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

  《奥黛丽·赫本》是一本由[美]唐纳德·斯伯特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一):奥黛丽·赫本:错落人间天使

  女神说:我的人生童话故事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我的人生是开挂的…[Doge] 你是我的精神寄托,你的优雅美丽洒脱善良真诚、知性、乐观、开朗、渴望爱与被爱无不影响着我。 6岁的你,父亲离开了,自此以后你也耿耿于怀你的人生因欠缺父爱而不完整,因此你说: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自己孩子,这一切都归因于同一个原因——我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 上帝嫉妒你的美貌与才华,想在你刚出生不久夺走你的性命,但是你不依不挠活了下来。 少年的你经历了残酷的二战,目睹了战争、贫困、饥饿、屠杀,你说:我才十多岁,就已经明白人性冷酷,我亲眼看见它、感觉它、听到它——永远不会消散。那不只是恶梦,我就在现场,它就发生在我眼前。 你公开的举止从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般假惺惺,私下对人的态度从不虚伪。无论置身何种情况,你都会自然地流露本性。正因为此你才能演绎出厌倦假惺惺般宫廷生活以及渴望自由的安妮公主,也才会有那部脍炙人口的《罗马假日》。 你事业成功,但是上帝从来不会给让一个人事业爱情上都成功总的来说你的爱情是不幸的,尽管你每一段爱情的开头总是那么的美好,你几次结婚又几次离婚,你魅力无限,让众人钦慕,你事业成功,名扬四海,你渴望爱与被爱,你尽可能的为家庭付出,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美好的家庭,不愿重蹈你母亲埃拉的覆辙,然而这似乎没有用。 你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你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儿童,关心疾病贫穷,你的身影留在了大半个贫困地区。你造访过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当时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尽管当地流行病充斥,细菌性痢疾、肝炎、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和脑膜炎盛行,危险性极高。你走访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墨西哥。你多次要求造访索马里,这个位于东非海岸的国家因内战、干旱、饥荒以及混乱的政局四分五裂。 你说过:人类的资源并无赤字,有赤字的,是人类的意识。如今,世界依旧不和平。我想我有生之年也无法看见人类和平,没有战争没有灾难,但是许多像你一样的人都在努力的让世界更美好。 你去世前都在忙碌着神圣的使命,你说:我的圣诞愿望就是世界和平,尤其是儿童更需要和平。唯有和平降临,我们提供的水才能止住他们的渴,食物才能滋养他们的身体,药物才能让他们康复——唯有那个时候,他们才能生存活下来,游戏学习,他们的父母才能活下来,关爱他们。 1993年1月20日,与癌症斗争多年的你终究无法与之为敌,你安静祥和,在众多亲人陪伴之下离去。你说:你已经做好准备,其他人正等着你。 错落人间的天使,我想是对你这一生最好的概括了吧… ps:这五颗星是因为赫本打的,如果没有赫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是三颗星,不过写传记可能是会这样,内容稍微比较无聊,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半是这个传记的主人吧。全书是按时间顺序来展示赫本传奇的一生的。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二):陷入一弯会说话的鹿眼

  这应该是我认真地完整地度过的第一本人物传记。大学时候在图书馆也翻过赫本传,但那时只是被她灵动的鹿眼和纤长的身线吸引,而今天再次细读,才明白赫本作为一名演员,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靠的不仅仅是美貌和演技,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

  赫本原本是欧洲贵族后裔,本应该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却在童年就饱受父母离异、父亲出走、战乱、饥饿、贫困的折磨,这样的环境使她日益形成了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个性,但同时也让她对生活充满着向上的信念、对家庭与和平充满了渴望。

  在赫本的演艺生涯中,她勤奋又谦虚,“总觉得自己是学徒”,这就是“谦虚使人进步”吧。在与人交往时,她亲切又疏离,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媒体记者,曝光太多,意味着社会大众就会“对我厌烦”。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吧,自己吸收学习的知识一定要比暴露出来的要多,让自己成为有内涵有深度的人,远比只注重外表话题来得重要。同时,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赫本也懂得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征进行择优,虽然创新和突破无论对于演员还是普通人都很重要,但脱离实际的创新和突破则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赫本的一生都在追求好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事与愿违,她经历了两段不幸的婚姻,让人不禁为这么美好的人感到惋惜,幸好,在晚年找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找到了终生伴侣

  其实,整本书中关于她事业和爱情的描述并不十分动人,在我看来,最吸引人、最令人动容的恰恰是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的那几年。从书中的照片可以看到:美人迟暮,一道道岁月痕迹并没有放过她的美丽容颜,反倒更显刺眼尖刻,但是那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眸和春光灿烂笑脸却足够温暖埃塞饱受困难孩子们。其中有一段她描述难民营情况的文字,不只是令人伤痛,而是触动心灵。“那里到处是瘦到不能再瘦的孩子——很小,或是稍微大一点点;在我看来,他们已经迈入死亡。他们的眼睛就像庞大的疑惑之池,盯着你瞧,一脸——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大部分的孩子不肯吃东西,因为他们已经不想或不能再进食了,看着这些孩子就在自己的眼前死亡,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一个难民营里有55000人,其中一半是孩子,就在你的眼前饿死。”她想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去拯救不计其数处在死亡边缘的孩子们,最终却苦于自己有限力量,只能尽自己所能奔波于世界各地为贫困儿童募捐筹款。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也是一位公众人物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我想,作为社会成员,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地位高低,都要有一颗爱人的心,而为了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赫本的魅力一定一定比我读到的要多的多,否则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她的照片和生平不会这么频繁地出现互联网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膜拜。

  记得台湾演员郭采洁曾在电是节目中读过一封家书,家人告诫她,要在工作之余多读名人传记。虽然文字都受作者的主观意愿左右,不能十分真实完整地呈现出名人事迹,但是作为读者,只要通过阅读获得自己认为是可贵的、可敬的一点就足够了。

  赫本说“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是啊,哪怕我平凡的人生注定达不到童话般梦幻美好,但也一定要努力让它精彩,就算艰难,“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三):做自己喜欢事情

  读过一本传记,就好像走过一个人的人生,当我看到倒数第二张赫本的老年时候的照片和最后一张年轻时候的美丽的时候,我突然想念她,就好像电视剧到了结尾,我就开始想念男女主人公一样。合上书,没有后记,脑海中闪现着赫本的一生,觉得一定要写点什么。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可能得按照个人总结的模式来写了。

  一、童年

  赫本的童年应该说不幸福,母亲是不擅长表达感情的女爵,父亲对赫本也不太亲近,她总是希望自己的好好表现能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并没有,甚至还离开了她们。女爵努力工作,让赫本去学习芭蕾,这奠定了赫本一生辉煌基础。从小被母亲教育:要先考虑其他人,再考虑自己,不要抱怨,要忍耐,再加上芭蕾的学习,我相信,这是赫本一生高贵典雅的基础。

  战争打破了和平,让赫本体会到了饥饿和贫穷,那时她的信念是一定要活下来,活下来才有了一切。或许出于本能对战争对不喜欢,对于这段日子,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因为芭蕾的学习,外加长相清新可人,赫本开始在舞台剧中亮相。

  童年的生活对赫本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包括母亲对她的教育,父爱的缺失,战争让她体会到的人情冷暖,让赫本从小都有着对爱的追求,这是她一生一直在追求的事情。

  二、从舞台剧到国际名流

  在舞台上,赫本一直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她一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需要学习,包括日后她对儿童基金会涉及的国家的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她成功的关键,谦虚、不傲慢、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清新可人的长相,对每个人都很善良友好,让赫本受到每一个人的喜欢,同时也碰到了很多乐于提携后进的良师益友,其中很多人都与赫本保持了一辈子的联系。很欣赏赫本的一点是她很有主见,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知道什么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对于这些她会坚持。就好像她坚持用纪梵希的衣服,她的御用摄影师,她要息影回家陪伴儿子,她在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她一直都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我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其实看着本书之前,我唯一看过赫本的电影就是《罗马假日》,我很喜欢里面的剧情和里面的赫本,这可以说是她的本色出演,有她从小就培养出来的高贵典雅,也有小女生新鲜事物好奇调皮,最后,她仍然知道自己的角色在哪里。在电影生涯的前一部分,她的电影很大一部分已经定型,清新调皮的角色,和年纪大她好多的男明星对戏,她知道如何处理,她已经习惯这种状态

  赫本拍电影的时候,永远是准备的很好商场,拍之前或者在公众讲话之前或是尝试新事物之前,她又永远都是紧张的,我和她这点好像,如果准备好的东西,会表现的很好,遇到新鲜事物就会很紧张,从本质讲,这其中存在着对自己的不自信,不过我觉得赫本应该不是出于这种心态,应该是她的起点太高,就好像林妹妹一样,第一部戏受到了如此的好评,那么接下来的选择与表现都非常都重要,这也是她心情不好的原因之一,或许用缺乏安全感,更能表现她的特点

  三、赫本的爱情

  赫本的一生都是追求爱与被爱的一生,爱情在她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汉森、梅尓、多蒂和沃德斯,以及中间穿插着无疾而终的爱情们。和梅尓的婚姻对赫本影响非常大,梅尓对赫本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这种没有自己妻子事业成功一直是梅尓懊恼的地方,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尽管赫本极力挽回这段婚姻,仍然走向了尽头。和多蒂的结合,我认为更多的是当时赫本对感情和对生活乐趣的需要,各取所需,创造了这段感情。当她和沃德斯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直致力于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她们两个真正的做到了合拍,最后的最后,她还是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真棒。。

  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儿童基金会

  童年经历的战争,让赫本更深刻了解那些贫苦中的孩子的痛苦,施予是生活的目标,没有了这个,就好像生活没有了意义。赫本愿意用自己的声誉去唤起人们对这些儿童对关注。说实话,这段我看的很快,可是看到后面,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的幸福,最后的时光,赫本是踏实的,没有害怕失去明星光芒担心,没有对爱情强烈执着,有的,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付出。这样的女子,更美丽。

  赫本的一生像美丽的童话,但是远比故事要精彩的多,她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表演、献身爱心事业,这时的她是幸福的。高处不胜寒,作为一个名人,她想获得真挚的爱情也要比别人更难,好在,最后几十年,她得到了。

  不管怎样,她永远都是那么的高雅,永远是我们的赫本。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四):有一种美丽叫“奥黛丽•赫本”

  谈起奥黛丽赫本,我立马就想起《罗马假日》那位高贵、优雅、灵动、迷人、比罗马还要令人难忘的安妮公主。往后,奥黛丽赫本成为我心目中“欧洲公主”的代名词。后来也看过她的另外一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可是我对奥黛丽的印象永远停留在罗马假日时期那张洋溢着朝气的脸以及跳动的身影。直到最近,因为一则消息令我突然很想看看奥黛丽晚年的样子,于是在网络上搜了一轮。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仍有别样的风韵,平和的样貌让我对她的一生产生好奇。

  斯伯特版的传记中文封面是奥黛丽的侧脸,线条分明,有吸引人久久凝视的魔力。外封面掀开,显出内封面,纯白的背景上简单的几个大字“奥黛丽•赫本”让人联想到奥黛丽那令人不可忽视的优雅和长久以来的低调姿态。用硬纸板做成的封面,捧在手里,仿佛感受到奥黛丽厚重的一生。斯伯特的传记用朴实语言讲述了奥黛丽从出生、成长、成名到晚年的故事,没有夸张粉饰、刻意讨好之辞,为读者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不完美的奥黛丽,一个于困苦之中勇往直前、在荣耀面前低调谦逊的奥黛丽。

  我一直以为,这位有着“公主”魅力的人必是出身名门、从小享受各种宠爱的人儿,不然哪来高贵的气质?优雅的举止?哪来朝气蓬勃的笑脸?乐观向上的心态?可是,我错了。奥黛丽的出生不受父亲关注,母亲虽然爱她却严肃不可亲近。家里并不富裕,奥黛丽早年参加表演也是为了维持生计。奥黛丽的童年甚至经历二战,而战场就在身边……我一直以为,像她这样招人喜爱的女人必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可是,我又错了。她有过两段婚姻,最终都以离婚收场,是第一任丈夫控制多过爱,还是第二任丈夫花心流连花丛,都让奥黛丽对婚姻甚至爱情感到失望……斯伯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奥黛丽,她的遭遇让我们更为心疼她。好在后来,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晚年的奥黛丽投身慈善事业,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

  读罢斯伯特写的传记,感慨万千。是佩服奥黛丽也好,心疼她也好,这样真实的她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五):奥黛丽赫本也不容易呀

  上次去同学那拿书,看到这本奥黛丽赫本的书,就当做闲书拿了回来。

  之前对奥黛丽赫本不甚了了,只知道大美人,还有罗马假日是她拍的;而这本书算是对她一生的描写。算是贵族身份的童年,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并非无忧无虑,再加上父母离异,辗转好几处,童年时期就多有不易。

  长大些以后,她对芭蕾舞比较感兴趣,可后来并没有成为专业的舞者,而阴差阳差,投入舞台剧、电影事业中来,清新、脱俗、美丽、典雅、俏皮的外貌,让她在电影中大放异彩,可根据书中描写,觉得她好像也不是那种全然热爱电影事业的人儿,好多电影剧本的选择跟她没有多少关系,她只是被动接受了,由于剧本、其他演员等各方面原因,她在好多电影的表现上只能说差强人意。随着年龄增长、组建家庭,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她看起来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给电影、工作,更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过平淡正常的家庭生活。书中描述看来,她并没有十分热烈要成为牛逼闪闪的女强人的事业心,更多只是约定好的电影剧本等。当然有几部比较卖座、经典的电影,她的女神形象就根深蒂固了。

  而她的婚姻生活一直都算不上美满,几段婚姻生活到后来都名存实亡,双方都有了各自的婚外情,即使她单方面去挽救,也于事无补,还经历了四五次流产,情绪一再地低落,调整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投入到电影工作中来。而每次新的伴侣,多半都是电影拍摄过程中,新遇到的拍档,迅速升温。这样的情景,竟也与当今的娱乐圈雷同,时代在变,有些东西还是大体无差呀。

  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40-50岁后,她把工作放到了公益事业上来,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走访无数非洲等恶劣国家,为无数饥饿、疾病中的儿童,带去希望,致力于改善160多个国家儿童的生活。

  纵观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有鲜花、掌声、荣誉,更有焦虑、紧张、失落、崩溃,站在高处之人,也必将承接那不甚之寒,世界多少也是公平的,哪有免费的午餐,哪有无缘无故、轻松平常的扶摇直上。

  书中,奥黛丽赫本说:“施予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再想施予,就没有生活的目标。”

  不管多小、多老,不管有无家庭、孩子,都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六):邻家女孩 赫本

  通过这本书 影评中的女神变成了邻家女孩的故事 甚至觉得还和自己有那么一点相似。

  她的成功 无非是归功于她努力认真谦卑永远上进的工作态度(我觉得这点是最区分于她和其他人的地方 是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她易于相处的性格和从小留下烙印的教养 以及她独特的成长背景 当然还有机遇。

  而从荧屏上看不到的是她忧郁的那一面 她自己的工作总是要被别人(特别是费勒)干涉做决定 对于繁重的工作她的身体和精神都难以应对 一开始演戏是因为喜欢而到后来却不是了 身体垮精神馁最终逃避工作乐于享受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

  另外 不为人知的还有她渴望爱与被爱的性情 她复杂的情史 以及最终她以慈善事业为人生画下的句点。

  当人的一生浓缩在一本传记里的时候 就只剩下了一个轮廓。感叹于这个轮廓的形状 啊原来她是这样一个人 但还恨不得乘时光机去往她的年代一起经历 才好填满轮廓内最真实的色彩。而自己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 不如 living consciously 这就是我喜欢看传记的原因。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七):在爱里的自我追寻

  ‘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要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反观赫本的一生,确实她的事业好似走得比较平稳,也许是上帝偏爱这个善良女子的缘故吧。

  我想也许童年时期缺乏来自父母完整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对爱情的重视或追求总是高于他人吧,同时为了得到关爱也会向他人倾注更多的爱,所以这样的孩子总是善良敏感却又缺乏安全感的。而赫本也许也是这样的人吧。她始终是真诚待人,并不自恃美貌。

  在拥有了精神伴侣沃尔德,并有了两个梦寐以求的孩子之后赫本所追求的人生看似完整了,于是在充盈了自我之后她开始了向他人倾注爱的道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关心各地贫困儿童并呼吁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更多实际的帮助。

  她,就是落入凡间的天使。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八):赫本传

  怎样的经历才能造就以后怎样的你

  在赫本传之前我一直将赫本定义为高雅 灵动 时尚的安妮公主 以为她从小出生名门有着与生具来的气质

  但其实赫本从小被父亲抛弃 严母的管教 贵族家庭因为战争化为虚有 饱受饥饿 战乱 从小目睹杀戳 经历冷暖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才造就她从小独立坚强的个性和凡人没有的同情和怜悯心

  我以为赫本父母不完美的婚姻是她的前车之鉴

  以为她向往美好婚姻和生活一定能成真

  可是两次不幸的婚姻和五次流产让我心疼赫本

  越是渴望越是争取却越是没有得到回应

  但赫本的感情并不空白晚年也并不凄凉

  每个时期她都有爱情相伴

  即使到最后对婚姻失去信心 但得到了心灵伴侣

  从此致力于慈善直至疾病到离开

  就如她所说

  她的一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

  感谢造物主赐予赫本

  让太多的平凡人能借此感知生命的浓烈和不平凡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九):“美人心计”

  一位出众的漂亮女性在公众的想象里保持着一种完美形象是很难得的。

  貂蝉天香国色,却不过是王充的一枚棋子,以美人计勾引董卓、吕布,致使人家父子俩反目成仇;武媚娘也必定出落得如花似玉,才会赢得唐高宗的一片痴心,可惜她以美貌博取的权势地位,千年以下,依旧饱受恶议;杨玉环的姿色足以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最终也难免红颜祸水的骂名,落得“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下场;陈圆圆“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如此小家碧玉般的女子引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于是乎,亡国的罪名就落在了她一个女子身上。如果说古代的女子的地位低,她们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的形象正名。那现代呢?被经济浪潮携裹的现代文明,催生出满足公众想象的明星。明星被有意识地包装起来,许多明星人前优雅,人后猥琐,这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女星,稍不小心为丑闻缠身,璀璨星途被终结的可能都是有的。因此,如果能在公众的想象力保持一种持久的完美形象,应该是所有女星的梦想。在这方面,奥黛丽·赫本无疑是做得最好的。

  奥黛丽·赫本很清楚,她“必须得明白社会上的双重标准:男人即使有婚外情,女友情妇一个接一个换,都会被当成魅力十足的浪子,或者需要女人驯服的单身贵族,而无论过去或者现在,即使只有一两个情人,女人仍旧可能永远被贴上人尽可夫的恶名。想乞求发展——尤其是从事演艺事业女性,必须特别留意人们的观感,当时的社会可不喜欢水性杨花的女人”。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知道该如何做才能在公众面前留下最为完美的形象,无论是在参演角色和服装打扮上,她都能展现出一种独有的美。让观众记住她的完美形象。

  而在她的私生活上,尤其是感情问题上,并未找到那位能够携手相伴终生的伴侣,汉森、梅尔、荷顿、安德森、多蒂、沃德斯,这些出现在她情感世界里的男人,陪伴着她走过不同的人生时期。应该说,幸运的是,最终这种情感问题带来的麻烦并没有毁掉她在公众里完美形象,反倒一步步走向女神的高台。即便步入老年,奥黛丽·赫本也因积极参与救助儿童的公益慈善事业,为她的完美形象又增添了一道辉煌绚丽的彩虹。她的形象,愈加成为神话般的存在。

  奥黛丽·赫本是有所谓贵族血统的,虽说这种血统论的说法在现代社会经常被鄙视,但是,无可置疑的是,这种贵族范儿却是真真实实地存在于她身上,这就是天赋如此吧。在她的小时候,父亲的不告而别给她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等她功成名就后,她极度渴望找到已经多年未见的父亲。可是,等到真正见面的时候,却是相对无言的尴尬。不过,这也满足了她隐藏心底的愿望,解开了一个心结。此后,她还在同父亲联系,诉说,或许,这是童年时父爱缺位的补偿心理在作祟吧。

  读完后,我常胡乱地猜测,或许童年父爱的缺失才使她缺乏安全感,她渴望完美的家庭却不能如意,她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那些出现在她生命中的男人,“几许深盟密约”却最终“句句都无凭”。

  从一个青涩的邻家女孩到一位蜚声国际的知名女星,再到一个积极参与公益的“万人迷”,这样完美的人生,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可惜,奥黛丽·赫本是独一无二的。她以自己的分寸感赢得了公众,完美塑造了自身在公众想象里的完美形象,至于让她自己烦恼的琐碎生活,她懂得克制,懂得如何做才不影响到自己。这对一个明星来说,就是成功的。绝对的成功。

  汉代宫廷乐师李延年为推出自己的妹子,在宴会上高唱: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色心大起,问道:世间还有这么漂亮的女子?赶快呈上来。于是,李夫人得到了宠幸。

  文艺向来有如此的作用,那么这本奥黛丽·赫本的传记作品,同样,看完后,你会爱上她。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十):自律的女神

  奥黛丽是一个让我们要学习的女性。其一生感谢其母亲的母爱,演艺事业相对一开始是比较顺利的发展,在娱乐圈这么大诱惑的地方,保持了自身的优雅,和蔼又真诚的对待工作人员和朋友,遇上了一生中难得的知己;同时对于每一次拍戏都认真的对待,其这份坚持和和蔼善良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爱情方便相对而言不是那么美满遇到相对多的波折,对于爱情我们没有对错,只能说在对的方面没有遇上合适的人,同时对于婚姻往往考虑的事情比较多的!

  敬佩其晚年对于公益事业的贡献,学会在利用其人格魅力尽力为世界上的儿童去付出!

  奥黛丽一句生活就是“施予就是生活,假如你不想施予,你的生活就没有目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