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当我谈理想时,我谈些什么

  灵感源自哪里

  大部分人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灵感源自潜意识,而潜意识来源于人经历的积累,所以这也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说法,每个人都且只从现实取材。艺术家将零零碎碎的概念重新排列组合,用特定的形式表达情感。那么形式又来源于哪里呢?也许它是现实中就有的,也许它是根据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实验、对比出来的。

  艺术是什么

  最有概括性的说法是,艺术是带有观念的形式,按照这个说法,纯粹写实的绘画、随意的照片似乎都算不上艺术,而文字到可以算是艺术了。

  理想从哪里来

  这个似乎更难回答,可以看看克里斯特兰德,他的理想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他在四十多岁,上了半年夜校之后就突然迷上了绘画,并且对其它任何事物都极其冷漠,后来去了塔西提岛,再次结婚生子,十分享受那里的生活,并且创作出了很多不朽的名作。所以理想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但是仔细回味小说,我发现另一个可能性,克里斯特兰德的理想来源于他的特质,他不怎么喜欢说话,不怎么喜欢证券公司的工作,他本身也显得特别无趣,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打破了现在的生活......可以发现,他以前的生活并不如意,并不符合自己,在到了岛上之后,他感到十分满意,所以他适合塔西提岛,适合绘画。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之后,在很多人的评论中,很鄙视追名逐利的人,向往平静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然而在我看来,这是曲解了小说的本意,正如前面所说,理想来源于一个人的特质,追求理想的前提是认识自己,正如高更的画作《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何地》,在去何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我是谁,而克里斯特兰德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四十年。所以不是要你去追逐月亮,而是让你去认识自己,然后再选择是月亮还是六便士,如果选择月亮,又是什么样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万物皆有所待乎?

  什么是庄子所言之绝对精神自由

  tricland这种宁愿失去所有来付出,却又无所谓得到的心境当如是。

  “听着,你赶紧把该说的话说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度过愉快的一晚了。”

  我有些踌躇。

  “你难道就没想过你妻子痛苦吗?”

  “她将来就会习惯了。”

  他麻木的态度简直让我无法用语言描述,以致我自己都乱了方寸。但我还是尽量没有表现出来。我拿出了身为牧师的亨利叔叔惯用的语气,每次他去央求哪位亲戚向助理牧师候选人协会捐款的时候,总是这副腔调。

  “那我就直说了,你不会介意吧?”

  他笑着摇了摇头。

  “你这样做对得起她吗?”

  “对不起”

  “难道你对她有什么不满吗?”

  “也没有”

  “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这样离开她你不觉得很荒谬吗?”

  “是很荒谬”

  ……

  “岂有此理,你总不能一个子儿都不留给你的女人吧?”

  “为什么不能?”

  “她要怎么过活?”

  “我都养了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现在就不能换种活法自己养活自己呢?”

  “他不行”

  “那总得让她试试”

  “你还爱她吗?”

  “一点都不爱”

  “该死的,你得想想自己的孩子吧。他们可从来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也不是他们求你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如果你这样不管不顾,他们肯定会流落街头的”

  “他们养尊处优很多年了,比大多数孩子都要幸福的多。再说了,会有人照顾他们的,真到了紧要关头,麦克安德鲁夫妇会供他们上学”

  “可是,你难道不喜欢两个孩子吗?他们那么可爱。你真的不想再跟他们有任何关系了吗?”

  “他们小的时候,我的却很喜欢,但现在长大了,我对他们也没什么特殊感情了。”

  “你也太没人性了”

  “可不是”

  “你怎么一点都不觉得惭愧?”

  “我不惭愧啊”

  “所有人都觉得你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贱人”

  “随他们怎么想”

  “人们这么讨厌你,鄙视你,难道你真的无动于衷吗?”

  “无所谓”

  ……

  “那你到底为什么要离开她?”

  “我想画画”

  “可是你都四十岁了呀”

  “所以我才觉得再不画画就晚了”

  “你以前画过吗?”

  “我打小就想成为画家,但父亲把我叫去做生意,他说搞艺术的赚不了钱。一年前我开始画了一点,去年我经常去上夜校”

  “你太太误认为你去俱乐部打桥牌了,其实你是去了画画了?”

  “没错”

  “你为什么不告诉她?”

  “我觉得最好还是别让她知道”

  “你会画了吗?”

  “还不行。不过我将来准行。所以我才到这里。伦敦没有我想要的东西。这里说不定有”

  “你觉得像你这种年纪的人现在才开始学画画,还能闯出什么名堂吗?大多数人在十八岁就开始学了”

  “我可以比我十八岁的时候学的快”

  “你为什么觉得你有画画的天赋?”

  “我就得画画”

  “我都跟你说了我就得画画,这是根本由不得我。如果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的本事是好是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得从水里出来,要不他就会淹死。”

  比起后文Stricland的创作生活,我认为这才是全文的高潮。

  他是个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在乎成为一个变了心的丈夫 无情的父亲 舆论的风口。他的性格 全在这场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文的林林总总,无非是这场对话中他所透露出的性格特点的延展。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海上月是心上月

  被俗事缠身,被纷扰侵害,生来就开始忙碌,忙着长大,忙着工作,忙着交友,忙着遇见爱人……到死才会开始安宁。为名为利,为世俗的眼光,却很少为了自己那份热爱。总是会说有遗憾,总是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会抱怨身边人身边事,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极少人会冲破束缚追逐那份想要。 之后,那些少数人成了疯子。在那些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笨蛋,为了不可实现的假想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他们是怪人,走了一条没有光亮的路。但为了一番热爱变成疯子又有何不可?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有什么错?并没有后悔过,所以才能在死神降临时是带着圆满的心情而闭目。

  有些人生来就与常人不同,他们肩负着神秘使命,他们可以超脱世间一切束缚,有个小火苗一直在指引他们。其实那是真实的活着。我们该有所包容,因为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又知足。反而我羡慕这些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

  六便士满地都会有,可月亮只有那一个。那是我的心上月,独一无二不被人拿走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自己的生活,与你无关

  月亮与六便士 对于这本书,慕名已久,kindle里面其实也存了很久,这段时间终于翻开看了大部分。 一直都很佩服这样的人,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这个所谓的理想很不切实际,完全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也好羡慕这样的人,可以不去考虑那六便士,随心生活。而我自己,为了这六便士,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月亮在哪里!总用没有天赋,小时候没有经过训练甚至接触,以致现在对什么都没有亲切感,总是这样麻痹着自己。 我经常会幻想我们聚会的样子,想象着也许我们在感慨时间的匆匆,还未尝试青春各种鲜活的滋味就已经步入中年。于是我一面感叹过去遗失的美好,一面继续浪费着现在的时光,匆忙度日,不去仔细思考内心世界是否丰富,不去思考以后会有的遗憾,所谓理想已经变成了物质的满足年轻嗤之以鼻斤斤计较,为物质生活劳累,现在已经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是时候站高角度,来审视一下现在的生活,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人的精力有限,现阶段的我们,为自己而活的时间与精力更是有限,来做场减法! 我佩服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勇气,不顾世人眼光与批判,自私坚持内心的想法,放弃优渥的物质生活去过原始生活。 回想起Meryl Streep的一段演讲: I no longer have patient for certain things, not because I've become arrogant, but because I reached a point in my life where I do not want to waste more time with what displease me or hurt me......I lost the will to please those who do not like me, to love those who do not love me and to smile at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smile at me...... 从简单的开始,遵循内心的生活! 天马行空的说了一气,随便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看月亮的人

  这本书的主题本身就能唤起对人生的思考,匆匆几十年,一生大致就分成了读书,工作,老去三个阶段吧,为生计奔波,为生存打拼,若把人生比作一台舞台剧,那么大多数的演员都在台上猫着腰找便士、捡便士,偶尔几个抬头看看月亮,会不会眼眶湿,想起曾经的梦想?

  看书的前半段觉得很励志,主人公按着我们的说法,是年过不惑,突然一天决定追逐梦想,担着“抛妻弃子”的骂名,住在肮脏杂乱的小店里画画,中间又经历了不少波折。看到最后不禁感慨,如果他早想迈出的这一步能早几年实现,他人生最后的时光会不会更明亮一点?

  中考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中考是人生的第一关,进了好的高中才能有好的未来;高考的时候有人告诫我们,高考是人生的第一关,是和他人拉开差距的重要一步;大学毕业时有人告诉我们,工作是进社会的第一关,是决定未来命运的抉择。走过了这么多年,发现自己在既定的轨道上安分地、规矩的地着,不问缘由地走着,只知这是条正确的路,再不济,也是条安稳的路,一路上有提醒你怎么走得更稳,怎么走得更快的人,却没有问你“你确定是想走这样的路吗”的人,这样的归咎于人也许不公,毕竟自己若心中无念,又有谁能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呢?

  梦想何时变成奢望?大概是开始衡量它价值几何的时候吧。追梦是件矛盾的事,若是只为了喜欢二字,那么不管结局如何,无愧一生便是,可若没了想要成功的心,那么对待梦想这件事是否还能全力以赴,这也未可知。即使读了小说,我也不敢说自己敢下定了决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太多时候,我们缺乏主人公那般壮士断腕的决心,太多时候,我们过于在乎他人的目光而畏缩在固定的轨道不敢逾越,太多时候,我们只是反复提醒自己有梦想,而实际你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

  摘几句让我触动的话:

  1.但这个人却是真的不在乎人们如何看待他,所以,礼规传统对他来说毫无约束力。

  2.有人说苦难会让人变得高风亮节,其实不然,有时幸福的生活才会让人的情操变得高尚,苦难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人变得心胸狭窄,苦大仇深

  3.我觉得这是永远印在他脑海里的幻象,晃得他的眼睛看不到真相。不管现实是多么残酷,但他眼中的意大利到处是传奇的侠盗,风景如画的废墟。他画的是他的理想——尽管他的理想很贫乏,很庸俗,也很陈旧,但仍是理想,这正好赋予他的性格一种魅力

  4.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创作本能,却被他的生活境遇掩盖,然而这种本能却在不断地膨胀,如同活体组织里不断长大的癌细胞,最后,他被这种本能完全政府,无从抵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艺术家只爱他的艺术。

  我记得邵夷贝有一首歌叫做《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里面唱的,“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还有一部分搞艺术的是为了搞姑娘。”艺术固然是高雅的,有格调的。

  我学艺术的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艺术这种东西,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我之前对艺术没什么感觉,觉得有些画啊,有些音乐,看不懂,听不懂,理解不了。直到有一次,通过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一次画展,从此就对艺术这种东西藏于内心,一直向往。在画展上面,那种人文环境,那种画作,当你亲眼去看一幅画时,你会发现和手机和电脑相差的太多了,当我听到有人给你讲解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画的内容。神奇的发现艺术的伟大。直到后来,每次去旅行,有空闲时间,我就去这个城市的美术馆看看。

  后来自己在大学一年下学期的时候学了萨克斯,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次我们城市有一个钢琴独奏音乐会,我萨克斯老师可以打折买到票,我就买了一张,等演奏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那个钢琴家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音乐里,我觉得再好的耳机,也不如现场的去听音乐。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就像小说里面写的,只是追求自己的艺术。向往着与美一切相关的东西。很美好,很伟大,很纯粹。

  但是现在的艺术变得越来越功利性,为了成名去做艺术是做不出好艺术的,为了泡妞去搞艺术,也不会做出好艺术的。这些功利主义的艺术我觉得玷污了艺术的存在。

  有些人你追求艺术,他们说你装,你去听音乐会,人家说你格调高,说你装,你去看画展,人家说你也不是搞艺术的不是画画的去看画展干嘛,但是谁又规定不学艺术就不可以追求艺术了,追求美了,这种精神食粮你吃的越多你就越不同,越会有自己的想法。艺术不是快餐,一顿就吃饱,一次就有提高,慢慢的你的气质会改变。

  艺术纯粹,平等,鲁莽的去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七):梦想与柴米油盐酱醋茶

  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题记 打开电脑,播放一首安静又带着小情绪的歌曲,没有穿袜子的坐在床上,这样惬意的下午适合细细品读一些有意思的文字。窗外阳光灿烂,建筑物被打上一层阴影,深呼吸一口……视线凝聚在床头柜上摆着的那本蓝色小书——《月亮与六便士》,指尖婆娑,略带着纸质的粗糙感使神经兴奋,这就是纸质书的魅力所在吧。是怎么在书店注意到这本书的呢?“光是这书名已经已经让人荡气回肠”(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语)。月亮向来是明亮而皎洁的,她是温柔的女性,时常挂在漆黑的半空中轻舞,洒下点点牛奶般的温柔光辉,是夏日阳光酷热后的清凉慰藉;而六便士,流通的货币,通俗的说,就像是人民币一样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流通,在商贩之间传递,或许崭新或许肮脏又褶皱,是人们依靠的、生存下去的必需品,它是俏皮的精灵,带着凡间的俗气,嘴角挂着一丝不屑。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 你我身边都会有的这样一个人,即使我是个高中生也能很明确的找出那样一个人———平凡的上班族。他会挤着每天高峰期的地铁,呼吸着每天最早最匆忙亦或是最晚最疲惫的空气。他可以是一个父亲,她可以是一个母亲,人至中年,已婚,有着可爱的儿女,为了这样小小而温馨的家庭脚踏实地地赚钱来养家糊口。查尔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年男子,像我们记忆中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没有什么疯狂的爱好,他安安分分,性情温和。甚至从她善于交际文学界的妻子口中说出,也只是俗人一个,“他在证券交易所上班,是一位标准的证券经纪人,我估摸他会让你无聊的要命。”然而作者却有意将这样一个“无聊的平凡人”设置成这个伟大故事的主角。你以为会读到一个励志而充满热血的老套故事吗?答案显然不是,查尔斯在某一天突然响应了内心的野性呼唤,留下一张告别的纸条。从此,这个温馨的家庭不再完整。谁会想到这个老实人会突然性情大变,舍弃安稳的生活,舍弃与他几十年来相敬如宾的妻子,以及那一双可爱的儿女。像是受到蛊惑般逃也似的飞向巴黎,他的疯狂让人战栗。一个有着算得上体面生活的人,为何选择在巴黎住着破旧的旅馆、过着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甚至到了靠着别人同情和救济的地步? 面对旁人的质疑和劝阻,他只会说:“我就得画画”、“我都跟你说了我就得画画,这事根本由不得我。如果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的本事是好是坏不重要,要紧的是他得从水里出来,要不他就会淹死。”梦想这股强大的力量使他早已对周遭的事物熟视无睹,只会注意那些令他的灵魂波澜骤起的东西。 查尔斯选择了梦想,即使这个梦想带给了他常人看起来如同噩梦般的生活,他追逐梦想,他追逐了噩梦,他在追求月亮的路上染上一身疾病,他变得虚弱和丑陋,但那颗热爱画画的真挚的心却渐渐变得和月亮一样晶莹剔透。 有人叹他可悲和愚蠢,我却暗自心惊他敢于摆脱生活泥潭追求精神自由的勇气。 试问,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你会选择孑然一身去追寻月亮吗?就像夸父追日这个似乎有些令人发笑的典故,夸父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在梦想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永生徘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八):月亮与六便士,你要为哪一个献身。

  毛姆的文字有太大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我不断的往下看,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你应该再看一遍,认真、仔细、慢慢的看一遍。”

  书的封皮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我时时刻刻都怀揣着去远行的想法,然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住脚,怎么也挪不动脚步。世界上肯定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有诸多想法的人,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像我一样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身,无法动身。懦弱,大概就是我们冠于自己的代名词,家庭,朋友还有那每一份可怜的“六便士”无一不牵绊着我们。斯特里克兰果真就像毛姆所写的,他在决定画画之后,像灵魂出窍,像被强大的恶魔附身,像在全世界之外,又像全世界都是他一个人的。我们大概永远也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全然不顾周遭的世界以及世人各色的眼光。所以在遇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时,我们有的不仅是羡慕还有佩服,他们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气,还有放弃全世界的决心。我都觉得文中的“我”在很多时候是对斯特里克兰充满了嫉妒,喜欢又嫉妒,正因为“我”做不到他那样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才在很多时候被愤怒占据整个身心。前两天看了冈仁波齐,那时觉得没有信仰的人可怕,但有信仰的人更可怕,画画之于斯特里克兰就像朝圣之于那些藏民们,斯特里克兰在决定了要画画之后,就一直在朝着自己心里的神山前进。心中有且只有这么一个念头,他最终成功了。

  而我们在这“六便士”的地域里越陷越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九):“艺术品里都有无限的孤独”——里尔克

  “艺术品里都有无限的孤独”——里尔克

  十九世纪的印象画派就像一群闪烁的流星,划过阴暗的夜空,显得那么的孤独明亮,又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印象画派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学院派传统。在他们这里,“高贵的题材”、“平衡的构图”、“正确的素描”,这些古老的魔鬼统统被抛到一边。他们认为,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不再把绘画的重点放在题材上,而是研究如何把题材转化为色彩和形状;他们相信,在绘画中色彩比素描法重要得多,想像比知识重要得多。不再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是把颜色一点一点、一道一道地涂到画布上。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自然画成我们看见的样子。

  他们走出画室,奋斗在田野里、街坊上,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暴露在热闹喧嚣的人群中,但他们也时刻保持着他们的孤独——无限的孤独。

  印象画派开创了“现代艺术”,印象派作品让巴黎、伦敦、纽约的画廊赚的盆满钵满,长期占据索斯比拍卖行的高价榜单。与19世纪印象派一脉相承的现代艺术大师,从马蒂斯到毕加索,从达利到沃霍尔,更是把抽象题材与流行艺术结合的天衣无缝、风生水起。20世纪中期,现代艺术家们借助新兴媒介,长期占领着银屏,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然而,繁华的背后,谁能想起当年印象派大师们初出道时的落魄和悲伤。马奈应当是最早开创现代艺术的,但他羞于承认自己的现代派艺术家身份,生怕被学院派们扫地出门。几年后,雷诺阿、德加、毕沙罗等人扯起了印象画派的大旗,但他们的作品入不了主流,社会认可度很低,就连他们的画展都只能在照相馆中举办。就在这样的街头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引起了批评家的大肆攻击,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印象”画派因此得名。莫奈也成为“现代艺术之父”。

  高更与莫奈、凡高并列“后印象派三杰”。这三杰都有点大器晚成。凡高到了27岁才拿起画笔,直到37岁逝世都没有卖出一幅作品,生活全靠弟弟的接济。高更到了40岁才毅然放弃优渥的证券经纪人工作,二次创业,开始艺术家的“巴漂”,终日食不果腹。塞尚虽然从小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但银行家的爹期望他子承父业,他只能偷偷地作画,冒着断供的风险,艰难地维持着街头艺术家的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毅然放弃让人羡慕的证券经纪人职业,拋妻弃子,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当起了流浪画家。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思特里克兰德,就凭这一点孤傲和自负,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天赋,走上了印象派艺术之路。虽然他选择了巴黎,但巴黎没选择他。许多年的奋斗,换来的仍然是困顿的生活。他把他的不成功,归因于太多的人生束缚,肉体的、情感的、世俗的……。总之,一切文明的东西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落荒而逃,最终来到塔希堤这个南太平洋的小岛。然而,这还不够。他又躲进了丛林,与土著女子同居生子。在这里,他形成了清新自然的“野蛮人”风格和原始主义画风。不幸的是,积贫积弱的他终于罹患麻风病,直到双目失明,只能靠听来创作。思特里克兰德死后,留下了许多骇世名作,他终于进入伟大画家的行列。

  毛姆没有告诉我们思特里克兰德的童年生活,也没有将主人公的全部奋斗经历展现给读者。就连高更与凡高那段因爱生恨、反目成仇的经历,他也只字未提。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残缺的人生、残缺的人格。故事情节也是跳跃着发展的,极不连贯。通过第三者的讲述,断断续续地描述了思特里克兰德悲壮的一生。而大段的人生空白正需要发挥读者的相像去填补、去描实。就像印象派的作品一样,轮廓上是模糊的,但主题却很鲜明。但无论我们如何自由地想像,都始终走不出那几处耀眼的着色和孤寂的人性。这也许就是毛姆的高明之处。

  里尔克可以算是印象派时期与艺术家打交道最多的诗人,他以独特的视角深深触动着艺术家们孤独的灵魂。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

  还不够

  使每一刻真正化为神圣

  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

  还不够

  仅仅是你面前的某个物体

  黑暗而迅捷。

  我渴望我的自由意志,渴望它伴我

  走上通往行动的大道;

  我渴望在那些被疑问困扰的时刻

  当事情发生时

  可以成为知情者之一,

  而非泯于一无所知的孤寂。

  我渴望映出你的镜像,臻于最丰沛的完美

  绝不因过于盲从或老朽

  而无法托举起你沉重的、游移的倒影。

  我渴望敞开心怀,

  不愿留在那些欺骗与堕落之地

  因为那将让我不再坦诚、真实。

  我希望我的良知在你面前清白如一

  像观察一幅图画般描述自己

  用长长的时间,给一个特写

  像我刚领会的一个新鲜词语

  像每天用的水罐,

  像母亲的面庞,

  像一叶扁舟,载着我

  穿过最致命的暴风骤雨。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十):平凡·孤绝·自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

  “月亮是那么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刘勇军译本包封。需要说明的是,开篇摘录自包封的话并非出自毛姆本人。但事实上,这段话概括此书是合于毛姆此书的意蕴的,这在毛姆整本书的结构中可以得证。) 第一部分 平凡与伟大 (一) 勿须否认,我们大部分人终己一生都将是平凡、普通。 我们心底都在渴望着伟大,却不得不面对平常。这平常,我们自我认定它就是平庸。当这份平庸的力量逐渐增强,我们也为其吞噬——我们越发觉得生活就是平常、普通。哪里有什么伟大呢?月亮能填饱肚子吗?还是手里的六便士来的实在。这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写实。 但当我们听闻关于“伟大”的故事时,我们的内心仍会澎湃不已。当我们亲历“伟大”的边缘,并成为“伟大”的一个注脚时,关于“伟大”,我们可能会终身传述——即使我们依旧普通。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施特罗夫(荷兰人)眉飞色舞地对“我”讲“一百年后,如果我们两个还能被人记得,那是因为我们都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p97)。也如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商人回忆、讲述主人公“1900”的故事。 我们的内心有一份对平庸的不安。 在我们平庸时,我们以平庸将这份不安掩埋。我们看似接受了平平凡凡地生活,可我们心底却是战战兢兢。直到有一天,这份不安冲破了平庸地掩盖。这个时候,面对不安,我们不得不做那些能让我们心安的事情。不,不是“我们”,是那些在命运中“注定”要“伟大”的人。 注定要伟大的人,无不是承担着沉重的不安。也是这无限的恐惧迫使着他扔掉手里的六便士,去追逐那看似不可企及的月亮。而“我们”,正如前文所说,终己一生都是普普通通——因为平庸已经把我们的不安掩埋。 伟大的人,始终不同于平平庸庸的“我们”。因为他们的重负。“我们”能看到的不同则只是他们抛弃“六便士”的“不近人情”。对这种“不近人情”有人以其为怪物,而书中“我”(“我”便是毛姆的视角)的看法是“倘若艺术家性格奇特,即便他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我也不会介意”。(p2)事实上,毛姆认为这种“不近人情”的背后透显着更伟大的人格:“艺术家将作品展现在你面前,同时也将比作品更伟大的人格展现出来。”(p2) (二) “俘获斯特里克兰的狂热是一种对美的创作激情,让他片刻不得安宁,驱策着他东奔西走。他就像一个不知疲惫的朝圣者,会永远向着让他魂牵梦绕的圣地前进,附在他身上的魔鬼却毫无怜悯之心。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愿望非常强烈,为了达到目的,就算把他的生活彻底颠覆也在所不惜。斯特里兰克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打心眼里同情他。”(p277) “不近人情”的部分在这一段布鲁诺船长评述斯特里克兰的话里被表述为“就算把他的生活彻底颠覆也在所不惜”。但当我们仔细品读这句话,回想全书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被颠覆的不只是他的生活,还包括所有和他亲近的人。“他专心致志地追寻目标,谓词他不仅愿意牺牲他自己(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牺牲别人。他有他的理想。”(p222)在查尔斯朝圣的路上,他抛弃了自己的家人,诱惑了朋友的妻子,背叛了自己的朋友。 这看似劣迹斑斑的种种,实际上则是查尔斯看透了一切。他看透了这文明中的虚伪,并给以这虚伪致命一击——这是毛姆此书的基调。这一基调中包含着一个预设,即(西方)传统的文明造就了虚伪,只有揭破这虚伪才能走向生命的真实,才能拥抱生命中的美。但这预设在书中的实践却是“文明=虚伪”,揭示虚伪便需要抛弃文明。而被牺牲的他者,在此成为了殉葬品——他们不幸,却也可悲。 不难看出,这一实践在道理上无法成立。它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才能成立,即使如此它仍然是一味极端的猛药——这是一种以毁灭的姿态对待文明中的病症,即使病症消除了,文明也因此破坏殆尽。用中国俗谚讲即“泼洗澡水把孩子倒出去了”。 (三) 伟大和平凡在毛姆的书里有着更确切的内容。查尔斯的一生将两者的冲突表现淋漓尽致。平凡、孤绝、自然,是查尔斯一生的概括。当他生活在伦敦的文明社会中做一个本分的证券经纪人时,他的生活平凡普通。当他决绝的抛弃自己的家庭靠近自己的月亮时,是孤绝的不近人情。当他寻到塔希提小岛,开始了自己野蛮丛林中的生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中寻到了自然。只是在平凡、孤绝、自然中交织的不仅有伟大与平凡,还夹杂着真实与虚妄。在毛姆的书中,在平凡中要走向虚伪并平庸,只有在孤绝中乖僻才能成就“伟大”。以这份乖僻逃离虚妄的文明,才能拥有自然而美善。这自然而美善也就是毛姆提及的“作品背后更伟大的人格”。 在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四周的人们热衷于虚伪无趣的社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查尔斯尝试着去接受这平凡,尝试着去掩盖内心的不安份。“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是一位标准的证券经纪人。我估摸他会让你无聊的要命。”(p24)在甘于被平庸吞噬的妻子眼里他是如此的人。 这一切都在积蓄、酝酿。 直到那一天,查尔斯终于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走向了孤绝。他成为自绝于文明的怪物——“看到斯特里兰克对自己必然会引起指责的行为无动于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畸形的怪物,被吓的连连后退。”(p73)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所关心的和不得不关心的——画画和填饱肚子。他将自身生命的追求彰显出来,也将这副身躯的依赖压缩到最低。“他的肉体只是一个皮相,我面对的是一个脱离了躯体的灵魂。”(p209) 肉体和灵魂的冲突一直折磨着他,也折磨着他身边的人。他没有拒绝施特罗夫的帮助——纵使他打心底的鄙夷着那种可笑的帮助。他接受了布兰奇的爱,或者说他没有拒绝她的爱——那在他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情感。这种种也造就了他的劣迹斑斑。这种劣迹是他的孤绝的必然。 再之后,他到了塔希提——“这就好像他那没有实体的灵魂一直在四处游荡,终于在这个遥远的国度找到了一个住所,终于能和肉体相容在一起。用一句老掉牙的话来说吧,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他自己。”(p226)查尔斯“在这远离文明数千里的热带丛林里”(p273),获得了安宁,实现自己生命的圆满——“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亲眼见证了它的美妙。然后又在骄傲和轻蔑中把他毁掉。”(p299) (四) “斯特里克兰是个可憎的人,可我一直觉得他这个可憎的人很伟大。”(p222)这是“我”对查尔斯的理解。但是在我看来,决绝于平庸的孤绝中的勇气确实让人钦佩,但如此乖僻的行为却称不上智慧。查尔斯追求的美和真,因着自己的孤绝,永远不能达到完善。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深思,他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做法却无法逃脱我们的批判。盲目的称颂他的伟大,只是平庸吞噬我们的另一种方式。 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不能成为我们期盼的那种人,而只能成为我们不得不成为的那种人。如此,当我们在用六便士换取活命的面包时,即使觉察到了它卑微,却没有丢掉它去追寻月亮的勇气。我们如此过活,平庸无奇。可当我们再次审视手里的六便士,它真的只是过活的依赖,除此一无所用的卑微吗?口袋里生锈的六便士正是和三五之夜的月亮拥有同样的形状,崭新的六便士更会是锃亮闪烁。六便士的“卑微”不是来自于它自身,而是源于我们自身。这份认定六便士卑微的偏见,给我们留下了两条路:甘于被平庸掩埋和决绝于平凡的乖僻。这两条路中,我们大多数没有勇气选择后者。我们的少部分会成为选择后者的“伟人”们的注脚,并在自己的平庸中传述他们的故事。我们的更大部分则是彻底的被平庸吞噬,只盯着口袋里生锈的六便士。 当我们忧心月亮和六便士该做如何的取舍时,我想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我们也应选择更好。纸糊的月亮和生锈的六便士便是两者対举的实质——把纸糊的月亮当做完美,而手里的六便士却只看到它的锈蚀。这两者都未看到究竟。在我看来,更好的选择是抓好你口袋里的六便士,不要在孤绝的偏执中扔掉它,也不要在不经意的平庸中任它锈蚀。 平凡的生活正是孕育伟大的在所。 第二部分 群像——人物评析(未完成,也不会写了) (一)、斯特里克兰太太 他的妻子深爱着他,甚至在得知丈夫抛家弃子是因为追求绘画时,大度的表示要支持丈夫的创作。但当查尔斯夫人得知查尔斯并没有情妇时——他的出逃无法归因为受到其他女子的诱惑,却又决绝的放弃了自己的丈夫——“可是我不想让他回来”……“但现在情况不一样,我恨他”(p80) (二)、施特罗夫(荷兰人) (三)、布兰奇(施特罗夫太太) (四)、种植园主科恩先生(p248) (五)、亚伯拉罕医生(p256) (六)、布鲁诺船长 推荐阅读 叙说过去,告别孤绝 ——给哲学新生上的第一课 https://site.douban.com/239043/widget/notes/190889321/note/58964562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