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4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是一本由路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读后感(一):不作死就不会死

  用这样的标题写书评是不是会让看了的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我也只是把看过《人生》之后,自己感想写一写而已,对于刨作者本意论文章主旨这类事情,我觉得,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说什么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加林不走后门县城工作,就不会跟黄亚萍谈恋爱;加林不跟黄亚萍谈恋爱,黄亚萍就不会甩了张克南,导致克南妈揭发了加林让他滚回了村里;加林不跟黄亚萍谈恋爱,他也不会甩了巧珍,导致巧珍最后和马栓结婚。最后加林滚回了村里,巧珍也再回不到他身边了。

  看到别人的书评中,有的在一直在赞扬加林面对人生道路曲折困难,始终积极向上,一定要使自己扬眉吐气精神。这些都完全没错,人生理应如此,但是他积极向上了扬眉吐气了就把村里媳妇抛弃了就不仗义了,这就是作死的开始

  人生,每一步的成长,每一次面对不同境遇,每一次前进的脚步背后,是不是都伴随着对本性良知的一种丢失。钱越挣越多,看不起的人就越来越多,看不上的事儿就越来越多,这也是好多社会中人面孔写照吧。虽不是人人最终都会变成如此,但我觉得至少都面对着这种改变带来的挑战

  书中那个年代的社会大环境和大背景相比今天应该还算纯良吧,那当下的社会呢?我们一边叫嚷着道德、良知、正能量,一边削尖了脑袋钻空子走后门,穷尽脑汁的要上位、要富有。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大的改变和扭曲的时候,本性和良知的丢失愈加的快,虽然我们还只剩下牙尖嘴利了。

  回到书中,看到巧珍来县城办公室和加林谈话的这一段,加林对她的种种嫌弃和不耐烦,就能知道最后他们俩肯定玩儿完,而且加林在县城的下场不会好。果然,作死的人付出代价(当然我并不是说回农村不好地位低下了)。

  想想,把谁放在加林的这条路上,能保证和巧珍一直在一起呢,面对诱惑,面对自我提升,面对自由心灵和无边的花花世界,不作死是不可能的,一边作死一边假装挽救自己,多么现实

  《人生》读后感(二):三十年了,人生依旧如此

  还记得,高中时候一口气把《平凡世界》三本厚书看完,感触很深,也因此喜欢上了乡土小说,后来陆续看了《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等年代相近的小说。作为一个85后,对过去近百年的繁复历史我们知晓不多,加之成长在珠三角的大都市,对于黄土高原、北方一直也只是看影视作品课本描述,正是这样的一些小说,让我更加了解祖国山川土地,让我这个城市里的孩子农民和农村生活有所知晓,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

  尽管对《平凡的世界》很喜欢,但一直没有特意找路遥的书,直至前几天逛书店看到《人生》。我先是被书名所吸引,再看作者是他,也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第一天就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一,很喜欢路遥的描写手法感觉比现在的言情小说都好很多。

  故事线索清晰,环境描写细致人物内心描写到位,还有作者的“说教”,看罢小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说出个梗概,故事大纲也谨记于心,当然,对我内心的触动也非常巨大,正如9年前读的《平凡的世界》,故事的细节在我脑海里依旧清晰,每每想起内心就会有一番淡定

  看到巧珍出嫁的那章,我泪流不止了。是身同感受吧。不能与自己最爱的男人在一起,要嫁给一个很爱自己但自己却不那么爱的人,内心的疼痛是难以承受的。多年前,路遥就已把这一切描写的如此传神,总觉得他是写我的故事,太难得了!

  人生或许就如此吧,如巧珍,真的爱他,就希望他幸福,哪怕自己要退出,退出之后还是希望他幸福。

  《人生》读后感(三):要反思的该是心态

  前天和朋友讨论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谈到了人生,可我还没有看过人生,刚好也有时间,就在网上定了一本,昨天今天两天时间看完了。

  看完之后,和朋友在讨论对这个书、里面的人物的看法

  先讲一下朋友的看法,觉得更喜欢黄亚萍,也更支持高加林应该选择黄亚萍而非巧珍,理由是黄亚萍文化水平思维水平,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高加林也更接近。

  在读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大家可能都会这么考虑。毕竟,从我们现在自身的角度考虑的话,我们也是上过高中,上过大学,如果像高加林一样,遇到一个刘巧珍一样的姑娘同时也遇到像黄亚萍一样的姑娘的话,相信大家都会选择黄亚萍,毕竟和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姑娘在一起的话,时间长了以后,美丽的刘巧珍老了之后,还有激情吗,还会幸福吗?

  但是,看完之后,我想了好久,我是这样认为的:

  对于即将30岁的我们来说,对于一个事情、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应该再是好人坏人、非对即错的这种思维方式。毕竟社会上的事情,特别人心,它不是童话,不是除了好人就是坏人。

  就本书而言,总的来说,对于高加林来说,他的人生是失败的,起码在这部书叙述范围内。

  高加林的人生从头至尾充斥着浮躁

  不管是遇到刘巧珍,还是遇到黄亚萍,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太浮躁使然。题外话,这和《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安来比,有种两种极端意思

  在他还不懂情为何物的时候,在农村环境里长大又成熟的刘巧珍爱上了他,对他抛出了爱意,从头至尾,高加林没有付出任何,刘巧珍为他卖馒头,等他,向他表白,为他刷牙,甚至后来三番五次跑城里看他,还给他送本就挣得不多的钱。为他付出了很多,不仅有感情,还有心血

  而高加林付出了什么,一个亲吻吗?

  同时,黄亚萍呢,同样,第一时间来看他,为他送吃送喝,为他买衣服,花光了自己整月的工资

  而高加林又付出了什么,一个亲吻外加一个拥抱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高加林这二十多年是如何过来的,他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他却是过得最舒适轻松的一个娃娃,从小父母供他上学,苦活累活没让他干过。高中毕业了,又去做了民办教师,照样是没干过农活

  后来教师被下了之后,在地里赌气时,掘了两天地,还放出豪言,我要吃遍所有的苦,以后再有什么苦,我就都不怕了。可是呢,没几天就不再掘地了,老人心疼他,拉粪的轻活分给他。

  知道后来刘巧珍和黄亚萍主动追他,马占胜为他安排工作,一走来,太过一帆风顺了。顺利的让他飘飘然,让他浮的太高,豆芽菜不带土了。

  我想,我们不应该站在如何选择两个姑娘的角度去思考,而是,通过这两个姑娘的故事,来反思高加林的人生,来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社会发展太快,有些事情来的太快太顺利,很容易让人高兴过头得意忘形。

  这个世界我们太容易浮躁,丢了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

  想起来一句话,看遍时间的险恶,却依然看得到生活的可爱之处,拥有美好的心灵。

  不做高加林,不做孙少安,但是看到他们反省自己。

  《人生》读后感(四):别做“豆芽人”

  德顺老汉对抛弃了巧珍的高加林说:“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跟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这是来自一个几乎走完了整个人生的老汉的忠告,可惜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并不放在心上。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没有办法有限文字记录自己的一生,而人生的精彩之处和悲哀之处就在于: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永远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人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需要顺应自然,只求一份稳定安然便足矣;可也有很多人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一切不是上天注定的,我们要创造自己的命运。对于高加林,他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了成为后者,但是,他却迷失了自己的初心,一味地追求虚荣,让这个本可以少走弯路年轻人,挨了命运一记又一记响亮耳光

  小说很有意思地方在于没有结尾,对此,作者还特意在最后一章标注了“不是结尾”,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所以,最后高加林会怎么样呢?是老老实实地留在村子里种地,还是又回到了学校教书?是和巧珍再续前缘,还是像德顺老汉那样单身一辈子?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的。纵观本书中为我们展现出来的高加林的这一段人生,不得不说,他是个方方面面的“豆芽人”。因为自己读过高中、当过教师就自命清高,不肯和父母一起做农活,在家里已经没有钱的时候还不肯拉下脸来到集市上叫卖馍馍,而只想着去求自己的叔父给自己谋求一个体面的职业。终于进城当了通讯员,他的心里依然不满足,抛弃了巧珍,想要和亚萍一起去更大的城市,做更大的官。“天做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可以说,高加林得到这个结局,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己的作死。

  当然,高加林的“豆芽”还体现在对待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问题上。其实从巧珍和他表白的那一刻读者就会发现,高加林其实是对巧珍没有爱慕之情的,只是因为那种情窦初开的刺激,他才会冲动地吻她。后来又因为一种报复的心理,也因为被巧珍的一些品行感动,才和她在一起。而分别时的山盟海誓是如此不堪一击,就如同涓生厌恶了不在可爱的子君一样,高加林面对有知识、有理想的黄亚萍,也开始厌恶了巧珍。亚萍不是个坏女人,她是个真性情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可以承受一切,哪怕和高加林到乡下去。而高加林对黄亚萍的感情只是源于年少时的仰慕和虚荣的目的。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的行为从不扎根于内心和良知,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是和亚萍一样的“任性的孩子”,在这两段感情中,只看到他在索取,却没有看到他的付出。

  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有的人追求感受,有的人追求意义。追求感受的人,或许他这一辈子都很平庸,但是他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快乐。追求意义的人,或许他这一辈子有很多光辉事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也做出了不小的牺牲。我们很难去评判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或失败,因为每个人评判的那杆秤都不同。所以,多年来读者们对于高加林的人生的评价各有千秋,而我们每个人的评价其实都透露着自己的人生观,仔细想想,这就该是我们要给自己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吧,或许,这也是《人生》之所以叫做“《人生》”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以黄亚萍送给高加林的小诗做结尾: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爱每一篇蓝天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做你的家园……

  20几岁的年轻人有追求、有梦想是对的,年纪轻轻却选择了顺其自然那才是无所作为。但是,无论飞得多远都别忘本,别忘了你还有一只温暖的巢,那里是你出发的地方。这只巢叫做家,也叫做你的初心。

  《人生》读后感(五):难求金子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本小说。本身小说的篇幅较短,加之主人公名字和我的名字同音,于是对他的命运沉浮就更有一种热切的关注。 小说围绕出身农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甘做农民,勇于对抗命运的高加林展开,描写了高加林在爱情前途矛盾纠葛中与淳朴善良勇敢执着的农村女孩刘巧珍和与他惺惺相惜的城市高干子女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对高来说爱情诚可贵,但在前途面前,爱情可以求其次;对黄来说,她爱这个与她有共同追求又情投意合的人,但她接受不了爱一个失去一切,变回农民的高。看上去,两个人要是没有命运的捉弄,在一起挺合适的,但是他们的爱情实则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是经不住生活的考验的。而巧珍的爱情这是那么真挚热切,她在高最落魄的时候出现,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成全他,在他再度落魄时又不计前嫌,以朋友的身份默默伸出援手。真正的爱情讲的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儒学讲的仁心,尤其是理学讲的良心大概如此。(此外还有顺德爷爷以及黄的备胎张克楠也都是宅心仁厚的人啊) 我问舍友,面对刘和黄,会怎样选?三个有零星恋爱经验的人给我的清一色回答是:选黄! 要有一份合适的又有真情的爱,似乎真的是太奢求了! 想起培根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选择对象,一个人任何时候都有道理结婚。……一桩美满婚姻是难得遇见的。在现实生活中,就我所见,大概的最圆满的就是类似于高和巧珍这样的结合了,像钱钟书和杨绛这样的感情真是只应天上有,作为一种全人类的共享的爱情经历感慨一下就好,奢求不来,但是想巧珍那样的金子心确实我们可以去追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发明本心,止于至善。 小说整体而言,被高勇敢的与命运斗争感动,被巧珍的真挚仁爱之心感动,也被被淳朴的村中人最后重新接纳历经命运捉弄的高感动。印象最深的是小说中顺德爷爷多次说高加林没有良心!可能是名字的缘故,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有点像是在警醒自己的感觉,心里一紧,哈哈。人生如何,命运如何,最可贵的都是像巧珍一般的金子心,做人就是要讲一个良心啊!

  《人生》读后感(六):好的作家就好像好的厨师

  读路遥,不知怎么的,就想起姥姥说的一句话,说一个好的厨师从来都不是做山珍海味的那个,而是做白菜萝卜也能做的很好吃的那种。不用什么浓墨重彩的调料,只要一点盐一点酱油,也能把隔夜的米饭炒得香喷喷。

  我相信好的作家也是这样的,不要曲折的情节,没有炫技的写作结构,路遥一辈子都在淡淡的讲述他热爱着的黄土高原。只要情真,技巧情节倒在其次。就像《尤利西斯》总感觉写的不诚恳,就像菲茨杰拉德总比海明威少了点什么,就像李斯特永远不及肖邦亲切。

  我喜欢路遥,作家们从来都不会写他们自己,但是字里行间每一处点滴,又都是在写他们自己,我相信文如其人,写这样故事的人,内心一定是柔软的,他看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路遥的作品中也有反面人物,但是他们的作用只是给善良的主人公带来暂时的阻碍,再上一层一定是正义的,公平的,就像基督教徒相信天堂一样。

  《人生》读后感(七):从前,以后,人生

  18岁时读过路遥的《人生》,11年后,说起来,有两个片段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刘巧珍的刷牙,血沫翻涌,乡人震动;一是巧珍去看高加林,说,你家的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压死一个,还剩……高加林不厌其烦。

  刚入大学的那一年,那所大学的老师们好像都惯于提起《人生》,或是书,或是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到班里放映的那次电影,印象中有同学说,电影里,巧珍骑着自行车,骑着,卖力而潇洒。

  11年前我很看轻路遥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觉得粗糙、做作、稚嫩。中学时,看《平凡的世界》简介,感觉脱离时代,土气,没想到高三的间隙里偶然一看第一部而不能停止,觉着写得接地气,书中人物全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并且自此为之牵肠挂肚,一到大学,第一时间去图书馆读完了剩下的第三部。然后就是顺藤摸瓜的读了《人生》等。那时读的文学作品并不算少,早有自己的一套评内容、评技法的标准。感觉陕西作家作品中,《白鹿原》着实好,贾平凹有语言天赋,但失之于浪费,格局太小思路太窄,一直没什么重量级的作品出来。

  今天雨天,媳妇正看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于是聊乡土作家,她对路遥的作品也熟悉,聊到《人生》,她说那种心境就像是写自己一样,工作,感情,都是。我说快忘光了,然后谈到印象深刻的那两个片段,决定重读一下。反正周末无事,抽出来读。

  语言的感觉首先就改观了,少年时期追求华丽,觉得粗糙稚嫩,现在看来,路遥的功底还是深厚的,尤其是写一片片景,如刻如掠,自然准确。写起情感心理,也是分外有力感人,写到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大马河桥上,巧珍的眼泪扑簌簌跌落河中,顺着清朗朗的大马河水流,流入混黄的县河,继续涌走。悠远如古时的乐府民歌,清新像花儿信天游要饭调……然而语言做作之处,还是有,无须讳言。

  高加林的回村与外出工作,尤其是外出工作的机缘,安排得是过于精心,不过,这两个机缘是什么,我觉得也不重要。为什么书和电影当年能那么轰动,因为就高加林的心态解剖来说,他的确和所有年轻人都一样,尽管时转星移,我们面对的目标、对象早已不同,我们所要面对的追求过程、命运困境,却从来不曾改变。而且,经过这十多年的磨砺,早也看清了一些世事,读起来这些人物故事,有怜惜,有痛苦,有追忆,有理解,有感动,有悲慨。

  人生,往小里说,也就如此。回顾历史怅望未来,都不过如此。

  《人生》读后感(八):苦难是哲学 读不懂没关系 读过了就看得更宽了

  《信天游》从《平凡的世界》唱到《人生》,每一次唱起,黄土高坡上被太阳烤得龟裂的土地就浮现在眼前。出山劳动的人庄稼人祖辈就在这大山里谋着光景,任劳任怨绝无奢望。偶有几个读过些书的年轻后生,渴望着外面的世界,那里视线不会被大山阻挡。其实他们是最早一批顺应时代发展的先驱,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批人甚或是一代人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去给后来的人做一个可参考的直观案例,结局若好称为进步,结局若不如意大多人称之为”人生“。

  高加林 - 农民出身的县高中毕业生,因为没考上大学只好悻悻回村里当了名小学教师,好景不长被村官高明楼的不争气儿子给顶包,一个萝卜一个坑,高加林也只好让位回家种田。高加林不同于大多数农村孩子,他看书读报关心国际政治时事,慢慢出落成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精神世界相对丰富的小伙子。同村不识字但长得俊俏的姑娘巧珍暗恋高加林多年,眼看着心爱的人又回到了农村跟自己没有了地位悬殊再不存在”高攀“一说便鼓起勇气表明了心意,给了高加林二十四年来第一次关于爱情的教育。

  机遇的到来是不可预知的。

  在外当兵二十多年的二叔荣归故里,村官们为了巴结高加林的二叔给高加林通了后门谋了个县委通讯员的职位,采访写稿拍照,这对他来说再欢喜不过了。在县城里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标准官二代,在读书时候就跟高加林要好,他们谈美苏争霸,谈新能源和再生富能源,他们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在精神层面门当户对相当契合。高加林再回到县城让已经和同班同学 - 张克南处于恋爱关系的黄亚萍重新燃起来爱火。两个分分许诺了别人的人不顾万般阻挠为了精神追求纷纷斩断关系,带着愧疚但更多的是兴奋在一起了。他们筹谋着好的生活即将拉开序幕,他们准备拖家里的关系南下。然而张克南的彪悍母亲把当年高加林托关系走后门的事举报到了省委,对此党做了非常严肃的处理 - 高加林革职回乡。

  此时,他才醒悟他真正爱的是大字不识的巧珍,尽管她给不了他广阔的世界给得了黄亚萍给不了的温存和柔情,然而巧珍早已嫁为人妇,幡然醒悟早已为时过晚,农民身的他也再无法跟黄亚萍过他们憧憬的美好生活了。

  对高加林这个人物,我并不想用“陈世美”来形容,我不喜欢他但是我很可怜他。他一直处在内心的折磨和纠结之中。最开始纠结要不要接受巧珍的爱,接受了这一生都得朝着这几亩黄土地了,不接受他又确实爱着这个炽烈淳朴善良的姑娘。后来他开始纠结到底要选择精神伴侣能帮助自己往更大更远的世界铺路的黄亚萍,还是那个痴痴等着他打心眼里崇拜深爱他的最佳媳妇人选巧珍。

  在事业上他做不了主由不得自己,在爱情里他也被现实牵着鼻子走,尽管每一次纠结过后的决定是自己做的,但每一次都是现实这把斧头架在了他脖子上逼他做的选择。他很现实其实也很理智,他想要的不过是那个未曾到达的大世界所寄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这一点从他到省里培训后下车的一段描述不难看出。

  “高加林出了车站,走在马路上,脚步似乎坚实而又自在。他觉得对他未来的生活更有自信心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他已经基本了解了外边的世界大概是怎一回事。他把眼前这个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一比较,感到他再这里不必缩头缩脑生活。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是时代转折的典型人物,他代表了一群对于旧制度反抗对新事物接纳的积极分子,他当着全村人的面大胆地跟巧珍谈恋爱,正是他对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因为时代的进步大过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接受的速度,虽然这期间有些”疼痛“但人们最后也都见怪不怪了。

  路遥有这样的魔力,简简单单的标题,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让人读完久久不能释怀。人生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是大起大落后的不卑不亢,还是平淡流年下地知足常乐?文末顺德老汉的苦难哲学告诉高加林也告诉读者只要心向上,日子就有好光景。其实这些都是被说烂了的鸡汤哲学,可路遥用最通俗平实的语言再讲给我们听,心悦诚服。

  简单的故事才能引起共鸣,因为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拥有比小说还简单的故事。小说是参考也是警醒,苦难是一本哲学书,读不透就对了,读过就能看得更宽。

  《人生》读后感(九):人生啊人生

  初中生们都要的看的名著,我也应该看看。我以前应该没有看过路遥的书,所以应该要恶补一下,果不其然,这类书又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充满了农村的落后的旧时代的一些东西,身处在那个时代,描绘的就是那个时代,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情感的共鸣。

  人生这个词啊,在小时候看来总是那么遥远,或者是令人幻想,可是正当面临选择的年纪,当前路渺茫的时候,总是令人感慨。

  高加林抛开巧珍,去追求他所向往的有面子的生活,就好像当所有人都反对我的选择的时候,我还追求我想要的东西,那个时候,我总对自己说向前看,不要回头。

  高加林的教师之位被人顶替了,自己回到农村,不惧怕村里人的眼光,似乎就像当自己做了丢脸的事情,还是厚着脸皮跟没事人一样的跟别人谈话。

  加林的教师之位被人顶替,如果他去跟叔父说了之后或许能讨回来呢?看电视剧的时候也总是有很多可以改变的主人公命运的想法,但最终不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加林最后为什么还要回村里呢?他大可远走高飞,去省城发展,去省城自己打份工,自力更生。或许是那个的政策不允许,或许是离不开父母亲?但硬着头皮回村里的这件事,如果是我,我也会做的出来,大不了被别人说说几天,日子照样继续过,该养活自己养活自己,因为时代在变化,占胜啊明德啊那些小领导,过几年也就没多少权了,他们现在也想不到,现在的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好多少倍。可是在面对那样的压力下,加林差点就想自杀了,但是他没有,看不到阳光的时候的确痛苦得有那些极端的想法,就像高考的时候压力大得不得了,成绩又很渣,不知道将来何去何从,没人来告诉你,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是什么,对于选学校啊都是迷茫的,为什么要高考,反正就是别人安排的。

  加林啊,人生如戏,你才二十四岁,前二十几年的戏演完了,还有好几年的戏没演呢。加林说他想到县城工作,长大后真的就实现了,他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真的就抓住机会去了省城,他才二十几岁就实现了。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有自己的一个目标的,那些坚定人生一个目标的是屁话,人生那么丰富多彩,好多东西可以追求,我好几个小目标都实现了,我什么都想要,可是什么都不是很精而已。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会不会人生太无趣了呢,可是像我们这种目标太多的人,世上太多了,反而显出那些术业专攻的人的珍贵。那只能这样,比如喜欢画画,那就坚持下去,但是吃饭睡觉啊是少不了的,可是还是要抽点时间想想画画,练一下画画。人生啊,还是要有自己坚持的东西的,不然拿什么依靠呢?

  加林,抓住机会吧

  《人生》读后感(十):《人生》-2017年阅读的第一本书

  人生

  路遥 著

  很多时候,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只要愿意开始,读书,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我把《人生》当作2017年阅读的第一本书,面对着这本已经出版了35年,作者路遥也已经去世25年的书时,我又像开头那样安慰了一下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