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0篇

2017-12-25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0篇

  《幸福方法》是一本由(以)泰勒•本-沙哈尔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一):互相认识的文字

  “

  在很多年里,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在一家大型超市里打工耐心地、用功地把小山似的商品分门别类摆的整整齐齐,一目了然。要是有人问我:什么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啊?我立刻热情洋溢指给他看。我会对每一样商品的价格与性能了然于胸。我能帮助顾客们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真正所需的商品。那时,我一生所能有的最最强烈成就感都莫过于此。

  在超市里做个保洁员也不错,推着宽宽的墩布车不停地走来走去,经过的地方会有一溜狭长的雪白,令所有从那溜雪白中经过并且留下大家丫子印的顾客或多或少心生愧疚。另外,洗墩布也是极富成就感的劳动,把这团脏兮兮的庞然大物丢在水池里冲啊冲啊,拧啊拧啊,奋力拼搏。脏水哗啦啦流走,拧出来的干净墩布再次投入使用时简直所向无敌

  收银员也不错,要是由我来干,绝对是最麻利的一个。月月都是优秀员工照片一直贴在超市入口处的荣誉榜上撤不下来。与其他拖拖拉拉的刷码、收款、找零的同事相比,顾客们更乐意在我的通道里排队。

  客服部的岗位也不错啊。服务台外飞舞着一大片购物清单,还有一大片七嘴八舌的嚷嚷声:“喂!我没买黄鱼罐头,凭什么给我刷了两罐?”“不是说购物满一百元送一袋洗衣粉么?”“这砂锅什么质量啊,才煮一次就裂这么长一道缝,你看你看……”“还没出门袋子就漏啦,给重新包装一下吧!”……而我站在风暴的中心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地微笑着,像洗干净一只一只的白盘子那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很快,乱七八糟的脏盘子摞的整整齐齐,雪白锃亮地在传送带上徐徐远去。人们气势汹汹而来,风平浪静而去。

  ……

  ”

  摘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 P118~119

  “

  在一个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中,一组人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打工(无聊,也没有意义);另一组人则觉得自己工作很有意义,工作得很投入。第二组人在清洁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了创造性,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把医院员工和病人的舒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从整体上来说,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在其中找到了意义:他们不只是倒垃圾和洗衣服,正是他们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康复。

  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医院清洁工认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带来真正的改变,比起不认可自己工作的医生(那些看不见自己工作价值的人),他们其实是更幸福的。

  研究者还发现,就像第二组的人,一些发型师、技工、护士以及饭馆的帮厨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关系也不再是简单金钱关系。在一些工程师中也有同样的发现,在技术层面之外,他们还看到了自己作为老师团队的缔造者和维系者的意义,因此他们从看似机械的工作中获得了更多的使命感。

  ”

  摘自《幸福的方法》 (《HAPPIER: Finding Pleasure, Meaning and Life's Ultimate Currency》)泰勒 本-沙哈尔 (Tal Ben-Shahar) P108~109(中文版)P?(待查,等Sandy把书还我时)(英文版)

  这两本书我都标记了好多勾勾画画,折上页脚,页边写字。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我觉得这两段话可能互相认识,即便不认识,等它们认识了,也会成为朋友,如果用拟人的修辞的话,一个严谨理性刻板严肃,另一个感情充沛性情开朗,完全两极没有搭界,可是它们就是相像,互为论点与论据,互相提问与解答,互为支撑与纽带。因为这些相异又相像的段落,看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二):Are you happy?

  1.The questions that you ask

  2.Believes create reality (two things for extraordinary:1.always ask questions 2.believe in them selves)

  3.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success,learn to fail,or fail to learn.

  4.Permission to be human.

  5.Journaling Appreciate(say thank you,to grow)

  6.Less is more,quantity effects quality(Find out what you really really really want to do)

  7.The NO.1predictor of well being:reationships

  8.share,open up,invest

  9.The wonder dug:(1)exercise(30mins*4/week)

  (2)mind exercise(15min*6~7/week)

  (3)sleep(8hours/day)

  (4)hug(12/day)

  10.Being known(experssing)

  above all,the behavioral changes are the most permanent。

  (笔记摘自作者的《哈佛大学幸福课》,课比书讲得好)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三):方法在于实践

  这是我所学到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课:“做自己”。

  机会是在困难中诞生的.

  ——阿伯尔特·爱因斯坦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分为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

  在第1章里,我首先回忆了自己的过去——那些激发我追求幸福这门学问的经历。在接下来的一章里,本书指出了幸福既非来自满足眼前的欲望,也不是无止境地追求长远目标。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幸福模式——享乐主义型=只要满足当前的欲求;忙碌奔波型=不能体会任何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们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们的两种基本需要,那就是“当前的快乐+未来的获益”。

  在第3章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快乐必须同时包含意义和快乐两个因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可以体验当下的喜悦情绪。我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一个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而在第4章中,我提出幸福才应该是至高的财富,而金钱或声望绝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我经常会反思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并讨论了为什么有些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地位和声望之后,却仍然内心充满苦痛,甚至精神崩溃。第5章,将本书关于目标设定的方法与其他心理理论进行了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设定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第6章中,我开始将第2章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去探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爱上学,并且研讨了有关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更开心同时更成功。书中同时解析了两种学习模式:溺水型和热爱型。第7章的主旨在于破除外在成功必须以牺牲内在的快乐为代价的错误观念,并提供了一种方法,帮助读者找到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获得快乐和意义的工作。第二篇的第8章中,探讨了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分:爱。我讲了有无条件去爱和被爱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在幸福里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还有其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广泛影响

  在最后一篇的第一冥想中,我讨论了幸福、自爱与善良之间的关系。第二冥想介绍了幸福强心剂的概念,即一些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简短练习,同时它们也可以加强我们整体的幸福感。第三冥想反驳了一些旧思想,包括幸福乃是取决于天生和经历等。第四冥想中解说了有关突破内心自我限制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第五冥想提供了一些需要我们反思的内容,我们可以据此来进行自我反思,寻找答案。第六冥想指出了一个最普遍的幸福障碍,即时间压力,人们总是企图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做完,这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幸福感。

  最后一个冥想专门献给这场“幸福的革命”。我相信如果能有足够多的人把幸福作为至高财富和人生目标的话,我们看到的将不止是普遍的幸福,还有一个和平与善良的世界

  然而,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正如泰勒博士在书中所说:“只是阅读本书(或其他任何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你必须把它看作一本练习册,不断地反思和行动才行。”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可以学会的!

  反映: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在达到过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喜悦。

  反思:你会怎么解释幸福?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能做些什么去加强你的生活质量?

  练习

  创造规律

  改变即学习新方法可以带来新的态度或是替代旧的,但却非常难。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越是去改变,失败的越多16。在JimLoehr和TonySchwartz《全力投入的力量》一书中,提供了一些有关改变的不同看法:他们提到了“与其去注意改变自身,不如去创造规律17。

  创造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它就容易得多了。好的运动员有其一定的规律:他们知道何时应该在赛场上或是健身房里,而这时他们会做出一定的锻炼18。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每天刷两次牙是一种规律,不需要什么强大意志力。所以只要能培养好习惯,剩下的其实并不难。

  什么样的规律能让你更快乐呢?你希望在生命中的改变是什么?他们可能是每星期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配偶每个星期二出去逛逛,每两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创造新规律时不要太多,1-2个就够了,另外在规律成为规律之前,不要再增加新的。就像TonySchwartz说的“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的失败好的多……成功像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的。”

  一旦你选择了新规律,把它们写在你的笔记本上,然后开始行动。新规律开始可能会不容易,但通常只需要30天以内的时间,你就可以养成习惯了19。用Aristotle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就是我们本身行为的代表。优点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规律。”

  一种关于规律的说法就是,它们会影响人们的创造性和自然特别是内在的规律,好像固定伴侣约会,或是艺术性的规律。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活动变为规律,无论是在健身房运动,和家人相聚,还是阅读,我们就永远不会去尝试它们,结果不是顺其自然,而是我们变得很被动(让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所用)。在一个有体系、有规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妥善的安排时间,可以有时间去活的自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可以把自然也变为一种规律,比如说,在约会时自然的发展等等。最具创意的人们:艺术家,商人,或是家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规律。相对的,这些日常规律使得他们更有创意,活得更自然20。

  根据RobertEmmons和MichaelMcCullough的研究,如果我们可以经常为身边美好的事情而感恩的话,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我们都可以享受更多的安宁.

  那些把感激的事情做成日记的人——每天至少写下5件值得感激的事的人,确实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更高的安宁感。创造感恩的规律,可以快速地转变人们的生活。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一些你感激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工作到你的信仰都可以。

  如果每天都进行,这很快就会变成一种规律。重点是,除了重复这个举动之外,为了让记忆不老化;在你把他们写下来的同时,还要去回顾每件事的感受慢慢来习以为常地做感恩回顾,可以让我们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我有一些做日记的学生说,把正面和负面的东西都写下来时,不但可以加强本身的心理力量,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健康26。

  连着4天,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在4种象限里的经历,无论只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的某一段。如果你对于其中某个象限特别感兴趣,就多写一点,但每天的内容,不要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也不要担心拼音和文法的问题,只管写。要记得,写下你在当时的感觉,或是现在还有的感觉也行,你在那个时段里的行为,以及你在当时的想法

  这里是每个象限的指导

  忙碌奔波型:写下你人生中的不停奔波,活得像忙碌奔波型的经历。为什么曾经是那样?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享乐主义型:解释一下你只顾享乐的时刻和经历。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写下有关那个特别痛苦的时刻的经历。那个你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并解释你对它最深刻的感觉和想法,你之前或是现在还有的感受。

  幸福型:说明一下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快乐的时刻,或是某个经历。用你的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候,重新感受一下那个感觉,然后把那个感觉写下来。

  无论你写什么,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你愿意和他人分享当然也可以,但在写的时候记得不要感到有任何羞涩。你越是放开去写,受益就越多。

  在虚无主义和幸福两个象限上,至少再多做两次练习。在第二次或以后,你可以写一样的内容或是不同的。然后定期回去看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可以是3个月、一年甚至两年。

  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

  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只顾享乐的生活。

  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也感到虚无主义的存在,那段除了不幸福就什么也看不到的日子。

  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如果认为幸福只存在于未来,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为我们带来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琐事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学习,攒钱,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长期成果。重点是,就算当我们必须得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所有的工作中,仍然不断的去发掘幸福。

  反思:回想一下,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同时享受到现在与未来的好处。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成功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的错误则是,他们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幸福冥想

  根据JonKabat-Zinn和RichardDavidson的研究报告所指出,有规律的冥想,可以为生活带来极好的改变28。但冥想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如果这个练习,或是书中任何练习让你感到不舒适,把它省略掉,然后直接进行到下一步。

  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张椅子,或是盘腿坐在地上。确定自己舒适,但背部和颈部要挺直。至于要不要闭上眼睛可以由自己决定。

  深呼吸,试着去进入一个平静的心境,每次吸气都要把气吸足,在呼出时,要慢慢地呼出。

  检查一下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任何部位感到紧张,以吸入的气去缓和那个部位。然后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或是更长,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深呼吸上。如果你的集中力被打断,或是思路乱了,慢慢地把它们调整回来。

  继续深呼吸,让积极情绪灌注全身。你可以想像自己在一个非常开心的状况里,好像是和爱人共处或是在工作上发挥的时候。用30秒到5分钟的时间,让这种积极情绪包围自己,在自己体内流淌。经常做这个练习以后,你甚至不需要再去想像什么情景,你可以只想着幸福、宁静或是欢愉这样的字眼,就把积极力量引发出来了。

  把冥想变成规律。每天早上起来时,午饭时间,或是午后,用1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做冥想。在冥想成为日常规律后,你可能只需要1-2分钟的时间就够了。每当你感到有压力、愤怒或是想要开心一点时,只需要来几下深呼吸,就可以带出积极情绪。安静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但坐火车、出租车或是办公桌上其实都可以。

  第三章 解释幸福 为何追求幸福

  了“多种研究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的项目有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29报告也证明了幸福和成功的相互性:不但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可以带来幸福,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

  幸福

  成功

  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幸福的人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做得更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30。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是追求幸福本身,或是在任何目标上追求幸福。

  反思:想一下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什么可以为你带来使命感?什么样的日常习惯为你带来了意义?+

  反思:什么样的事,可以挑战你的潜力?+

  从忙碌奔波型转变为幸福追求者,并不代表做的更少,或是热诚减弱,它的意义,在于将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那些对现在和未来都有帮助的事。同样的,从享乐主义型转变成幸福型,也不需要减少快乐;不同的是,学会去适量的享乐,而不是无止境的狂欢。幸福的人不会去接受“无痛,无获”这种想法: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为着目标而努力,而他们的成果通常都是更好的。

  快乐和意义在现在与未来的幸福里,其实是扮演着相辅相成的角色。当我们发现事情的意义之后,其中的快乐感自然的就增强了;相对地,在事情里找到快乐,一样可以加强我们对它意义的坚信度。

  ,困难可以增强我们对快乐的珍惜:教育我们快乐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我们去重视每一个美好的时刻。感恩其实就是意义和快乐的一种主要来源。

  反思:回想一下你曾经碰到的困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的?

  意义和快乐有相互协助的功能。当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抱着使命感时,我们的快乐感自然的就提高了;而在我们从事的事情上找寻快乐,也可以为其带来意义。

  养成写心理日记的习惯,将每天所做的事,发生的事做一个评估,想想它们是否有意义,是否带来了快乐,透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如何加强我们生活的质量。每天睡前花个几分钟时间,反映一下我们当天对时间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自己生活模式的认知。我们也许可以找出一些问题,好比什么事是有意义但不快乐,或什么是两者都没有的。透过这种幸福镜片,我们可以对生活做出检讨,加强对意义和快乐的认识,做出适当的改变。

  只有知道内在感觉和想法的人,才能清楚什么事可以为他带来幸福,才清楚什么是适量,什么是过量。识别正确的活动,适量的享受,才是生活的至高境界。

  在研究中指出:从事有意义的事情也会影响其他无关的领域:“对自己目标的兴趣和价值有认知的人,可以更有效率、弹性地,以及更有创意地把这些优势覆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里。”40他们的信心、热情、充实感是会传染的。

  幸福强心剂可以启发并且激活我们,它是一个有激发性的东西。对于那个单身父母来说,他的强心剂可以是周末与孩子共处的时刻。这种力量可以带着他度过一周,让他在每天早上起来时感到一种使命感。同样,强心剂还可以给他活力,让他在工作上表现得更加出色。而对于那个毕业生来说,每周两小时做社区服务,加上每周和朋友相处一次,可以帮助他快乐地度过那时长两年的乏味工作。

  17世纪英国诗人JohnDryden说过“我们养成了新习惯,然后习惯养成了新的我们。”如果我们选择了忙碌奔波的习惯——从年轻时就开始——想要脱离它是十分困难的。同样,享乐主义的生活除了具有毁灭性,还可能会让人上瘾,变得很难排除。如果想把生活改变得更好,一个比较容易方法,就是幸福强心剂。

  从小事情着手,比大幅度改变的阻力要少得多。由内在或外来的都可以。幸福强心剂代表一个比较温和,少风险的改变方法。比方说,从商业界直接跳到教育界之前,首先可以每个星期去校区做一天义工,看看教育是否真能带来现在与未来的收获。如果不能,那大可以把心思放回股票什么的。只要勇于尝试,在不冒太大风险的情况下,幸福强心剂确实有帮助我们找到我们幸福感的功效。

  ,与其什么都不做,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有挑战性的事呢?这样其实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力量。就像MariaMontessori老师说的“去做可行的活动,才是最好的修养”,幸福强心剂所能带给我们的,除了幸福之外,还有精力。

  反思:你的幸福强心剂是?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使你焕然一新,并且带来意义和快乐?

  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吸取经验和对内在价值加以关注。大多数人都忘了问自己,那个问题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Thoreau说的“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的,我们等于只对生命做出反应,而忘了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真正创造幸福的生活。

  在每个星期结束时,画出一个图表,上面包括的要有所做的事情,它们带来了多少意义和快乐,以及你所花的时间。在所用时间旁边,注明你希望以后用更多还是较少的时间在它上面。如果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就写个+;很多时间的话就写++。减少就用-,保持用=。

  正直的镜子

  在一个列表上写下对你最具意义和快乐的事。表格上可以包括家庭、运动、捍卫人权、听音乐等等。

  在每一项旁边,写下你对其所付出的时间。无论在有没有以上图表的情况下,问一下自己,是否是依据自己的最高价值而活。你是否有和家人快乐的相处呢?每星期运动3次了吗?在世界和平组织里尽责了吗?有没有真正地去欣赏音乐?

  通常,我们会被一些内在或是外来的,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所干扰,而远离了我们最幸福的生活——好像我们的习惯、恐惧、工作或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再看一下以上的图表,然后问自己:我在哪里花的时间太多了?我可以大幅度地删除什么或是完全删除它?我是否在网路、电视或是会议上花太多的时间了?如果这是一个游戏的话,我们可能得从列表下面的项目开始筛选——对一些事情说“不”,这样我们才可以对有价值的事情说“好”。

  经常重复这个练习,时常看看“正直镜”。深刻地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活动规律化。

  在创造规律之外,试试看制止负面活动的规律,比如说每天的某某时刻“不”可以做什么。好像上网一样,列出一段不可以上网的时间。现代人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脑上,每隔几分钟就查查Email什么的,实际上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力,而最终导致我们不快乐.

  未来的路和以往的经历,都没有心灵力量那么重要——RalphWaldoEmerson

  反思:对你而言,什么比金山更重要?

  反思:你会不会因为关心财富或是名望上的东西,而影响了你的幸福感呢?如果是,是什么样的情况?能不能改变呢?

  如果你学到了什么,记得要把它们付诸于行动。

  练习

  填写句子

  要记得,答案是没有对或错的,你的答案甚至会相互矛盾。把你的批判精神先放一边;事后再去探讨。在写下了你的回答后,看看自己有没有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可能需要试个几次才能发现它的功效。

  以下是一个练习的例子。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认知能力……

  我将发现经常说“好吧”的代价

  我将无法避免困难

  我将更珍惜我的家人

  我将更珍惜我的生命

  生活有可能会变得更难

  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我将会对我的员工好一点

  以下是我从Branden的范例中所取的几个句子。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认知能力……

  让我开心的事情是……

  增强5%的幸福感……

  如果我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努力追求的话……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正直感……

  如果我想要说“是”或“不”的时候可以就那么说的话……

  如果我深呼吸,然后去体会幸福的感觉……

  我开始了解到……

  重复地做几次这个练习——你可以连续两个星期天天练习,或是6个月中每周一次。你可以一次把它们都做了,也可以分开来慢慢地做。如果有某一个主题让你感到了共鸣,你也可以一直去重复它.

  看上一篇练习里的那个图样。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去创造你觉得理想的一周。当你脑中有影像时,通常它们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信念,通常就是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想要和家人多相处一些,比如说每周8个小时,那么就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要少看一点电视,就把你认为适当的长度写下来。包括其他所有你想做的事。这些事情越真越好;因为太过于理想的事情,可能会和你的实际生活冲突。

  是否有一些你可以做却没有做,但可以带来至高财富的事?每周去看一次电影是否会带给你快乐?每周花4小时做你爱好的事,每周出去3次,能让你更开心吗?

  如果你的生活确实很忙碌,而无法做太大的改变时,那就能做多少做多少。什么样对的幸福强心剂——一种简短,可以带来目前和未来收获的事情——是你可以考虑去做的呢?如果每天早上必须乏味的坐1小时车去上班,试着在其中去找一些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比如说,听听音乐什么的。或是搭乘火车,然后静静地阅读。重点是,在你想要的改变上养成规律。

  通常我会建议,定期去重复以上所有的练习。注意自己的进展,以及需要再加强的领域。

  设定目标 目标与成功

  整体来说,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的人大。有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的目标——具有时限和成果的限定——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53。设定目标就是给自己的一种承诺,而承诺通常会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未来。

  目标是会互相交流的,目标也是一种可以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像成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间,一堵墙出现了并且阻挡了你的路。你现在怎么办?你是转身去避开它?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另一头,然后想办法去穿越、绕过或是翻过它?

  在人下决心之前容易患犹豫毛病,容易退缩,效率会降低。一个事实就是,对承诺没有意识的话,所牺牲的是无数的想法和计划:当一个人对自己许下承诺时,他的命运也会跟着开始向前移动。一些想象不到的事情,会逐渐的出现来帮助这个人。就从他开始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时,他会发现,地球会越转越顺。我相当敬重的Goethe的一个对句:“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是你想做什么,行动!大胆本身包括了智慧,魔术,和力量。”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帮助我们找到路线。目标可以简单到像是买电脑——这时我们会去注意电脑的广告和相关资料,或是复杂到像是爬珠穆朗玛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念是会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时,当我们把背包扔过墙头时,我们事实上是信任了自己,信任了自身的能力55。我们就可以去创造事实,而不是对事实做出反应。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全心投入过的去做某一件事。你当时的承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设定目标 目标与安宁

  事实上,只要良好的选择,带来的就是更高的幸福感。

  。他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轻松愉快的享受着他们的路途,而不会被前头的山路所困扰。

  长期目标的正确角色,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踏上了任何路程,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那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好似向左向右都不错似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条路的终点。与其去享受旅途本身,风景,和美好的事物,我们只会被犹豫和迷惑所吞噬。我这么走会?我这里转弯会到那里?所以,只有当我们确认目标之后,我们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程本身。

  在“积极情感作用”中,心理学家DavidWatson强调了旅途的重要性:“当代研究中指出,追求目标,而不是达成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作用的因素。”(58)长期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长期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如果想保持幸福感,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一般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我们需要把它认可为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上的经历)。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可为结局时,它所给我们的感受,只是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虽然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须知,目标本身除了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所带给我们在旅途上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反思:什么样的目标曾经在你的生命中带给你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在未来带给你幸福?

  ,KennonSheldon和他的同事们写道:“对于追求安宁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关系,和有贡献的目标(A),而不是金钱,美丽,和声望的那些(B),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须和压力的心态。”如果我们可以把对目标的注意力放在自我和谐上的话,我们则可以更快乐。这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认识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乃是发自于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既可以“整合自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选择。(60)这些目标必须是被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想散发自我光辉的心态,而不是为了去秀给谁看。根据RicharddeCharms所说的,这些目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目标,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或是因为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深层的意义,并且带给我们快乐。

  这些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也没办法充分的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再说到身心合一的话,他们会比较不健康,比较没有生命力。而在美国以外也发现了一样的结果:新加坡商业学院的学生里,也发现了较低的自我实现,生命力和幸福感,更多的焦虑,生理上的毛病,和不幸福。

  财富,这个研究指出为外来因素的目标,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说是自发性的目标-但前提必须是抱着贡献的心态。有些人赚大钱并不是真的要用到每一分钱,有时是因为它是努力的奖赏,也可能是因为它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这些情况下,财富代表了个人成长的成果,而不再只是累积的数字。

  在另一个情况下,财富也可以是发自内心的目标-当它成为达成意义的意义时。比方说,有足够的钱时,我们可以做很多对自己有意义,但没时间去做的事,或者我们可以用它去帮助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

  KennonSheldon和LindaHouser-Marko在2001年时发现,选择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很难的技巧,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因为社会因素会经常的把我们带上错的路线。”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我们在生命里要什么,然后对自己的愿望诚恳并且负责。

  反思:你的自我和谐目标是?对于这些目标的追求,你有没有碰到任何外来或是内在的障碍?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我每天所做的事里,有那些是我想做的,那些是我必须做的?而有些必须做的事其实是无可避免的。我个人来说,我想要教书,但从事了教学事业之后,我就必须得花很多时间改考卷。我们的挑战,不是要完全的删除必须做的,而是尽可能的减少它们,然后以想要做的而代之。必须做和想要做的比例,可以决定我的幸福感。它们甚至可以决定我早上起床,和夜间入睡前的态度,是抱着期望起床,还是想今天得做什么?是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的入睡,还是感到“哦,今天终于结束了。”

  反思:想象一下一个平常的日子。你必须做的多呢还是想要做的多?整体来说,你会不会对新的一天,或是一星期抱着期望去迎接它?

  问问自己想做什么,什么会给自己快乐和意义。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去认识自己。我哲学系老师OhadKamin在我毕业时给了我一些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路线前,先去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你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就去做。”通过语言,Ohad为我创造了4个同中心的圆圈,而在最中心的则代表我最幸福的路线。

  反思:将以上的空格填满。你真正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外圈代表的是我可以做的。最里面的圈所包括的,是我最深的渴求和欲望。追求我最想要的,使我感到真实-成为自我传记的作家。我们可能无法永远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因为通常都会有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存在。但,诚恳和来自内心的答案,确实可以把我们带上正确的旅途。须知一点,文字是可以产生更多文字的。

  就像自我和谐目标的研究所指出的,Campbell相信这要比迷信多的多了。当我们跟随福佑的感觉时,我们不只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的成功。如果没有一个清楚,有个人意识的方向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会漫无目的的游荡,也很容易的会从真我的路线上被拉开。当我们知道目标时-知道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脱离路线,会对自己诚恳。我们可以轻松的对外界那些,与我们背道而驰的东西说不-而对自身内在的声音说“好的”。

  时间是一个有时限的游戏,一个有限额的资源。生命里连做我们想做的事都不够时间了,那还有时间去做必须做的琐事呢。

  练习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追求自我和谐目标的人,通常不但更成功,而且比别人来的更幸福。自问一下,那些是自己在各个领域里真正想做的事-与其他人的关系或工作等等。在每个领域下,注明以下的内容。

  a)长期目标b)。也就是地基型的目标,c)从一天到30年的都可以。这些应该是一些有挑战性的目标,d)让你发挥潜能的那种。还记得吗?目标e)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旅途上的快乐,f)激发我们自身能力的东西,g)成功与否倒是其次的。我个人一个长期的目标h)就是,i)研究出一套增强幸福感的课程,j)包括书籍,k)影片,l)以及工作室,m)时限是在2011年6月1日之前(在这段时间中,n)我会很精准的去研发这些东西)

  o)短期目标p)。这部分是针对于分类消化长期目标q)用的。对于自己的长期计划,r)你在未来的日子里要这么做?我个人的一个短期目标s)就是,t)在今年9月份之前,u)完成此书的内容。

  v)行动计划。在未来的日子里,w)你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目标x)的进行呢?给自己拟定一套行程表,y)无论是日常的还是每周的(这些就是你即将要养成的惯性)或是一次性的。我目前在做的就是我计划的一部分:每天用3个小时在写书上。

  当我们不为自己设定清楚的目标时,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外界所影响-那些很难达到自我和谐状态的目标。我们在此的选择是,被动的被外来因素所影响,或是主动的去创造我们的生活。

  幸福董事会

  做一个个人的幸福董事会-那些关心你的人-那些愿意帮助你得到至高财富的人。让他们监督你的计划,并给于及时的建议。同时也和他们时常的会面,讨论讨论那里进行的好,那里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那些项目可能需要更改等等。

  对给自己的承诺守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时间去建立惯性和习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失败的原因。一个对改变很有帮助的事实就是-无论是开始一个计划,组织,克服困难,或是和家人多聚聚-就是得到他人的协助。

  除了幸福董事会之外,也去成为其他人幸福董事会的成员(比如说互相鼓励这种模式)。你这么不但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人:在协助他人追求至高财富的同时,你不知不觉的,其实就是在增强你自己的毅力。

  确定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每个学生的义务,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班里,因为那是最独立的学习时期。但是,通常学生们进入这个独立时期的时候,多数已经养成了忙碌奔波的习惯。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观念就是:用名衔和成绩来衡量成果。他们最大的责任是拿到好成绩,而不是去享受学习的快乐。教育者们——父母与老师都希望孩子们得到幸福,但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财富。孩子们对开端是很敏感的,通常他们会盲目的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法。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对社会义工感兴趣,也考虑了未来的付出和好处,这时老师就应该鼓励他,而不是告诉他当律师可以赚得更多;如果他想从商,他的父母也应该支持他,而不是告诉他从医才是他们对他的期望。如果父母和老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财富,那这种鼓励就不足为奇。(69)

  反思:回想你在学校里最好的老师。他做了什么去启发你的学习精神?

  强调成果(实质性的东西)高于建立学习的喜好(无实质的东西)时,学校其实已经是在鼓励忙碌奔波的信念,以及抑制孩子的情绪成长。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绪上的快乐重要,因为他人会对成果作出赞赏,而情绪只会影响成果,所以最好压制它或是根本不要去理会。

  在“水到渠成”的境界里,我们享受着巅峰经历,同时也享受着巅峰表现:我们感受快乐,展现最好的状态。运动员则把这种情形称为在“特区”。无论我们在“水到渠成”的境界里做什么——踢球也好,雕刻也好,写诗也好,学习也好——我们对于手头上的事情是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或是使我们分心。在最好的状态下,我们学习、成长、进步以及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根据Csikszentmihalyi的解释,有清楚的目标感是“水到渠成”境界的前提。虽然目标有时会有所改变,但当我们开始行进时,方向是不能错的。当我们全心全力投入目标,不为任何其它的诱惑所动摇时,我们才能获得“水到渠成”那样的自由。其中,目前以及未来的益处合而为一: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去感受所经历的意义。“水到渠成”的经历所带来的是更高的幸福,它把“无痛无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未来的成果”。

  Csikszentmihalyi的“水到渠成”说法里指出:“无痛无获”的说法代表我们必须承受极度的压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发挥100%的潜力,达到至高的目标。但在“水到渠成”的研究里指出,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里,也就是界于过度运用和运用不足之间的地带,我们不但可以发挥最大的能力,还可以享受过程的快乐。我们如果想要达到这个境界,挑战性必须得先达到某一种程度,这种程度必须不是太难,也不是太简单。

  以上图表显示出,如果任务难度高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地,如果技能程度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在难度和技能成正比时,“水到渠成”的境界才有可能出现。

  反思:你“水到渠成”的经历是?

  amuelSmiles,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在1858年的文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里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如果家长们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结果会是是未来的不幸福。“人类最大的诅咒,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

  反思:你是否有给自己全然为人的机会?

  学到,我们如果能把对工作的态度改观,工作就会成为一种恩典,而不是责任-对孩子们也一样-这样,我们不但会得到更多至高财富,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反思:重新架构你对工作和学校的经历-你可否从中看到什么?或者看到了恩典?

  练习

  教育计划

  最成功的人,绝对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们不停的发问,也会不停的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无论你是在生命里的那一段-无论你是15岁或是115岁,无论你是在风光,还是克难的时期-都为你自己创造一套学习的计划。

  你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这3种项目:个人成长,专业性成长,以及整体知识。在每一个项目里,用心的去找寻快乐(阅读很快乐,也可以帮助我思考)和意义(书中的知识会为我带来更有灵性的生命)。然后把它们惯性化。

  举个例子,在个人成长下,习惯性的去阅读NathanielBranden的“自信心的六大支柱,以及做里面填写句子的练习。另外,去你本地大学里,报名参加一堂积极心理学的课,以及养成写心理日记的习惯。至于专业成长来说,去找一个你信任的导师,以及关注你领域里的新闻。

  虽然我不相信事情都会越来越好,但我却知道一些人,他们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找到最佳的可能。没有人会喜欢艰难,但艰难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却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没有挑战性的生命,其实不是最好的。

  写下一个你所经历的艰难时期-某个失败或是某个你在挣扎的时段。在详细解释它之后,写下在那个过程后你所得到的好处。但不要去细化或是减轻经历中的痛苦,写下所有的好处,尤其是至高财富的获取。那件事让你变得更有韧性了吗?你学到了重要的东西了吗?你会不会变得更对事情感恩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是你还可以从中学习的?

  如果你是在组里做这个练习,试着去帮助他人,告诉他们你所学到的,以及创造大家学习的机会。在任何艰难中得到最多是这里的关键。像我同事AnnHarbison所说的,“永远不要浪费从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四):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并被作为公开课广为流传的课程-《积极心理学》,又名《幸福课》,我才看到第20课。

  这本书,我却读完了。当然,又是囫囵吞枣似的。

  我只是觉得它还行的理由是,

  因为我听过了前20课的公开课。而这本书里很多观念术语,不过是将那些课程里的内容,再提出来重新温习一遍。

  我当然明白有些理论道理,需要不停暗示,然后内化为自己的。

  所以,当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都是“积极心理学”里的内容时,你怎么会不被积极起来呢?

  只不过,相较于公开课而言,这本书稍显逊色了。

  泰勒博士讲课并不激进也不属振奋高调的类型。他的徐缓的语速,平和的音调,若你不能沉下心来感受,定无法跟着他走进去。

  可是,当你catch up with him,你会发现在他缓缓道来的“道理”中,有许多果真是我们早已知道却并未提炼出来掌握以用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知识。

  坦白说,公开课里,能真正记下的内容不多。然而,纵观前20课,让我印象最深,最醍醐灌顶的一课,于我而言,是第四课-Permission to be human.

  世界很奇妙,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人,作为群体里的一员都有着其奇妙而万象的乐趣。

  虽然,谈及“幸福”一词,就已足够矫情做作。

  可是,谁不是如此追求着呢?

  如渔夫一样,就现在,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吧!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五):早读早受益

  在今晚终于把《哈佛幸福课》看完了,感谢tal,是他的启迪和教诲让学习这门课程的时间有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这门课就是属于我的课程,因为他所说的每句话,他所传授的每个观点,每种思想,他所表达出的那种精神和态度,一切的一切,都如出我心。听课的过程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有开心,有感动,更有来自内心深处微妙的触动…

  在用心聆听,并去努力实践的过程中,我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能够更容易地去倾听内心中的声音,能够更正确地去看待很多问题,心灵变得更加宁静和平和。

  (1)学会正确的提出问题,要去关注生命中那些美好和积极的一面。要懂得感恩和传递。如果我们不懂得感恩,麻木就如同死亡。如果我们不懂得感恩,好事就会贬值。

  (2)要倾听你的内心,做你最渴望的事情。要始终保持学习的渴望和喜悦,勇敢去尝试,摆脱对于失败的恐惧,而是能够让自己在失败中去学会成功。

  (3)永远不要否定自己,要准许自己为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弱点。不要试图压抑、对抗自己的天性,不要为自己的不完美而焦虑或是羞愧。要坦然接受它,然后再去倾听自己的内心,朝着那个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靠近。要明白一切试图立竿见影地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是危险的,因为人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是漫长的,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发生的。给自己设计一个长远的规划,然后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变化就产生了。

  (4)要善于形成和利用制度,通过一些“例行公事”来让理念得到附着和实践,通过“例行公事”让自己得到成长。

  (5)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去享受它。幸福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而不是目标本身。不为胜利而活,不为曲终而活,为美好过程而活。

  (6)要重视休息,休息本身同学习一样重要。我们必须有那么一个私密和独立的空间,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得到整合。

  (7)要懂得简化,虽然美好的东西很多。但是

  (8)懂得身体与精神一体的事实。重视锻炼、冥想、爱抚和拥抱。《幸福鸡尾酒秘方》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六):让自己更幸福

  之前对”积极心理学“只是略有了解,为了给人做相关内容的讲座,才认真仔细的看了这本书,收获还是挺多的。

  在观念上,”你幸福吗?“这个问法本身就没有意义,幸福并没有终点,并无两级的观点,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幸福“。本-沙哈尔博士提出了一个幸福的”汉堡模式“,其中忙碌奔波型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属的状态。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个观念,”等你怎么样了,你就会幸福了“,我们也就被这样的观念束缚,会觉得”等我考上大学了,就幸福了“等我工作了,我就幸福了”,这样子当下的状态是痛苦的,为了未来的幸福牺牲了当下的幸福。本-沙哈尔博士因此定义幸福为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让我们不断地更幸福。

  在行为习惯上,自己目前还未能做到把一周的活动按照快乐和意义打分做表格,这也是懒惰的原因吧。但是,会在脑海中思考哪些活动会让自己更幸福,如每天早起做早餐,每天晚上下班后运动,这些正在成为我的习惯。研究表明,21天可以形成习惯,目前正在实践中。

  每天都让自己变化一点,更幸福一点,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吧。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七):忍辱负重,我们该如何寻找幸福?

  1.我们在渐渐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是最幸福的时刻,穿新衣服、买鞭炮放、收压岁钱,都会感到幸福,但长大以后,对春节不是那么的憧憬了,找不到放鞭炮那种幸福的感觉了……

  2014年的时候,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车,想着终于可以在周末带着家人去旅行,或者回到老家陪伴父母、感受乡村的宁静,然而并没有兴奋多久,就被堵车的情绪淹没,周末也很少旅行或回家。在这座将近千万人口的都市里,努力奋斗,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也没有感到太久的幸福,而是陷入了要追求更好更大房子的欲望之中……

  白岩松曾说:“我们被越来越多的物质充斥着,却越来越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的确,我们在逐渐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2.心理学如何解释幸福

  周末在家两天看了一本书《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才能更加幸福?

  作者将人生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及时行乐、放纵自己的享乐主义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许多人也都有过这样的阶段,不知道自己的将来在哪里?迷茫,不愿意努力,得过且过,沉迷游戏,有些甚至酗酒吸毒。

  第二类是虚无主义、无助型,认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幸福了,许多抑郁症患者就属于这个类型。

  第三类是忍辱负重、忙碌奔波性,我们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个类型。

  第四类是感悟幸福型,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们既懂得为未来努力,又能够享受当下。

  四种类型,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可能都会有,显然第四类,感悟幸福型的人属于极少数,我们无法每时每刻都能感知幸福的。

  而对我来,有过虚无和无助,经历过放纵和享乐,但更多时候是在忙碌奔波。我们从小就被教导: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No pains, no gains”

  ……

  我们一直认为人生就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的,现在的痛苦是为了明天的快乐生活,成功了就会幸福,到时候所有的付出、所受的痛苦都是值得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公平。

  然而这样的幸福及其的短暂,还没来及享受,就开始在压力之下进行下一目标的奋斗之中了。

  无论是运动、学习还是工作,我们眼里总是只有目标,而忽略了当下的感受。

  作者认为:幸福是快乐并且有意义,快乐是你当前的利益,意义是你未来的利益,获得持续幸福的方法就是设定一个有意义而又能够自我和谐的目标,然后充分享受奋斗的过程,爱上学习、爱上工作……

  罗伯特.波西格在《父子的世界》中说他曾和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虽然他最年轻,但和僧人比起来,他爬的最累。因为他的注意力只在山顶,而僧人们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开始享受他们的路途,享受当下。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3.要想幸福还需要点佛陀的精神

  经过科学验证“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叫做马修。理查德(Matthieu·Richard)的法国和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学家用256个传感器监测马修·理查德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马修大脑反映幸福感的脑波活动,远远超过正常范围,打破了所有神经科学文献里的历史记录。

  为什么他的幸福感爆满?

  幸福感普遍高于常人,源于他日常的冥想(Meditation)训练。

  乔布斯在冥想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八):幸福不是某个时间节点

  有一天实现了自己设立的目标,但随着几天成功的喜悦后又陷入了深深的凝思,有些空虚,不快乐。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后便设立另一个或更高的目标,但当它也实现或拥有后,也许成功喜悦的感觉持续更短。

  有时中午吃饭会和同事调侃当下流行的话题“你幸福吗?”,总结下来,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当我拥有多少数额的金钱,或在某个公司的某个位置,大部分都是很实实在在的目标,似乎我们的社会体系塑造的都是一样的人,同质化。我也曾有过细细的目标,比如我说要在工作5年内就能买得起房,当目标实现的时候,我躺在大三居的舒适沙发上,却开始怀念自己学生时代那个不到十平米,贴满球星海报的小屋,对于拥有大房子给我带来的喜悦或成功的感觉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加悲剧的是它被内心里不知哪来的一个声音呼喊着,“要更大的,更豪华的,地段更好的房子,才叫幸福啊”。幸福真的是这样么?这种发生在人生前二十几年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我本以为实现了某个愿望,在那个时间节点往后我就是幸福的观念不一定是对的。

  幸福不是完成了某个事,实现了某个愿望就标识这幸福了,那是别人眼里看别人的幸福方法,真正的幸福生活,冷暖自知吧。幸福应该是一系列,或是一种心态,看待事物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念,我想这是作者想告诉人们的吧。

  书的内容有些可以略去,因为比较精华的都在那几个章节,不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多少能感到些共鸣,说明你应该已经在幸福的路上了吧。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九):为什么要幸福的活着?

  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太多的回答。大致是说,幸福无论作为一种目标,还是作为一种工具,都是极有用的。

  他的逻辑在于:追求幸福,一定是一种可持续的幸福,需要设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以及达到那个目标的快乐的过程。这样,就是享乐主义以及盲目奔波的结合。幸福,是让会慢慢变空虚的享乐主义,变得有了意义。或者是,让盲目奔波的人,即使不能达到目标也能享有快乐。这一种快乐与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暂定它对于身体是有益的。于是,首先,追寻幸福,就是有益身心的行为。是需要追寻生命意义的人的身体保证。

  其次,为了追寻幸福而设定的有意义的目标,据说产生的是积极的思想,消极的思想,不能产生行为,没有行为,就少有感官体验,体验少,对于知识积累的素材就少。积极的思想,正是为产生积极持续的行为的源动力。行动就是工具的关键。

  于是,实际上,追寻幸福的过程,提供了两种关键因素:快乐的当下,以及有意义的目标。

  快乐的当下,可以保证身心的健康,是思想的基础。

  有意义的目标,让思想变得积极,保证行为的可持续性。

  姑且不论为什么要幸福的活着,追求幸福提供的两个工具,直接拿来使用,可以达到积极的思想以及可持续性的行为的目的。他们是否能够带来幸福,可以的话,就把它当作是副作用好了。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十):《幸福的方法》—试试就试试

  寡国小民评论幸福的方法

  2012-07-13 22:02:02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谈,幸福有方法吗?也许大多数人对幸福连一个明晰的定义都没有,或者是日升日落、忙忙碌碌的活着,麻木的活着,连幸福是什么都没有考虑过。幸福是不是和失眠一样?当你害怕失眠,想要刻意排空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就越是难以入眠。幸福是不是也是这样,越是想要去追求幸福,幸福就离自己越遥远?我不知道。

  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是,活得充实,生活积极向上,常常能感受到快乐,心里有爱充盈。依据这理解,再来对照自己,感觉自己是幸福的。从来就觉得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也就告诉自己,80分的幸福就是完美的幸福。对照书里的理解,我更能接受作者的定义。作者说幸福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就是说,我们平时所想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幸福”。呵呵,好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愿的定义。就为这,我这个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幸福的人放下了“架子”,愿意看一看这本书,没有谁会拒绝更幸福。(这一类的书实在是汗牛充栋,加上万能的商业包装,常让人晕头转向)

  既然看了,就以一颗虔诚的心对待,何况是面对如何让自己更幸福,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看得断断续续,因为会不时停下来想一想,而且书里每一章后面都会有要求做练习。果然如书中所说,书里没有新的知识告诉我们,作者所做的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幸福,重新思考已经被我们忽略的、遗忘的真理。

  不多说废话了。开始王老师的浓缩版幸福速成练习吧。人生可分为四种类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是不同的类型,或者在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享乐主义型。注重眼前的快乐,可以为了眼前的快乐而放弃长远利益。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他们的行为方式。第二种类型是忙碌奔波型,他们和享乐型相反,可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的幸福。他们会在痛苦中追求目标,一旦达成,享受到短暂的快乐后,或者陷入迷茫,或者继续开始苦苦追求下一个目标。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这种人既享受不了当下的幸福,对日后的生活也失去希望,活在无边的空虚中。可以用死气沉沉形容这种人。第四种是幸福型。他们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且通过现在的行为可以获得更满意的未来。毫无疑问,第四种是每个人都希望追求的。可大部分人应该都停留在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层次。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意思是说只有大智者和大愚者是无法改变的,而达到普通智力的人就可以对其讲述大智者领悟出来的人生智慧了。(此为曲解,我注六经,哈哈)

  幸福方法一练习: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有陷入各种类型当中的时候,短暂掠过的那叫小插曲,长时间停留其中的,就叫人生。描述小插曲和人生当中的典型经历,以及当时和现在的感受与想法。

  思考一下幸福与成功的关系,幸福与财富的关系。幸福,才是真正的成功,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工具之一。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当下将财富扭曲成了人生的最高追求。本末倒置了。欲望最少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不知道是哪里看来的格言,有一定道理。满足,是一种人生态度,能给人带来平和的心态,与富裕与否无关。

  幸福方法二练习:人生路线图,调谐幸福频率。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写下每天的日常作息,记录下来每天的生活、学习、娱乐与工作情况。最后制作成表格,罗列出各件事情,在事情后以打分的形式注明该事情带给你的意义与快乐,从-5分到5分,之后再注明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表格完成后,可以直观的看出你的作息规律。对觉得有意义并且快乐的事情后填注+号,对觉得没意义不值得做的事情后填注-号。意思是在下一个统计周期内,增加花费在正确的事情上的时间,减少无意义的事情上的时间,调整的幅度一次不用过大,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坚持如此操作,生活一定能步入正轨,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当然,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自制力,不是说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吗?加油!)

  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必然带来积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必然带来幸福的人生。设定一个大的目标,让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操作性,有实现的可能,这样就可以带来有意义的人生。而这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快乐学习与快乐工作。好奇心是人的本能,错误的教育模式使多数人将学习等同于苦学,潜意识中将学习与痛苦捆绑联系在一起。而破解的最好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由易而难,让好奇心引领自己进入知识的海洋,让学习成为如吃饭饮水一般自然且必需的事情。唯有学习可以使人成长。没有人不愿意自己变得高大威猛,又怎么会有人愿意自己成为精神上的侏儒呢?这是我对快乐学习的理解,确实也乐在其中。快乐工作呢?首先得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对工作的描述,决定了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将工作不仅仅描述成工作,将工作描述成事业,这一定会带来更积极的心态。比如说,公安工作不只是打击犯罪、调解纠纷、服务群众,公安工作是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人民大众得以安居乐业的保障。(自己对自己洗脑,注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如何确定自己喜欢并适合的工作呢?

  幸福方法三练习:mps方法,画三个圆,第一个圆代表意义(meaning),填入觉得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第二个圆代表快乐(pleasure),填入带给自己快乐的事情;第三个圆代表优势(strengths),填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这三个圆交集处,就是能带给你幸福的工作。

  最后一个练习系列,是冥想。第一冥想善意的经历,消除助人与自助的界限,即助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那么助人就是为了帮助自己;第二冥想自己的幸福瞬间,并尝试与他人分享。(qq空间、微博不就是最好的平台吗?);第三冥想自己已是百岁老人,回到现在的时空里,给自己最深刻的忠告;第四冥想感恩,每天回想这一天值得感恩的事情;第五冥想与别人的纷争,想想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是否值得,是否有更好的解决之道;第六冥想幸福就在当下,在每一个感动的瞬间,让内心变得柔软,让感觉变得敏锐,幸福是微小快乐瞬间的积累。

  中国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古籍其实是古人最高人生智慧的结晶,只是中国文化更多的需要个人的领悟,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学习与提高。而西方的逻辑传统,让作者的《幸福的方法》变成了一种技术性的科学授课,让变得更幸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果说《论语》等人生哲学古籍是幸福秘典,那么《幸福的方法》则是需要提升幸福的人的简易操作手册。谢谢泰勒博士的爱心智慧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