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4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由(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一):书中隐藏的色彩心理学

  小脚之家里的妈妈脚丰盈文雅,像白色鸽子从云天,那枕头的海洋飞落,走过油麻毯上的玫瑰,走下木楼梯,走在粉笔画的跳楼房的格子上,5,6,7,蓝色天空,把柠檬黄、红色的高跟鞋和原先是白色的,现在是淡蓝色的鞋子给了三个女孩

  色彩心理学中,红色可象征女性、活力、力量和勇气;黄色可象征积极;白色可象征希望、纯净的颜色;蓝色可象征悲伤;棕色可象征沉重。

  穿着这些鞋的小女孩们像跳花绳一样走在路上,

  杂货店的宾尼先生看到警示性的红色;

  骑着拼装自行车的男孩看到情欲的红色;

  街边搭讪的醉汉看到低俗性的黄色;

  丑陋六姐妹看到欲望的彩色。

  omething of everything…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二):轻奢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

  如果说小说分为奢侈品和轻奢的话,那么《芒果街上的小屋》这类书就属于后者,有时候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墨西哥移民,根据自己在美国移民社区的成长经历,于1984年出版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图书奖,进入美国中小学课堂。耶鲁大学教授还专门编辑了导读本。曾风靡全球的这本书,今天重新读下来,仍然带给我深深的感动

  首先我想说《芒果街上的小屋》非常可爱,无论是内容还是插画。44篇日记体短文,每篇一个可爱的标题讲述一个主题故事。但整本书连起来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即移民(非主流阶层)+女性,这种身份所承受的压迫。

  少女埃斯佩朗莎,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但现实却是“芒果街上的一所小屋”-即美国的贫民窟。在英语里,埃斯佩朗莎是希望的意思。但在西班牙语里,这个名字却意味着哀伤和等代,就像数字9,是变化之前(即将变化的)数。

  少女的纯真、可爱连同忧伤孤独,化为一偏偏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芒果街形形色色人们的生活。有“等着一颗星星坠落,等一个人改变自己生活的”玛琳。有拒绝讲英语,思念故乡的玛玛西塔。有为家庭牺牲而抱怨的妈妈,因美丽丈夫关押的妻子,被爸爸殴打的女儿。她描写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男权社会被束缚的女性。

  同时,因芒果街人的身份(即墨西哥移民,有色人种),“埃斯佩朗莎”们受到有色目光,在学校也被区别对待。这种移民(非主流阶层)+女性的双重压迫,被十岁少女用眼睛和心,去看去感悟,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讲了出来。

  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少女没有放弃希望。她对梦想一如既往执着。她对同族人抱有深深的爱,并对男权社会发出反抗。

  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少女渴望的就是自己的房子。她甚至花5元钱去占卜能否拥有自己的房子。她形容别人的不幸都是“悲伤得像一所着了火的房子”。 她幻想,等有一天有了自己的房子,当路过的流浪者问,“我可以进来吗?”的时候,她可以把他们领上阁楼。当她和朋友们坐在火旁。阁楼上有声音。是老鼠吗?朋友们会问。是流浪者。她会回答。她会很开心

  她太理解一个没有房子的人的心。她同情流浪者。潜意识里何尝不认为自己也是漂泊的人。她没有只想着自己。她一直努力离开芒果街,她写到:“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同时,她理解身边不幸遭遇的女人们,她想办法替她们出气,也被她们的懦弱,消极对待气哭,她想“自己会是那个像男人一样离开餐桌的人,不把椅子摆正来,也不拾起碗筷来”。

  我本想做个表格总结一下我的感悟,但无奈技术有限,只能借助文字了。

  这本书控诉了A+B,表达了1,2,3。

  A+B 是移民人群+男权社会的女性,这种身份所承受的压迫。

  表达的123点,即少女渴望自己的房子,对同族人深深的理解和关爱,以及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表法方式。非常可爱。通篇少女的视角和语言,但不失深刻,沉重。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三):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首先,我必须强调我看的是前半部分的中文译本,不是后半部分的英文原版。

  其实这到底是小说还是诗,我没法说清楚。我照常把它当故事看,读的过程中也带了几分读诗的敬意进去。中文译本不像原版那样有押韵,有些字句翻译过来稍显突兀,可是如果把它当做现代诗,影响就不会太大。

  我读的诗很少,尤其是现代诗。所以没什么阅读技巧。我只知道要注意某些意象,这就导致我对一些词句反复琢磨,可能想得太多。

  我没看序,没看简介,没看网络上的评论。但我读出来:这个故事是写给移民的。

  然后我又去翻了评论。很多人说,这本书行文风格清新,叙述琐碎,像一个少女的自言自语,又像是日记或者童话。之前在微博上说准备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看过的小伙伴评价说“很可爱”。

  可是,天哪。

  你们大概没法想象,我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觉得压抑、悲伤。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向我涌过来。说它像童话?我想是的,它像童话,就像格林童话。你知道格林童话黑暗的真相吗?唤醒公主的王子有恋尸癖,睡美人醒后已经是一对双胞胎的母亲,白雪公主吐出苹果是因为她的尸体每天都被背着棺材的仆人鞭打,灰姑娘心肠狠毒,杜松树的故事血腥而暴力。而《芒果街上的小屋》,包括那以白色、黑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的插画,都让我仿佛置身于格林童话中,压抑而渴望挣脱。

  章节名称里大多都有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然而每一个故事虽然极其不完整,却都已经暗示得足以让你联想到大概。童话只是一种粉饰,在每一个移民区里,每一户人家都有不同的遗憾,每一个人都在期望改变,而改变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思乡,家庭暴力,偷窃,死亡,拘禁,嫖/娼……当然还有更多。只不过透过孩子的眼睛所看到的,都只是一些天真烂漫的表象。

  这么说吧,同样是以孩子的视角写的故事,《杀死一只知更鸟》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芒果街上的小屋》却让我感到自己永远无法再成为一个孩子。就像儿时读格林童话,听到的都是美好结局完美世界,长大后重读,才回味出其中的黑暗和警告。再也无法找回童年时那种欣喜心情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正如时过境迁,哪怕看到的截然相反,我也依然很爱《格林童话》。

  书中也不乏让我感动的东西。这就是我说“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的原因:掩卷长思,既感到忧伤,又觉得充满希望。但我想,一定,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觉得。

  我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很多个瞬间,藏在很多行字句里——我几乎觉得我成为了埃斯佩朗莎——也就是书中的“我”,我和她重叠在了一起。不过只是我的某一部分。我一度像她一样迷茫,哭泣,我的母亲拥有一幢房子,我与她住在一起,但我想拥有我自己的房子。不是我母亲的,不是任何一个男人的,不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是我自己的,只属于我自己。

  这世上有很多巧合,就像今天中午,我和妈妈说起买房的事来。我说我将来要在广州买房子。她说她在广州那套房子当然是要留给我的,在她死后,而就算她还没有死,我也可以和她住在一起。所以她觉得我没必要为攒钱买房的事而苦恼

  “可我想要有自己的房子。”我说。

  “你在胡说什么,我的不就是你的。”她并不明白,“如果你真觉得那不是你出钱买的,那就这样,你以后工作赚钱了每个月给我一定的养老金,就当是从我这里买走了。”

  “可是,那不是我的房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她说明。她不懂。老实说,我也不懂。

  可下午我就看完了《芒果街上的小屋》。埃斯佩朗莎说,她想要一所自己的房子。我差点儿哭了。我总算搞明白了自己固执的理由。像她一样固执。

  为什么会这样?

  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我们从没有在某处安定地居住过。埃斯佩朗莎说,“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先前我们住吉勒。吉勒往前是波琳娜,再前面,我就不记得了。”我不像她搬过那么多次家。但也很多。我想,我将来会离开这里,离开母亲在的地方,去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所我自己的房子。但我会回来的,回来看母亲。也为了那些出不去的人。

  埃斯佩朗莎最终也这么想。

  我们是一样的。

  “不是小公寓。也不是阴面的大公寓。也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我的书和我的故事。我的两只等在床边的鞋。不用和谁去作对。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收拾。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

  也许有人无法找到这种共鸣,也许有人没有耐心读这些琐碎的文字。

  所以最开始,我说,《芒果街上的小屋》,它有它合适的阅读群体。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如果你曾经在外流浪。如果你远离家乡。如果你试图离开。如果你相信你总有一天会离开。如果……如果你执意想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那么,它适合你。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四):具备某种我表达不出来却被完全契合的感觉……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命运向她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园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

  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博尔赫斯《雨》

  我一向不敢说自己懂诗,但我曾经也算是爱诗之人,关于这点,希望能整理一些自己很有感觉的诗出来,在今后的读书报告里跟大家分享。这首诗放在这本书的开头,是无不道理的,当然就我自己的理解,他们至少在风格上是吻合的,一样的小清新小自然,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却是以类似诗歌的形式来叙述一个小女孩的日记。它让我想起了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拉美后裔小女孩家里非常贫穷,住在美国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她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房子。虽然家庭条件很差,但在小女孩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更多东西,比如童话、老屋、玩伴、亲人、小猫、浮云、瘦树、隔壁邻居、玫瑰、自己的名字……作者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用孩童的视角和触角,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世界。

  确切地说,这本书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大道理,从这个方面来说,你们也许会以为它是平淡的。相反它是如此贴近我们曾经少女的心:有些漫不经心、有些慌乱的小悸动,也有些不知所云,当然也有最简单质朴的愿望:拥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芒果街上的移民的命运是悲惨的,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人,没有人真正懂得他们在想什么,更没有人想去了解他们的诉求。他们中有邋遢的小孩、不会讲英文,天天听母语广播的新移民胖女人,也有偷了卡迪拉克兜风,却马上被警察抓走的少年,还有被男人遗弃的单身母亲,更有想钓金龟婿改变命运的妖艳女子……

  作者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贫民窟里移民群落的生活真实面貌:那里有无奈,有种族歧视、有文化和经济的差距,在小女孩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提还有少女的情窦初开,虽然小女孩并没有遇到所谓的青梅竹马,但她已经长大到可以意识到男女的差别,对于爱情也有了模糊的幻想,会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却碍于太丑的鞋子……这本书是少女的喃喃自语,也像是我们的梦话。说到这里,这样的风格跟之前看的《挪威的森林》有些类似,一样的细腻,一样的少女气息,一样的具备某种我表达不出来却被完全契合的感觉……

  静下来的时候,姐妹们可以看看,也许会有所共鸣。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五):雨中的红玫瑰——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

  第一次读《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被它的装帧吸引。个头不大,橙黄黑白相间,简洁流畅,透着股子真诚。读完,像是淋了一场蒙蒙细雨。细雨中,一个女孩静静伫立。风来,雨来,她只是定定地站着,孤单坚定

  今日重读,这一印象并没有被颠覆。只是,多了一支鲜红的玫瑰。

  从前,也许是现在,有一个小女孩,她的梦想就是有一所房子,一所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房子,装着她的书和她的故事。但她家里很穷,她只能跟着父母搬来搬去,搬进了芒果街上的小屋。那是所悲哀的红色小屋,破旧狭小得像是在屏着呼吸。这让她感到不安,感到隐隐的羞耻。

  她的名字是埃斯佩朗莎,英语里意味着希望,西班牙语里则混沌得多——忧伤,等待,像是梅雨季节的毯子,湿漉漉的。那名字过去是她曾祖母的名字,但她不喜欢她的名字。她想给自己取一个新的名字,更像真正的她,没人看到过的她。

  人们看到的她,是个丑丫头。头发涩涩的,上衣脏脏的。人们期望的她,有着清亮的头发、整洁的上衣,温顺地倚着门,只等甜蜜的枷链把她牵走。外表安静的她,内心却满是喧嚣。她喜欢美丽的残酷,执着于自己的力量,简单坚定地同约定的模式抗争。

  她热爱美好,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可在芒果街,人们对美好总是怀有敌意的。尽管猴子花园里的向日葵,“大得像火星上的花儿”。对于漂亮的萨利而言,似乎一整个世界都在等着她犯错,时刻准备上去踏上两脚。在这里,她看到喜爱的音乐盒,也不得不背过身去,装作毫不在意,如同喜爱美好等于犯傻,羞于提及。她像是一个红气球,“被泊住的红气球”,笨拙地飘来荡去。于是她写了诗:

  “我想成为

  海里的风,风中的云,

  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

  跳出自己的身躯,

  我要摇晃天空,

  像一百把小提琴。”

  但芒果街是卑微的,这种卑微让她感到些许怒气。在她看来,在芒果街,唯一懂得她的,是四棵细瘦的树;她也是唯一懂得这四棵树的。看她眼中的四棵树:

  “它们的力量是个秘密。它们在地下展开凶猛的根系。它们向上生长也向下生长,用它们须发样的脚趾攥紧泥土,用它们猛烈的牙齿噬咬天空,怒气从不懈怠。这就是它们坚持的方式。”

  “当我太悲伤太瘦弱无法坚持再坚持的时候,当我如此渺小却要对抗这么多砖块的时候,我就会看着树。当街上没别的东西可看的时候。不畏水泥仍在生长的四棵。伸展伸展从不忘记伸展的四棵。惟一的理由是存在存在的四棵。”

  芒果街虽然卑微,但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细腻如她,把芒果街的弱与美一一记下。堂里堂皇的猫皇后凯茜、街灯下独自起舞的玛琳、又笨又傻却把云朵指为上帝的大流士、孩子多得死亡都悄无声息的法加斯、兴致高涨而又怅然若失的细高个鹭鸶儿……埃斯佩朗莎就像一个旁观的摄像机,在角落里一点点录着,声音吱呀吱呀的。

  她许愿永远离开芒果街,三姐妹告诉她,“你永远是埃斯佩朗莎。你永远是芒果街的人。你不能忘记你知道的事情。你不能忘记你是谁。……你要记得回来。为了那些不像你那么容易离开的人。”她不会,如果她住得离星星很近,她会把阁楼给流浪汉住。她会很开心

  卢佩婶婶告诉她,写作会让她自由。她当时并不理解,但故事成了她的翅膀。故事的末尾,红色的气球带着很多的书和纸离开了芒果街。而她的离开,只是为了回去,为了那些她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来的人。

  这一追求独立、逃脱藩篱的母题,文学史中,历来并不鲜见。无论是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还是夏洛特的《简爱》,都勾勒出这一心态。而那愤怒伸展的四棵树,又像极了《呼啸山庄》里的凯瑟琳。不过,《芒果街上的小屋》仍是独特的。除了主人公独特的视角,那朦胧水雾一般的语言,将诗歌和小说结合得恰到好处。

  除了上述母题,书中还描写了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微妙变化。无论是成长、性别还是异乡,主人公都酝酿着强烈的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与挣扎像是黏腻的雨,浸透了迷蒙稚拙的文字。而自始至终,主人公就像一支逐渐绽放的玫瑰,随着刺的生发,越发鲜红夺目,在雨中倔强地闪耀。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六):不断成长的少女心

  购于2012年9月23日。初读是在上海图书馆借阅的。读完觉得好暖心,充满希望,于是毫不犹豫在亚马逊下单买了一本收藏。两年半后再读,随着心境的改变,读出的感悟又丰富了许多,再读是三周前因病辞职后,在医院等待抽血报告。无聊的等待时间就想读些暖心的文字来打发,留下的半本英文版则在独自去宁波访友的动车上卒读。这一次,希望里开始有些忧伤,因为2012年的自己完全地相信少女的等待之后一定是圆满大结局,一定是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那般的传统套路。感谢2年来的各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不断打破文学作品里的玻璃少女心,得以抱着成长了的视角重新去认识作品,认识生活。——2015年1月4日夜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七):芒果之甜

  看完《芒果街上的小屋》之后,就感觉心上多了一个小洞。

  成熟的芒果总是散发着甜腻的气息。但放久了就容易坏,果皮上开始显露出大小不一的灰褐色块,就像人年老后脸上的雀斑。只要轻轻一按,就凹下去一块,芒果是一种很容易受伤的水果。

  看到书名,我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童话里的书。因为书整体是一片黄色,上面还有个大眼睛的小女孩。看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是一本童话,但却夹糅着复杂的情感。

  无奈。爸爸妈妈口口声声说的大房子呢,没有大的白瓷砖,没有红的大门,没有高屋顶,没有小花园。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呼吸的压抑的小房子。“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属于芒果街道”。主人公一开始并不喜欢芒果街,然而却不得不居住在那儿,因为她——埃斯佩朗莎只是一个小女孩而已。

  埃斯佩朗莎总是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世界,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因为它不像真正的自己。什么才叫真正的自己呢?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或许世界上有1000万个人叫艾斯佩朗莎,名字只是把你从人群堆中区分出来而已。我的名字太常见了,曾经有一度我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了,那时候我还处于90后的非主流时期,于是我给自己想了好多个名字。总而言之,一定要与众不同,就像言情剧里的女主角。

  书里没有什么连贯的故事情节,总是一个题目下一篇文章。简单干净。有一篇叫《我们的好日子》,讲的是埃斯佩朗莎和两个新朋友共同花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并一起分享的故事。“只要五块”,就可以拥有一辆自行车,埃斯佩朗莎做了这个决定,并且很开心。因为她不仅有了朋友,还有了自行车。小孩子总是好简单。不像现在,即使是交朋友,有时候还得考虑一下利益关系。不过没办法,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和物质

  还有其他好多篇目,描述了“芒果街”这上的各个住户,有“猫皇后凯茜”,有美丽的想恋爱的萨莉,有太美而被丈夫禁锢在家里,在星期二喝可可和木瓜汁的拉菲娜……每个人或许都有好多讲不完的故事,然而在本书中,几乎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小短篇。作者似乎在说——只写出埃斯佩朗莎能看到的——埃斯佩朗莎能看到的太少——大人们隐藏得太深。社会里有太多角落,每个角落或许都隐藏着许多影子。当然没必要把自己公开化。但我也觉得没有必要躲起来。世界上并不乏凶悍之人,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我是一个很容易就相信别人的人,当然一般好坏,骗子欺诈什么的,我还是可以区分的。我只是相信邪不压正,我只是相信天使在人间,我只是相信要走的留不下,要留的带不走。如果某一天,我因为自己的信任而受到了伤害(前提是自己没分清好坏,不谨慎)尽管我并不信教,但我确信那必定是老天的安排,命中注定。

  作者对这本书说:“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没错,贫民街到处都有,只是大家或许只看到了中国繁华的一面,却忽略了芒果街。中国地大物博,也正因如此,才会有数不清的地方,那里充满了贫穷无知,落后与悲伤。

  埃斯佩朗莎最后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只是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我的家乡只是个小镇,也有很多无法出去的人。现在我出来了,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回去,帮助那些无法出去的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写于2014年19岁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八):我们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天空, 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 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 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 蝴蝶不够,花儿也不够。 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 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的, 好好地享用。 我把这本书中的短篇《大流士和云》截取了第一段,用诗的格式排列起来,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首诗呢。还是这原本就是一首诗。 每次拿到双语译本的书的时候,我都会为这本书感到惋惜。因为它遇到了一个不怎么识货的家伙。是的,我英文不好,所以一般只读前半本。但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不一样,就算是英文不好的人读起来也不会太困难。 最初想要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因为这个书名。但是看完之后,这本书和我之前臆想的完全不一样。我很庆幸因为这个名字,遇到了一本好书。装帧设计得很漂亮,是暖暖的芒果色,送的笔记本也是芒果色,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拿到是一个小女孩的日记本。很多买到这本书的读者说,我仿佛闻到了芒果的香味。 翻译这本书的译者是潘帕,都说他是个隐世的才子,网上关于他的资料是极少的,只知道他是生化学博士后,后来弃研从实业,他是个业余的翻译者,曾在天涯博客里写过许多深刻的文学评论。听说翻译这本书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喜好。能读到此书,我们都应感谢他。如此美妙的文字传送到读者眼前都是得益于译者对原著的深刻领悟与完全保留原著风格的转述。 这本书,是以埃斯佩朗莎这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写的。语言是稚嫩、纯朴、清澈、活泼、诗意的呢喃,还能时常勾起你的味蕾。因为作者时常用嗅觉来描写,如“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气味的头发”、塞尔女朋友罗伊丝的气味是粉红色的、三姐妹身上的气味像面纸,又像一个丝绸手袋的味道、还有那个强吻她的大男孩酸酸的气味等。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好像偷偷看小女孩的日记本,一个敏感,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着自己梦想的小女孩。我之所以用偷偷这个词语来形容是因为,这种感觉是很私密的,因为我们是一不小心看到了她的秘密,走进了她的内心。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个人的感觉都会是不一样。 这本书中的插画画得也是很好的,底色都是温暖的橙色,和书中的文字浑然天成。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就是四棵瘦瘦的树,孤独的小女孩坐靠在最瘦最小的一棵上,我看见了她的孤独,这幅画很轻易就把我带到那种情境里,甚至你还会为不能给她安慰而感到愧疚。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条芒果街,它贫穷,拥挤,狭小,可能我们住的房子甚至是羞于指给别人看的房子,但是它有着一段快乐的日子。承载了我们最快乐时光。或许,我们在这条街上有一个可以吐露心中秘密的朋友,有几件曾经丢失的玩具,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争吵的日子。虽然这条街上也是有孤独的,忧伤的。因为我们曾经都那样的敏感,善良。但那时,我们还有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离开这条破烂的街道。 其实,在这本书中,作者一直都在试图反抗。反抗种族歧视,反抗男权主义。她说她的祖母“她用一生都在凝望,胳膊肘支起了忧伤。我想知道她是否随遇而安;是否会为做不成她想做的人而伤怀。埃斯佩朗莎。我继承了她的名字,可我不想继承她窗边的位置。”“我妈妈说等我长大点的时候,我涩涩的头发会变得清亮,我穿的上衣会一直干净整洁。可我决定不要长大变成像别人那么温顺的样子,把脖子搁在门槛上等待甜蜜的枷锁。”她想要自由,想成为那个离开餐桌,不用把椅子摆正,不用收拾碗筷的人。 房子,是作者从头到尾都在提及的。埃斯佩朗莎最开始想要的房子是白色的,有像电视上房子那样的楼梯,四周没有树木,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草儿生长着,没有篱笆把它们圈起来。后来她想要像爸爸工作的地方那样的花园房,是一座山上的房子,睡觉的时候离星星很近。再后来她想要的“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房子,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埃斯佩朗莎想要的房子越来越抽象,而她自己心中的追求却越来越明确。房子对她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居住的地方。这个小女孩渐渐长大了,她不再是那个穿着塌跟旧鞋自卑的小女孩。 看完这本书后,我似乎一直听到一个声音就是“我要有自己的房子”。是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房子,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我认为,几乎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来自“芒果街”,我所说的当然不是贫穷。芒果街上有等别人改变她生活的玛琳,有很多孩子的罗莎·法加丝。没有妈妈的阿里西娅,还有被锁在屋里的拉菲娜,被父亲打的萨莉,这些悲哀命运的像很多人,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许多人。他们像是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的小鸟,属于他们的不是天空,而是一根拴住脚的“银色绳子”。也许有人会想尽办法的逃离“芒果街”,可是他们离开后却在也没有回来。 我们要有自己的房子,这房子也许不是实实在在居住的房子,但是我们心中要有这样一座房子,当我们太疲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这座房子就会时刻出来提醒着我们,它是一座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用来装我们没有归属的心和疲惫的身躯。 如作者所言,“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到那里会有一种“恐外”氛围。尤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众在相互交融:城镇居民与乡镇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做到了。” 这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书,因为它饱含了太多忧伤与痛楚,这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寓言故事,因为它陈诉的可能都是事实。更不是一本单纯的励志书,因为除了梦想,她还表达了不可磨灭的种族歧视和无可奈何的男权主义,悲哀的墨西哥妇女。即使她用孩子般诗一样的语言,看似云淡风轻的口吻,但读起来也很厚重的,读完之后,感觉有一股无法言说的气一直压在胸口,令久久不能喘息。 书中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无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房子,我们都要记得回来。 那么,故事中的女孩最后到底有没有回到芒果街呢?我想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墨西哥裔的美国人,从小就接受着美国的教育,受政府的资助上了大学,被推荐了国际知名的爱荷华大学的研究生写作班,成为了一名美国诗人。当她写下《芒果街上的小屋》、《拉拉的褐色披肩》、《喊女溪》的时候,我想一切都已经有了答案。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九):今天,我忽然好想她

  这本书还是很早以前看的。每个女孩都能在希斯内罗丝的呓语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吧。我也不例外。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忽然又很想很想再看一遍这本美丽而柔韧的书。

  可是今天 ,我忽然的开始想念她。

  很想念,很想念。

  那个18岁就离开家的孩子。

  那个别人说秀气干净舒服的南方孩子。

  那个会偶尔含羞脸红的孩子。

  那个微笑时会有单边酒窝的孩子。

  那个梦想着开一个幼儿园的孩子。

  我看到她尘封在书桌里的集邮册,里面都是她细心地粘贴,耐心的排版。

  还记得她为了买那本集邮册,节省了一个月;

  还记得她趴在邮局门的小摊前挑选;

  还记得她在买全套邮票时的欣喜若狂;

  我拿起她书桌前的CD,那是她喜欢的周迅的第二张专辑。

  在一家快要倒闭的音像店的最后一排专柜上,第一眼便看到了《偶遇》,看到周迅在沙滩上奔跑,笑靥如花。

  那时已是这张专辑发行将近一年,“遇”字CD的发放期早就过去。现在的专辑还是空缺着一面。

  我翻开她抽屉里的那本小小的笔记本,里面有她稚嫩的笔迹。

  那支铅笔,该是记录了她不少过去的故事。

  我一遍一遍的翻看,那些她以为的最美丽的句子,一笔一划的誊写在这里。

  笔记本里夹着她自己整理的剪报,都是有着淡淡思绪的文字。

  我拿着很久以前她烧掉的日记本的封面,内容我早已忘记。

  只是,我知道那段时期浓浓的暗恋即使化作灰,也不能消失在她的记忆中。

  我依稀记得,她莫名的难过莫名的想哭,一个人在餐厅靠南的窗台,吃一碗加了许多醋仍没有味道的豆花面。

  她的书,她的笔记本,还有她那时的照片。

  那个曾今一面对镜头就露出洁白牙齿的孩子,渐渐的忘记了留住怎样的表情...

  大学四年再加研究生两年,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变得麻木不仁,不知是什么时候,从前,离她而去。

  她的那些天真的想法,那些不成熟的行为,现在想起来,还会尴尬的笑。

  好久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好久没有耐心的看一处风景,好久了。

  有时侯会想,如果我遇到那时的她。

  我一定会爱上这个孩子。

  这本书是小女孩的呓语,而这篇算不上书评的东西这是读者自己的呓语。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十):芒果,不都是幸福的颜色

  由于特别喜欢《圣诞忆旧集》潘帕的译文,所以又读起他的另外一本译作,同是译林出版社的《芒果街上的小屋》。虽然同样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芒果街上的小屋》却要比前者酸涩得多。

  这个位于芝加哥底层街区芒果街上的小房子是一栋“破落又悲哀、墙砖碎裂”的红色小屋,有着拉美移民背景的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书中化身为小埃斯佩朗莎——一个拥有被认为滑稽的、非主流名字的墨西哥裔少女,在颠沛流离中,随家人搬到了这里。本书就是小姑娘用喃喃自语的方式讲述着芒果街上的人和事,那些渺小的、幽微的、在她的心底曾经泛起涟漪的事,这些日常点滴不是连贯的,更像是有感而发、随性的私密日记,把脑海中断片的记忆呈现出来,轻声呢喃,讲给自己听,也像是在和亲友分享。诗化的语句极富韵律感,英文部分适合出声诵读,许多重叠的语句读起来像一首首短诗,更像跳动的音符,谱写出温润、哀愁、甚至有些泥泞的青春岁月。

  虽然是用少女的视角审视社会生活,那些看似蜻蜓点水般醇美的文字流露出的对美国社会状况的反思却是很沉重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拉美移民的民族身份地位的审视。拉美移民聚居的芒果街属于城市最底层的街区,贫穷、拥挤、脏乱、破败不堪,以“我”的童年认知都清楚那不是体面的住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由于种族文化的差异,“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和英语中的含义就完全不同。么么的牧羊犬也是有“一个英文名一个西班牙名”。同样住在那里的白人凯茜一家,因为更多移民的涌入而选择了搬到其他社区,而且凯茜还反对“我”和肮脏的露西姐妹交朋友。“我们”偶尔迷路误闯到其他街区,总会忐忑不安,遭到歧视,“一直一直是这样”。就连市政栽种在芒果街的树木都是充数的残次品,四颗细瘦的树杵在那里,赤裸裸地昭示了社会的不公。

  其次是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关怀。“我”的被称为“野马”的曾祖母,是被曾祖父用暴力娶回家的,一生郁郁寡欢;罗莎•法加斯和密涅瓦被狠心的丈夫抛弃,她们要独自抚养孩子;渴望更甜美饮料的拉菲娜被丈夫锁在房间里;向往自由的美丽的萨莉从小就要忍受爸爸的毒打,婚后忍受丈夫的坏脾气和禁锢;还有聪明的阿莉西娅,也很怕她的父亲。鹭鸶儿和“我”的妈妈都是是富有才情的女子,“鹭鸶儿能在每一处看见美丽的事物”,妈妈“本来可以出人头地的。因为羞耻感辍学。因为没有好衣服”,她们俩都是为了成全家庭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然而这些文字背后的哀戚并不是小姑娘直接告诉我们的,对于婚姻关系,在她那个年纪是无法理解透彻的,这是我们从她对成人世界的惶惑中品读到的:“我弄不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鹭鸶儿住在芒果街上,她本来可以不住的;为什么她有自己的真正的大房子却要睡在她妈妈的客厅沙发上?她说她只是来看看,下周末她丈夫会来接她回家。可周末来了又去了,鹭鸶儿还在这里。”清晰地表明了妇女在婚姻、家庭、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以及挣扎的无力感,她们的生活只剩下忍耐、等待。

  当然,童年的记忆中也不乏欢笑声。可爱的露西姐妹不嫌弃“我”的身份,因为“我”报名字给她们的时候,她们没有笑。“我们”在一起体验歪歪扭扭地骑新自行车的痛快,一起穿旧高跟鞋招摇过市,一起看天空中胖乎乎的可爱云朵,一起跳绳、讨论青春期必须直视的体型变化等。尤爱小埃斯佩朗莎为了让妈妈同意她在学校餐厅吃午饭而说的一番话:“如果我在学校吃,你就可以少洗几个盘子。你看到我的时间少了就会更喜欢我。每天中午我的椅子是空的。你会哭着说我那心爱的丫头呢?而最后我三点钟回家的时候,你会更欣赏我。”这种泛着小聪明的狡猾我们也曾利用过,妈妈们都能看穿那点小心思,可仍然用溺爱支持着这些小任性。埃斯佩朗莎被妈妈搂着睡觉也是极其幸福的。这些似乎正是封面那种黄色般明快的活力。

  然而,在这本书里,黄色并不是一个温暖的颜色。作者这样描写上帝疏于照顾,垂危的卢佩婶婶:“她的腿绑束在黄色的床单下面,骨头变得和蠕虫一样软弱。黄色的枕头,黄色的气味”、“黏浊的黄光灯”,她用了黄色来渲染一种挥散不去的、充满绝望的、黏腻的愁苦。《三姐妹》这一篇中,露西和拉切尔的小妹妹死前,有一只黄色的鸟飞进了打开的窗户,黄色也好像成了不祥的预兆。旧货店里那个神秘的木头音乐盒,能发出千百种声音,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美好,象征着小姑娘彩色的梦想。但老人却说这个不卖,也预示着有些美好是触不可及的,是她心头一抹浅浅的无力感。

  在成长的烦恼中、在对成人世界的细微观察中、在几乎是无意识的反思中,有着很强感悟力、敏感的女孩蜕变了。酸涩的青芒果成熟了,姑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她清楚与生俱来伴随她的种种不公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可我决定不要长大变成像别人那么温顺的样子,把脖子搁在门槛上等待甜蜜的枷链”,“我已经开始了我自己的沉默的战争。简单。坚定。”她要像那四颗细瘦的树一样,顽强地与砖石对抗,靠自身的力量争取属于她的人生。

  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温柔明亮的书,读来却有甩不掉的温婉的愁绪。《芒果街上的小屋》内容与体裁都很特别,诗化的短句,字字珠玑,给了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是一本散发着芒果所特有的,苦涩、敏感与香甜交杂的小书。

  文字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感谢您的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