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10篇

2017-12-25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10篇

  《安然于行的幸福》是一本由【美】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一):幸福就是我们在一起

  当人们沉浸在爱情里面的时候,常常说,只要我们在一起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迎来婚姻组建了家庭之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会让人心生厌烦,一切的琐碎让婚姻都变得没有了幸福,淡忘了当初的誓言。

  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的《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了美国梅丽莎因为丈夫工作关系,带着孩子跟随丈夫,踏上一段离奇的全球之旅的经历。二十年的漂泊,看似无限风光,实则困难重重,是什么支撑起了她二十年的生活,一个“家”字足以概括一切。

  异国他乡艰辛

  不间断的旅行,别样的生活,看完《安然于行的幸福》才发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容易的,一个家庭的跨国奔波,做到安然着实不易。

  刚刚得知要从纽约搬到挪威的时候,作者也是很纠结的,毕竟要结束自己的工作,到一个陌生地方,从语言开始学习,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为了与丈夫在一起,作者放弃了工作、放弃了熟悉的朋友,一切从头开始。语言也许是最大的难关,起初的语言不通,不敢出门,到后来的鼓起勇气,迈出家门,慢慢将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坚强独立女性。除了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作者做出的最大努力是融合,让孩子融入挪威人的生活。

  然而融入了挪威生活不久,作者又追随者丈夫到了凡尔赛。这就意味着要学习法语,学习法国的生活习惯。比起挪威的生活,法国看似更加困难。因为凡尔赛人对美的追求极高,而两个大孩子已经适应了挪威的生活,新的校园、新的语言都令生活极度艰辛。但最终作者凭借着自己坚忍不拔精神,和家人的陪伴,克服了所有困难。

  风景各有特色

  从大都市纽约到北极光之国挪威,从不夜城巴黎到高速公路之城慕尼黑,继而南下到东南亚,最后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巅(日内瓦)。 作者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各处不一样的风景。挪威人的自然纯朴,在寒冷中培养出来的坚强和血性;凡尔赛一切以美为前提的优雅生活;多姿多彩,多种文化交融的新加坡。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作者将其描绘得真实而充满挑战

  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书中,作者面对再多的困难也没有太多消极抱怨,让我十分佩服。即使深深陷入抑郁症,也能不靠药物得到康复。忽然觉得生活中我们的那些微不足道小事,真的没有抱怨的必要了。然而她大儿子帕克的不幸去世,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的伤痛,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朋友的关心,互相扶持着走出了阴影,继续坚强勇敢的生活着。

  看过无数风景,经历过无数磨难,梅丽莎一家仍然在一起,正像书中梅丽莎所说的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不论在哪里,只要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可以很幸福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二):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

  文/夏丽柠

  维也纳、中国香港、纽约、奥斯陆、巴黎、慕尼黑、新加坡和日内瓦,也许这些城市是许多人一生中都梦寐以求去旅行、去定居的地方。可是,如果真的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在所有的城市都住一遍,你敢吗?语言障碍、居住和孩子入学问题,最重要的是文化差异,该怎么处理?想一想,你的心里就该打起退堂鼓了吧……

  可是,在《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我们有幸见识了一位勇敢的“国际妈妈”。作为“世界公民”的美国作家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亲笔写下了她与丈夫、四个孩子在如上城市的“游牧之旅”,有悲亦有喜。

  倘若谈及梅丽莎本人,她完全值得被冠以“伟大的女性”。之所以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的作家、独立学者的头衔,也不是因为她精通德语、法语、挪威语和汉语,更不是因为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而是因为她为人妻为人母的“平凡”。她甘愿放弃自己在纽约的事业,随丈夫兰尔德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丈夫工作繁忙,她自愿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重担。梅丽莎娓娓道来人生经历,令我们认识到了女性的伟大与平凡。

  梅丽莎家的故事居然是由一张挪威餐桌开始的。这张“委屈”的木桌不得不从它的原产地旅行至塞纳河左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餐桌才在凡尔塞的房间里定居。餐桌式的纠结就好似梅丽莎决定从纽约迁至奥斯陆,不想来却又不得不来。可是,那时的她根本不会知道她与孩子们就这样开始了“游牧之旅”,奥斯陆之后还有巴黎、慕尼黑……

  初到奥斯陆,梅丽莎身上还有满满的“美国精神”。她不停地抱怨挪威的语言难学、气候寒冷和黑夜多过白昼。更令她烦心的是,她没办法理解挪威人为人处事的“詹特法则”:永远不能说自己的处境好过别人。那讳莫如深的挪威“文化”给她的人生上了结实的一课。

  在《我是挪威人》里,梅丽莎聊到国庆游行。若在美国,美国人恐怕更重视游行这件事情。可挪威人却青睐队伍成形。这便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崇尚个人意志,而挪威人是乐于从众的。挪威牧师说,“墓碑也一样,都是相同的大小。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令……”

  读着梅丽莎的“怨气”,我想起了另一位旅居中国的作家吉井忍。她的“美食日记”总是一副谦卑的模样,一个相夫教子的小女人形象跃然纸上。可是,梅丽莎就是一个傲慢的美国女汉子!“我的自由呢?我的个性呢?”估计她在居于奥斯陆的日子里,已经千百次地问过自己了。在她眼里,挪威人怎么都这么冷漠!

  可是,梅丽莎学说,“我没有时间沉浸在牙口无言的状态里”,她开始练习用挪威语写日记。她带孩子去“儿童公园”认识新朋友,请他们来家里坐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说,“我们都缓慢地、下意识地向挪威人靠拢”。梅丽莎在挪威,还收获了上帝礼物,她的第三个孩子:道尔顿,就像在法国时收获的是最小的儿子吕克。

  当梅利莎离开挪威时,她深深感到“那些匿名但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挪威人,我没有帮上他们任何忙,反而是他们为我的家人和我做了很多”。现如今,有很多中国妈妈移居海外,读读梅丽莎的亲身体验,或许能够成为她们在国外生活的圣经。

  在法国、在德国、在香港、在瑞士,梅丽莎遇到的问题同样多。其实,除了解决问题,还有每次离开时的不舍。当他们离开居住八年的巴黎时,我陪着他们一起哭了。她说,“一个人无法拥用全部”。每次搬家,你不得不放弃的也许是亲爱邻居、合手的工具,还有街角那个好味道的咖啡馆。

  我在北京住了十年,搬了四回家,最长的一处房子住了七年。如今想起那个喝点酒就红脸的老房东,心里还是暖暖的感动感谢他收留我们七年。每年都客客气气地见上一面,签完合同之后,去楼下的北京菜馆吃上一顿。他讲讲他当年的辉煌,我们谈谈在北京的近况。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自然平等地相处,那些时光里的痛与爱,在谈笑间也就灰飞烟灭了。

  哭过梅丽莎的迁徙,我本以为就是大团圆的结局了。谁知,最痛的还没来。人生里最疼的应该是永失我爱吧?梅丽莎18岁的大儿子,就是那个英俊的鼓手帕克,为了解救溺水的同学,献出了生命。我的世界跟梅丽莎的一样,轰然倒塌了。记得梅丽莎之所以坚定地随夫“从军”,就是因为她说,“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可是最终,帕克却悄然离去。梅丽莎的人生里又多一项“伟大”的称谓:她是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孩母亲

  这本书在“挚爱缺席”里黯然收尾。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梅丽莎的幸福迁徙。行走在路上,才知人生的可贵。这本书写满了一个国际妈妈的喜怒哀乐、生活挑战和安然于行。

  一位伟大母亲,将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的全部幸福,写得即饱满又轻盈。我们要习惯生命里的重,可我们也得有本事将重变成轻。

  转载请豆邮联系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三):生活在别处

  擅长创造诸如“四海为家”等词汇却始终眷恋故土的中国人,肯定很难相信,一位美国妈妈竟然用自己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这个词汇。

  梅丽莎是一位拥有多个头衔的杰出女性,但是她最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妻子与母亲身份,不然不会无论如何艰难,始终坚持陪伴在丈夫左右,并且成为这个家庭的黏合剂,让这个家庭不论在何地,不论在何时,都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生活绝不像平时所谓的环球旅行一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扎根到一个地方、适应这里的生活,并最终爱上这个地方。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其中需要学习并适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语言、风俗、朋友以及压力,作者对这一点并不讳言,对于每一种语言的重新学习都是一个绝不轻松过程,对于不同国家风俗的适应与某些不公正的评判也需要无尽的忍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丽莎带领着几个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安然从容,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熟练使用语言,赢得别人的尊敬,并找到真正的朋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

  但是这样的生活也总是被连根拔起,再培植到一块新的土地上,我想读者也会如梅丽莎和孩子一般感觉到郁闷与愤怒吧。但是最终他们也毫无怨言的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生活如何被打乱、重新安排,依然能够努力去适应,这个家庭为每个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宽容与爱,家园就是与你在一起的样子,我想这是在这个逐渐动荡不安社会中,最温暖的一种感悟

  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不断的来到离开,也让梅丽莎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虽然这种漂泊中貌似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内里却是一种坚持与忍耐,这样的生活让梅丽莎的家庭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却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对于自我的完善与丰富,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多了解与热爱,我想他们无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理想状态。

  这本书始于餐桌,也终于餐桌,似乎如浮萍般的人生中总会有想要抓住的一件东西,以记取回忆美好,让你想起曾经的相聚与情义。蔡颖卿选择了桌子,而梅丽莎也选择了餐桌,让它成为流动生活中的固定部分,在这张桌子上,换过尿布写过文章,聚拢过来自五湖四海好朋友,承载着最亲密的家人的欢声笑语,我想这张桌子作为一个真实存在最好的诠释了家园与生活的真谛,以及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人生状态。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四):迁徙•家园

  文/R郭郭

  动物们迁徙的习性一直就存在着,动物界每年固定不变的迁徙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反而让它们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它们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唯有适应,才能生存。我们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学习自然的规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家园。

  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特就是一位不定期迁徙的 “全球妈妈”,跟随着丈夫兰德尔•布拉德福特的职位升迁,带着自己的家庭,走过8个国家,搬过16处住址,说着5种语言,在不安的世界中,开启了寻找幸福的家园旅程。她把这些欢乐泪水写成了《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在梅丽莎的心里,家人就是她全部的财富,“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不仅像是作者梅丽莎描写家庭迁徙的自传史,也像是一部深入描写所到之处的旅行笔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挪威人性格当中的谦逊谨慎、内敛和温顺;也让我见识到了法国人在优雅之中的那一股子按部就班执着;花园城市新加坡则颇像一个各地文化汇总的集中地。

  语言不通导致的沟通障碍,让出生在奥地利的美国人梅丽莎刚到那些城市的时候,总会怀有一些恐惧而感到无所适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一度成为了梅丽莎心中的一道墙,当一个人处于这个格局之外的时候,总是想用尽力气成为格局里面的一份子。我们面对这么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和适应,就像自然界中动物迁徙一样,只有适应,才能生存。而梅丽莎真的做到了。

  梅丽莎和兰德尔每次想要植根深入在这些城市当中的时候,兰德尔的调令总是不期而至。这是上帝跟他们不停地开玩笑吗?可能这就是上帝的考验吧!不停地打包和装修,耗费了梅丽莎很大的精力,可是梅丽莎一点都不觉得后悔,在她的眼中的家,不止代表着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也不止是一个表象意思,确切地说,而是心中的那个完美家园。家园(homeland)相对于家(home)来说,毕竟多了一个“圣地(land)”之意啊!

  对于梅丽莎而言,“家园意味着相互交织、团结和舒适的一种存在状态,在那里,你不再需要努力缝合精神的接缝和底边才能感到安逸。”在家园当中,语言不通和文化冲突曾一度击败梅丽莎的自信心,但在与之磨合的过程中,梅丽莎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和珍贵的回忆,这些才是构筑家园最坚固的原材料。

  对于梅丽莎来说,最最艰难的时期,就是长子帕克的离世,这件事情击垮了坚强的梅丽莎,她在慕尼黑渡过了最黑暗的两年时间,但就是在圣地家园当中,梅丽莎遇到了友谊的援助,还有家人温暖的相伴,梅丽莎勇敢走出了丧子的阴霾,因为她知道,帕克永远会是她捍卫的家园中的一份子,他的勇敢无畏让父母骄傲,他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存在于道尔顿的故事里,存在于梅丽莎的书信中,存在于大家的回忆里。

  迁徙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所有历史的痕迹都刻画在梅丽莎家中的那张挪威木桌上,那里有着过去,也有现在,还会有未来。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五):漂泊女人心,安然幸福情

  如果一个女人频繁的跟随丈夫举家搬迁,那该是怎样的心情?难以想象。我猜,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女人还是喜欢安定多余漂泊,尤其是成为母亲之后,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她们再也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做“女孩子”,家庭的责任和重担让人变得容易渴求“稳稳的幸福”。

  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一个特殊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有美国杨百翰大学德语系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比较文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她精通德语、法语和挪威语,也熟悉中文;她在大学里教授语言、人文学科和写作课程。

  如果单单提出以上的任何一项,让一个女人长期耕耘下去,都足以让其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人士,但是,对于梅丽莎这远远不够。她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孩子,举家搬迁,在8个国家,16处住所不断穿行。《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女超人妈妈的全球旅居生活。

  我还记得故事的开篇,梅丽莎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家里指挥众人搬运一张挪威木桌的情形。毫无疑问,她深深爱着这张桌子,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即便是飞越国界的旅行,也不能动摇她带着这件令她感到真实的家具。把巨大的木桌从窗口吊进房间很难,但梅丽莎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如同她一次又一次在地球上的城市之间穿行,虽然时间、地点总是在改变,但她的心永远属于她的家庭。

  旅行在通常人想象中的美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与困难。梅丽莎一家从美国搬至了挪威,寒冷的气候、语言的障碍、还有各种文化差异,都让她感到担忧和焦虑,但是她还是竭尽所能在融入新的生活。之后,他们又搬至法国,对法语的一窍不通增加了梅丽莎的压抑和抑郁,而这时她又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个孩子……

  当阅读逐渐深入的时候,我越发感受到,对于一个女人、母亲,不断的更换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没有强大的心脏和坚毅的性格,是很难适应的。虽然梅丽莎在外人看来如此出色,可还是在生活面前败下阵来,焦虑、忧郁、压力、不安围绕着她,而更可怕的是,在这样无休无止的过程中,她还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这对于一个母亲和家庭是何等的打击?时间,唯有时间能治愈一切。

  在《安然于行的幸福》中,抒写得不全是旅行的美好,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如何与旅居生活的“抗争”,一个女人如何在不安的世界里找到平衡与安稳,如何去营造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这是件无比困难和伟大的事,秘诀就藏在字里行间看似事无巨细、无休无止的倾诉之中。

  书的结尾,梅丽莎一家定居日内瓦,当她在圣诞节前又把目光聚焦在那张着有全家印记的挪威木桌上时,她深切地知道,家庭就是她的信仰,丈夫所在的地方,便是她的家园,虽然有人先行一步,但他们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永远不会改变。这张坚实而沉默的木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过往,也安抚了一颗曾经漂泊的女人心,现在她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安然地在幸福中微笑了。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六):柔软的爱

  我想这个书名和封面已经捕捉了我所有的专注力了。

  书中以梅丽莎女士带着孩子四处漂泊为主线,谈及家庭、友爱、责任以及遇到困难的心态

  当这个家庭辗转8个国家,16处地址,5种语言,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定不能在这不安的世界安然前行。会因为语言、习俗、朋友等等各方面因素而胆怯。而梅丽莎身上具有的独特的真诚、灵敏、幽默、体贴、鼓励的人格魅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一仗。

  在任何困难都没有退缩的梅丽莎,在自己第一个长子帕克 布拉德福德溺水事件发生后,悲痛欲绝,陷入其阴影之中。失去挚爱的儿子,梅丽莎仅仅用言语描述,便使人感同身受。

  悲伤,就是一个国家,它成了我的主要居住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地形怪异,沉默是它唯一的语言。它甚至不能称为国家,这是它自己的行星,它有自己的星球、气压和引力。事实上,这很奇怪,许多个月以来,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身着宇航服,在这个世界生存。但我被隔离了,难以接近人群,呼吸着另一片空气,通过过滤器听到声响,我含混不清的声音被自己的思想用头盔笼罩住。外人从未理解过我说了什么。

  我不知他人悲伤是否有这种感觉,但于我自己而言,我悲伤时刻,真的感觉如此。什么事情不过如此。不愿与人交流,觉得一切妄谈。不愿走在人多的地方,觉得嘈杂。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多几日如此消极,便会去思索活着的意义。

  而当我们从遥远的悲伤星球上流放的公民发展成为居住在这个地球的公民,我们脱掉了宇航员的防护服,心灵变的更加柔软,开始呼吸新的空气。

  朋友的关怀、家人的关心、自己的醒悟或者偶然遇见的一件事情,你变想通了。生活,需要继续微笑下去。你不能靠别人的光来温暖自己,而需要自己从内心发出光来。这不是简单的疗伤成功,而是一种转型。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安然于行的幸福,我想更多是让你心灵得到温暖,从家庭、朋友那里凝聚在一起的爱,储藏满满妥妥的。无论困难如何降临,总有一处温暖来挡的。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七):何以安然,何以幸福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安然与幸福的定义,就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生活如清泉小溪,轻轻地漂过,无需留下太多痕迹,就足以圆满一生。而在读《安然于行的幸福》之前,我从未想过所谓安然的幸福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呈现:书中的美国女作家梅丽莎为了丈夫的事业,带着年幼的孩子们经历了二十年的世界之旅,从纽约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再到东南亚、香港……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全球妈妈”带着孩子跋山涉水,不停地搬家,接受各种挑战与压力,在如此漂泊不定、浮躁仓促的生活里也可以做到安然于行。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的的确确地看到了梅丽莎对于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所给予的态度,还有获得的快乐与体悟。

  何以安然?何以幸福?《安然于行的幸福》告诉我,也许换一种方式,也能够抵达。

  带着记忆上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梅丽莎真的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人,大多数人搬家,选择带走的“记忆”往往是一叠照片,一些纪念品等等小巧玲珑却弥足珍贵的东西,梅丽莎的选择却是一张挪威松木桌,无论搬到何处都会不辞辛苦地将它带在身边,哪怕是为此和巴黎的搬运工忙活上整整一天,累得瘫倒在地。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理解梅丽莎的做法,一张笨重的桌子总是被遗弃的首选,更何况它在不断地使用过程中已经不再完美,作为过去的承载,它亦可被其它所代替。但是梅丽莎是这样说的:“作为一张真实存在的桌子,它已经浸润了真实生活的痕迹……我并不希望这张桌子与众不同,不介意这些小缺陷,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生动真实的故事。当我用手抚摸它们时,就像在一片沉寂的象形文字中回顾那些多层次的、自然发展的、引人注目的、永恒的记忆。”

  当然,更重要的是,会有更多的新朋友一起围坐在这张桌子前聊天畅谈,从而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有人说过,记忆可以使人陷入过去,也会使人内心安定。当这张挪威松木桌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回忆,而是所有人的曾经与未来、记忆与梦想时,那么不论这些是否永恒或短暂,这张桌子所持有的特性都永远不会变。而这种特性就是安然,就是幸福。

  安然是孩子的琐碎,幸福是和他们在一起

  我记得编辑推荐说过:“真正的旅行,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如何伟的《江城》,如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你手头的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但是梅丽莎的“故乡”和他们都不一样,她的“故乡”就是她的家庭,整本书里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梅丽莎通过其敏锐的观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挪威语,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她会疏导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会将自己与孩子做比较,从而得出一些新的体悟。很多时候,孩子也许是生活的一种负担与压力,但是换一种方式思考,他们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源泉。他们让父母感觉到家庭的存在与温暖,而家庭正是安然与幸福的第一步。

  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选择拥有彼此。”作为“全球妈妈”,梅丽莎选择拥抱了孩子们,拥抱了家庭。

  从不幸中走出来的安然,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直以为《安然于行的幸福》会在迁徙的岁月里步入最终的家园,选择拥有的彼此会一直都在身边,但是故事读到最后却让人潸然落泪。梅丽莎的长子帕克,那个友好善良、拥有着生命无限张力的18岁男孩,因为一次救人事件而不幸身亡,当梅丽莎数着帕克身上的7道伤口,甚至抬不起手去触摸它们时,那种无言的痛苦真的是穿透指尖、横亘肺腑。但是伤痛总会过去,“如果把悲伤比喻为一块大圆石的话,它曾经将我们压在身下,但现在它的尺寸缩小了,我们可以把它捧在手里,然后可以把它在口袋里放一会儿。它就在那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它,但我们的双手和心灵可以服务我们周围活着的人。”对于挚爱的逝去,每个人都是无可奈何并且难以接受,但是时间会治愈伤痕。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只有认清自己的不幸,才能够意识到幸福的珍贵。很多东西我们看不清,是因为我们并未失去。而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安然,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与不幸,才会真正明白。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八):如果你已厌倦

  这并不是一本鸡汤书,也不是一本小说,更不是一本游记。”她”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足够借鉴和参考的生活指导书。

  正如书中所写,这本书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个这么多年来作者从游牧般的生活中以及从一系列变化的漩涡里学到的真理: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说都可以任意处置。除了家人以外,能保持一层不变的有形物品少之又少,当你一次次的擦拭、打包、装卸、搬运时,你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

  对于以往看惯了鸡汤类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开篇多少会让你不明所以,但是请一定要耐着性子继续读,你会发现它仿佛秘密花园一般,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她会让你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去发掘掩埋于尘世中那些重要的事物。

  作者文笔细腻而精致的雕刻着她所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次的心理变化以及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也正是因为作者真正的去生活在这些不同的国家,跟随者她的文字,自己也放佛跟随着作者一起生活其中,去学习、去感受,感受冰雪与暴风的挪威、感受精致优雅的法国、感受充满伤病的慕尼黑、感受花园一样的新加坡…。跟随着作者不仅可以感受那些国家的风俗与特点,更多的是要去面对一切未知以及必须克服心理、身体上不可抗力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第一站国家挪威,不仅要面对新的语言,还有寒冷的气候、让人生畏的挪威人詹特法则… …。

  从陌生到适应到接受到依赖。求学也好、工作也好、搬家也好、旅行也好,我们常常不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正在犹豫是否要接受公司外派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的计划起到了参考的作用。因为我也曾面对着公寓里那些自己精心挑选的桌椅衣橱、碗筷盘碟而恋恋不舍、还有那些熟悉的老友们…。记得我曾把这些犹豫说给一位已跳槽到另一个城市的前辈听,他说,这些真的都不算什么阻碍,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

  如果你也正如我一样,厌倦了一个地方、厌倦了一层不变的生活,如果你厌倦了自己,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会给你更多的勇气,去开启一个新的改变。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九):家是最大的信仰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当报纸盛赞环球旅行,当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幻想着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时,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不得不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面对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挑战,还有面对陌生环境时害怕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打击。虽然现有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无趣有限,但当你真正踏入异域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恐怕只会没头没脑的学习当地人以及茫然得束手无措。

  所幸的是梅丽莎做出了离开的决定,不管这决定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劣势和缺陷,她还是选择了踏上安然于行的旅程。

  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并不是现在火热的鸡汤书,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书籍,书中谈及家庭、友爱以及责任,总之,这是一本讲述爱的作品。从里面看不到任何消极的元素,当然有时候梅丽莎也会绝望,但绝望中她又会起来行动,带领着孩子四处漂泊,住在世界各地。

  梅丽莎为了自己丈夫放弃了喜爱的戏剧事业,告别认识多年的朋友,离开熟悉温暖的家乡,来到挪威,凡尔赛以及慕尼黑等等。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接受的,尤其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房子、家具,都要重新置办,事业也需要重头再来,朋友也要重新认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值得欣慰的是,梅丽莎并没有逃避,而是接受了挑战并为之努力着,最后越过了重重障碍:语言的不通,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以及朋友圈和儿童受教育方式的改变。

  梅丽莎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件事、所有事以及所有物品都可以随意处置,它们并不怎么重要,从根本上来讲。房子、车子和家具,它们在家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困难的事,痛苦的事,不安的事,在“家”面前反而越发的缩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在里面汲取力量,然后重新出发,挑战新的障碍!

  二十年四处漂泊的生活,让梅丽莎懂得了“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她勇敢地踏上旅程,失去别的物品,她并不在乎,但更在乎的是家人与朋友,看淡名利和物质的她,也收获了不一样的家庭和事业。

  因为梅丽莎美好的品质,宽广的胸怀,朋友和家人都陪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描写了她和家人在异乡和各国朋友邻居度过的美好时光,当然也有重重困难与阻碍,但她身上的那份坚强与独立值得人们去学习,在旅途中安然于行,这份冷静与骄傲令人敬佩。

  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这些观点的确正确,因为家才是最大的信仰,因为我们选择了拥有彼此。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十):其实,是孩子拯救了即将麻木的父母们

  老宋又在为梅子姐的工作操碎了心。为此,我们前段时间还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在谈辩论内容之前,不得不先说说我和梅子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梅子姐从小到大所有重要的事情,几乎都是老彭和老宋一手操办的,花钱上哪所初中,上哪所职业院校,毕业后的工作怎么样,甚至结婚对象也是老宋亲自选的,现在小小丫两岁了,老宋觉得梅子姐应该可以继续上上班,他们可以帮她带着小孩,于是又开始左右起她的工作来。当然,我姐夫是相当赞成老宋的决定的,而梅子姐如果不是偶尔闹点小情绪,也总是乐在其中,很单纯的。

  而我呢,从初中开始自己选择到外地求学,每年回家三四次;到高中毕业自己填报志愿选择专业,老宋只问过一句,你的录取通知书怎么还没到呢;再到大学毕业,自己选择在哪里工作,恋不恋爱什么的,老宋唯一参与的稍微大一点的决定就是——买房子付首付时,老宋说可以帮我分担点,但是他们没有问过我房子买在哪里,位置好不好,朝向行不行,通不通风,月供压力大不大这些问题。可以说,我一直就是独立成长起来的。

  当我们的争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老宋特激动的说:

  “那照你这种逻辑,是不是就不要管孩子呢,仍由他们自己成长就好了。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还要专门租房子在学校附近,陪着孩子读书呢。难道他们真的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吗?”

  “可是,我说得重点不是不管孩子啊,而是老妈你的方式不太正确,你过多的干预梅子姐,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啊。”

  “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啊,你以为都像你,我们就什么心也不操了!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过多的参与过你的决定嘛?”

  “……反正,我还是坚持我的立场。”

  “那你不觉得,正是因为梅子姐这样的孩子存在,当父母的才会想去多为孩子努力,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吗?”

  “……好像有些道理。”然后,我承认,我总不是老宋的对手。更可怕的是,这让我意识到,其实带给父母更多快乐的是梅子姐,是梅子姐让即将麻木的老彭和老宋觉得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么多年,是梅子姐一直陪着他们的。每次回家,像个过客一般,这显然不是只有我才感受到的,父母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并且,这份独立,除了是我自己喜欢的,身边的多数人都是羡慕着梅子姐的生活的。这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看似独立自主的我,根本还不会生活。乐天派的性格之下,恰恰是我对生命完完全全的绝望。而不想给任何人制造麻烦,凡事靠自己的心理,或许恰恰是因为我不愿意任何人给自己造成麻烦。所以,我热情的表态下,其实是一种冷漠。而梅子姐是活在生活里的。

  最近看得一本书——《安然于行的幸福》,我在其中就感受到了这种热爱,那是绝望之后仍旧不妥协的热爱。或许,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会认为作者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是位很伟大的母亲,她温暖的经营着一个“家”,一个会不断迁移的家。她在面临一个个新环境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不同上的挑战,让家人彼此温暖的战胜困难,学会相互关爱,把生活过得很精彩。正如出版商在推广这本书打出的口号,“白岩松说过‘家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安然于行的幸福》则告诉我们,家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但我在其中读出更多的是绝望,它在绝望里开出花来。而没有让作者麻木的原因,正是因为孩子。

  这一点,我们不难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描述。“帕克和克莱尔并没有注意到我的精神萎靡,他们频繁的需求促使我起床,让我绷紧神经,激励着我继续前进。在他们面前,我可以很好的掩饰真实的感受。但我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我已经到了几乎麻木的程度。”(P23)“帕克和克莱尔则待在安全温暖的屋内凝视着我……只是安静地尽着自己的责任,把雪铲塞满雪、把雪投投掷出去、移动推挤如山的雪。”(P32)从这些内容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并不是那种随时对生活充满激情,正能量爆棚的人,她同样面临着我们多数人面临的责任和疲倦,甚至是对生活偶尔产生的绝望。如果不是孩子们,我想会不会那种间歇的麻木,便会成为了生活的主调呢。

  特别是《紧密相连》里,作者写道:“一天晚上,我和兰德尔开车去了帕克的坟墓。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笼罩着层层黑雾,在冬季荒凉的夜幕下瑟瑟发抖……我在情感上并没有失控。我只有一种感觉:对我来说,帕克的坟墓代表了世界的尽头。”(P279)“我对生活感到愤怒,对生活本身的面貌感到愤怒:我们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P280)“关于我们短暂生活的故事,无论是它的长度、脆弱性,还是密度,我们永远无法完整地讲诉出来。我的意思是说,从一出生,我们就进入到一个永久的叙事之中。当我们的生活被故事填充时,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282)

  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那种绝望之后,产生的强大生命力。而这,或许是做了母亲之后的女人们,才会懂得。我坦然承认自己的浅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