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叔的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本由张祺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一):哲学啊,你是什么东西
哲学啊,你是什么东西
提到“哲学”一词,我真是惶恐,内心比《忐忑》还忐忑。就我这个猪脑子,怎么弄得懂“哲学”!然而,如今一本《十三叔的哲学》就在我手里,而我翻看了好多遍,也没弄明白,这十三叔到底要告诉我什么!
《十三叔的哲学》,作者张祺,翻开书的扉页,我看到了一张貌似十多岁男孩的照片,那男孩的眼神真叫个稚嫩、纯真,而且还带了点倔强。照片旁边还写了几行字,题为“我能给你的是我已经失去的或者仍在追寻的”。好家伙,实在深邃,我寻思了半天还是跳过不想吧。
全书一共252页,分了三部分,分别是“Seeker”,“三少”“森林”。我这文盲赶紧查了一下“Seeker”是“探索者”的意思。也许十三叔要表明,他的哲学,是要探寻这日常生活中所折射出的人生道理。于是乎,他把生活中的林林种种,都罩上了哲学的光环。他可以从红烧肉倒在床单上而扯出“有些相处勉强不得,否则容易两败俱伤”。他说男人如狗、珍爱的东西如细沙,他说对面街因公墓而得名,而街对面的人们麻木不仁。他会对月伤怀,也会为一段旧式恋情而感动。他在寻找心中的金鹿,在用手中的笔宣泄、呻吟。所有的美好与丑恶在他的笔下都带了一点点感伤,这是个忧郁的哲人。
说实话,我天生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面对这些哲思,我简直无能为力。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不知道十三叔的哲学是否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至少是作者思想的精华吧。很佩服懂得哲学善于思考的人,张祺的哲思,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顾左右而言他,而细细想来还真真有那么点味道啊。这味道到底是怎样的,需要懂的人去体味了。
百度一下: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看及此,我不免又一次感慨:哲学啊,你到底是什么东西!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二):男人都喜欢哲学《十三叔的哲学》
男人都喜欢哲学《十三叔的哲学》
童年喜欢童话,青年喜欢诗歌,成年喜欢小说,中年喜欢散文,但是男人都喜欢哲学。小时候喜欢问别人为什么,长大后知道所有的为什么只能自己去思考去解决。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本很漂亮的小书,在现在的图书城中已经很难找到过去那么薄那么小的书了,时代进步,书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其实现在社会的快阅读已经使文章变得更短,更精练,可是书却越来越厚了。这完全是市场行为,书一般都是按照厚度而不是按照里面的思想来定价的。这本书漂亮是因为里面用了两种颜色印刷,褐色的页码另类的印到了上面,还很大,感觉好像是每个章节的编号一样。书里还带了一张藏书票,里面还有一些版画风格的插图,做得很漂亮。
哲学一般都不会太长,十三叔的文章都很短,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就千八字,所以这本小书很快就可以读完。不过读完以后总是会在你的头脑里留下很多闪着智慧的句子,让你忘不掉。同样忘不掉的还有作者的幽默和俏皮。
“谈恋爱就是看彼此不合适的地方,检讨自己是不是受得了;结婚就是看彼此合适的地方,告诉自己有多幸福。”很有道理,不过在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因为发现彼此很多合适的地方才开始了恋爱,结婚以后才知道彼此还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于是才在很久很久以后忽然想起“我们多久没有吻过?”
一本好书的标准也许就是在读书的同时,也会引起你的思考。让你也去想想你的生活,想想你的生活哲学。十三叔的哲学是十三叔对人生思考的结果,思考过后总要对别人进行述说,哲学就是男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白,有人听总是幸福的。我在书中看过的一句话,意思好像是说笔在写纸在听,想要到书中找找,看看十三叔到底是怎么写的,可是却没有翻到,纸在听笔的声音,我们在听十三叔的思想,听到的和被听的都很幸福。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三):故事的哲学——读《十三叔的哲学》
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无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又或者是根据生活案例改编的,统统来者不拒。相对来说,每个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故事的背后更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寓意,故事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中有哲学,生活中更是有着各种哲学。
十三叔,不知其何许人也,但是有这么一本书,叫做《十三叔的哲学》,估计作者是将自己自诩为“十三叔”了,而且口气不小地出了一本“哲学书”。这本书的扉页很有意思,一个皱着眉头的小男孩,据估计,应该是十三叔本人,这十三叔到底是想卖萌呢,还是想追忆青春呢,又或者说,这本书是他从那个幼齿年龄时就开始想着的,继而写着的,从而出版着的?无从考据,只能让作者自己来说。
从内容来说,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杂文集,每页一篇短小的故事,故事之中有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哲学,或是更多内容,只待读者你自己挖掘。
不知道为啥,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篇,我就会想到鲁迅,至今回忆不起来这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因为作者写的“哲学”二字触动了我的这种思维呢,还是因为作者写的内容触动了我的想法?
废话之后,来看看书本身,书的内容其实是很不错的,每一个短篇小语,看完之后都会让你有种冲动,就是继续看下去的冲动,作者时而嬉笑,时而正经,时而睿智,时而简单,用他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思维方式来记录他的所思所想,一点一点。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过多的花样,真正的思考,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提炼。并不拘泥于文章的长短,有的长些可以两页纸,有的短些可以一页纸,甚至有的只是一句话的思考。看着这本小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萤窗小语》,虽然不能说类型相同,但应该都是对生活的各种思考和寄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是一本真正的“哲学”书,个人感觉,这是一本生活实用的杂文,带着十三叔特有的那种呓语和思考方式,有着十三叔个人旗帜鲜明的标志,成就了这样一本“十三叔的哲学”,像是看故事般的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四):十三叔的哲学?
哲学是什么?学生时代学过哲学这门学科,但是我还是忘记了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幸好,百度上随便敲下哲学这两个字,它的标准答案就随之找到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这所谓的十三叔的哲学呢?十三叔又是何许人呢?
带着某种怀疑开始读《十三叔的哲学》这本书,首先它的封面设计了一行脚印相互连接的几个黑体字很耐人寻味,其次是内容正如之前我所想象的那样,这是一个叫做十三的调皮男生,随心随性地记录的一些有关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甄所寻之哲学意义思考的种种,在《十三叔的哲学》中,不仅生活况味十足,似乎寥寥数言就足以写尽了成长、生活、现实之于一个人的所有碎碎念。
另外写作的随心以及随性也被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能够感觉得到,本书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完全自娱自乐的过程,作者始终保持了一个特有的风格,那就是用他那游戏的、调侃而犀利的笔触,完成对灵魂、品质和精神的敏感表达以及超级反讽。于是那些沉甸甸的思考被作者通过那些轻松的话题巧妙地表达,于是那些沉甸甸的思考似乎也在顷刻间轻松了起来,我笃信这是一位遵循了自由写作风格的写作者,我笃信这又是一位对自我认知以及表达葆有了独立的斗争气魄和信念的书写者,张祺说“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让人的内分泌当场失调,但之后发现原来一点可操作性也没有”吗?我也发现在本书中,我甚至很少遇见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的东西,反而越多地趋于借以低级趣味的表达来表达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或者这才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特色所在吧!
我被这种重复着满世界地甄寻伤疤、再揭开伤疤撒把盐花的市井哲学所折服,什么男人如狗、北京一夜、老李的讲座、幸福以及意义……阅读的时候除了无语我不知道还能做何表达,但是当我漫不经心地读到“原来灯红酒绿里,都是雷同的情节,只有我自己渐渐不同”的时候,心里才咯噔一下,是的,尽管时间终将宽恕人的一切,人的一切也终将化为文化或精神,但是活在当下并对当下的生活有所思考的人们,在面对一个时代的精神畸变与离析的时候,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必将存在着,于是我们需要这所谓的哲学,即使它不是完全从属于理论范畴,但它却折射了生活。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五):十三叔的哲学是什么样子地哲学
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我于夜深人静之时,只消半个小时就翻完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短小的不能再短小的文章。冯唐那小伙子评论生命之短暂时,用了生命短暂得就像小孩子的JJ这样调皮的比喻。而张褀的《十三叔的哲学》有时更是精短,比如第130页题目曰“不该忧伤”,正文加标点只有13个字:“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冯唐的“小JJ”论似乎仍不可相同而语。
翻过《十三叔的哲学》,我就颇后悔,将我从前每天唠叨在和讯上的所谓“博文”也如此整理成书,取个名字叫作“五叔的艺术”(我的侄子们皆称我为五叔),我可以十分自信地说,肯定比这本《哲学》要耐读得多,毕竟,我的博文比十三叔的要长许多。
也精彩呀。
不可否认,神秘的十三叔在其《哲学》中,确实有“鲁迅式的短小犀利睿智的人生领悟故事”。随便举个例子,就很给人以说服力以启迪。如“男人本性原本应该如狗,四下里嗅着,总爱撒泡尿留下个标记。”如“平庸的人不会有傲气;侠之大者不会让人感受到他的傲气。”类似的警句名言老鼻子去了。
但是,我又不能不十分老实地承认,在半小时的翻书过程中,我很遗憾地感受到,这本小册子其实不应该如此仓促地行市,哪怕这是作者在漫长的十年里结成的果实。因为还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在短短的半小时内就从头翻到尾,并且感受到了时光的浪费。我把我折了页的几篇翻出来说明我为什么如此的不情愿。如“北京一夜”,作者想要展示什么样的心理呢?如“泡澡堂子”,值得一记吗?“我舒展,舒展成一个‘太’字,从有我到有水,到无水,到无我。”我没受到任何启迪更感受不到有什么深意。
还有,“很特别”一文里,“无论我是卖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这个太口语的文字印在书里就令人莫名其妙了,“肯德基”是啥?“麦当劳”是啥?那是著名的快餐公司的译名,你给卖了!作者在这里用口语表述,确实不该。
还有,“妳”字早就不再使用,在“谢谢侬”一文里,作者将侬、你、妳一古脑全搬了出来,实在令人感觉不到温暖。
小书的装帧设计值得一赞,那枚藏书票,那些名叫钟雨的人做的插图,给单薄的此书增色了不少。
才云鹏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但大部头书籍给了我们巨大的发言压力。我们只好在酒桌和火车上,把这些感觉胡乱侃几句,以充好汉。
十三叔却是个勇敢的家伙,他把自己的零散东西集结出版,这本身就是向深奥的哲学挑战行为,也给了我们这些读者一个巨大的信心支持:说我们的话吧,让大部头落满尘埃!
《十三叔的哲学》里,每一个故事都似曾相识,因为这就是你我每天面临或发现的,因而能引起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我们在心里轻喟一声:如果换做我,这个故事该如何收场呢?这很有趣。
全书没有长篇大论,看得出十三叔不是一个大部头爱好者。大部头是当今世界的权威,正如有钱人是这个时代的发言人,众多大款都被包装成社会的良心。但正如作者指出的,这世上“没有完人,只有完蛋的人”,诙谐之语道破了天机。一篇篇精短的散文,有的就是几句话,恰好起到了鲁迅所谓匕首和投枪的作用,简短、尖端!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呢?作为七零后人群中的一把匕首,十三叔的感觉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要生活,还是活着;是看着上帝发笑,还是羞红了脸走开?在这个重商的时代,一个普通的有闲阶层,是痛并快乐着,还是自杀了事?我们的思考决定着这个时代的走向,可是,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莫非,都怕上帝发笑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当读到南瓜花失去后农民的哀叹时,我的心并没有因为这是孩童幼稚之举而乐不可支,更没有因其文字的轻松而感觉这是一幅田园插图。我读出了不同人对花的理解。童稚心看世界时的迷惘,到了成年,依然迷惘。这是世界的进步,还是我们的永远失语?
家乡的粪池与温暖的阳光,大都市的繁华与人心的清冷,一篇篇于无声处对峙着的冷峻表情,传达着作者对世俗的疑惑与批判。但不得不说,十三叔的目前思考,还停留在表象的揭示上,因而热闹有余,而深刻不足。不妥协,但又无良方;爱生命,却又叹虚无。十三叔的哲学,是一个混沌的小宇宙,在暗夜里发出萤火之光。
但,正如上帝论证过的,有了光,新的秩序就不怕创建不出来。这世上最有力量的,不是有钱人的慷慨激昂,而是金字塔底层人民的真正思考。而当民众从思考中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社会必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不会记住有钱人。
那么,谁会被留下?
书中,十三叔正在迭声地问。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七):向哲学借一点温暖
《十三叔的哲学》一书的封面设计、装帧插画都颇有些质朴古意。全书轻薄精致,是方便携带阅读的小书。封面由有名的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设计,倒着的问号由脚印组成,蕴着“追寻”之意;手刻烫黑的标题文字与米色画面形成强烈层次感,书中插画采版画风格,拙美之致;全书色调内外呼应和谐,排版清晰、简洁,纸张上佳,触手舒适。书本的设计给读者带来阅读时视觉和触觉上极大的舒适感。我想,这或许是为了帮助消减人们触及“哲学”这一抽象概念时普遍产生的艰涩感吧。
其实《十三叔的哲学》是作者张祺集十年间嬉笑怒骂文章而成的,笔调相当随意不羁,近似自语和独白,但随意中又藏着不尽的犀利和精辟。书中小文251篇,长不过千余,短则十数字,如:“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做事,别把自己不当回事。”“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之类。写文第一要务,在我的见地里,原就是为了取悦于自己,长短自然是不拘的。短短数行便能诉之无尽思索,断比长篇累牍来得铿锵有力,发人深省。当然,也不能就说作者字字珠玑,他是说了些许的废话,连泡澡的无意义过程也津津乐道,也打了些不适当的比方,但,一个乐于思考的人,想得过多过杂,就像大树枝繁叶茂难免有些过早萎黄成了枯叶,这是被允许的,而这也显得更加真实。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追索,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十三叔的哲学》就呈现了这样一个追索、汲取的过程。书中可见作者时时在生活中、工作中、回忆中、梦境里、自己身上、他人身上各个细节里探索着、发现着、追问着人生的哲学,哲学的迷思。其实我们不必把所谓“哲学”想得太过遥远和抽离,哲学是精炼,来自人生和生活,人人皆可哲学,处处皆有哲学,只在于你愿否去思考、探问。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开始和一样的结局,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而这不同,是否有某部分恰恰体现在思想上面呢?
作者在《关于温暖》一文中坦言,他一向自恃“傲慢和偏见”、“偏执是一种病”,认为自己总在文中冷酷地“揭穿人性的恶,体悟哲学的苦”,表露“丑陋的事和心绪的不如意,所以许多文字常常怕是让人读了觉得刺骨,恐怕是很难温暖人的心房”,其实怎么会!读文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倘若读到一篇文,从头至尾你全然认同作者的表达、说法,你们有相似的理念,那你会觉得很舒服,世上多了一位志同道合者,可隔空惺惺相惜。像其中《一生只住一个地方》这一篇言及之事,同样是我曾日思夜想,无意间就打动了我。
不过,我倒是更喜欢读作者与自己有许多不同的文章。这类文在书中更多。思想不同,方有碰撞、激荡的机会,看到不认同的行为、理论,便在心中自打腹稿,狂热地想要与作者来场辩论。试想,我们不是时时会有执着但模糊的念头在心上,有时意欲将之付诸言语时却不知所措。而当我们经历思想碰撞、辩论、不断地辩论,是不是一个采他山之玉,自加雕琢,使那心头模糊的意识浮出水面,有形有体的契机呢?有时候,琢磨着如何能让一种想法成为圆满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趣味,一种得到。而我想,这或许同时也是我们将哲学剥离于生活,升华为理论思想的方式之一吧!而这类的文章,给人的也是一种别样的温暖啊!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八):思想者的独白
苏克拉底说,未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整日间为生计、为成功而奔波劳累,在和时间赛跑,满足于轻松的获得,会有几个人愿意、能够或者敢于停下脚步,来抬头仰望一下头顶的星空,认真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恐怕很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思考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奢侈的活动。这大概算是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浮躁的原因之一吧。
张祺显然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在迷茫中皈依了思索、体悟和追问,带着些傲慢和偏见,始终在偏执的追寻生活、生存以及生命的意义。在繁忙的工作时,在偶有的闲暇里,在匆匆的旅途中,甚至是在洗澡的澡堂里,他都没有忘记调动自己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触摸生活,来观察社会,来追问人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换句话,他是一个思想者,始终奔跑在思考的路上。
更为难能可贵的,张祺还是一个明白思考价值的人。这样的人,会很用心的把自己思索的过程、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不断的回想自己的人生。《十三叔的哲学》就是张祺思考的结果。据说这本书写了十年,其中有些是他对过往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有些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慨叹,有些是他对生活的感悟,有些是他对亲人、过往的回忆,甚至有些只是他脑子里瞬间闪过的一个念头,记录了他十年间对生活、对人生以及对生命的回望、追问和思考。很多地方不乏真知灼见,象格言警句般很显深刻,比如,他对“活着”和“生活”的论述,只是写出了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就尽得个中深味。而他对“成熟”的定义就是“接受龌龊”是不是非常精当而且深刻?而他所记录的“三少”的趣事,大概就是他自己童年的回忆,看到此处大概很多人都会在嘴角荡漾出阵阵笑意来——那是人生的童年,是最美好的回忆。
他在文中并没有留给读者什么线索来理解他,似乎也并没有准备拿这些文字来与读者进行交流。这样的风格,更象是他自己一个人在独自徘徊,喃喃私语,自说自话,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书写自己的哲学,让人感觉这些文字更只是他写给自己的,是他内心的一段段独白而已。所以,我把这本书称为“思想者的独白”。虽然如此,他的文字确实久经思索,却没有很多的雕琢,只是很平常的从笔端流出来,颇显一种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不尖锐,不唐突,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再加上书中所写所记很多地方它象极了我曾经的遭遇,写出了我未曾能够写出的感受,引发了我的情感共鸣,说实话,这样的文字读来真的是“总有一些地方温暖心房”。
事实上,我也算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作者在书中念他的独白,而我在书外思考他——从书中可以得知,他可能是一位咨询顾问,天天四处奔波为人授课,他应该也是34岁的马,和我同岁。当然,我也思索他的这个书名的由来——是他真的排行十三?为什么是“十三叔”而不是“七叔”或者“十五叔”?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幽默?还是为了和关芝琳的“十三姨”相对?又或者是另有深意,是13的搞笑复合体“B”?百思不得其解……他的这点儿独白,我真的不懂,只想停下脚步,再想一会儿……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九):人生无处不哲学
十三叔,不知道这名字是由何得来,或者,其中也必有作者本人的一番况味在其中吧。只是看到十三叔,就不由地会让人联想起十三姨这个名字,当然这是笑谈。
书名为十三叔的哲学,可以想见作者是留意生命本身的,我们活在世上,有些人蝇蝇苟且,有些人失了真我,有些人却不时警醒,时时于生命的长卷上留下些思索,也正是这些细微的脚印,让人慢慢在生命的长途中显现出不同的姿态,有了不同的轻重。我一向敬慕着于生命中肯于思索的人,那么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读。
思想,常常需要静默,但是火花,却是在人生所有的热闹与寂寞中平等地出现的。只要有心,你总是能于细微处找到自己的柴薪,在独自一人时,照亮人生。
作者是70后,这个年纪,到了应该有些积淀的时候了,到了追问生命之意义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脚步,慢下来,每一株草每一粒沙,或者都能生发出人生的意义,而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所以文章可长可短,长的可以一页两页,短的可能只要一句话。而我们选择这本书,甚至可以随后那么一翻,可先读前也可先读后,可以用不经意的态度,随手打开一篇随笔,里面就能相遇到一束火花,而这种相遇不需要刻意,不需要正襟危坐,作者是在人生中不经意地拾起这些思想,我们也可以不经意地遇到这些思想。
我喜欢这些如岸边的小花般的短文,也许你写字写得累了,那么拿起来读一篇两篇,轻松却不失思索,也许你做饭的间隙无所事事,那么拿起来又读到一篇,随意却不简单的文字。
作者说,作为平凡人,我只能偶尔拾到流经我身边的灵,记下她,并希望她下次早些到来。为了她的到来,我甚至认为选择苦难的精神生活也都是必经之路与值得的。由此可以得知作者的心路一斑,芸芸众生中,不知还有多少如我们这样的人,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坚持着内心的渴望,我们要做的只是记录下自己,哪怕这苦有些漫长。
每个人都愿意向别人展现自我,但每个人展现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金钱是值得的,有的人不知肤浅是他的可笑,有的人流于粗俗,以为是性格,有的人无知,不知道给他人看到的是自己的最阴暗。然而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很纯粹,像十三叔。我们读这些干净的文字,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世界已经缺少太多太多的美,我们或者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
人生总是充满了哲学的姿态,只要你别忘记自己心中的呼唤,只要你寻找,就一定能寻见。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十):平实的“哲学观”
一本精致的小书,粗糙的书面(书的封面粗糙给人一种仿古感,我喜欢),手感特别舒服。扉页上的一张书票给我一个小小的惊喜。书里面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书的设计给我极好印象。这样的书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道吧。
这是作者积累生活经验的汇集。文章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极短。读来毫不费力,目光走过文字,如何能过眼云烟,于是就思考思考,即使上帝笑了,那么我也就跟着笑笑,笑比哭好!
书读得越多,对生活就越有感悟。从06年开博以来,也写了一些所谓的文章,我说是文字。其中不乏有一些感悟。但对自身以外的事情不是很关注的我,有些孤陋寡闻,所以看问题偏面单一,完全没有“十三叔”这样的深度。看来年龄与阅历并不成正比。那么从现在开始不防也写写这样的思考。
这样的书适合扔在背包里,坐车,开会,闲暇时拿出来看看,消磨时间。
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很多“作家”也就应运而生了。博客真是个好东西,让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变成铅字不再是梦。那么我能不能也能如愿以偿呢?
从现在开始就写吧,还等什么呢?
读这本书我是从序言开始读起的。作序有请大家来作,也有自己写的。是啊,“序”放着书的首页,却往往是最后写成,这本身也是一个很让人思考的问题。一本书,哪怕有一句话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此书就没白读,何况《十三叔的哲学》里面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句子。当然,为了出书,未免有凑数的成分在里面。
记录生活,能没心没肺地快乐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上学的时候,哲学对我来说是那么高深,可平实的哲学里,却有那么多能引起我的思考。试想,如果平日里把那些灵光闪现的思考都能随时记录下来,就想古代诗人随时把诗句写下来扔进口袋,最后成为诗人大家一样。读这本书,我最受启发的就是想也写写这些“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