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不糊涂》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不糊涂》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不糊涂》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一):匹夫无罪,斯制其罪

  “中国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惩恶扬善”,“以史为鉴”,“使乱臣贼子惧”。目的决定手段,为了有效地“扬善”和“惩恶”,让人“感动”或者“恐惧”,史学家就必须采用“典型写作”的方法,使善恶对比分明、忠奸一目了然,便使人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而世面上常见的大多数所谓“揭秘”“戏说”以及“水煮”,都难免逃脱此现象的窠臼。而这也可以当作判断历史类书籍内容有趣,真实及客观程度的重要参考目标。

  你难道真的相信,真的有人一身之力就具备毁灭一个朝代的能量,而有人单枪匹马便可挽救大好河山?

  最近在读的这本《历史不糊涂》,便是难得的“史中不言史”的好书。

  研究政治学的作者李拯,在叙述史实发展的时候始终秉持着非常冷静的态度。没有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是从政治及制度的角度,通过一个个的人来展示政治制度在一个时代的表现。

  这是一本叙述唐朝历史的书,从唐太宗开创盛世,到黄巢起义,唐史由盛至衰,看似是由许多不起眼的事件组成,实则却是根植于制度的必然。

  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仅仅寄希望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力量和自律来保持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通过制度的建立来消除腐败和堕落的弊端。

  《历史不糊涂》一书中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到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一手打造了开元之治,却在缺乏监管的绝对权力中迷失了自己,将国家的权柄交付奸相李林甫,使得自己陷入了过度过滤的认知困境,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他痛失所爱,同时也失去了掌控权力的地位。

  中兴名将李光弼与仆固怀恩,在挫败安史乱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叛成功后却落得一个离家避国郁郁而终,另一个所幸从平叛变成叛军,正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定朝代或是出现在某个特定君主时期的现象,而是因为皇权本身的独一性和猜忌性导致。

  而到了唐后期的宦官专权,乃至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再到李德裕,牛僧儒的的朋党之争,都不是唐一朝特有的产物,而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每个深陷其中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掌控,更遑论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及进程。

  正如清相裴度在削藩中发出的“养寇自重”的感概,当制度的发展已经无法被个人的力量左右,整个社会便会失去自愈的能力,每况愈下,直到被一个新的王朝代替,靠短暂的冲击来缓释制度的毒素扩散,却因为无法真正的改善根本,而不得不陷入权力更替的漩涡。

  正如王夫之感叹的一样:“禄山不足以亡唐,亡安禄山者亡唐也”。

  而亡唐者,也潜伏在社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腐蚀着之后的朝代。

  权力是把倒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无制度的约束,必将反噬享有权力之人,这不是个人的道德悖论,而是整个唐朝,乃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

  足以为戒。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观史

  林亦霖

  若你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你会觉得颇为畅快,历史和政治相融通,读起来饶有兴趣;若你是对历史不感冒,这本书你会觉颇有乐趣,历史和故事相融合,读起来不枯燥。

  历史总是纵向和横向的结合,纵向的发展,千百年如手指的一瞬;横向的发展,各个阶层不同的侧面。笔者选取了唐朝,点了几个人物,却将一些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除却扎实的历史功底,本身对于政治也有所理解。

  一如封面上的扉语写道,这将是一本中国传统政治的“认识地图”。书中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笔者却将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相结合,分析他们做出选择的缘由,再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去剖析。

  一定的人物站在当时的环境下,特别容易产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种情况。李密就是这样情形最好的代表,面对权力。他尚为身处其中时还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当他有能力去一决雌雄、争天下时,不理性的行为占据了上风。他做出的种种选择正是先前他告诫他人应避免的。可,凡事轮到自己,经真的会自乱阵脚,做出些不靠谱的选择。他成功于自己的聪明,失败于自己的太聪明。有些事情需要冷静下来,再冷静下来。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谁能理性认识把握时机,谁才是最终的王者。

  长孙无忌亦犯了这样的错误,他靠自己“诬告”扳倒了不少不利于自己的势力。因为出身本就优于他人,他对于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在皇子争嫡的阵营中,他支持李治。本想在先皇去世后能有所控制下一代的皇帝,却未料到武媚娘的历史出场。千算万算,人性究竟算不过命运。他最终走上了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他陷害他人的武器“诬告”最终指向了他。这时的他有口无言。晚年,被流放、客死他乡。曾经的繁华,仿佛是梦一场。

  武媚娘——武则天的登场,绝对是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本以为太宗去世、削发为尼、入住寺院是一辈子的命运,却怎料,命运垂怜于她。她被李志带回皇宫,一步步高升,最终成了皇后,甚至成为了一代君王。她为登上政治舞台做了很多违背伦理的事情,但她又展现出一代帝王的气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她成了中间的桥梁。

  江山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他们生前多么豪迈抑或遗憾,身后终成为了一段历史。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轮廓,看到君王在做出选择时的反复思量,看到多少人在离权力的巅峰只有一步之遥时陨落,看到儒家的文化一点一滴渗透在整个社会的体制之中。“人向往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之中”,那权力铸成的高阁,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但它总会迎来向往它的人。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在现代观望着那段历史,想着他们曾经经历的是是非非。我们看着历史,感受着历史;以史为鉴,来观察我们的内心。观史以观心!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三):看得见多深厚的历史,就能拥有多深邃的未来

  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一样的历史,每个人却有不一样的解读。历史课本以“政治正确”的姿态,站在现在的高度向我们灌输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很多作品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另类解读历史,成就了一股“历史解读潮”。这些作品不乏精品佳作,但热情过后,却是一地鸡毛,缺乏深刻的剖析和见解。

  历史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治乱兴替是如何循环,很多史学大家进行了深入分析。罗贯中站在实力均衡的角度,解释非常精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蒋廷黻先生则站在内政经济的角度,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土地产出之间的严重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朝代更迭,并称之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这都是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对于经世致用也颇有借鉴意义。

  《历史不糊涂》这本书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不以史实为史实,深入其中,以唐代14组个人或群体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找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分析人性的弱点,为我们解开未来世界发展的钥匙。可以说,每章每节都凝聚着作者深刻思考的印记,其观点和思路精准犀利,一针见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解读历史既提供了思路,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当然,这种见解是建立在精深阅读、冷静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基石。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设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礼教体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直至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儒家没有为皇权提供超越世俗道德的机会,而是把君主的合法性建立在执政绩效的基础之上。因此,君主失德变成了朝代更迭的借口,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成王败寇、改朝换代也成了历史必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权力继承的故事,武则天大周王朝无法存续的故事,都充分印证了儒家思想体系的“超稳定性”。

  此外,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官僚政治体制以及权力至上的管理思想,都成为历史循环的政治原因。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历史不糊涂》:从唐朝一角管窥中国历史周期律困境

  【书评人俱乐部】《历史不糊涂》:从唐朝一角管窥中国历史周期律困境

  历史看起来是一份不容更改的事实,但历史又会像飘渺无形的流云,难以有固定的形象。可以说,用什么样的尺度去丈量,历史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这并不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我们用不同的观察方式去透视历史的时候,历史总会把适应那个管窥方式的形状给提溜出来,从而让历史取舍出不同的棱角与锋芒。

  《历史不糊涂》的作者是一位“八0后”,他瞄准的时代是唐朝。对于这个时代,有众多的观看方式,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武则天与杨贵妃”是那个时代里最为“网红”的女人,围绕着她们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仿佛她们便代表了唐朝的全部,也因而给唐朝蒙上了一层绯红的面纱,令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绮丽的错觉。不同的历史解读方式,成就了不一样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从“数字”去解析历史,历史的本真便显现出另样的面目;“那年明月”用调侃的方式去复述历史,找到了历史中更多的隐秘的沟坎,更多荒唐中的笑点。至于那些更多的把着力点放在人性考究上的文艺作品,更是把唐朝历史描粗为在蔡东藩《唐史演义》里提解出的“唐乌龟”的实证实录。

  而《历史不糊涂》一书,却拥有着与八0后学者身份不相称的凝重、厚实与透彻,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用一种“政治的视角”去看待古代中国,因此,在整个书里,我们看不到绯闻趣事,看不到浓情密意,作者是从国家兴亡的大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的人性动机与性格秘密,他拮取的是唐朝的一个狭小时段里的样本,思考的却是中国历史为什么难以走出历史周期律的严峻课题。从作者现在供职的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就可以想见作者的文风,整本书读起来大气磅礴,立意严谨,文彩斐然,总体看来,有一股“正气”荡漾在字里行间,但诗化雄浑的语言又使这份高阔的气韵得到有了有力的续接与支撑。一部唐朝的断代史,在作者笔下俨然成为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浓缩与化身,作者沉浸在唐朝历史的起伏回还的波涛中,识别的却是整个五千年中国为什么难以突破轮回周期律的束缚,而全书最终激荡起的却是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思考,作者的这种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的价值取向通透地融化在全书的每一个章节里,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与沉重的背负,点明着我们该怎样去寻求走出历史周期律的现实路径。

  有了这样的观看历史方式,唐朝历史便少了许多绯闻逸事,更不见了缠绵悱恻,一部断代历史书显出了铁骨铮铮的大势走向,透露出的是杜绝浪漫的欲望动机,起伏的唐代历史,作者像一个直播镜头,追随着它的走向,拮取代表性的曲线,来破解这背后的隐情与秘密。全书分二十一章,每一章聚集一类人物,这些人物除了武则天,全部是男性人物,而武则天被叙述的重点,也不是她的鲜艳夺目的情史,而是她的政治考量。而这些人物,都基本集中在君、臣与“寇”三类。这三类人是中国历史的权力场上轮番上场的主角与交叉博弈的朋党或对手。

  我们不妨对二十一章的人物属性归纳一下:

  君类: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

  臣类:长孙无忌、徐世绩(即徐茂功)、李林甫、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泌、裴度、宦官群体、李德裕、牛僧孺

  寇类:李密、安禄山、黄巢、朱温。

  可以看出,君臣看起来是站在一个行列中的,但这种情况,只有在他们面对寇的时候。本书开章的李密的失败与末尾的黄巢的失败遥相呼应,他们的失败分别成就了大唐基业与碎裂了唐朝基座,作者从他们身上得出的教训,却迥异不同,李密未能成事,是因为他沉迷在“虚无缥缈的图谶之学”,但却敌不过坚硬的权力法则,而黄巢之败,则在于他的流寇性质,不知打造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更不会沿用与接受已经定型的官僚体系。

  可以看出,作者在 “思想层面(儒家思想)、权力层面(绝对权力)、制度层面(官僚体制)”三个方面,将大唐的三类代表人物全部覆盖,并条分缕析作者精选出的代表性人物,从而把中国千年不变的历史周期律的本质结构解剖得相当分明。作者对历史洞若观火的深度与高屋建瓴的高度也在他的阐述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示。

  如何破解这一中国历史的千年困境?作者认为应从上述三个方面反向着力,从思想层面,改变儒家思想体系对执政绩效的依赖,从权力层面来说,应通过法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层面,建设民主和问责制度,用百姓的监督对抗官僚集团的弊病。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真正的历史

  历史不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对于中国传统政治的治乱兴替是如何循环,很多史学大家进行了深入分析。罗贯中站在实力均衡的角度,解释非常精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蒋廷黻先生则站在内政经济的角度,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土地产出之间的严重矛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朝代更迭,并称之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这都是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对于经世致用也颇有借鉴意义。

  《历史不糊涂》这本书却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不以史实为史实,深入其中,以唐代14组个人或群体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找出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分析人性的弱点,为我们解开未来世界发展的钥匙。可以说,每章每节都凝聚着作者深刻思考的印记,其观点和思路精准犀利,一针见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解读历史既提供了思路,又提供了理论方法。当然,这种见解是建立在精深阅读、冷静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设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礼教体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直至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儒家没有为皇权提供超越世俗道德的机会,而是把君主的合法性建立在执政绩效的基础之上。因此,君主失德变成了朝代更迭的借口,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成王败寇、改朝换代也成了历史必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权力继承的故事,武则天大周王朝无法存续的故事,都充分印证了儒家思想体系的“超稳定性”。

  此外,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官僚政治体制以及权力至上的管理思想,都成为历史循环的政治原因。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他们推动着历史巨轮前行

  读着《历史不糊涂》,凝望历史的苍穹,追问中国历史治乱兴替的循环,作者以唐朝兴衰为引,引领读着挖掘历史深处的隐秘,我们不由得感叹时间洗礼了这个伟大的朝代。多少后人掩卷沉思,多少后人踏寻历史的轨迹,兴之是因文化、制度的传统预约,还是因权利、人性的演化扭曲?历史并不糊涂,头脑风暴之后,我们一定明确作者的意图,惊叹作者带给我们的惊喜。这本书作者以隋末同样拥有雄心壮志却最终无奈失利的李密为切入点,通过极具代表性的14个风云人物传奇经历的一生,诉说着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时代的兴起与衰落,每个人物都承载着一段推进着历史巨轮前行的使命······

  我们清楚地看到李世民、武则天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也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从父子反目、兄弟手足相残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了权利的顶峰,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得初唐盛极一时,他的丰功伟绩,早已在我们国人中耳熟能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穿越了千年历史长河,成为照亮前程的警示箴言。武则天作为开历史之先河的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作者把她比作“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她统治的时期极具贞观遗风。李世民、武则天等时代骄子,他们在权利的顶峰能够使其子民俯首臣服,却操控不了无形的文化基因。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牛李之争不仅没有挽救唐朝,反而争斗的双方成为唐朝衰落的见证人。野心家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给盛唐之下的真正一击,从此唐朝日薄西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更导致国力渐衰,黄巢起义加剧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朱温篡唐,最后使唐朝覆亡。唐朝的兴衰告诉我们国家要强盛壮大,要永久屹立在世界之巅,我们国人必须世世代代紧密团结,上下同心并共同为之奋斗。

  唐朝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遗产数不胜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帝王名相、李杜诗篇·····翻开史料,那个年代的兴衰辉煌,在作者细腻的文字记录中让我们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历史不糊涂》让我们对唐朝的兴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更好地指引今人前行。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七):关于唐朝

  关于唐朝,你知道多少?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去讲。就算是史书也多一半是编年体史书。这一本不同,这一本更像是纪传体(如果可以这么叫的话)。

  如果你是理科生,那基本高中的时候就基本告别古代历史了,最多再读一本《中国近代史》,如果你本身不喜欢读历史的话,关于唐朝,关于武则天,你可能只知道范冰冰或者刘晓庆了。至于李隆基、安禄山之类都云里雾里,不甚了解了。

  如果你是文科生,那你在高中的时候,一定摇头晃脑的背诵过唐朝的大事小结,分析过唐朝的兴起与灭亡,当时只当是应付考试的资料。至于读史的乐趣和受益,没有真的体会过。教科书上的历史总是十分教条,理性,是非分明,至于真正的历史演变,人物性格和感情色彩,书中是没有说的。大概是差了好几部电视剧没有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要感谢前辈或者是之前的皇帝们,命人写历史,如今的我们才可以有书可以读。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是怎样一种明智的感觉,只有真正读过史书,享受过读史乐趣的人才会知道。

  本书的作者李拯,就是这样一位享受读史乐趣的人。他原本是一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理科生,但是由于酷爱历史,在研究生的时候,转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学系,开始了现实观察和历史思索的日子。李拯是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常读《资治通鉴》,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

  这本书,李拯回望了唐朝风云人物,从人物出发引出历史事件,并讲得头头是道,分析的十分透彻,让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个有血有肉的认识,同时揭示中国政治传统,也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力量。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可爱,历史人物都采用了漫画的画风,每个人物都设计的十分可爱,在读书的同时,也知道人物形象,虽然是卡通形象,但也显示了人物的可爱之处,所谓人无完人,同时,就算是大恶之人也有其可爱之处。随书赠送了5张彩色卡通名片,完全可以做书签。

  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这是一本认真研习过历史后的“有料”的作品。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八):从这里,读懂中国政治传统

  历史类图书容易畅销,读者已经非常熟悉各种水煮、细说、演义等写法。然而,无论你之前读过多少历史类图书,《历史不糊涂》还是会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历史不糊涂》刷新了历史的写法,它首次尝试着运用观点引领的方式来进行历史叙事。易中天、袁腾飞、当年明月等人把历史写进了千家万户,让历史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是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历史故事早已尽人皆知,问题是,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什么启示?历史故事的背后,反映了哪些能够古为今用的永恒哲理?在一个快阅读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读故事、读信息,更要迅速抓住这背后的哲理与启示。《历史不糊涂》就通过观点的剪刀,修剪掉了那些可有可无的枝枝蔓蔓,以最舒适的方式保留了有血有肉有趣的细节,又以最快捷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些过去的人物和故事给当下带来的启发。

  《历史不糊涂》还刷新了历史的文风,那种古板、迂腐的学究气让人酸倒牙,那种过分水煮、过度恶搞、过于随意的戏谑文字,虽然能赢得暂时的欢迎,但毕竟由于随意化、娱乐化而失去了历史本应有的庄重。过于古板或过于随意,都不足以展示历史的深邃与美好。《历史不糊涂》则力图让文字既有哲学的启示性和思辨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与审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比如说,它书写武则天的孤独,把她比作“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当她的双脚踏上权力的巅峰,她的身体却在时间的冲刷下迅速老去。”它书写盛唐转衰的颓势,“盛世繁华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回忆,而生存下来却像是不期然而然的侥幸,这个虚弱的巨人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热情,在幽暗的时空轮廓里踽踽独行、步履蹒跚。”这些文字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柔情似水的细腻,在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让人体会深层韵味,显得深沉蕴藉,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疆。

  当然,《历史不糊涂》最大的创新,在于知识上的贡献。这本书总是把冷静的思考熔铸于历史细节之中,并且通过14个唐朝人物(人物群体)的一个侧面,来触及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方面,最后形成一幅关于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图景。透过安禄山的崛起,看既得利益如何让朝廷丧失决策能力;而李林甫善于用“信息不对称”制造阴谋,则说明当信息被控制,朝廷就会陷入自我论证的循环,从而失去发现真相的能力;李世民、武则天等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虽然能够打败所有有形的敌人,但最终败给了无形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力量是何其深沉而持久。《历史不糊涂》是一部审美与哲理、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的书,它不仅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更为你呈现知识的盛宴。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九):总有人不糊涂,贵妃可以瞑目

  每每读到历史,都觉得不懂历史没法在中国混。仔细一想,恐怕每个朝代的人可能都有这感觉,不懂历史没法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混。

  西方的历史在宗教与世俗权力的交错中演进,常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体系下,每个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而在中华大地上,历史千年,人们的生存与成功的智慧基本是一成不变的。

  这本《历史不糊涂》就是在说道这些智慧。作者选择的唐朝,可以是自两汉至民国的任何一朝一代。唐代近3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萌发、成长、辉煌与衰败的全部过程。这为分析在不同的国家进程中维护权力与享受权力这样两个对立的事情如何催发权力追逐者的野心、摧毁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催动社会演进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空间。

  权力是一头猛兽,这是共识。然而该如何面对权力,特别是没有被装进笼子里的权力,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们常常无所适从,或是陷于追逐权力的漩涡,或是变成诚服于权力的浮木。书中所分析的长孙无忌、徐世勣、李林甫、安禄山和裴度属于前者,芸芸众生就是后者了。郭子仪和李泌属于超然的异类,他们的善终却也是个人在权力机制面前的隐忍的结果。连李林甫成功打压潜在对手之后,面对儿子对自己安危的担忧,他也只能无奈的感叹“势已然,可奈何”。在权力的游戏中,无子无父,无兄无弟,无友无盟。

  这样的机制里充满了无效性是显而易见的。李隆基打造的熠熠生辉的开元盛世在他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迅速倾塌。这一戏剧性的结果成了永久的民族记忆,苦了杨贵妃背负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天子是否要早朝的岂是一个后妃能决定的?

  好在,总有些人不糊涂,贵妃可以瞑目了。

  《历史不糊涂》读后感(十):历史不糊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