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瞬之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瞬之光》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瞬之光》读后感10篇

  《一瞬之光》是一本由[日]白石一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4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瞬之光》读后感(一):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 ----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

  刚看完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 一部相当不错的小说, 把这些年来在经济低迷的日本商界中上班族中人的身不由己无奈都勾划出来了, 主人公由一个因才华被高层赏识进而被罗致的上班族经十五年的努力向上爬到人事课长高职的明日之星, 因在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中认识了一个被家庭精神患者苦苦相迫加害的女孩子, 先是以施恩者姿态出现而到最后反而因女孩而达至的人性醒觉. 书中暴露了日本商界与政界勾结中的龌龊, 功利, 贪婪, 无情: 即使是多年忠心部下在为求自保亦不假思索就出卖, 对希望了解当中运作的读者有很启发性的帮助; 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

  译者的文笔流畅, 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475页, 两天内就可以看完)

  《一瞬之光》读后感(二):感情的复杂,就在于这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

  我个人看的日本作家的小说十分局限。只看过村上春树的几本作品。由于村上的作品有很多爵士或者更多来说是美国现代小说的风味,一看《一瞬之光》的时候,我比较被其中的日本社会元素给吸引。

  小说必定需要故事不落俗套,但是怎么做到,就得看故事中使用的元素是什么。所以慢慢的,我甚至有些带着学习心态去读这本书,尽管会对里面的角色的行为意图产生很多健康的遐想,但是还是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面对不一样的问题。

  直到书看了一半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也遇到了和主人翁遇到的一样的问题。对于事业爱情友情的一个平衡或者说是拿捏。

  为了平衡事业和爱情,我看到的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后来发现他没有做到他自己像书名说的那么的了不起。

  为了找到爱情和友情,我想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了自己不被拒绝,没有选在他可以追到她的时候听到答案,也或许也是很多朋友开始有情感后不愿表白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友情和爱情的直接对立,不得不提下《挪威的森林》,直子和绿子怎么也在我心中无法抹去,或者说是缺一不可

  总结起来,我突然发现这些让读者牵挂关于爱情的作品总是有3个或更多的人在里面。主角也不是只喜欢着一个人。这些坦白来说,对我之前对与生活中的感情的理解有些冲击。

  我以为一个人只能喜欢一个人,只要喜欢了这一个人,就不会再看别人。然后我想到了,Daisy 与 Gatsby & Tom; 柯景腾 与 沈佳宜 & 李小华; Toru 和 Naoko & Midori 以及这本书里的 浩大哥 与 香折 & 琉衣。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可能来源于性,可能来自于门当户对,可能因为对方让你觉得带出去有面子,可能是因为在某个瞬间与你的不谋而合,可能是在某个夜晚你们都感觉到生活的不对劲,或者是看到对方受伤的心动或痛。

  太多时候,自己的心意难懂,而感情的复杂,就在于这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需要你去看懂。

  《一瞬之光》读后感(三):岁月有期,孤独永恒

  岁月有期,孤独永恒

  相比现代欧美小说,阅读日本小说常常能带给我更多愉悦感。细腻的文笔,详细的心理描写,哀伤感和宿命感飘浮其间,人与人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疏离感……以上种种,是我印象中日本小说特有的味道。它往往只是讲述一个很浅的故事,但却有很深的意蕴在里面,让人久久徘徊其中,叹息不已。《一瞬之光》是日本作家白石一文的成名作。白石一文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擅长刻画公司职场斗争和都市生活的孤独。《一瞬之光》表面上是一个畅销爱情故事,但在我看来,故事的主题是“孤独”,所讲述的也是人在这个世上种种无能为力,有限的岁月、疏离的人际,都无法对抗永恒的孤独。书中很多话语,特别能触碰目前的我。

  《一瞬之光》的主人公桥田任职于一流企业,每天周旋于公司的权力核心,过着忙碌充实的生活。他的女朋友琉衣是他大老板的侄女,各方面都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她深爱他。在看似积极向上的生活表层之下,冷静、理智这些现代白领具备的品质所带来的人与人的疏离却无处不在。桥田曾自我剖析:“除了亲人之外,这世界上的所有人一开始都只是陌生人,但就在发生一些事情或是累积一些莫名的感情之后,你也就无法忽视对方的存在。好比一颗气球因为空气而膨胀,好比船帆迎风推动一艘船,人类必须仰赖不具实体的偶然与心情上的变化,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些道理我都清楚得很,但现在的我必须遵循每一项计算与计划,犹如堆积硬石—般,一步步爬上升迁的阶梯。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整个人都绑死在一连串确实无误的道路上。我再也无法热心追逐漂浮的情绪,也不敢触及簇新却又不可知的事物。”不敢对任何不当的人付出感情积累感情,无心探寻自己内心的情绪,桥田追求升迁向上的路途,走得是多么疲惫

  桥田内心压抑的情绪,在她遇见童年时期受过重创的女大学生香折后,慢慢由暗涌浮出水面。他在一个深夜偶然遇见被人欺负的香折并为她解围,之后把她带回了家。这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个理智、冷静的他的所作所为。他自己都感到困惑:“我看着车窗外流逝的景色,回想昨晚那件事也是一个征兆。我竟然在深夜牵扯上一桩不寻常的男女纠纷,不只动口竟然还动了手,最后更是把女子带回家,虽然只有一晚,但我让她睡在自己家里……不管如何解释,这一连串的行为都违反我平时的作风,更奇怪的是,那个女子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这之后,出于把自己拉回生活正轨的心理,他一次次安排与香折分别,但又一次次再次见面。在此期间,女友琉衣留意到他的种种变化,怀着对他的爱,她并不动声色地推进他们的关系。桥田也在努力让生活恢复正常。桥田自己很清楚,跟琉衣在一起的人生,才是明亮的、向上的。但香折对他来说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是他的心与外界沟通的特别纽带:“如果与瑠衣共度人生,我应该可以得到宁静且长久的幸福,我们能够互相安慰,建立一个平静温暖的家庭。但是,我和香折之间的美一瞬间都不可取代,即使香折不能给我安稳的日子,不能丰富我的人生,但与她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我感受生命的气息。”

  桥田一边在截然不同的感情中徘徊,一边迎来事业的巨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他的顶头上司骏河被老板出卖,成了老板的替罪羊,最后选择了自杀。桥田因而更深切看清了命定的孤独。“事实上,深切的孤独感才是夺走骏河生命的元凶,这一份孤独侵蚀了他。任何一个人在呱呱坠地的瞬间都沐浴在祝福的光芒中。这些光芒从天上、从脚下、从眼前、从背后射出,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完充满艰辛的人生,照亮每条往人生终点迈进的道路。人活着,也等于逐渐失去这些光芒。犹如星星般闪亮的无数光芒随着生命逐一消失,三道光、两道光,终至最后一道。最后一道光芒熄灭的瞬间,人将被黑暗吞噬终致丧失自我。对骏河而言,升官之途就是他最后一道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光芒能够照亮他了。不论妻儿或是百合小姐,对骏河而言都不再重要了。孤独侵蚀了他,并且将他一步一步逼到悬崖边缘了。”

  因为生命的最后一道光消失,骏河自杀。而为了维护自己生命的光芒,桥田最终选择在香折身受重伤时来到她身边,日日伴随她醒来。在我看来,香折意味着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特别通道,是他生命的那道光。“我想要珍惜你。对我而言,珍惜你就等于珍惜自己。不爱自己就无法爱别人。但惟有爱对方比爱自己多,人才能够真正爱自己。我希望舍弃自己,在你身上完成真正的自我。”

  台湾作家骆以军曾评论:“白石文一的小说主角像某种深海鱼类,在冰冷孤独、黑暗不见光的无重力世界用自己脑壳上那自体长出的触须微弱发光。”《一瞬之光》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琉衣曾安慰桥田:“任何人的人生都需要靠别人的扶持。”可在桥田看来:“如同琉衣的所说,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但是我深信即使脆弱也可以靠决心和意志让每一瞬间化为彻底的坚强。”

  “决心和意志”是桥田对抗生之孤独的武器,也是他不得不继续孤独下去的原因。面对无法逾越的孤独,桥田提到汤因比《历史研究》中他喜欢的一段话:“我们人活着,就是活在死亡当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总是背负着不知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迟早终将成为事实。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人必须将人生的每个瞬间视为最后一瞬间。如果下一个瞬间就是最后一瞬间,那么任何瞬间都将是最闪耀的极致时光。”而这句话,也是叫做《一瞬之光》的这本书想要传递出的一种人生哲学吧。

  《一瞬之光》读后感(四):男人还是要靠女人来实现价值

  男人还是要靠女人来实现价值啊

  ——《一瞬之光》读后感

  中国有本号称史上第一小说的文学巨著,叫做《红楼梦》,其文学价值自然不必多说,在其成书两百年后,有一门学派研究它已经是最好的证明,而《红楼梦》对于广大中国普通读者来说,留下的最深刻问题,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世纪三角恋。每当时不时又掀起一两阵红楼热的时候,会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莫过于“林黛玉、薛宝钗你更喜欢谁啊?你是贾宝玉你会怎么选啊?你是想当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啊?”在这里说这个,我是真的想表明,没错,这场三角恋真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当然,我不知道白石一文有没有读过《红楼梦》,也不清楚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然而他的这本有关日本上层社会精英阶层的小说,从某种角度对于红楼三角恋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点思路:为什么贾宝玉的选择是坚定不移的林黛玉。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三角恋吧。三角的中心是男主人公,他因为某些特质(桥田浩介:外貌英俊,东大毕业的金腕表,在公司内部上对了前途无量;贾宝玉:外貌英俊,世子即将继承家业,会讨女孩子喜欢)变得十分炙手可热,三角的两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一个我们姑且称为弱女子(中平香折:家庭背景不错,但其实因为家庭暴力,有家不可归,身体不好,有招惹麻烦的体质,古灵精怪颇有个性;林黛玉:出身不错,但双亲俱亡,相当于没有家庭,体弱多病敏感忧愁,颇有才气),另一方我们称为强女子(藤山琉衣:父亲是国内知名企业的社长,留学归来,模特身材,美若天仙;薛宝钗:有个很厉害的姨妈以及强大的家族,为人知书达礼,至于容貌么,个人觉得红楼梦里面也没不美的),男主人公必须要在这样的两个选择中进行取舍。当然,从我而言,我是绝对不够资格去评判那个年代那个地位之下曹雪芹的选择与喜爱,但是或许还是可以对于白石一文的叙述做一些自己的揣测。

  这种心情最集中体现的时候大概就是小说的尾声,浩介呆在可能再也不会醒过来的香折旁边拒绝了一切来自琉衣的好意。我当然是可以不去追究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感情,但是这次我就真的很想要知道为什么琉衣这么一个送给我的话我会笑到昏过去的女性需要面对的是这样不公平的待遇。这样的心情一直持续到自己在豆瓣上给书做标记的时候,重新看了下书的封底和宣传语——一本有关男人的故事。

  于是我就不由得想到,在阅读整本小说的过程之中,我曾经在多少个地方感到感同身受,又在哪些地方感谢作者教我一些这样关于男人和女人的道理。我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摘录了浩介上司扇谷当上社长之时,一个小集团内在聚会地庆功的激动场面,没错这种可能没有什么意义的成就和团体,也让我为之热血为之激动不已,对于男人来说权利和踩在别人的脸上就是骨子里要争夺的宝石。当作者在抽出的两章之中,细细地描写关于浩介之前那段恋情的时候,我几乎能感同身受,有种悲伤、憋屈和无奈,对于男人来说,总有这么个女人,我们认为我们足够配得上她,我们认为我们足够需要她在我们身边陪在我们身边做我们的后盾,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因为你以为的优秀真正爱上过你,她最后离开你,用着什么“你不需要我,你还能有更好的明天”的理由,去和一个我们认为足够窝囊的男人长相厮守了。我们从来不能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白石一文也只是淡淡地叙说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桥田浩介从这个打击中花了好久时间才缓过来。我也记得,当浩介和琉衣终于陷入热恋,两个人疯狂地渴求着对方的身体的时候,白石一文给女性的身体依恋做了一段定义的时候,我也把它摘录了下来,虽然那段叙述有点侮辱女性,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大概潜意识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吧。还有很多很多闪回的片段,当浩介在和所谓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在老板带着下属去寻花问柳说这是成功男人必修课的时候,当浩介一点一点处理着政治黑金的时候,我都会感叹原来这就是那个我十几年后会去经历的成人世界啊。学到了。所以,我开始问自己,如果是我呢?从男人的角度,我也会选择香折而不是琉衣吗?

  最能够让我接受的想法,或者说也是逐渐让我笃定的意见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当你身处其中,你可能并不能够认清谁是琉衣。正如我们深深需要的那个女孩子认不出我们是她的白马王子,我们可能也永远不能真正认清谁才是我们的缪斯女神。这对于两性来说可能是平等的。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在为某个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其实可能也有个傻姑娘在为你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我们不会去在意也不会发现。同理,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当那个足够优秀的女性走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会认清呢?相反,这样的女性从第一观感来说,对于越优秀的男性反而更加没有吸引力。因为她被太多的东西包裹住了,她的赞誉、她的背景、她的能力和她的选择(因而唾手可得)把真实的具有能够唤起男性野性的自身包裹在了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男人说到底还是非洲草原上的雄性野兽,无论双手双脚在做些什么,他们的使命说到底就是追逐。去追逐猎物、追逐敌人、追逐金钱、追逐权利,追逐这些原本不是完全日常的东西,只有这种得到能够满足男人们的快感。所以,桥田会一头扎进公司集团内部的争斗,为了扇谷和团体的壮大十五年就简简单单挥洒在了起早贪黑之中,为了那只有一张的社长座位和只有一个的胜者。所以当香折出现在桥田的生命中的时候,一种可以和社长的权利匹配的东西出现了,一种拯救人的成就感,她是那么的脆弱她是那么的需要我,她是那么多人都不能治愈好的伤口,而我觉得我可以。这样一来发现了问题又拯救了香折的桥田又一次成功了,他战胜了香折的父亲,他战胜了那些与香折萍水相逢的人,他战胜了香折正正经经交往的男朋友们,他才是那个拥有着拯救能力的人,他才是那个最特殊的人。而琉衣呢?琉衣能给他带来什么?不用追逐就可以得到的肉体,没有追逐的平淡幸福生活,还是靠施舍才能继续追逐的职业生涯?和这些相比,香折——这个完全靠自己就可以完成追逐的实体,太有诱惑力了。

  这兴许是我的粗鄙之见,或许也不是,或许对于桥田选择的负面评价才是白石一文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行文之中,就很多次的假借“鹤来”两个女主人之口,对于这些男人们追逐权力疯狂战斗进行了一些不借的暗示。而在小说的结尾,在桥田选择了香折了之后,作者明确说了,香折不大会醒过来了,而小说的结尾定位在了焚化炉旁估计也是隐含了作者对于最后结果的取向。我在短评中,曾经写道,为什么要让男主在失去一切以后,还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正是因为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才会失去一切吧。追逐着镜花水月最后会有什么好后果呢?你要证明你的能力,你要证明自己的不同,你要证明自己是个拯救者,所以,香折还是在同样的恐惧之中同样的创伤之下离开了这个人世,你就去证明吧,桥田。不过也是没办法,谁叫你是个男人呢。

  《一瞬之光》读后感(五):我们心中尚未被寂寞侵蚀的部分

  “我也不断地寻找我的生命之所,每个人都一样,不是只有你为此痛苦而已。不过,就算再怎么寻找、追求,也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所。不管跟什么样的人交往,没有人可以给你你想要的地方。”

  这是白石一文在《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中的绝望表白,也代表了他所有故事的“寂寞”基调。骆以军说过一个比喻,说白石一文的小说主角都像某种深海鱼类,在冰冷、孤独、黑暗不见光的无重力世界用自己脑壳上的触角发出微弱的光亮。他就是用这样微弱的光芒,反复诘问自省:人如何在这冷酷异境继续存在?如何相信他人的爱?如何不在羞耻和精神衰弱中伤害自己?

  如果说村上春树的小清新文字像“泉水浸润人们的心灵”,白石一文的文字里传达出的寂寞更像是咸涩的海水冲刷到心灵的伤口,这种不着痕迹的重击让人战栗。这种风格在《一瞬之光》中鲜明地体现出来。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一问世就备受好评,也许正是因为它碰触到人们心中最隐秘又最敏感的部分:爱与怕。

  从表面上看,小说的男主角桥天浩介的生活无可挑剔,就职于大型国有企业,是老板的心腹,年富力强,仪表堂堂,不缺钱不缺女人,老板甚至还把自己的亲侄女送给他做女友。而这位女友,无论是相貌身材能力都属一流,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自不必说,还具有日本女人的一切美德。最重要的是,她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事。

  可越是如此,浩介越是犹豫。他与这美好的一切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不轻易迈出一步,也无法果断地转身。他掌握了大企业高层太多秘密,前途未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拉出去当炮灰。他像是站在悬崖边上的人,知道某些悲剧性的宿命在等待自己,因此每走一步都有自毁般的幻灭感。他不爱自己,童年阴影像一个恶魔,随时都能把他笼罩在黑暗之中。他也不珍惜自己,职场的忙碌让他成为一个只有肉身而没有灵魂的人,他宁愿选择女人温暖的身体当做慰藉,也不远对神秘的“爱”字心动一分。

  一个完美的人,并不能拯救一个残缺的人。或者说,一个渴望爱的人,遇到一个奉献爱的人 ,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局,因为双方落差太大,只会让那个渴望爱的人更觉得自卑和无所适从。

  直到遇见香折。跟浩介一样,香折也是有心灵创伤的人,一个自幼在变态的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女孩,身世凄苦,遭遇坎坷,活得像逃命一般,却轻而易举占据了浩介的心。这是他最不愿意承认的,却又情不自禁深陷其中。经历那么多猜疑、表白、退却、闪躲,浩介才敢于面对。“我想要珍惜你。对我而言,珍惜你就等于珍惜我自己。不爱自己就无法爱别人。但是惟有爱对方比爱自己多,人才能够真正爱自己。”

  最可惜的是香折来不及听到浩介最真实的心声。当她在那个血粼粼的扳手下倒地的时候,也许有一个瞬间,她能感应到这份迟来的爱意。

  在《一瞬之光》中出场的重要人物身上有个巧合,就是年纪成梯状分布,相差九岁十岁的样子。浩介的老板近六十岁,浩介的上司近五十岁,浩介近四十岁,浩介的女友近三十岁,浩介的小情人近二十岁。每个人代表一个时代,心中都有坚守并且正在损坏的部分。也正是这个原因,每个人在故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寂寞和绝望。当老板对政府官员行贿东窗事发,当上司成为老板的替罪羊不得不自杀谢罪,当女友输给一个凄惨落魄的小情人,当小情人惨遭变态哥哥的毒手……那属于人类共同的希望之光,似乎在风中晃了又晃,即将熄灭。

  “我们活着,就是活在死亡当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总是背负着不知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迟早终将成为事实。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人必须将人生的每个瞬间,视为最后一瞬。”

  当浩介将香折的小被子丢进焚化炉,白烟袅袅而起,他心中闪过最温暖的一瞬。那是尚未被寂寞蚕食的部分。无论香折最后是否醒来,他的余生都会有全新的活法,那是有爱的余生,是不再退缩的余生。如果下一个瞬间就是最后一瞬间,那么任何瞬间都将是最闪耀的极致时光。

  《一瞬之光》读后感(六):焦灼的都市,瞬间的动心

  看完全书那刻,我不能理解桥田浩介离开藤山琉衣,选择中平香折的原因。他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合适吧,所以一直和琉衣在一起,必竟这样才是讲得通的。可惜他除了工作时间,即使和琉衣在一起的时光,也会无时不刻想起香折。这无关香折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只关乎他自己的感受。

  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这个一个男生作这样一种选择,我会觉得他自甘堕落。小说看完后,我苦苦思索了桥田的心路历程,才觉得心与心的相互吸引和真诚的相互理解才最可贵。

  香折是个饱经苦难的女孩,她没有选择。长大成人后,心灵的创伤使她渴望关怀和爱,不惜用自己年轻的身体去交换。她非常清楚这只是一种交换,但交换来的一点点爱是维系她生命的来源。几经辗转之后,她遇到了桥田。一开始她对他的所作所为和别的男人无异,可是后来,她发现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发自内心地怜惜她,愿意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她从中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温暖,她觉得自己历经苦难坚持活下去的的原因,就是为了遇到桥田,桥田是她的生命之光,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

  桥田,看上去是个社会精英,实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扇谷依赖他爬上权利的顶峰也可以说他在依赖扇谷获得生活的意义,卖力工作十几年后骤然失去所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和足下恭子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藤山琉衣的倒置。他过得理所当然,拼命工作却对生活不动脑子。和琉衣在一起,他会延续这种生活模式。但是香折的蓦然出现使他觉察出了活着的另外一个意义:我能够体察别人的痛苦,并且可以关心和照顾别人。我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无可取代,香折没有了我就会走向毁灭。可贵的是,香折也体察出了桥田的挣扎,也想拼尽全力去抚慰这颗孤独疲惫的心。

  他们是这个焦灼的都市里两颗相互慰籍的灵魂。焦灼的都市,因为它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谊的背叛,在获得权利、金钱、肉欲之后,每个人仍然在孤独的苦苦寻觅,相爱相杀,相互倾轧,疯狂的占有和逃避。这一切是桥木和香折相遇的背景。直至最后香折昏迷,一切都像那条浸满泪水的棉被一样,进入焚化炉烟消云散。桥田的生活也终于收归宁静。香折真的是桥田的一瞬之光,来去匆匆,但这点光改变了他的下半生。

  这篇小说,虽然主线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另外也描述了日本都市人的现状,包括社会精英的精神状态,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弱势群体,家庭对人格的影响、离婚以及婚外情。我想这些事情并非只发生在小说中,作者也并非无端杜撰,他定是看多了事世无常,才能写得这样动情。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身不由已,如果能发现那瞬间之光,必当奋力抓取。

  《一瞬之光》读后感(七):何人能免

  一买回来,翻翻情节和人物设计就觉得被骗了,完全是三流电视剧。

  奇迹般地读下去,竟然偶尔会被作者精细的描摹戳中。阅读的过程中正经历一件不堪回首的事,几次把心情代入到人物里,为自己,也为他们哭过几回。

  男主是处女座直男癌的典范,自以为全知全能,自以为面面俱到,自以为温柔善良,其实是什么也不明白,无法站在别人立场上来思考呵护的家伙。他以为自己在行善积德,其实是在播种不幸。故事的最后,香折死了,琉衣离开了,每个人都很痛苦,谁都没能幸福。他所做的任何决定,看似大公无私,实际上对所有人都不公平。看似深情,实则冷漠。

  香折虽然可怜,却讨厌她。或许只有这种四处卖可怜,说出不负责任的话的妹子才能得到直男癌的关注和爱吧。

  喜欢痴恋男主的琉衣,喜欢抛弃男主的恭子,喜欢执意生下孩子的百合姐。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孩才值得书写。

  唉,毕竟是男人写的书,不能贪求他有多少的女性意识。

  还是不得不说,浮躁,虚荣,巧言令色,光怪陆离确实是我们生存的冷酷异境的显著特点,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对此间种种都麻木了,但是通过文字夸张地表现出来,还是会觉得这种氛围像雾霾一样,可怕,无可奈何却又无处不在。

  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为后来者搬东西还是让一切尽归虚无;交换价值还是无私付出;情爱的挑逗,权欲的陷阱,十字路口的抉择,何人能免,这些都是我们人生需要交出答案的问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交出对得起自己的答案。

  《一瞬之光》读后感(八):寥落星辰的存在

  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差点就准备放弃不看了,因为实在没法理解桥田先生的所作所为,还有那个莫名奇妙的香折,经常冒出来破坏别人正常的生活,直到看到结尾的部分“如果与瑠衣共度人生,我应该可以得到宁静且长久的幸福,我们能够互相安慰,建立一个平静温暖的家庭。但是,我和香折之间的美一瞬间都不可取代,即使香折不能给我安稳的日子,不能丰富我的人生,但与她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我感受生命的气息 ”我才明白过来,于是又回过去看了一遍,不能说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只能说自己更加的清晰了一点。

  男主角桥田英俊多金,年纪轻轻事业却平步青云,令人羡慕。更气愤的是他还有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独立的女朋友,琉衣,在他事业失意的时候她对他说,我只相信你,永远,永远的支持着你,先暂时放掉一切的事情,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直到你想做事为止。所以她不仅是个尤物,还十分的爱他,可以说她对他的爱不比香折少,可是最后桥田依然选择了与香折共度一生,即使香折可能永远醒不过来。

  我所理解的是桥田和香折之间的感情大约是雪中送炭,而和琉衣之间的感情却是锦上添花。这本书的书名叫《一瞬之光》,在他的好友骏和死的时候,他曾经这样写道:任何一个人在呱呱坠地的瞬间都沐浴在祝福的光芒中。这些光芒从天上、从脚下、从眼前、从背后射出,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完充满艰辛的人生,照亮每条往人生终点迈进的道路。人活着,也等于逐渐失去这些光芒。犹如星星般闪亮的无数光芒随着生命逐一消失,三道光、两道光,终至最后一道。最后一道光芒熄灭的瞬间,人将被黑暗吞噬终致丧失自我。对骏河而言,升官之途就是他最后一道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光芒能够照亮他了。不论妻儿或是百合小姐(骏和的情人),对骏河而言都不再重要了。孤独侵蚀了他,并且将他一步一步逼到悬崖边缘了。表面上看桥田拥有着一切,财富,地位,美人。可实际上他不止一次的对这种棋子般的生活感到疲惫和怠倦。他说,我以为只有我单方面地在注意她,没想到香折竟然准确的掌握了我的心绪,这让我惊讶。我感觉有股吸引力在自己和香折之间发生作用。这有别于恋爱关系,但或许可以说是两人之间相互了解对方最深沉的内在,我知道琉衣爱我,但是即使香折不了解真正的爱,即使我们没有肉体关系,香折对我而言,或者就如同我对香折而言,我们是唯一了解彼此的人。我想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唯一性和不可取代性,才使得桥田最终选择了香折。他是香折唯一信赖的人,而残缺脆弱的香折亦成为了桥田内心世界里的一道光,使他继续能够生机勃勃的活下去。

  桥田的前女友恭田当初背叛他的时候,也说过,根本(人名)他只有我了。再一次证明了感情的唯一性是多么深刻的存在,我想之所以一开始我不喜欢香折的角色,是因为大概我也慢慢的接受了门当户对这个观念,家庭背景,工作能力,教育程度,唯独忽略了或隐藏了最真实的感受。我想即使没有香折出现,大概也会有别人使得桥田与琉衣分手,因为真正能与他共度一生的只有那个能够唤醒他的人,能够带来光芒的人,哪怕只是一瞬间,也必定念念不忘。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小说,它所传递的已经完全超越了爱情,甚至到最后我觉得那不一定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承诺和对生活的抵抗。不管是桥田,香折,还是琉衣,它带给我们的大约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的一样:我们人活着,就是活在死亡当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总是背负着不知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迟早终将成为事实。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人必须将人生的每个瞬间视为最后一瞬间。如果下一个瞬间就是最后一瞬间,那么任何瞬间都将是最闪耀的极致时光。

  《一瞬之光》读后感(九):我们必须相爱或死亡

  在每日佩戴红领巾的时期,我们大多会被将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句“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搅得心潮澎湃。年岁消长,恍然几载,我们又无师自通的拿少不更事作借口,排遣与日俱增的悔不当初。渐渐的,对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甚至许不出大器晚成的心愿,却仍必须用行动回答在这已然慢速下坠的生命里怎样继续,方算死得其所,再不心生悔恨。小说《一瞬之光》便是作家白石一文把主角桥田浩介39岁的人生反复做各种极限试验后交出的答卷。

  初登场的桥田浩介年富力强且英俊潇洒,已然事业有成还前途无量,无家累、女友靓,算优渥到了极致的人生设定。仍不免寂寞的他被偶然碰到的中平香折吸引,两人的交往像两股海浪,穿刺、贯通、虽仍要分离,羁绊却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他原本平步青云的人生急转直下,让他饱览世路崎岖、人心诡异。好友俊河与远山的命运让他意识到不管是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到白首,还是浪掷青春真情爱他人,勤勤恳恳挣来的人生都可能一瞬变作狂风呼啸的沙漠。

  可即便弥留之际失掉所有,就算了解付出没有回报,人还是没法就空手孤单的走这一遭。桥田开始找借口兜兜转转于十佳女友琉衣与饱尝虐待之苦的香折之间。在他终于意识到剥掉往日“成功”人生给灵魂套上的虚荣的外壳后,里头住着香折时,香折已经变成不复苏醒的植物人。在读者看来是灰败的穷途末路,对他而言却是找到了璀璨的一瞬之光。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却蹊跷的没有出现私小说里头会有的大段忏悔与自白。所以即便桥田只是逞能不说出后悔,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他有机会说却说不出口的缘由,追寻他坚持已经出现了的一瞬之光。这光当然免不了是香折的爱。这个年仅19的女孩一出生便被消极与绝望围困,却抵住虚无堕落的引诱,拼死秉着一束肯定的火焰,给桥田冷颤的生命带去温暖。

  但这出乎意料的爱绝非只在召唤桥田坠入情网,而是敲碎他正常生活的封闭结构。重读小说时发现一个细节,桥田会在意离别时香折有没有回头,并坚持认为“这样细微的感情落差会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便是他最初没有握紧香折的理由。他自己订下待人的陈规阻止他去真正的待人,让他迷惑于自身也看不清他人。

  然而小说的绝望之处也正在于此,透过桥田的主观视角,我们看着他拼尽全力调用单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观察他人的衣冠表现、言语姿态;去调查别人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甚至将此时的社会氛围、政经格局通通纳入考量。可结果仍枉然。他人是什么?我又是什么?表象不可信,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心灵可当依据,那怎样才可消除隔膜?答案或许在真诚地经历他人的生活经验。既然以我为轴无法参透他人,那无法参透的他人必能促使我去自我发现。也正是在自我发现的意义上,爱才会脱离情欲变为光,光才会象征着生命的贯通,才能照亮寂灭的乌黑。这光像是乔伊斯在《死者》结尾提到的雪,微微的穿过整个宇宙。

  因而我们不得不介怀,失去彼我之间的交流之后,会否还有爱的存在。所以即便书中每一瞬间都在桥田的逞能之下变得璀璨耀眼,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还是没有办法就此轻盈自由的落进死亡的衣袋。

  《一瞬之光》读后感(十):只是最近有些思绪不集中

  可能是最近自己心情不好思绪不够集中,总没有耐心逐字逐句品味,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就看完了。香折幼年受残害导致身心不健康,阴差阳错遇见男主有了一系列牵连交往。其实我不打能理解这种爱情,或者说这种是爱情吗?总觉得香折对于男主只是她口称的希望被爱所以依赖和想牢牢抓住多余所谓的爱情。而男主对于香折的情愫,我也不太懂,能理解到的是怜悯同情到最后的放不开吧。但是结局男主娶了变成植物人的香折,倒是有点意料之外也更是让我无法理解作者的构想。整本书对我而言亮点反而是公司高层间的斗争和牺牲。人都是孤独的吧,一旦生活中一直以来的习惯,节奏要面临打破,信任的人出现背叛,总是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总是一下子难以承受的吧。等我再过一两年再回来看这本书吧,到时候也许就能看懂作者更多一点点了。

  最近有点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陷入了想不通无法走出的漩涡,对于情感更是有些捉摸不透。总觉得活在这庞大的人群中好难,终究是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层面上的自由意志好难,真的有些不适应有些无法呼吸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