澎湃的热血挥写建设文章,添砖加瓦,堪称师者之范。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四):写到你的心里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写到你的心里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从过完年开始,就读了好多去年各大媒体排行榜上的上榜好书,到现在还有很多没读完。但是我感觉这一本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而且我相信很难再有别的书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了。

  刚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梁文道的序言,说着本书一路看下去你会以为这本书是你自己写的。这么说,是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吧。我感觉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感觉熊培云说出的都是我想要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看了以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接着就是崇拜,对思想的崇拜,为什么他可以了解得那么多,看得那么透彻,于是就嫉妒,熊培云和我同龄,而且是从江西农村里走出来的,为什么他就可以比我站得高那么多?剩下就是羡慕,人家考上了南开大学,又到巴黎大学留学,主修历史和法学。回国已经成为了记者,专栏作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大学对人生的改变,我相信也一样可以通过读书可以达到,读书人都无限相信书和力量。只是我更知道这条路会是世界上最漫长的道路,而且充满艰辛和坎坷。

  书读完了,原本很含混,很模糊的东西都清晰了起来,可是你要说作者有什么具体的观点,却很难说出来,不过是过去我们都知道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可是通过作者那一段一段,一点一点,像讲故事一样,把古今中外的事例一个一个摆出来,就让你明白了,就让你相信了,就让你认同了作者的观点。

  其实人的成长,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吧,都不是能够通过一阵风暴,一阵口号,就彻底发生改变的。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的认同,一点一点的接受,这个过程你甚至都想不到去否定,去反抗,就跟着走下去了。不过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来引导你前行的,肯定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灵魂,无比深邃的智慧。否则怎么可能办得到。

  其实熊培云还有另一个专业,那就是传播学。呵呵,所以才能够把这样一本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写得这么轻松,简直就写到你的心坎里面去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五):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面说,几流的人民,配有几流的政府。

  国家最初的存在价值就是暴力机器,如果真如马老前辈所说,最后国家这一庞然大物不复存在,那就是物产丰足,最终世事昌平时代的到来。

  既然国家是人创造出的“半人半兽”的存在,那与人民之间必定要博弈,人民没有进取,那这部机器一定向人民攫取资源。

  制度的运行需要环境,需要文化的基础。事实上,从嬴政开始的数千年以来,我们对这个老国家一直是两个姿态的交叠:要么我跪着,要么你跪着。一次次的革命都只是改朝换代,来来回回换了几波人,还是有人跪着,有人站着。

  国家这部机器需要喂养它的人民来监督制衡。

  现代的法治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国家不是个人统治,也不是由多数人统治,而是有每个自由意志的人民组成。社会公正的实现,要仰赖民智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最能促进个人意志的完善,改变过去小商品经济的家族观念。

  总之,开放的社会,能看到更多希望。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六):说出心里话,回到你自己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认真,在我认为说得好或有所触动的地方都做了笔记。因为这本书,我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几年的生活中,我因为自己的所想所见对一些事有了想法,这些想法隐隐的有个方向,但我却不能清楚的把它表达出来。我时常和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对某些事看不惯,但我只能埋在心里;我时常敏感的在某个时刻好像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但我不知该向谁述说。看了这本书,发现有些问题我也想过,有些问题我也向人表述过,但我无法向作者这样清晰的有逻辑的来梳理一遍。国家、个人、社会的关系原来应该是这个样子,我那种隐隐的不舒服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突然被人一语中的后感觉一下全身淋漓畅快了!我日渐萎靡的精神又好像重新被注入了活力!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点燃了自己的信念之火,也要做最好的自己。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太多的大实话,也读到了太多的心里话,可最让我高兴地就是,作者和我一样,在这种种的问题背后看到了乐观。我的乐观来源于政府已经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过去几年没有动静的变化现在在认真做了调研之后就能立竿见影。而作者也提到了中国现在在转型过程之中始终是向前,尽管步子慢,但至少是在向前。从本书后记中作者对本书反响的一些记述来看,现在像我一样在困境之中思考过问题,又重新发现自己的人有很多,大家内心都有那种想脚踏实地的做一些事儿,身体力行的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的冲动。这样一本书几乎一字不删的出版了,在社会上取得反响后,各方面都表现的赞誉有加本身就证明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理应继续乐观,并且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添砖加瓦。

  发表了以上感想以后,我才注意到这会是我人生的一部转型之书,我为自己曾经无数次想过,但迟迟不敢动手的生活找到了信念的支撑!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七):璀璨珠宝箱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璀璨珠宝箱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以最敏锐的感官,去把握时代的最强音,对于一本政治杂文而言,这是它的优点。但对于一本书而言,这也可能是它的不足。

  作为一个时评人,年轻感往往让人充满激情热血。这是他的优点。但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也可能是他的不足。

  饱读书籍,这是一笔财富,也可能是个包袱。

  可以说,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的优秀政治杂文。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小岗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自下而上的,那么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开始的社会改革,将会因为有了诸如此类的优秀政治杂文,变成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作者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传统领域,小政府大社会,充分发挥市场政治的活力,在新生事物上,作者亦有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作者尽力描绘了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从历史出发,走向未来。

  但是,以最敏锐的感官,去把握时代的最强音,对于一本政治杂文而言,这是它的优点。但对于一本书而言,这也可能是它的不足。

  在笔者看来,写作与演讲不同,读书与听讲座不同。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站在我们的面前,尤其是杂文类的书籍,无论我们希望强调哪一方面,书中所展现的,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理应有喜好,有观点,但不应有所偏颇。太刻意的强调社会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全面复苏,自由与民主的振兴,甚至于把担忧改革过于激进的观点讽刺为家长式的独裁者,并配以“你也配”的设计旁白,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路边的娱乐小报。笔者始终相信,无论是所谓的先进社会还是落后社会,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不论是对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推翻与破坏,都应该遵循渐进的原则。我想其实作者是明白的,不然他也不会认为21世纪是一个流汗的世纪,他也不会深深折服于胡适的观点。但明白与表达之间,表达与行动之间都隔着一层境界。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模糊地带,往往在书写的过程中展露。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相信这个时代会越来越美好。这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呐喊,我也相信这是许多热血青年为之奋斗的座右铭。

  读罢此书,我分明感受到了一名政治学学者特有的年轻感。不光是作者对于新鲜事物的领悟能力,更多的是,无论作者在阐述多么令人难过的现实,我们都不会认为他仅仅是在泄愤,无论作者多么的语出惊人,感言人所不敢言,我们倒也不觉得反感。因为作者拥有一名政治学者最珍贵的品行:真心的希望时代越来越美好。

  作为一个时评人,年轻感往往让人充满激情热血。这是他的优点。但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也可能是他的不足。

  我想,当杂志上的时评被集结成一本书时,增加的不应该仅仅是厚度,还有作者本人的沉淀与深度。就事论事我们可以凭借着理性与博学制胜,但是当事件已经过去,喧闹不再时,我们更渴望得到的,不是时事评论的快感,而是纵观历史,一份沉甸甸的平静叙述。喊口号式的短评如果被集结成了书籍,往往像是重复的播音喇叭,让人疲惫沉闷。

  读熊培云,让我想起了读梁文道的感受。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有为青年,是同时代里面的博学型学者。他们给了社会一种希望,是的,这个时代有人明白,这不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愚昧年代。在读《重》时,我往往会忍不住记下作者引用过的书籍,作家和电影,他们的一些精彩观点让人不禁拍手叫好。我们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作者年轻的生命里面沉甸甸的积累。

  但是,饱读书籍,这是一笔财富,也可能是个包袱。

  我不愿意用掉书袋这样酸溜溜的词去形容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所读的众多书籍,还没有真正吸收在身体发肤里。可以这么说,作者的广泛阅读,的的确确构筑了一座宏伟的知识宝塔,但是还没有在建造作者的思维模式上发挥作用。如果知识的引用有产权的保护,那么思维的转换却是真正自由的,对于读者而言,也是相当惬意的。我们可以佩服清代考究学的严谨,但却不得不更喜爱自成一派的自由表达。粗陋的知识构建不了思维的皇宫,但就算是饱读诗书,也并非一定能够。过多喜爱的作品,热衷的观点与表述,也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

  总而言之,《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真正优秀的作品。纵然仍有不足,却绝对掩饰不了里面思维的火花。纵然不算是一块完整无缺的美玉,但绝对是价值连城的珠宝箱。其实与其写这篇读后感,我更加迫不及待的是做读书笔记。许多精辟的论断真心值得读者珍藏。

  读书笔记系列:

  如果说中国是我们地理上的故乡,那么这个时代就是我们时间上的故土。不管我们见证着怎样的繁荣与昌盛,经历过怎样的忧惧与坎坷,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我们一生的机遇。我们手握的时间与生命,正如我们所拥有的智力与权利,都是我们一生的资本。

  爱国主义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忙于督促每一个人要去爱国家,而是要让国家能够爱每一个人。

  后一种思想战胜前一种思想未必都是因为前一种思想不好,而是因为坚持前一种思想的人慢慢过世了。

  如果国外封锁你,针对你,你自己也真的封锁起来,鼓吹民族主义,岂不是锁上加锁,对自己的不幸命运落井下石?

  世界是弱者的,因为弱者学会了适应。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为了左右之争而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其实,真正困扰中国的,是上下之争,是官民之争。

  在经济层面,一个社会可以通过富人的奢侈消费实现财富的分配和转移,而在政治和社会层面,这种奢侈同样因为承认人的欲望和天性,可以客观上抵御“安贫乐道法”里所承载的隐秘的统治。

  我们在创造未来,而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八):熊老师,请别再继续矫情了

  熊培云是我国近几年很“火”的学者,主要是因为他的几本书,如《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思想国》等。早在五六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著作时,我还对这位“草根学者”比较欣赏,可是到了后来,愈发发现他的书越来越“虚”,重复、无内涵的内容很多,文字过于矫情,动不动就且不管写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满篇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话题。2011年的时候,我曾在北京三联书店亲眼见过他,他当时借其眼镜的镜片脱落这件小事,又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到了“民主自由”……通过现场的观察,感觉他其实是个挺自负的人,属于典型的从农村打拼出来、留洋几年喝了点“洋墨水”后便一副自以为是、自认掌握“满腹经纶与治国之道”的小知识分子。有一件小事我记忆犹新,2011年过年前,那时我还对他的书比较感兴趣,我在微博上发了条:“下午大老远的坐了很多站的地铁到万圣书园,终于买到了熊培云老师的新书《自由在高处》。”到了晚上,就发现熊培云转发了我这条微博,并写了句“太感动了,我要关注你!”果然就关注了我,然后我的粉丝数也随着突然大涨起来。说实话,当时虽然我的心里挺高兴,但他的行为留给我的印象却不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学者应该表现出的,太感性,而且他居然能看到我发的这条微博这件事说明他一直在微博上搜索自己这本书的有关正面的评论,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不成熟和不自信。到了后来,大概是一个月之后,我便发现他在微博上默默的取消了对我的关注,我真的是无语了。通过这几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和修养,真正的大家,永远都有着大家的风范,我曾经拜访过的张岂之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最近,熊培云的新作《追故乡的人》由“理想国”出版了,我大致看了看目录,看不出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书名起的很高大上,但内容很虚,动辄就让一个村庄代表全中国,和梁鸿的书名有一拼)有多大差别,而且明明是写故乡,书里面却又出现了巴黎等内容,看来作者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曾在法国待过吧。说了这么多,最后建议熊培云老师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研究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中国的真实实践,不要整天说些不知所云的、“高大上”的、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不然,作品的内容只会越来越虚,文字只会越发矫情,而读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久了,便自然把您给抛弃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九):我还是个屁孩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理论者。从不怀疑自己因为涉猎的书少而支支吾吾,我可以天马行空地论证社科与哲学。在这本书面前,不能说自己被打败,因为本身阅读者不以竞争者姿态在捧书,但作者着实在论述的同时,让我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妄想论理世界的屁孩。

  每个人都会想在社会中伸张正义,或者对于万事嗤之以鼻。但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评论很多事情时只是在情绪的先入为主下再武装起言语和逻辑的武器。我们大都能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于是就像梁文道在序中所写的那样错觉于这本书仿佛就是自己所写。因为作者极其富有力量地帮你证明了你的观点。你会觉得,噢!这正是我要说的!

  与其说书评,不如说自评。从阅读书籍来讲发现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作者讲重新发现社会,我在这般社会的论述中发现自己。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么?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人--------表现得恰到好处、评判得恰到好处、与人相处得恰到好处......这本书看似不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但是在论述一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之后,我们理应要知道如何去做人,去迎合这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一群恰到好处的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重新发现社会吧。

  读书甚少,实感自卑。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思想逻辑论证控。那在不推翻此论点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就成了接下来的路。一本书所带来的思考已经熠熠生辉,而我坚信阅读的习惯可以让思维飞,那拒绝不生锈的充分必要条件,已经不言自喻。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十):重新发现社会就是重新发现人的本质

  昨晚一整夜无法入眠,只好看熊培云的这本书。不知是因为没睡着才看它,还是由于看它才没睡着。反正我看得过瘾,想得痛快。

  熊先生该书真的是blow me away的好书。我凭着印象,说说我的收获。

  我们传统所谓的“国家”概念指的是王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是君王的国家,而不是老百姓的国家,国家利益其实就是统治者的利益。

  而反观现代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欧洲一些小国。他们的所谓“国家”或“政府”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人民的利益是高于国家利益的。政府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是人民大道意见一致的工具而已。

  我们以前的社会,改革开放前,包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家至上的社会。社会被国家挤压到仅有很小的空间,国家包办一切,管理一切,上至我们的工作、养老,下至我的私生活,例如和谁谈恋爱听谁的歌等等,都被监管。在那个时候,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无孔不入,结果让很多青年都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社会群体利益。那时候宣传赖宁的故事、焦裕禄的故事,都是教给我们这个理。而且往往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受损的总是也总得是个人的利益。

  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了,放眼整个国际社会,个人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人民不再是皇家的臣民,不再是主子的奴才。在当今欧美社会,国家或政府正被关进笼子里,接受人民的监管。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人权或个人的利益高于国家主权或国家利益;这种“民本思想”在当今发达国家得道了很好的展现。

  马克思曾指出国家只是历史上形成的,最后也会退出历史舞台,而自由人联合起来的自治的公民社会才是人的最终归宿。只有每个人都为着自己的利益拼搏,而不为一些假大空的国家、领导做牺牲的时候,这个社会才能通过利益、权力之间的制衡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

  我们的国家以前管的太多了,但是也有好处,是我们的工作、住房、医疗甚至配偶都能让“公家”给安排或解决了。而如今“国退民进”之后,医疗、教育、就业都得靠自己了,但是土地却不能成为我们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人民与国家的利益交换就成了不对等的了。吃亏的就是人民。而收益的就是国家。但是国家收益了,却没有把利益和权力分派给每个公民。它是一个大公司,它赚了钱应该分给每一个股东分红,但在当代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事。但是当年在美国,以前的阿拉斯加州政府就做个这个事情,把政府多余的盈利分发给每个阿拉斯加的公民,每人2000美金;新加坡政府也干过这种事。这说明,他们的国家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国家,是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统治人民的君王。

  文革时期,之所以是“人对人是狼”的状态,大家互相斗,甚至夫妻决裂、父子反目,那都是因为当时政治绑架生活、国家吞并社会,既无现代意义之政府,也无现代意义之社会所造成的。只有国家对社会松绑,让社会的自发能力展现出来,这个社会才会繁荣昌盛。改革开放的果实,就是因为国家松绑的原因,个人可以独立创业,群体可以自发组织成公司,这些都表示国家不能是社会的羁绊,而只能是社会的服务者。我们国家现在不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吗,这就是一个好兆头。当然,有人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反过来也一样,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熊培云整本书向我们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即每个人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公民。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中国社会是需要被提倡的公民精神。

  熊培云还对传统儒家的等级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传统社会那种上下层之间存在的某种“权利”和“义务”的纽带让下层对上层存在一种心理和观念上的依赖,这也是庇护性政治即专制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儒家这套等级观念显然不符合当今需要解放生产力,给予每个个体以自由的时代要求。只有解除那种传统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人,万能的行政权力和专制的庇护性的政治制度才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重新发现社会,就是重新发现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或政治性(亚里士多德有云,人是政治的动物),而非国家性;社会是一各个个体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网络,而不是两种势力组成的单一链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