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面桃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面桃花读后感10篇

2017-12-28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面桃花读后感10篇

  《人面桃花》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面桃花》读后感(一):风雨长廊

  江南三部曲我是倒着看的,2012年先看了春尽江南。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不过时其中主人公在聚会上问有人梦见下雪么,当时听话的人回忆起来,均纷纷表示梦里千奇百怪,也从未梦见雪。仅有一女子与他戚戚同梦。不久,男主便故去了。

  读到此段,思来想去,我也从不记得有梦见过下雪。不料才看过几天,便在毛里求斯那样一个终年二十多度的四季如春地方梦见了下雪。梦见自己醒来后发现裹着被子在床上靠墙而睡,被子上铺着薄薄一层白雪,抬头一看,天花板上何时出现的玻璃尖顶破了,蓝天无云,雪花从破窗静静飘入,落在我身上。小康和大碗跑进来的时候,踩在落在床边的薄雪上,留下了脚印。

  《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都是2016年这几天看的,严格上说是昨天看完了山河入梦,今天看完了人面桃花,举着kindle吃饭看,走路看,上厕所看,睡觉看。

  《人面桃花》的主人公陆秀米应该就是谭功达的母亲了。原来江南三部曲,就是通过陆秀米、谭功达、谭端午,来讲了三个时代故事。我的可笑在于,我在看这本书的前期时,竟然心中默默以为,丈夫被就地正法、捧着姚佩佩的脸说儿啊,不管妈妈去哪里了都和你在一起然后自杀的,是陆秀米。刚才写下谭功达时,才想起自己可笑的谬误。

  陆秀米是陆侃和梅芸的女儿,生于普济。小时候陆侃便疯了,梅芸曾言说不定就是花200两银子得了那叫花子的瓦釜(又被龙庆棠的管家冯麻子称为“凤凰冰花”)后日日把玩而疯,某日突然趁大家都不在,穿戴一新、提着箱子就走了。后秀米母亲在陆侃原住的阁楼留宿了半年张季元与他私通,张季元是革命党人,与当时什么都不知道的秀米相惜,然而由于梅芸的威胁,却一直未说破。举事的薛祖彦薛举人被砍头后,张季元便出逃,不一月就浮尸河上,临行前交代给陆秀米一只金蝉。后花家舍的韩六也送了一只给她。秀米在出逃后收到了喜鹊偷偷塞给她的张季元日记,发现了张季元的情谊和他与母亲的关系,包括他革命事宜。颇心灰意冷随意嫁人,途中却被土匪掠到花家舍。原来花家舍王观澄要在花家舍建立世间桃园,但由于需要钱物,纠结人马绑票富人索取赎金,并与官府分成,换得官兵不动。到花家舍后不久,由于索赎未果(据梅芸说法是根本没收到索票),先被五把手庆德所占,后王观澄被杀,几个头目人人自危,花家舍内乱,最后剩老六要娶秀米,结果接到新娘却被害死,原来是五爷的马弁内应蜩蛄会头目小驴子,占了花家舍。

  后来秀米先留东洋、再回普济,要举事革命、要实现大同。却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智力、人力、财力均捉襟见肘,最后被被招安的龙庆棠所抓。

  革命是需要牺牲的,我却没想到需要的是这样的牺牲,不但需要生命、还需要精神痛苦。陆秀米大约就是这样的牺牲品,她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只是一个精神被不断打击的偏执人,尽管她的革命虽然能力有限,但确也是初心尚好。现人看来愚蠢好高骛远,然而那个时候,也就只有那点资源,勿论其它,只是见识,便远不及今人之幼童,不懂管理、不善团结、更不说民主、共和之类,看起来愚蠢令人发笑。然而不这样,又怎样?不这样,或许便没有今人之冷笑。也许王观澄、陆侃和谭功达莫名相似的“风雨长廊”也是。也许焦先也是。亦正亦邪,却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同时却又是时代的推动者。

  老虎是陆家管家宝琛的儿子,后来应该叫聂从年,即谭功达的靠山。

  《人面桃花》读后感(二):读书杂谈——简评《江南三部曲》

  历时三周终于阅毕格非大作《江南三部曲》,至此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五部作品已尽品读,毫无疑问《江南三部曲》是最精彩的一部。我之前曾说过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差强人意,现在我把这句话收回来,这届作品非常完美,很有内涵,与第八届相比也是不逞多让。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格非《江南三部曲》这部作品,才使第九届茅奖大放异彩。现在,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试着简单的评说一下这部作品。

  先从书名《江南三部曲》谈起,“江南”一词,从地里位置上来讲应该是指长江以南,当代人,特别北方人理解的江南应特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处历来就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当然,如果再狭隘一点,我想象中的江南是苏杭,是扬州,并且是古都式的扬州,它应是暮夜河畔柳枝上的红灯笼,是古楼上半遮面的歌伎,或是游船上一袭长衫的风流才子,如梦如幻令人神往。然而梦幻江南也有太多焦虑容易人生出醉生梦死的恍惚感,仿佛一沾染上它就会使人萎靡不振,它像梦不是梦,抓的住却不真实,就像格非笔下的桃花源、花家舍,梦想中它美轮美奂现实中它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再说“三部曲”,作为资深的读者都知道,但凡一部作品敢起名三部曲,那么书中的故事必定辗转起伏、大开大合,《江南三部曲》也是如此,当得起“三部曲”这个主题,恰好作者格非又把作品分成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三部分,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虽有血缘上的牵连,但却没有太多情节上的承接,每部作品都可以作为一部独立小说来读。三部作品讲了完全不同的三个故事,但是读完之后你又觉得它仿佛只讲了一个故事,并且你越是品味,这种感觉越强,仿佛从秀米到谭功达再到端午不是隔了三代人,而是一个人的三个故事,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秀米、谭功达和端午不是一种人,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秀米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因为她从真实走向了虚幻,谭功达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才回归到了真实,只有端午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恰是因为他从虚幻回归到了真实。正如《红楼梦》仙姑所言:“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这三部作品起名《江南三部曲》,书如其名,非常贴切。

  聊完了题目,我们再来谈一谈小说本身。当然在聊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小说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算是小说?

  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已尽而立之年工作之余我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读小说,我喜欢读小说,包括科幻的、人文的、历史的、武侠的等等,统统都喜欢,我为何如此钟情于小说呢?因为小说它讲故事。那么小说是不是就只是讲故事呢?我认为不全是,只讲故事算不上小说。什么才算是小说呢?我认为,用人文的表达方式去讲故事,并用文字的形式尽可能的表达人文,这样的故事才能算是小说。这样说可能有点绕口,我可以适当的解释一下,人文中的人可以泛指人类整体,也可以指人与人、人与人的交往,或者说就是指社会交往,文就是指文化,“人文”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社会交际文化,或者就是它的原意人类文化。用人文的方式去讲故事,那就不是单纯的去叙述一件事情了,在讲故事之余还应该通过这件事表达某种人文的思想,单纯的讲故事,那应该是《故事大王》的范畴。前文我还提到了要“用文字尽可能表达出来”,在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什么意思。文字很伟大,它能表达人的很多意思,但文字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很多东西用文字无法完整或者说完全的表达出来,比如“文化”一词就不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表达的,余秋雨老先生用了整整一本书来说明“何谓文化”,到最后也很难给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再比如老子《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来论道,但究竟什么是道却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世各家各派又在五千言的基础上释义、解释,试图把什么是道阐述清楚,结果却是越说越杂,更是道不清说不明,正应了老子那句“道可道,非常道”。

  书归正传,还是谈一谈作品本身。《江南三部曲》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首先一点就是因为作者很会讲故事,并且把作者的人文思想很自然的融入到了故事当中,你在读故事的同时,不自然的就会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更使故事本身意味深长,因此作者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思想。在中国,能通过故事讲思想的作家不多,我所喜欢的就有一个,他叫鲁迅。在这里借用余秋雨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鲁迅:“在中国,自觉地把文化看成集体人格的是鲁迅。他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作‘国民性’。……因此直到今天,他还是高出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鲁迅是第一个独立探讨中国集体人格的作家,集体人格(即国民性)未必都是积极的、正面的,阴暗的一面以前有,现在也有,这些阴暗面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随时可能都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想想都会觉得令人毛骨悚然。

  格非的《江南三部》立意的视角没有鲁迅那么犀利和精准,但也有那么点意思,因此非常难得。《江南三部曲》一书的后页面介绍上讲,本书作者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我觉得这个评价有点大了,如此说的话,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对人性的探讨应该更宏观,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也应该更超前,但是我对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却是深信不疑的,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圣人也是如此。所以说,《江南三部曲》没有那么宏观,小说无非还是通过个体来映射群体,至于小说中的主人公秀米、谭功达、端午,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无代表性呢?我觉得有,但却很局限,至少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啊Q相比,还不够典型,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典型并不是指数量上的,而是指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现在我们再抛开这些宏观的论述,再谈一谈小说的微观结构,前文我说过,《江南三部曲》的这三部作品,每一部都可以作为一部独立的小说来读,这种说法其实是不严谨的,三部小说的独立性,仅仅是指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来说,三部曲合起来才是对作者思想的完整表达,并且我们可以感受到从《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作者的思想表达是递进的,到《春尽江南》我认为这种精神探讨其实已经有了答案,端午就是一切桃花源梦的终结,是梦就有做尽的那一刻,只有现实,才活生生的存在,而端午就是现实中的现实人,身上没有了虚幻,没有了彷徨,而秀米、张季元、谭功达、端午、家玉他们,都是梦,最终都要破,端午,没有梦,所以也没有破。《春尽江南》中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端午读《新五代史》、听交响乐,不知道端午究竟是迷失在五代史里面,还是从五代史中找回了自我,但我愿意相信,作者想表达应该是后者,因为人世间如此多诱人的纷乱复杂,终归还需要一样东西使人的灵魂回归,这种回归只能是从人文与文化上回归,是梦落地生根的回归。谈到人,就再着重说一说小说中的人物,三部曲的主人公是秀米,谭功达,端午,但我的感觉却是每个人都是主角,翠莲、张季元、姚佩佩、家玉……,一个个都活生生、鲜灵灵。除了最后的端午,其他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正常!或是精神世界的不正常,或是价值观的不正常,或是人格的不正常,由于不正常的人很多反而给人一种错觉——整个社会很正常,偶尔出一个正常人,反而显得鹤立鸡群。我又想到了我周围的同事朋友、甚至我的家人也包括我在内,都或多或少的有点不正常,是生活使然,社会使然,或者人性使然,生活使然我可以退让,社会使然我可以妥协,但如果是人性使然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又牵扯到了另一个课题——人性。《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想法美好的,但是古学不是一家,是百家争鸣,有性善说就当然有性恶说,当然性恶说也不差,至少人人都是平等的,还有一种学说,人之初,有善有恶,现在想想这种说法真是居心叵测,想想都令人害怕!

  说到这里感觉有点越扯越远,那就借用《红楼梦》作者的一句诗结束本文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李晨光

  2016年9月28日记于家中

  2016年9月29日改于附小

  2016年10月10日录

  《人面桃花》读后感(三):我想,如果我爱你,我就要告诉你

  lt;人面桃花>看了一半,果断买了一整套书,刚刚看完第二本<山河入梦>,好多细节需要推敲与琢磨。秀米与张季元,谭功达与姚佩佩,结局总是令人惋惜与悲伤。格非构建的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男大女小的精神恋爱眼神动作、小情绪都刻画的非常到位并且引人瞎想,有情人往往有一方后知后觉,等到反应过来只能靠文字托付思念遗憾的是最终天人永隔此生永远不会相见。看完<人面桃花>,像是堕入梦境里,虚幻而又不真实,张季元的日记不仅仅指引着秀米还深深的吸引着我,如果我是秀米,在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在后知后觉后发现自己原来竟然深爱着这样一个男人,但是这个男人已经为了革命事业死去时,或许我也会追随他的脚步,义无反顾的去追随他所追随的“桃花源”。看完<山河入梦>,感叹的是命运弄人这四个字,姚佩佩的一生就是谭功达,而谭功达的后半生会活在追忆和怀念姚佩佩里。爱是什么?爱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对于这四个人来说,爱的代价太大了。一句我爱你,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几个月的书信传递,是时空,是生死,这种遥遥无期的等待并不会有回应。我想,如果我爱你,我就要告诉你。

  《人面桃花》读后感(四):梦里桃花源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 开卷之作 ,窃以为是三部曲中写的最好的一部。三部小说读下来,不由不佩服作者的笔力深厚,文采之佳。格非以其温婉、细腻、动人、精致的笔触,将江南的风情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人迷醉;而每个画卷展开所演绎的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如此的跌宕惊人,在一片江南水乡的波光下涤荡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而这第一部,尤将水乡风情与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融合的丝毫不着痕迹,散文般的笔墨间托起的是那般厚重的历史。

  《人面桃花》,桃花人面。桃花源的梦想,对陆秀米而言,始自其父,受影响之于革命党人张季元,萌发之于花家舍,破碎之于普济。一个清末明初的女子,在经历了自身坎坷的遭遇之后,与父亲、与年少时懵懵懂懂暗生情愫的革命党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同一条路。如果父亲是以逃避的方式去缅怀梦中的桃花源,革命党人张季元以生命去祭奠所追求的世界大同,秀米则是用她生命中的几十年去探索革命之路,追问“革命”为何物。在付出了儿子(小东西)、全部亲人以及全部家产为代价的探索中,秀米怀揣着对革命的迷茫沉寂于故土。“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作为革命党人的先行者,秀米的脚步停留在了此处。而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一个朝代只留下其匆匆而去的背影,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另一个篇章。

  桃花源的梦想,世界大同的愿望,或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梦想。贬官为民的朝廷命臣有;留学日本受其影响的的热血青年有;甚至土匪,也有:花家舍,一个微缩版的桃花源,一个真正实现的“大同世界”,居然在土匪手里诞生了,成型了。而维系花家舍大同生活来源的,竟然就是土匪们的打家劫舍。匪夷所思!

  整部书读下来,不时地让人飘忽在真实与荒诞、美好与丑恶、善良与邪恶之间。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情感反差、情节与画面的反差、语言基调与故事张力的反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力!

  “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高度。”这是本书简介中予以的评价,非如此而不能表达心中所感!

  《人面桃花》读后感(五):晕乎乎的桃花梦

  下午大概有点发烧,晕乎乎的看完后半部分的书,后知后觉的发现这本书是获了茅盾文学奖的。

  我觉得首先它是好看的,能让读者看下去。不少人说情节有bug,可是我觉得 除非是针对推理小说,别的所有小说都称不上什么有bug,作者不可能把他每一个用笔的目的全部写出来告诉每一个读者,读者也不可能get√到每一个作者的小用心。所以看到所有的我觉得的不合常理,最后都会被我归咎于【作者的匠心独具】。

  作者的语言我还蛮能接受的。大概因为我自己文笔也很做作?反正我觉察不到作者哪里就做作了。不快不慢,节奏掌握的刚刚好。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小东西。真的特别可怜又可爱。不是每个人都配为人父母的,即使有她的理想当幌子也不能够为她开脱干净。即使是老夫人,虽然她红杏出墙与张季元藕断丝连各种纠缠,但是在窥探到张季元准备向自己女儿秀米出手的时候,她依然报以最严重的警告和威胁。那么反观秀米呢?她对小东西是一种近乎漠视的态度。偏偏小东西又是那么懂事,在枪火中狂奔,只为了给自己的母亲送信。可悲可叹,秀米组建起的那支队伍,还没有她儿子小东西来的坚不可摧。我向来瞧不起所有为了自己牺牲他人的所谓英雄。不管秀米本意如何她这种【我决定了的事情,全世界就得为我让路】的感觉,真的令人作呕。

  再说说别的,我其实是挺喜欢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人物置之于一个大时代中,大时代的变迁一点点的呈现在小人物的人生轨迹上。

  桃花源,桃花梦,不仅仅是今朝昨昔。这个理想始终存在。尤其是在某些不怎么安定的年代,人们在现实中饱受苦难,或者目睹别人在苦海里挣扎,于是便渴望有这么一个国度,大同世界。先写到这儿。

  ————————————————

  我是来打脸的。原来秀米是为了革命才故作冷漠,抱了必死的决心在生活。日常的冷淡是为了减少自己离去后小东西的悲痛。

  啊……这个逻辑有点俗啊。

  就像偶像剧里女主各种无理取闹各种作,然后揭晓是因为她得了绝症啊!我的妈!这种自以为是的对你好几个人能受得了……人生在世不是应该活在当下嘛?

  刚刚看到有人写小说的性描写。最最最最让我触动的是老虎和翠莲那段。翠莲先后逗留过五家妓院,嫁过四个男人。确实应了她要求老虎在上床时骂她的那几句【千人骑】。dirty talk作为情趣还可以理解,可是那是建立在假想的前提下的,如果骂的句句属实,那这种取悦彼此的话就彻底变味了……妓女并不高兴被骂妓女吧?但是这又是翠莲主动要求的,一面要求一面又流泪了。这种矛盾大概也是翠莲心理的矛盾吧?一方面想要一个不介意自己过去一心一意疼自己的人,一方面又下意识的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这样的喜欢。仿佛被别人辱骂字字诛心才可以减轻自己的罪孽。勾引自己看着长大的老虎的罪孽,一路走来未能守节的罪孽。可是她又何罪之有呢?写到这里突然有些懂为什么有人把这部作品与《金瓶梅》放在一起做比较。

  《人面桃花》读后感(六):续

  让我想起王葡萄来,大抵是严歌苓不似格非这般狠,王葡萄老了却还有爱人的力气,她还生龙活虎地撒谎挑水喂猪,不像秀米。不过也不怪格非,他让秀米是读得懂诗书的人,那没办法。

  格非不让秀米再爱上什么人大抵是他认为不合适,做大事的秀米应该不沉迷儿女情长,应该带有一点凄苦,一点看透,这些让她这么一个年轻的弱女子强大,谁都不会相信一个谈笑咯咯的年轻瘦小美女子成为革命首领,所以她爱不上谁。但谭四爱上了她。

  也好,让她不要太寂寞。

  厚厚一本书,秀米出现的时候也就十几岁,死的时候大概三十几岁罢。你看,她这么苦。

  《人面桃花》读后感(七):人面不知何处去

  久仰格非大名,第一次看他的书。

  陆侃的桃花源,张纪元的大同社会,王观澄的花家舍,和陆秀米意欲改变的普济,给人一种宿命般的荒谬感。他们都是纯粹的,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可以不顾一切。但他们又是天真的,一如初期的革命党人,没有具体的方法论,最终成为炮灰。

  我觉得丁树则是其中最通透的人。他有坚持一生的东西,比如文字,比如性。甚至连墓志铭,他都不放心让别人来写。他也是唯一一个指出陆秀米和陆侃的异想天开的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乌托邦,但是将它当成一个目标来完成,就是不切实际了。

  本书唯一一次让我泪目的,是小东西的死。他是最无辜的人物,生时没有得到母亲的爱,甚至死后躺在阴沟里,都没能得到母亲的侧目。翠莲说秀米因为早已准备献身于革命,所以干脆不对小东西好。这个说法我是不接受的。她只是将自己的感情太多的倾注于她虚无缥缈的执念,早已忘了这是她的血缘至亲。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她,不接受所有所谓的真相。

  最终,也就是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春风吧。

  《人面桃花》读后感(八):迷茫的陸秀米

  也只有在如今這樣的和平年代,在看彼時年代的年輕人,為了衝破束縛爭取光明的艱難,會生出許多嘆息…現在的和平和現在的安穩,可都是時間裏,一代代年輕人拋頭顱灑熱血得來的啊!

  陸侃,一個全村人都認為是瘋了的人,在晚清年代便想要建立大同世界,想在普濟建風雨長廊…只不過在他提出來後,人人都笑他痴傻。張季元,一個熱心革命的的年輕人,放在我們這個年代裏,他應該是頂尖人才吧!一個敢於衝破封建,敢於挑戰政治的熱血青年,敢與清廷對抗,縱使最後慘死。可在我看來,他是位勇士。中國的今天也正是有像他這樣為國捐軀的年輕人才得來的。陸秀米,在那個女子不受重用,甚至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是哪裡來的勇氣買槍獻身革命?在那個人心惶惶的世界裏,她是如何帶著王七蛋王八蛋等人,創建普濟學堂?區區一位弱女子,卻做得如此驚世…在普濟學堂裏,她就是這個烏托邦世界的一盞明燈,她就是这艘船的掌舵者。當龍守備帶人清剿的時候,陸秀米的心中該是彷徨和迷茫的,還有可能是有些後悔的吧(她出獄後裝啞巴是懺悔?!)父親的大同世界失敗了,張季元的神秘世界也失敗了,最後連她的普濟學堂也失敗了…

  不得不聯想到,其實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面臨一個相似的使命,革命年代尋求國家的和平,和平年代尋求國家強大…無論哪個時期,如陸秀米般的年輕人,才是國家進步和社會進步的弄潮兒!

  《人面桃花》读后感(九):论浪漫主义者是如何毁灭的

  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化为无数中国文人遗世独立的永远梦想,而这种追寻乌托邦的心理并非中国文人独有,就如同西方世界对香格里拉的执着幻想一样,或许人类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一个世界大同的永恒梦想。

  格非江南三部曲开篇之作《人面桃花》也正是通过描写清末民国初年,一个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如何懵懵懂懂被命运推走上革命道路,追寻天下大同的革命理想,甚而又如何与失败和解的故事。这里面混杂着其疯子父亲对桃花源的执念,交杂着她未及开始就结束的爱情。

  反复用具诗歌意象的金蝉、瓦釜、《桃源图》、冰花、庇护每家每户都不受日晒雨淋之苦的风雨长廊,穿插了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暗流涌动,因为故事发生在江南,因而所有人物都似乎被一层不散的水汽笼罩,影影倬倬。读者的我们则小心翼翼不放过任何一个出现的人或物,跟着作者的文字游历了一番百年前的迷幻桃花梦。

  秀米天真、读过书,天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她的父亲也是如此,梦想着在家乡修建一条庇护每家每户都不受日晒雨淋之苦的风雨长廊。她这样的人,对于家乡乡野人情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然而正是这样的她,却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被爱欲萌动刺激着走上了革命道路。历经劫难后的她,最终与命运和解。

  《山河入梦》则以第一部里的主角秀米之次子谭功达为主角,把上一部伏笔出现的梅城县做为故事开展的主要场景。将视线聚焦于同一方土地上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上演的全新又重复的悲喜,谭功达也如他未曾见面的生母秀米一样,颇有点痴狂,为自己的梦想一意孤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我最喜欢的是这一部里对花家舍(上一部中改变秀米命运的土匪窝)的描写,既有老大哥式的隐喻,又有对大家长制下虚伪共和的合理批评,很有意思的。

  这两部上下承接,情节紧凑,担得上如梦如幻这四个字。最要紧的是里面是暗示了作者的倾向态度,有对追梦者不合时宜追逐象征终极理想桃花源的批评,虽然他们理所当然有主角光环,有其脾性之可爱可亲可敬的一面,但也有对他们迷茫而不知所措的追寻的质疑。在这方面第二部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谭功达这个身为县长,却并不真正了解民生,不理解官场的主角,作者除了有褒,更是有贬。说他满脑子不着边际。

  不过时间设定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部《春尽江南》则很难看,简直没法读下去。就好比一位作家试图用摩丝、焗油、局域互联网这一类明明已经打上明显时代印记的语言来试图还原2017年的魔幻的中国,非常格格不入,看了三分之一都不到就放弃了。也许因为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如果不是一个超然于时代之上天才级别的作者,根本没有能力去掉遮蔽眼睛的树叶,准确地把握快速发展变化中的时代精神,这种工作只能留给后人去完成。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不服也不用来辩。

  总结:看得出来作者格非老师起码是有大构架、大野心的,精彩归精彩,奈何还是少了点什么。

  《人面桃花》读后感(十):人生如寄

  昨天看完《人面桃花》,你从来不觉得离这个故事近,它远远的罩在一层迷迷蒙蒙的雾里,你从秀米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你好奇的伸出手去摸,黑暗没有边界,它的外面是真相与答案、但是这层模糊蛋壳的破碎,其实无外乎将这个线条清晰的世界袒露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不过在孤岛上夙兴夜寐的思索,不过是被命运裹挟,到你自己该到的地方去,在黑暗破掉的那一刻,也注定有一颗石头慢慢的从你的血肉模糊中打成,所谓一定要做的事,真正能有多少意义,梦想、青春、孩子,钱财,全部飞蛾扑火的投进去,桃花源的梦也不过是梦罢了。

  格非用一段朦朦胧胧的传奇诉说的还是他人的故事,他的笔触游荡在普济的天地间,他写秀米的革命,写张季元的调笑,写秀莲对肖猪男子的执着,写喜鹊的自首,写老虎从幼幼孩童到明白懵懂的少年,时代的映照与个人的成长就自然默默的生长在一起了。

  这些都不过是旁观者的角色,他写十年,然后往后跳三年,五年,刚把这几年的事情捋顺了,他却仿佛一个导演,用画外音明明白白告诉你,醒醒,这是十年后,该转场啦。然后你跟着又往后看,呆呆傻傻的,迷幻着你觉得看不懂了,这革命多不像革命,没有英雄人物,而是时时想着眼前梦想的小人物,比如顶替大金牙的二秃高高兴兴的去做了屠夫,所有向桃花源前进的努力,最终都敌不过现实里牢固的逻辑。当你试图用更高深的属于全人类的幻梦去勾勒时,你发现它们最终像泡沫一样无法承载住先人根植于自家院落的那一点点小快乐。

  发现无法与他人、与世界完成妥协,才可能退一步,回到自身,回到空落落却干干净净的最开始。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用塘泥、污粪培育荷花,学洒扫、学做饭、从乌托邦重回泥土。秀米和喜鹊躺在床上,互相抚摸肩膀的那种放下之后的妥帖、亲密与坦然,已经不需一言。读的时候想到,这种情感多么棒啊,它甚至已经超出友情、爱情、亲情的一种,它是想起你就感觉心里熨帖,是看到你就想要微笑,是想随时跟在你身后,是赤子一般的依赖与珍惜,所有一切都自自然然安安稳稳,所有疲倦与皱纹早被时光抚平,竭尽全力后的愤慨与不可得,只化为坦然微笑的眉眼。

  多好啊。这种感觉于我已不可得,但仍希冀拥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面桃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