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0 21:5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读后感10篇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一):没有色彩的书外现实

  这是读的第二本村上的书,相比《挪威的森林》,除了更加温文字气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挪》被称作村上文字最流畅,风格最不同的一本,然而看了《巡》,给我的感觉实在不是这样)尽管事件轨迹大不相同,但都是一个简陋的故事,包装成一出成长的戏码。多崎作自认没有色彩,拥有过更豁达人生观的朋友灰田,有喜欢他的黑,有精神稳定的白,怎么看似乎都能在《挪》里找到类似人设的影子。尽管如此,也不妨碍《巡》有同样的可读性,因为故事情节并不是中心,如果执着于剧情的发展,就错失了过程里的绝佳体验

  无法准确评价书里的三观,但以作为出发点来叙述,带给人的是深切和亲昵的感受。作为读者,在平日生活里被压抑内心深处声音自己无法准确表述的画面,或是无法面对的梦魇,都通过作的所思所想被一一抽走释放在书中多崎作的世界里。它们通常病态和不符合常理,绝不被允许融入现实,然而却能在村上极其难得生动形象、充满象征性和表现力的文字里得到解脱

  《巡》有较长一段发生大学期间的故事,却远不止步于这孩子气尚浓的刚成年的岁月,发展到了未来,还同时联结着过去。个人想法是,透过文字,分外羡慕“他人”在与我同龄时已有的成熟,而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像是一出儿童戏剧表演。读《巡》并不为了故事,人物充盈的想法里展现的是根基的矛盾和出挑的哲学性(不知用词是否恰当),那是作者积累的生活财富,它们合情合理地融入这个单调的故事骨架中,成为它的血肉。

  个人感到欠佳的方面,像众多人物一致对话口吻让人觉得毫无区分度,以及读起来给人半遮半掩的自恋感,也都无可厚非了。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二):坠入大海后,是否还有机会重返天日

  多崎作为了打开心中的死结,十六年之后重访四位往日的挚友,却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原以为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彼此的行凶者,而这个过程里,没有幸存者。

  “我以为,被遗弃的只有我而已。”

  因为莫名的原因,作离开了五人帮,独自承受着孤独痛苦,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意义,死亡成了唯一的期盼

  作愤恨这个世界,愤恨昔日无话不谈的好友,朋友的疏远与排挤,似乎成为了全世界默认的信号,让作无所适从。他暴瘦,消沉,却努力克制自己疯长的负面情绪,变得更为成熟,更为强壮,也努力实现了建站工程师的梦想

  换做我呢,也许只会在负能量的包裹着迷失自我,碌碌无为

  灰田的离去,以及沙罗的出现,点醒了作。尽管用尽了全力,可伤口还在,淤血未能排出,锥心的痛感从未消失过,那段记忆就像梦魇一样如影随形,时不时给越来越坚强意志一顿猛击。沙罗鼓励作自己去发掘真相了解埋在历史尘埃里的点滴

  庆幸的是,作听从了建议并立即执行了。结果呢,人还是那些人,他们的结局却各自迥异:青为了生计奔波忙碌,赤为了成功不顾褒贬不一的评价,黑逃离现状远嫁他乡幸福得很实在,而近乎致作死地的白谜一般地死去,失去了所有的光芒。每个人都在为过去的点滴抱歉,却都不愿意回到过去。作才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因为他们五个人曾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体,一个人的痛,最终也会扩散蔓延至每个成员,并衍生出不同的形态,割裂分解曾经幸福愉快的时光

  你以为你很痛,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痛。

  赤说,在发现自己的性向不同时,仿佛在深夜里被人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扔进了大海里,看着船渐行渐远至灯火散尽,只有冰冷的海水围绕着,身体逐渐下沉近乎绝望。而作在形容起自己被赶出小团体时,也用了这个比喻,贴切而残忍

  可他们最后都成功了,不管是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还是成为了更好的人。他们没有一直消沉,而是自己努力浮出水面,游向另一艘船只,或是另一座岛屿。

  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苦与乐的交织让本来平淡无味的生活变得异彩纷呈,但并非每种色彩都是你所喜爱的。那些鸡汤文并非一无是处,唯有你去面对,你愿意并尝试改变,没有色彩甚至被波多色彩的人生或许会呈现出一幅新的图景。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三):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承认自己的世俗 挑这本书仅仅是看中它豆瓣上的评分

  可看完却发现似乎你的过去我都能懂 你的经历我都知道 你的体会我都曾明了

  我明白你莫名从昔日推心置腹的好友群中孤立出来是何感受 我意识过一个人如何在这些年岁里踯躅 我曾经体验过独自坐在空空的房间望着周围的沉寂

  可我想要告诉你 也要告诉我自己 没错 这些好可怕 你和周围的人几乎隔绝 你被冷落 你被迫在成长中学独立生活

  可最重要的是学会

  你学会如何一个人逛街 怎样一个人成长 如何一个人承受莫名的眼光 这些都是学会 这些都是成长

  能走掉的 都不重要 可是能留住的这些 让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更进一步可能失去了那些曾经不可失去的感情 错过了一些本该将肩并肩闲逛的滋味 可我看见你的长大 我看见你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如何以更独立自主姿态迎接未来

  而这对我来说就够了

  而这对你来说就够了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四):接受的人

  11/03/13

  在这本书的大陆版本正式出来之前,我就抱有了相当大的期望,尽管看到书名时我脑海中已勾画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坚强独行的色彩暗淡甚至根本没有色彩的主人公,一直坚持着有序节制的生活方式高度自律心理的比较边缘化的人。在大学期间看了不少村上的书,其实要说起来基本上每本书的主人公无论主角名字职业年龄、性别等等如何变更,但所有的角色可以说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村上自己,也是你,也是我,也是在书中找到共同感的人。村上写了这么多部,也没看厌,我从没看厌。有人把他归为青春,打个比方,我青春时期确实喜欢看郭敬明的书,我觉得故事都是撕裂一般的疼,但是看几本书之后,慢慢接受了青春,慢慢发现再也吸引不了自己。而村上,情景设置是青春,让我感到的沉甸甸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还是一个比较独来独往的人,空闲在看几本书,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喜欢运动,这里是游泳,不怎么喝含糖饮料,自己坐着一份比较满意的并没有加官进爵权力欲望工作,只是用心扮演好职业人的角色,喜欢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喜欢和年长的女性交流,当然包括做爱,自然的欲望发泄,不会强求爱情,甚至是不用爱情就可以安静的生活下去。这本书时间设定于现在,也就是2010s,以往的故事大多发生在60~80年代,这回看到手机、twitter、facebook、google还略微感到不适应,村上君的主人公们是属于没有网络,没有复杂人际关系,基本不被媒体,综艺,电视剧商业电影影响的,一般都是在东京这种公共交通相当发达城市公寓,更理想一些的是人迹罕至的乡间别墅,安静的起床,安静的进食,安静的清洁,安静的音乐,安静的读书。

  这本书略有些不同,有小团体的存在,而且是高度自在封闭而紧密的小团体。只不过因为关系太过密切,五个人太不想分开而不得不以一种比较残忍的方式分开。

  这种痛被作以更加明显的场面的外在的方式承担了。尽管不公平,也没法挽回。不明所以的作把自己完完全全的融进这个团体,然后被其他所有人割裂,这种痛,说不清楚,只能忍痛咽下,作为现实承受下来。从痛到接受,就是作体形,承受力蜕变的一个过程,像是一个炼狱。村上在《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论些什么》说他在长跑中的心理状况时就提到过这一点,这也是村上作品一脉相承的,遇到了不状况只需要把那作为事实接受下来就好了,我记得自己在求职面试时被面试官看透,她觉得我身上发生过一些事情,问我大概是什么事情,我出于隐私,撒了谎,说到一帆风顺地成长和谐完美童年少年。面试官其实真是我的知己,她换了个问题,遇到不顺利事情怎么做,我回答的就是村上的这句话。书里的作从死亡边缘中恢复正常其实就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不过只是接受事实的发生,在恢复后他一直试图在逃避这段伤痛。在三十岁时,去寻找答案则是彻底的接受,不仅是接受事实的发生,更是接受导致事实发生的各种因素,接受那些人,接受自己的伤痛。

  所以这依旧是一本讨论接受的书。坚强的接受事实的多崎作。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这是一篇耽搁了很久的文章,在我试图说出口之前,我也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否仍然存在于我的心里。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份感触,这份回忆,曾经切切实实地存在过。——题记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在HET项目上来深圳的时候。虽然项目上很忙,事情很多,每天干到八九点,但是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就把它看完了。

  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我第三次在HET项目上来深圳,前后大约差了30天。这30天里,是我忙得最晨昏颠倒、日月无光的三十天,也是我想离开KW的念头最为强烈的三十天,但今天,我竟然能够端坐在椅子上开始敲击键盘,试图一点点追回已经难以触摸的思绪。仿佛也是一个休息站逐渐接近的标志?但愿如此吧。

  言归正传

  宋冬野在南方周末2013年度文化原创榜的获奖感言里说:“你说我感动了别人吧,这点故事能感动谁呢?他们是被自己感动的”。这句话值得细细揣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好的作品,能形成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互动氛围,读者的思绪被作品牵扯着,进入到一个自己平时也会忽略的内心世界中去,得到非常特别的体验。

  对我来说,《巡礼之年》就是这样一部特别的作品,在阅读的后半段,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合拢书卷,细细整理自己已经纷飞乱杂的思绪。在过去和现实的交错中,体会到属于自己那一份怅惘迷茫心情

  村上的这本书,又和青涩遥远的青少年时代有挣脱不开的关系。村上虽然喜欢这个题材,但是他每次对这个话题的描述总是采用回忆体的方式。这样,原本稀松平常恋爱和情节就无端被笼上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哀伤迷雾。在迷雾的彼端,你迷迷糊糊地看见那个人,闻到头发的香味,看到翻飞的裙裾,那么美,那么好,但同时却无比遥远。站在时间这头的人,心里的感触,对当时所作所为的的一些懊恼,甚至还有一些空白和恍惚的记忆,都使得这种回忆格外能打动人心。因为我们,也已经不在回忆之中,而在回忆之外了。

  青少年、学生时代的回忆,恐怕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也已经不多了吧?那里面,有那么多的陈年旧案,有那么多已经叫不上名字的面孔,有那么多的第一次,有那么多的刻骨铭心。青春有残忍,有美好,在黄昏的余晖中,远在清晨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追思不止。《巡礼之年》中的多崎作,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再一次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已经逝去的河流当中,带着自己的疑问,逆着时间的方向,从黄昏再一次回到清晨之中,去找寻答案。这样的一次冒险,听起来,就已经足够刺激了吧?

  这样想来,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当时心里会有那么多的情愫会被这本书牵扯出来,为什么读书的时候,心中会涌起不自觉惆怅、不自觉的向往,和那么多的满含温度期待具体到我个人而言,多少也有一些“故人”是现如今无法联络的,多少也有一些远在异国的、异乡的,然而是值得我一想再想的人。然而,我们会迈出这一步吗?如果迈出之后,会有怎样的奇遇呢?也许,当时在我脑中翻腾的思绪,就是这些吧。

  书中的多崎作,先是去到名古屋,再是远赴芬兰,这其中的情节,以及内心翻来覆去挣扎,都仿佛是读者对追溯青春时光的一次预演。看起来十分不可能的事情“到芬兰去”,其实倒也没有什么难的。听上去远在天边,真正去做了,不管是在极昼还是在极夜,也就不过如此。光凭想象的话,几乎是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可是真的置身其中之时,又仿佛能有触摸得到的真实感。那么远,这么近。地理的距离,绝对比时间和心理的距离要近得多、容易客服得多。

  而“白”,作为整个事件的核心,却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无法被接触和理解了。这固然似乎也是村上小说中的一个“定式”,但也还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许村上想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事实:青春是无法被完整地回溯的,时间过去,有些事情,甚至最核心的部分,是无法被完整重现和解读的。但是,谁又能说,多崎作在巡礼之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呢?

  人生的确无法重来,人生的确会充满缺憾,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然而,这本书却带有温暖的色彩,多崎作选择了去面对和解决这困扰他20年的心结。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也许他最后也没有能够收获到最终、最明确的答案,然而却收获到了一个更为开朗和充满更多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个更有安全感,更能包容自身存在的世界。

  有种东西,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也许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份青春回忆吧。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六):村上小说技巧解析(只从这一本出发)

  即使我没有那么欣赏村上的作品——非常喜欢,欣赏是有佩服的成分在。但是我必须承认,他是现在我读到最切合自己的小说家,无论在故事构成还是心态上。大多数作家只有一方面令我感到贴切。所谓切合,是能够模仿。

  这一本小说体现出村上想要把自己身上鲜明的元素洗掉。村上腔(只能如此,就是这样)、生活美学(三文鱼,把没喝完的啤酒倒掉)在这部作品中都削弱了。在《1q84》,读到后来我感到非常厌倦,因为一直在重复,对话或者场景,包括人物都成了一面。Tamaru,老夫人、青豆都是一样在思考与说话,总是两个人的对话场景。更可怕的是忽视思想而沉迷故事,尽管引用契诃夫等,但村上的问题是,他不能解析人物背后的动因,只能以“就是这样”代之。村上于是在这本小说呈现出非常朴素的尝试。

  人物动因是火车站,对生活的改变愿望。花了好多篇幅写虽然我几乎略过。五人分化的动因也解析得很清楚。

  五人对话出现,虽然只有一次。但是五个人的个性可是完全不同,虽然仍嫌单薄。

  女性的形象更加明显,不再是主人公的附属,沙罗带有自己的主体性。

  村上把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习得的小说结构简化多了,虽然仍然是两个时空,但是同质性更强,而且不再是人为造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是因为他自我人格的复杂,将每一个走向极端化,而奔向同一个目标,从而使得故事具有合力。村上却是自己人为将故事拆开,这一部里的两个部分有了合力,灰田增加了故事力度。

  这一部值得注意的是,村上对语言的锤炼。村上的文字一向是很笨的,只是过去林少华的译笔为他,润色?还是矫饰?但是这一部却在心理描写的部分显现力度,重视意象与心理的结合。这也体现出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深入探索愿望。

  比如“在空空如也、宽敞古老的房子里,他一个人坐着,聆听古旧的大挂钟镌刻时间的空洞回响。他一个人坐着,聆听古旧的大挂钟镌刻时间的空洞声响。他双唇紧闭,目不转睛,凝视着指针的移动,然后用薄膜般的东西将感情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将心留在空白中,每一小时都实实在在地老去。”

  当村上在描写一种抽象的情思时,会把它具象化,放诸到一个场景中,去想象这个声音发生的氛围,让读者阅读时形成一种感受。

  “天空微阴,不见蓝天,但又没有要下雨的感觉。也没有风。满是绿叶的柳树枝条低垂,浮掠地面,像陷入沉思般一动不动。不时有小鸟飞来,摇摇晃晃落在枝头上,很快又飞走了。柳条像被搅乱了心,微微摇曳,不久又平静下来。”

  这句话其实什么也没写,也就是,没有风,很平静,鸟飞来了,飞走了,又很平静。但是因为刻画细致,具有一种情思。在文章的穿插中形成一种结构上的缓冲作用。

  还是说,这本书结构单纯,几场拜访而已,性欲随着拜访起落。似乎无甚稀奇,但是在村上的小说创作上深具意义。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七):抽象情感的具现化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本书很早在书店看到过,但是由于冗长的书名,没有仔细翻阅就被我pass了……不过有缘分总归错不了,在图书馆看到之后,还是决定借来一看。发觉日本小说确实还是很吸引人的,没有欧美小说人物冗长的名字,也没有我国一些小说的乡土气。

  微信上已经写过一些东西了,村上的笔力确实不同凡响。记得在很早一部漫画hunter hunter中,我知道了一个名词叫做具现化系,持有该能力的人,能够将头脑想象的东西变为食物。村上的笔杆,拥有这种魔力。他的笔下,能够将你平时的那种感受,诉诸指端,成为白纸黑字,让他变得可以描述,可以记忆。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八):那些回忆

  这是第一本认真的读 村上春树 的小说,看了网上的一些评论,大多是村上的读者,都在以介绍村上作品历年表的形式写着观后感,还有说着很多悬念没有交代清楚而说大失所望。看了这些评论不以为然,如果单单从看一部作品的角度,剥去作者的光环,这部小说还是带来很多的共鸣、沉默、平静、感概,一个故事并不需要将所有的谜题揭开,虽然很想知道真相,但生活本身就充斥着没有意义的事情和无数的未知的。

  一、友情

  童年友情,在初中、高中那个天真纯洁的岁月结交到的一群好哥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形影不离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变化?时间总是残酷的。高中时期,多崎作和红、青、黑、白四位好友组成了五人共同体,一有时间就在一起谈天说地,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保证共同体的和谐化学反应。这是他们最要好的岁月,有说不完的话,恨不得一直在一起。上了大学后,多崎作一人离开名古屋去了东京大学读书,每逢假期就赶回去与四位好友相聚。直到一天回家,四人都回避了他,与他断绝了关系。作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知道20年后,在女友的鼓励下回到名古屋探寻真相才知道,自那件事情以后,他们的共同体死崩瓦解,大家都渐行渐远,而究其原因是白遭遇了不好的事,而且精神出现了问题。最终,大家没有了什么联系,相互不会怎么见面,只会默默的思念、追忆那大家在一起开心的匆匆岁月。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36岁的作回到名古屋,与青聊完之后所想:也许再也不会见面了,因为他们能聊的都已经聊完了,再无共同语言。所么苍白无力。情节惊人的相似。从我16岁起,逐渐结交了一帮好友,7人组,他们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天天一起打游戏,一起旅游,一起烧烤,一起打牌,一起喝酒,不亦说乎。后来我去了大学,那个时候有些人已经工作,在送我的晚上向我介绍着自己的“社会经验”,我知道,即使去了大学,我会一直挂念家里的这帮弟兄。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每个假期回家都会找大家一起出来玩。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在路边烧烤和寒、寒的父亲、秋亚、橛子,一起喝啤酒。寒的父亲原来是大学老师,后来和朋友创立了公司,现在是公司的副总,他向我们传递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你们这么好,寒有这么一帮好兄弟,很为他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小团体终将解散,一定要好好珍惜。当时我们都举起酒杯表示抗议,表示不会的。寒父这样说,几年以后你们不同学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圈子,即使在一座城市,但成了家之后,你们有四个老人、若干孩子需要照顾,你们还会有时间聚到一起吗?那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时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害怕,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害怕失去这些好友。于是我们都商量好一定要尽力的维持我们的感情,延续团体的寿命。

  转眼间,已经到了研二下学期,这个假期回来后,感触特别深,大家好像距离远了,首先是搬家,原来大家住的近,其次是共同点,尧尧性格内向,与大家共同话题少,他们都很少找他。张英喆因为对象的问题闹得大家不爱找他,橛子因为工作不怎么出现,高峰自己开起了饭店。真正老在一起的就剩下秋亚和寒。他们会因为dota和喝酒经常聚到一起,但那都是大团体中的小团体了。而我回来后,跟大家能说的也变少了,毕竟我们平时联系甚少,能说的共同话题也少了,喝酒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随意,都想少喝点。但待了一阵子,还是能一起打打游戏,一起出去逛逛。但有很多事,变成了不能提,比如秋亚的前女友,杨寒的工作,我的学业,没什么好谈的吧。

  不得不面对现实,我的小团体,也要面临解散了。到就像作君一样,就像青、红、黑一样,我曾拥有一段引以为傲的友情。作再回不去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友谊都会这样消逝的。真正杀害友谊的,是相互间的不信任,或是一方的不信任把,只要双方一如既往的信任彼此,真诚相待,那么即使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再一起经历,即使有很多不为对方知道的事,还是会感觉到来自对方的关心。所以,从自我做起,去珍惜那份友谊,去真诚面对,你总会找到挚友的感觉的。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九):有生之年“灰田”君的去向不知所以

  村上的书总是留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灰田君的去向就是一个萦绕在我心中的疑问。

  多崎作“未决”的抽屉里也保存着与这个“重要年轻友人”的故事,但是作者似乎有生之年也不会交代了,习惯了跟着被作者铺垫好的线索慢慢前进,就像跟着洒下的面包屑一路走进了迷雾森林,可心中隐隐约约抱着(面包屑)千万别没有了的想法,结果还是不成。灰田的后来光靠自己的脑补是不过瘾的,非要村上本人来揭开这个盖子不可,但故事交待到这里差不多就该放过多崎作君了,好不容易从漂浮了十六年的黑暗的海中游回了岸边,该是要长长的休息一阵,何况沙罗才是眼前更为要紧的。

  灰田君的消失是一个契机,灰田本人说不定是多崎作身边一个到时间就会触发的警告装置,警告作“你只有一样一样解决,才不会再发生同样事情”的装置,次序不能颠倒,不能因为灰田的抛弃就优先处理他的事情,一定必须是十六年前的事情先要弄明白,至少要去把黄沙之下的废墟挖出来以后直面了才能继续下一步动作。

  为什么好奇灰田君的去向远远大于沙罗最后的决定,恐怕在我眼里作与灰田之间同性羁绊远胜于对异性的依赖,灰田君的离去用作的说法是承担了一部分自己的罪与恶然后消失了,是一种在充分理解之下选择以身试法的自我牺牲。如果换个世俗的角度直白一些,那一定是我内心喜欢灰田君的人设,所以自然也会关心他更多。男二号,如果作是男一号,那灰田君当之无愧是男二了,这样的直感恐怕不少。

  不管灰田去了哪里,至少他留下的《Le Mal du Pays》尤其是拉扎尔.贝尔曼演奏的那份旋律是真实存在的,只要循着乐曲就一定可以知道他就在某处,正在“自由思考”。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十):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这篇小说的名字就很奇幻, 看起来就很文艺的样子。

  没有色彩, 指的是文中的几个人物, 都有根据色彩命名的,唯独主角多崎作么诶有。

  因为有心理疾病和创伤的白向其他几个好友申述,作强奸了她;导致对作有好感的黑,为了保护明显看起来正在走入深渊的白, 也支持了这一说法;导致多崎作回家之后莫名遭到了大家的抛弃;

  随后作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遗弃了,落入了明显的抑郁症症状发作的状态,这个时候遇到了已经有男友,但是让他烹饪心动的松岛,送到鼓励他去面对曾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去找当时的好友们探寻当时的真相。

  这个过程中, 作意外发现白早已死去多年,死于他杀。

  最后作鼓起勇气,打算向松岛表白,而松岛让作给她三天时间;

  故事就在最后作的等待中,缓缓结束,到底结局怎么样, 白究竟是不是被作强奸,松岛最后有没有接受,文中都没有给出交代。

  当然这些也不是村上想要描写的重点。

  村上要描述,那种对奇米关系的依赖,来自于每个人心里的诉求; 而当你被你觉得永远不会抛弃你的人抛弃的时候,就是个体成长的起源。

  每个人只能依赖于自己的能力成长,而不是依附于任何一个人或者共同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