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读后感10篇
《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是从小就知道的民国“名人”,但是从来没看他写的东西。只是上学时候,老师评价胡适才不是最有见地的文人,民国时期首推严复。而且我也零丁看过一些对胡适的“批判”,大意都是他配不上那些响亮的名号。
去中文大学听讲座,演讲厅楼下有间香港罕见的宽敞明亮整洁的书店,抱着“留些纪念”、“怀念学生时代”的心情买了牟宗三和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对于人物传记,我总是喜欢买回忆录似的。经过他人撰写的,总觉得多了一些、又少了一些。
回来之后,看第一篇写母亲少年时,和父亲的相遇、最后结婚的经历,非常生动可爱。虽然后面胡适说了他是怎样看破“因果”的,但是,在母亲和父亲相遇及“看八字”的叙述来看,还是有种命中注定的情味。
而我也惊讶于原来那个年代结婚那么早的。----今年也逐年留意到国家的政策、体制等对每个具体的人的影响是有多大。早婚、晚婚、适龄的界定,房价、股票的跌宕,计划生育、放开二胎的生与不生,婚姻法的婚前个人财产说明等,一些人性的东西,都被制度牵着鼻子走。
年纪要比儿子们小的后妈,只与丈夫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年轻女子,只能抱着亡夫那句断言——儿子适合读书——来极力维持胡适学业,成为生活的信念。胡适写妈妈遭受的委屈,特别是在教育他的事情上,非常让人感动。他回忆每天起床,还披着被子,坐在被窝里,听妈妈训诫昨天他做的不对的事情。学问是很多机遇的问题,但做人确实是种地的、做生意的、做官的,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不会存在侥幸。----几年前,我就开始想,如果以后有小孩要怎么教育,择校、学区房、学费、奶粉钱就是难关了,单是在家庭怎样教育已经是个非常难办的事了。现在看小朋友都有样学样的拿着手机、ipad打游戏,用点读机学习,年轻爸妈也是一回家就低头看手机了,虽然是有时代背景,但是总觉得如果这样做父母是不是太懒惰,这是教育吗?
昨天看梁漱溟写小时候,他的一串钱不见了,还恼家人发脾气,后来父亲在树枝上找到,写了一张纸条给他: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询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时候不把小孩当人,忽略羞耻心和自尊心,有时候又太把小孩按照成人来要求。
。。。。似乎是写跑题了。。
前面很有故事性,但是到了美国求学、关于倡导白话的部分,就没有仔细看了。
《四十自述》读后感(二):三岁多失去父亲,28岁失去母亲,父亲比母亲大三十岁
胡适的家庭应该算是不太好的家庭吧,父亲娶了三次婚,他母亲是最后一个妻子,竟然比他爸爸小三十岁,十七岁就嫁人了。以后命更苦,过了五年,二十三岁丈夫去世,就开始守寡了。他母亲嫁给父亲,确实是为了钱,还有一点觉得他父亲在县里有威望,是个好人。所以丈夫去世后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胡适身上,让他读书,培养他。 胡适的一生一直在奔奔走走,一般人二十七岁回国当了北大教授就一辈子这样也挺好的,他也是晚婚,从美国跟杜威学哲学留学回来就结婚了。南上北下,出国回国,演讲讲学,总之没有固定的地方,一年都在外边奔波。从这一点很让人佩服,不管是为了名利还是学术还是国家的兴亡。他父亲当时也是没钱也要在外边四处奔波,好像对地理很感兴趣,还在台湾任过职。四处奔波的经历应该受到父亲的影响。 五岁就没了爸爸,大儿子甚至比自己母亲年龄还大,大哥家的孩子比自己都大。父亲去世后,可以想象他母亲过的怎样艰难。在别的地方节俭,但在胡适的学习上加倍投入。胡适也是从小三岁就跟着父亲认字,十来岁就读起了资治通鉴还有各种小说。 原来记载的那个孩子反驳动物就是用来给人吃的故事,是来自列子里的鲍氏之子。是说动物和人是同类,没有高低贵贱,之所以被人吃是由于智力不如人类。 以前有两个认识错了。胡适应该是三岁多就没了爸爸,不是五岁,她妈妈是结婚五年就开始守寡了。想想胡适和他母亲还真是过的不容易,这样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在现在看来,有性格问题,不成大器甚至经常犯错看起来是正常的,但却培养成了胡适这样的人确实让人敬佩。他也说母亲的教育对自己很重要,母亲的和善的性格也造就了他温文尔雅的性格,能隐忍,不会和别人争斗。他说自己离开家乡去上海上学,就带着母亲的爱,温和的性格和一点对知识存疑的态度就开始了自己的四处求学。以前认为他是离开家乡去了北京念书,现在看来是在上海念的。 胡适与老舍挺像的,都是自己很敬仰的人,都是很早就失去了父亲。胡适比老舍大一点,他父亲是在甲午海战后台湾割去日本,那时正在台湾当差,那个时候死的。老舍的父亲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战死在城门楼。以后都是被自己的母亲养大,从婚姻来看胡适的母亲过的更不容易,但是看起来一开始胡适家庭条件好像比老舍的要好,还能十二个大洋去送胡适念书,老舍的母亲却要洗衣服挣一点钱来养家。 胡适的母亲在三个哥哥三个姐姐的家庭下,作为后妈很不容易。她的性格也影响了胡适的和善,另外胡适的二哥是当家的人,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对胡适影响也挺大,不止在经济上送胡适上学,更是在读书方面给了胡适引导,资治通鉴,梁启超的新思想的书送给胡适去看,胡适的名字都是二哥给起的。二哥和三哥还是双胞胎,可是老三在胡适去上海后不久就死了。 梁启超的思想对胡适的成长很大的,历史,国外新的思想,国人如何能自强这些思想都影响了胡适的观念,知识。梁启超的文采真是好,怪不得孙中山的很多人文章都敌不过他一人的文章,很多年轻人接受了他从日本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思想,进步。 这本书第一章也自己的母亲怎样嫁给父亲,写的是小说体材,后来又写成了自己述说的文体。应该针对他的成长拍一部电视剧的,他的母亲,父亲,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的日记书籍这些都是好的材料。 他又提到了自己文章的特点,就是浅,一方面可能自己思想博大而浅显,另一方面表达出来就想让人一看就明白,就能懂,所以要写的浅显易懂。这样很好,比那些拿着名字唬弄别人的作者思想家好太多。如果自己不能用浅显的文字解释让别人听懂自己的思想表述,那一方面是自己没有真正的理解表达不出来,另一方面很可能是想用晦涩的名词来让别人觉得自己高深。总之,自己学习和看书中,要记住自己理解并有共鸣的地方,还有自己大悟的地方,还有读了这种思想自己产生了新的思想。对于那些读了看不明白的可以产生疑问,不要盲目相信。 胡适从小开始写诗,一开始不要求押韵,只写像宋词元曲一样的,只是抒发感情,不追求押韵,不敢做律诗。后来开始做律诗,觉得律诗没有以前想的那么难,只是要求韵脚,就像有公式一样,直接拿来组合套用,并不要求内容多好,有时候甚至为了押韵脚来牺牲一些想表达的意思。李白的诗不追求韵律,杜甫的诗更追求押韵。 写自己的文学革命,一开始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文学革命中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重要,也是通过和其它人的争论探讨,才逐渐意识到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是文学革命的前提工具。而且意识到从古代诗词到现代白话小说都是为了更容易听懂,虽然是文字上的改革,却能带来文学革命。他这个是很实际的,能从实际中操作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争论反驳,真是真理不辨不明,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善,发现,求证。那他那个时代是写作用文言文,交流用白话文?白话文用在什么时候?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觉得无法作文,作诗?白话小说开始的?另外那时候竟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语法结构? 胡适还真是写书总是写一半,四十自述又写了一半就结束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写了一半,后半部分没写。不过他的很多谈话演讲书信已经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所以不用非要写一本书来重复表达。 老舍的小说,后来的各种白话小说都得益于白话文的推广提倡,他的功劳真的不可没。 陈独秀的历史观,总是把一件事情的起因写成一种,唯一的原因造就了这个结果。胡适的观点很好,形成一个结果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甚至还有间接的因素,甚至是自己不曾察觉的因素完成的,不能盖棺定论,这件事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起因。造成的因素复杂,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复杂,可以说有无穷个原因,看待历史必须要有复杂的眼光,不能看教科书上的几个简单的因素,历史比这个复杂的多。 白话文和古文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一开始以为从清朝末年到以前都是古文,现在又说唐朝诗人的很多人也是白话文?他们反对的是古文和文言文一样吗?文言文又是怎样定义的? 胡适能够提出很多观点,尤其是提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得益于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这之前是有一个好奇的问问题的的心,也就是杜威的实验主义。 他很反感古文那种言之无物,所以自己的文字力求让别人懂,所以文字很浅显易懂。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是博大而浅的,另一方面确实是想表达的更加通俗简单明白。
《四十自述》读后感(三):走近胡适
不得不承认,关于胡适自己知之甚少。除了新文化运动,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其他的了解基本为零。 前天逛云中书城用抽奖得来的点券读了胡适的四十自述一书。其实刚开始第一眼是把书名看成了“四十不述”,好奇点进去才知道是胡适先生的自传。
《四十自述》为已逾不惑之年的胡适所写,并不是对他四十年的人生经历的一一叙述。而只是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涉及到母亲的订婚、九年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的经历。先是随意的小说体,后逐步变为严谨的历史叙述。虽缺乏了小说的美感,但却也是了解和研究胡适先生思想形成过程的重要资料。。
书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先生对文学的贡献。先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且提出写文章 “不作无病呻吟”“须言之有物”,这些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先生的这些主张,我们可以在《四十自述》中深刻地感受到。不管是叙述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还是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简单直白,没有任何的遮掩。就像先生在自序里面所说:“我们赤裸裸地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赤裸裸”一词不断重复出现,显示出先生渴求与呼唤传记文学的“真实”呈现,以便为后人留下真实的研究史料。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时间一进入六月,就感觉自己的变速箱很顺滑地从一档挂到了三档。为了避免中间出现变故,很多事情都要拖到最后才成型,于是定会机器越转越快,然后,然后就高潮了。
再忙也要记得读书,特别最近和钱博士比着购书,一会“当当”的搬个箱子上来了,一会“卓越”的顶个袋子上来了,书堆了一桌子,不知从哪入手,钱博士从《资本论》入手——真是智勇双全,我挑了本简单的——胡适的《四十自述》入手。
《水浒传》上石秀骂道:“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近代的中国文坛也是“奴才”满天飞的道场。一会:“你是奴才!”一会:“我不是奴才,你才是奴才!”一会:“你是奴才,你们全家都是奴才!”一会:“你是奴才,奴才!”有个人,没有人把“奴才”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那就是胡适先生。因为他的历史,不喜欢他的人只能选择故意地淡忘他,不去宣传他,不让他的作品流传开,不让他的故事大众化,却没有一个人敢叫他一声:“奴才,可恶的奴才!”哪怕是那些已经撒谎成性的人,提到他的时候也会脸红。
0年代初胡适先生鼓励身边的人写自传,并身先力行,写了《四十自述》这本书,但这本自传也只写到他留洋的日子,而没有继续,他的自传计划也到此为止了。胡适先生的白话文虽是自创,却明白无误,语句达意。慢慢道来他如何三岁丧父,他的母亲如何嫁入大户为填房,如何十八岁守寡,如何管教七个儿女,其中五个比自己还大。平白无奇的语言,淡淡的哀愁,点滴的小事,真情的涓涓流露,让我们感受到胡适先生的坦诚之心,没有一点的杂念与私欲,还如若一个孩童。
因为去墨脱,创了一个群,里面很多有趣的人,有几个人组队徒步去了一趟神农架,大部分人会在这个暑假分别组队去墨脱,并认为很可能会在沿途看到,并相约在拉萨吃火锅。有个已经去过墨脱的人,帖子上有一句话:“心里总有个梦想,像英雄一样走过这个世界”。又让我想起石秀愤怒的嘴脸:“奴才,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四十自述》读后感(五):当时人的善良与可爱之处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时候,奇怪没有人叫他去参加同盟会。二十年后方知,当时学校里的同盟会员曾经商量过,大家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学位,他们爱护胡适,所以不曾劝他参加同盟会。
“有一次干事朱经农感觉学校经费困难已经到了绝地,他忧愁国度,神经错乱,出门乱走,走到徐家汇的一条小河边,跳下河去,幸遇人救起,不曾丧命。”中国新公学的经费困难,一个干事竟然如此负责,以至于精神恍惚。
《四十自述》读后感(六):读胡适《四十自述》
读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在自序中首先提到了自己的“传记热”: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鼓吹朋友们写自传;而他自己则是开始写《四十自述》[注1]。我不能排除他在写传记文章(还有写日记、书信)时怀有这样的私心:期望借自己的文字维护自身的某种形象,通过对历史与记忆的筛选来完成自己符号化的不朽——因为他自己堂而皇之的说法是“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劝过一些朋友(例如林长民、梁启超、蔡元培等等)做自传,然而结果却是遗憾多于感动,因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得一个计划搁浅,正如他自己就因为出国而中断了传记的书写——他把四十年的生活划为三段(留学之前 1891-1910,留学期间 1910-1917,归国之后 1917-1931),而《四十自述》仅用六篇文章记叙了第一段的生活,仅用了一篇“附录”附上了“文学革命的开始”——他为“中国传记文学”贡献的这本薄薄的书,我把它列作争鸣学会的参考书目来阅读,最早只是猎奇与求知的意图,至于阅读与写作能带来什么意外,我就先不管了。
(一)
我赞同胡适在“谨严的历史叙述”外的“小说式的文字”的尝试,我赞同作家对于自己创作自由的充分把握;这样的心态使我认为《我的母亲的订婚》这篇“小说式的文字”颇有趣,我甚至认为这篇文字反映出胡适性格中十分可爱的一面——尽管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文字也是它。
(二)
三岁的胡适认得近一千个字,三岁的胡适失去了父亲,三岁的胡适进入学堂,开始了《九年的家乡教育》。
在这一篇文字里,我们会看到有三种主要的力量参与了胡适的成长:一是儒学的人生信条与伦理传统,主要依据着其父亲所编的两本书与学堂中的儒家经典;二是“笑话书”(即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在内”),使他“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与“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他母亲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
(三)
《从拜神到无神》揭示的是这样的矛盾:程朱理学与神佛迷信;前者提倡“格物穷理”,教人“即物而穷其理”;后者令人迷信神佛地狱,陷入宗教形式而求神灵庇佑。
朱子《小学》“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一段话,《资治通鉴》中记范缜《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一段话,让胡适相信:“我不知不觉的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范缜与人论辩的话,动摇了胡适家中女眷所传染的“佛教的果报轮回说”。经过这样的思想解放,胡适不再怕地狱与轮回,不再虔诚拜佛拜神,他甚至很大胆地假扮鬼神附身,以开脱自己喝醉酒说疯话的胡闹行为!
(四)
《在上海(一)》和《在上海(二)》写的是从1904至1908年,胡适在上海求学的经历(他在上海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
在梅溪学堂,胡适曾纠正先生的错误:“这个'传曰'是《易经》的《系辞传》,不是《左传》”;根据先生出的题“孝弟说”而“勉强写了一百多字”,“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进学时是第五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关于这个时期,我还要收为素材的是这几件事:他某次作文被命题《原日本之所由强》;煽动革命的思想有很强的号召力,邹容《革命军》被传抄;日俄战争爆发,“这时候中国的舆论和民众心理都表同情于日本,都痛恨俄国,又都痛恨清政府的宣告独立”。
在澄衷学堂,他成绩优异,“一年升了四班”(进学时也是第五班)。素材:严复译的《天演论》风行全国,胡适的“适”即是出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震荡感动”了胡适,后一书留给胡适的“失望”感促使他有了补作中国哲学史的“野心”;第二年,“发起各斋组织‘自治会’”,发表《论性》演说,驳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用“科学知识”、“地心吸力”知识驳孟子“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也”),宣扬告子、王阳明的主张:人性本无善无恶,却又可善可恶;做了西一斋(第二班)班长,因为同学被开除而向上抗议,被记大过,生去意。
在中国公学。该校由不满日本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归国的留学生所创办,与革命党关系密切(关键字:《民报》、同盟会、剪辫子),是第一个用“普通话”教授的学校,“试行一种民主政治的制度”(分执行与评议两部)。胡适加入竞业学会,该学会创办《竞业旬报》;他在报上写白话文,写章回小说(《真如岛》,用意“破除迷信,开通民智”),“自由发表和整理思想”(宣扬无神论、痛论“苟且”的思想、《论继承之不近人情》、无后主义和“社会不朽”思想),最后还成为该报主编。在中国公学期间,胡适接触并且痴迷于古体诗歌,“发奋读诗,想要做个诗人”,后来还“颇有少年诗人之名”。
(五)
按时间与事件脉络,《我怎样到外国去》主要记述了从1908到1910年间发生的中国公学学潮事件与考取留美官费一事。前一事简述:中国公学由于种种原因从学生为主体的“共和国家”制度变为董事会主体的制度,学生争取治校权利(组织了“校友会”),遭到压迫,于是一群学生退学而筹办“中国新公学”,但终因为条件艰苦,坚持一年后解散。几个插曲:胡适家中衰败,有破产危机,得机遇而“在新公学做教员”(教英文);家事败坏,新公学解散,忧愁烦闷时,胡适跟着“浪漫的朋友”“堕落”,曾大醉,打了巡警,进了巡捕房;留美考试国文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谈考据,得满分;原名胡洪骍,“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临时改用“胡适”名,考了55名(总70名)。。。。。。
(六)
《四十自述》的最后一篇题为《附录》(大概有对应第一篇《序幕》的意思),副题为《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我认为它是对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注2]中语“中国传统在面临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时究竟应该怎样转化的问题”的具体阐述;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当人们都说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那之前胡适的争辩、觉悟、困惑、自信、寂寞、失望、试验。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在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一年多的文学讨论”。留美学生最先关注的是“中国文字的问题”,例如赵元任论“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胡适论“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随后,胡适提“要须作诗如作文”而引发“诗国革命”的争辩,经过一轮交流,胡适称自己“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他“敢正式承认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胡适还写到,因为朋友间的“大笔战”,他被“逼上了决心做白话诗的路上去”,写了第一首白话诗也就是著名的《蝴蝶》(原诗名《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七)
大段大段地引用文章、日记、书信,这应是胡适行文的一大风格特点——他自己称文章长短处时说的是“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说说自己做读书笔记的长短处:我经常是摘抄而不评论,或者习惯了咬文嚼字、断章取义地引用和化用,导致的结果是,我自认为得到了不少收获,阅读与写作使得自己进步,但是我的读书笔记注定不能取悦于所有读者——就像我的其它的凌乱的文字一样。)
读这本自传,我得到了阅读《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重寻胡适历程》时所不曾有过的感受:很显然,这里多的是一种亲近感,多的是切入心路历程(或者说记忆片段)的视角;很顺然,它留给我对于成长、对于思想文化、对于为人处事的启发也最多,(大概还不能清楚向你说出来);它正好又与我刚读的《约翰穆勒自传》一道提示了我要接着思索环境影响、个人教育、日记书信传记的写作、类似的问题。
历来有“四十不惑”的说法,我可以假想自己现在到了四十岁,我假想自己在这时候也写了一本传记,那么,我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我的文字里面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注1]《四十自述》 胡适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数130余。
[注2]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是争鸣学会第八期书目。
——2012-04-30 云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