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恶的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恶的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恶的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

  《万恶的拖延症》是一本由约瑟夫·费拉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一):哈书摘

  1.我们拖延做事犹豫不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拖延表现。你可能希望不用作决定,或者由别人为你作决定。也许你没有渊博知识和足够的才智作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2.即使作的决定是错误的,也比不作决定要好得多。

  3.不要过高地估计你所拥有时间,总是认为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某个人物是非常危险想法,这会让你产生一种自己永生的幻觉。

  4.莎士比亚说过:“曾经爱过但又失去也要比从来都没爱过要好得多。”

  5.如果你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你同样有能力作出选择,向那些导致你犹豫不决的不理性的想法发起挑战,试着写篇日志

  6.如果你总逃避作决定,不想真正地了解你自己,你就无法享受生命完整性。

  7.不要对自己或者他人说:“我无法作出选择。”应该说:“我自己作选择,我能够作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但我选择这样做。”

  8.你有能力做出决策,不依赖别人,让别人为你拿主意。的确,会有一些决定可能是错误的,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是错误的,而且你作的许多决定也会为你带来成功。不要一直藏匿在你的舒适区,拓宽你的眼界,发展你的能力。

  9.如何作出更明智的决定

  ①限制选择数量。一直分类,尽可能地缩小你的选择范围

  ②记下你的想法。记下每一个组织你采取行动的想法,然后逐一打消那些念头。

  ③权衡利弊。列一个清单分析利弊得失

  ④不要瞻前顾后。一旦你决定了某件事,坚持下去。

  ⑤不要着急。一定要注意,在作决定时一定要慢慢来,但不是要拖延。

  10.在等待时,你应该学会向变化妥协,适应周围发生的变化,让自己融入其中。在等待时,你也可以学着有耐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11.当你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充分利用你的时间,为下一步作好打算。学一些新的知识,为新的工作准备,或者深入了解医疗程序的利弊,或者提高你的社交能力,去开始一段新的关系

  12.把整个写作任务分成不同的步骤,列一个目的提纲,然后填充细节部分

  13.对学业拖延者时间管理的几点建议

  ①从实际出发。在适合的时间里,做你需要完成的任务。

  ②凡事多给自己留点儿时间。

  ③制定完整的计划,节省时间。

  ④灵活变通。

  ⑤安排娱乐时间。

  ⑥先完成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先做困难的事,简单的事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⑦充分利用等待的时间。

  ⑧找出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间段。

  ⑨选择一个固定学习地点。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学习,一到那个地点你就会联想到学习。

  ⑩选择一个学习伙伴。

  ⑪学会说不。

  14.学业拖延者需要集中精力在手头的任务上,即现在需要做的事情,立刻开始。问题不会自己消失,课业永远在那里。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二):彻底与拖延拜拜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拖延症也许就是我们身上外显的一根刺,在这根刺的后面藏着许多垃圾污垢。虽然我做事几乎不拖延,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很多启示同时在一点一点摸索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干扰源,例如手机电脑网络等,当我们想要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时,一个他人的短信也许就可以让我们转移注意力,去干其他事情,甚至很难再回到最初的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简化周围所有的干扰源,把所有认为可能会打断我们专注状态的东西全部通通切断。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断开网络连接,把手机调到静音,找一个独处的环境开始写作,直到写完。这种保持专注的状态很重要,本来磨磨蹭蹭要2个小时做完的事情,我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那么节省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彻底的放松。这样即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好好的休息

  有的时候由于我们追求完美心理在作怪,导致我们还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情就已经在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而焦虑,最后结果是我们迟迟不敢开始着手去做,使得任务拖延。事实上,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很低的起点,例如我要达到一口气做20个仰卧起坐,那么我可以第一天只做10个,第二天增加到15个。这样,起点很低,我就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做完并且不会痛苦,我也就敢于开始,而不是只停留在幻想阶段。我们所拖延的大多数任务,都是因为我们把它想得太难了,太痛苦了,当我们把起点放低,我们会立即去做。

  有的时候能够完成任务的真正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去做。我们永远不要有托付给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是非常不可靠的,即使这个人准确的像时钟一样,它也有电池用完停下来的一天。我们有的时候指望别人能够做某件事情,还不如自己去做,虽然痛苦点,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工作的进度,而不是想法设法督促他人。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Ferrari博士这本书讲的是拖延症(Procrastinating),他本人是德保尔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研究的主要专家。在天朝,但凡专家写的东西,一定长篇累牍高深莫测,且附学术理论数据表格。《万恶的拖延症》显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不属于衬纸上赫然出现的“职场励志”标签,它只是一个心灵小品,或者说是拖延症患者的一剂药引子。

  别把拖延“美化”为懒

  处理事情的时候,面对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马上面对或稍后处理。百度百科里对拖延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外显或内隐的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拖延使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或者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刚启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有目的的”,我觉得这是拖延和懒的本质区别。懒很可能是先天的,是性格缺陷。拖延一般是由后天不良习惯养成的。一个人办事缓慢,不痛快,时间观念差,经常拖后延期,一般是事先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但在主观上却执拗的忽略、懈怠,这本身就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Ferrari博士对拖延行为的鉴定一针见血:“为什么你打算推迟你的行动,决定不采取行动很可能与你根本不想做的意图有关。”

  20岁时候,人生似乎还很长,有充裕的时间放松和思考;40岁的时候,人生似乎加快了脚步,一些年轻时没去的地方没做的事,似乎更加力不从心了;80岁的时候,当你老了,只能从电视和广播里知道那些你曾经做过和想做却未曾去做的事,还会拿“我年轻时总是很懒,也没时间”做借口吗?是会细细回味美好时光,还是会心存遗憾呢?

  人人会拖延 深浅有不同

  除了本书,很多心理学家也都认为拖延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害怕改变,对未知的恐惧,害怕失败完美主意等等,拖延是自我心理防卫的一种过敏形式。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不想去适应适应新的环境,不想去学习新的知识,不想涉足新的领域……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这个“病症”体现在“不去做”的各种借口:没时间、没想起来、明天再说、以后再做……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拖延症的调查案例,其中一个较为典型是关于体育锻炼的人的:调查显示,很多声称体育锻炼的人,两个月后只有25%的人仍在坚持锻炼,其余75%的人干嘛去了?没有时间(他们有时间看每周播三次的电视节目),办不起健身卡(他们可以每天喝双份的意大利咖啡),诸如此类借口不胜枚举。而在拖延症众多借口中,伪装得最冠冕堂皇的,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表面上看来与世无争,颇具禅意,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不主动听之任之逆来顺受……我们在赞叹人们面对生活时的“顺其自然”心境,也不得不为其未来担忧。

  “没病走两步”

  前阵子有网友微博里转发了一条《扁鹊见蔡桓公》的笑话: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曰:“走两步,没病走两步!”先别笑,真的有很多拖延症患者面对自己的“病症”时,选择视而不见

  书中指出,从一种拖延生活向另一种不拖延的生活转变,过渡期是极其痛苦的,但是可以在社会朋友的帮助下度过难关。有时候,对待问题不去采取行动或许让你手足无措,这时候,找到一些促使你做出行动或支持你改变想法的人,去朋友那里发发牢骚、去家人那里诉说恐惧跟担心是十分必要的。主动的寻求帮助,在大家的建议和推动下,可以逐渐远离和治愈拖延症。无论如何,一个迷茫无所适从的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学者,Ferrari博士《万恶的拖延症》不枯燥,入理深,语言亦十分生动。特别是在通读之后反思其中的几个小细节,更是令人心生慨叹,回味无穷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四):只是一个Guide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till Procrastinating: the no-regrets guide to getting it done)比翻译过来的中文名称更能说明书的类型和内容,guide,就是一本最偏向于实用的指导而已,所以书中并没有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各章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顺序。书中涉及到的很多说明都是浅尝辄止感觉大部分话都是常见励志书的大话空话,没有深入的分析,只是在不断地取一些场景下的拖延例子,然后说这样是不对的,会造成多坏的影响,如果再不断地强调不拖延的话会有一个多好的心情等等等等。这些大道理每个人都懂,拖延者的问题就在于知道应该去做和不做的后果但是还是不去做,应该从更深层的心理学本质上进行分析才更合适。这本书至少对自己指导不大,可作为入门级的书籍来看。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五):不要准时迟到

  拖延症的定义是有目的的推迟开始或完成某项活动的四件,从而导致自我感觉糟糕。作者又例举出他曾听过数不清的人对他说:可是,拖延到最后时刻完成,会令我的效率成倍的提高,而且,我的任务最后也还是完成了呀?看到这句话,不仅让我想起大学时我的一次看起来属于拖延症范畴的行为。

  大三的时候,我们要完成本专业另一项等级不同的考试论文(临毕业还可以直接将之作为毕业论文,事实上,前者的要求比毕业论文还要高一些),当时我的论文导师是系主任,是个常让大伙很郁闷幽默胖子,故而经常给我们的论文弄出一些别的导师都没有的要求来。在大家都哀鸿遍野开始因为选题或材料等问题被胖哥主任讽刺的时候我却还是连初稿都没交上去,大伙一边不停的催我赶紧交一边幸灾乐祸的等着看我被训,因为我确实是不仅没交而是压根就还没动笔。结果胖哥出人意料的并没有刁难我而是选择沉默不语。直到某个周一论文的第二稿上交时间要到了,我利用周六的半个下午在笔记本上把论文的初稿给敲了出来。然后出门打了一份交给导师。更加令大伙愤怒的事是导师翻了翻我的论文然后就放进抽屉继续狠狠的评论他们写的各种毛病。直到最终要定稿了,我被叫去讨论了几个关于语言组织与取舍的问题后,胖主任在我的论文意见栏里批上一个良好(我毕业后才知道这家伙给人评价从来都只有“及格”与“不及格”)然后我就去答辩了,顺利过关,据同学说我答辩完跑路后,联合办学派来的教授还在大加赞赏我的论文,从选题到理论水平夸了个遍。后来,同学愈加对我愤愤,可惜的是,却没有一个人来问我究竟为什么?如果他们来的话,我可以从柜子里搬出一堆大大小小的读书笔记,告诉他们,尽管他们从导师通知的时候就开始“写”论文了,我的论文却是从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的,三年如果抵不上你们两个月的话,那就真是笑话了。论文的这件事,让我想到最近晚上流传的那个笑话:导师说你这博士论文写的什么玩意我压根就看不懂。博士生怒答:我写了三年才写出来的论文又不是小说你随便翻翻就能看懂么。全场静默,全票优秀。所以,你看出来了么,你可以说我在找机会自夸,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想告诉你,其实很多你以为有严重拖延症的人不仅不拖延,而且准备的比谁都周密。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比率20%,也就是说每100个人当中约有20人有拖延症,不因年龄、性别、学历而比率不同。很多人认为时间管理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遏制拖延症,作者却认为那仅是一块治标不治本的创口贴而已,短期的丁点儿进步还会很容易迷惑你,我们要从方方面面给拖延症下药,作者谈到自己儿子参加的乐队老师对他们说的一句话也令我感慨颇深:早到即准时,准时即迟到。

  回想起来,这句话也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信奉并践行的,难怪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六):战胜拖延

  一直对英文中procrastination这个词的情结比较深,对于一个一直对“拖延”观念模糊却有类似行为习惯的人、毫无疑问地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原来还有人对拖延症做过研究。这是一个严谨学术研究后的轻松报告:从命题假设到临床观察研究,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其实,不用担心这种心理学研究没有充足的取材和有力的数据支持。研究者认为,这种小小的“顽疾”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推迟,偶尔会有等待,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拖延。

  有时,明知道任务期限就要到了,你就是不想做——同时也打算从最后一刻开始;有时,你说你爱deadline,声称压力之下你会完成得更加出彩;有时,你说:这是完美主义的恶意驱使。当你的生活中发生这样一些情况的时候,你一定会地想要看一看研究结果对于你、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发生作何归结,以便启示、提升自己。

  约瑟夫•费拉里博士将 “拖延症”定义为:“出于自愿地拖延某事,尽管你知道这样的耽搁会让你感觉更加糟糕”,另一个相关定义为“自愿地、无理性地推迟某事,尽管你知道这样的耽搁会让你付出代价,或者给你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拖延症常常给我们带来自我挫败感:拖延者会突然不愉快、陷入悲观、在意想不到的好事发生时有罪恶感、失败时怨天尤人。

  冲动

  我曾经以为,冲动做事的人和和拖延症者一定是对立的——一方爱迅速的把事情做完,另一方更倾向于追求准确率,然而这二者并非对立。拖延越严重的人,越容易在最后期限到来时变得冲动,无法追求准确率。其实,冲动和拖延更像一块硬币的两面,因为它们,人们无法享受生活的快乐、圆满和幸福。

  完美主义的神话

  我自认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好似完美主义永远和拖延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拖延者的完美倾向很容易地为拖延找到了辩解和归属: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而我诚实地认为,犹豫、徘徊,丝毫不能帮助我将我想要做好的事情完成好,反而会降低事情完成的质量。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我们的优点凸显了我们的存在价值,但我们的缺点也不可或缺,这些自身特质让我们成为活生生的我们自己。

  生活需要博弈和冒险精神

  据说,有一种拖拉的原型是,为了逃避事情的结果或者不想看到某种情境而采取拖延。恐惧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社会孤立,担心被欺骗。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事情是不可控的,其结果也是不可预期的,你选择了拖延,趋向简单的事、或不做任何努力。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在做决定的时刻,最好的就是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最糟糕的是什么也不做。”冒险和博弈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努力保持前行,设法让事情发生、心情便不会太差。

  只管去做

  耐克的经典广告语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Just do it。如果说立刻行动起来,可能会与困难正面交锋、遭遇失败,或者获得好处、体验到快乐。但重要的是,我们行动了起来。

  在这个任何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行的时代,我们养成了权衡利弊再行动的习惯,但有些时候,我们只是去做就可以了,只管现在,去做。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七):在认清“拖延”的基础上克服拖延

  拖延症啊,拖延症!当初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万恶的拖延症》就被它吸引过去了!我估计自己是有点拖延症的症状的。就拿这个写书评没说,老是拖着不写,看看时间实在拖的太久了,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才匆匆的动笔赶写这书评。平时写论文也是这样,截止时间快到了,才急匆匆赶出来。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出一些有用的方法或是措施,能帮我改正这个缺点,或者至少帮我减轻拖延症的症状。

  到底什么是拖延?作者引经据典,对此解释了一番。 作者先从“拖延”一词的词源上说起,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rocrastinatus”,其意思为“将事情放到明天做”。1995年时候,作者和他研究者把拖延定义为“有目的地推迟开始或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自我感觉糟糕”。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人们拖延——不完成任务——的结果是,个体通常会因为自己的拖延产生负面情绪,表现为焦虑、后悔等。如果严格从定义上来界定,我的行为可以归在拖延之列,但可能是我的心态比较好,后悔有一点,焦虑倒也谈不上。我想,我至多算是一个轻度患者吧,还没到严重的程度。但作者接下去论述,让我有点坐不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似乎逐渐适应了这些消极情感,变得麻木不仁了。”我是这样吗?我已经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兴趣了?或者是不愿意做了?生活中的我不是这样的,我还是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书中,作者还分析了拖延和延期、暂缓等概念的区别。一个人因为另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它其他事情延后去做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拖延,有一个说法,我有点窃喜,因为我有时候延期做某事,是因为有另外一些事情要去完成。

  但作者说法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拖延这种消极行为是不可取的、不可接受的。一些拖延者是往往会找到一些借口,把这些借口当作他们不完成目标任务的种种理由的。作者和他的同事的研究结论是:拖延意味着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它会破坏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拖延不会给你带来学业或者事业上的成功,甚至在在一些病例中,拖延是精神不正常的征兆。看来,拖延还是危害挺好。我们必须通过努力,想办法克服这个毛病。这本书还分析了拖延症产生三个原因:逆反、报复、懊悔。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如何帮我们克服拖延的书籍,但书中提到的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建议还是有一点价值的。比如书中对学业拖延者的时间管理的十一点建议(参见书的第101——102页),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八):小喷油,我不是包治百病的蒙古大夫

  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我沉痛的宣布一个消息:小喷油们,其实大家都有病!“什么病?”“拖延症是也!”“我有病,你有药么?”“没有,拖延症这种心理学的世纪性疑难杂症,堪比医学界的AIDS,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但是,据本文作者研究了很多年得出的结论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只有蒙古大夫才敢拍胸脯说自己是包治百病,作为一个谨慎的科学工作者,作者信奉的是悲观主义,他的意思是,如果想看完这书就治好你的病,那是绝对不可能滴!”“&%#@#%&*…@*&%!”

  “ 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想哭 老婆臭名昭著不行我也出书 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 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 喂喂,你干啥呢,回来,绕远了。

  实际上,我写下蒙古大夫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自动联想起芙蓉姐夫这首歌,而且我还哼出声来了。当年我们都觉得王蓉这首歌唱得真痛快,但是今时今日,芙蓉姐姐华丽蜕变瘦身成功,接受采访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而王蓉早已被雨打风吹去,落魄不忍再提。

  其实我觉得芙蓉姐姐和凤姐完全可以作为“抗拖延症形象大使“出现,当我们无聊地在网上浪费时间和生命,看她们的笑话的时候,她们已经借此机会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芙蓉姐姐接受新华社专访、凤姐移民美国而且言谈屡见锋芒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是她们成功的助推剂,她们成功了,而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我们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变化,可能只是早生了华发,抱怨也更加多了而已。

  凤姐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说:我从小家境贫寒。因此失去公平的教育机会。在上海打工时,常常失业(失业不是很正常的事么?)而我没有失业救济(哪个中国人有失业救济)?每当有老板对我说:明天你不用来时,我就想我是不是要饿死了。我常常活在被饿死的恐惧中。没人判我死刑。而我却会因为丢工作而失去生命权。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在面临的困境,但是凤姐只有一个,很多人都对社会的不公感到不满,但是真正用行动去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并不多。其实拖延症并不是诸如暑假最后一天才疯狂赶作业这样的小事,它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命运漠不关心和无力掌控的态度,拖延症患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等待上,等待一个伟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这个伟人有时候是老大哥有时候是白马王子,由于你是坐等的状态,所以你无法决定你等来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女生经常问,我长的不错,中上之姿,家庭条件好工作稳定性格温和,为啥就是木有男盆友?我总是想小声的问一句,估凉,你有把自己推销出去过么?有男人知道你条件好以及了解你想找个男盆友的愿望呢?就像有个小故事里说过,有个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两三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每次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第一次到教堂时,跪在圣坛前,他虔诚地说:“上帝呀,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你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几天后,他又来到教堂,同样跪求说:“上帝呀,你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服从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他的祷告呢?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的困难,我愿终身侍奉您!”就在这个时侯,圣坛上空发出一阵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聆听你的祷告,可是——你最起码,先买一张彩票吧!”

  所有的拖延症患者们,如果你们想中彩票的话,那么,你就先去买一张彩票吧!行动起来!这是本人这个蒙古大夫给大家提出的建议。约瑟夫·费拉里(本文作者)跳出来用鞋底给我一顿狠抽,“你这是唯心主义!老子辛辛苦苦研究这许多年的是科学!嗯,女士们先生们,拖延症并不是不治之症,所以,大家还是不要过于悲观,只要制定好可达成的目标+细化分阶段实行的计划+持续不断的行动,那么,一切都会有所改变的!”(这和我说的有何不同?pia飞~)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九):有效的改变自己,减轻拖延症状

  最近一周内,“拖延症”这三个字总是挂在我嘴边,最后连儿子和老公都在我的带动下说了起来,很明显,这便是受到《万恶的拖延症》这一书的影响。

  一直感觉自己的拖延症很厉害,所以当初想看本书的原因,是好奇的希望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如此。接到书后,很好,我没有拖延的将之一口气读完,不过也因此继续拖延之前寄来的书,这算不算另一种拖延的行为呢?呵呵。

  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在阅读中,我毫无疑问的肯定,自己便是“寻求刺激的拖延者”。

  从读初中开始,就记得自己是每天学校要关门的前一秒,我就挤进去的那种学生。当然,我从不迟到,但是也绝不早到。

  寒暑假作业都是等到最后几天才完成。

  考试前的一星期,才疯狂的复习。

  做设计师的时候,会拖一两个星期后,才花一两天把整套图纸交出。

  当记者时,每个月都要在月中截稿的当天或者迟一天才将稿子发出。

  ……

  因为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大的教训,所以这种拖延症的严重性,我一直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有种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爆发力很强大。

  但是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突然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拖延症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病,并且得了这种病的人,对自己所产生的后果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反而会找很多的借口。

  比如以前我会躺在床上,幻想自己已经起床梳洗,然后吃早餐背着书包出门了。但是结果是做多了一个梦,等到最后才急急忙忙的起床。

  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被意外的事打扰,所以一旦最后没有时间,考试的成绩就会下降很多。

  画设计图时,对于有些朋友作为友情而麻烦我画的图,会一拖再拖,甚至最后不了了之。这明显对自己的信誉是有所伤害的。

  月中赶稿时,由于压力太大,需要熬夜,脾气会变得暴躁,且一旦主编将稿子打回返稿时,我便会接受不了的大发脾气。

  我的小说至今一直没有完成,而好友们甚至帮我联系过出版社,对于这一点,更是极度惭愧。

  ……

  连老公和妈妈也对我的这个毛病深恶痛疾,每当他们要我去做一件事时,一定会狂打电话的连续催我两三天,逼得我只好立刻去做,免得再受电话的狂轰滥炸。

  所以,当书中告诉我们,有拖延症毛病的人,是多么令人厌恶时,我是真的决心改变了。

  按照书中的建议,我做了以下的改变:

  一是继续使用小本子记录当天、本周、本月要完成的事,对于当天要完成的事,既要酌量,又要非常具体,包括要做的家务、要看的书、要写的评,都一一列出,每完成一件就划去一项。(这一点其实也一直有坚持,但是现在会更加具体。)

  二是尽量节约时间,做到效率更高。比如我很少花两三个钟头的完整时间去看一本书(小说可能除外),但是我随时会带一本书在身上,无论是外出搭地铁,还是在医院等待、外出吃饭……只要有时间都会拿出来看,通过这样一种化整为零的方法,便可以有效的看完我每个月需要看的二十多本书。(这一点倒是一直做得很好。)

  三是尽量将工作的时间先安排好。现在每个月一开完月中策划会,我便会先积极的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题目罗列出来,先进行研究、列出方案,选择单位,然后主动的打电话联系。由于我有电话恐惧症,所以每次能使用其他工具(比如网络)时,我还是会少用电话, 但是逼不得已之时,也会努力完成,减少回避性拖延的时间。最后安排一个星期完成全部的采访与稿件,逐步克服拖延交稿的时间。且由于最近更加的积极主动,稿件也很符合公司的要求,基本不需要再返稿,这同样也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更不会给同事一种很骄傲的感觉。

  四是不能做到,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要学会拒绝。宁愿事前拒绝,也比事后再拖延给人的感觉好。通过这样,也可以有效的减少自己浪费的时间。

  五是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好。我减少了自己看美剧、睡懒觉的时间,而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在剩余时间里再做自己的工作,这样也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共度。

  六是像家务这样的繁琐且无休止的事,我也坚持每天在工作或者阅读疲累的间隙中,抽出半个小时来完成。这样屋子既能保持整洁,又不会平时浪费时间,等到大清扫时又过度辛苦。很赞赏书中说的一句:“正确区分生命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能帮你节省时间,避免棘手的事情发生。”对此我深表同意。有邻居抱怨我家中达不到她的理想标准,不够干净(因为我两三天拖一次地,且书桌上总是摆满了我写评的书),并且说假如是她,会每天从早到晚的将家收拾得一尘不染,我对此只能一笑置之。她喜欢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清洁上,不意味我也必须如此。

  七是减少自己过度泛滥的兴趣爱好,集中在一个点上工作。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不可能将之竭尽所能的透支用尽。更要明白自己不是天才,不可能样样俱到。

  目前,通过这样的调整,我发现自己的生活既充满规律又富有挑战,且每天所能完成的事情比之前多了很多,且不再抱怨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能有效的改变自己,减轻拖延症状,真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

  《万恶的拖延症》读后感(十):人格重塑得启蒙教材

  虽然读的是理工科,但身边不少有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朋友。于是自己便对这类东西也感兴趣起来。

  能读《万恶的拖延症》这本书也属于朋友推荐,当时正职“失眠拖延得困扰”于是就料有兴趣的读了它。这本书比较慢热。关于拖延症的定义体现在书中得每一个独立章节中。因为拖延症的成因不同,发作方式也各有千秋。有的是外界压力引起的,有得是自身情绪寻求刺激形成的,有的处于对决策得逃避,等等。然后我方才觉得自己所谓的“失眠拖延”其实不算在拖延症的一种。因为所谓“拖延症”是情绪和实际行动不能一致,出现偏差之后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一种轻微心理病症,是形成其它类心理问题的较根源得其中一种。所以,克服拖延症是获得人格重塑得第一步。

  没有人愿意过拖沓被动得生活,就好比人们都希望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购买自己喜欢得商品,然后安然欣赏使用或者观赏它们得时光一样。不拖延,同样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及时地推进自身愿望的实现和达成。这样,人们才能过上更加知足和快乐得生活。这也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社会问题上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万恶得拖延症》以学术却又不乏味的文字,独立成章,各个击破地探讨了每一种拖延方式的克服方法。干净利索,简单有效(貌似这个还需要看个人)。至少笔者是在于朋友看电影闲聊小聚,旅途间隙等时间轻松读完的。而且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迅速入手不拖延的存在。

  当然,在作为本人不是一个拖延症的人来说。此书未免有些许无趣。在读它的过程中总会觉得,这样得事情,自己应该不会去拖着不做,或者那样的状态自己应该不会有得看法。然后会默默地会心一笑,自信地说,我已经是一个很完善地可以唾弃拖延症得人了~(笑)。不过,世间万物,人生百态,没有人会没有弱点,也没有人会所有事情都可以当机立断。每当觉得一些境遇自己经历过时,同样会觉得在类似状况下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眼神坚定)。总之还是觉得此书不算立志,更胜休闲。

  till Procrastinating?Read at the present!(还在拖延么?当下开始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