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10篇

  《建筑家安藤忠雄》是一本由[日] 安藤忠雄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一):光影人生

  摘要:作为日本建筑学界的“前资深异类”,安藤忠雄一直以“游击队”的形式对抗着都市以及僵死的学院派,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风格。在其作品中到处显示着他认为建筑必备之三要素:可靠的材料、几何形式、自然,这些元素好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我们在不同时空的建筑中认识一个建筑家;也通过他的自传来了解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伟大灵魂

  赞美伟大的建筑是艺术永远的主题,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不吝用最瑰丽的语言歌颂宏伟的彼得堡: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生命。建筑与人分不太清又合而为一,虽然“不疯魔不成活”,但终究随着人动。建筑家通过阅历、感受,然后进行艺术的表达,才能让观者像是被挑动了一下心弦,心跳慢了半拍,眼睛失神的望着一座断桥、一座家宅,眼前一切都失神不见,勾起对残缺的遗憾和对家的温存的感念。

  我们通过对外界的感知,不断地认识自己,又撷取其中的一片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安藤忠雄的成长就像垒砌的一块块生石灰原料,他的生命就像一台隆隆的永动机,用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他们绞碎融合,在自己不同的成长阶段建起了一座座清水混凝土的界碑。在他的建筑和自传中,他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解嘲,极少有疑虑,看不到优越感、自豪感,只是像铁的战车,在阴影中一意孤行地搏命前进,不容任何退缩,那些阻挠、困难、压力,即使是“连战连败”也不曾困扰他。

  除了强硬之外,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自己身为建筑师的另外一面,他对光、影极为敏感,对空间、温度、气候的考虑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深入。像他的“住吉的长屋”,在窄长的空间里分出三部分,中间是内院,两端是居室,不设空调,下雨时,住家要打伞才能去厨房,人在建筑里被安藤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热了就脱一件”“冷了就穿一件”,使用者的舒适让位给了自然、光和空间形成的独立的小宇宙。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在安藤的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中,包含抽象的自然、包被的自然、渗透的自然、移入的自然等。

  1.抽象的自然:一旦自然与建筑有了关系,自然就再也不是一个统一体了,自然就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分化成光、风、水或天空这样的元素,光、风、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持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呜,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抽象。案例:六甲山教会(风的教堂)、水上教堂、光的教堂等。

  2.包被的自然:建筑对外界关闭还是敞开自己的胸怀取决於自身独有的韵律,建筑就是这样灵活地将自然融进於自己。用建筑来营造优雅的还是严肃的环境取决於建筑对自然的空透性,自然与环境保持著某种联系。案例:城户崎邸、I邸等。

  3.渗透的自然:从建筑物外开的半透明墙或幕墙所渗透进来的光,具有和谐的自然特质;换一种方式来说,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被建筑化了。而这种被建筑化了的自然,再也不是处於自然状态的自然了,而是为人类所控制的自然。正是这种被建筑化了的自然,在其形式不断变化之时,被 投射到墙上和幕墙上,既可见又不可见。案例:石原邸(玻璃砖住宅)、天王寺博览会展览馆。

  发觉存在於空间的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原始自然,而是人力安排过的无序自然,或者从原始自然中概括得来的有序自然。他的名作"光之教堂",混凝土墙围合成黑暗的内部,悬浮着一座十字架的光线。充分表现出他自己所说的"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无论传统建筑型式为何,安藤忠雄皆能抽象解析成几何性,运用几何图形的建筑形体,在自然中可以可很清晰地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他也知道建筑的技术与材料有其时代性,要不拘泥形式,唯有找寻原形,才能让建筑有生命力。安藤认为真正后现代文化不应消极、享乐、过度消费,应包含在禁欲主义的"道"中。他的世界观是他建筑灵感的源泉,他反对装饰及虚伪,希望以简单的几何形来表达日本人的生活精神;反对现代机能主义,认为这种舒适的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所以他会故意把房屋设计得不太好用。比如他的成名作"住吉街屋",下雨天主人要撑伞才能走到洗手间。他特意设计的露天中庭,目的在于让自然因素进入住宅,使居住者有机会接触到风、雨和阳光

  安藤把建筑与其目的结合,好像当最后一块砖石落下后他就拥有了内在的意志,他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或是亚里士多德对事物本质的目的化理解上升到一种建筑哲学。他指出“建筑是人与人相遇的地方”并且始终在践行这一点。其商业作品“表参道之丘”中,人与人之间的邂逅成了主题;在其组合家宅作品中,拓展了大部分公共空间用来实现邻居间的琐碎交流。

  在风格的传承上,他选择通过阅读大师的书籍以及到实地观摩的方式来汲取养分。无数的日夜中安藤与柯布西耶神交,在安藤的光之教堂中,我看到了那个驻足良久又囊中羞涩的长发少年在大师的作品上用手指画出轮廓;或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坐在万神殿的光影交错间,在阳光恰好滑到时,在宣纸上肆意的素描。此时耳边不再有聒噪的行人,或是刺眼的闪光灯,在被其他游客忽视的角落,潜意识中一座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已经垒好了“地基”。在思考当我们穿越时空的维度通过书籍、建筑去和遥远的大师交流时,那种初惊再喜又醉的过程,这是两个灵魂相撞,或是一种无言的痛感混着混凝土与墨香在发酵,当一个人在卸下理性的面纱,放任自己沉醉于另一个美丽灵魂,在寂静长夜伴着摇曳的烛火放任思想信马由缰,去伸手试图抓住在微风扰动的幻梦。这种心流是当我们欣赏真正的艺术品时的最高享受

  现实与脑中的幻想在光影交错间已经不易分开,建筑在美与丑的边缘徘徊,安藤自己在建筑家与匠人的身份摇摆。儿时在泥瓦匠的陶土罗盘下捡起废摸料,在挥下重锤的工匠们的中间穿梭,汗水与泥土翻滚,那些已经像胸口的刺青一样深埋在记忆中。丑使美更完整,匠人精神使建筑更具体。失去了工匠,建筑师的草图只是梦境中的海市蜃楼,是看不见的城市;美与丑的交错就像是左脸先生破解了残缺的线索去寻找右边脸女士,却发现只是转了一个身;像是丑陋的卡西莫多拥有圣水般澄澈的心灵,又像王小波的名句“一想起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

  当生活的乱麻被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时,一个个难题能用最简约的公式去建模然后作出解答。但生活更像是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用粗糙的墙面去与风霜对抗。如同沙漠中的堡垒,一片墙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而且是一个精神的桥头堡,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中清晰地肯定着自身的存在,“拒绝任何社区的预先关注”。在伤痕下面的暗层中,掩埋着最丰富的珍品,最炙热的灵魂。

  年过花甲,安藤好像在用建筑写一篇最长的作品、最杂乱的文集来总结自己的生命,像是在沙漠里修行了一千年的老头突然开口说的话:在故乡关西的土地上重修的家宅是他写给外婆的墓志铭;他把清水混凝土发挥到极致,将清水混凝土与生命交织在一起,把精神贴合进水泥之中,渗入朗香教堂的每一面墙,写给崇拜的柯布西耶;在无数次的三维建模、力感测试中,他用建立在坡度60度山间的六甲集合住宅,写给对科技的拥抱;历经沧桑、看山是山,他用最朴素的住吉长屋写下回归生活本身的宣言。

  如果把这本文集加一个主题的话,那安藤选择的就是“光与影”。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如同“下町唐座”与“光之教堂”的建设过程。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艰苦、阴霾的日子。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安藤忠雄在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中写道:“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光赋予美以戏剧性,安藤忠雄用光之教堂谱写了自己光与影的建筑人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二):设计的本源来自于哪里

  设计源自哪里?为什么生活中需要有设计?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屋,使用的物品不是千篇一律的?这本书通过建筑设计的表层,告诉我们设计最终的目的。设计来源于生活的需求。很多时候真正的使用者并不能真正的之道他们想要什么,只有当设计师把握住使用者需求所在,才可以创造出人们满意的东西

  好的设计者不但善于满足了使用者的内心所求,还具着对于地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安腾忠雄无疑就这是这样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设计大师。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三):购买地址:

  购买地址: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616871808&

  购买地址: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616871808&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合上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执念!

  安藤忠雄在开篇就讲到自己喜欢称事务所为“游击队”,在这里首先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其次,团队内部‘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也正是一直坚持着游击队员的态度,得以继续充满挑战性的建筑设计之路。

  从小生长在关西的安藤忠雄深以认同自己大阪人的身份,少年时代与外婆一起相依为命在一间冬冷夏热的二层木造长屋,具有大家风范的外婆教诲他‘守时、守信、不说谎、不找借口’的‘生存之道’,让他受益终身;同样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也磨练了安藤忠雄的心志,使其在日后事务所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能忘我的工作

  由于是半路自学成才,并非学院派出身,阅读和旅行就是他的老师,他如饥似渴的临摹柯布西埃的作品集,不避言柯布西埃朗香教堂、集合住宅理念对他的启示;毕业旅行-环游日本到环游世界参观各类“名胜古迹”,‘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情深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安藤忠雄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安藤的设计起点是如住吉长屋一类的小型住宅

  住吉长屋 P62 70年代的日本大家追求的是设备齐全、时尚亮丽居家样式的公寓,一味强调舒适忽视了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的安逸,他关注‘住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在狭小的空间里利用混凝土隔离出一小块私密的个人空间,使人和自然和平共处

  小筱邸 P83 采用住吉长屋相同的方法,并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产生“光”的空间

  城户崎邸 P88 为一对夫妇和各自双亲三个家庭共同建造各自独立的居住空间,将中庭住宅以立体方式层叠组合,呈现出迷宫般的空间结构。

  四米乘四米的超小型住家 P96 眺望濑户内海

  表参道之丘 P104 、132、134 名副其实的‘都市中的建筑’,在尊重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物的高度,以玻璃为横长立面,采用面向内侧的内向性空间结构

  玫瑰花园 P112 设计的第一部商业作品,“保存街廊”的主题,就是与周边环境自然衔接;并在建筑内打造另一个市街

  京都的“TIMES” P120 让高濑川的河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三得利博物馆 P126、258 修建阶梯广场

  青山的复合式建筑 “COLLEZIONE” P130 为自己的商业建筑设计画下句号

  高迪 P150 “加泰罗尼亚拱顶”‘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六甲集合住宅ⅠP167 让悬崖变成建筑工地,利用地形兴建集合小区住宅,‘以建筑本体最底层作为测量高度的基准,即使是十层楼建筑体,随着坡面每增高三米,基准线也会随着增高,如此一来,就可以将高度控制在建筑基准法所规定的十米以下’

  柯布西埃集合住宅 P181 “都市中的都市”,包含了足以孕育一条市街和生活共同体所必备的生活要素。

  六甲集合住宅Ⅱ P185 最重要的课题是充实公共空间.首先,以建地的山谷走向为轴,将混凝土框架组成的三大立体区块错落地配置方位,在这之间产生的空隙,作为各栋建筑串联主要公共空间的平台,形成露天的大型阶梯。

  走下阶梯就是建筑群的入口,在这里设置儿童公园;阶梯中间处则是一座扇形开放阳台,旁边是半露天的广场(P194)。广场上方的楼层规划成前方有玻璃落地窗,越过绿色植栽,就可以眺望神户街景的游泳池等健身空间。走到阶梯最上层时,眼前则是一大片的绿化庭园。不管哪个公共空间,我都想安排在建筑地中视野最好、阳光最充足、最容易聚集人群之处,也就是建筑物中条件最好的地点。

  为了借由Ⅱ的建筑来提升Ⅰ的环境,我在Ⅱ的建地里规划了两大建筑群共有的绿地公园。

  六甲集合住宅Ⅲ P191 改造神户制钢员工宿舍,运用事先在工厂组合好建材的预铸工法新技术来压低成本。将其与Ⅰ、Ⅱ连接成集合住宅。

  贝乐思之屋美术馆 P214 附设住房设施的“留宿型”美术馆,建筑物一半埋藏在地面下,通过地面开口穿透进来阳光;朝海一侧的阳台则采用与室内连成一气的自然形式,从各角度尽览濑户内海。

  美术馆外的绿地广场到码头,一直延伸到沙滩,整个建地范围都是艺术展示空间

  距离美术馆约三公里外、离岛另一面的本村地区开展“民家计划案”。

  地中美术馆 P221 创造一个在地底下立体展开的“黑暗空间”,靠头上微弱光线的指引,是一座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筑外形的地下建筑体。

  木造建筑的旅馆“park/beach”、新的艺廊 P223 “一边建造一边思考/一边使用一边思考”

  东京大学情报学环•福武馆 P230 半地下阶梯广场,在广场与内部通道交接之处,竖起一片名为“思考墙”的长条形混凝土独立墙面。

  水之教堂 P245、383 设想在海的边际盖一座教堂,后来在北海道勇拂郡得以实现

  大阪站前计划案Ⅰ→中之岛计划案 P250(“都市巨蛋”、“地层空间”)

  将十层楼高左右的大楼顶部一栋栋进行绿化,然后以空中通道连接,建造一座离地面三十米高、民众可以在上面行走的空中花园设计案。

  都市巨蛋:保留既有建筑物的外壳,在内部安插一个蛋形大厅。先将内部地板拆除,形成一个大房间,再放进独立的结构个体,这样包括内部墙面装饰在内,整个建筑物所刻画出来的李世纪依旧不会被破坏,并且内注入新的生命力。

  地层空间:涵括‘都市巨蛋’,将整个中之岛规划成一大文化区块

  阿布扎比海洋博物馆 P266 将一个装有必要机能的长方体下方挖空成贝克状的建筑,尝试以内部的空洞来表现扬帆的海风。建构一种装置艺术般的建筑,将孕育阿拉伯民族历史的宏伟海景拉近身边。

  巴林遗迹博物馆 P268 有如在绵延无尽的沙漠中钉入楔子般、特别强调几何学造型的建筑设计。从基本结构到外墙样式,不断重复三角形图样。

  “尼泊尔儿童医院”P281 使用了当地天然晒干的土砖

  兵库县立儿童馆 P296 依照活动内容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本馆、中间广场、工作馆三部分,位于长约五百米的水池边,以户外通道连接所有建筑

  “东急东横线涩谷站”P306 地下两层的车站广场,到地下五层的挑空空间。在室内插入一个有如蛋壳形状的大厅,而这里“蛋”及挑空的明快空间构成地下的地标,立刻就能察觉车站全貌和自己的位置。

  大谷地下剧场计划 P320 大谷石的采掘,以四方宽度十米直立的坑道为轴,再以棋盘式的横向坑道去进行。在平面上每隔十米留下“柱子”,深度是从地表留下十五米的石头到地下三十米之间的范围。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P339 位于圆形的莲花池下方,宛如埋在山丘状的斜坡里,内部结构是在方形的空间里,利用清水混凝土墙面隔出一个圆形房间,里面用角柱与木格子屏风分割出内殿与外殿。

  内殿后面的大型木格子窗,准确面向正西的方位,格子涂上鲜艳的朱红色。当外部光线透过这层红色的滤网进入室内时,整个空间就被晕染上柔和的朱红。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坐镇在此的佛像本尊背后,洒入来自西方的光芒,塑造出西方净土般的空间,亦即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意象。

  1992塞维利亚万国博览会日本政府馆 P347 以日本木造文化响应欧洲的石造文化,于是以“世界最大规模的墓在建筑物”为主题,盖出高二十五米雨淋板外墙的木造场馆。

  兵库县“木的殿堂”P347、350

  改建正统木造寺院“南岳山光明寺”P348 使用集成材,屋顶是平的;一概不用斗拱等装饰性元素或是传统图腾。

  光之教会P382 在宽高同为六米、进深十八米的混凝土箱子上,斜着插入一片墙壁的配置。内部地板从后方朝着正面的祭坛以阶梯状逐渐下降。出入口等主要的开口都集中于箱子和斜墻交错之处,刻意压低室内的亮度。在这稀薄暗影中,光线从正面墙上穿透的十字形窗外投射进来,浮现出光线构成的十字架。

  从职业拳击手鬼使神差的转行从事建筑设计到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从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到经过不断创新的表参道之丘,安藤忠雄一直在践行‘游击’的人生,记录着自己在设计作品时的点点滴滴和心得体会。从接手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起家,怀抱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信念,努力将任何一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一路走来,他始终强调坚强的意志力、决不放弃和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安藤忠雄告诉我们他对幸福的定义:“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希望自己和作者一样是个幸福的人。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五):安藤忠雄自传书摘

  只想做个简单的书摘,然后浅薄地议论几句。

  这本书是因为别人的书评才开始感兴趣的,所以阅读体验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这毕竟是一本好书,中文翻译太厉害了,龙老师似乎只翻译了这部作品。

  越往后看越感动,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我们并不是一个有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

  第一章

  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往好的方向伸展

  其实,制作东西,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实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

  第二章

  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了日本都是空间规划的问题,此外,这个过程也成了我实际了解和学习法规、社会制度、经济和建筑活动之间关联性的机会。

  第三章

  时尚居家生活的概念也是美国的产物,单项在地狭人稠的日本国土上追求这种生活,毕竟不切实际,日本社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选择更符合自己的生活形态,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狭小土地的富足。

  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恶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于是我牺牲了方便这个选项。

  第四章

  我发现世界上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都是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都市中流动的“时间积累的富饶”。

  这种把过去、现在与未来完美地交织成一体的情景,让我有全新的感动。那里有日本城市所欠缺的成熟都市文化。

  关键理念: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都市

  生怕出事而一味设限,这种但求无过的体制,会让遵循的人们根本无法做任何改变。

  只要周围有极具生命力的自然风貌,就能借用这股力量,重新整建环境。

  建筑要重拾现代社会抛弃的观念,并凸显其问题;而且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

  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但是,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来消费的。

  第五章

  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要实现这种建筑理想,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与柔和而非粗犷。也就是说,清水混凝土要能回应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习惯用木材和纸张建筑的日本人心中的感性。

  第六章

  利用空隙,设计成公共空间,将各种各样的独立住宅连接起来

  建筑物是为谁而建?社会现在的需求为何?

  第七章

  这章太多了。。

  但是,建筑物的运营到底是比建造建筑物还困难的。

  这章的主要思想即是标题——持续之力,培育建筑

  建筑不是死物,配合不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

  比如直岛的案例,从被污染,到艺术馆,到住宅。

  还比如艺术馆本身与艺术品之间的对峙。

  第八章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it is a state of mind”

  第九章

  在与我生活环境相异之处去思考建筑,那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新挑战。

  理所当然的是,在每个地方,从地形到历史、文化的发展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必然存在着只属于当地的固有脉络。

  第十章

  建筑也一样,若设计者一一指定“这里请这样用”,使用者便失去发挥想象力的乐趣。

  第十一章

  在高科技的开发上注入心血固然很好,但在那之前,建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应该可以一同努力探讨,如何规划自然通风的办公环境。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要建造合理、符合经济效益,且更重要的是舒适的建筑。但是,闷在封闭的不透气的室内,和住在多少有些不便却可以仰望天空自然呼吸的庭院里,两相比较,到底哪种比较“舒适”呢?生活在里面的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更深一层去思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问题,建筑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变得更加自由吧!人的身心其实远比想象中来得坚韧。

  旧材料银行(此处展开过多。。。)从过去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并认为传承给后代,是现代人的责任。

  魅力与时俱增的城市,和只承认新事物价值而不断拆与建的城市,何者的风景能看到人类的未来?

  跳脱出把旧的东西视为垃圾而抛弃的消费主义圆圈,善用现有事物,将过往联系到未来;只要充实我们在过去美好的时代里爱惜事物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够造就属于自己的都市风景。

  但是,植树运动真正要做的,并不是种植行为本身,而是种下树苗之后,培育树木的过程。

  第十二章

  水御堂

  佛教认为莲花象征悟道成佛的释迦,那么能否不要和过去一样,盖那种用象征式的大屋顶来显示权威的建筑,而用莲池将众生的一切都包含其中的佛堂呢?能否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与会的途径潜沉至莲池底下,用这种参拜佛堂的空间体验,来表达佛教的精神世界呢?

  (感觉这里出现的高僧萌萌哒,老人家清心寡欲,不拘于形)

  所谓传统,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

  终章

  如同“下町唐座”与“光之教堂”的建设过程,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有艰苦、阴霾的日子。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光与影。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六):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收录了安藤忠雄幼年青年时期的私人照片、手稿、设计的建筑等上百张珍贵图片,作者安藤忠雄通过一件件作品,向大家阐述他的成长经历与设计理念,进而表达了他的人生观。有人称他为“清水混凝土诗人”,有人称他为“永远的格斗家”,更有人称他为“哲学家”。

  自学成为建筑师的过程是安藤忠雄成名前最传奇的一段。他只是高中毕业,却极其爱好建筑而开始自学,去大学蹭课旁听、去旧书店买旧书、自费周游列国。长达多年的游学生活,让他朝拜到世界各地的经典建筑,开阔了眼界。

  住吉长屋是他建筑的原点,却也是饱受批评的处女作。这个小住宅是其后来作品的起点,然而从这一原点出发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最终为安藤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从安藤的作品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渐渐把设计重点倾斜到了公共性建筑上,其每一部作品都传达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引用安藤忠雄的一句话“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作为评论的结束语。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七):ANDO——最敬佩的日本人

  一开始听说安藤忠雄大师是从课堂上老师讲到他的作品“住吉的长屋”“光之十字”,被他的用清水混凝土能建筑出如此有深刻内涵和思想的建筑而吸引,就决定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安藤大师。

  实际上经过了一年多之后的今天,才付出实际行动来买来这本书看,但之前断断续续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信息,和我这两年定下的理想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本书以主要讲述他的创作经历为线索,安藤大师以自己的心路历程详细的为读者解释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很多地方诚恳之至让人感动。书中以“住吉的长屋”为始,以“光之十字”为结尾,最后讲到自己对“光与影”的理解。

  就是在写了前面的话之后,去上课,笔记本电脑竟然悲惨的被盗了,一切说莫晚矣。

  安藤的作品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以简单几何形状为构造规则,善于在狭窄的环境里面寻找到一丝静谧,喜欢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常给人感动。当业界人士惊异于安藤的创造力时,他们没有看到安藤的辛劳与汗水。安藤高中毕业去打拳击,利用挣来的钱去欧洲旅行,参观学习大师的建筑作品。此外安藤还打过很多零工,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学习建筑理念和知识,读夜校,旁听,报培训班,自学,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等等。从欧洲回来不久,安藤开办了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初始。作为一个默默无名的事务所,根本不可能会有工程项目,安藤这时候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承接小型的游击队形式的住屋,对任意一块土地或房屋设计其建筑可能性。参加建筑设计竞赛屡屡受挫,承接的一点点住屋的项目入不敷出,随意发挥的建筑设计方案无人问津,但是安藤忠雄没有放弃,屡败屡战,仍然认真的设计冰参与建造每一间住屋,并对每一个设计的住屋负责到底,这样慢慢口口相传赢得了口碑。讲随意发挥的设计方案讲给每一个路人,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耐心听他讲述,总有那么一半个人会给安藤带来一个设计方案的实现。安藤就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固执和认真打动了清水混凝土坚硬的壁垒,使得那冰冷的坚硬在他的设计中拥有了温度,拥有了情感。

  本书中安藤大师的讲述极为恳切,特别是提到如果在大陆能有一个人因他的这本书而受到启发,那么将是他的荣幸。我想一个如此的巨匠谦逊至此,这更显其心胸的博大。说实话,我一直对日本人没什么好感,安藤大师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日本人中最有分量的一位,是他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书中的作品安藤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主要讲述,例如:住吉的长屋,飞鸟博物馆,六甲集合住宅,东京规划的绿色长廊等等,此外安藤还介绍了他自己规划却未能实现的想法,如中之岛的改造计划。安藤对艺术和环境的思考与努力在本书中也能体现出来。正如文始所言,安藤的思想和思路是主线,从那里,能感受到安藤大师的诚恳,固执,以及对建筑未来的希冀。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八):第二个影响我的日本人

  第一个影响我的日本人是稻盛和夫,是企业家。现在第二个影响我的日本人就是这位安藤忠雄,是建筑家。

  跟时下很多自传励志类的书不同,这本书没有着墨太多于生活的艰辛和困难,而是反复都在表达安藤忠雄几十年所形成的建筑哲学——光与影。“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这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书里面每个介绍他建筑作品的背后,都有他“光与影”的故事的。安藤忠雄在影之中,毫不放弃他眼中所看到的微光,并为此而拼命奋斗。这说起来容易,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到的。而我却却深深被安藤忠雄的这种人生观所吸引。

  在日本的不同领域,有更多的优秀的人,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九):人生导师

  我不是学建筑的,就是对建筑感兴趣。

  也不知道是何时知道安藤忠雄,知道清水建筑,一步一步地去了解他,了解他的建筑,了解他走过的路。

  我坚信当一个人喜欢啥在乎啥的时候,他所在乎的喜欢的一定是自己缺失的。又或者碰撞的,相左或共鸣。

  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这是我所受益的。因此,我称他为人生导师。

  这本书里,没有太多建筑概念,更多的是他的个人阅历个人经历总结个人心得总结。看看他走过的一些想过的一些东西。

  仿着他在书中写到的,我幻想多年以后或者我老了之时,我回顾以往的工作,除了实现的项目之外,还会想起始终无缘实现而只能在脑子里构思、在半夜在路上构建的那些美好的梦的点滴。

  最近找工作有人提起幸福是什么?安藤忠雄这样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我的幸福是什么?对于现在的我说,工作投入、找着合适的住处、天天能够吃好,这些就是幸福。自己幸福爸妈能够不担心那就是极好的~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十):一个日本建筑师的态度

  一开始尽是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安藤忠雄

  不用过多的阐述他的人生经历,建筑作品,因为世人熟知的太多。正是这么一本语言很朴实的自传,谈到他的人生,领导团队的经验,对建筑项目的理解,职业的责任心。。。。。。非常值得每一个热爱建筑的人细细品读。

  :不需要以神的角度去观察安藤,浪费太多的时间和别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没有必要,坚持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相信人生会更加的与众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