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灵读后感10篇
《闪灵》是一本由(美)斯蒂芬・金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4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闪灵》读后感(一):该放到冰箱保存的书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应该是在《老友记》里面,Joey因为害怕而把这本书藏到冰箱里面,后来还交换了Rachel的小妇人来看。
后来知道这本书原来也拍成了电影,就去下载了但一直没看。因为还是觉得看书过瘾。看书有你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看电影是你沉浸在别人的想象中。
看完整本书,只是217的女尸在袭击小男孩时还有点气氛。其他地方,我真觉得还好。另外,再就是redrum第一次出现时,就猜出了是murder,在侦探小说里面这种手法已经玩透了,一般遇到奇怪的单词就反着看,或者倒着看。其实murder对整本书的情节铺展影响根本就不大,没那么关键。
《闪灵》读后感(二):男性的危机
这本书不仅仅是恐怖小说,其实更像是作者的内心写照。斯蒂芬金在前言就提到过,其实文中的杰克,就是他自己。
对于男性来说,年少者和年老者好像是才思最敏捷的。年少者才思敏捷,对于世界总有数不清的抱怨和期待,对于外界很敏感,过了十年二十年,就好像成了一只被绑了石头沉进水里的王八,不要说话,不要抱怨,因沉入水里乃是命运,也是责任。辽阔天空不属于中年男人,无拘无束不属于中年男人,口无遮拦不属于中年男人。一个年龄段的男人仿佛集体被沉默打了一枪。
反抗什么?有什么好反抗的?生活都是自己所塑造的。职业方向是自己沉淀的,家庭是自己找到的另一半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想着所谓的反叛就显得太幼稚。儿时对世界的反叛,是因为少年不是世界的建设者,他们大有精力和责任去吐槽糟糕大人建设的世界。中年时,吐槽越多,其实显出自己愈发的无力,无力掌握自己的工作,无力维持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选择沉默地承担,但世界岂会是因为你沉默就不出手的呢?
更多的时候是,男人会胡思乱想。如同书中的杰克,他被环境所改变,一切的问题都是出自他自己的心境,我们可以说他被魔鬼附身了,操纵了。但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那就是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让人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之后回想起来自己的荒谬。这些莫名其妙的情愫,如果让人用行动体现出来,那就真的是产生莫名其妙的结果。
o fun make jack a dull boy.
It's not easy to be good.
---
其实不仅仅是男人面对的问题,乃是成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闪灵》读后感(三):覆水难收
1.金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他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 “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
2.厄尔曼说,“孤独本身就是个刽子手。
3.“隔离热是幽闭恐怖症的俗称,人们长期被关闭在一起就有可能得这种病。这种病症外在表现为讨厌关在一起的同伴。在极端情况下,病人会产生幻觉,甚至行凶杀人——原因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饭烧糊了、该谁刷碗等等。”
4.“哪家大饭店都出过丑事,”他说。“就像哪家大饭店都闹鬼一样。为啥?见鬼,人来人往的。有时候有人会突然死在房间里,心脏病,中风,或别的病。饭店是讲迷信的地方。没有第13层,没有13号房间,进客房的门背后不装镜子,尽是这些玩意儿。
5.杰克想,她们尖叫了吗?可怜的格雷迪,他感到末日一天天逼近,终于,他明白了,对他来说,春天再也不会归来。他本不该到这里来。他也不应该失去理智。
6.噢,上帝,他要能喝一杯该多好啊。或者干脆来它一千杯。
7.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就是讲的孩子小时候能看见的灵异的“看不见的伙伴”。我的友人也曾经跟我讲过她见过的别人都不曾见到的人。而我似乎从来没有见过,是我从小就太过老成没有童心还是我太过粗心没有想象力或者是阳气太重呢
8.我男人。
温迪在黑暗中淡淡地一笑。这一笑既饱含着苦涩又流露出甜蜜,因为“我男人”这个词语中蕴含了百样的感情,而每一种感情细究起来又是那么说不清,道不明。在这夜深人困的时刻,所有这些感情汇合到一起,就像在一家空空荡荡的夜总会里听到的一支悠远的布鲁斯曲子那样忧伤,那样宜人。
可是,如果我不能成为你的女人,
9.有几次,她甚至打消了与杰克谈谈此事的决心,不是因为她心软,而是因为受到了儿子的意志的主宰。
10.“可我还不懂事!”丹尼嚷道。“我想懂可就是不懂!人们……他们有心思,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可是我不懂这些心思!”(就像《一一》)
11.可是,他一开口却先对杰克说了话——杰克现在跟他们并排坐在床上。她不禁感到一阵隐隐的嫉妒。 (他优先,总是他优先。)
12.这个鬼地方使人变成妖。
13.(你许过诺。) (诺言许下是为了打破的)
14.“——杀了他。你必须把他杀了,杰克,还有她。因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忍受痛苦。因为每个男人都毁灭他挚爱的东西;因为他们总是密谋反对你,试图阻碍你,使你不得成功。
15. 接踵而来的是一个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甚至惊人的想法:她原本就想认为杰克该受到责备,是这样的吗?她有这么忌妒吗?这完全是她母亲的思维方式,太可怕了!
16.丹尼,人也艰辛,它不关心人。它不恨你和我,可是它也不爱我们。世界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可怕的事,都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有时好人死得很悲惨很痛苦,抛下爱他们的人。有时候好像只有坏人才长命 百岁、兴旺发达。
《闪灵》读后感(四):恶发生得如此自然
斯蒂芬金2003年因“继承了美国文学注意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的和悲惨的道德真相”而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这本书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又是一个关于酒店的故事。酒店这个环境本身就能生发出各种诡异的情节来。正如书中所说,“哪家大饭店都出过丑事,”“就像哪家大饭店都闹鬼一样。为啥?见鬼,人来人往的。有时候有人会突然死在房间里,心脏病,中风,或别的病。饭店是讲迷信的地方。没有第13层,没有13号房间,进客房的门背后不装镜子,尽是这些玩意儿。”
之前看过一部改编自斯蒂芬金的《1408幻影凶间》,情节极尽曲折,故事中又套了故事,在一间套房里,衍生出了各种恐怖的事件。而同样发生在酒店的《闪灵》营造恐怖的手法和角度又大不相同。
故事的主角杰克是一名失业的高校教师,在居于群山之中的远望酒店找了一份工作。漫长的严冬,杰克带着妻子和儿子将在酒店守上几个月时光。他打算大干一场,在写作上有所作为。
这本书里,故事的叙述也是一步步递进的,前段慢慢铺垫,埋下伏笔。先后发生了酒店锅炉离奇故障,烘烤过的蜂窝生出蜜蜂,还有前任守护员的日记等情节,事件之间变动得是三人之间的关系。杰克饱受写作障碍和家人的猜忌,再度走向嗜酒,从而摧垮了他和妻子本就脆弱的信任。
杰克的转变一半出于人性的堕落,一半也是因为酒店本身可怕的力量。他的转变是整本书的高潮。作者的处理也最为巧妙。在酒吧里,杰克和前任守护员之间的对话令人心寒彻骨:
“——杀了他。你必须把他杀了,杰克,还有她。因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忍受痛苦。因为每个男人都毁灭他挚爱的东西;因为他们总是密谋反对你,试图阻碍你,使你不得成功。”
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忍受痛苦”是真理,但是真理到了这里,却被扭曲,用来谋杀,偏偏又是那么似是而非。似乎每一个真正好的恐怖故事,他的反派或者阻碍的势力都不是简单的杀手,他们身上都包含了深深的人性的种种弱点,所以他们也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好的开脱借口。这些借口常常让人很难反驳。
在《冰血暴》这部剧里,what if they are wrong while you are right不正是男主角从一个窝囊废转变成游刃有余的谋杀犯的关键吗?而《沉默的羔羊》系列,我们的汉尼拔博士对于上帝的认识,常常让我们感到空虚和失落感。
我想,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是他们的反派真正站起来了,有自己的灵魂。当他们用言语去嘲笑正面人物时,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发出的里会打动读者甚至作者本人。也唯有如此,一个故事的冲突才会最大发挥作用,带给大家劲爆的阅读体验。
《闪灵》读后感(五):爱与负能量
最近新办了图书证,本来想借《百年孤独》阴差阳错把《闪灵》借了回来。从来没被任何小说、电影吓到的我,连翻书的声音都会吓一跳,可见这本书的恐怖指数了,而如果深入分析故事,那么他又远远超过了恐怖小说或者说通俗小说的水平。
首先,翻译水平可以,没有成为阅读的障碍,真是万幸啊!看来我被《重返巴比伦》打击得不行
小说的恐怖在于“亦真亦幻”。Overlook 看起来只是个普通的饭店,并没有任何异常,然后其中隐藏的“死亡”总是时不时出现,这种神秘感以及不安定感,让Overlook成为一个万能的幽灵。说他是不真实的幽灵,但是具有蛊惑人的能力,并且一点一点地召唤着杰克心中的“负能量”(包括对酒精的渴望、对责任的压力、对现状的不满还有对妻子和儿子的怨怼),直到把所有的“负能量”变成愤怒、变成另一个愤怒的杰克,变成一个伤害家人的杰克。
“树篱动物”更是“亦真亦幻”。最初哈洛伦告诉丹尼所有看到的怪东西都是假的。但是当杰克崩溃之后,树篱动物也开始借助“负能量”变成了野兽,并且是具有杀伤力的野兽。这也是书中最为玄妙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所遇到的消防水管、门、树篱是幻想还是猛兽,是幻觉还是真实。
这种亦真亦幻的小说布局,导致我总觉得身边的东西会变成洪水猛兽。宿舍的人说话,我觉得床都在颤啊!
如果深入分析,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负能量”,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的纠结总是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让我们沉沦。如果杰克心中再有多一点爱,也许就不会被蛊惑。而丹尼最后能从Overlook从逃脱,在于心中的爱,爸爸的爱、妈妈的爱、朋友哈洛伦的爱!
最羡慕的丹尼的朋友,哈洛伦。对于“shinning"本人一点也不羡慕,但是好嫉妒他有那样一个好朋友。不用言语就能心意相通,恐惧时细心地安慰自己,遇到危难时不管远隔万里,不怕困难重重甚至有性命之忧,第一时间赶到你身边。真因为这种爱,我们才能战胜生命中的“负能量”,而不是被它毁灭!
《闪灵》读后感(六):《闪灵》读后感
以前看过电影,觉得就是一个loser发了疯砍杀妻儿的惊悚片。 小说把杰克怎样一步步发疯,生活怎样一步步击垮了他说清楚了。背景设定在大雪封锁的酒店很符合惊悚的氛围。我可不敢带着孩子在与世隔绝的酒店里度过五个月。幽闭恐惧症。 谁都不能轻易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和纠缠。那句话说得太对了,杰克、温迪、杰克的父亲、温迪的母亲,四个人都在残害丹尼。
杰克自己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甚至一个酒鬼都失败了。一个人事事失意的话,责怪身边本应是最亲的人,我觉得完全是有这个可能的。非常危险……
世界是个严酷的地方。但务必要继续过日子,要维持你的热情,这是你在这个严酷世界的责任。否则就人间失格了啊……
《闪灵》读后感(七):杰克是主角
恐怖电影以前看过几部,小说还是第一次读。很庆幸,自己第一本读的是 闪灵。翻译已不是障碍。书中的简单言语,脑中的骇人画面。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作者了。
仔细想想,推人及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杰克的影子,主角的影子...
注意到这些缺点了,就尽力克服吧。
抛开书中恐怖的画面感,人物塑造特别鲜明。这类的主角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作品中,人物关键词:
爱家庭,这是值得肯定的
好奇心
明知不对,为何还要去做?
不是诱惑的错,而是自己禁不住诱惑
自制力差
酗酒
愚蠢
为自己找借口
被愤怒冲昏头脑
打女人,打孩子
自大
憧憬未来,结果只是变为幻想。沉迷于未来,脱离过去时和现在式的结果
自欺,欺人
每逢不顺,怨天尤人,以为美好的事物都应归自己所有,所有的光环都应笼罩着自己,认为成功理所应当
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为是麻烦找上自己,殊不知是自己一步一步把手伸向蜂窝
小肚鸡肠
受人恩惠,恩将仇报,两面三刀
犯错后会后悔,还有良知,但之后还会再犯
做事不考虑后果、家庭、朋友和未来
否认事实,被揭穿后,恼羞成怒。
错一次,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面对别人的不信任,可能就会因此破罐破摔,犯第二次。
:以下是一些感受,笔记
诺言是用来打破的。
好奇心害死猫。
有好奇心是好事,好奇心过剩,不见得是好事。
有些事,虽没被提起,不是已经被遗忘。
父母帮不上忙,能靠的只能是自己。
努力,幸运,不管是因为什么,他人的幸福也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痛苦。
老生常谈,幸福不是羡慕来的。
能靠的真的只有自己。
你还能怎么解释他的遭遇呢?因为他仍然感到不得不用消极的态度去看待过去的不快。不是他招惹是非,而是是非招惹上了他。
——如果说,是自己遇到了不顺的境遇,会有怎样的表现?
“我好起来了”
在这万籁俱静的下午,他的声音显得信心十足,即使他不打算大声说,这也足以使他的心安定下来。告别消极心态,拥抱积极心态,这是有可能的;同样,摆脱过去差点逼疯他的事的阴影也是有可能的。
——他真的好起来了吗?自己呢?当自己认识到正在慢慢变得更好的时候,会不会再退回到从前?
这么多年来他——一个成年人——有几次乞求过这样的恩惠?他突然对自己感到很恶心,很反感,差点呻吟出来。
有一次,温蒂骂他想自我毁灭,但又不具备必要的道德力量下一个成熟的决死之心,因此,他便设法让别人来毁灭自己,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砍掉自己或家庭的一部分。
杰克的母亲....
又及:
最近课业较紧,暂时放置读书计划。这是今年第二次放置该计划了。
上次放置是因为其他问题,放置了约半个月。这次是因为临近毕业,发现还有好多东西要学,故忍痛割爱。
不过,请放心,我不会放弃这个爱好的。
读书使自己更完善。
《闪灵》读后感(八):每个人都有一点闪灵
很多年前,在还刚开始流行DVD的那个年代,在某次出差的时候买了一堆碟片,其中就有《闪灵》。很奇怪的是,那一堆买回来的碟,大多数直到现在还没开始看,而我的电脑都已经没有光驱了。
不知道是电影海报太过血腥,还是我这个怕鬼又爱看鬼故事的人曾经为了让自己不要做恶梦所以戒了一段时间读这种恐怖小说。几年前买了LP的《美国》,在做功课时,曾经偶然翻到里面提起那个《闪灵》里饭店原型的旅馆。
最近在iPad上面下载了很多电子书。一直很抗拒电子书,但是为了节省家里书柜的空间,不得不把一些自认为不一定会重复读的书从购买清单上移到下载清单上。
应该说,这本书的恐怖气氛还是很浓的,前半部分层层推进的手法很能抓住读者。而读到后半部分就越来越感动了。非常非常喜欢哈洛特这个人物,他从遥远的佛罗里达一路赶回饭店的那几节让人心里又佩服又踏实。非亲非故,只是因为一面之缘,所以我必须回来拯救你,拯救自己的同类。人性光明的一面,战胜了所有的恐惧。
我读过的斯蒂芬金的作品里面,最喜欢的是《尸骨袋》,恐怖气氛没那么重,漫溢的是一个男人对亡妻的思念和爱。而这本书跟《尸骨袋》很类似,人性光明的一面,战胜了所有的恐惧,即使是那个疯狂的爸爸,在最后关头也会有片刻清醒的时候,叫儿子快逃。
一切都将结束,结尾虽不是那种阳光灿烂的大团圆,却有如秋日黄昏,温暖的夕阳照耀着风雨后幸存的人。哪怕过往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我们终究将再次建起自己的家园。
跟《尸骨袋》很类似的另一个地方在于,书里的成年男主角都是作家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借书中人物抒发自己对这份职业的感受。我猜作者必定是一个很爱妻子的丈夫,很爱孩子的父亲,饱受折磨却又收获累累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