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树上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树上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树上的时光》的读后感10篇

  《树上的时光》是一本由韩奈德著作,猫头鹰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一):与“我”重逢——遇见鹰树的那一天我遇见自己

  我有自闭症; 我唯一的爱好是爬树; 我每天至少要爬三棵树; 我喜欢与树有关的一切; 我知道世界上所有树的名字; 我经常待在树上就忘记了时间存在; 我经常被消防员们用升降梯从树上接下来; 我把身边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想象成对应的树; 直到我在一颗红雪松上整整待了一百二十一分钟,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棵“鹰树”的三月的一个早上,我知道它对我有一种不可描述的魔力。或许从那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那棵鹰树在我脑海挥之不去,那样的一棵树一直“诱惑”着我,令我着迷——那棵我见过最高大的树,彻底的长在我心里了。当然,我又忘记了妈妈在树下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声。 大人们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矩,来管理像我这样的小孩——妈妈让我每爬三棵树就要告诉她我接下来的计划;我因为爬树而受伤他们要剥夺妈妈作为我监护人的权力;所有自闭的小孩都要在一个学校里进行管理和教育。我开始尝试着告诉别人关于我心中的那棵鹰树,告诉他们那棵树是有多么的特别,它对我们的生活,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多么的重要,希望他们不要砍掉那棵树。我开始克服心中的障碍,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可是尽管到最后,那颗巨大的鹰树还是被砍掉了,我也终于在那之前爬上了它,这是我从第一次遇到鹰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我做到了。 韩奈德以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视角去展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眼中的世界,他用一个自闭症的孩子细腻的观察和敏感内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闭症人物故事看似是一个美国小孩为了一棵树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国派故事,实际上展现了一个自闭症儿童内心美好的世界,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小说。这样写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于主人公马奇的所感所想,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是最能体会的。小说越往下读越觉得动人,以自闭症为主题的小说创作目的部分都基于让我们认识这个就在我们生活中的群体。作者韩奈德做到了这一点,他用第一视角和生动的描述将这个自闭症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所有想法,都是那么的简单真诚地出自内心。 小说的笔调是十分和缓细腻的,完全以自我的口吻去叙述了自己的世界,可以说一开始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官存在,在到后面也融入了对别人和世界的理解。毫无疑问,小说中的主人公马奇和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描述的那样,毫不为过地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他知道所有有关树的知识,他在形容颜色时用他所知道的树的颜色来描述相对应的色彩,他甚至和别人表达自己对一种树木的了解时仿佛一气呵成。有自闭症的孩子总是在内心筑起一道围墙,墙内是自己的精彩世界,从不展现给墙外的人看。这本小说不仅很好的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自闭症男孩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自闭症男孩打破心中这堵围墙,认知并超越自我的故事。而这一切的来源,竟是因为一棵树。 那棵高大的鹰树可以看成是象征着男孩心中的那堵围墙,小说的结尾经过男孩的种种努力鹰树依然被砍掉了,男孩心中的那堵围墙也倒塌了。但小说的结尾很好,意味深长。毕竟男孩曾经疯狂的爱过那棵树,就像大多数自闭症孩子砌起那堵墙是为了保护自己,马奇爱着那棵树努力学会与别人去沟通,到最后才发现他拆掉的也是自己心中的围墙,发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与周围人不可或缺的联系。小说读来整体上也是温暖动人的,作者韩奈德在基于一个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小说,也因为他从小在中国长大,他把主人公马奇设定成一个有着一半亚裔血统,一半美国血统的男孩。小说中关于马奇的父亲——住在亚利桑那州的亚裔父亲始终是一个隐秘的存在,小说中的很多细节铺垫了我的生活环境,韩奈德的笔触相当细致,不仅完美地勾画了一个自闭症男孩的形象,还将这个男孩自我认知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二):一个孤独少年艰辛融入集体的故事

  《树上的时光》写的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树的故事。

  一个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马奇”(March,也有三月的意思)的混血美国少年,对树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感情,每天都要爬树,在树上度过一段时光。

  很多人过了7、8岁就不再爬树,尽管马奇已经14岁了,但是他还是离不开树,照爬不误,并且一定要生活在有树的地方父母因此分居,他虽然知道,但并不在乎,大概有些特殊才华的孩子都是这样吧,缺少对正常感情和情绪的感知能力。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Sheldon),马奇更感兴趣的是树叶生长展示出的斐波那契数列。

  马奇的妈妈更喜欢叫他彼得,尽管他从来不回应。虽然作者很少用笔墨直接展示这位母亲的艰难生活,但还是能够勾勒出来:单身,带着一个泛自闭症的孩子,常常因为这个孩子的古怪行为遭到邻居的报警,总是搬家。每周要带这个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只有一个弟弟能偶尔开车过来支持一下她。甚至,弟弟新交的女朋友也被这个孩子吓坏,报警了。她的心里一定接近崩溃。从马奇的视角看,妈妈常常无缘无故地流泪,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一句话没说完就泪流满面。他不懂,但是我懂了。这位母亲一定无数次地为孩子的将来担忧,所有人都不接纳他,离他而去,即便是自己,将来也要先走一步。那时候,他一个人在世上,要怎么办?

  泛自闭症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很多人对这一病症的了解并不全面。泛自闭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动作上的抽搐、声语上的抽搐、感觉上或心理上抽搐等,他们常有特殊天赋。漫画家朱德庸也患有泛自闭症,每次在公共场合接受采访的时候,都会非常紧张不安全身肌肉都是紧绷的,参加完活动甚至会虚脱。当众发言对有些人来说是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对泛自闭症的人来说则非常痛苦,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马奇也是一个天才,他拥有“照相机”式记忆能力,了解关于树的很多知识,甚至可以与奥林匹亚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侃侃而谈,引起对方的兴趣。同时,他也有泛自闭症的其他典型症状,和其他人一有分歧就变得很激动,有时控制不住动作上的抽搐,甚至伤害到自己和亲人。庆幸的是他的妈妈依然爱他、陪伴他、照料他,定时带他去看医生。所以,当他遇到人生中第一个巨大的危机,最喜欢的一棵鹰树要被砍掉时,他的表现出人意料。马奇主动尝试和周围的人沟通,寻求理解和帮助,甚至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在公开场合演讲,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诉求,一起保护鹰树。

  《越狱》第五季开播后,主角米勒的一个演讲视频在微博上流传。他坦言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一直被当做异类,他的世界里只有“我”,鲜有“我们”。因剧爆火以后,为了维护形象,米勒还一度选择在公众面前伪装自己。整场演讲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悲壮,一个人想融入到集体中,并真实地表达自己是多么艰难。米勒最终做到了,马奇也做到了。这是他们身上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当彼得•马奇•王站在市政厅里,忍耐着紧张和慌乱,忍耐着皮肤上的灼烧感,在市长、市议会成员和听众面前演讲的时刻,堪称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令人莫名激动!

  马奇在演讲中提到,鹰树上生活着一只海鸠——一种受联邦政府保护的濒危鸟类,事情曾一度有了转机。之后,马奇还在深夜偷偷爬上了鹰树,最终坠地受伤。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件事,对于马奇的动机也是众说纷纭:为了救海鸠;为了发表一个声明;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想要自杀。甚至有人说,马奇是在效仿电影怦然心动》的女主角,为了保护鹰树在树上静坐。最后,鹰树还是被砍倒,建起了一处公园。但是在为鹰树呼吁的过程中,马奇长大了,成熟了,他开始对其他人做每一件事的原因都多了一点点的理解。

  他说: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之后,就一心只想跟他在一起。无论对方经历过什么,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感受,无论多方付出多少,她都只想跟他在一起,这就是我对鹰树的感觉。”

  他爱鹰树,他做到了。

  同时,也有更多的人理解了他,也学会如何爱他。本书的开头,舅舅的女友误以为马奇有自残倾向,打电话报警。如今却突破身份限制,出现在只有直系亲属才能参加的精神鉴定听证会上,为马奇发声。

  本书的结尾,喜忧参半,马奇可以留在母亲身边生活,只是要定期去看医生;他的父母离婚了。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三):他内心那棵树

  这是我最近读到的第二本有关于自闭症的孩子的小说,这本书读地起来非常流畅,在翻译上没有什么漏洞,很感人的书,读完也让我感触许多。封面很简洁,一个小人站在一棵比周围高大的树下,我想这也是他与那棵树的故事吧。就如同那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不断成长树,终将倒下的大树,别忘了那些在树上的美好时光。

  韩奈德,美国作家,生于中国台湾,曾在台湾学习,熟悉和喜爱中国文化。本书是他根据和泛自闭症儿童的交往经验,以及家人朋友的真实生活创作的,出版后被誉为能“与《寂静春天》《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相媲美的小说”。

  我们小时候也爬过树,爬过山里的树,那时候只是调皮捣蛋去爬树,根本对树的种类名字根本就没有去研究过,甚至在树上乱刻字的事情也干过。我们没有去在乎树的感受。同龄人到了大概10岁左右就不再去爬树了。现实里的许多人对树的世界根本无法去了解,只会将其大量的砍伐,用来开发游乐场或者建筑,印刷造纸等等用途。这里面都蕴藏着森林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类不开树,因为树木是人类繁衍进化的发源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森林伴随着。人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树木,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树木。树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财富

  但是大量过度的砍伐却对地球自然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水土流流失,缺少了氧气的供应,整个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近年来气候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造成的污染,沙尘暴越来越严重等等环境问题,对人类是个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下去,地球也会被人类所毁灭了。

  书中的主人公马奇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的内心世界只有树,树就是他的全部,从小对树很感兴趣,他能中分辨出各种树的种类,以及各类树的生态生存条件不仅如此他还喜欢爬树,为何要爬树了?因为他很喜欢观察树,可以站在树上和树待在一起很长时间,哪怕是从树上摔下来几次,也无法阻挡他对树的热爱。他讨厌人类砍伐树木的举动,认为人们对树木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他从树上看到了一棵非常巨大古老的树,鹰树,他对此发誓一定要爬上那颗鹰树,通过种种的难关,终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爬上了那棵鹰树,他做到了,对此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找到了心中属于他那个世界,超越了自我,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作者很显然希望通过本书希望能能够引起大家对儿童自闭症的关注,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和生活,希望大众请不要在社会上忽略他们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的环境进行保护也是作者要表达一个观点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四):无论如何,这段光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不断成长、终将倒下的大树。别忘了那些在树上的美好时光。诚诚恳恳的阅读完这本书,难得的外国文学中文笔之流畅,读者阅读起来能够毫不费力。而这个故事,则是运用马奇的角度——这个自闭症儿童的视角来叙述他的故事。这也是独特之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来向你叙述他的所思所想,虽然只是简单的人与树的关系,却能够让读者发觉,这里面所蕴含的深意,不仅仅是一棵大树有关。

  因为父亲的离开,马奇和他的妈妈一起搬去了新的小镇。因为马奇喜欢树,喜欢用爬的方式去感受树。在树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自己所处的地方。而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树专家,才会对镇上最大的树——鹰树兴趣十分浓厚。他最想要去做的就是爬上这棵树,想爬上这棵树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这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越是想爬上这棵树,却更是会遇到重重阻碍。鹰树的地盘被划为私人土地,这块土地马上就会变成住宅用地,而鹰树只会有着被砍伐的结局。而马奇,却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救这棵树。

  从发现鹰树,到为了鹰树去勇敢的走上台前说话。虽然里面向大家铺垫了矛盾的线:父亲和母亲,斯蒂文斯和妈妈,自己与其他人(尤其是与母亲)。而在这个过程在这本书中占据了大面的篇幅,个人认为作者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甚至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14岁的男孩马奇知道有关树的一切,如果可以选择,除了树,他不愿意谈论任何事情。他的妈妈想要去照顾好他,却始终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而他的父亲——这个小说中着墨不多的男子,却选择了逃避现实,甚至在马奇终于勇敢的面对人群表达观点时都没有露面。迈克舅舅则是尽力的帮助妈妈,尽力让马奇融入他的生活。对待有残障的孩子,三种人表达了不一样的态度。小说所描述的这三个人,则是向读者们展示了最基本的态度,口口声声说是最爱,可是却设置了重重阻碍。而如何真正走进他的世界,则是每个拥有自闭症孩子家庭所面对的问题。

  在行文上,节奏很紧密,没有拖沓之意,有一点不明白的则是为什么将The eagle tree改成树上的时光。个人是觉得各有千秋的,但是我个人是更喜欢鹰树的名字,更为引人入胜。

  希望阅读到的人都可以有一段难以磨灭的时光。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五):树上的时光,是热爱与孤独

  我也喜欢树,就像我以为我真的懂马奇的爱与孤独。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希望马奇能成为我的好朋友呀,毕竟我也很喜欢树,但却叫不出每一棵树的名字(摊手)。

  我的窗外有一片杨树林,其中最高的一棵,我对它印象最深刻。我看着它春天抽絮,长出新叶,夏天变得浓绿茂盛,秋天变黄逐渐枯萎,一阵风吹来噼噼啪啪得落一地,冬天只剩下暗灰色的枝丫,线条清晰,无比硬朗。我们仿佛是彼此陪伴一般,一起经历了好几个春夏秋冬。我住在九层,刚搬来的时候,它长得最高的一根枝条,正好与我视线平齐,在风中独自摇摆,而如今最高的那根枝条已经长到十二层去了吧~~

  也不好说我自己在这几个春夏秋冬是否有在努力成长,但我窗外的这颗树真的是有目共睹,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呀!

  又到春天了,与同样热爱树的马奇以及我热爱的树共勉~~~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六):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是想你

  有个孩子,他知道每一棵树的秘密,它们真正的名字、属性、生长情况,每一个部分的作用,可以想象木质部如何输水,树汁如何渗出,原始森林与鲑鱼如何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生死循环……可是人们看不到他绚烂多彩、博大丰富的内心世界,却只想纠正他不会“好好说话”、不懂保护自己、不善与人沟通、不关注社交和现实的问题——他们说,人类社会有人类应该关注的焦点,不能积极融入社会的人就是有问题的,而这孩子的问题叫做“自闭”。

  小说是以这孩子的视角来写的,通篇看去我并没觉得他和正常人有什么显著区别,只不过他不关心我们普通人所关心的事物,也不乐意用假装关心来“乖巧”地迎合世界,但与此同时,他也有自己关注的对象和沟通的方式,并且能够从他所关注的事物中学会规则和道理:他喜欢和善于观察,知道如何寻求和获取帮助,也知道怎样达成目标,更有无以伦比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他比我们许许多多的正常人都具备生存能力,都要优秀,他甚至能够深刻地理解“爱”,而这种理解恰好是非常高超的“同理心”,很多人恐怕究其一生都难以学会。

  而且深究下去,我们的祖先不也正是从观察自然、探索自然中找到了做事的方法,形成了宜于人类生存的世界观和法则吗?这孩子不过是在做一件回归本源的事啊。是不是当我们懂得更便利地从自然中索取时,自然规则就变得无足轻重,我们自行建立的“人类标准”就成了唯一的真理呢?

  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越来越多的人在说“人生而孤独”,或许每个人都有他人无法了解和触及的内核,但我想这并不是孤独的根本,根本是我们从不肯减缓节奏、花费心思,去聆听、去理解、去包容,我们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归属权”、“利润差”和“情绪立场”上(书中妈妈和舅舅的争执以及后来的听证会都说明了这一点,人们似乎由于相同的目标集聚一起,用尽全力,却始终无法真正明白彼此),希望这世界有统一标准,让人宛若置身于苹果园,此地只生长苹果、其他果树全部砍掉,既省工夫又省力——

  诚然,这种规范有利于快速达成共识、提高效率,但样貌相同、思维相近并不等于“世界大同”,换个角度去想,它实则是一种屠杀。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上个世纪地球上消失了近3/4的农产品种类,原因是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故而人们不再播种,这在短期看来有利无弊,可实际上却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长而久之使得土地陷入僵化,最后为之买单的还是人类自己。

  人工造林无法替代自然形成的林木,所有后加的纠正都是白费功夫,有时我甚至略显阴暗地认为,人类亲手残杀了无数多姿多彩的物种,如今又要将党同伐异的屠刀举到同类面前,辅以学术名称强制其就范——说真的,这种“关心”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果对方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方式生活,那这种“关怀”算不算得上一种残酷的剥夺?如果一定要有规范,那这“统一”的尺度、界定的标准又是否客观真实可靠?还是另一种人类自大利己的偏见?

  长久以来,我始终为罗素说的一句话所感动,他说“须知参差不同乃是幸福本源”,我想幸福也是种心理感受吧,当百花齐放的时候我们感到幸福,当百鸟齐鸣的时候我们感到幸福,当经过不同的风景、看过不同的故事时我们感到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偏偏要把别人改造成一样的才觉得幸福?

  当一个孩子不关注人类,只关注树木的时候,当他第一次从幼儿园的画册中发现自己真正关注的东西的时候,当他敢于正面这关注并坚持的时候,我想他也就真的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而当我们努力靠近他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从叶片间透过的阳光同样照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一样地幸福。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七):关于成长,和一棵树

  把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描写得很细致,一星。

  March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包括老师都很温情,两星。

  主旨很明确也很讨喜,保护自然。三星。

  二十三章和二十六章对我来说非常加分!一个是听证会(感觉很温暖)一个是爬鹰树的过程(描写非常美!把一棵树写得这么出神入化真的很少见),四星。

  但是觉得比较可惜的就是,救这棵树的过程似乎有点过于简单了,可能是因为这本来就很简单,可能是因为这是一本励志小说,可能是因为我大惊小怪,三点五星。

  还有就是觉得有些地方翻译不太顺……三星。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语言比较平实,当睡前读物很好。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八):住在树上的人。

  南方四月,读一本书,美籍作家韩奈德的作品《树上的时光》,封面清新唯美,几棵树,一个小人立在树下,一眼看去便是舒心的绿和静谧。

  《树上的时光》讲述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马奇的故事。马奇是个孤独的小男孩,他无法与外界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知道两个卧室一样大,知道楼梯有十四阶,知道树的名称和种类以及生存条件,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看过的书和图片能清晰的记忆,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他都能准确的感知和记忆。但他无法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他不喜欢看人的脸,他总是听到世界太喧嚣,外界令他烦躁的时候,他控制不住会尖叫,会挥舞双手,试图逃离一切令他烦躁的事物。

  他唯一喜欢做的事情是爬树,制定好计划后一步步攀爬,在树上观察树的生长,从一棵到另一棵。所有的树都另他着迷。与母亲搬到新家后,他看见了一棵鹰树,一棵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美国黄松,一种濒危树种。鹰树让马奇念念不忘,他试图向树走进却遭遇重重阻碍。但在他不断靠近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想要做成一件事必须学会与旁人交流,他需要忍耐和克服自己对外界的抵触,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他不是一棵孤独的树。当他救助了鹰树,也是救赎了自己,他从自己封闭的世界中走了出来,慢慢融入到这个社会中,渐渐成为他们的一员。

  这是令人心疼又无奈的马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总是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也想要像树一样,扎根在厚实富饶的土壤里,随风起舞,伴随着日升月落获得平静和安宁。这也是他独特的世界,他能清晰地看见树叶的经络走向,能听到水分在树木的经络里流动的声音,他用手抚摸树干斑驳粗糙的外皮。他也知道哪些树是濒危树种,他想要拯救这些树,但却无能为力。这是他的困惑和无助:明白问题的所在,却又害怕自己无能为力。

  《树上的时光》读后感(九):男孩和树

  《树上的时光》,封面清新,让人看着特别舒服。认认真真的看了几天,文笔流畅,故事平缓,描写细腻,作者想要发出的主题思想是严峻而深刻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被我们正视。总而言之,本书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值得推荐。

  这是一本写自闭症儿童的书,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过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只喜欢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奇的世界里就只有树,谈论到关于树的一切,他才会滔滔不绝。作者透过马奇的故事,希望社会大众可以多多关注自闭症患者的内心,看看他们的世界,听听他们的需求。

  全书以自闭症少年马奇的视角展开,正面带我们走进这个自闭症少年的世界。他不爱交流,觉得人与人的交谈总让他厌烦,他不喜欢被别人触摸身体,说话不喜欢看着人脸,更分不清人脸……他只喜欢爬树,观察关于树的一切,当别的孩子七八岁便不再爬树了,可是14岁的马奇依然钟爱爬树这件事,并它当作生活的全部,他每天要爬至少三棵树,知道关于树的一切,不止是树的名字,从他的众多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树的生命是那样静谧而流动着,它们保护着自然生态,它们是极其富有感情的,他知道每棵树的名字,观察过每片树叶的纹路,知道树是靠什么生长起来,树的生命能持续主要是看哪个部分。也知道树木需要什么,是什么伤害了树木。看着他的诉说,真的觉得我们太不了解树了,我们的身边应该都有树,而我们却总在忽视树。马奇想变成一颗树,不需要说话,扎根在土壤里,静静的生长着。更加欣赏它们耿直、顽固的天性。他感受攀爬的乐趣,只有这过程中他的内心才能逐渐平静下来。是和树的相处才让马奇获得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快乐。

  常听说自闭症的孩子就是星星的孩子,一般都有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言语障碍,他们更愿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发光发亮,也许也是开心的吧。很多的星星的孩子都持有天赋异禀,马奇就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他记得住所有人说过的话,知道自己所住的房子的大小,对于看过的书和图片都过目不忘,记忆清晰。但也有他不能控制的事情,总是听不得外界的喧闹,比如在不得认同心情烦躁甚至是兴奋至极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的手舞足蹈的抓狂起来,好像压印许久的人渴望以此方式让自己得到释放,可有时甚至会伤害他人和自己,这是不能控制的,是自闭症病人的典型症状。

  这是一本关于树的书,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树木正在逐渐减少,许多树种都已濒临灭绝,作者通过马奇对鹰树的全力拯救的过程,呼吁读者亲近大自然,关爱动植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故事的开始,刚搬家的马奇遇见了鹰树,这是一棵生活了数百年的美国黄松,它特别的高大,使马奇着迷,念念不忘,一有空就去看看这棵树,他急迫的想要了解关于这棵巨树的一切,它更像是自身带着无比神秘的故事般存在于这片土地。

  忽然有一天,喂养着鹰树成长了几百年的那块地被别人买走了,它便成了别人家的树,马奇说,树是不应该属于一个人的。又有一天,他听说这颗古树要被砍伐了,他很伤心,下定决心要解救它。对于患有自闭症的马奇而言,这意味着,他必须要慢慢的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喧闹世界的一些法则,试着学会与人相处。

  虽然马奇总想不通为什么人们老是相信不真实的东西,他的内心仿佛对这一切的世故人情都带有透彻的了解。但是这一次,他想,要为了自己极度渴望是某种东西做出努力,哪怕为之甘冒生命的危险。马奇求救家人、朋友,更是走入人群去说了几句话,在市政府做演讲,这是一件一般人都不怎么会去做的事情。虽然结结巴巴,又总会情绪激动的叫喊,实在不是一次正常流畅的发言,却是一场发自肺腑的呼吁,是为了自己心爱的树,又不仅仅是为了一棵树,想象到一整片森林被摧残,他的内心觉得很绝望,他知道对自然生态的重视也是为了人类自身。要告诉更多人他的想法,要拯救这棵树,这对他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他努力战胜自己的弱点,也借此和外界连接,融入到真正的社会圈子里去,譬如在小说的最后,别人在猜测他为何爬上鹰树的种种原因,马奇知道了不必告诉别人这些猜测是不真实的,这证明了他在一点点的走进这个真实的人间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是一次完美的突破。

  在故事的结尾,马奇一步步攀爬,他终于如愿的爬上鹰树的最高处,可巨树此时却因太古老在暴风雨之后开始渐渐倒塌,这就像人生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分离,马奇选择接受这个结局。在这过程中,他突然觉得树的生命的终结也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他看到了这片森林里的其他树,它们还是在用力的生长,他终于知道即便是鹰树倒塌也是要融入土地哺育新的生命。这个世界,还是有会树的,有树就有希望。

  《树上的时光》是美国作家韩奈德的作品,他自幼生活在中国台湾,也在台湾学习,对中西文化都要一定的理解。他说自己到了美国也融不进美国的生活,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与感受,他把主人公马奇设定为混血男孩,并利用自己有不同文化的背景以及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使得这个故事更有真实感且带着很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韩奈德笔下的男孩和树,并不能真正用言语去交流,却在相互帮助,真像好朋友。是鹰树带男孩经历了一次突破自我的成长,让他在思索人与树的关系的同时也恍然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牵绊。又是男孩通过鹰树事件带着身边的人及读者一起读“树”,感受大自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