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10篇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本由张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一):回忆,原来这么痛

  很难给这本书打评价,不是介意别人说什么,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有人说,这部书很感人;有人说,她讨厌这本书……我却感谢她愿意回忆这样的人生经历。谢谢!

  “其实,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是吧,那时她的无能为力以及面对自己的失误错过,会变得更加清晰吧。但是,我想她也是幸运的。至少那时相依为命的五十多年,她与“妈”的回忆好长好长。不如我,十几年而已呢,其中还包括那么多懵懂无知岁月,能抓住的似乎只有那么多。

  如果,我只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孩,那么一无所知的人往往比较的轻松;如果,我是一个经历了人世、百经考验的人,那么我应该会知道更多该做的。可是,我却是在这样一个,直到年岁的积淀渐渐地悔悟当时的一点一点,而且一年比一年、一次比一次清晰。

  我一度,我好害怕,怕自己会忘了他,忘了他的样子,怕时间流逝他会模糊(甚至像是小狮子一般排斥那些想要打破我和我母亲现状的人,即便她是长辈),后悔为什么渐渐长大的我开始讨厌拍照片。真的,那时的我和父亲似乎只有一张合照吧,那时父亲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吧。不孝吗?有好些看过张洁这本书的人说她不孝。可是,又有谁不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宠着自己,顺着自己呢?不论多大,我们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孩子。知道吗?只有当父母还能有气力容忍我们的任性妄为时,我们才能自欺欺人地以为,一切都没变,他们还是我们小时候最坚强的后盾。有谁希望或者会去设想父母会离世呢?正因为“父母会永远守护我们”这个认知,我们可以安然地享受生活、体验人生。张洁才会游走于各国,才会无止境地干自己的事吧!即便知道他们生病了,我们也以为一切都会过去。不是吗?手术后,张洁最在意的是大脑萎缩的妈以后这么生活下去,世上没有人会一直跟着你的。

  我也是吧。人都有一死,从未想过会那么快。不相信,真的不相信!那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对他的任性——我挂了外婆电话,直到大伯母打车来接我。我很不乖,很不孝顺吧!直到那个时候还要给她们添堵。那个时候开始,我那个看似成熟稳重面具一直未曾摘下过。为了母亲欣慰吧?现在,偶尔听到母亲向他人诉说关于我自豪安慰时,我才会回到那个没有隐藏忧伤的、最幸福微笑。“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有谁能和你,或有谁能和我相依为命呢?”张洁的这句直指进我心里,除了彼此我们还有谁能真正体会、记住那份撕心裂肺呢?有谁能向如今的我们,淡淡地诉说关于他的回忆呢?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直到离开后的三天还以为那只是没有回家而已,以为一切可以不曾改变的继续。不是我蠢,不是我无知到死意味什么,只是没有人经历过死亡,谁也不知道死亡的尽头究竟还剩些什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触碰到死亡,不是小说,不是电视剧,不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别人的“故事”。五年多了,我和妈妈熬过了一天又一天,那个书里的大年夜其实也是我们的大年夜。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妈妈一个人的。这就是为什么远离家住校的我,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回家。我,只是——想家,想她。

  “那不是她讲了一辈子的,我几十年听惯的那个声韵。我心里涌起一阵模糊的忧伤。”读到这一句,我的心猛然一阵。她,听懂了,也许模糊。我,还是太稚嫩啊。那一天,似乎也是他用尽气力的谈话,每一个人几乎都被提及,或陆续被提及着。我却天真地以为他会一天比一天好。我相信,真的。结果呢?

  我不再相信医生,不再相信一个又一个努力回报。我们难道还不够努力吗?“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了。”医生啊!你,记得那一个个看着你,和她说着一样话的病人吗?我们还能相信吗?曾经,我并不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如今,我想相信,用心地相信。我不会像张洁那样走到哪儿带一些她妈妈的骨灰。于是,我只能寄希望于那个世界的存在。如果那样,他一定会守着我的,真的。

  “爱和孝顺是两回事。孝顺除了牺牲、奉献,还有很多技术环节上的问题。”不要去责怪张洁,因为真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有多少人在面对时能够那么勇敢呢?她对妈的苛刻,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害怕的掩饰。把手术的决定权推给妈,在很多人看来是张洁的残忍。但如果你经历过,请你牢牢记住那一刻。很难有哪一次会那样令你无助了!妈问我时,我说,不要。不要,真的不要。“从此,这个社会注销、收回了它加给妈的一切符号。”放弃,等于是我亲手扼杀了一切,即便那是不得不的。直到现在我还是努力保存着一切他存在过的痕迹。一个人就这么消失不见,我真的不相信。书中的插图也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的。一张张单据、照片,我只是惊讶于张洁对它们如此完整的“照顾”,人们往往希望抹去逝者存在的痕迹出现,因为这一切是悲伤的载体,悲伤是这一切无法抹去的痕迹。即便那张照片上没有“妈”,但你们无法去知道也许照片的那一面是“妈”,那恐怕是只她们属于她们的回忆吧。

  读到张洁的文字,从她一天一天难奈的倒计时,直逼死亡,我也一次又一次停下阅读,那一种莫名的哀伤让我回忆起当时的懵懂,揪心,原来时间并不一定能抚平所有。其实,你们不知道,回忆是一件多么痛苦事情。当时的日记本,那么整整一年左右的时间是空白的。而后我的文字中总或多或少地夹杂着苦楚,只是一直去忽略。还记得那年中考的考场上我哭了出来。其实,那之前的我假装坚强地没有哭,只是借口烟太熏湿了眼。直到今天,我还是闻不得一点烟味。我狠,狠我的文字留不住时间的遗忘,留不住他。

  后记里说她写了八万多字的时候电脑里的数据没了,她只能重写。我想,那是世上最残酷惩罚,没有比回忆更痛苦的,还是如此细节的回忆。出书,不是为了向读者揭示什么,只是想去留住一些什么,和她的女儿书包一起去回忆,就像她书中写的那时只属于他们俩的哀伤。记忆,永远是最不牢靠的东西

  回忆,原来是这么痛,即使过去了那么久,即使仅仅是看着别人的回忆。那如果字里行间回忆的是自己的回忆呢?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一边读一边涕泪滂沱。

  张洁在二十一年前经历的痛和写下的文字,二十一年后的我读到了,那些共鸣,痛彻心扉!感谢,感谢。

  现在的张洁,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吧。

  同样孤傲的我知道,谁愿意去走关系去求人,但是张洁去了,为了她的妈妈。

  张洁的文笔是真实的,毫不设防她的爱憎和与社会的一些来往。这样的作者,当然是可爱的。

  可惜,54岁的张洁,始终没有能找寻到婚姻中与一位男士相濡以沫的那种感觉,这点,我比作者幸运。我失去了父亲,现在母亲在身边,这点,我也比作者幸运。

  凡事都自己扛,因此,肩头就重了一倍;相依为命的只有母亲,而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她,去了。痛就重了一倍,痛彻心扉!

  作者留在我心里的几句话:

  妈妈虽不是弱者,却是因爱而弱。在这人世间,谁爱得多,谁就必不可免地成为弱者,受到伤害

  就是这几年,我的脾气才坏起来。

  也许因为我不得不抛却幻想面对人生的种种缺憾,可又无法回避这缺憾的伤害。。。。

  觉得自己对人人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既要尽孝道,又要尽妇道,以及朋友之道,还要挣钱养家,又件件都想做好。结果不但没有本事将这包揽天下角色演好,反而累得七窍生烟,六欲全无。。。

  但是又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把这种神圣的角色死心塌地、任劳任怨地扮演下去,便只好自艾自怜,心生怨气。。。

  我被做人的重担压迫得失去了耐性。

  我自作自受地选择这种生活,并且没有本事解脱不说,还把这种缺陷的伤害转嫁给妈妈,让她成为这种生活的受害者。

  即使为她好,也做得穷凶极恶

  而其实80岁高龄的妈妈并没有给我多大的负担,也很少需要我的照顾。。。。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三):不要再提

  对这本书觊觎已久

  看后竟满是失望

  它让我认识到人人上分享的相册不可盲目信赖

  我是说它力荐的读物

  我在尽量将说辞装潢的不那么片面化

  就像我会将简单事实描述复缀成大长句已显得自己文艺味十足

  呵

  终究还是俗人一枚

  当我吐出完全理性失逻辑的字眼语句

  我会听到你说“亏你读了那么多书”

  长久看似坚固的内涵伪装瞬间坍塌

  终究还是俗人一枚

  我不喜欢这本书

  我不想跑题

  这本书将作者母亲入院治疗直至去世的任何一张无关紧要的票据都像罗列弥足珍贵的史料一般附为插图

  这一切都让自己对母亲的热恋显得矫揉造作与刻意占用篇幅

  母爱诚然无私固然伟大必然不朽

  但作者对母亲的敬宠看来着实自私

  她可以将母亲的病痛与去世归咎到任何一个接触过母亲的自然人身上

  不过幸而

  她不忘谴责自己

  这一点或许可以使读者将斤两的不喜欢转化为对她的同情

  哪怕她的初衷并非博得同情

  我不想在这次阅读中联想到自己或是自己的母亲

  那毕竟是不吉祥的想象

  不提

  不要再提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四):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本一眼就让人觉得压抑和悲伤的书,与其说是这位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对母亲的执念和追悔,倒不如说是一场死亡倒计时。作者几乎以连贯的日期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了从一九九一年的八月二十三到十月二十八日,母亲生病到离世的全过程。全书七十多张插图,从母亲婚后三天的照片到母亲的死亡诊断书甚至火葬证无一遗漏。

  如此琐碎细致的记事难以避免语言絮叨和情感泛滥的嫌疑,有读者和书评人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点。但我赞同书评人苏小和的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一个使命——记录我们父辈。许多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寂寂沉淀,因为历经几代后,没有人会去探知祖先的生命轨迹,也无从探索。张洁毫无保留地呈现了母亲最后的生命历程,不论她的情感如何不节制,她留给后人精神财富已经高于一切。

  作者在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中执笔写书,内心未来得及归于平静,她只是毫不隐晦、毫不修饰地将自己的内心诉诸于纸上,面对一份至真至善的大爱,任何的修饰都是多此一举

  “我规定妈必须吃的东西,她老是舍不得吃,老想省给我、留给我……直到留坏了、留烂了”,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母亲和儿女,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被自己的母亲这样宠着。

  “我”一直苦苦追寻母亲翠猝死的原因,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害死了母亲,禁不住问“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相信不相干的人,却不坚定相信自己的妈”,母亲在去世前两天对“我”说,“我今天特别不舒服”,一直照顾母亲的小阿姨在一旁说道:“她就是这样,等一会儿再问她哪儿不舒服,她又说没有什么不舒服了。”“我”听信了小阿姨的话,以为这只是母亲为自己不愿自理、不愿锻炼找借口,甚至没有问一句“您哪儿不舒服”。不经意间,我们背弃了世上最疼我们的那个人。

  一次母亲说要上厕所,“我”听从医生要她多活动的建议,坚决不扶她起来,“妈不但没有从椅子上起来,反而从沙发上溜到地下,如鱼得水地在地上爬了起来”,“我一下就蒙了,接着是气急败坏,甚至是愤怒。妈这样做,简直是对我对她的爱的背叛”,作者绝不相信或者说不敢承认自己一直依靠的母亲会这般柔弱,她几乎将母亲自己站起来看作母亲能战胜病魔的象征,母亲没有做到,她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

  ……

  黄永玉先生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原书后序中写到“女儿小时候对我说:‘爸爸,你别老!你慢点老吧!’她都大了,爸爸怎能不老呢?女儿爱爸爸,天下皆然。”“到文革中,女儿八九岁了。‘爸爸,你别自杀,我没进过孤儿院啊!怎么办?爸爸!’”,联系到这天下皆然的感情,作者对母亲不能站起来的气急败坏,何尝不是那个小女儿一样的心态呢,我们大可将全文看成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儿的倾诉,倾诉母亲离世的过程,对母亲的愧疚,对医学无奈,对世态的不满,对友人的感激甚至对婚姻和爱情的失望,不必过于苛责她无节制的情感流露。

  张洁自己也说她的作品只属于小众文学,喜欢的人很少。诚然,她的情感太细腻,例如她在文中说“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很多人不赞同。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下,她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母亲,一辈子活在母亲的照料之下,好比吃了一口的蛋糕被夺走和从来没有吃到蛋糕相比,前者显然更令人心痛。

  世人都有一颗排斥苦难的心,张洁看到了妈妈的苦难,甚至很多时候都预感到了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只是她不敢面对,所以很乐意去相信医生、护士以及小阿姨关于母亲病情好转的言论,而不愿去设想任何母亲可能病情恶化的结果,就像不愿意相信男友不再爱自己的多情少女一样,这种执拗和固执源于内心深深的恐惧。

  活在爱的缺失里的作者到全书结束也没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或者给读者一点阳光和希望,这也是我感觉遗憾的地方。生活在这个世上,谁最爱我和我最爱谁,后者是更重要的,你去爱别人比别人爱你更有价值。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世界上最疼某个人的那个人,也终将悟得疾病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衰老是必然的过程直至坦然面对生死。

  子女们倘若不想落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如果你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打动你的东西,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五):Mom I'm scared.

  “其實媽是很剛強的人,或者不如說她本不剛強,可是不剛強又怎麼辦也只好剛強。她的剛強和我的剛強一樣,不過是因為無路可走。”

  看到這裡就是惶惶然心揪了一下。

  一直以來都和爺爺奶奶比較親吧。

  因為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把我帶大的呢。

  可是 媽我知道你沒有沒有那樣強大有力的丈夫 始終都只能要你一個人去面對家裡所有紛繁複雜的人事。

  我知道二十多年前你也不過是個柔軟明媚的小姑娘 也有過心動波瀾 也在等一個懂得又愛自己的男人。

  我懂得你早早看著自己的父親離世是有多痛苦

  我知道你一直愛我。愛得疲憊 無所適從 但是那麼那麼深。

  所以你想走就走吧。

  女兒也愛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