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上大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上大风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8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上大风的读后感10篇

  《天上大风》是一本由行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大风》读后感(一):行者的流浪

  这本书是行者的半自传小说,已经看完好几年了。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影响特别大,我当初下决心买这本书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作者年纪轻轻时,就一个人去流浪,在那时还非常混乱的地方流浪,在本来不多的财物被人偷走后几乎一无所有,还穿过无人区,踏过沼泽地,翻山越岭,将生死置之度外……那种体验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我,这种激励包括因想要更加丰富多彩人生而辞去了较有前途的工作,也包括尝试一个人去西藏(我是坐火车去的,虽然不比其他女孩途搭,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算是很大的改变了),还跟认识不久的朋友们一起去尼泊尔……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现在很多想法的源泉,很不错的一本书。

  《天上大风》读后感(二):行走的意义

  将一根羽毛夹入书中,天上大风,行者便好似这羽毛,一个随风离开信仰自由的人,在行走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从开始的历经磨难到后来面对欲望坦然,在经历这些的同时你又在经历着什么,那些同龄人无法想象更无法实现的事,就被这样一位行者一步步走了过来。相信抱有流浪之心的人不在少数,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有勇气实行并坚持下来,内心坚定必要的支撑,不随世俗变化而改变,在苦难磨砺中成长继而不断寻索人生的意义,并依旧保持内心纯净,这绝非易事。

  记得在大三时自己也曾郑重思考过这个问题,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此被现实左右,过着千篇一律仿佛上天制定好的固定模式过活到底意义何在,生命如此短暂,为何不能追寻自己的意愿生活,我们这样生来死去,弹指瞬间,如同灰尘,存在世间如同行尸走肉,只为那短暂的欢娱与无止境的欲望直至残身泯灭,这难道是生的意义吗,那何不当下死去。

  那段时间每日便在这样的问题中醒来又睡去,但是,如多数人一样,找不到出口,想不通,长在深夜流泪良久,如同陷入迷局,无法前进亦无法后退,不知所措。想过退学,但继而又推翻,毕竟上学不易,金钱投入也多,父母年龄渐长,所考虑的方方面面,到处荆棘牵绊,无法坦然只顾及自身所向,这就是世事的矛盾之处。所谓凡人,烦人。悲哀的是,随后便在这样的反复思量中又回到以往的生活,只有希望可以更多的去追寻内心的清醒与澄净

  行者这十年来,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苦,所幸他还活着,所幸他找到了方向,这既是恩赐。如今他吹尺八,抚古琴,如同古人,行游山水间,不在任何一处长期停留,习惯离开,处事淡然也仍有棱角。这让我想到《The Big Blue》中的男主角,一个依赖大海,依赖自由的人,愿长存于深蓝海底无重力空间独立自在,最终葬身于此,这是他生的意义。行者便是这样的人。

  他曾承诺三年靠自身努力挣到一百万,并且真的做到了甚至更多。然而他又放弃了这一切,金钱名利不是他世界里的全部。随后又要云游四方,继续寻索内心的天地。他说只要自在独立的生活,依旧可以回到风餐露宿日子,我曾问他有没有想过安定下来,他只说随缘。是罢,世间万物皆有定数,生有时,死有时,何必强求,也许下一分便死去,又有何妨,不虚生来走这一遭活到淋漓尽致。像他所说,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而当下有尺八有古琴有心之所向,这就是一切,行走的意义。

  《天上大风》读后感(三):两个人,一个世界——行者《天上大风》观后小感

  行者的《天上大风》到此刻已经看了一大半,工作闲隙便置于案前,感觉上是一部少年流浪史和心路成长史,所经之处,所历之心,都有一种成长的真实和残酷与释放和升华,在几个有趣的情节中,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对那种情形的苦中作乐表示出内心的认同和回忆上相似感受的共鸣。对家乡,对母亲思念与愧疚,兄弟手足之情的回味与珍贵朋友义气和彼此交心的真挚,对外界的提防和对陌生人的友好,对游走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寻,对生命的迷茫深刻的探知与感悟,对人世的摒弃和对自然的热爱,对弱者的怜悯和对自己的认同,对寥落的人的心事的倾听和尊重......无不在一步步践行着行者之路,一个懵懂的、无所知的开始之后,一场奇妙的、艰苦的、华丽的冒险,体会生命意义的雄心如影随形,这是没有回头的路,这是选定之后比争名逐利更令人坚定的路,这是追求内心平静与真实的不同于以往生之常态的革命之路,在诸多的感悟的认同和欣喜中,作为读者的我能从这繁杂的经历和诸多的故事变数中设身处地的在脑海里编织起一个巨大的时空电影,一幕幕重演,在得出感悟的时刻,在接近自己的时刻,在发出不因年龄的苍白而生活空白的声音时,我想我们的心都是欢快的。不在同一时间,不在同一地点,不在同一感知的频率上,却依然相见,相知,甚欢。从这种个人的经历延展为一群特别的人的经历,从一人的心情放射出一群特别的人的心情,从一个人看到一群人,他实现或者升华了自己,依然执着、洒脱和任性,他一直在路上,我们等待、执着或者蹉跎岁月甚至不得已屈从生活安置,我们也同样在路上,我们并不相见、不熟悉,成为彼此的过客都没有机会,这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孤身一人时候,当我们面对现实困惑和阻挠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和听到这种实现我们梦想的人一直让我们期待喜欢着,他们的所得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所得,我们的心里没有不安,反而显得心安理得,显得毫不卑微和无趣,而是实在的、安然的灿烂。因为你总算看到,这梦想没有被自己的懦弱所埋没,它被另一个自己不遗余力的完善着,悲喜啊悲喜,总在不经意掠过的时间的风里!

  天上大风,风不止,心亦不停,天涯四顾,行者无疆!祝福!

  《天上大风》读后感(四):放心灵去流浪

  两三年前,在网络上知道行者,是被他穿汉服吹尺八的造型所吸引。好奇心驱使我关注着这个人,不时地看到他博客的更新,还有一些其它消息。前几日在豆瓣上看到行者出书了,就去当当订购了一本,一起买的还有《不丹调频》,《名人的母亲》。

  书拿到以后,先看了行者的《天上大风》,一看就没办法搁下了。好在不是很厚,一口气读完后,觉得故事好像才刚刚开始。他是真正的去流浪,上路的时侯没有钱,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没有对行程的规划,只是一个要出发的念头,他就上路了。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行动者。

  流浪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因为那意味着自由,到处漂泊,随心所欲。然而我看到行者所展示的流浪,更多的是不停的解决残酷的现实问题,直面真实的社会,和作为人的自身的缺陷。饥饿,居无定所,生死边缘的挣扎都是一种自我的锤炼,好似一个人只有走过了艰难的路途,才能看到稀世美景。这中间必需的,是坚定的信念,是强大意志

  行者让我看到,流浪这件事,和做任何其他事一样,要一颗单纯执着的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跨越一道道难关,经历一次次意想不到,当然这中间有苦也有甜,但无论如何,到后来,生命会收获一份礼物,会有升华满足等等的附属品随之而来。这场游戏才算玩得尽兴。

  也有人用更为舒适的方式,满世界的游历,并以此为职业,成为专业旅行者。但相形之下,这种提前做好攻略,定好酒店,交通工具的旅行方式,显得太过安逸。用这种方式,脚下走过很多的路,双眼长了很多的见识,然而心灵呢,心灵的路又走了多远呢?

  我想真正的流浪,不是身体的物理的空间转移,而是心灵的流浪。解开束缚,放任其去接受捶打,磨练,也同样放任其去吸收,获得滋养。心灵最终的归宿,我希望是清澈宁静如湖面,浩瀚丰富如大海。

  《天上大风》读后感(五):白水无味,温度有心--------《天上大风》书评

  最丰富的经历,配上最清淡的叙述。动静之间,这种奇妙的组合,让我想到一杯白水,那样单纯的味道,仿佛没有变化。但也许正是因为这分无味,才让人不是流连于它的滋味,而是用心记住了它的温度。也许也正是因为没有华丽的辞藻,冲淡了“悦目”的享受,反而更加能够简单地“赏心”,带给人们思考。有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浓郁、醇厚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纯粹”也为美,只是美得很安静

  我从来没有问过行者写作的缘由。很久以前,我就曾见过这本书的手稿。不过当时并没有翻看,印象中只记得那摞大小不一的纸张和上面一些随意的字迹。那时我想,或许当初对他来说,那些静静地书写,不过只是一种倾诉。但如今看来,也幸亏保留了早年的文字。有时候,过程远比结论重要。当时的一个念想,无论是否成熟,是否正确。但都是最真实的。一个人成长中思想变化的印迹本身也可以为以后的反思提供一条线索。如果没有先前的记录,那么当时的心境大抵都会随着岁月匆匆逝去,全无痕迹。剩下的,只有那些依稀的原本画面。再回忆,或许又是新的感受,新的叙述了。回忆就像一阵风,难以把握。过时,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过后,却又仿佛了无痕迹。

  流浪说起来是一种自由的追求。好像在那之后就会摆脱所有的拘束,满是轻松。但其实在浪漫洒脱光鲜的另一面,却是必备的勇气艰辛的经历。就像书中写道:“所谓流浪的真意,终不过是命运的摆弄罢了。哪有一个真正的流浪者是为了活给别人而去活着,或者乐意用颠沛流离的生涯来标榜自己呢。”而在书中我也看到了这样两段文字,虽然是他后来的感悟,但我想也是对他流浪生涯因果比较好的印证:“一个人处在自身生活的小圈子时,是永远无法看清自己所站立的位置的。而当他试图走进一个圈子又一个圈子,想去看清楚时,却又发现其实每一个圈子都是一团模糊。”“我曾经不顾一切地找寻,得到后又一次次怀疑,直到怀疑掉一切,另一个世界水落石出,原本那么自然平常。”

  和行者多年的朋友,在我印象中,他很少提及过去。偶尔话赶上了,他也只是没有丝毫炫耀地一带而过,云淡风轻。也许,在旁人眼里看来的种种不平凡,对他来说不过就是原本的日子。就像我从未去考究他这本半自传小说中,哪些细节是确实经历,哪些又是杜撰。但是在生活中,我却能真切地能看到当年事的影子。如今他即便不用再风餐露宿,日子依然非常简单。朋友们一起用餐,也只是粥、面、或是简单的素菜,从不浪费。有次我去看他,他正在吃头晚剩下的馒头。因为屋里有暖气他担心坏掉,所以放在了阳台上。看着他拿着那又冷又硬的馒头吃的津津有味,我心里一阵难过。但当看到他淡然的神情,我又顿觉自己矫情,心生惭愧。

  老天在赋予人相对的品质之时,很少两全齐美。比如理想主义者善思辨,却容易堕入虚无;而行动者重效率,往往受到一些局限。而行者,身上却兼具了这两种品质。对于自己经历的种种磨砺,他从没有去后悔过当年的选择,即便在如今一些人看来,离开大学去流浪是多么幼稚欠考虑的举动。活在当下,不悔,这些也许正是人们需要的乐观积极生活态度。而他的坚持也有幸运和收获:即使尝尽人间冷暖,他依然有着一双非常清明的眼眸,没有怨气,没有世故。那些不公平让他更懂得悲悯他人。

  他就是这样简单的人,好像随时可以拿起行囊去流浪。也许哪天,他又不声不响的在路上了。而我们总是被太多的顾虑所牵绊,或许永远不能像他一样去经历,但是当你看着这本书,被里面某句话某个情节所触动之时,正所谓:分享和体会都是一种幸福

  《天上大风》读后感(六):读《天上大风》的一部分感想

  去年的八月,那时我刚进高三,听闻行者先生正在撰写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天上大风》,就已是十分期待了。还曾在紧张的备考之余通过手机短信询问行者先生,《天上大风》写到哪儿了,几时出版。那时先生回复到:“我还不知何时出版,但我会努力。” 我怀着对《天上大风》的期待,又一头扎进直到高考结束也没能做完的练习题中了。那时我并不知道,很久以后当我手里捧着《天上大风》时,我开始思考这之前做过的和未做的事的意义何在了。

  《天上大风》是在我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里出版的,也就是今年八月,那段时间正满腹牢骚面对成绩和志愿以及迷惘未来,对《天上大风》出版的消息了解得并不多。

  当我如愿捧着《天上大风》读的时候,已是在北京上大学了。这前前后后一年的光阴,就如此匆匆地过去了。

  我在舒适安静的图书馆和窗明几净教室里,以及能带我通往亲人的地铁上,读着这个名叫叶远影的男孩坚毅。最初那段流浪的过程中,叶远影从一个“不称职”的“混混”小弟,到被卖到建筑工地做苦力,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跑之后又争取到一份在小工厂的卑微的工作……我难以想象,独自面对和承受着这些残酷现实的,只是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孩子。但叶远影这个男孩真真切切地承受过来了,孑然一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成长起来。

  quot;连自己所在的世界都无法看清楚,那么又从何谈起对自由的追求和独立的理想呢?“ 叶远影察觉到,这周遭接踵而来的残酷是他永远不可能从父母和学校的庇护下得知的生活真相……我便是许许多多在父母和学校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之一,至今也是,或许以后还有很多年也是。最初如此期待《天上大风》,我想也是源于此。我想跟着这个男孩的脚步,透过这个男孩的双眼,去看一看外面我从未认知过的世界。但我始终只是一个阅历浅薄的读者而已,我不敢想象如果小说中的主人公换做了我将是怎样的情景。

  但我在一点点地坚强起来。

  一个月前的某天深夜,我累得瘫倒在刚从楼下搬上来的泡沫床垫上,因为所有的毛巾都拿去清洗被烟熏过的物品去了,我只能用手捧了把冰凉的水洗了洗脸。头发和衣服上沾满了乌黑的烟尘,还没来得及洗。身上胡乱盖着的被子散发出令人厌恶地烟尘味儿来,我尽量把被子蹬得离鼻子远一些,却又抵不过冷和蚊子。当我一把拉过被子将自己埋起来时,脑海中不禁浮现起在《天上大风》里读到过的一个场景来——一个男孩在挨了两天三夜的饿、蹒跚着走了很久之后,蜷缩在满是坟墓的山上,在恐惧和悲伤中度过了他十七岁的生日。叶远影在经历了那样的一夜之后,已然由一个少年成长为坚强的超人。虽然我无法坚强到像叶远影那样,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还能在电话里安然自若地告诉母亲自己很好,(白天在事情稍微安顿下来之后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大哭了一场),但到了夜里,想起《天上大风》中这个比我还小的男孩,我开始鼓励起自己来:如果连这点小事都承受不下来,又怎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叶远影做着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卑微的活计来养活自己、支撑自己一路走下去。

  “很多自以为难以越过的困难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回忆而已。”当一个人的心豁然开朗的时候,世界也会瞬时变得广阔起来。我也常常在心中如此鼓励自己。

  以上是我读《天上大风》前半部分的感想,其实后半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以后再来写下读后半部分的感想吧,因为那还需要我多多去思考和体会,仅仅读过三遍是远远不够的。

  《天上大风》读后感(七):风吹

  天上好大风。看到素黑作序。还有什么春树,我还以为是村上呢。我一向不崇拜所谓名家。抱歉了。这是部小说,可是小说开头我一读来总感觉有点别扭。话说当年我读初中第一次自己出门坐车去广州,同样地是到达火车地域,可是却都没有行者小说中这般遭遇。顶多就是打个电话贵到要死。而小说中的叶远影显然已经是大学生毕业,尽管是千里而到广州,总不至于不懂得找个地方呆以及自保吧?他仿佛是个倒霉蛋,什么事情一开始就落在他身上,总让我感觉别扭。

  虽然我是广东人,但是也曾经大包小包地在往后的日子里到达过同样的火车站地界,也还是没有遇到过那些遭遇,是我太幸运吗?还是我额头上凿了字让他们一看看出我是本土货色,避而远之?想不明白了。

  我总觉得从开头看来。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也许说得过去。可是以半自传体小说来说,按行者的岁数,这多半是发生在2000年后的故事,那时候广州火车站广场已经管理好了 不少了。

  若是论同样的远行的内容,我又觉得应该比不上《背包十年》。但是毕竟是不同的浪荡生涯。

  因为是小说,我会读完的。虽然才读了开头就写感想显得不妥当。但是总想写点什么。

  《天上大风》读后感(八):读《天上大风》有感

  周三下午临近傍晚时分收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书《天上大风》。说实话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读小说的,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没有营养的书上很不值得,但这本书不同原因并非是因行者师兄所著。

  打开邮包取出新书,师兄那张经典的照片跃然眼前。本想着第二天再开始读的,但晚饭后还是抑制不住便翻开来读,这一读就放不下手,直读到十点多钟,怕身体吃不消才不得不罢手。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书中的主人公与现实中的师兄逐渐在脑海中浮现…

  算我福报深,极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师兄,在我眼里师兄从来不是什么传奇人物,而是平易、谦和、严谨、自律、乐善的一位活在现实的君子。记得我曾问过师兄是不是穿越时空来到现实的古人?并不是因着一身汉服吹着尺八,而是他内心里的大忧患意识,非是这个时代那个年龄能见的,倒像足了古时的圣贤大德。师兄很惜福、惜缘,从不浪费一物,自己过着最低标准的生活,却常把仅有的珍贵物品赠与他人。也曾劝过师兄把生活过得好一些,他总是淡然地笑答“无福消受”。师兄对所有人都是谦和友善关心的很,对自己则严格有加。虽然认识师兄的时间并不久,但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为此我曾感慨自己虚长师兄十余岁,也因此师兄在我心中既是益友更是良师。

  对于书中提到的流浪,我想大部分受苦受难的描写都是真实的,因为有了那些苦难才有了今天的行者,这让我联想起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的经历不可复制也无需复制,读者应从书中去感悟师兄带给世人的警醒,这尤为让现世的年轻人去读去悟,感受着世上稀有的纯净美和对自然美好的真爱。也许同样的磨难加在另一个人身上,并不会出现另一个行者,因为这源于他心灵的伟大,是世上难得的至善与坚忍。

  也许你不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师兄,但无论你是因他那些传奇的头衔还是他英俊的外貌所得知所吸引,都希望你能遇见这本书,并认真的去读它,不仅仅是读他的文字更是去读文字背后深层的心灵,也许将会改变你的一生。

  我知道师兄还会继续地行走下去,也明白世间任何一段缘分都有终了之时,唯望在属于各自的道途上走的顺利、安好!

  天上大风-----涤心灵之阴霾,拂俗世之尘埃!

  以下是摘自《天上大风》的精彩文字:

  * 生命不过如此无常

  * 青春岁月,无论有多少困境,终是会挥手而过

  * 长长的一生中,很多自以为难以越过的困难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回

  忆而已

  * 所谓流浪的真意,终不过是命运的摆弄罢了

  * 因为莽撞所以无畏,因为放弃所以拥有

  * 走在何处有何尝不是故乡呢

  《天上大风》读后感(九):晴日牧马,天上、大风

  lt;我想从头说起>

  2011年的5月,《新周刊》[大时代的边上],第60页,“大时代边上的流浪者”——行者,“先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后有特立独行的人生”。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行者的名字,还有左侧穿着布衣、眼神清澈笃定、头发半长、留着胡渣的头像。【当时第一反应是"哎呀,穿布衣的美男

  子~”好吧,请原谅我的肤浅,但那时就觉得,这样的一个人,就该是江湖侠士之类潇洒的人物了。】

  “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喝各地各种的酒,四处奔波,四处逃离,肆意挥霍。”啊,多么接近我想要的自由。

  那一页,我反反复复看了几次。

  从那时我就知道,我会喜欢这样的人写下的字。

  那一日,就牢牢记住这个名字,和翻过两页的木心,我去年12月离去了的雅士木心先生。

  而后,今年,我终于入手在那一页纸上提到的,《天上大风》。

  lt;你看到了什么>

  拿回来后,慢慢翻着,发现自己没法把它当做游记,里面情絮那么多,怎么可能只是游记。

  语言很平实。是的,是平实,没有煽情、没有小言,只是像在耳边絮絮地说着,有时会顿一下,过一会儿才又说起来。

  如果你把它当做故事来看,那么抱歉,你不适合看这书。你会说,情节不够紧凑,叙述平淡无奇,好像吃着一道未加盐的菜。

  可须知有人就是喜爱未加盐的菜,细细嚼着,才能吃出最原始周正的味道。

  我只觉一开始像是在喝白开水,后来加了一点冰,凉凉的,再加了一点柠檬,酸酸涩涩的,期间好像有点糖混了进来,一丝丝的甜。

  喝完了,似有一些风吹来,口中冒出汩汩的草香。

  其实,我看到了自己。

  看着行者说的,在增城、深圳打工的日子,我不自觉地也在想,那些低矮的工业厂房,各种各样外出打工的人。

  “车窗外面黑漆漆的,汽车在公路上无声无息地行驶着,犹如要把他们带往另一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去年7月盲目奔往深圳的路途。

  “在车上看着似曾相识的景色,奔赴一场未知。时常抬头所以很记得车箱尾部是炽热的光线。”

  去年7月,课程结束后原打算和学校的人一起去打工。但,那日在车站,他们一个都没有来,只剩一个孤零零的我,和巨大的行李箱。

  天性的不甘倔强又使自己不愿就此回家受父母一如往常的爱护,心一横,买下车票,匆匆上车。

  我总想着能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在车上,几分钟就想好前路的几种状况,就此安下心。只是心底有个声音不断告诉自己“你是成年人,理智、冷静你都具备,无论什么状况

  都能处理好的”。

  记得那天是灼热的太阳,问询当地旅馆价格的时候,汗水从额边滴落。

  查看附近的公交站牌,记下有工业区的站名,“拖着个行李箱在异乡不断坐公交车,走很多很多的路,看过一张张陌生冷漠的面孔”。

  日已过中,看过招聘栏上无数的信息,最后。

  最后啊,竟然被一家中介公司骗了去。

  以前的同学就曾告诫自己,绝对绝对不能相信中介公司的话,但我这根木头还是信了,总想着,人不可能总是那么坏的吧。

  但我忘记了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人。

  交了250块钱定金,在识获已经被骗的刹那,我竟然还在想“呵,还真是二百五呢”,心底里不断嘲讽自己。

  按照所谓合约,我要听他们安排,到东莞一家工厂打工,工资待遇让我越听眉头越皱,根本就是“卖猪仔”。

  但按我这样不肯委屈自己的性子,不卯起来发飙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在被骗后还乖乖任人摆布,当下决定离开。

  “最后还是遇到了好人,在当天下午找到现在工作的地方。晚上到附近的旅馆住宿,干净、整洁、已经很好了。”

  人生中第一次住旅馆,十几平米的房间,没有窗,刺鼻的空气清新剂,高高的天花板。

  那时记得开着电视机,“沙沙”的嘈杂声,屏幕上闪过一块块雪花,墙纸是缭绕的藤蔓,我一直盯着电视画面,忽然眼睛的水掉落下来。

  我坐在床沿,心底波动不是很大,除了电视的沙沙声外再无其他声响,只是眼眶的水不停掉下来,一开始都不知该怎么应对。

  怔怔地让它们掉下来,床单湿了大片。或许,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无声落泪吧,“像呼吸一样平常地发生了”。

  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是真不知道这场落泪的原因,今日看来,恐怕是紧绷了一日的情绪忽然放松下来所找的出口罢了。

  或许,也是为这残忍的世间落下的。

  可我仍不悔,我想睁大眼睛,看清楚这世间。

  所以我说,我看到了自己。

  其间的心境,或许我有些明白。

  lt;七叶一枝花>

  是的,这是我看到《七枚叶子》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词语,或者说,植物。

  因为我前不久才画了一张这种植物的图。

  七叶轮生中冒出一枝花,而那花又极像叶子,它也叫重楼,总让人想起好多妍丽美妙的诗词,比如帘锁重楼。

  而我又觉得它和叶远影是这么的像,他的叶、他的花、他的表象、他的内里,都那么翠绿地向外舒展。

  lt;袭人>

  最让人柔肠百转的,是《香水》。

  那个静默、又让人觉得憨厚的男人,独自一人在山里酿着自己的香水,有时,会看着那半瓶香水想着它曾经的主人。

  我总是觉得这样是极浪漫的。或许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再相见,但那些时光是不会骗人的。

  每每看着那几页,我总觉得自己已经打开那个男人酿着香水的瓷坛,浓郁却醉人的香气弥漫开来,我只能想,啊,或许那几个字是最适合的。

  香气,袭人。

  lt;宣和式>

  其实,我觉得,叶远影这个人,和这种琴有些相像,宣和式。

  “松石间意”。

  刚直俊逸,好像有根脊梁骨撑着。

  最后,还是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束吧。晴日牧马,天上、大风。

  《天上大风》读后感(十):《天上大风》之行者

  《天上大风》这本书从它一上市我就买来看了,买而不是像其他书在网上随便阅览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两点:一是看了一些简介凭直觉感觉它值得买下来作为书珍藏,二是看了素黑给这本书写的序,隐隐觉得这又是一个灵性的作品。

  看完这本书已有些日子,有些感悟,也一直想表达出来,却迟迟没有写。因为我觉得他给我的东西应该不止立刻看完之后感性的认识,可能还有一段潜伏期,具体会是什么在什么时候我也不清楚,我也一直等待着那个比较明晰的时刻。

  回忆对我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我记忆出了什么问题,而可能是我内心发生了一些我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转变。前一秒所想我都很难再去追忆,不过看书时候的情形我还记得。每天看完沉重的学习功课,希望喘口气或者有点动力的时候,我会拿起这本书。大致的经历可能是刚看到一个初来流浪的少年在身无分文饥寒交迫下的窘境中生存,让我对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充满了感恩,也看清了很多不需要和不必要的东西。接着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和潜移默化的转变,文笔感觉突然变得有些成熟和深刻,那是我所不能体会的意境,因为我深知,每个人的人生只能自己冷暖自知。就好像那片无人区和沼泽地,即便我们再身临其境,还是不可能成就一个完完全全一样的叶随影。或者说,行者。

  这本书的历程我看来有些简短,因为对于追求人生意义这个主题来说,太浅短了。故而又去看了一些他博客里的文章,进一步了解这个思想背后的真实。发现除了书中的一些经历外,他还学了尺八,古筝,最后还研究起中华传统文化,接触了佛学,想出家。我在想,他所说的人生在于立志,而他的志在于找寻人生的意义。这个立志对我来说很抽象也很空洞,我一直是个不太喜欢拘束的人,也不喜欢用一些什么格言或者深刻的言论来标榜自己塑造自己,我一直只想做回我自己,那个在一般人看来看不透却又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本性。人生如果真能那么明白的知道自己的志向,还真的很庆幸,同时也让我感觉,人生很可卑。这个卑微的表意套用行者的一句话就是,一切的故事,当仰望长天的时候,都在大风里面,随生随灭。既随生随灭,这个终点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

  而所谓的志向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我不能完全的了解自己,因为每时每刻的自己都不一样,所以追求什么,想要什么,也不是一个定数。但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一样,也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这个独特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我们一生要追寻的恐怕是这个使命了。这个立志只有在实现它的时候才能以显现。我猜想,行者也不会意料到自己会学尺八,会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会接触佛想过出家,这一切都不是那个志向所能包含的,而志向的作用,不是一个概括,只是一个方向,一个过程。最准确的内涵,不是在《天上大风》这本书里的经历,而是行者这个名。

  找寻是在为下一秒而活,而行却是活在了这一秒。立志不是为了去找寻一个终点是什么,而是让我们怎样过完这一生,因为终点都一样。可能生而为人的终点都一样,但我想,如果人真有灵魂的话,今生寄托在肉体凡胎上,通过今世的造化和修为,我们不断治愈身心,洗涤灵魂,故而让灵魂不断超脱,等到人生终了寄托于它物之上时,灵魂又得以以其他方式升华净化,朝向一个极致。

  而这一切的意义,似乎就是《天上大风》背后的行者二字。

  南无阿弥陀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