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

  《生命不息》是一本由[英]凯特·阿特金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不息》读后感(一):Life After Life(悲剧版)

  Life After Life的喜剧版应该是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那样,生命一次次地死而复生,但是主人公最终将一次次重复的人生过到了完美的极致并且收获到了理想爱情;然而本书讲述的却是Life After Life的悲剧版。

  女主人公厄苏拉不断地经历着出生、成长、意外、死亡的循环,然而每一次的重生都是“黑暗的降临”而不是“光明的重现”。为什么她的重生不能像凤凰涅槃一般迎来一次又一次更好的命运?也许跟战争的时代背景有关,如果每一次重生的时间都是死亡节点之后的延续就好了,目睹着战争的爆发、终结、和平、发展,也许会不一样吧。但是,她总是在同一个时间点重生,总是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生存,故事的色彩也不免黑暗了起来。

  面对生命中后悔和不甘,我们总说:假如人生能够重来,我一定不会让它发生。也许,只要时空没有改变,即使时间退回重来,结局也都是一样。就像厄苏拉一样,只不过每一次的死法稍有不同,每一次的遭遇稍有异样,每一次的形式稍有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难逃悲剧的结尾。如果换做是我,我宁愿在开头窒息而死,永不复生。

  关于命运的定数与变数,我们知之甚少

  《生命不息》读后感(二):现实、历史及轮回的完美结合

  轮回是佛教关于生命循环不已的观点,就目前的小说而言,轮回观主要体现在网络小说中的修真、玄幻、穿越等题材,其中又以修真为主。在这种大的氛围下,突然读到一种类似于日记体但跨度很大的与轮回有关的小说时,新鲜自然充盈于心。

  长生和轮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生是肉体和灵魂同时永生,在这期间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积淀,是人类所向往的;轮回尤其是带着世世记忆的灵魂轮回到不同的肉体上,那就是无边的黑暗,是比纯粹的死亡让人感觉恐怖的东西!凯特•阿特金森正是以此为立足点,在《生命不息》中用厄苏拉几世的黑暗、恐怖等生命历程来揭示带着世世记忆的灵魂轮回一遍又一遍重复曾经不堪的生命历程,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所以,厄苏拉在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中,企图修正自己的生命历程,企图将影响自己生命的那些因素去掉,但她从未获成功!这虽然有着一定的宿命论,但厄苏拉通过自己的抗争也体味到了在不同生命历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尽管《生命不息》全篇弥漫着死亡和绝望气息,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所要宣扬的生命主旨: “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情”!

  在时间线索上,《生命不息》采用交叉穿梭的形式进行,就我个人而言,读起来是破费力气的,因为时间来回跳跃,事件就没有连贯性,所以,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书中很多细小的线索,而这或许正是考验读者能力的东西。复杂的时间线索和波澜不惊的让人感觉到压抑的语言形式,散发出作者对战争、人性、生命等等的感悟,这种感悟呈现在语言的细枝末节之中,能不能捕捉到就要看读者的阅读能力有几何!厄苏拉虽历经不同劫难的再生,对温暖的渴望,让她每次都能够做回厄苏拉,重回那个温暖的家庭反反复复的轮回和折磨让厄苏拉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含义,她要从环形的生命历程中脱离出来,做回自己,于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枪击了独裁者!凯特•阿特金森正是用厄苏拉的这一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反战心理和对新生活美好感念!

  厄苏拉对未曾经历但却熟悉的场景和事件的感受,我们都曾经有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脑子里转了一下并不做深思,而凯特•阿特金森则将其揉进《生命不息》,体现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人生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时间之路,这条路上的风景等等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明明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某个场景、某个事件看起来非常熟悉的原因!

  当失去想象的能力,我们很多时候去看魔幻的东西似乎更多的就是为了批判和消遣而不是欣赏;当重生成为小说的主流,单一重复的模式让人看首知尾。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将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创新,就会有更多类似于《生命不息》给人以震撼的小说出现!

  《生命不息》读后感(三):战争中的生命,战争中不息的生命

  说起来有点巧,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没几天就看了《明日边缘》,发现这书的故事和电影还真是挺像的,都是关于生命无限循环的。

  (此处因剧透删除300字)

  最开始看前面,觉得这书枯燥死了,因为厄苏拉小时候总是夭折,所以所有的剧情都是发生在几个家庭成员及邻居间,总是那么几个面孔在重复家庭日常事,好像韩剧啊。但是随着情节展开,厄苏拉越过幼年的危险开始长大,人生的轨迹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这时候就有意思多了,成长期间的一些事直接影响到今后,而厄苏拉也能独立地选择和回避,从而走向迥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从此时开始,厄苏拉的每一次人生都开始不同起来,一些小小的区别和选择就能造成蝴蝶效应,让未来变得不同,她在有的生命中结过婚、受过家暴,在有的生命中穷病缠身、绝望度日,在有的生命中成为高官的情妇,另一段生命中则在德国定居、有了孩子,她曾死于德军轰炸数次,又作为救援者来到她曾死过的废墟中抢救生命.....她某一次生命熟悉这一批人,而下一次生命相遇可能只是匆匆过客,她身边的人的命运也总有改变,她总是不免经历亲人死去多次,而与之生离死别爱人虽有不同,但每次都让人痛不欲生

  但在这之中见到最多的,仍是战争(二战)带给人们言不能尽的苦难,她以不同的轮回,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身份见证了这些苦难和悲惨。可以说,厄苏拉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每一次人生,她都是一个不同的战争受害者,或死于战争,或死于贫病,或死于绝望。厄苏拉的人生正如同许多缩影,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被战争车轮碾压的生灵。她的生命总是在半途和许多人一样戛然而止,正是要说明这场战争毁灭了太多生命和美好,以至于没有几个人得以幸免。

  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厄苏拉在一次次从头开始努力活下去,来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恶劣情况下坚强生存的一面,尽管人们不断在与困境中死去,但剩下的人们不会被吓倒,他们反而更加坚韧无畏,人们将遇难者留在身后的回忆中,转身继续前行着,努力活下去走向胜利,这也正是《生命不息》用厄苏拉就是它的实践者和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生命不息》读后感(四):环形生命与线型生活

  《黑衣人3》里有个可以预知未来的外星人,他脑中的世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重空间复合而成。他能看得到一个生命的诞生,也看得出生命诞生背后有多少迷样的巧合。好莱坞总是偏重这样的故事,特别偏爱这种跨越时空的重叠。好像《时间旅行者》中不断穿梭的男人,或者是《源代码》里不停回到平行空间的上尉。

  因此《生命不息》被买下电影版权是非常自然的。书中存在着某种定律可以使女主角厄苏拉的生命不断地重复,直到她最终走向自己的终结。小说中的厄苏拉总是有某种感应的,像是险些因为捡洋娃娃而丧命,却在即将爬出窗口那一刻感受到一阵恐惧,她管这叫“即视感”,而这种“即视感”就是她丧命的可能,带领着她一次又一次的躲过了渣男、躲过了灾难。厄苏拉的生命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读者也可以借由她不断循环的生命,窥视到在不同国度对于同一场战争的不同视角,在一个人身上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而《生命不息》并不是人们思维定势中的那种科幻小说,虽然“重复生命”的概念为这个故事增添了许多看点,小说却全然称得上是一部“生活甘苦谈”。厄苏拉的生命虽然看似环形流转,她的生活却一直在积极前行,即使她成为最落魄的家暴妇女,每时每刻都活在煎熬中,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生命。尼采的“顺随命运(Amor fati)成为了本书的点睛词语,它带出了小说的主题。而在多重生命不断反转的故事中,作者凯特却精密的掌握着故事的进度布局,在循环往复的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属于她自己的生命思考,使小说在不断重复的状态下不至于偏离主线,而每一重生命本身又各有各的意义。

  生命变成了一种管道,而它传送的正是人的生活本身。生命在一个地方可能结束,但人还活着,这恐怕是《生命不息》索要言明的价值观。在厄苏拉的眼中见证了兄弟姐妹的成长、战争的残酷甚至是法西斯元首的生活,她的每一重反复都为自己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也会把他人带到不同的未来中去。女作家可能无法如历史作家一样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完整的浸淫在历史中而毫无破绽,她却自有一套方法将虚拟的人生在过去的片段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厄苏拉每一次的未来都有死亡,而这大概是战争年代所能带给人的一种必然的经历,生命过早的结束惹人悲痛,生命持久的继续所见证的苦难同样让人扼腕。通过死亡,人得以看清生命的边界,我们也得以被时间打回原形,发现一切都是变化,只有生活才是永恒

  而直到小说行将结束,《生命不息》又再一次将一切反转,来到厄苏拉最开始出生的时刻,像衔尾蛇一样咬住了缘起的画面。父亲的出现、姑妈儿子罗兰的陪伴、与本杰明•柯尔的相恋,在一连串小而不言的变化之后,厄苏拉的生命又有了完全不同的一次体验。凯特•阿特金森再一次展示了她对“变化”的控制,将小说完整的圈定在了有限的环形生命之中,使厄苏拉一步步走向她“正确”的结局。由此,《生命不息》的故事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潮,读者也才可以在众多的“巧合”和“变化”之中,窥视到作者为厄苏拉安排的真正用意。而这种意外的反转,当然,也是影视剧作品最钟爱的一种选择。

  再说一点也很值得玩味,杨照在评价《百年孤独》时曾提到很多著名小说的主角都是没有后代的,可能这世界上真有“小说之神”,而它就真的不崇尚生育。《生命不息》里的厄苏拉也一直都没有孩子,以至于当她年迈的时候还要为自己的遗产分给哪些“子侄”而担忧,这种寂寞在恼人的神经痛后迫使她开始思考“余生还能干什么?”,而她的孤独就看起来更加单薄。这种生命延续的断层加重了厄苏拉的宿命感,远比为她设置个子孙满堂美好的情景要真实得多了。

  已发表,转载请告知

  《生命不息》读后感(五):人生永远活不对,重来多少次也一样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开篇写道:“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在凯特~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一书中,女主角厄苏拉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重负。 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暴风雪之夜,小女孩厄苏拉降生,窒息而死,再次降生,之后的她仿佛被卡在了时间的机器里,4岁溺水,5岁跌落房顶,8岁连续4次感染西班牙流感,22岁被家暴,30岁遭遇伦敦大轰炸,她不断死去,也不断新生。如果单从这个生命轮回的曲线来看,你或许会说,这也只是个想象比较丰富的小说而已。而这本书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就此陷入重复叙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曲线多角度展现了厄苏拉生命的不同面向,伴随厄苏拉不断轮回的是自我的追寻与成长,是亲情的延伸,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不同纬度的发展,是作者对于战争,人性和死亡的感悟与思考。

  厄苏拉新生之后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变化,然而她生活的家庭,她的亲人,包括邻居等周围的人物关系从来不曾改变。比如,独自在寒冬中瑟缩的厄苏拉收到来自狐狸角的姐姐寄送的礼物;在黑暗降临前被自己的父亲唤回,听到他说“小熊,欢迎回来”;善良可爱的泰迪对她说“我喜欢原来的厄苏拉”,成功抚慰她的心灵。这种亲情牵系在厄苏拉的多次生命历程中是永恒的,作者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让厄苏拉的生活不断地向前推进,虽然她的生命有可能会随时终止,但她一直在生活中前行,在亲情的包围下成长,最终成为她自己。

  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将伦敦大空袭作为了故事里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或许是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那一段历史的不能释怀,但更多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一种思考。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的那样:“文明轻易就在自身的邪恶面前瓦解。德国人作为世上最有文化、最懂礼貌的民族,却建造了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和贝尔根-贝尔森。倘若英国具备同等条件,无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但这又是件无法验证的事。”人性有光明美善之处,自然也少不了黑暗残酷的面向,所以历史有它的必然性。

  《生命不息》的故事背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厄苏拉历经生命轮回,尝尽人生悲苦,但同样也有精彩鲜活的人生。所以,作者并无意于把《生命不息》写成一个沉重的故事,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作者依然在通过厄苏拉的故事探寻人性的温暖所在,就像她在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厄苏拉虽然多次重生,却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她有着模糊的记忆,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她觉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却不明白究竟是卡在了哪里,她为此苦恼不已,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

  厄苏拉的母亲说这叫即视感,法语里叫déjà vu,是意识玩弄的小把戏。“似曾相识”应该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究竟它只是意识的小把戏,还是如厄苏拉一般真的是前世遗留的记忆,谁又说得准呢?

  《生命不息》读后感(六):小熊,你回来了

  这本书写得很复杂,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吃力,书中的章节看起来全无章法,同样的年份反复夹杂着出现,叙述着一些已经发生过但是结局显然已经改变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安排,不能不感叹地赞一句,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真的功夫深厚。出生,死亡,意外,懵懂纯真的幼年,叛逆的姑姑,十六岁的初吻,被强暴,堕胎,恋爱,嫁人,满口谎言的丈夫,家庭暴力,结婚,离婚,再次恋爱,战争,元首,情人,闺蜜,谋杀,法西斯……

  哪怕只是其中的几个元素随意拼凑,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复杂动人的小说,更何况,作者居然能够在如此看似混乱的布局安排下,将整本书都设置得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无疑,这是一部好小说,恨得是,我自己却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去将这种高深的小说中的好给直截了当地表述出来。

  那种感觉,仿佛是哑巴迟到了美味的甜点,想要大力推荐给别人,却只能无奈地胡乱挥舞着别人看不懂的手势,无奈而焦躁。

  书中说,大部分宗教的图腾都与轮回有关。

  仿佛是一条首尾相衔的蛇,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只有无休无止地轮回。

  小说中的主人公厄苏拉,就是如此,出生时被脐带缠绕,幼时出现种种意外,堕胎时血液感染,被丈夫家庭暴力殴打致死……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她永远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然而,在小说的下一章节中,却会出现她因为另一种原因获救的情节,这样的救赎并不能停止她的命运,她仍然会遭遇到另一次意外死去。

  最后的最后,在历经战争,在目睹种种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亲眼看到自己所有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在那种每一次都必须重新体会到的心痛和心碎之后,她选择了改变自己,她拿着一把枪,出现在了一个咖啡厅中,然后扣动了扳机……

  厄苏拉的一生是传奇而激动人心的,她也是强大而无畏的,不管是遭受何种厄运,她总是无法磨灭自己对未来和期望和对生命的渴望。

  你可以说,这是作者赋予厄苏拉独特的“女主特殊技能”,然而,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却总是想起,厄苏拉在医院里醒来的时候,看到爸爸温和的笑脸,还有爸爸在每次见到她死里逃生之后那一句淡淡的“小熊,你回来了。”

  是的,我愿意相信。无论人的命运怎样,等待你归来的那个最亲最亲的人,才是你有勇气面对所有不幸和厄运的最大支撑。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生命和人生,只有令人动容的爱与希望与之永存。

  《生命不息》读后感(七):“时间不是环形的”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可能?怎样的开始就指向怎样的结束,或者怎样的开始也不一定意味着怎样的结束。一个瞬间、一句话语、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天气就可以导演瞬息万变的剧情,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有什么预测和方向可言,只不过被某个称之为“命运”的东西推着走罢了。

  《生命不息》的主人公厄苏拉从出生起,就历劫无数。暴风雪的天气阻止了前来助产的产婆;与姐姐帕米拉游泳,被海浪吞没;与女仆玩耍从窗边坠落;重病去世;十六岁在懵懂无知中被强奸堕胎;酗酒;遭遇家暴;战争中被轰炸;被倒塌的墙掩埋;与女儿一起吞药而亡;结识元首的情人,并对准元首扣下扳机……

  请注意,上述所有的情节都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但是,准确地说,也不能理解为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发生。我认为,这本书,只不过是用了“厄苏拉”这一个名字,展现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落里的一个女人命运的无数的可能性罢了。就像我们通俗的理解,“张三”这位同志并不一定就是张三这个人,可以有无数个张三的存在。

  “命运的偶然与无常”才是贯穿这本书的主题。《生生不息》的书名并不能与它的表达一致。因为当每个“黑暗”的瞬间来临的一刻,厄苏拉的命运并没有真正回到那个原点,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全新出发,全新开始。

  整本书中作为背景的宽厚的父亲、理性的母亲的存在一以贯之。而其他人物的表达,只是借用了相同的名字,所有的走向和发展甚至于人物关系都完全不同。每一次的截断与再出发,都是完全崭新的开始,并不是所谓的不息与轮回。这是我阅读这本书之后纯粹个人化的理解。

  作者只是利用时间的节点,一次次给人物设计了迥然不同的人生而已。与回到原点的重新演绎没有丝毫关系。

  我看着这本书,就像观看一部话剧。每次大幕拉上,再拉开的时候,就会又走出一位“厄苏拉”,除了名字、长相一样以外,其余的性格特征、剧情发展与之前那个“厄苏拉”没有丝毫干系。再用另一个比喻,作者仿佛为主人公的父母创造了多胞胎,每个孩子的命运没有丝毫干连,只是他(她)自己。

  如果说一定要找到“回到原点”这个在宣传中反复强调的概念的话,只有“出生”这个画面和节点在从始至终地盘旋。而其他,都是作者巧妙的叙述方式罢了。

  “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远不如书中另外一句“好事总有结束的时候”来得切合主题。如果寻求更加准确的表达,我认为厄苏拉与科莱特大夫的对话才真正一语道破了这本书的用意——

  “时间不是环形的,它有点像老字还未擦净的羊皮纸,又覆上了新字。”

  这才是对题的。

  《生命不息》读后感(八):上帝视角和一本见证我的软弱的书

  阿特金森的文字初读不大令人喜欢,她的思路转的太快,常写些看起来不着调的东西,我读的又累又慢。但不知为什么坚持了下去,看了1/3后,才渐渐跟得上她的思路,是以发现了她的魔力。她时常引用古典诗句,也常常暗喻,我配服她的博学。厄苏拉一次次的重生,有是卡在某一年分过不去,就要一次次的重来,直到避免那危险。这种上帝视角令人惊喜。此外,此书给了我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影响似乎来自于希尔维,我看问题的角度似乎变为讽刺的角度了,这也许可以让我深刻透彻一些。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个是休,一个是泰迪,我不懂希尔维为何对休要那么坏,这真是一种遗憾。

  德雷克与厄苏拉那段婚姻令我流泪,德雷克阴险的欺骗和故意的伤害与厄苏拉的软弱和无助形成对比,对于厄苏拉的逃离和死亡,我是欣喜的,但可见我是软弱的。

  《生命不息》读后感(九):爱终将在不息的生命中圆满

  如果上帝将你的人生设置成一场游戏,拥有无限复活的次数,可以有不同要去征服的地图,只要你做了不同的选择。并且,你可以在不断累积经验值的同时,修正上一次的错误。当然,唯一的遗憾是,如果你的选择失误,你将一次又一次的亲临生命的苦痛,无限轮回。那么,这个游戏,你是否敢玩儿?

  《生命不息》这本书中的女主厄苏拉,便是这样的一个设定。只要她的人生出现误差,黑暗就会降临,生命终结,然后游戏重新开始。梳理一下女主的生命时间轴,在重要的时间点上,选择不同结局便不同。于是没有了白玫瑰红玫瑰,她尝试了不同的可能,十六岁的生日上霍维的吻,摔断鼻骨时拯救她最后令她死于家暴的丈夫德雷克,驾驶火车的费雷德,还有高官情人克莱顿,德国丈夫于尔根,邻居家她暗恋的柯尔,等等,她的选择,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不过是经历了不同的风景。唯一相同的,只是战争的残酷,无论她如何选择,都身临其境的不断承受战争的凌虐。

  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勾勒出残忍的战争带给人们心灵和身体上的刺伤和疼痛。女主一直想避免的,只是在战争中身边亲近的人和自己的死亡。女仆希丽奇特,姐姐帕米拉,弟弟泰迪和他最爱的邻家女孩南希,还有太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她一次一次改变自己的选择来扭转众人的结局。

  与《明日边缘》里的阿汤哥设定不同,女主并非完全知道自己轮回在生命之河,只是直觉告诉她,她拥有相关的记忆,如她自己所言,回忆有时处于未来。在每一个时间点上,会有一样东西提醒她无限循环的记忆,比如关乎南希死亡的俄式小牛肉。女主说,时间是环形的。它有点像一张老字还未擦净的牛皮纸,又覆上了新字。

  她重复的实践着各种选择,试图避免战争带给所有人的伤害,可这样重复选择的结果就是,她令自己在永恒的轮回里永坠战争的悲苦。痛定思痛,她终于明白科莱特大夫说的,明白你是谁,成为你自己。她是厄苏拉·贝瑞斯福德·托德,是历史的见证,没有对与错。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去遏制这一场战争。那就是,除去那个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一如,她想要避免家人因收到患有流感女仆感染死去的方式,就是让女仆不去参加庆祝游行。事件必然是有根本,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源头。在不息的生命中,可以无限尝试,但在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更加慎重的去理清事情的脉络,一击即中的解决。

  不知道女主在她的生命轮回中,是否会有那么一次成功暗杀掉伊娃的元首情人,然后改写整个欧洲史,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历史中消失,我们的人生不知是否也会因此而颠覆。“当她向黑蝙蝠展开双臂,它们癫狂飞舞,仿佛迷失已久的灵魂,在空中相互撞在一起拥在一起。这就是爱,她想。而她的实践,将令它圆全完美。”在书中的世界,生命的轮回中,厄苏拉终将会让自己的爱完美。

  在不息的生命中,时间有了新的定义,作者借科莱特大夫之口说:“这是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它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循环。线性的时间只是一种构想,世界上万物流转,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这与佛学中的观点相同,珍惜现在。

  厄苏拉说:“尼采总说Amor fati(顺随命运)。过去我不理解,我以为是A more fatty(更肥的胖子)。爱命运?是顺随、接受得意思。命中发生的任何事,无论好坏,都全心接受。死亡只是需要接受得事之一,我想。”这也许就是她开始享受上帝给予她这个游戏的开始,她会在无限轮回的生命中,更好的感受爱、分离,珍惜每一个当时当刻。

  生命不息,轮回不止。爱终将在荒芜的没有界限的时光中圆满。

  《生命不息》读后感(十):人生的平衡

  这是一部有相当想象力的作品。

  故事精彩,内容丰富,知识涉及广泛,文字活泼流畅,可读性强。

  然而,生命不息,这一主题对个人来讲,有些高大上,难于驾驭。是的,生命不息,不会错过每一个人生精彩,自然也不会让每一个人生悲剧擦肩而过。人生其实一直是如此平衡。人生的不可逆,造就了人生长河的神秘感和挑战性,更多的,我们应该不为流逝的遗憾,而要为将来的感到心动与感激,更为重要的,是要享受当下的。人生,如此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生命不息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