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餐巾纸的背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餐巾纸的背面》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餐巾纸的背面》的读后感10篇

  《餐巾纸的背面》是一本由[美]丹·罗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一):很有趣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纯逻辑、纯文字思考的人,一直想开发一下视觉化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是努力之一,感觉还是不错的。

  几个概念:

  1、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反映了视觉化思考的步骤。

  2、SQVID方法给出了一个思考和展示的矿价,简单还是细节,定性还是定量,愿景还是执行,个体还是比较,变化还是现状

  3、六要素,是一种与人类原始思维方法也就是大脑与神经运作结构非常匹配的观察或展示框架,

  who/what, how many/much, where,when, how,why。

  其实还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套,不过是什么需要通过人类认知世界的四维坐标和数量这些概念进一步定义。

  压力不大的一本小书。

  最后给出的实例相当值得一看,光看概念是弄不清哪个的,过一段时间要再review一下那个实例。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二):做一个提笔就画,视觉化思考的人

  视觉化思考的三种基本工具:肉眼(观察),内心的眼睛(剖析重组),手眼合作(呈现)。

  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看:开放、被动的收集、扫视和初选视觉信息。

  -观察:有意、聚焦地选择、过滤和归类信息。

  -想象:连接看不到的事物。

  -展示:选择合适的框架,清楚明白描绘。

  QVID:

  -simple简单还是精细

  -Quality定性还是定量

  -Vision愿景还是执行

  -Individual个别还是比较

  -Delta变化还是现状

  六要素:who/what(画像),how much(图表),where(地图),when(时间轴),how(流程图),why(多重变量图)。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三):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对真实商业世界甚至是商科都了解甚少的我们,很容易怀疑这又是一本卖弄雕虫小技却吹得一劳永逸的畅销书。“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怎么想都令人怀疑:“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怎么那么多聪明的人都没发现这个终南捷径呢?怎么商学院还有那么多学生要传道授业呢?”

  看过之后,恍然大悟。

  这就是一本用了一些包装噱头来向读者普及“视觉化思考”的认知科学的书。其宝贵之处在于为读者展现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意义,以及实际操作的范例。

  为了说明“系统科学”的内涵,首先问个高中政治问题:我们平日形成的世界观为何不能称为哲学?答案很多元,但个人以为重要的一点是: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也就是说,哲学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看待世界。如果只有零散的想法,在遇到很多问题时,你会发现它们超越了你的头脑,不知如何看待,没有既定思路。然而,系统科学的体系却会有比较固定的思维范式,去处理所遇的一切。打个比方,就像你拥有了一把完整的无限延伸的尺子,可以度量万物。

  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便是一个具体例子。如书中所说:化解难题的艺术正是经商之道。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商业问题就会宛如孙猴子七十二变,换了个形式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了。有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则会万变不离其宗,反正有效的基本处理方式你已成竹在胸。

  具体来说,如何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呢?首先我们得想想,如何认识并解决一个问题?那自然是抓住“六要素”了。

  1. Who? 对象是哪些?在商业中,就是哪些公司和哪些人物。

  2. Feature? 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和属性?在商业中,就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即How much。这些定量的属性往往会决定利益,比定性的特点更有意义。

  3. When? 时间,也暗含次序。

  4. Where? 空间,也指抽象意义上的。

  5. How? 事情怎样互相影响。

  6. Why? 把握住所有的因果关系。

  一切事物,是不是都有这六个方面的属性?没错。所以认识并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能且只能从这六个方面出发。

  “视觉化思考”与“认知科学”又该怎么理解呢?本书给了一个很不错的阐释:视觉化思考是运用我们天生的观察能力——包括肉眼与“内心的眼睛”——来发现那些平时意想不到的创意和方法,并且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说白了,“视觉化思考”只是一种天然的工具,就算不懂认知科学的专业知识,我们也明白:具象的图画相比抽象的思考,更直观更清晰,因而有助于我们准确认知与理清思路。所以,“工作中只要能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我就画图”。“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又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建立”——即前文提到的由六要素入手的方法。

  关于展示与推销,事实上仍然属于“认知”范畴——使他人认知到你所想表达的。所以,道理相同,规则不变,只是加上了一个准确表达的问题。这时需要“将心比心”地“逆向思维”——不再是探索从事物中认知到什么,而是思考什么东西能让人认知到该事物,并明白其中思路与道理。

  然而,即使有优秀的工具辅助,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你的“内功”。而这些,就是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涉及完的内容了。“内功”决定你在运用六要素分析法后能得到什么,能想到什么具体方法。这才是进一步决定一个人处理商业问题的能力的“真本事,硬功夫”,没有在理论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积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拥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商业问题仍然需要大量思考,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商学院的道理。

  “内功”是基础,“工具”是确保内功有效发挥的路径。当我们有一些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后,没有工具只会事倍功半。

  用四个字通俗地表达《餐巾纸的背面》的精髓,那就是“思路清晰”。有效的“认知”离不开这个简单的道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是其基础与保障,而“视觉化思考”某种意义上是“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重要一种。

  用一句话表达我想说的,那就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四):SQVID和“六六法则”

  【SQVID】

  QVID是进行视觉化思考需要考虑的五个因素

  1、 简单Simple

  2、 定性Quality

  3、 愿景Vision

  4、 个别Individual attributes

  5、 变化 Delta

  【Why视觉化思考和视觉化思考工具】

  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又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创建。

  1、 人们喜欢看别人的画——手绘图具有即时性,粗糙但具有亲和力,并且不严肃。一步一步成形可以让人将这幅图看的更透彻。

  2、 手绘图易修改——视觉化思考具有流动性。

  3、 电脑太容易画错了——我们往往不能准确知道哪种图表对于表达我们的想法是有用的。

  【视觉化思考过程的四个步骤】

  1、“看”=“收集”+“初选”

  2、“观察”=“选择”+“归类”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的眼睛才有意识的积极做出反应。

  3、“想象”=看到那些并不在眼前的事物

  变清晰、类比、结构、联系、其他内容

  4、“展示”=让一切清楚明白

  31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并不总是线性的。

  【视觉之谜——附录A】

  总之,要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解开了视觉之谜,就得看我们什么时候能造出和人类观看方式相似的机器。

  它可以和我们一样,可以在看一个场合后立即观察“谁”、“什么”、“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6W),然后在“想象”中对这个世界中各类“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得出它们自己的答案。

  【视觉】

  我们的视觉系统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包括定向、定位、识别和聚焦。

  “六要素”不只是我们为了确定所在而提出的一串疑问,它们也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使用的坐标系的基本元素。

  【前认知视觉分类】

  我们很善于区别水平线和垂直线,因为它们帮助我们在一个由垂直和水平构建的世界里保持直立;我们能很好地理解阴暗和阴影,因为它们暗示了太阳在哪里,告诉我们东西南北;我们会在结构和纹理中辨别出细致的不同,因为它们告诉了我们物体的边缘等等。

  邻近度、颜色、尺寸、方位、方向、形状、阴暗

  【观察】

  “观察”与“看”正好相互补充:“是”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过程,它主要在于收集各种视觉信息;而“观察”则是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

  “谁/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怎么样”

  【想象】

  即使我们只有一个表面上看来挺简单的创意,也请注意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向我们的听众介绍它,其中的某些方式更为合适有效。

  QVID攻略

  简单——精细

  Q定性——定量

  V愿景——执行

  I个别——比较

  D变化——现状

  运用SQVID来帮助我们思考有两种方向,一是以创意为中心,一是以听众为中心。

  【展示】

  “展示”这个环节占去了整个视觉化思考过程近90%的时间。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五):视觉性动物养成法则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 看的四原则:

  *

  * 收集你所找到的所有东西

  * 将他们摆开

  * 建立基本坐标

  * 练习视觉分类

  * 观察的六种方式:(六六法则)

  *

  * 谁/什么

  * 数量

  * 在哪儿

  * 什么时候

  * 怎么样

  * 为什么

  * 想象遵循SQVID原则,即:(SQVID原则)

  *

  *

  * S:simple 简单(—精细)

  * Q:quality 定性(—定量)

  * V:vision 愿景(—执行)

  * I: individual attributes 个别(—比较)

  * D: delta 变化(—变化)

  * 展示:

  *

  *

  * 使用合适的框架(画像/图标/地图/时间轴/流程图/多重变量图)

  * 以六六法则和SQVID原则为考量进行视觉化宝典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六):#每天浏览一本书# 28/600

  #每天浏览一本书# 28/600 《餐巾纸的背后》视觉化思考三种技巧: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画一幅简笔画;四个步骤,瞄准任何商业问题核心,各个击破:看-观察-想象-展示。只要会画圆圈、方块、箭头和小人,就可学会万能简笔画。2.文字更利于传播,图像更利于理解;3.没有视觉化思考基础,此书快速吸收精髓还是有些困难的。但了解到视觉化思考的概念了,微博上也看到不少视觉导图类的,感觉蛮好的,种下棵种子,留待以后发芽

  ---------------------------------------------------------------------

  买了不少书,收集了不少书。如果不抓紧看的话,不知猴年马月能看到了。很多大牛都是每天读一本,咱不要求这个了,每天浏览一本,找出其中的关键几句,这是最好了。实在不行,有所收获,做下总结也行

  所有傻逼的坚持,都会有牛逼的结果。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七):内容是前提,输出方式是补充

  这本书说了两件事情。其一,如何整理手头上繁杂量大的数据资料,使之有条理,更容易归纳出你想要的信息,以及如何对这些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以更好地向外展示。其二,介绍了一中演示技巧,以简单、易理解的视觉化方法表达所想或说服人。

  当然,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信息归纳、组织是精彩动人演示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即使用作者介绍的方法也很难作出成功的演示(书中就提供这例证)。如果信息归纳、组织的较为完美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表达。可以整理成文字材料,制成图文材料,口头演讲,制成PPT等。但无疑作者所介绍的视觉化方法还是十分简便且有效的,值得学习借鉴。

  但本书对于材料组织的这套模式是基于商业领域应用的,像“六六法则”、“SQVJD”在其他领域是否同样使用?需要大家去实践了。

  另外,本书稍显啰嗦。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八):视觉化思考入门

  这本书属于重温,很久之前读过大陆版,这一次读的是台湾版本。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视觉化思考入门,同时也教会量化自己的课程。

  1-视觉化思考只需三种工具。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还有你的双手。

  2-完整的视觉化思考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观看(全局鸟瞰)、观察(重点分析)、设想(画面联想)、展示(视觉呈现)。在这里视觉包括自己看和别人看。

  3-使用的SQVID 模型包括了五种架构指标,这五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尽量睁开心中的眼睛。简单/精细,重质/重量,想法/做法,个别/比较。变化/现状。

  4-观察(自己看)与呈现(别人看)有六种呈现,对应六种框架。碰到谁/什么的问题,用线条图解决。牵涉到数量,用图表解决。涉及到地点,就用地图解决。碰到何时的问题,用时程图解决。遇到如何的问题,就用流程图解决。碰到为何的问题,就用多重变数图。

  这个模型也是认知笔记学基础课/从零到一学会记笔记的基本框架。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九):是思路不是思维模式

  当第一次捧起这么本书一定对作者有着沉迷般的崇拜和期待,相信很多人初看都是这样。因为作者用几个实例为我们展示了画图解决“世上一切问题”的魅力。

  一本书看下来,对视觉化的思考有了很详细的了解,也结合例子进行了一些思考。

  作者是个思维很严密的人,在自诩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同时,提出一套思维模式,想直接引导大众通过他的理论去想问题找答案。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推敲之下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把很多笔墨放在如何将问题/事物通过图画表现在纸上。但是在四个步骤中的“想象”里面,却未提及思考方式,即当你把事物的六大要素表现出来之后,下一步呢?你在表现过程中不一定能得出问题解决方式,更多的还要靠经验去联想和试图提出方案,因此我觉得在这一核心问题上作者的SQVID理论不够用!(比如在解决汤姆森集团的问题时,在“在哪里”的分析中,作者凭空建立了“市场范围”和“品牌知名度”的坐标轴,没给出理由,这个是不够严密的;现实中如果没分析到“多元化”这个要素,还能有这个结论吗?)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上,作者只提出了一种思路,便于我们去分析(核心便是SQVID),这其中还是有可以借鉴的。

  作者还出了第二本书,叫《打开餐巾纸》,我翻了一下,素材60%和第一本一样,只是在读者演练等方面有加强,在论述方面、案例方面也有改进,但理论还是一样的。两个结合,按顺序看,效果最好。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十):【书里书外】哦哦~实用主义至上,让效率再高点

  之前的某次单位培训,一个小组的员工要做一项任务,奖品是每人一本李开复老师写的书,《世界因你不同》,我估摸是因为那会开复老师刚开始创业,进入人们的眼球,如果现在再有培训,奖品肯定是要变成乔布斯的《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了。

  那个时候很想看这本书,所以卯足了劲做PPT,还去图书馆借了好几本做PPT的书,但是对于PPT却怎么也说不上喜欢,然后很如愿以偿的在大家的配合下,赢得了比赛,并人手一本《世界因你不同》,带回家时还乐了很久,“奖品”和“礼物”的魅力就在于此,拿到手的满足感会比自己买的多很多,在发现这个奥秘后,每次给自己买书,都在书页上写着,送给自己,几月几日,延续至今,觉得依然感受良好。

  那个时候,觉得PPT非常无敌;后来觉得EXCEL才是最无敌的东西;现在,觉得餐巾纸才更无敌,当然,领导只能接受我的PPT和EXCEL,如果哪天汇报工作,我抽出一张餐巾纸,估计就要被PIA飞了,但高效真的很重要,创造力也真的是最伟大的能力之一,所以《餐巾纸的背面》才会卖得如此火。

  工作后,事情多了很多,每天写不完的稿子,做不完的策划,还有一大堆的标题、链接、监控要做,忙得连把以前看的时间管理的书翻出来的功夫都没有,却依然觉得事情做不完做不完做不完……事情貌似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琐,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庆幸的是,还是在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本书的风格是很轻松的美式风格,其中也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手绘画,哈哈,但却名副其实是一本商务类的书,他仅仅是喜欢把事情简单化、高效化罢了,但要用很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让所有人都明白你的意思,这真的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餐巾纸的背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用一张餐巾纸,哪怕是用过的,翻过来,画出来,恩~奇迹就这样来了,你会懂得他说的一切。

  我觉得这是神奇的事情,也是让我非常乐于去尝试的事情,试想,我可以多节省多少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任务呢?不过当然我也知道,我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这项技能,但那其实毫无问题,我也有过要和其他人解释我的工作我的想法和我的创意的时候,那些时候,也许我没有电脑,没有思维,甚至连餐巾纸都没有,只能用脑子描绘出一幅图画,然后讲述。

  所以对于“练习创意”而言,我觉得它是一本不错的锻炼书籍,可以在一开始打开一些脑子里的开关,也可以让人重新认识到“简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顺带,可以稍微练习一下绘画能力,一点也不难,真的,而且很有趣

  书的封面也很有趣,和一般的商务类书籍不太一样,不过推荐几个朋友后,有的喜欢有的不屑,或许和从事的工作有关,大体上来看,我觉得做技术的人一般不会喜欢,至少我身边做技术的朋友都不喜欢,做创意的、想策划的、爱胡思乱想的,貌似都挺喜欢,O(∩_∩)O 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瞅瞅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