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眼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眼人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眼人读后感10篇

  《没眼人》是一本由亚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眼人》读后感(一):[拾光书屋(书评)]人生的纯粹

  初初看到这本书是有框架的,认为无非是大山里的传说,特殊的人群,似曾相识的亚妮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世界。而真正拿到书则不然,这是本有份量的书!不只是他大16K的版本个多帧的图片,还要那灰色的调调原始却动人心魄。一如那真真切切的文字直入肺腑。

  是真的不是故事书,却从讲故事开始,“十年生死两茫茫“李清照的诗句诠释了许多东西,也概括了人生。十年说长不长,挥手之间,十年说短不短,一个城市人和大山深处的纠葛。故事的起因很简单,不过是一场“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名额擂台赛”。作者是主持人,一个放羊娃的声名鹊起,一部纪实片{进城记}打开了作者对左权这个太行山脉深处地方的大门。引出了放羊娃的山歌王爹,以及他口中真正会唱的以走唱为生计的11个没眼人的故事。

  太行山脉,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地区。踏实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东部的界线。大约六亿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后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因为特殊的地理地貌,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太行山的游击战开展的如火如荼。没眼人的传说从这里开始。因为是瞎子的缘故有因为会吹拉弹唱,他们可以出入鬼子控制区,可以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所以组成了编队。解放后因为无法证明的编制问题,就一直自给自足的走村串乡的红白喜事的走唱养活自己的小团队。因为大山深处人们对眼睛失明的恐惧,往往家庭有眼疾的孩子也会送给这队伍里让他学习一项谋生的技能。11个人的纠缠,如何生活,还有和尘世的恩恩怨怨,在作者铺心铺肺的一路随行上和深入浅出的了解,每个相关人物的接触,才把一切故事和恩怨徐徐展开。

  作者是个随性豁达的人,而且热忱并执着。看每一帧照片她真诚笑容都不禁被她感染。事无巨细的参与,一见如故亲情不顾一切的深入,毫无偏见的坦诚。十年的时间,无数的金钱的艰难筹集,都不是几句话,几张图片可以描述的。一路坎坎坷坷的走来,积累的无数的素材和胶片和无数的感动。同11个没眼人园北京梦,园他们的乡亲梦,其中无数次的奔走个中的滋味不可言述。

  小时候曾经回过自己父亲的老家,很偏僻的农村。井里打上来水是绿色的,山羊是你牵它不走的,半夜是连床一起抬出来院子里睡的,因为有跳蚤大人们在烧草绳熏。村里的路是黄土很厚的,爸爸妈妈走亲戚要走很远路我做门槛上等一天的。人是纯良和本分的。读亚妮的书就立刻感同身受的闻到了乡土的气息。被那些人呢那些事感动的不止一次的落泪。我相信这是纪实而不只是故事。当看到“念念“葬礼上,凭空的一声女腔高歌时真真的感受到了震撼,泪扑扑而下。

  中国人是有民族性的,纯粹的人是真正的自由快乐而引导走完人生的人。

  期待亚妮的电影,正如她写道“眼没了,心就亮了“。

  《没眼人》读后感(二):平凡却 充实

  没有欲望和掩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一个20年前 的当家主持人,为了这11个人 ,放下了一切成功的城市生活,

  陪着他们到了 山里,陪几日,几月不算什么,

  她却陪他们过了10年啊··

  记录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出书,拍电影,电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上映,我一定会支持。

  作者叫亚妮,2000年有一个歌词比赛,冠军就是一个山里的人,亚妮为了采访他,到了山里,无意间听见了一阵歌声,唱歌的人是11个没眼睛的男人

  他们席地而坐,仰天而唱。

  没眼人的由来,听说是 二战期间,为中国抗日军队传递消息的,

  时到今日,他们没档案 没记录,所以只有流浪

  流浪在太行山的 山里 村里

  以卖唱为生,行踪不定。

  他们唱的就是辽州小调,这小调已经列入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他们却不知道

  没人知道出他们怎么生活下来

  没人知道他们怀着怎样的情怀

  他们都身怀绝技

  有着很多动人故事

  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支持亚妮,坐等电影上映。

  《没眼人》读后感(三):眼没了,心还在

  眼没了,心还在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和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绵延数400余公里,故事就发生在山脊中段的左权深山里。那里管盲人不叫盲人,叫没眼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山里人的俗称,另一种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盲人特殊部队的称呼。 故事讲的就是上文所说的后者,这支部队最多的时候35人,他们在敌区假借唱曲算卦,给军队送情报和送军火,顺便再搞搞革命宣传,所以刚开始称呼是“盲人宣传队”,他们可能觉得高调了,逼格一高说不定就会被灭,后来就简单粗暴,所以就有了“没眼人”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结束,革命成功,有眼的去了北京,接着就是“升级当干部,迎娶白富美的走上人生巅峰”,而没眼人就这样被遗忘在了世界的角落,从刚开始的35人,生老病死的换,他们依旧在山里走,山里唱,直到现在的十一人,现在的十一人中,除了屎蛋以外,其他人和八路已无太大关系,但是就算被“情人”抛弃,精神的传承依旧没有断,依旧保持着八路形成规矩,如打铺盖,集体背诵“三大纪律八大纪律”种种细节表面,他们与那支部队有着扯不断的关系,这个关系就像剪不断的爱情线,可惜“情人”已弃他们而走,他们流浪于1700个村庄,当地人管吃住,他们管唱,几十年,依旧未变! 这是一群被忽视的群体,甚至于被整个社会忽视,他们以卖唱为生,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人会去关注他们,尽管他们身怀唱念吹打的绝技,直到亚妮发现了他们,发现并记录他们的故事,没人知道那些被列出中国物质非文化遗产名录的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完整的保留在没眼人队伍中。 人间情暖,在他们的背后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老屎蛋把积攒两千八百六十四块七毛交给他挂念了一辈子的女人时,那一只不断颤抖的手,七天的家庭,肉三的姐姐,一个人养活一家6个瞎子的重担,喇叭那扯不断的爱情,为了给养女留住母亲,父女俩不断磕头的画面.....这些不断打动着我,比起他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抱怨自己的生活呢? 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让我们生活的很好,但是我们的内心真的快乐吗?追求物质,缺乏精神。亚妮说,“我写没眼人,拍没眼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可怜他们,而是更像让人们感受这群人在他们的世界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关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生命一种生态蜕变的诘问。

  《没眼人》读后感(四):谈不上什么怜悯,你不一定有他们快乐

  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写在《没眼人》出版之时

  (一)

  因为不了解而生好奇,因为好奇而去努力了解,因为了解而生敬畏

  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真的是看着亚妮的电视节目长大的。她从来都是身着华服出现在各大电视晚会的现场,亦或者在《亚妮访谈》的节目里。

  然而,她告诉我说,其实她是一个电影导演,而且是国家一级导演,拍过百余集纪录片……

  然后《没眼人》的书稿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辗转送到我的手上。一开始有点儿懵,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世界,因为不了解而生好奇,因为好奇而去努力了解,因为了解而生敬畏。

  没眼人,是一群“瞎子”,传说在抗战期间是一支八路军的情报队伍,但是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档案、没有记录,只存在于老乡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中。他们在太行山卖唱,行走于茫茫大山,却保存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辽州小调作为西部民歌的支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是一群在一般人看来生活在世界最底层的人,他们活着或者死去,原本没有人会关注,尽管他们个个身怀唱念吹打的绝技,以及演绎着各种纠缠动人的人生故事……直到有一天,亚妮像发现了稀世珍宝一样找到他们,发现并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管亚妮叫“杭州女人”,信任她如大家长。“杭州女人”不仅拍他们的故事,跟他们同吃同住,还帮他们解决难题、实现愿望……这个活儿一接就是十年!

  我会沉浸在没眼人的故事里:老屎蛋把积攒了五十多年的两千八百六十四块七毛钱交给他记挂了一辈子的疯女人二梅时,那一直抖一直抖的手;一心想生有眼人的念念,在生下儿子七天后发现他是没眼人时,曾起心结束他的生命,却又不忍下手的痛苦;肉三的姐姐喜籽,一个人养活一家6个瞎子,面对命运压给她的不可思议的重担,默默承受的淡然;七天和他的哥哥亮天,山沟沟和北京城的不同命运,以及互相无法适应又彼此牵挂兄弟情义;喇叭和他的旺香那牵扯不清的爱情,为了给养女团圆留住娘,父女俩在树下不断磕头的画面;没眼人带着已经逝去的老队长程贵的小号,几经周折终于站到天安门广场“听”升旗了却他的夙愿的庄严;还有亚妮跟着没眼人走山的时候,晚上,一群瞎子执意为她留一盏他们从来不会开的灯时的温暖……

  从来没有看一个书稿看到几度落泪。

  (二)

  我们都想做把金子打磨得更亮的匠人

  接这个选题,我仍然犹豫了一段时间,一是我的团队并不擅长做纪实文学,我一直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二是,这本书也有可能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我不太确定了解一群山里流浪艺人的生活状态对大众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

  我问亚妮,你信任我们吗?我们之前没有太多做这类书的经验。亚妮说:我看过你们做过的书,没问题。

  我问亚妮,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辛苦做没眼人的片子?亚妮说:有时候我也会有困惑,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和几乎所有的积蓄,而且几乎把没眼人最隐私的内心都摆到大家面前了,这是不是理智的行为?但如果我不去记录他们,他们就会消失了,连带他们的生活和这些属于非遗的技艺,那些唱词唱调,那些活生生的故事,消失了多可惜……

  我是编辑,我一直觉得书于我就好像有生命一样,从选题开始就会跟你产生关联,从生疏到密切,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会不可逆转地流失,而另外一些则会成为编辑生命中的一部分。《没眼人》就成了这一部分。

  跟亚妮合作是一个既愉快又痛苦的过程,愉快是因为我们有一样的目标,痛苦是因为几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并且十分坚持。

  十年来有大量的没眼人纪实照片和电影现场照片需要甄选和编辑到书稿里面去,所以我找到了最能信任的设计团队,设计之前开了好几次会,时间前后历经10年,图片的质量差别很大,需要大量的调图工作,但又要调得看不出来调过了,因为亚妮坚持要所有图片保持纪录片的质感,而书又需要保持风格的完整性。每一个认真的作者都会对自己的作品极其重视,这句话多加一个“了”还是去掉一个“的”,这样的小细节,亚妮来来回回改了无数次,对于一些出版规范的修改建议,她会来回斟酌好几天,我理解,写了十年了,临出版的时候,会更加的忐忑不确定吧。改到第十遍的时候设计师崩溃了,改到第十五遍的时候文编崩溃了,改到不知道多少遍的时候我也要崩溃了……

  其实从读者角度是看不到这样的过程的,不是作者写完就自然成了一本书的样子的,从书的初稿到最后呈现的图书之间,有一个漫长的编辑过程。很多人都说我们出书节奏太快,但其实对于工匠态度的追求我们也没有放弃啊,快与慢,有时候大概只是在情怀之外是否愿意再往前逼自己一步的是效率的问题。

  (三)

  老屎蛋说:眼没了,心就亮了

  我特别喜欢田青老师的话: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能坦坦然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他说的是没眼人的生活状态。亚妮说,我写没眼人、拍没眼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可怜他们,而更想让人们感受这群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快乐自由的状态,我们现代人已经远离这样的状态太久了……作为这本书最初的一批读者,亚妮的目的达到了,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了她一个人不顾一切投入其中所产生的力量和成果。这种力量吸引了好多人来为没眼人努力。给《末代皇帝》做电影音乐、并最早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的音乐家苏聪,为《没眼人》做了电影音乐,他在德国收到亚妮给他寄的近5个小时的混乱的初剪样,便答应了这份差事,多次往返中德,在北京录完了唱和全部民乐部分,在山西绛县录完了鼓,又在德国录完了音效,最后在俄罗斯用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录完了交响乐,所有的步骤一丝不苟,分文不提。音乐完成之后,亚妮进山去给没眼人听。没眼人对音乐是极其挑剔的,他们经常说,没了眼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不是用眼能看明白的。听完苏聪的音乐之后,他们说:苏聪的前世是个没眼人,有眼人弄不出这么好的调调来!这大概是他们能给出的最高等级的评价了吧……还有,贾樟柯是《没眼人》电影的艺术指导。

  没眼人的老队长老屎蛋据说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每每在亚妮陷入困境的时候给她指明方向,我理解这大概是经历人生沧桑之后所领悟到的生活大智慧。“眼没了,心就亮了”是他的原话。

  现在,书已经在印厂,而我们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我们还在也还在各种折腾,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完美我们的营销方案,让《没眼人》为更多的人所知。“不管再卑微的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痕迹的权利”,这本书无关怜悯,只有震撼。没眼人眼里没有光,但心是敞亮的。而我们看似光鲜,但其实未必有他们的明白和快乐。

  我的团队是中信的商业社,除了专业做商业领域的图书以外,我们也坚持用商业的逻辑来做每一本书的销售。我希望不管是《没眼人》的书,还是亚妮之后的电影,都可以用商业的逻辑来赢得读者或者观众的认可,而不是类似下跪这样的方式。亚妮的作品是金子,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金子打磨得更亮,让它的光芒为更多人看到。

  《没眼人》读后感(五):历史烟尘中的没眼人

  作为一个山西人,虽然对山西没有太多的依恋感,但每每遇到与山西有关的事情,还是会心动,忍不住了解一下。不久前,一名同事说找地方玩,最好是有点历史感的,我随口说可以去山西。她说,山西几个有名的景点都去玩过了,整体的感觉还不错,但,她小心地说(知道我是山西人),就是总是感觉有点土。其实她多虑了,我自己也很清楚,包括许多去过山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那确实就是土。

  山西的土,和北京飞沙尘暴时的土不一样,不是浮尘,是黄土,抹去了似乎还会在;不轻浮,反而厚重。山西的土,甚至不是现实中可见的土,而是压在人心上的土。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只要去过山西,见过那些大大小小的景观,都会感觉到呼吸中的那一丝凝重。山西的土,不止是土,是积累千年的历史的烟尘。

  山西由于地理原因,东西有山,南有黄河,北接塞外,与外部交流不太容易,尤其在古代,所以并不是建设大型城市的良好区位。历史上没有在山西建都的大王朝,也没有特别厉害的诸侯王再此立业。凡是从山西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在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很少有再回来的。因此也无需和外界频繁交流。所以山西整体比较封闭的。这种封闭,造成了一种时间的停滞。时间在山西变成了黄土,一层一层累积下来,很多时代的景观也静静地蹲了千年。而生活在山西的人们,也习惯了这些了景观,习惯了这些黄土,身上也带着时代呼吸的遗迹,看着许多景观和自己一起复归尘土,就像看着太阳东升西落,花开花谢。

  山西之外的人,尤其是对历史或者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只要接触到了山西,就会被吸引,被震撼。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景观或文化,就这样肆意地放着,似乎没有想着去收藏、去保护。文物或文化的保护意识,可以专门通过去教育去提升,但世世代代的惰性很难改变。这种惰性,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见惯了沧桑变化的淡然。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心怀感激。就像亚妮倾力十年,为左权没眼人所做的。在《没眼人》一书中,我们能看到山西的一个剖面。

  这些没眼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在山中唱着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辽州小调。他们有着现代的烙印:据说给八路军当过情报员,一直保留着讲纪律、打背包、开会之前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习惯。但他们一开口唱,那便是另一个世界。用亚妮的话讲,那是神的世界。他们能不能接触到神的世界,我们不知道,虽然老屎蛋算卦极准,甚至能准确预知自己去世的时间。我们知道的是,某些历史的烟尘落在了这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中、这帮没眼人的身上。通过他们,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早已逝去的世界中的中国文化气息。

  这些人生活在现代的左权,离我家乡都不远,说着让我感觉很亲切的方言。他们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但并不为其所扰。他们的行事方式,总是出人意料,但又让人赞叹。在亚妮的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各种让人忍俊不禁或热泪盈眶的场景,让我们对这些人肃然起敬。

  与山外世界的接触,总会让一个封闭的世界发生极大的变化。就像亚妮的《没眼人》开始时提到的羊倌变成了一个见面敬军礼的现代人。这种变化很难说是好是坏。一方面不能因为想保留文化就让一些人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接触让人脱离封闭的环境后,一些文化必然会消融,就像没眼人唱的辽州小调。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保留一些影像资料,而这些人终会消逝,且无后来人。他们负载的文化和他们一起消逝,消逝得庄重,有尊严,就像肉三和屎蛋,坐着,安然而逝。

  --------------------------------------------------------------------------------------------------------

  如果愿意做关于读书方面的交流,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坐观堂闲读记

  《没眼人》读后感(六):神之光

  翻开没眼人的封面,看到了亚妮的亲笔签名时,的确有些小惊喜。这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主持人,编导,导演因为一场民歌比赛跟11位在太行山下的没眼流浪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书的前半段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电影百鸟朝凤,亚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这群人的故事,她发现,这是一个绝对另类的群体,有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有极其独特的活着和死去的轮回世界,不直接,深度进入这个世界,不滚在一起吃喝拉撒,插科打诨,那就是雾里看花,不知道他们如何苦乐聚散,怎样报仇泄恨,尤其不了解他们来世今生的爱恨,于是她准备了行囊,一头扎进山里跟没眼人流浪去了。最后她被没眼人深深的触动,于是决定筹拍电影,书的后半段电影拍摄的过程又让我想起了魏德圣拍赛德克巴莱德故事,为了筹拍这个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电影,亚妮求遍了所有人,卖掉了自己的房产,跟不喜欢的商人吃饭喝酒,就只为了把最纯粹的没眼人的故事呈现出来,就是这种信念,每次的绝境都似乎能柳暗花明,在最后一个拍摄现场,有一张相片拍到,有一束从天直射下来的红光,端端正正的把她笼罩其中,剧组的人都说,没眼的人不是凡胎,他们保佑你,逢凶化吉,这就是保佑你走过这十年而每每逢难化吉的,神之光!

  《没眼人》读后感(七):电影《没眼人》导演纪实手记

  在还没有看完本书的时候,我就发了条豆瓣广播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亚妮的这本《没眼人》真的很好看,因为真实。必须怒推。”看完全书之后还是这样的感受。

  知道这本书,源自于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条链接,说是一位主持人放着主持工作不干,跑去穷山僻壤拍什么纪录片,一拍就是十年,而且把房子抵押上了,还是个女的。然后我很好奇,于是点进去看了。然后,就知道了亚妮,然后就对这本《没眼人》非常感兴趣。

  亚妮是国家一级导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卫视制片人、导演、主持人。这部《没眼人》拍摄了十年,到现在还在制作中。主要讲述的是太行山11个盲艺人的故事,传说他们的前身是“二战”期间,在太行山深处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队员全部是瞎子,但太行山人不管这些人叫瞎子,叫“没眼人”。抗日结束了,但“没眼人”这支队伍却保留了下来,他们就在太行山里流浪卖唱。亚妮知晓了他们,觉得他们是左权民歌的传承者,于是,就决定为他们拍一部纪录片,讲述“没眼人”的故事,系统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原生态歌唱。而本书,就是亚妮拍摄《没眼人》这部纪录片前因后果的记录。

  文中告诉我们,知晓没眼人,源于羊倌石占明,对,就是那个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赛歌王奖获得者石占明。石占明的父亲石占明告诉了亚妮没眼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绝对另类的群体,有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有极其独特的或者和死去的轮回世界,不直接、深度进入这个世界,不滚在一起吃喝拉撒、插科打诨,那就是雾里看花,不知道他们如何苦乐聚散,怎样报恩泯仇,尤其不了解他们来世今生的爱恨。于是亚妮准备了行囊,到山里跟着没眼人流浪去了。此后的十年,亚妮都是和他们一起吃年饭。想来,这样的坚持,仅凭毅力是不够的,是对文化的尊重,是对艺术的尊重,才支撑着亚妮一路走下去。因为这当中,遭遇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恶略的环境,他人的不解,而是资金的短缺。这部纪录片耗费自己巨大,跨时长,又没有专业的演员,光前四年,素材量就已经超过了五百小时。

  没眼人卖唱,平时一落座,先是最年长的屎蛋一喊打镗,然后一位叫肉三的跟着咣咣地敲锣,一直敲到听唱的人陆陆续续围上来,就吹打开来。

  11个没眼人,11个故事。亮天、补天和七天之间的纠缠不清的爱,让人感动;肉三的葬礼让人悲伤;喇叭的爱情让人难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善良、豁达和快乐。这是城里人丢失了很久或正在丢失的东西。也许,这也是亚妮呀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可能在读者看来,没眼人生活艰苦,物质条件极差,是不会开心快乐的。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不快乐,他们活得很豁达,有些甚至比有眼人还豁达。他们毫不掩盖自己的欲望,七情六欲真实表达。也许,正如田青说的“没有欲望和掩盖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大部分人活得没有没眼人快乐。

  《没眼人》读后感(八):最难写的评价,最深刻的书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到,最难写评论的作品了。

  来来回回,两周了,总是写了删,删了写,总觉得没办法真正表述出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感受。

  没眼人是讲一群没有眼睛的人的故事的,书的印刷和设计,我都很喜欢。

  纸张很舒服,柔软而脆弱,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变旧、变脏,适合放在书包里,走路累了,在商业街的某个角落,忘记吵杂,看一段。

  线装,不怕反复翻阅,认真的书,没有胶装,干净利落,可以整本书摊平,设计者是真正读书的人,知道我们这群蠹虫心意何在。不会无奈的读到最后,整本书支离破碎。

  不知道一个浓妆的女人会叙述这样的故事。

  我不太喜欢女人浓妆艳抹,至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觉得穿着精致,生活细腻是我能接受的,那些在八九十岁依然穿着旗袍保持身材不变形的女人,一直是我心目之中最为倾慕的女神。而那些满脸BB霜,一脸网红相的女人,就让人着实倒了胃口。淡妆是对自己好,浓妆是不想让人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不坦荡的人,不可能有好的作品。所以我忽略了亚妮。在看这部作品之前,我对亚妮没什么概念,至于所谓的名头,更是没有任何印象,亚妮的有些照片让人不悦,眼角眉梢,过重的化妆。读到后来,也便理解,亚妮的生活轨迹,需要这样的妆容。

  故事很大,也很小,这样一群没有眼睛的男人,为了生计,在山里奔走,生活的疼痛,几次三番触动心中最难受的那个角落。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每次进山,都能见到生活在边缘的人,这种生活,并不鲜见。但是么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重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和生活,为什么会有城里和农村的区别,只是问来问去,完全没有答案。亚妮的故事里,偏偏给了这样的答案,那些始终不愿在城里生活的灵魂,那些虽然漂泊却依然眷恋土地的人们,就这样在亚妮的故事里,活脱脱的跃然纸上。还有那些想走走不了的人,那些想活着却离开的魂,亚妮就这样带他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女人灵魂最深处的庞大以及深刻。

  书看完的时候,我大约有两三天不想再看别的东西,太多东西需要消化。太多事情需要想,而这些,我想正是亚妮想要我们反观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经验以及想法。而亚妮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重新看她,这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妆容下,坦荡的灵魂。

  《没眼人》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传说

  有的人出生就看不见这个世界,有的人是见过这个世界然后把眼睛留下了,亚妮用时间记录了没眼人的传说。20个章节,22个故事,一曲民歌,一路军队般的没眼人,可能是八路的没眼人,就是接下来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时间里慢慢推移,每个故事都是可以预见的生活,每个故事都是普通人可能的过去,每个故事都在说一段没眼人的正常生活,每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没眼人是好人,每个故事都在说没眼人因困而乐,每个故事如此真实而别扭。画出的人物像,人心的真实和贫穷的残忍从想象来到人前。

  几乎与世隔绝,只是个传说

  《没眼人》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 归 宿

  第一次听到《没眼人》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讲的会是哲学类的内容,等到拿到书一看,还真是没眼人,他们看不见东西,是真正的没眼人。

  书中讲没眼人曾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他们出没于西部太行山深处,所有人都是瞎子,但是太行人管这些人不叫瞎子,叫没眼人。瞎子表明的是状态,瞎的,看不见,而没眼人,是将他们和男人、女人、有用的人、无用的人并列了,他们只是没有眼而已其余正常。这是对他们的尊重。想到这里,我对这种叫法肃然起敬,敬没眼人,敬太行人。

  没眼人的被发现起因于“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擂台赛”,歌王石占明的老爹是没眼人传奇的见证人之一。在老爹的指点下,11个没眼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当然,如今的没眼人跟八路已经没有关系了,更不是曾经二战时期的没眼人队伍,但是其中的一位老队长还真见证了那段惊险传奇的故事。他叫屎蛋,一害沙眼两眼就肿的像屎蛋以此得名。他本来眼睛好好的,后因爹娘去世,悲伤过度双目失明。他失明前就经常带着没眼人执行情报任务,失明后就成为了没眼人队伍的队长。然而不知何故,没眼人这支情报部队却没有档案记载,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了他的脑子里。如果要证明,他们每人肩膀上有角有棱的铺盖装备就是很好的证明。

  屎蛋是队里的人物,有眼的时候送情报被日本人搜了出来,那个一顿打,后来凭借聪明的头脑躲过一劫,却差点被乡亲当汉奸活埋。

  屎蛋唱的也好,汉唐传奇、明清典故、八卦星宿、乡俚传闻,虽是瞎编却鲜活的水灵,作者怕会失传就想提前把屎蛋的老歌都录了,可是,七天提出条件要帮屎蛋做一件事情—送终。屎蛋没有儿女,但是他是23个娃儿的保爹(干爹),与其中一个保儿娘有过一个短暂的家,时至今日,她还在他的心里。五十年了,不知道那个儿子能否认他。经作者的劝说,带着没眼人来到了这个没眼人的禁地,拄着盲棍的手不停的颤抖,结局也许已经预见了,攒了一辈子的两千八百六十四块七毛散落一地,当时是他离开了这个疯女人,如今时隔半个世纪,想来这个送终是没指望了…回去的路上屎蛋以《大公鸡》的一人四唱算是对作者的感谢,又有梆子、又有唱,没眼的都笑了,有眼的却留了泪,如果没有这段往事,屎蛋活的会是多么快活啊。

  没眼人的队伍里有天生盲的,也有后天盲的,见过大千世界的没眼人都会被队友崇拜。没眼人没有什么收入,像屎蛋五十年能攒两千多块钱就让队友们很吃惊,他们没收入但是也不会饿死,所以家里有了没眼的孩子都会送到他们那里去。队伍就这样延续下来。七天、光明都是这样。

  七天有一个哥哥,哥哥在北京是一个记者,二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说我们也应该清楚,没眼人没有一个缺故事的,他们每天排着队走街串巷,吹拉弹唱,笑容的背后都有各自的酸楚。但是,经过无数磨难的他们聚到了一起,这里就是他们的归宿,他们的开心肯定也是发自内心的。

  看了他们的故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要珍惜自己的一双眼睛,我们需要珍惜的是自己的人生,人生苦短,要及时为自己的心寻找归宿,如此才不会轻易的迷失了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没眼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