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10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是一本由李笑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一):升级你大脑的操作系统

  (一)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像电脑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有一套自己运行处理机制。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有些人的处理器更强大,有些人内存更大(记忆力),有些人 硬盘更大(记笔记),有些人显示器更漂亮(外观),有些人打印机比较高级(输出快且美),有些人配置了上网卡可以连网(与世界的连接点)。。。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它越差就越自治,漏洞百出却持续运转,更关键是它没有任何自动升级机制。那如何升级操作系统呢,从两个方面,概念和方法论。

  如朋友的概念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维系)---“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如何维系已有的关系,主动与一些我所欣赏的人建立新的联系)--“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共同事业,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共同成长。)

  所谓的情商,就是擅长创造共赢的局面。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需要试错,需要耐心

  (二)

  必须认清的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从本质上看人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将来某一或某些时刻的原因。没人能逃脱现实的束缚。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2.交换才是硬道理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想跳出去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 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3.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前行。它们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一直在积累,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4.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看它是否现实。

  最好 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实现相符。之后,你会和所有这样做过的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疲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鉴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二):盛名之下

  前些日子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纪念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之所以写这么详细,是因为如果有人觉得和我看到的内容不完全一致,那么可能我们看的不是一个版本。)笑来老师自己说,这本书已经影响改变了很多人。既然有这么多人说好,那么这本书的好处也就无需我再复述了,就说说我自己个看这本书的疑惑吧。 这本书是把笑来老师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章集结起来,所以在观点上,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比如在“第7章应用11 节奏”,笑来老师说“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那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可在“第1章醒悟 3 我的案例”里,笑来老师是这么说的“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在更多时候,甲很可能想都没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引用的文字有点多,不知道会不会被告侵权。)简单地说吧,就是笑来老师在前面说,学习一项技能先不要管它有什么用,以后总会带来好处。可是后面笑来老师却说,应该预先判断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然后再好好练习。这两个观点其实都有道理,我觉得不论你相信那一个,都会带来收获,只是在同一本书里出现,就令人有些无所适从了。 如果说,一本书里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在所难免的话,一篇文章里出现截然不同的论点,就让人觉得尴尬了。比如,“第7章应用12 物极必反”中,笑来老师说“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我很快做出决定:不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油耗多,有的车油耗少。不过,面对这个貌似‘无解’的问题,我仍然没有放弃尝试,并最终开心地找到了一个可堪一用的解决方案:我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4小时……。”好吧,还是简单地说一下,笑来老师的论点是“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论据是“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像车和车的油耗不同”,结论是“我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4小时。”提出论点,拿出论据,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我真是万万没想到啊,这是现在流行的神反转吗?这两个论点依然都很有道理,可是有必要把它们放在一篇文章里吗? 最让我疑惑的是笑来老师在“第8章积累 4 躺着赚钱”里说,“前两年我在老家遇到一个老朋友的孩子,跟我聊天时说自己铁了心去学纹身。我当时听着就晕了:这辈子一个一个地接客户,纹一个赚一点钱,得纹到什么时候啊?!更可怕的是,就算干得好,名扬天下,可以一天只有24小时,最多能纹多少个啊?我尽力尝试说服他,但失败了。我没能说服他去做我觉得更有前途的事情。”且不说笑来老师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只说我自己的疑惑。首先,是价值观的问题。以金钱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也不是没道理,毕竟金钱可以量化,容易作为评判的标准。可若只是用金钱衡量来一个人,那么很多伟大的、对人类有极大贡献的人,可能都算不得成功了吧。其次,是人生观的问题。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这个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会有不同的追求。不过,我觉得无论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只要不妨碍他人,不危害社会,那么尽可以去追求、去享受。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而努力人是快乐的、幸福的。最后,是世界观的问题(居然扯到了三观!我觉得我足以告慰我的政治老师了)。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包容了,职业真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当然收入还是有很大区别)。一件平凡工作,你用心去做,技艺纯熟,就能给自己带来价值。若是尽心钻研,技艺就能上升为艺术,一个顶尖的纹刺师能够给很多人带去快乐。若是孜孜不倦,做到极致,那就是道了,像日本的“国宝级清洁工”新津春子、“煮饭仙人”村嶋孟,他们能够带给世界感动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三):从今天开始不孤独

  从罗辑思维那里看到了李笑来的一篇文章,无意间(人生总有一些事后惊奇的偶然)搜索了这个人,进而买了这个书。书中不少文章都是李笑来之前写过的文章修改过来的,由于修改,导致了一些逻辑接不上,关键信息被删减的情况,所以还是推荐去读李笑来原来写的那些博文。

  就像盲人听觉特别灵敏一样,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李笑来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具有启发能量的文章,我相信他自身的成长本身也是从原先局限中冲破出来,不然不能够有如此透彻的领悟。幸运的是,李笑来把他写出来,真是功德无量,至少他启发了我。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次,我都不自觉竖起大拇指,有时候是起身鼓掌,这不是我中邪或者是坐久了起来活动,而是我发自真心感谢作者和这本书,书中的文字一针见血指出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这些问题此前我都是不自知的,因此长期“勤奋努力”的我,从高中开始至今,一直处于痛苦当中。虽然李笑来不是神,他的这本书也没有那么神,然而,对我来讲,收获的一切已经足够我受益。

  李笑来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同样是佳作,值得多看几遍。

  一切都不迟,从今天开始,把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放在案头、枕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断积累,在过程从容等待曙光。或者,曙光本身已不重要,改变自己的那一刻,一切豁然开朗,人生柳暗花明

  再一次,感谢李笑来!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四):最新版《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书摘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既要勤奋又不能懒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不是每个读过书的人都能理解并接受一些简单易懂的科学事实

  时间不可能被管理,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一切都靠积累

  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人类与猩猩的区别:人类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心智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上不封顶,下无保底。

  统计学与盲打的重要性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有时,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作出正确选择的几率

  速成绝无可能

  先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

  期望速成,一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二是浮躁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三是现状使然,对现状不满从而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很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拿白纸将“我有的”与“我要的”逐一列出,从而脚踏实地

  完美永不存在

  缺憾必然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不必钻牛角尖

  学习过程中,先前所学的知识需要在掌握后面所学的某个知识才能了解。

  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接受才是最优策略

  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更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

  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

  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防止南辕北辙

  均匀与公平不一样,资源并非均匀分布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或陌生程度,再据此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比想象中要长

  接受任务后及时行动

  现实是,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勤能补拙:前提是能够接受现实

  不必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尤其是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时间必然越走越快,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应直面困难,不能专做简单的

  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还不到1%

  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所谓“喜欢做某件事”很可能只是那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

  三思而行,指完成任务所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内容、原因与方法(what,why,how)

  最关键的是方法,一般先对任务做出具体规划,再认真思考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详细、可行

  一般,提高效率就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应尽量将两个任务并行,如跑步时听法语

  前提是对两个任务足够了解,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所谓“主动并行”

  切分自己的时间,精细拆分任务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当结果不好时更容易找到缘由

  每天记录时间开销

  每天制定时间预算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计划地失败”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有时没必要做计划,因为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为重要

  列表——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列表没必要工整,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必须养成的习惯: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如正确地打电话,准备纸和本子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所谓预演。

  应设计适当的验收机制,记录验收标准,从而在反思时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且更为专注

  19.51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好的行为,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

  获取知识的手段:体验、试错、观察以及阅读

  获取真正意义上知识的主要手段:正确地思考

  科学方法论

  五个猴子的故事:在知识正确传递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及逻辑思维有多么重要

  个体的经验与群体的经验都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本科教育本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杜绝“选择性输入”

  学习过程曲线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独立思考→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

  两种思维陷阱:概念不清/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人们常常由于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且不自知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1.A不一定是B的理由 2.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3.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例: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有时,相关联的两者间是“互为因果”的。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

  双盲测试(安慰剂效应)

  自证预言(俄狄浦斯王、银行挤兑)

  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应该先分析因果关系

  四种相关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的区别

  谁主张,谁举证,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总是不对称的。通常,一方肩负沉重的举证责任而另一方则享有来自假设的恩惠

  不懂“举证责任”容易在思考时误入歧途

  一般,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困难的多

  案例具有局限性,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对立论证→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

  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张冠李戴→有时,论点与论据之间毫无逻辑关系却“显然合理”,偷换概念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认知偏差/自利性偏差

  与其关注行动者,不妨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很多时候,所谓的善良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弱”

  “七宗罪”中没有恐惧,因为要利用恐惧令信徒上钩

  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

  正视自己的恐惧,才能摆脱“自以为是”

  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对于思维的正常表达,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推荐常用的一些句式,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于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应刻意回避的一些句型: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我发现……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要是……就好了

  15:55

  大多数人不懂得该如何有效地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决定命运

  大脑的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时,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即判定类知识),以区别于其他知识(其他概念性知识)[如“眼见不一定为实”与双盲测试]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

  状态

  “听”也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

  倾听者的正向反馈: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不被理解、不被合理评估对任何人来说都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三个讨论基本原则: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集体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理性讨论原则:①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②不做人身攻击③保持主题④辩论时要用证据⑤不要坚持错误不改⑥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⑦对话要有记录⑧尽量理解对方

  每一代的出生,从效果上看,都相当于野蛮对文明的侵略,我们必须在积重难返之前教化他们

  所谓“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它恰好符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反馈机制。可用下列句式:

  @你的意思是……是吗?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勤于反思:

  @每个人都可能只看到部分事实,甚至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经验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20.08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自己所面临的痛苦远没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强烈

  遗忘痛苦→轻易原谅自己

  避免重蹈覆辙→因犯错而尴尬时,尽量弱化痛苦,控制情绪,控制自己的大脑;或是将此尴尬如实记录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同样更多,只不过它们常常被人们忽略。

  成长→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

  问自己: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尽管对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时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停止嘲弄他人,因为嘲弄者必被嘲弄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

  把“优点”和“缺点”替换成“特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

  死记硬背≡博闻强识

  灵感源于积累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大多数人是以“泼冷水”为乐的

  概率论→大多数人必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策略: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物极必反,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

  自利性偏差

  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强者无需自我证明

  他人的评价、议论、观点无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理财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但大部分人是没有理财准备的,大部分家庭也缺少理财的观念

  理财需要自控能力,但理财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

  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其实与钱多钱少的关系不大

  贫穷意味着诱惑显得更多、更大、更明显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

  人们对自己不擅长的事,会通过包装进行自我保护(谈钱不就俗了吗?)

  理财难在:对自我的把控与对风险的把控↗两者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但是需要大量的实践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

  开始学习理财,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

  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但不能为了存下钱而拼命省钱

  一个人自控能力的总量是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

  该花就得花,有时就得活在当下

  年纪越大,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少

  爱面子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钱的根本原因——应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

  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费钱的兴趣爱好

  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

  对年轻人,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成年之后,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

  给自己一个机会,在5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

  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分期消费的负担挺重的

  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

  科学的敌人一定是那些不愿改变自己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学识使人坚毅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五):杂乱的读后感

  唉每次豆瓣上写书评总是一头雾水。看完一本书后内容总容易忘记掉许多。

  之前倒是学着培养起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其可行之处。

  这本书是第二次重读了。我记得第一次阅读完后在豆瓣上的评价是“目前看过最好的书”。

  当时书中的各种观点对我有很大的震撼,毕竟一个才刚读大学的小年轻,刚开始培养起独立思考。

  总结一下此次阅读,或许是因为阅读时长跨度太大【半个月左右】,而且其中许多次看书的环境并不是那么的安静,带点嘈杂。深入思考比较少。

  【所以下次要注意。要分配自己的精力】有些书适合深度阅读思考,有些书权当娱乐消遣。

  我如果保持每天阅读2小时,【这个习惯也有不好的地方,灵活性不强】,唉,还是多看书,多思考。总没错。

  说了那么多废话还是得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

  【哎呦,费劲地回忆了一下,还是挣扎不出什么东西。】

  看来下次得做点笔记。

  这也和我个人有关系,或许由于我学生时代培养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关系。复述能力总是很差。既然差就意识到并且花精力去克服,改正。

  抱歉,这本书的书评也得不对头。

  另外,此书是一本好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六):学习和积累让你区别与他人

  用十天的时间看完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发现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自己近年来体会到的很是类同。

  学习和积累是自己成长的不二途径。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学习和积累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谁是天生的擅长,不可否认世界上存在这天生神童,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要想区别与其他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来达到。如果只是单单的谈及学习和积累那么,作者怎么能够用这么厚的一本书来叙述呢?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性的说理,还提供了大量的举例来阐述。

  如果单单从名字上来看,这本书看起来是一本说教的书籍,也难怪当办公室的同事看到我在看这样一本书时脱口而出,so boring! 在她看来所有的说教的书籍都乏味无比。这让我想起来,在当时看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个同学居然问我怎么对炼钢感兴趣,长大想当炼钢工人吗?我一时语塞竟无以应答。我们常常评价一件事情时只是根据自己的过往的经验和好无来评价,也不管是不是主观的。在这本书中也提及这样的观点,这样的错误的思考方式。书中对我们常常犯的一些错误的思考方式也做了一些阐明。

  作者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很难分类的书籍,根据图书销售类别的话的确不知道把它划分到哪一类,但如果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类的方法的话可以将其分类到实用性的书籍中,看这本书千万不要将它看完了然后感叹几声之后束之高阁,最真确的做法应该是反复的回顾,宾且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有些人注重积累,注重学习,不停的让自己上升一个等级,正如李笑来在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一样,只有自己能够提供对等的交换,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一种公平稳定的状态,而千万不是索取。

  凡事学而可成,学习了一项新技能就是打开了一番新的天地。正如作者所说的,很多人都陷入一种死结。一种拒绝学习的死结,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能够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如此循环往复。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七):《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这本书一直卖的很火,这也是自己购买这本书的原因。但是这本书的所涉及的干货太多,有些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的,自己看得比较累且慢。

  书中提到: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

  书中提到自学能力的问题。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以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它开始的。

  本科教育的时候,一本书要教一个学期才学完。看了这段话,自己发现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学吗?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学校里学的东西一毕业就过时了。人要跟着时代走,就必须要自学。但是,学校里从来没有人和我提过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学校里学会的到了工作里就会用到,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李笑来说的话太正确了。一个不会自我学习的人,注定会被社会淘汰。人只有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以前一提到自学我就害怕,现在想想有什么可怕的?你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多,只是你懒而已,只要想学,网络上有的是你想要的资源。万事只是开头难,而且只要你迈开第一步就简单了。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对这段话,我也深有体会,有很多知识点不是你理解了才会记住,而是是你要先记住,然后等记多了,知识融汇贯通了,你自然就理解了。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很多人说学不会,哪样考试通不过,关键在于你努力的程度不够。除了极少数低能儿除外,普通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别人可以通过考试,你也可以,你缺少的只是勇气和努力而已。

  理财这件事是越早开始越好。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有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理财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毕竟辛辛苦苦赚的钱,谁都想要通过理财多赚一点。但是如何赚,怎么赚,很多人不了解。我也不懂,但是在我看了《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如果你才开始理财,看一下这本书有益处。理财是一个私人的事情,对亲戚和同事也最好少讲,以免众人的意见对自己的正确判断产生误导。

  书是认真看了几遍,但是要完全理解还需要时间。书中讲了很多实话,自己非常喜欢作者写书诚恳的态度,感谢作者的分享。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八):你根本不可能管理时间,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2012年,我第一次听说时间管理这个名词。

  循着这个词进入搜索引擎,我发现了各种方法论与时间管理工具。

  在这后面的几年里,我试过各种GTD工具,仅我手机里的番茄钟App便不少于10个。每当我看到一种新奇的时间管理工具,我便会如获至宝,赶紧收藏、下载,即便我压根没考虑过学会使用这项工具的时间成本是多少,或者说我是不是最终能够学会与应用。

  这些方法论也好,工具也罢,似乎到了我这都失去了他们原先应有的“魔力”——所以时至今日,我依旧不知道如何管理我的时间。

  直到前阵子看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我终于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乍一看这句话很简单,可真正明白并实践的人不多。就好比你身边的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如果你告诉他们如此无法自拔的本质是他们无力控制住自己的大脑,他们不会对你有丝毫感谢的同时我想他们可能会对你嗤之以鼻。

  有一个美国人,B. F. Skinner(斯纳金),他在1931年做了一个著名的Skinner box实验,这个实验也叫Operant Conditioning Chamber (操作制约箱) 。这个实验怎么做的呢,就是将老鼠和鸽子关在下面这样的笼子里,用奖励和惩罚来控制它们的行为。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拿到书,翻到第一个彩页“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七个字,我凝视了很久。其中包含了很多我想要的信息,不孤单,甚至从中感受到了温暖。

  仔细看完整本书,再回来看目录“第0章 困境”、“第1章 醒悟”、“第2章 现实”、“第3章 管理”、“第4章 学习”、“第5章 思考”、“第6章 交流”、“第7章 应用”、“第8章 积累”,感觉像是人的一生:幼年、青年、中年、老年。

  这也确实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管理章节提到的“事件+时间”方法我在大学二年级就从朋友那里学到过,并且亲自试验过,但终究没能坚持下来,最后不了了之。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多,多到普通人习惯性的不去看这些问题。问题是这本书同样没有给出答案,甚至说没有具体的答案,问题绕了一圈,又回来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一本看完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的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十):《把时间当作朋友》—— 与其管理时间,不如管理好人生

  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最接地气的书,把曾经飘飘然然的我一下子打落地面,感谢李笑来。

  现在我就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分享出来:

  一 目标

  先读两句话,大家感觉一下哪句是正确的?

  ①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②坚持到底,并不见得一定会成功。

  看起来是矛盾的两句话,哪句对呢?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宁静祷词》说: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 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 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大家用智慧来辨别一下两者的区别。

  它们区别在于,这个目标是否现实。

  如何证明呢?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前两天刚看了《罗辑思维》一篇文章,李翔提到他收到的最好的建议是:

  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假定因为你比别人更聪明、更勤奋,所以你去做同一件事情,就能够做得更好,能够和别人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开始行动之后,如果发现既定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不要一味埋下头做事,请适时从跑步机上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现实可行。

  二 兴趣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他人说,对自己的专业没兴趣。

  比如我是学土木工程的,我就经常会说,建筑工程没什么意思,做造价好枯燥的,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音乐诶。”

  事实果真这样吗?

  首先,我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没有兴趣,而只是我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做好。

  几乎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就像越胖的人,越不爱运动。

  越是长得丑的人,越不爱打扮。

  因为不擅长。

  为什么越胖越爱吃,因为擅长啊!

  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

  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又会发现,想要做好这件事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

  比如我说我其实喜欢的是音乐,但当我真的去学音乐时,会发现练声好无趣,弹吉他手好疼。

  没过多久,又会失去兴趣,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而且还会将这一行为“合理化”:

  “我(才知道)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音乐,也许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摄影……”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没兴趣。

  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一本书就可以的。

  正确的做法是: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的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已经是极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

  对我们来说,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

  若是,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

  做好这件事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会爱上这件事的。

  三 方法

  很多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够不够巧妙,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还是有局限的。否则,怎么解释:

  很多人通过非常笨拙且低效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其实,想找到巧妙的方法并不容易。

  比如学英语,

  钟道隆“逆向法”——听抄。

  李阳“疯狂”英语——直接说。

  新东方“词根词缀记忆法”——靠背。

  他们自己都很成功。但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

  其实,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那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换言之,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可能根本不存在。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四 痛苦

  我们是不是有时会感觉自己最痛苦,因为从早上刷朋友圈开始,圈内,大家都在吃各种好吃的,玩各种好玩的,乐此不疲。

  看个电影吧,把自己带入精彩的故事中,被剧中的男主角撩的满脸通红,如痴如醉……电影散场那一刻,猛然被唤醒,一把拉回现实……我好想活在电影里啊。

  上网看看新闻吧,却一眼看到王健林说“要先设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我好想问,我们真的是同一物种吗?

  所以,我们当然会认为“自己最痛苦”。

  怎么解决呢?

  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时,运用心智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

  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怀旧。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可能还是幻觉。

  因为人的记忆本来就不是真实的,最新研究发现,我们的记忆是由记忆碎片拼凑出来的,所以经常会出差错。

  有些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大家可以判断一下自己遗忘痛苦的能力如何?

  为什么我们记单词总是记不住,是因为我们把单词当作痛苦,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因此,在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时,一定要想办法由衷的把这件事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有个朋友说,他一共要搞定2万个单词,才有可能获得GRE奖学金每年5万美元( 相当于人民币每年34万元,税前40万元 )这样一算,每个单词值20块。

  想到这些,他终于明白了:

  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

  他每天强迫自己背200个单词,晚上验收成果,在已记住的单词前打勾时,就想象自己拿到了20元人民币,晚上睡觉时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千块。

  五 人脉

  刚毕业的学生,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工作后,经营人脉和独立学习,哪个更重要?

  答案是,

  所有的人都喜欢 并重视 甚至偏爱 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所以,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

  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会更加注重自身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

  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就往往会出现一种景况: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如果有一天,我们经过长期积累,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必然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我们所遇到的人 将来自 与以往 完全不同的层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

  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建议:

  1.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六 自卑

  我们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我们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认为自信才是健康的,自卑和自负都是负面的,这样的定义没有什么价值。

  现实是,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于“感觉”的偏差而自然扭曲的社会中。“感觉”本已不准确,再在其上定义,更是大谬。

  所以,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

  如果谁在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么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其次,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因为优秀的人往往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落差大。

  反倒是那些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容易自卑。

  通常,一个人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差到极致的难度 绝不亚于 好到极致的难度。

  所以,资质平均的人,几乎不会遇到极大落差。

  比如芙蓉姐姐就完全没有理由自卑。

  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标准,既不该在自己身上,也不该以别人为参照物。美与丑,强与弱,慧与痴,并不依附个人观点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看法而改变。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嘲弄别人的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证的“弱”。在别人眼中,只会被看作嘲弄者本身的“自负”而已。

  其实,克服自卑只需“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由此带来的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他太“谦虚”、太“低调”了。

  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只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去做的事情——让别人舒服。

  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做到 平静对待自己的各种特点,也平静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了。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比如买股票时,错把“账面损失”当“实际损失”。

  这背后还有更深的思考。

  “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调皮”的小孩更有“创造性”,“勇于冒险”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

  承认自己有缺点,是心智解放的重要前提。

  自卑是人的正常感受,不过是被定义成了负面的而已。

  去年特别火的一个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要害怕自卑,一切负面情绪都是我们的正常感受,甚至是有益的感受。

  七 躺着赚钱

  赚钱最正确姿势是躺着。

  即使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只有通过干坏事才能赚到大钱”,但世界早就变了。

  连电影都是这样,大家有没有发现,黑帮片正在没落——全球都一样。

  暴力越来越不值钱,智力的折现能力早就超越了暴力。

  卖毒品的利润率,比起开发网络游戏来,早已是大巫见巨巫了。

  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那么,如何开源呢?

  主动收入,必须干点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收入。

  被动收入,你不必干什么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

  被动收入的常见例子是利息。

  李笑来 写书 赚版税。属于被动收入。

  要知道,被动收入对个人财务自由有多么重要。

  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

  这种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

  比如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

  所谓创作,某角度看就是“无中生有”—— 一种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活动。

  一个老朋友儿子要学纹身,就算干得好,名扬天下,可一天只有24小时,最多能纹多少个啊?这就是主动收入,不长久。

  被动收入是大多数人最终能否成功理财的关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