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五项修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五项修炼》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五项修炼》的读后感10篇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由[美] 彼得·圣吉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一):追寻梦想,不断的自我超越

  2009年6月16日下午,索奥(中国)与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约仪式暨“必要革命”彼得·圣吉媒体见面会在中信出版社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他的现场演讲及与在场媒体记者观众的互动问答,对他的管理理念人生哲学得以窥豹一斑。

  现场演讲及讨论主要围绕彼得·圣吉先生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管理理念,圣吉先生结合生动的实例对自己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其中让笔者颇受启发的是他对企业的最终追求,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的阐述。

  圣吉先生认为企业的最终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利上,而应该追求真正有意义事情,追求长期的价值,对整个系统产生正面的影响。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并得到社会的最终认可。圣吉先生还强调了系统思考的重要性,他举例说占人口总数比例很小的富有人群消费了大部分资源,而由此产生的污染却要整体来承担,而造成污染的个体也是整体中一员,最终也会难逃其咎,每个人,每个企业在它的活动中,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是不断扩大的,不应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自己所处的狭小领域内,应该看到它对整个系统所产生的影响,而人类只有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不断的发展,反之,则会自取灭亡。而在回答记者关于精英与个人修炼的问题时,圣吉先生说精英的确是少数的,但个人的修炼可以是以各种各样形式进行的,比如练瑜伽,武术都可以称为是一种修炼。成为精英的人是在不断的进行自我修炼,而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自我超越的要求但在各种外界压力下可能就慢慢的放弃了,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都是有自我超越的要求与能力的。在媒体见面会的最后圣吉先生画图对记者提问加以解释,从个人,企业,产业链,世界宇宙的层层扩大,来说明个人与系统的关系,到此整个媒体见面会结束了,大家都为圣吉先生的精彩回答热烈鼓掌,圣吉先生把管理理念与人生哲学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给在场的人以莫大的启发,也使笔者受益匪浅

  让我们期待着他的新书《必要的革命》早日与读者见面。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二):《第五项修炼》自我超越的读书笔记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精神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持续创造性张力。(创造性张力Creative tension:愿景和现状差距)。学习的意思在这里并非指获取更多的资讯,而是培养如何实现生命中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

  建立个人“愿景”

  发乎内心,内心真正最关心的事。

  欠缺“上层目标”的概念,就无法了解真正的愿景。上层目标指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生命中真正的喜悦院子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的局限于角落,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不同竞争,愿景是内在的,不是相对的。

  保持创造性张力

  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达不到目标会产生情绪性张力,消除情绪性张力并不难,付出的唯一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愿景。

  舍本求末环路的形成:当我们握住一个愿景,就有一个差距存在,这个差距可以用两种方式加以消除。采取行动吧现状拉到愿景是根本解。但是改变现状需要时间,着会出现一个症状解环路,因为产生挫折与情绪张力,所以降低愿景而把它拉入现实。一次又一次的降低愿景,于是舍本求末环路形成。

  毛姆:只有平庸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实现愿景的动能:创造性张力可改变一个人对失败看法。每一项错误都是一个累积最后成果事件。而且,它能培养毅力和耐性,

  真实是盟友

  人们并不抗拒改变,他们是抗拒被改变。

  正确深入的认清现状的真相,跟有一个清晰的愿景一样重要。

  看清结构性冲突:内心根本的信念如无力感和不够格,是无法轻易被改变的。

  消极地让愿景被侵蚀。

  操纵冲突:刻意制造假性冲突张力,来操纵自己或他人更加努力。这是害怕失败的人所偏好的策略。“如果我们的目标无法达成,后果会如何。”这会陷入舍本逐末结构,相信只有透过连续的焦虑与害怕状态才能使自己成功

  意志力的运用:全神贯注的去打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

  问题1:全心追求的成功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成功,达成了目标,却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与资源。

  问题2:将这种歇斯底里用于家庭,会破坏婚姻以及子女的关系。

  问题3:尽管有重大成就,许多成功的人仍然觉得在他们生命中,有一种没有说出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譬如个人及家庭不和谐的关系,或是心灵的不安宁

  诚实的面对真相

  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万有之本源,而是,心甘情愿根除那些令我们限制和欺骗 自己、不让自己看到真实情况习惯。 它指的 是,不断质疑我们对真实情况为什么会如此的理解

  宗教:佛教“清净观Pure Observation”,印度教“亲见Witnessing",基督教修真,才能至善。

  运用潜意识

  冥想

  问自己问题:假如让我实现了这个目标,它会给我什么?【假如我做了RPM,会给我什么:专业知识丰富同事尊重工作更富有挑战

  想象

  理性和直觉的融合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三):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本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管理学书籍,无非教授你该怎么管理你的团队、组织,但本人觉得这本书到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引导你认清自己真正的意图,看清事件背后的秘密。这是一本都所有大众都有益的读物,读这本书本人最大的收获就是它告诉你了一种不一样看待世界的方法,拂去复杂零碎的细节,避开自我固有模式的藩篱,重新认识你周围和你自己。

  本书从系统思考引入,阐明人大都从片段看整体,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件的全部,进而做出糟糕决定;并且常常认为事件是直线式的、分离式的,一个因对应一个果,明确简单,很少意识到因果本是相对的,此处地果是下层的因,此处的因是上层的果,因果相连不断,没有界点。这点估计是大部分人会犯的错误,%Drco5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四):关于认为读不懂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意见

  说实话,这本书的《系统基模》的章节,我到现在也没有读懂呢,每次读点,似懂非懂的,又很开心的放下了,下次又继续读。

  书中有一句话这样讲的,用来与觉得这本书不太好懂,不太好读的同学分享:

  “不要只做自己得心应手立竿见影的事,而应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也不要强迫自己一次就读懂,或者全部读懂,有一点共鸣也是不错的收获。

  这本书开篇就说了,这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是真的,要一读再读。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五):大学只做一件事——修炼自己

  大学只做一件事——修炼自己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写在前面:这是2008年,读大学的时候写的读书笔记,今天看到,心血来潮写一篇。

  《第五项修炼》虽然一直久仰其名,在无数的杂志和管理刊物上提到引用,我们熟知的经典例子“煮青蛙的故事”,“啤酒游戏”都来自本书,但主动接近认真阅读还是最近。一口气看下去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畅快淋漓。仿佛一部极佳的影片,听过很多评价看过很多片花,充满了好奇调足了胃口,终于有机会从头到尾好好的观赏,过瘾!

  捧书在手心,一种难以按耐的激动心情,整个阅读过程我总是被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和不言而喻的认同感所包围。许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解释不了的问题一下子深入了,明白了。虽然不敢说完全领悟了作者思想,但从字里行间从简单例子所透露出来的理念和信息,已经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许,使我内心深深为之触动的正是这本书用质补的语言讲述那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

  下面我将简要的介绍一下《第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阐述了“学习型组织”这样一个概念,作者彼得·圣吉所说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突破自己的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的,前瞻性的开阔的思维方式,共同努力实现抱负并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并指出,学习型组织应具备的五项修炼是:一、自我超越,二、改善心智模式,三、共同愿景,四、团体学习,五、系统思考。

  借助作者的话,大致归纳其精髓: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个人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以自己真正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自己的最高意愿而活着。组织群体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植基于每个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改善心智模式”是我镜子转向自身,审视自己究竟如何了解世界,采取何种假设、成见、图象、印象,而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共同愿景”是真正值得长期献身的目标以及不断学习与创造的动力。这一训练发掘出共有的愿景,是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归属感,成为又良好默契的工作伙伴

  “团体学习”是由一个团体所有成员的“深度会谈”开始,每个人都摊出心中的假设,只有交流,以发现深入的见解。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强调思考的角度和方式。这也是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之一。

  正如前言中所说的,“自幼我们就被教导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断断来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无形中,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着似乎是我们的一个通病,我们习惯于把整体细分,我们习惯于研究细小部分忘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习惯于“就事论事”,习惯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忘了追究其背后相关的各种联系。

  于是我们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主观片面,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漠视根源。这些都是我们思考上的误区,学习上的障碍

  书中在开篇就引用了大断的比喻,水质是突然变坏的吗?交通是突然堵塞的吗?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吗?婚姻是突然变糟糕的吗?国家是突然变弱的吗?杰出企业是突然倒掉的吗?

  ……

  显然不是,那么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它们早已发生了渐变着,只是我们不成察觉而已。

  这些反问让我深省,太多的时候我们子专注于眼前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表现好不好”而不去探究表象之后隐藏的秘密,没有人去关心为什么。太多的时候我们也不关心事物变化在哪里,或者说事物在变化的时候我们察觉不到,即使察觉了不是为时已晚,就是不知如何处理。这时候的你,是不是也和有那只逃不出油锅的青蛙一样的无奈感受?里而且我们总是擅长于“忘记”,忘记一连串事件之间其实是前因后果是有引发联系的。

  这些道理中学时的哲学课上就强调了,然而我们还是没有懂得。我们还没有学会系统的观察事物,更没有对系统思考有深刻的领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生很多的错误,最常见的便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根治因为根本没有找出病因,我们只对症状感兴趣。在医学课上我们学到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症状往往需要完全相反的治疗方法。而治疗方法的选择则是建立在正确判断病因的基础上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现象和本质从来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换上急功近利毛病,或者说我们忙于“遏制”疏于“疏导”,我们都希望采取一种可以立即见效的灵丹妙药不幸的是这样的灵丹妙药太少了。事实上一种问题往往不止一种表现形式,你堵住了这个方面它自然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直到你一是倒真正的矛盾尚未解决而状况变得更加的糟糕。饮鸩止渴是不是可以很好诠释这个概念?

  在书中还反复的提到一个概念“树木森林”,这也是解释系统思考的一个例子,诠释的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人们对于细节的态度

  近年来人们有“细节妖魔化”的倾向,媒体舆论名人大师总是不遗余力的向我们灌输“细节是魔鬼”,“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仿佛周边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一个人们日常忽略的细节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殊不知,真正导致变化的不是细节,而是细节背后那一大串的联系。就像造成毁灭性灾难的是威力无穷的核反应堆,不是那个核按钮,引发一战爆发的是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不是那个无名刺客。

  聪明的人民不妨问问自己,控制好核按钮是不是就能免核爆炸的灾难,做好保安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一战的爆发。

  我们注重细节更应该注重细节背后的联系,我们专注于细节但要保证有正确的前提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切断联系进行“遏制”,也可以深究原因从源头治理。如同治水,我们究竟该在中下游修几个大坝储水,还是跑到上游封山育林保护源头?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更多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最可怕的是我们看到了想到了却做不到,因为事物的联系原本就不是简单的链接,治本的方法原本就不是简单的反应。不是凭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耐力,然而,这些要求在现代这个过分追求效益社会显然有点高。

  当然本书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唤醒我们的直面障碍根治问题的这种意识,调整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框架。

  还有一个修炼项目“自我超越”,很值得大家尤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认真的学习。正如作者解释的,“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它强调的是积极主动创造生活而非消极被动对生活做出反应。

  自我超越这个动作后面包含两个动作:愿景、现况。愿景用于理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现实则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清楚我们目前面临的真实情况。

  作者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假想在你的愿景和现状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和现况的张力。张力的纾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近愿景,或把愿景拉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是否对愿景坚定不移。

  我想着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一个同学某门很头疼的考试不及格,现在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现在复习立即补考,二是大四的时候参加重修。对于他来说,能够一次不考通过就是愿景。然而这意味着要牺牲现在的时间进行复习,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大四再重修,这样现阶段的紧张压力就可以纾解,但是到大四的时候压力会更大。

  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我们到底是把现况拉近愿景(通过努力现在补考来舒缓压力)还是把愿景拉近现况(拖到大四重修从而舒缓现在的压力),就是个选择的问题,反应的就是对愿景的坚持程度。

  虽然我们都知道速战速决是最佳选择,然而,实现最终目标很难,面对现实情况更挑战。

  同样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时候我们也有两个选择,可以前进可以退后。可以通过努力来接近自己的愿景,也可以通过放弃来减缓自己的压力。选择后者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明白不是每一种付出都会有收获。即使跳起来也不一定摘到苹果。然而毫无疑问我们会更欣赏前者,因为只有让现况去接近愿景才能在舒缓压力的同时实现理想。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却也是最难的方式。

  本书给我启示远不止以上的几点,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树立一种观念。好的理论不是大量事实的堆砌,不是空洞不可接近的教条,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处事观念。

  大学这三年我一直在学习,学习用一种正确的思想指导我的日常言行我的重大抉择,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价值体系,更是我的一种思考的方式,我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框架,动态的开放的,将我的生活和发展联接起来,这套框架帮助我随时随地接触新鲜事物,这套思维模式帮助我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准确而巧妙的“切”进去,不只是了解表象更是刺入实质。

  能引起各方的兴趣,特别是使对管理实践毫无经验的读者在几天内捧住书不放,这本身就说明,这本书有着不同一般的魅力。至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或现实的例子的启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一定可以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活泼的案例来展现。当然这需要学者具有渊博的知识,对理论深刻的洞见和非凡的功力,当然我们的作者彼得·圣吉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掩卷沉思的时候,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深刻的反思,如果一本书能引发读者通过实际行动贯彻书中理念,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令作者感到欣慰的呢?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六):我在几年前接触这本书了,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拿出来读。

  我在几年前接触这本书了,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拿出来读。说实话,我也读过几本书,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所有书中,直至今日我给予最高评价。

  我今天写下的点点文字,算不上书评啦,只是想分享一点个人的感触,让那些想读这本书,感兴趣这本书,可是觉得太厚,或者觉得理解有点费劲的同学一点鼓励。

  首先说翻译者的文字功底与思想高度。

  这本书好在哪里,不一而足,可以从思维方式、哲学观点、励志等多个角度去讲,他透过系统的观点,全面的改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讲书的内容之前,我每一次阅读的时候,都特别的感谢这本书的译者,感谢这位智者把这本书带到了中文读者的面前,译者的文字功能精练、深入。

  “它提醒我们不要只做自己得心应手而立竿见影的事情,而应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求真的力量”

  “动态性复杂”

  以上是翻译过来的中文,我英文不好,没有读过原文的,我在想要把英文翻译过来,又让中文读者这么亲切,一定也是大师中的大师吧。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上乘武功》的秘笈,我们可以不断的通过书中的一招一式去训练自己,同时更要知道,绝世武功需要不断的练习,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放下的书,而是应该一读再读的己,一招一式,认真学习。

  这本书,可以让学会如何真正让一件事情简单起来,然后真正的简单是看尽“动态性复杂”后的着力于杠杆解的简单;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有面对未知的能力,然来面对未知就是了解周身系统模型,然后根据我们的行动来推动出系统模型的下一个变化;这本书让我们更能掌握变化。

  “求真的力量”;“自我超越的力量”;“系统的力量”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让我们去掌握的上乘武功。

  本来想多写点内容,但是发现越写下去,自己越无知,不敢写了,不过我总有一点,会很认真的写写这本书的评论,以一个认真活过的人的角度。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七):【一天一本书】-13-《第五项修炼》2014年1月21日 周二

  一、书籍主题

  书名: 第五项修炼

  副标题: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

  内容简介:

  前言和后记:

  二、了解整体架构

  第01章 重圆破镜

  第0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智障吗?

  第03章 从啤酒游戏看系统思考

  第04章 第五项修炼的微妙法则

  第05章 新眼睛看世界

  第06章 以简驭繁的智慧

  第07章 纵观全局掌握重点

  第08章 见树又见林的艺术

  第09章 自我超越

  第10章 心智模式

  第11章 共同愿景

  第12章 团体学习

  第13章 掌握修炼的进阶

  第14章 超越办公室政治

  第15章 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

  第16章 不再与时间为敌

  第17章 工作与家庭之间

  第18章 微世界:学习实验室巡礼

  第19章 领导者新角色

  第20章 第六项修炼?

  第21章 重写思考法则

  第22章 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关键词

  重圆破镜 学习智障 系统思考 第五项修炼 以简驭繁 纵观全局 自我超越 心智模式 共同愿景 团体学习 有机管理 思考法制 整体 办公室政治

  四、作者介绍

  彼得・圣吉(PeterM.Senge) 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史丹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读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JayForrester)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

  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

  五、重点章节

  第01章 重圆破镜

  1. 自幼我们就被教导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来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无形中,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于是,当我们想一窥全貌时,便努力重整心中的片段,试图拼凑所有的碎片。但是就如物理学家鲍姆(David Bohm)所说的,这只是白费力气;就像试着重新组合一面破镜子的碎片,想要看清镜中的真像。经过一阵子努力,我们甚至干脆放弃一窥全貌的意图。

  这本书所提出的构想与工具,就是要打破这个世界是由个别、不相关的力量所创造的幻觉。

  2. 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2)改变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3)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4)团队学习 Team Learning

  5)系统思考 System Thinking

  第02章 你的组织有学习智障吗?

  3. 学习智障对孩童来说是个悲剧,对组织来说,学习智障是致命的。

  4. 七项学习智障

  1)局限思考: 我们长久以来被灌输固守本职的观念,这种观念如此强烈,以致将自身跟工作混淆。底特津汽车引擎盖三种螺栓。

  2)归罪于外: 当事情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倾向归罪于外界。接不到球怪球场不好。

  3)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采取主动积极的行动常能解决问题;但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尤其是本书第五章所介绍的“动态性复杂问题”时,这样做却常常适得其反。

  4)专注于个别事件:亏注在个别事件上,似乎是人类进化过程所养成的一种习性。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今天对我们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出自突发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无法察觉的过程所形成。例如军备竞赛、环境的恶化、公共教育制度的腐蚀,与设计或产品品质的下降,都是缓慢形成的。

  5)煮青蛙的故事:在系统研究中,我们发觉导致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于缓缓而来的致命威胁习而不察。

  6)从经验学习的错觉:从经验学习有其时空极限,因为任何行动在时空上都有其有效范围,在此范围内我们得以评估行动是否有效;当我们行动的后果超出了这个时空的范围,就不可能直接从经验中学习。

  7)管理团体的迷思: 企业中的管理团体常把时间花在争权夺利,或避免任何使自己失去颜面的事发生,同时佯装每个人都在为团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维持一个组织团结和谐的外貌。为了符合这样的团体形象,他们设法压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的公司只奖励擅于提出主张的人,而不奖励深入质疑复杂问题的人。(在你的组织里,有谁因对公司目前的政策提出尖锐的质疑而获奖励?)

  第03章 从啤酒游戏看系统思考

  5、系统思考的第一项原理:结构影响行为。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当他们置身于相同系统之中,也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

  6、局限思考的典型疏失,在于误认为自己订单与他人订单的互动方式,所影响的变数是“外部的”。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是较大系统内一部分的这个事实,认知非常模糊。譬如,他们并未想到自己发出的大订单,会把供应商的库存吸得精光,因而造成供应商交货更加迟延。他们更没想到,如果接下来以发出更大的订单以应付交货迟延,将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加重整个系统的问题。

  这个恶性循环会因任何一位参加游戏的人发生恐慌而开始加剧;无论他是系统的任何一个角色,即使是制造商,都会因未能生产足够的啤酒,而产生相同的恐慌效应。最后,当一个恶性循环牵动另一个恶性循环时,恐慌便会上下扩散到整个产销系统。系统一旦被恐慌所主导,各人就会发出超过实际需要20到50倍的订单,这是常见到的现象。

  第04章 第五项修炼的微妙法则

  7、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是非常微妙的,只有当我们扩大时空范围深入思考时,才有可能辨识它整体运作的微妙特性。如果不能洞悉它的微妙法则,那么置身其中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断受其愚弄而不自知。

  1)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

  地毯下的蛇。我们常常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何;事实上,此时你只需审视自己以往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可略窥一、二,因为今日的问题经常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以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当事者却未察觉。这是因为在系统中解决第一个问题者和承接新问题者经常不是同一人。

  2)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

  系统思考对这种现象有个名称——“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意指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我们都曾有过面对补偿性回馈的感觉:你愈用力推,系统反推回来的力量也愈大,于是你更辛苦地推,但愈是花更大的努力去改善事情,似乎需要愈大的努力去回应。

  长期而言,公司愈加热衷于行销,失掉的顾客愈多。

  3)渐糟之前先渐好

  许多管理的干预行为,常在恶果显示之前,呈现良好状况的假象,这是为什么只重表面的政治性决策(例如为了讨好老板)常制造出反效果的原因。似乎人类已发展出一套复杂的系统,有办法使任何事情在短期看来很好,但是最后补偿性回馈会阴魂不散的回来找你。

  4)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

  在门前掉了钥匙后到路灯下边找。 有灯光才易寻找,因此醉汉也不追究钥匙真正掉在哪里。当我们努力地推动熟悉的解决方案,而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善,甚至更加恶化时,就极可能是“非系统思考”的结果。

  5)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

  有时候容易的、或熟悉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造成极危险的后遗症。比方说,有些人以饮酒来消除压力,没想到后来却养成酗酒的恶习。

  如米铎丝说的:“舍本逐末的例子是容易和有趣,但有时候是吓人的,”

  6)欲速则不达

  所有自然形成的系统,从生态到人类组织,都有其成长的最适当速率;而此最适当速率远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快成长率。当成长过速,系统自己会以减缓成长的速度来寻求调整;然而在组织中,这种调整常会使组织因而被震垮,极其危险。

  7)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问题的根源既不是问题的艰难度,也不是对手的邪恶,而是我们自己。在复杂的系统中,事实真相与我们习惯的思考方式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差距。要修改这个差距的第一步,是撇开因果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接近的观念。

  8)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

  有些人叫系统思考为“新的忧郁科学”,因为它告诉我们: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没有功效的;短期也许有改善,长期只会使事情更恶化。但是另一方面,系统思考也显示,小而专注的行动,如果用对了地方,能够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系统思考家称此项原理为“杠杆作用”(leverage)。

  处理难题的关键,在于看出高杠杆解的所在之处;也就是以一个小小的改变,去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但要找出高杠杆解(即找出最省力的解),对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因为它们与问题症状之间,在时空上是有一段差距的。找高杠杆解是一种挑战,在挑战中生命也意趣盎然。

  9)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许多类似的进退两难矛盾——像是由中央控制还是由各分公司自己决定、如何留住员工又不让劳工成本增加太多、如何鼓励个人又不破坏团体精神等——之所以会发生,乃是由于我们以静态片段的方式来思考,因此极易以僵硬的二分法来做选择。在短时间内,我们或许必须二者择一,但是真正的杠杆解在于,看出如何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两者都能改善。

  10)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盲人摸象。生命的系统有其完整性,而其整体特性也因此显现在外。组织也是一样;要了解组织中管理问题的症结,必须先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系统整体。

  11)没有绝对的内外

  对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倾向于归罪于外,是一别人”(竞争者、市场的改变、政府)所造成。然而系统没有绝对的内外之分;系统思考有时会将造成问题的“外”部原因,变成系统的“内”部原因来处理,这是由于解决之道,常常藏在于你跟你的“敌人”的关系之中。

  第09章 自我超越

  8、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

  1)融合理性与直觉

  这位古代说故事的人,将瞎子象征理性,瘸子象征直觉;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整合二者,才能找到走出森林的路。

  2)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爱因斯坦说:“人类以为自我是个独立个体,这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使我们的愿望只限于自己及最亲爱的一些人。我们的任务是必须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扩大与周遭的一体感,拥抱所有的生物与整个美丽的大自然。”这也是“自我超越”修炼系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3)同理心(Compassion)

  借着看见个人与外界的相互关联,人们改变了怪罪他人和自责的态度。

  4)对整体的使命感

  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

  六、逻辑线索

  企业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包括企业本身和外界环境。没有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系统性的问题,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七、一些思考

  我不喜欢这本书,太抽象了。全部是拗口的词汇,其实本来是很简单易懂的道理,和很清晰的解决方法,被搞成了怎么晦涩难读的一本书。

  八、提到的书籍

  1、《成长的极限>(The Limitsto Growth)一书的作者米锋丝(Donella Meadows)

  2、在欧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农庄》(Animal Farm)一书中,名为“拳击手”的这匹马,面对任何困难时总是回答说:“我会更努力工作。”起初,他积极向上的意图鼓舞了大家,但是渐渐的,他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反效果。因为他愈辛苦地工作,统治者所加给他的工作愈多。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八):用控制论的观点重新看问题

  有没有过淋浴时被热水烫着的经历?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控制回路因时延产生的波动。

  本书系统基模的推导基本上是控制论/伺服机构在管理上的应用。

  有时候我们经常觉得我们面临的问题的非常复杂,盘根错节,多个变量,就像解一个多元N次方程,不知道如何下手。

  《失控》中有一段关于控制回路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凭着一个简单的回路,控制回路就理顺了整个问题,因为所有的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只要你控制住了其中一个直接因素,你就等于间接的控制了其他所有因素”。

  控制论的世界观不要求控制系统的所有变量,它认为那不可能,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关键性指标,并通过一个小的伺服机构去控制它(就是书中所说的高杠杆解)。

  以这样的观点重新去看系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数控制回路嵌套组合成的系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系统的结构,不是静态的所谓结构,而是动态交互的回路结构。

  书中关于交货期的例子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伺服结构的范例,怎么样创建一个小回路去控制一个大回路。我觉得这对某些公司的治理架构很有借鉴意义。

  才读了前半部分,得以重新用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待过去的经历,继续读...。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九):师法自然的智慧

  很早以前就常见这本书的名字:第五项修炼。但从来没想过这是一本关于系统思考的书,一本管理学的经典。要不是在两年前上过系统动力学这门课,今天看这本书可能还是觉得云里雾里。

  人们,包括各种各样的组织,受片段式、局部的、线性的、二分的思考方式所困已经很久了。我们越来越丧失纵观全局,考察系统要素直接的关系以及相互作机制的能力。而系统思考的艺术,在于看穿复杂现象背后引发变化的结构。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其实很像生命体的组织和演进方式:

  1.自我超越: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就像一个个细胞,作为个体,都具有自我成长、发展的良性驱动力。

  2.改善心智模式:找出固有的、概括性的想法,并不断反思、修正,倾听、包容他人的想法,保持与外界的互动。就像一个个细胞,作个体,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具有开放的姿态和可融合性。

  3.建立共同愿景:“我们想创造什么?”愿景让所有的努力和行动成为自然。就像一个生命体,有着将各个部分有机组合的凝聚力,即精神价值的核心。

  4.团体学习:用开放与共享的精神,探讨共同的话题。就像一个生命体,可以良性地可持续发展。

  5.系统思考:尊重复杂性,还原完整的图像,将自我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行全局思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去解读从个人到组织,一个整体是如何形成、运作和发展的。

  有趣的啤酒游戏提醒我们:结构影响行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即使每一个角色的出发点是好的,行为是理智的,但是固有的结构注定了这个游戏中没有赢家。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在一个以事件思考为主的组织里,无法持续。它需要一个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也就是找出行为背后所有结构性原因的能力。

  系统思考语言有三个基本元件:不断增强的反馈(增强环路),反复调节的反馈(调节环路),时间延滞(delay)。

  使用这些元件,发展出两个强大的基模:

  1.成长上限

  包含成长或改善的增强环路,运作一段时间之后,碰上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可能是一个隐含的目标、规范、资源有限性),改善变慢或最终停止。杠杆解:去除限制因素。

  2.舍本逐末

  包含两个调节环路,其中一个代表见效快的症状解,另一个代表常常包含延迟根本解。依赖症状解会削弱根本解,并且形成一个副作用的增强环路,导致恶性循环。杠杆解:加强根本解。

  关于自我超越

  要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我们常花太多时间应付沿路上的问题,而忘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其次要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自我超越的精义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关于心智模式

  传统组织强调管理、组织和控制。学习型组织强调愿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固有的,代替所观察到的事实材料的概括性想法。一旦我们觉得已有答案,所有质疑自己想法的动机就消失了。改善心智模式,我们需要辨认“跳跃式推断”,不把假设当做事实;需要区分我们所“拥护”的理论与所“使用”的理论;需要兼顾探询与辩护,把自己的思考明白说出来,引导别人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接受检验,并且对他人的想法进行建设性评论。

  关于共同愿景

  分享愿景的过程,远比愿景源自何处更重要。

  what——追寻什么?

  why——为何追寻?

  how——如何追寻?

  组织中的奉献者和遵从者是不同的。奉献者愿意创造或改变任何必要的“法则”,以全心全意实现它。

  关于团体学习

  深度汇谈(dialogos):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提出心中的假设,自由交换想法。主要用于探究复杂问题。

  讨论(disscuss):主要用于做出事情的决议。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当我们感觉自己在防卫、逃避问题,或思考如何保护自己,表示我们应该重新努力学习的时候到了。

  另外,不要将知识上的了解当做学习,学习必需产生新的了解和新的行为。

  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

  - 向外沟通:这是参与式的开放,成员在公开表达看法时觉得安全

  - 反观自照:这是反思式的开放,培养成员建设性挑战自己和他人的习惯

  必需去除“权威主义”的想法,因为并不一定有人知道完全的“答案”。而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种:

  - 收敛性的问题:有正确的唯一的答案。越是理性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越聚敛而清晰。例如从A到B的最短路径

  - 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唯一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越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越多相互冲突的答案。例如设计决策

  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品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企业复杂课题的能力。有效学习的基本法则之一,是不断反思目前以为最正确的想法,回到原点确认事情的真相,否则无法产生有效的学习。

  如何创造学习的时间?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一面做一面反省。时间压力的减少,往往是降低品质要求的结果。

  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充当组织设计者、学习引导者、共同愿景的仆人的角色

  总而言之,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看第二遍。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十):职业经理人必读,非常好的系统思维训练书

  近日,利用晚上睡前时间读完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伟大的管理学著作,记录一些零散的文字,以备后用。

  五项修炼我分别理解为:

  一、自我超越——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

  二、心智模式——突破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印记,突破心智模式。eg:“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共同愿景——彼此是伙伴,不是你,我,而是我们,让每个人都有伙伴的感觉。

  四、团体学习——真正做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五、系统思考——结构影响行为,系统思考的精髓在于整体观,一体感。九个系统基模是锻炼系统思维的最好工具,这九个基模基本涵盖了人类大部分的动态复杂问题,熟练掌握九个系统基模,学会以简驭繁的智慧。我把一些常见的系统基模比作:滚雪球,跷跷板等,这样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关于《第五项修炼》各位看官如有高见,欢迎一起探讨,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