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個比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4個比利读后感10篇

2018-01-08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個比利读后感10篇

  《24個比利》是一本由丹尼爾‧凱斯著作,小知堂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5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個比利》读后感(一):24重分身

  书就下载了很久,想起来要看,倒是因着看了《读心神探》。

  片中神探对着双重人格的帅哥罪犯讲解给女下属听,你有冇读过24个比利。。。才知此书俨然是精神分裂界的名书。到追着看完比利战争,感想就很零散。

  -真的每个人都有不同人格,也常常能听到身体里面较上进的自己同较懒惰的自己斗争。正常人只是保留着那段争执的记忆,不会“遗失时间

  -米国也未必是美好天堂一般。兴许是比利这样罪犯的“死亡之地”。只是在这里,你知道,舆论真的是有效的。哪怕他们是错的。也总好过那个你管你说,民众沸反盈天管沸反盈天,只是自行其是政府。所谓“宁杀错,唔放过”。

  -世界上真没有真正见过一个人,可以像比利这样热爱生活,这样努力上进。虽然有一些消极的人格,但是大部分人格都很努力,不断督促自己适应社会学习知识,不偷懒。汤姆的风景画,开锁,脱逃能力。雷根对武器枪支的熟悉,南斯拉夫语,亚瑟的伦敦音,百科智慧,亚伦的人物画。。。到后来在没有老师情况下,能自学成一个电脑工程师。。。甚至怀疑,到底是人格分裂,还是他真真有24个分身。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小时候受到过这样的虐待和摧残,是不是还能活到今天。更别提一身的技能。如果不是人格分裂,比利或许会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之一。即便是现在,他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世界上总有人那么苦那么可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的更好。

  谢谢那些那么爱过帮助过比利的人。

  《24個比利》读后感(二):向比利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纯粹扯淡,对待社会有严重危害的个体,应该用法律惩罚。比利就是一个个体,不是什么24个不同的灵魂。用弗洛伊德的说法,人有潜意识,潜意识形成的人格仍然是你的,而不是什么主人格的。

  真实的情况是,任何一个人从小就会模仿他接触到的人,从行为语言,从品质到装扮。还有一些入戏到催眠自己相信自己就是那个人。例如北京有个女孩自以为是魔法师,每天关在小屋子里搞各种药,念咒语,这么一听已经是精神有问题了,但是电视台采访大家都看得出来脑子很正常。

  比利不过是更进一步,伪装成24个角色而已。在每个角色开始形成的时候,一定是他自己在心里暗想:“如果我是这样的人....对,我就是这个人......”

  小孩子在跌倒的时候,如果周围有父母,他会哭,如果周围没人,他就自己爬起来了。这就是多重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趋利避害而已。

  多重人格的切换取决于需要,这种情势下这样才能更满足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伤害。包括是否向周围人暴露自己所谓的多重人格。

  选择遗忘人类强大的武器。多重人格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把这个武器发挥出了最大的效能,连自己都相信了。所以才有可能说服别人。何况显然比利的智商远远高于那几个精神病医生

  如果比利遇上汉尼拔,汉尼拔一定能让他明白所谓24重人格不过是自己对自己撒的一个谎,从头至尾他都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除非有证据表明多重人格患者大脑与常人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多重人格这个名词必定只是一个假象,一个潜意识有目的地谎言,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耻辱。

  《24個比利》读后感(三):无能为力的旁观者

  这本书是很典型的纪实小说作者从三部分着手。

  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比利从被发现犯罪,到24个人格被一一发现以及融合的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他的每一个人格被激发的因由。丹尼斯查询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许多人,并且由第三人称讲述。他希望展现出一个不带个人情色彩的真实的故事,至于相信与否,全看读者。

  到目前,看到第二部的第十三章,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当比利陷入一个新的苦痛时,就会有一个人格出来代替他承受,幼时被忽视的孤独儿童时期被虐待的惊吓,被威胁,被禁锢,被罚站,被认为是骗子……每种痛苦造就了性格不一的人格,这些人格代替他承受着苦难

  相比较年初时候看的《我是谁》,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读者情绪吧。

  《请问我是谁》是一本情感代入性很强烈的书,很容易就进入情境化的故事情节中难以自抑,你会感觉你就是那个失去了三年记忆的女孩,会跟着痛苦跟着尖叫甚至跟着哭泣。但是《24个比利》不是,这本书是很冷静的,你仿佛搬了把椅子就坐在比利旁边,看他痛苦,看着他混沌,却无能为力。

  《24個比利》读后感(四):关于比利

  书中的比利,似乎一直都那么不幸经历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看完这本书,我还是一直在思考,思考它的真实性,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荒诞小说,心中有解不出的疑惑,为何老师会突然出现?解决了一切问题;多重人格又是怎样产生的,为何会产生不同的人物?为何又是他们?

  看完后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纸醉金迷下掩藏的暴力和恐怖。比利在悲惨的命运挣扎,却出现了24个不同的人格,亚瑟、雷恩、大卫、亚伦、汤姆、菲利普······

  在心理学上依然无法解释清楚多重人格的出现产生,出现的几个病例也困扰着人们

  看这本书会对多重人格有新的了解,也会有新的疑惑,甚至会让你彻夜不眠。人本身都不了解自己,何谈去了解世界呢?混乱或许是人性本质。保持清醒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比利我充满了同情,他本是一个懦弱善良的人,却在社会的残暴压迫下成为一个病态的人。

  《24個比利》读后感(五):关于人性的讨论

  一口气看完24个比利,作者站在同情比利的角度来撰写了这本传记,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比利最终未能转院一事终究还是难以释怀。

  比利是个悲剧,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的阴暗与人性的自私

  比利的精神分裂,来自于幼年时代的被忽视,与虐待,比利是个聪明孩子,因而天生敏感以及想象力丰富,在外在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迫切希望获得帮助,企图逃离,外在能力太弱,内心极度期盼强大,内心矛盾以及压力达到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以至于他的潜意识不得不不停地制造出不同的人来帮助他,代替他承受苦难,这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体现,他的生存渴望十分强烈,于是,这种意识强迫比利,那个想要自杀的比利,必须沉睡,以保证其他人格的存活,因为他自己渴望存活,惧怕死亡——他的继父将他活埋,强暴,一系列的暴行都让他联想到死亡。

  比利的继父,性格暴躁,残忍,忽视生命,极度自私,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是人性阴暗面的代表,比利的母亲,软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家庭暴力频发,比利成了一个牺牲品。

  比利的每一种人格都是他自己某种欲望的体现,亚瑟是他的理智,亚伦是他对社交与融入人群的渴望,雷根是他内心的愤怒与对强大的渴望,克里斯汀是他内心中弱化了的自己,渴望通过弱化的自己获得同情……

  作为一个人,他拥有人类的一切情感、欲望、恐惧,这些东西通过不同的人格体现出来,非完整的自己,丧失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是非观念,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并且渴望获得认同与爱,失去了自控能力的比利于是去犯罪,用最原始方式企图在人性阴暗的丘壑中得以生存。

  社会并不会理会弱者的反抗,除非这威胁到了大部分强者的生存。

  避开比利所犯罪行来说,他是值得同情的,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于是,有众多医师站在职业的角度,用行动为病患争取利益,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社会并没有那么良善,媒体人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监狱企图从这个明星囚犯身上榨取利益,法院为了逃避民众的责难,大众的自私性,憎恨一切有可能危及其利益的可能性,他们不允许比利存活。

  不管比利是不是值得同情,他是不是不能掌控他的行为,已经无所谓了,在旁人的眼中,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动物,一个怪胎,他只是一粒微尘,在掌权者眼中,微不足道,只用像一只苍蝇一样关起来就行了。

  但,比利确实犯下了罪,对被害人造成了伤害。他应该就此提出道歉与赔偿,去尽力地弥补,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即使有人愿意帮助他,舆论与社会不允许。

  结局让人绝望,在痛苦与恐惧中死去变成了比利最后的归宿,也映射出了大部分社会底层人士悲哀结局,在挣扎中死去。

  《24個比利》读后感(六):站在多数的对立面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比利的故事,立刻被吸引,买了kindle之后下了这本书,立刻读了起来。作者写作的方式读起来并不那么顺畅,但是我还是抑制不住读下去的心情。开始是好奇,那么多人格是如何学习各自的知识?为何连语言和语调都大相径庭?…心中迸发各种疑问,甚至觉得是鬼上身的结果。看到后面,愈发悲愤,其中还夹杂着感动。为了那么多牺牲自己时间甚至家庭坚定地站在比利一边的人们而感动,又对那些为了平息民众压力掩盖或怯于揭露事实真相的当权者恨得牙痒痒。人们总是喜欢排除异己,然而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可怕平凡人,他们从来拒绝真正的天才,所以他们不给特殊的天才任何机会,大多数的利益永远比真相更值得接受。难以想象比利合理运用他的人格的才能会激起多大的能量。真的只想问一句,只有站在大多数的一侧才能安稳地过活吗?

  《24個比利》读后感(七):当黑暗降临,逃无可逃时……

  1

  引子

  很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关于人格分裂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的人格因受到伤害而分裂、又因得到爱而融合。虽然历经种种艰难,但最后的结局很温暖

  而等我终于读到那个故事灵感的来源、由真实事件记录而成的文学作品之后,一本明明很吸引人的小说,我却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它告诉我说,故事里的结局永远是美好的,而现实却会毫无遮拦地把它残酷的一面暴露出来。

  2

  比利

  故事的名字叫做《24个比利》,由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所写。

  主人公威廉‧密里根(比利|于1977年因连续抢劫强暴而被警方逮捕,但他却对自己的行为一无所知。直到展开调查之后,令人震惊的事实才一一披露出来:比利是个多重人格患者,在他的体内存在着多达24个人格。

  最初吸引我的,正是这24个不同人格:他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向、不同擅长、有令人喜爱的、也有令人讨厌的。这样从未见过的新奇 “设定”,让我想把它当作猎奇小说来读,但阅读过程中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编出来的故事,这是悲惨的现实。

  lt;图片1>

  比利原本是个聪明善良的孩子,却在一再遭受继父的虐待与性|侵、又求助无门的情况下,逐渐分裂了自己。这些人格生活在黑暗中,当比利觉得无法忍受时,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有人站在“聚光灯”下,暂时接管这具身体。

  24个人格,就像一个团队各司其职

  一个用来保护自己。

  一个用来承受痛苦。

  一个用来逃脱。

  一个负责管理

  ……

  但这24个人格并非都是惹人喜爱的,也有一些惹人讨厌的。尽管比利想要好好生活,但他却常常无法自控地陷入混乱状态:不知何时、不知哪一个人格就会出来做些什么,而其他人格却对此一无所知,一些惹人讨厌的人格也会趁机出来作乱。

  而最初的主人格比利,因为太过痛苦,拥有自杀倾向,被其他人格判定为危险对象,被强制陷入了十数年的沉睡。

  26岁的比利,真正活着的日子,只有十几年,他的本质只是个饱受蹂躏的孩子。

  终于,比利遇到了几位热心帮助他的警察与医生,他们帮助比利免于罪责。经过漫长的治疗,比利也终于将这些人格融合成为一个拥有全部人格记忆、精神完善的“老师”。他说:

  “我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我想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但这社会不允许:比利极度敏感,他的融合并不稳定。而这社会对他的不宽容不信任,又进一步刺激了他,最终“老师”消失了,比利再度分裂。

  在故事的最后,比利说:

  “我们躺在棺材里,只是因为还没有死而并未封棺。年轻孩子们(年龄小的人格|还对生命抱有希望,年纪大的已经放弃了。”

  这块地方,由承受痛苦的大卫所创造。他称它是“死亡之地”。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3

  后续

  真实中的比利曾在短暂的痊愈期内致力于对儿童保护,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太过残酷,他不想再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

  但他依然不被大众理解与宽容。直到2014年12月死于癌症。愿他在天堂安好,生活在一个没有恶人的世界。

  4

  争议

  《24个比利》出版之后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作者对一个犯罪分子太过宽容,整部书都在给犯罪分子说好话。

  也有人认为:不管比利本人有多惨,他毕竟是一个不稳定分子,让他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加以监控,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

  对于以上两点,我都同意。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是伤害别人的理由。比利的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好的人格,他是存在再度犯罪的可能性的,如果受到刺激,可能性甚至还很大。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比利本人的同情。

  5

  现实

  如今,比利的故事算是人格分裂的经典案例,因为即将改编成电影,也肯定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面,但事情发生了已经无法挽回,最重要的是思考: 比利的故事是否是个案?应该如何做才能进一步帮助这些人?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目前,得到报道的人格分裂案例有100例左右,这100例都是症状较为明显、且及时引发关注的。只是没有比利分裂得那么多,影响力没那么大罢了。而没有被发现的、或被当成普通的精神疾病遭到终身监禁的,肯定更多。

  但比利事件的根源是什么?是幼年时受到继父的虐待与性|侵。

  或许造成人格分裂的理由有很多,或许一些成年人在走投无路、求助无门的时候,也会造成人格上的分裂,以保护自我、逃避现实,但我独独特别在意发生在比利身上的事。

  这样的孩子少吗?不少,很不少。每年,都有无数儿童遭到继父、远房亲戚、邻居、陌生人等的性|侵,他们或诱骗、或灌药、或以武力镇压地给无数儿童造成了身心上的巨大伤害。

  就在去年,在一次无意中刷微博的时候,我就曾见到网友义愤填膺地转发了一系列猥|亵儿童的照片,无一例外都是4至12岁的男童,其言语之下|流、图片尺度之大,令人震惊。因为该博主地点显示为北|京市|东|城区,我当即跟着转发并@了东|城区公安局及其他所有我能想到的北京地区公安部门。

  那些天,我和无数网友每天密切关注这件事的进展,有些网友直接拨打了110。有些网友精通网络,他们发现这不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猥|亵儿|童的团体。

  但结果如何?不几天,这位博主删除了所有照片,只留下一句脏话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网友凭借保存下来的照片以及其他证据继续坚持报警,但最终,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没有给我们任何反馈,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居然,就这么过去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并没有特意搜索这样的内容,这只是我无意中看到的。那么在我没有看到的地方,这样的罪恶,还有多少呢?

  这些孩子,或许会分裂,或许不会,但伤害已经造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常常无能为力,我们也不能去犯罪,我们除了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保护好自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lt;图片2>

  《24個比利》读后感(八):比利啊

  花了很长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思考了很多,从当时的大众角度以及比利这方面。也许有人会在看时愤慨,如果这些大众媒体不这么灼灼逼人,比利也许早就治好可以幸福快乐过自己的人生。不过如果说把这样一个人放到现在的自己生活的地区中,先是听说有这么个罪犯再有听说他因精神类问题而被无罪释放,是谁都会不安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忧,所以这方面但是可以理解。但对于比利而言肯定又是可悲的,虽然存在反社会倾向,但总体来说不算个坏人。看着他在雅典医院渐渐好转,看着他变的稳定心情愉快,看他为关爱儿童呼吁宣传,为他开心。但看到他被中伤心情低落,看到他因此而重新分裂而心痛,虽然他后来克服了这些变的没有那么脆弱感到欣慰。只是后来那些人作用类似走后门的方式将他送进如同奴役制度的【医院】,但比利却还是抱着希望,他的充满希望憧憬的面容仿佛出现在我面前。看着律师为比利不停上诉,法院虽然发现自己曾有错误却仍不改判,感到愤怒。最后的比利累了,看到他寄给作家的一封封信件,看到守护神雷根和亚瑟都失去了状态,不能再绘画,不能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错过了比利一直期待的妹妹的婚礼,所有比利的人格都沉默,感到很心痛。

  我真的看了很久,一开始慢慢看是为了分清楚这些名字人物,后来是反复揣摩那时的情形。我看小说很容易代入,所以有的会看的很爽快有的就看的很辛苦。

  今晨快三点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然后睡觉就做了一个梦,我变成了比利,我在利玛医院以及后来的司法中心,我看着外面的天空,我心不在焉的画素描,我如同行尸走肉,我只想谁能救救我,我觉得好累好累

  《24個比利》读后感(九):现实还是很残酷的

  在看这本书前,已经谷歌了书中的主人公。

  看着wiki上面的简介,以为最终是无罪释放以及成功治疗的。

  谁知结局是这么的悲惨,瞬间觉得,无论哪个国家,都是有黑暗存在的。

  中间在俄亥俄州郭大卫的治疗下,已经看到了希望,却在媒体的爆光下,适得其反,之前有出去自由活动,路上的行人还是很友善的和比利打招呼的,但经过媒体地报道,整个大反差,所以有时候媒体真的是会毁掉一些本来美好的东西的。

  但是总觉得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总觉得最后极力反对的检察官,是为了某些利益而这样做得?

  州立医院的医生以及护士,简直没有把人当人看,真的和监狱有什么区别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结,现实还是很残酷的,并不是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

  《24個比利》读后感(十):比利其实是个天才!

  这是一本纪实小说,也让我看到了其后很多很多的现实意义。

  比利的一生遭遇过很多的不公平,这是其悲哀的一生的开始。比利有24个人格,首先我想起的是杜拉斯写的的那本分成两个半的子爵,虽然情况不同,子爵是分成了两个极端的个性在行事,而比利则是24个。没有一个完整支配肉体的灵魂,会有各种的问题的出现。失落的时间,你不承认我,我不承认你,做过的事不认得,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格应该是融合一起来思考问题,却都变成了单方面,无法很好的支配意识。

  让我动容的是精神病院里还是有些善良的医生相信比利是值得被同情的,而不是一个应该被拳脚相加的死神经病人。善良与信任,能治愈很多。比利他从不伤害妇女小孩,他也是善良的,只能怪这个上帝没有安排一条光明的路给他。

  谁人是正常,谁人又是不正常呢?每个人都有精神病,不一定会呈现出来,但多多少少都是有一点的。比利只是严重了一点,甚至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头脑能养多个灵魂,而且精通画画,逃脱,打架。

  这本书特别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24個比利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