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0: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10篇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是一本由小江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一):一城旧事,陈年细软

  缘分东西还蛮有意思,有些人你们无冤无仇,但是初次见面你就讨厌,没缘由的;有些人你们明明素不相识,遇到了却亲切得像认识了很久,或者说有想认识的冲动。我对小江就属于后者。

  最开始我是在《青年文摘》上读到本书的同名短篇小说,后来在北京的一次文友聚会上非常偶然地认识了文章作者,两人一见如故,相聊甚欢,最后常厮混在一起成了要好的朋友。小江是我见过的最不像文人的文人,性格直爽,不矫情,好相处

  鲁美毕业后我投身出版行业,其实对于这个行业除了热忱我一无所知。小江与我同岁,而他在这个行业俨然是我的前辈,他本科退学来到北京摸爬滚打,住过地下室,睡过公园的长椅,最困窘的时候每餐只吃得起煎饼果子,他跟我讲诉这些的时候我简直难以想象,因为现在的他在行业内风生水起,累计了好多人脉和经验。在他面前我常常是羞愧,觉得自己研究学历又怎样?好人缘和写作天赋是学校怎么也教不来的。

  这几年因为年纪经历关系,在书籍的挑选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阅读趋于平和,喜欢那种很冷静地笔调,描述要有事件,而不是情绪上的意识流,那些花前月下,灰姑娘与总裁的故事自是不会阅读了。如你所知,在当下浩瀚的书海要找到一本自己爱读的有多难,大多时候我们是随大流买了好多好多,而真正阅读下来的却很少很少,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几页看下来你就发现不符合你的口味,强迫自己继续下去却终是寻不到半点阅读带来的愉悦,掩卷收起的同时你气愤地感慨一句:又是一本广告做得很好的书,仅此而已。我相信上过这样的当的不止你我,也不止一次两次。

  而小江的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过两遍,他的文风细腻,故事温暖动人,大多书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命运,正是因为书写的是如你我这般的平民百姓的故事,读起来才真实。不说教,不鸡汤,有情节,读起来有快感,是我喜欢的风格。

  不得不说小江在写作上是有野心的,《掌心向外》是他极具代表,也是传播最广的一篇,《一个》APP发表后引发了网络疯狂转载。它讲诉了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高潮部分描写的也不过是于常人而言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动作,因为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这个动作也就有了温暖和被期待力量语言平实,读完却让人带泪,像中了一击化骨绵掌,没有伤口,却很痛很痛。这就是小江的文字魅力,这种魅力源自他私下走访了很多这样的特殊群体,有着厚实的生活质地。本书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文章,他试图用他的笔探讨一些人性层面的东西,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点是超出很多我们同龄作者的。

  除此我最喜欢的是他描写故乡人物的系列《1988,我们的童年时代》、《芦苇少年》、《太子河南岸》等。读完我脑海闪现八个字:一城旧事,陈年细软。正如歌中所唱“世上何物最易催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霜半是人影杳。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药不识人。”西窗客渡无觅处,昔日桥边无故人,这是离乡的尴尬。北漂的人大多对故乡有着特殊的说不清的情结。念起来是暖,是伤,是情,也是债。小江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情感表现,作家朱天心也曾说过“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做家乡的”。我非常认可这一说法,尤其是父亲离我而去后,这种感同身受的认可更为强烈和真实。

  当然,在写作的道路上,小江、我及我们相亲相爱小伙伴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小江在文学的路上能走多远,能坚持多久,那都不是重点,重在他是一个可以深交的朋友。来北京的这几年,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陪伴,是他毫无保留的带我混迹他多年来累积的媒体圈、出版圈,他见证了我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难堪与痛苦

  父亲去世的事我很少提及,偶有讲起也是风淡云轻,唯有在两个人面前讲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己,小江就是其中一个,大抵是心里把他当了可以亲近不必伪装坚强的人。在小江身上我领悟到了:

  如果做不了一个伟大作家,至少先当个有教养、富有同情心的人。

  (文/姚琛)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二):提笔走心的作品

  90后的作者实在很多,他们热爱美文,书写青春忧伤,但又几个能够注重文字的内涵?江宁的文字阅读起来并没有紧凑的快感,反而像一盏清平放淡的茶,需要细细品尝。

  阅读这样的文字,由衷地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敬畏。那就是生活所想要的答案吧,带着阳光般的微笑,带着水流般的柔情,带着诗人的视觉,可以说那一笔一符号都增添了情感的音符,又构成难以磨灭的腈纶。

  这也许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也许他在书写文字的时候反观这个世界现实,所以他的文字并不矫情,这在文坛中也是难得的。但毕竟他还年轻,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一段路上,相信你会一直把经历化成一段回忆一段故事,如同淡淡的流水,向远方流淌。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三):关于《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出版,我要感谢的人!

  人生中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集《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出版上市啦!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感谢我的父母,培养教育我25年,从小到大一直“不走寻常路”的我,希望你们能多理解和包容。

  感谢《美文》杂志编辑部主任孙婷姐,记得2011年第一次在《美文》上发表文章,就是本书的同名短篇作品。截止到目前,我已经累计在《美文》发表20篇左右的短篇作品了。虽然您一直没答应给我开专栏,但基本等同于专栏了!这本书也精选了多篇在《美文》发表过的文字,非常感谢你,没有你便没有这本书。

  感谢本书出品方华文经典,感谢策划人王聪姐,为本书付出三个多月的辛苦,感谢总编辑段洁老师在背后的支持。

  感谢本书封面画师Mr.blunt,感谢本书封面设计师伍宵,你俩把封面做得好小清新哇!真心喜欢死了!

  感谢本书封底推荐人:《北京晚报》记者陈梦溪、畅销书作家午歌、一个APP编辑郭佳杰、青年作家、翻译姚瑶。

  感谢三家重点合作媒体的负责人,喜马拉雅版权经理曹齐、搜狗搜索商务经理刘鹏、片刻运营经理泽帆。

  感谢和厮混在一块,为本书写书评及提供帮助的写作小伙伴们:青年作家苏笑嫣、李唐、顾倾城、蓝冰、顾连理、姚琛、康远飞、柳陶。

  感谢我所有的媒体好友,得知我出书都时刻关注着,为我留重点宣传推广的资源。就不一一列了,鞠躬感激!

  最后感谢所有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们,只要有一个人愿意读我的文字,我都会坚持写下去!

  感谢。

  :

  最后做个软广告,我不常玩豆瓣。

  找我玩,或者想看我新作可以到我的微博、微信

  新浪微博@小江missing

  公众微信号:mangcaoclub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四):在纸上感受他对生活的热忱。

  在小江告诉我他的短篇集要出版之前,我们有长达三年的时间无甚联系原因是我从北京辞职定居厦门,无法像从前一样说见就见,加上各自一些因由,疏离在所难免

  可重新联系上之后,我做了一个深刻的自我检讨,也将跟小江的相识从头至尾想了一遭,心里渐渐柔软下来,也觉得略有愧疚之心。

  最初认识小江,是在一个文学群里,不久后我去杂志社做了编辑,他给我投稿,我发现他的故事很接地气,很能打动人,而且有一种反应社会现象的隐喻在里面,我到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后来,杂志没有做成,我打算去北京。在去北京之前,联系小江,他二话不说帮我找房子,联系工作,甚至在凌晨12点半去火车站接我,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陪我去面试。

  我们同在一个编辑部工作,因为刚做图书他比我懂,处处帮衬。我还记得,我的第一篇发表的短篇小说,是小江介绍给我的《美文》编辑,顺利发表,出乎预料。一起共事十个月后,我离职去了别的公司,不久后工作不顺利,辞职来了厦门。

  说回这本书吧,自从要出版他像所有首次出版书籍的作者一样兴奋喜悦,我也很为他高兴。书中收集的短篇,我也曾看过一部分,还是如从前打动我的那篇文章一样,温暖真实的同时又直指人心,让人读完便不能再轻易忘却。

  这本书在制作过程中,不管是封面设计,还是文内设计,小江一直都有跟我分享,我能够感受他的喜悦,毕竟哪个作者不曾期望落墨成书呢?

  封面的画稿出来的时候,我一眼就爱上了,很符合现在读者小清新的喜好,同时跟整本书的内容和契合,我不知道它会不会大卖,但是我知道它是小江的心愿,亦是我们这群朋友的心愿。

  在日渐疏离的这三年里,其实我依旧关注着他的动态,我知道他在韩寒的阅读APP上发表,坚持不懈的给《美文》写作,很多动人的故事都被许多杂志转载,我们的文章也曾出现在一个栏目,这本书的成功出版,我真的很替他高兴。

  最后,希望小江继续写很多温暖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在纸上感受他对生活的热忱。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五):我要满满的幸福

  最初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先看到的是作者本人。

  在长安君的活动上,在窝在一个角落,之后被熟人打招呼,然后就看到长安君,看到了小江。

  他是当天的嘉宾。

  样子面善,说话带着一口东北调,我记得当天还穿了一件黑色的上衣,于是我免不了在脑海里补充了一下他梳大背头戴金链子的样子……

  匆匆打过招呼之后,他隔着人群跑来说:川叔,我们换个微信吧!我也写书,回头发您看看。

  我记得那天是520,听完前半段的作者访谈,就和妹子去吃素斋去了,后面的嘉宾发言没听到,据说他那天上台后没说几句话。

  做为同样是东北男人,我懂。

  印象里大部分的东北人比较高大,比较能喝酒,说话带着赵本山的强调,没事儿动不动来一句:瞅啥!削你啊!

  这本书快递到我家的时候,我开始没想明白,当时还想,这是谁?

  打开看到签名先想起的是他的脸,之后就跳出一条金链子。

  噗~~

  第二次还是长安君的活动,我去站台当嘉宾,他在台下坐着。

  提问环节他问,如果你的前任来找你,你怎么办。

  我想了想,讲了一个2008年奥运会,前任来找我,让我帮忙定旅馆,最后我犹豫好久,然后让现任帮着去定的故事。

  最后,那个宾馆,前任也没去住。

  而我对前任的那么点儿念想,就在犹豫了三天,最后开口坦白的那一刻消失了……

  我说,看前任可以,请带上现任。

  后来这句话还被当时书店的官微转发了一下。

  后来活动结束,我们一起吃饭,然后他说,今天是我26岁生日啊。

  然后我心直口快地接了一句,啊!你才26啊!我都没看出来……

  之后全场沉默……

  长安君默默拿出手机假装不认识我。

  我看完他的这本书之后,每次在微信朋友圈被他的自拍照刷屏的时候,就特羡慕他的青春……

  比如这张自拍的配文是:胖子=挺胸收腹+卖萌

  比如另外一张的配文是:长得丑的人一般都爱说,我每天是被自己帅醒的。

  这么一个外表有点老成,然后天性不服输的萌(pang)萌(pang)的男孩纸,他写的东西一点都不逗比,一点都不开心,甚至还有点疼。

  这本书和作者一样,也带点东北口音。

  有大段大段的场景都让我仿佛回到了东北。

  耳朵里基本都是:干哈呢~~别扯犊子~~~等亲切的东北话。

  十几岁少年世界里的水塘,就是大大的海。

  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会去远方面对分离,我们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会经历痛苦,成长大人

  我们以为玩耍嬉闹就是主题,光着屁股洗澡,喧嚣叫嚷,却不成想,某一天搅碎河堤安静的变迁突然来临。

  丧失亲人,错过好友,失去信任,放逐爱扑面而来

  就仿佛做梦,又不像做梦。

  收音机传来的吱吱呀呀不稳定的问候和歌曲。

  你看到一个一个故事更迭,就好像一匹一匹白马穿梭过罅隙。

  倏忽间,长大就来临了。

  故事里无论是我还是葱头,不论是哪个小故事的主人公,甚至是一只狗,他们都好像是这流淌的光之海里的小虫,带着期许,混合着痛苦。

  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

  小江的作品和文风带着一些青春文学的影子和印象,又混合了东北黑土地的朴实,我不敢断言说人人都一定喜欢,就好像我不敢肯定每个人都爱吃东北菜一样。

  但尝一口,一定会觉得安心实在。

  希望有一天,你的文字里能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幸福。少一点过程,多一些收获

  愿早早幸福满溢,幸福满意。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六):我在时光里看着你的成长

  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刚刚完成川藏线的骑行到达拉萨,正在大马路上伴着酒意迷茫地踢着空酒瓶,突然接到小江哥哥的电话:“笑嫣,你到拉萨了?我刚听完汪峰的演唱会,听他唱《北京,北京》。”小江哥哥哭了。那时我也正在惘然,能感受到他的心情,从我们选择了北京开始,我们就属于了这里。北京是一个大熔炉,久了,觉得烫了,就要出来凉一凉,但透口气后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因为那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像小江在这本文集中的《北京,北京》里写的那样,他在压抑中去了青岛散心,坐了一天想通后,又毅然返回。想来,如若不是北京,也不会有我们的现在和以后,如若不是因为北京,我们也不会聚在一起。

  和小江相识是在2010年夏天的一次文友聚会上,那时他还在西安读大学,我在北京读书,他是那种一谈话就知道是靠谱的人,不会虚张声势,待人诚恳,后来我们保持着联系,也验证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直到有一天,他说他来北京了,我这才知道他放弃了学业只身一人来北漂,我们出来吃了饭,我说我要尽地主之谊,那顿饭是我请的,但我当时当然并没有在意这区区一顿饭,直到后来他跟我说那个时候还让你请我吃饭真是不好意思,我没想到他还把这顿饭放在心上,然后,他才告诉我,因为那时他只有一千多的工资,每天都在吃煎饼果子。那一刻,我心里很酸涩、很难受。

  在北京,我们有一个文友的小圈子,几个好友互相见证了各自的生活与工作的变迁和成长,也各自在忙碌之余写着自己的东西,偶尔会有小聚,几人在一起读诗、喝酒、畅谈。时光飞逝,转眼已经五年过去。现在,我们看到小江的这本新书——《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知道这是他对自己这几年写作的一个交待,更知道这里面凝聚着多少时光与人生经历,为此,我和朋友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我之前谈到,小江是个靠谱的人,因为他内心善良。他曾经策划了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书籍和相关活动,也接触了不少自闭症儿童,为帮助他们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一直是令我感到敬佩的事情。在这本文集中我也向大家推荐那篇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掌心向外》,里面倾注着小江一颗温暖的心,虽然故事本身读起来不无悲凉。这篇小说在《一个》APP发表后曾获得网络超人气转载,必然有它值得阅读的所在,而通过这篇小说让大家多了解与关心自闭症儿童的这个特殊群体,相信也是小江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小江说,别人的经历永远是故事,只有自己的经历叫成长。是的,这本书里的文章,在读者看来也许是故事,而这些,都是他的成长。作为他的好友、妹妹,看着他的经历与成长,也与他一起成长着,北京纵然偌大,但有几位好友,终归是令人温暖的。而通过这本书,相信他会收获更多与他有共鸣的朋友,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七):Even though also had given someone all of me

  读完小江哥的新书,我从电脑前的黯白光线中抬起头。从高楼的窗户向外看去,偌大的深蓝色北京,灯火如粒。像小江哥在文中所写,当年的他徘徊在北京街头,望着车流,车流之外依然是车流。他一边游荡,一边唱,我们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

  一个人在国外的生活让我逐渐接受孤独,岁月走过,却惊觉这竟成了我生活的一种状态。很多个日子,我像这样从窗口瞭望,在一夜未眠的凌晨燃着烟等日出,或是黄昏从书桌上猛然抬头窗外竟璨红凝黄一片。我胸口最边缘的地方,一直在涌动着挣脱的欲望。

  可我们又凭何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呢?到底要怎样的力量和方式才足以承载这些年的孤独,和寂寞的一场又一场长长短短的旅途?

  我们选择了写作。

  昨日和小江哥和几个文友聚了下,他一如既往承担起了带动气氛的角色。嬉笑怒骂地结束了吃饭,几个人去了三里屯很小的一个静吧喝酒,微醺,点燃了烟,聊起近些年的生活和感情,大家都动了情。小江哥人如其文,很性情,他说,其实我没有看上去那么坚强。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这本短篇小说集,更是关于他生活与成长历程,从《北京,北京》到《安贞桥西》,到《我是流浪的小白》,他记述了从退学毅然踏上北漂之路,从被拖欠工资的第一个公司到现在从事出版行业的足迹;他从和前女友的分手中所体悟出的感情观;他在汪峰演唱会唱着关于流浪奋斗与惘然失去的句子,想哭,而由于男人气概却又不想屈服地,悄然抹去眼泪……

  另一部分是他成长中对于外界的思索,《1988,我们的童年时代》《芦苇少年》《麦田里的收音机》,他基于成长的背景与地域,构思出叛逆少年历经亲人的离世,寄人篱下,退学打工,最终找到自己“平凡之路”的心理历程,他写“我从前总觉得任何人都对不起我,可是我又对得起谁呢。”

  最值得说的是,小江哥的内心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他关注弱势群体,热心于公益,在《掌心向外》《蜜瓜》里,他描绘了另外一些孩子,天生自闭症,智力障碍,他们的亲人在绝望中挣扎,始终不放弃地,无私的给予爱。尽管那些孩子一辈子也无法感觉到外界的世界,这似乎是一场人性与自己的搏斗。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遗憾的世界。

  我在暮色四合里,听着《生如夏花》,读小江哥的书,有几次忽然想到自己,走过的日子,离去的人,趴在桌子上不能自抑地抽泣起来。我想我是太压抑了,这几年动笔很少,脸上的表情愈发少,气质愈发沉静。想起异国他乡,夜色公寓大楼下,独自赤足走上冰凉的台阶,灯光冰凉,冰凉如水。Even though also had given someone all of me……

  我知道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

  我想我只是怕了,怕那些不能承受的离别,怕黑夜里无法打破的死寂如同冥王,还有这个有时无辜的,不似人境的人境。

  这是小江哥的第一本“孩子”,希望它可以给予更多人慰藉。

  如果有一句话,是永远无需问出口的,

  那么,我想,那是,

  你过得好不好?

  《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读后感(八):像风一样到来

  还在拉萨的时候,小江告诉我,他的短篇集已经被一家出版公司签了,夏天出版。首先感到的是高兴,然后是平静,最后是一丝恍惚。高兴地看到周围的朋友写作有了成果,平静地看待写作成果,恍惚于自己的拉萨三年。

  去年自己西藏题材的单行本出版上市,小江是最初的责编,也是幕后操刀者。三年的拉萨之行仅以200页的废纸作了短暂的分号,自此,我与这座寄予了自己灵魂的城市匆忙告别,我深知归期无期。

  回到北京,继续着人们眼里的寻常生活,与三年前的北京无异。只是抛却了许多理想成分,仅仅只是在偌大的北京城为了生存的几斗米。不得不说,中国人活的真累,从面容到内心,从身体到精神,僵硬僵化,呆滞麻木。

  与作者相识多年,都是执着于理想不肯低头的人,就像对待写作,就像对待北京(拉萨)。我想,每一个在北京漂着的年轻人,必定是不肯轻易辜负青春的,在北漂群体的眼中,这座城市值得托付理想与年轻。

  读过小江写的一些短篇故事,沉稳实在,有些乡里土气的市井气息,更多的是社会基层人群的坎坷经历与命运走向。野夫曾说,“伟大的作家无不书写黑暗”,小江作品里关注中国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与生存、人性与天性,这种价值取舍也足够让众多沉溺于“唱红舔菊”与腻歪风月的知名作家们汗颜。

  《掌心向外》是关注自闭症儿童的,也是小江的代表作品之一,《北京,北京》更多带有作者自传的影子,内容是作者自身的北漂经历。这部作品集里的众多篇目都是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感受,她是人性万象的镜子,也是城乡中国的影子。

  同龄人多数还在循规蹈矩地享受象牙塔温床时,我们选择了北京;同龄的部分写作者在为虚名浮利而争当跳梁小丑时,有些人选择了厚积与隐忍;整个社会在陷入人性扭曲与文化坍塌的时候,他们用笔在坚守。

  该书的书名是取自书中的一个短篇故事,但书中的故事远没有小江向我亲述时来得感动,甚至是震撼。每个时代都该有真实的记录者,每一丝人性都该被剥丝与审视。留一些这个社会的真实故事给你读,在这个嘈杂的环境里,在这个年代愈老、往事愈淡、情怀愈真的时代,我也想在流光里枕着那些老去的声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