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到西》读后感10篇
《从西到西》是一本由《天涯》杂志社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西到西》读后感(一):等等我们的灵魂
不要尝试寻找什么旅游胜地,不要只迷恋于浮光掠影的旅行,这里的时光是缓慢的,也是需要你用沉静的心情去对待的。遗址也好仪式也罢,这些并不能给你更好的西部内涵,倒不如花时间去倾听自然的呼吸。这里是属于灵的世界,也是天地的世界,用心去观察,即使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会有它的故事。《从西到西》中西部的一切都是那么辽远状阔,在这里人们并不构建水泥森林,城市的边缘就是草地,道路的旁边便是山川。人与自然,在西部人的视野中并不是谁去征服谁的问题,人们遵循着先古的传统,从饮食到宗教,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千年之前耸立的冰川和默默生长的柏树,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浮华和兴衰,静静地记录下西部的时光。
停下休息吧,这里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安排,没有应酬,也没有灯红酒绿,暂缓那些忙碌的追求,去从这里的宗教感受那种对生命的从容。这里的教堂或佛寺,在几百年前就已建好,堂前的转经筒被人们抚摸得光滑,佛祖也一代代被在唐卡的记叙中慢慢展现。即使破旧不堪,即使工艺落后,可是这里的寺庙确实由西部的人民胼手胝足一砖一瓦地建筑起来,不像是今天几个月就拔地而起的市政工程,这些宗教建筑饱含着人的情感与记忆,不只是冰冷坚硬的建筑。在玉树,刻着经文的石头堆,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不同的信徒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放下怀揣很久的石头,那里面记载着他们的故事和爱憎。在昌都,强巴林寺,人们绕着寺庙的白墙环绕转经,时光就这样一日一日地过去,从清晨直到夜晚,从他们年轻直到年老。
非洲有个传统:出远门的时候,走一段路就要坐下来停一停,因为怕走得太快,走得太远,自己的灵魂会跟不上。所以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下,关键是要等自己的灵魂赶上来。 嘘,那便不妨在此停留,翻开书页,去仔细聆听西部那漫长缓慢的时光,等等我们的灵魂吧。
《从西到西》读后感(二):回到生命的原初
黑夜降临,昼之喧嚣却未曾稍减。是的,深沉的夜色未能淹没人之狂妄,反而为钢铁森林的随处灯光所吞噬。喧嚣进犯,黑夜步步退却,失去了最初令人敬畏的神秘——这就是大都市的不变事实,上海的真相。然而在长江的源头,在遥远的西方彼端,生命依旧是最初的那般,贴近大地,敬畏神灵,那里的生活并不富足,却是一个圆,一种精神上的寂静的完满。
钟表的指针不曾停留,每日被机械催促着奔走。灵与肉已然分离,生活成了灰色的重负。梦想失去了彩色,被重重地压在大地上,再不能飞翔。于是,我们累了,想抛弃工作,背上旅行包一个人走,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从东到西去追寻最初的安宁平和。但生活不是寻梦,我们只能放弃这份想往而继续在钟表上行走,徒叹奈何。
那就读一读世纪文睿出品的《从西到西》吧,当代名家们将以美丽的文字领我们神游。从西到西,他们的灵魂在这条朝圣之路上震颤,在大地最强大的生命力面前,敬畏地跪拜。
诗人于坚行文如湖水一般,清澈,肃穆,深沉。他写青藏高原,诗意般地尽情描画,尤其爱写那些如岩石般挺拔的汉子,他们沉默时融入肃穆的雪峰,热烈时纵酒高歌,释放出高原的野性。于坚说“废弃的东西总是美的,落后的事物、古老的事物总是美的”。因此他最爱的还是写那些古老的寺庙,老人们举着转经筒缓慢地走。笔下没有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广博和谐的大地和依傍大地而生、敬畏自然神灵的人群——这就是生命的原初,还没有被科技涂抹,没有被人类的狂妄沾染的最后的原初……
《从西到西》读后感(三):灵魂的洗礼
“大地就像河流一样永远在运动改变着,爆发着,使人类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荒唐可笑”。以科学为武装,我们在最温和的自然环境中征服了自然,然后在机械之城中聚集、繁衍、慢慢弱化。这里是长江的尽头,自然强弩之力的最末端——黄浦江缓缓地流,我们在炫耀着虚假的成功。人胜了天——这成功太过诱人,谁又有勇气去揭开华丽的面纱一窥真相呢?灵魂是在暗夜中一遍遍叹息,教麻木的眼睁开,看见那模糊的影。但我们虚荣而又胆怯,因胜利而虚荣,因渺小而胆怯。
刘亮程写喀纳斯湖怪,一曲散文如流风般地轻灵欢快。他说“作家也是人里面的一种怪人。作家的脑子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大湖,湖底全是怪”。果然他自己写起文来也是古怪得很。他写通灵的萨满,便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自然精灵的梦幻世界,最后他自己的灵也飘荡起来,为月所邀,为爱追寻,煞是有趣。黄毅在新疆的晨与午中穿越时空,在楼兰国中游荡,在多斯多斯沙漠倾听纳格拉鼓,在叶尔羌河欣赏沙塔尔琴声。诗人们还谈蘑菇的精灵、鹰的飞翔、马的奔腾、狼的聪慧、女人的朝圣……西部的世界,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能激起诗人们深沉的哲思,诗意的奇想,又总令我们这些随文字神游的人们,勾起最遥远的怀念——对那祖先们经历过的、深埋在集体无意识中代代相传的原初生命的怀念。
自身在毁灭。可知我们的心灵在忙碌中渐渐麻木?可有一种直觉在暗夜中悄悄叹息,低语着我们的荒原,我们的堕落?在不夜城中游荡,当我们终于宣告接受将尽的夜,灵魂在睡梦中得到喘息。于是,在某个刹那,听见了微弱的哀鸣,灵魂的哀鸣……
恍恍惚惚思念起那泥草芬芳的故乡,那正在远逝的传统的殿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植物经由文字渗入灵魂中去,琴师的乐曲在高山流水中回荡。山水、人文,本都是与人契合的。大地为我们敞开怀抱,文化使我们的精神丰厚。而今,我们抛弃了这一切而不自知,在钢铁森林中汗流浃背地争那立锥之地,却成了一种没有根源的、荒谬的存在。
《从西到西》读后感(四):祛魅的世界无比荒凉——序“世纪文睿人文典藏•天涯精品”丛书
如果考古的结论值得信任,人类的存在已经十分古老,祖先们在地球表面的活动延续了数百万年时光。在浩茫而无法记忆的日子里,他们一直以采集、游牧或农耕的方式,生活在自然的荫庇之下。他们奉大地为神圣母亲,以谦卑的姿态承接着造物的恩泽,并对其充满敬畏与感激之情;他们与植物一起生长,分享它们的果实;他们的生活与与太阳同步,随季节流转,从泥土中来,又回到泥土中去。在他们的眼中,人的生活是大自然浩荡流程中的一条涓细的支脉。
发端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市场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实惠,也大大改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营似的生产方式,密集的群居生活,得寸进尺地离间大自然与人之间关系,把生产乃至生活过程与自然流程分裂开来,人的存在也从深邃的自然背景中析离出去,沦为一种没有根源的、荒谬的存在。随着生产过程对自然流程破坏程度的加深,原来作为自然之子依偎在大地怀抱里接受哺育的人类,反过来吞噬其母体,使之变得愈来愈羸弱与丑陋,丧失其令人敬畏的神秘性。而脱离自然母体的孤独个体,最终成了繁复政治经济关系的纠结,在利益计较与权力竞争中耗尽心力,过着匮乏灵性与诗意的生活。
与大地同时被祛魅的还有天空。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不断凸显,科学对世界的解释被合法化、权威化,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给接受驯化的人们洗脑。在科学描绘的图景中,浩瀚天穹里的无数天体,只是一场物质爆炸的碎片,它们在力的作用下莫名地运动着。于是,就像尼采所描绘的那样:诸神退隐,上帝死亡。今天,除了天文学家,人们不再仰望天空,他们回到大地,在滚滚红尘中埋头经营自己的世俗生活,不再寻找形而上的意义,不再过问生命的何去何从。对造物的仰止之情已经被对货币的膜拜所取代。在繁杂吵闹的街市上,卑躬屈膝地捡拾一枚枚铜板,然后爬上喜马拉雅山冰清玉洁的顶峰,昂首挺胸地踩上肮脏的一脚,这就是许多成功人士和当代英雄们所干的事情。
诚然,充满魅惑的世界令人恐惧,但过度祛魅之后,世界变得无比荒凉,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生命的灵性也失去滋养,成为一种枯萎的存在。而狭隘的进步观念,怂恿我们以背叛过去的方式来建构未来,以毁坏自然的方式来兴盛人文,从而走入一条越来越偏狭的道路。现代化的进程大刀阔斧地删节人类生命的诗意传奇,许多极具想象力的叙事版本正像野生动物一样相继灭绝。由于不断加剧的离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亲缘关系也频临破裂,灾难与末世预言此起彼伏,日益真切,令人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人类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田园将芜,胡不归。在如此严重的时刻,静下心来品味一下与阳光和水同在,与草木一起成长的经验,阅读正在被删除的生活叙事,即便不能一时扭转排山倒海的局面,也能够够给我们心灵些许的慰藉与安抚,让我们一起在晚霞中结伴踏上回家路。
孔见,学者,现为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从西到西》读后感(五):读《从西到西》
不要尝试寻找什么旅游胜地,不要只迷恋于浮光掠影的旅行,这里的时光是缓慢的,也是需要你用沉静的心情去对待的。遗址也好仪式也罢,这些并不能给你更好的西部内涵,倒不如花时间去倾听自然的呼吸。这里是属于灵的世界,也是天地的世界,用心去观察,即使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会有它的故事。西部的一切都是那么辽远状阔,在这里人们并不构建水泥森林,城市的边缘就是草地,道路的旁边便是山川。人与自然,在西部人的视野中并不是谁去征服谁的问题,人们遵循着先古的传统,从饮食到宗教,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千年之前耸立的冰川和默默生长的柏树,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浮华和兴衰,静静地记录下西部的时光。
停下休息吧,这里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安排,没有应酬,也没有灯红酒绿,暂缓那些忙碌的追求,去从这里的宗教感受那种对生命的从容。这里的教堂或佛寺,在几百年前就已建好,堂前的转经筒被人们抚摸得光滑,佛祖也一代代被在唐卡的记叙中慢慢展现。即使破旧不堪,即使工艺落后,可是这里的寺庙确实由西部的人民胼手胝足一砖一瓦地建筑起来,不像是今天几个月就拔地而起的市政工程,这些宗教建筑饱含着人的情感与记忆,不只是冰冷坚硬的建筑。在玉树,刻着经文的石头堆,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不同的信徒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放下怀揣很久的石头,那里面记载着他们的故事和爱憎。在昌都,强巴林寺,人们绕着寺庙的白墙环绕转经,时光就这样一日一日地过去,从清晨直到夜晚,从他们年轻直到年老。
非洲有个传统:出远门的时候,走一段路就要坐下来停一停,因为怕走得太快,走得太远,自己的灵魂会跟不上。所以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下,关键是要等自己的灵魂赶上来。 嘘,那便不妨在此停留,翻开书页,去仔细聆听西部那漫长缓慢的时光,等等我们的灵魂吧。
《从西到西》读后感(六):那些缓慢而美好的时光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西部,每人都想寻觅一段精神的修行,可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却令他们只能痛苦而又疑惑,总想寻找一种信仰却又毫无依凭。由世纪文睿出品的《从西到西》就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寻找西部的故事,描绘了西部的缓慢时光,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关于西部的精神信仰。
在西部,那里时光缓慢,人们并不忙于追赶时代。这里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地铁,没有星巴克,对于一个城市青年的每日所需,这里不提供任何的满足,宛若史前一般。但是仔细观察生活在西部大地的人民,他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急着向着现代进发。物质并不是这里最通用的衡量方法,即使遥远的交通不便的地区,人们的联系却相当紧密,他们从不吝啬自己的感情,即使是对于陌生人也会倾囊相助。政要、潮流、经济这些属于现代社会的奢侈词汇,并不存在西部人的字典之中,只有牧马、欢歌、畅谈、饮酒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生活,浪漫主义和英雄气质根植在他们的生命之中。
向西前行,从黎明走到夜晚,在光线的微妙变化里感受时光的温柔脚步吧。西部的时间永远是属于另一个维度的,它不仅指示现在而且链接着过去。这里的一切都是沉寂的,都是历史的。你能在沙土中嗅到楼兰王的王朝紫桑葚甜蜜的气息,也能在安静的夜晚听到吕光将军和他的步卒在沙漠中衔枚疾走的金属鸣响。当马可波罗被困在沙漠思索天空中鹰飞翔的痕迹之时,他的故事被留在了风里埋藏起来,等着为以后的时代慢慢讲述;当人们阅读《突厥语大词典》时,也一定会在时间的深处听到马赫默德喀什噶里那群羊细如游丝的咩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