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观后感精选10篇
《海上花》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梁朝伟 / 羽田美智子 / 刘嘉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花》观后感(一):我爱《海上花》
我很奇怪,为什么侯孝贤会拍这部电影。与杨德昌并称为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中的“先德先贤”,侯孝贤给我的感觉是代表台湾中南部乡村的,似乎怎么也和“狎邪小说”《海上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导演的动机,我很有兴趣了解。
《海上花》这部小说,是些清末上海租界青楼女子生活的小说,采用的是传统小说的章回体,主线是几位妓女日常琐碎生活。地点是五马路,就是今天的福州路,晚清时就是上海的文化中心,文化人喜欢寻花问柳,所以也成了高档“书院”的集中地。《海上花》沿袭了《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终结的代表作,全书全为日常琐事,加之嫖客妓女对白一律用苏白,又没有贯穿全书始终的主线,因而不耐看,再加上左派人士长期的批评(如鲁迅说,《海上花》就是“嫖界的百科全书”),所以一直没有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直到张爱玲将苏白全翻为白话才逐渐为人所知。总之,如果你是现代小说的读者,看《海上花》这样“反情节”的小说将会完全不适应。
现在的媒体对20世纪上半叶上海租界文明的繁盛有了充足的介绍,但对晚清时期上海租界的介绍依然严重不足。上海近代的租借文化应放置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大框架下去观察,传统文化到了清代中后期已经走进死胡同,而上海的租界作为“国中之国”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才绽放出包容开放的海派文化,成为整个国家面向西方学习的最好借鉴。在当年的上海租界里,文化和物质上无数东西交杂的事物都令人惊叹地包含着中国的生存智慧和拿来主义的态度。五马路也是在那样西风东渐之下微观的体现。
侯孝贤为了拍这部电影,搜集了无数当年的大小器物,又重金定制了红木家具。戏都是在室内拍摄,淡淡的水烟氤氲、昏暗的灯光、精致的房间布置、华美的服饰,只一着眼,就觉得世纪末的上海五马路就应该是这副腔调。几乎是一场景一个长镜头,导演大概是暗示里面的人都在这小小的金丝牢笼之中,如何也逃不掉。片中人物都是缓缓而轻柔的动作,完全把人代入到曾经的风月繁华之地。配乐也很值得说,一样的世纪末的颓废调子,与电影的调子完全契合。影片中三组关系,导演表现得十分恰当合适,有点类似室内情景剧,而编剧朱天文和顾问阿城大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卡司之强大,也是十多年前所少有的,梁朝伟和李嘉欣都算很好完成了任务,而刘嘉玲也许出身苏州的缘故,上海话讲得极为顺溜,她所饰演的周双珠极为传神,人情世故和闲适练达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和洪善卿宛如一对知根知底的老夫老妻,令人信服。
影片中的对话退而求其次,用上海话,刘嘉玲的上海话毫无问题,几个配角大概是上海演员的关系,哪种旧式的上海味道十足;李嘉欣的上海话也能接受,但听着感觉已然有点怪,梁朝伟的上海话就是灾难了,很多时候听不懂在讲什么,和沈小红演对手戏感觉是被上海话憋得太久急不可耐地说起粤语。国内普通话的过于强势,严重压缩了各地方言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像《海上花》这样用方言演绎,处处透着精致的旧时浮世绘,短时间内很难再有了。
《海上花》观后感(二):双珠有坦荡气魄
多时不看侯孝贤的电影,日常感是营造得极好,但无起伏的叙事也让人感到不耐。影片中两个人物最引起我好奇和注意,是王老爷和双珠。在一众狎客中,王老爷的样子显得最出离,神情淡漠,但他又是中间最重情的,好像老是要找到一份很重的感情,但沈小红和惠贞都让他失望,最后只能失意南下广东,看起来,要在声色场所寻得一份果真可以当真的感情,是难事。双珠在四位倌人中姿色最一般,但最有悠游闲达的姿态。有评论说她把‘闲’‘达’演绎得最好,我看也是。这些姿色出众的女子在男人掌控一切的社会中生存,少不了手段与能耐。翠凤是暴烈性子强悍角色,精明又聪明,从言语就能感觉出。小红撒娇赌气,对王老爷有用,但是毕竟多了些怨气,总是一副凄苦模样,路越走越窄。只有双珠,活出了开阔优雅的姿态,无论是装水烟的动作,脱外套的细节,劝停双玉和双宝之间的别扭,以及双玉陷入爱情后她的担忧。都能体现出这是一个人情达练的女人,不捉襟见肘,有温暖和坦荡的气魄,哪怕这份坦荡优雅背后基础的脆弱显而易见。
《海上花》观后感(三):浮花浪蕊海上花
清末的上海,长三堂子里的官人和恩客们的暗沉沉、慢吞吞、灰扑扑的生活。
要的是钱,是面子,寻求的一点温暖,一点刺激。
除此之外,没别的了。王莲生想要求得一点真心,最后失了面子,伤了心。
精明的黄翠凤一切都算计得妥妥帖帖,周双珠总是个局外人的样子,闲闲的,淡淡的,做着和事老。沈小红是最有清代所欣赏的那种楚楚可怜的美的女人,于是总有点“作”,拿着腔调,别别扭扭的,不肯用心做生意,一边王莲生闹着小脾气一边姘着戏子。最后下场也不好。张慧贞是王莲生失意于沈小红的替代品,貌似一副贤淑模样,令王莲生生出在她身上寻求安慰的希望。但是她也不过是要钱,挣面子,做的表面文章。
双玉要和五少爷同声共死,果然动了真情吗?周双珠看得清楚,一点柔情之后,只是损害了的虚荣心。
日子还是这样过。酒席、小菜、牌局、茶水,鸦片烟。灰扑扑暗沉沉的。想要温暖,想要快乐,不敢陷得太深,用了真心。
《海上花》观后感(四):海上花开
电影《海上花》,改编自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非常喜欢的作品,曾将其翻译成国语。侯孝贤导演的作品,喧嚣繁杂中温情平实。全剧均吴侬软语,偏苏州口音,夹杂少许粤语。上海话带着嗲声嗲气,又有拉长了调的尾音,像喝了青梅酒的微醺,听了直让人心里软下去。时光在漏斗中缓缓流过,如金沙银沙般堆积,是现世安稳。《最好的时光》亦是此种风格,舒淇和张震演绎一对恋人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时空转换,不变的一见倾心。
《海上花》中,单场景长镜头的调度,是候导特色,堂皇臻美的布景布光,细腻精致的光影流动,极富时代感,民国时代气息浓郁。无论外面是何光景,十里洋场是个时光停滞的地方,静静看着日影西斜,一寸寸沿着墙角挪动。黄昏撒下温柔的光,轻纱般笼罩在里弄上,一派静谧从容。一群纨绔子弟在堂子里,喝老酒、吃小菜、听小曲、猜拳、抽烟吸鸦片,周而复始,好像什么事都不重要。颓废奢靡中透着温柔平稳,小日子带着烟火气息一天天过着,仿佛一切都值得被原谅。
倌人与客人之间上演着爱恨情仇的戏码,彼此相爱相害,借着为民除害的名义。而生活中的平淡庸常,如傍晚时分,闲来无事,搬着摇椅坐在玉兰树下,喝茶听越剧,不觉小半生已过,好时光都是值得被浪费的。长三公寓里,红倌人沈小红、黄翠凤与周双珠心事迥异。沈小红想同王莲生长相厮守,羽田美智子演得真痴情,一心一意如待嫁闺中的少女,偏爱吃醋爱较真,认定了幸福的另一半;黄翠凤打了周密算盘,一边同多个男人斡旋,一边秘密锁定其中最有闲最有钱的男人,想着将来帮她赎身。
李嘉欣演得真好,以至于梁朝伟在一旁都逊色三分。她是胭脂红粉里的昙花,美得惊艳动人,精致利落,眉目如画。周双珠站在云端俯瞰众生,宅心仁厚看透红尘,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刘嘉玲上海话讲得很标准,依旧是女王范,hold住全场。玉莆和淑芳爱得甜蜜缠绵,难舍难分,到最后玉莆也不会迎娶她过门当大少奶奶。佳人纵身一跃,结束了韶华。而双玉和五少爷,两人爱得山盟海誓,最后因男方家族另为其安排亲事,双玉在酒中下了生鸦片,差点双双殉情。但五少爷不会真的喝下,因他抱着玩乐的态度,又须屈服于家族强权,只有双玉当真了,真是少女心事。
王莲生在几个女子之间周旋,在花丛中游刃有余,来去自如,没什么会真的舍不得。女人如他,不过是华丽的袍,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他不会给自己惹麻烦,遇到难缠的主,干脆放开手,一刀两断。梁朝伟依旧帅气深情,干净成熟的形象,带着一股书生气。有柔情似水的眸,秒杀万千少女。但在剧中,吴语讲得很弱,偏生硬,切换成粤语就灵动许多,如鱼得水。
昏黄的格调,老照片的质感,幽怨的音乐,细密的方言,带着时光醇厚。是陈年普洱,是洞藏老窖的味道。明明灭灭的灯光,场景一幕幕浮现,平淡朴实的生活情节,在吞云吐雾的慵懒散漫中,风花雪月的痴男怨女,好一派红尘家常事。耳边响起《游园惊梦》的曲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封建束缚和家族强权令有情人难成眷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棒打鸳鸯的致命武器。风月场所成了有钱有闲空虚寂寞达官贵人的避风港,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挥霍金钱、时间、感情,沉溺于美酒鸦片间,在逢场作戏中广撒网,期待捞中人生的幸运瓶。在情欲的博弈和真假算计间游荡着,带着多副面具,恍若行尸走肉。
没有名分的爱情、没有保障的山盟海誓、朝三暮四的欲望转移、费尽心机的闹剧争斗,上演着自己的故事,却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寄存在别人身上的快乐支票早已失效,谁还痴心妄想求兑换?短暂的交易如相伴看一场烟花,绚烂过后遍地苍凉,破碎的心事难以收拾,唏嘘一场。南柯一梦在繁华落尽之际分道扬镳,殊途不同归。彼此的故事成了尘埃往事,封存在记忆阁楼里,夜深人静时可细细回味。
《海上花》观后感(五):梦幻一朝毕,风花几日狂
无论剧情如何催人入眠,它都将瑰丽而奇异地存在。
如果听到一口吴语侬音,你会感到异样亲切,那么你和此片有不解之缘。否则,那将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虽然上海话讲得还是有点半生半熟,但编剧朱天文一定下足了工夫,难能可贵了。
碎碎念:
1、第一幕喝酒划拳的群戏近乎完美,氛围、气息、布景无可挑剔。尤其是油嘴上海老先生形容两年轻人要好,比划着大拇指:“从来没见过像他们这么好,为啥?像个门牙堂,搭牢,粘在一起。”活龙活现,传形传神。
2、上海高级妓院名叫“长三书寓”,姑娘称作“先生”,相好称作“做”,比如与张惠贞轧姘头就叫“做张惠贞”
3、行酒令输了罚酒可以让姑娘代喝。
4、人手一管鸦片枪,比抽香烟还普及。自杀常用手段是吞食生鸦片。
5、姑娘出门称“先生出局”
6、酒场上形容气氛极好叫“今朝是个无底洞”
7、饭前饭后都要“绞把毛巾来”
8、形容苦心经营生意叫作“做生意满巴结”
9、色调以暗红为主,背景音色低廻幽怨。镜头始终不惊动人地移动,转场统一使用极缓慢的渐隐渐显,如同睡眼惺忪的眼皮。
10、相比较之下,那时的富人们从容淡定,现代人是活得如何粗糙和苟且?
《海上花》观后感(六):·
(饭局上) 洪老爷 你们知不知道 就为了王老爷做了张蕙贞 今朝沈小红带娘姨打了张蕙贞
沈小红的老妈子 王老爷起先做我们先生的时候我们先生还有好几户客人 后来跟王先生好了后 有个把客人晓得生气就不来了 我们去请吧 王老爷就讲了:他们不来就不来好了 我一个人替你撑场面 王老爷 你可有这句话 所以先生有了王老爷蛮放心的 客人也不去请了 王老爷现在却去做张蕙贞 我们先生是不是要发急?
王老爷 你也吃一筒
张蕙贞 我不要吃 吃上瘾 还能做生意呀
哪会上瘾 小红一直吃 也没瘾
小红本事好 生意又会做 吃上瘾也不要紧 我要像她到蛮好
你讲小红会做生意 为啥客人也没?
你怎么晓得她没有客人?
我看见她上节账簿 除了我就不过二三十个局
有你一个客人 再有二三十个局也蛮好
你不晓得 小红开销大 爹娘兄弟都靠她一个人做生意
爹娘兄弟住小房子里 能有多少开销?只不过她自己的用项太大了点
那么啥开销呢?
我哪知道 我只是随便讲讲 你不要到小红那边去瞎讲 要不我又要被她骂了
你讲好了 我不会去告诉小红
叫我说什么呀 你跟小红三四年的老相好 到来问我
你真是个傻瓜 小红讲了你多少坏话 你不讲她就好了 还替她瞒呢
洪老爷 这时候你娶蕙贞是蛮好 不过沈小红那边现在不去了 恐怕不好
王老爷 有什么不好?
沈小红就做你一个客人 现在又撞到节上 开销都来了 你说她怎么搞啊 不如这样 你四五年做下来 少说也有万把两银子 这笔账也犯不着少她 你去一趟 这样万一有什么事 你也好说不是
沈小红 我认识你四五年 从没见过你这样生气 时髦倌人生意好才去姘戏子 我生意好吗? 我又不是小孩子 姘了戏子还怎么做生意? 你要冤枉我姘戏子就冤枉死我好了
王老爷 没关系的
你听我讲 除了身体 每一样都是你买给我的 你就是打完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假使你要扔掉我 我除了死 没路可走
王老爷不提结婚这茬了
老妈子 前两天听说王老爷打了张蕙贞是吧?
洪老爷 王老爷打了一顿 不要了 结果张蕙贞吃了生鸦片 还是我们几个给她劝好的
张蕙贞为啥子去姘侄子 她太不争气了 给沈小红晓得 要开心的笑死了
王老爷高升广东
《海上花》观后感(七):属于上海的故事 精致着琐碎
侯孝贤电影 "海上花",根据张爱玲翻译的吴语小说「海上花」改编,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主演。电影讲的是民国时期上海长三堂子几名高级妓女的情感纠缠、日常生活。电影由十几个长镜头组成,而且全部是内景,除了一桌人吃酒猜拳,就是人在讲话,且全篇上海话对白。然而我真是喜欢这电影,真是好。服装考究,布景、用光那一个讲究自不必说,只是吃吃饭,说说话,人情世故,事态炎凉,世间男女爱恨情仇便让人唏嘘不己,原来,食、色,果真性也!我久久沉浸在吴侬软语的婉转腔调里,也许是因为血脉里的那一点点因缘,也许是因为旧上海的故事实在是迷人,它们总是带着纸醉金迷的味道,总是关乎男女之真性情,总是事事件件细细碎碎的讲究着精致着,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个海上传奇,哪怕是长三堂子的妓女们。现在是再没有那样的生活,那样的故事。亦如电影,也是要如这般讲究些啊!海上花,1998年,侯孝贤!
《海上花》观后感(八):旁观一场风月
没看过原书,但是电影对我而言,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组合。改编自第一部吴语写的小说,由张爱玲“翻译”成白话文,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主要是香港演员,包括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担纲,以上海为背景用上海话说的台词,清朝背景,青楼女子的故事。一如侯导所有的电影,冗长而略显沉闷,但细细观下来,却也颇有值得回味之处。
最吸引我眼球当然还是梁朝伟,一如既往地内敛、忧郁。在这里他只是一个懦弱的客人,爱着一个青楼女子,百般容忍她的各种“作”。甚至是,她拿他的钱去姘了戏子,他砸了一通东西大怒而去,最后还是回去看她。同样一个张蕙贞姘了戏子,却是打了一顿就再也不要了。
而整部片子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他喜欢的沈小红。大概因为这个日本演员我不熟悉,所以反而容易代入角色。这个女人实在是太作了。仗着梁朝伟喜欢她,每次梁朝伟去找她,都被她冷在一边,左也不对右也不是。不管是她醋意大发去打了另一个官人张蕙贞,还是姘戏子被梁朝伟发现摔东西而去之后,她永远是一付“我有什么错”的态度,每次总是梁朝伟给她赔不是。有这样一个处处宠着她让着她的男人想要娶她,她还只是敷衍着不肯嫁。最后,当梁朝伟真的离去,从来不给梁朝伟装烟的她,也不得不给另一个男人装烟。这个女人是这部戏我最想用“婊子”这个词来称呼的人。
李嘉欣是我不得不刮目相看的一个。大概是她的美貌太出众,这个光环覆盖了她几乎所有其他内容;只要提到李大美人,唯一令人关注的就是她的美貌,没有想到她作为女人是不是有智慧,作为艺人是不是有演技。而在这个片子里,她把一个有些胆识、敢作敢为的青楼女子演得相当到位。
说到刘嘉玲,观影会的主持人和嘉宾都点评说她在这里演得比较“收”。她很有主见却很少为自己打算。但是在处理双玉和朱少爷的事情上,我却感觉她也不是绝对的善良。难道她不是和洪先生一起坑朱少爷?为了摆平双玉的事情,洪先生要朱少爷拿出一万块大洋出来,五千是赎身,五千是嫁妆。对比一下李嘉欣的赎身,从老鸨最早开价的三千说到两千,李嘉欣都没同意,最后是一千成交。那么她双玉凭什么值五千?当朱少爷一个劲问,双玉会嫁给谁,洪先生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而只在推诿“嫁人不是容易的事儿”。说不定,根本就没有嫁人的事,甚至也不会赎身,只是借机狠狠敲朱少爷一笔。难得的是,他们敲了你一笔,你还觉得应该感谢他们,帮你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再说说洪先生。这个角色有点奇怪,好象不是主角,但他的戏份还真不少,什么事儿都少不了他。我在想,他应该就是那种活动于官人和客人之间的媒价,换句话说,就是拉皮条的。梁朝伟和沈小红之间,就是他在撮合吧?沈小红打了张蕙贞,就是他拉着梁朝伟去看沈小红,沈小红姘戏子梁朝伟震怒而去,也是他在怂恿梁朝伟再最后去看一次沈小红。结果是看了就不是最后一次了。
最后再说说伊能静。她的角色只有一场戏。但这显然这种小戏份并没有难倒这位演艺圈的小才女。只一场戏,那个缺乏智慧吃不得苦好吃懒做的女子却呼之欲出。
这部戏能获得专业好评和国际影展提名,不是没有道理的。
《海上花》观后感(九):好个《海上花》
侯孝贤的《海上花》非常侯孝贤。
前九分钟一个长镜头扫下来,一个角度,没有蒙太奇。似《凤冠情事》的镜头手法给我的冲击,视觉快感。
接下来,每一处场景,几乎只一个长镜头。这种手法纪实,给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望”去,里面人物各自行为,“不与你相干”的姿态,没在演,全部在生活,而你在是偷窥或者闲看。换种方式,镜头切换凌厉些,完全不是样子,想想就后怕,亏得侯孝贤拍了这个,换个人就砸了。这种手法不知谁还敢用,像《废都》里的一例白描和不分章节,都是大胆而妥帖。
全是内景,却一点不舞台,光影考究。像自然采光来的,拍出油灯的幽幽旖旎和阳光透窗的慵懒惆怅。
满桌满台,吆三喝五,时而昆腔曲笛,又有皮黄胡琴,一派灯红酒绿的花纹底色,嗅见热气腾腾。长三书寓里,家家布置大同小异又各有花俏,奢华得不过分,终究家常生意,是过日子人家。全片得一个气氛,做足了租界里的风月门庭。
上海闲话绝妙,种种琐碎种种细致,连吃鸦片寻死的严重大事都要讨价还价般,开始觉得滑稽,继而要落泪。反而王莲生(梁朝伟饰)私下里讲广东话太不搭调,香港是工业社会后的成熟,与上海滩浪的精致没得比。
刘嘉玲好,不激烈,显得游刃有余。梁朝伟太游离,记得小说原著的人物不是这样,偏偏电影里演得很梁朝伟,不王莲生。李嘉欣太“演”,固然和黄翠凤像,可样子摩登,不适合旧时长三模样。潘迪华还是老上海,虽没赶上老鸨时代,毕竟有影子。高捷是侯孝贤御用,一贯标准。饰演洪善卿及其他老爷们的演员实在老上海十足,欢喜死吾了。为什么找日本人演沈小红?配音太糟了。
表现手法烙印了张爱玲味道,张爱玲翻译《海上花列传》,一路文脉下来,口味一致,我也是。大学时看《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一时惊为天人。没有一个从此角度写租界妓馆的,关起门来,就是一方精致世界,人和人的关系都在吃老酒和嫖上,是物质生活,也是精神生活。娘姨、讨人、出局……新鲜的天地。看《艋舺》时惊奇,电影提供了未曾知道的台湾传统黑帮那种状态和关系,能不兴奋?《海上花列传》也是,内容上就十分兴奋了。
侯孝贤和《海上花》本是弗搭界格两桩物事,但是相互成就,啧啧,奇妙。
赶快看看《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里写到《海上花》的章节。还想再重看张爱玲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等学会吴语了,看原著。
想学上海话,还想学苏州话。
《海上花》观后感(十):吴侬软语,只在表面
整部戏都刻意用吴语对白,别有一番情趣
浓重的色彩,华丽的服饰,小到摆设,大到家饰,都精致无比,
在美术设计方面,真的做的很到位。
故事,简单的略带表面化,片名前的群戏,以吃喝为主,与结尾单一的女角与恩客,毫无任何关联。从周双珠,沈小红,黄翠凤,张惠贞,之间来回的穿插,主线,王老爷在2女间穿梭,无非就是作死的作死,女人间的那点事儿,拉不上台面,最终还就是个小小的倌人。几个里也就黄翠凤强势,把身给赎了,倒也落得个清断,言语间的犀利也显出性子的倔强,这样的女子是抢眼的,李嘉欣的气场是有了,但过于硬了,稍加点柔会更流畅。相比较,刘嘉玲的周双珠,太好看了,万种风情,尤其抽水烟,如同生活般习以为常,娴熟的都会忘了这是表演,点水烟的长条,一吹一挥,仿佛她就是那年代人似的。梁朝伟的吴语真不怎样,转换成粤语时,才转回,依旧是那个忧郁,安静,少言的梁朝伟。
群聚喝酒,划拳,恩客在倌人处,吃饭,抽烟,聊事儿,就这点事儿,在室内场景中反复切换,相当日常与生活化,观众就透过屏幕,看他们的生活,辗转从这位到那位,从这里到那里,总有老的人离开,新的人顶上,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像审视,像观赏,像窥探,一切皆表面,鲜艳的,糜烂的,底下的东西无须去寻找,探究,简单的欣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