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0篇

2018-01-14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0篇

  《达·芬奇密码》是一本由[美] 丹.布朗著作,26.00出版的37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一):私人吐槽时间

  用了四个小时一气呵成 值得称道的是剧情令人沉浸 ,投入感十足,全篇运用插叙手法习惯了之后还是挺舒服节奏 但有几点要吐槽:

  1.可能是我本身对悬疑解谜有点兴趣,所以对于文中的几个令主人公抓毛的难题一看就知道了答案(可能是我自带剧透属性),比如其中的英语倒写那块,还有十个数字密码那部分,所以看到解答部分也不怎惊讶——但是说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提彬反叛真尼玛出人意料……

  2.结尾总觉得收的比较仓促(好像大家也都在吐槽),不知是作者有意升华主旨还是另有所图,“没过瘾”这个词用在这里似乎很合适,应该也是种褒奖吧哈哈

  3.翻开书之前心情郁闷,掩卷之后心情依旧郁闷……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二):不能错过的《达•芬奇密码》

  在我第一次读过丹•布朗先生的《数字城堡》之后,我彻底成了布朗先生的追随者,我愿意在他的笔下体会那种如同电影画面般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刺激感受。我甚至不认为他写的是小说,而是专门为拍电影写的剧本。

  近期终于把惦记好多年的《达•芬奇密码》读完,故事中的谜底仿佛夜路尽头的那束火光,让你跌跌撞撞地走过全程,不畏惧道路险阻,为的就是拿到那束唯一的光明。光明即是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最早得知这部小说,是2005年在普天听郭天文讲的,他说你根本想不到最后的结局。而后来我特意看了电影,但其实不如看书的印象深刻。这次读完,算是补上遗憾,也是认认真真的再次体会布朗先生的作品

  “作品中涉及建筑、文献和艺术品、秘密仪式的描述,全部准确无误”这句提示让我惊叹,仿佛小说中写作的故事真实确凿,而非虚构,无疑更是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情节发展,我发现作者在城市建筑、符号学、密码学和宗教史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每一个细小的线索犹如一颗颗珍珠,凭借作者的真才实学,把它们穿成一条耀眼的珍珠项链,令观赏者垂涎欲滴。这便是布朗先生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年轻的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造诣精深,见多识广,是业界的标杆;同时被卷入陷阱的密码破译员索菲•奈芙体现出警察特有的睿智冷静专业。谜底层层揭开,两个本不相识的年轻人携手逃出圈套,结局圆满,但作者留下伏笔,主角还有更多的秘密需要去解。就是说,作者的后几部作品中,还是罗伯特•兰登为主角。

  期待丹•布朗先生的更多作品,并期待人民文学出版社能认真对待他的作品,就像对待J•K•罗琳的作品那样。

  8.13.2014 0:43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三):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对于悬疑的书向来是不能慢慢看的,当慢慢的看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个人已经完全地想想自己可以怎样来破解这样一个谜题!但是也因为故事情节一点点的扑朔迷离和自己的想象力,在夜晚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加了对于宗教信仰的魔力!

  以至于读完之后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会以为这样的结局是一个梦,会以为这样一种对于学识的追求本来就是没有结局的,以至于在询问周边同学的时候被告知说其实:这本书并不是讲一个破解案件的故事,而是用一个故事来传递一种宗教文化一种信仰。

  这里让人会想到一个哲学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仰在某种条件下也就是相当于规矩,所以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国家就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去实现,虽然说会束缚,但相对于没有条条杠杠的我们国人来说,会显得很迷惘,这也有可能是当代大学生会手无足措的原因吧。

  再者而言,达芬奇密码可能会让人发现一个关于悬疑类作品的大方向吧:国内的大Boss都是不为人知的离现诉故事很遥远的人,而国外的大Boss都是一直潜伏在身边的。这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人对于一些人和事件思考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四):一气呵成

  作为一本小说,很好看,一气呵成看完了,爽!

  节奏非常紧凑,已经好久没有看这种恨不得一直看下去的小说了,对于放松来说是个很棒的途径。

  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就死在讲基督教为何要诋毁女性地位。其实不光基督教,基本上这个世界都在诋毁女性的地位。作者给出的理由,也是由一定说服力的:一个新生命的产生就是一个奇迹,而奇迹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男女的结合就是人与上帝交流的途径。但教会为了拥有更大的权力,便试图弱化这种联系,因此劝说人们压抑对性的渴望,进而降低女性的地位。自此,人类感知上帝的能力便越来越弱,教会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其实,我始终相信,很久以前的人类是可以与其他物种进行交流的,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能力被逐渐压制,然后减弱到现在的状态,这可真是不幸。人始终存在的,或者说尚未消失的第六感,其实有可能是快要熄灭的星星之火了。灵性,以前应该说的是与其他物种交流的能力吧,现在却已经退化到作为人的灵气了。

  小说的结局,还是通过百度看别人的解释才看懂的。作者全程布局很精彩,经常出乎人意料。总而言之,这就是一本寻宝的小说,不过夹杂了很多宗教方面的另类解释。

  很多人说,书看多了,精神就不对了。其实不然,人完全可以在两个体系下生活,一个是与芸芸众生并无太大区别的世界中思考生活的状态,还有一个则是完全拥有自己逻辑的一套生活态度,甚至可以颠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作为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跟着别人人云亦云,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五):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绝对的精彩,作者绝妙的构思带给我一种不一样体验。作者很善于抓住读者的心思,上来就展现给你一个秘密,让你在想了解秘密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故事当中去,随着时间的流逝感觉自己和主角一起破解着密码,一步步接近秘密。故事编排的非常紧凑,将近40万的文字描述的只是不到24小时的寻宝经历

  作者全新诠释了圣杯、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将这些象征性的名词用可能历史真实存在的情况展现出来,给这些人类精神的信仰赋予了一些人的感觉,尤其是对圣杯的解说,一种象征,而非一种实体的杯子。说句实话,真让我觉的不可思议。更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对于秘密的揭示,作者运用隐喻,双关语将开启秘密的钥匙隐藏在字里行间。达芬奇的画作也隐含了秘密的一部分,为什么?秘密是被一些人隐藏的,达芬奇就属于这样的人,他知道这个秘密,于是就反应在了他的画作当中,而画作经过作者的解读,又隐射了他们要保护的秘密,好巧妙的安排。作者对词源学有很丰富研究,也许是得益于他的专业——英语教师,文中时而介绍的词源,对故事增色不少。亟待揭示的秘密,身后追踪的警察,神秘的导师,身边隐藏的危险,等等的因素,使这本书不得不成为一本很畅销的小说。故事的结局,主人公自然是找到了秘密的藏身之处,但是开放的结局并未透漏着个秘密究竟具体是什么,四大箱文献究竟说了些什么,这些就留待读者自己去回味吧。

  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实体书的排版我十分的不喜欢,忽大忽小的字体,不知道编辑想干什么,特立独行的排版很影响阅读的,这样非体现不出什么特别,反而因为不习惯而影响阅读的心情。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六):享受不确定性

  这本书涉及信仰这个敏感话题,说自己的看法前,首先要明确屁股坐的哪把椅子

  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这个问题,我无法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我是漠视论者。漠视论Ignosticism通常被看作不可知论的分支,我并不赞同这一点。不可知论认为人不可能了解真相,而我们漠视论不是不能,而是不舍得浪费时间在伪命题。

  对于神这个话题,漠视论者认为目前所有理论,包括不可知论,对神的看法都毫无意义。原因是所有理论对神的定义并不清晰,在有明确的定义之前无法进行有意义的讨论。这个神的定义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否则直接被无视。漠视论者在有一个明确的神的定义之前无法回答自己是无神论或者是有神论。

  啊哈,问题复杂了吧,信仰不仅仅只有无神论和有神论2个分支,还有许许多多游离于2者之外的家伙。我来让它更复杂些,有人说中国人大都是唯物论者,也有人说中国人大都是泛神论者,哪个是真相?唯物不等于无神哦,如果神也是物质构成的呢?我感觉中国人大都是唯物泛神论者,没统计过,只是据我所知,可能如此。

  在无神论者眼中,这书可能就是小姑娘寻找家族历史的故事。大家查查自己爹妈的姓氏起源,谁不是国王啊,伟人啊的后代,这种故事对于咱中国人格外没吸引力,贵族神马的早不值钱了,咱这满街贵族姓氏,可不像老外满街是些姓火腿,农夫,草丛之类的。这种故事忒没劲,有趣的只是夹杂其中的符号学和推理。

  在有神论者中的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眼中呢?这书出版时,我正在基督教的神学班学习老师只说这书全是谬论,不要浪费时间看了,一副错误多得懒于指出样子只字不提哪里是谬误。全班同学居然都没逆反心理,没有一个好奇心发作去看。刨除了信仰元素,仅仅是一部不错的推理小说,无法与基督徒讨论,顿觉无趣,轻易忘在脑后。多年后,一个无神论朋友分享各种杂书时,书名勾起了回忆。基督徒的包容性并不弱,比如允许我这个把宗教视为文化现象的家伙去听课。为何不包容此书?好奇心顿起,马上看。

  刚看完时,很奇怪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反感态度。天主教我不是很清楚,基督教明确承认耶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不仅不否认耶稣的人性,还在教徒中传播这一点。基督徒反感此书,应该是跟此书写耶稣的人性无关。

  把自己代入基督徒状态,再想。哦,明白了。耶稣具有人性,不违反教义。可是对于耶稣凡人生活的描写,没有忠于圣经。基督徒读圣经的态度,可不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众所周知,圣经有N多语言的翻译版。由于中文版的语感有些别扭。我问过神学老师:“现在中文版的圣经,是不是翻译得不够准确。原版圣经是哪种语言?”他说:“不管哪种语言的圣经,翻译时,都是通过圣灵做功,肯定是准确的,不用怀疑。”我当然不信,下课就用google搜圣经的历史。结果是,不仅怀疑翻译准确度,而且什么是原版也疑惑了。不用问老师了,这历次的删删减减修修补补,也是圣灵做功的,冏。宗教提倡无条件的相信,学术提倡怀疑,这一点没得谈。

  历史是什么,我不是历史学家,没兴趣考究什么真,什么伪。历史,对我来说就是故事。这本书揭示一种有趣的可能。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无限可能的故事。成年的我享受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是小时候更僵化些,总是需要一个问题一个答案,遇到一个问题一堆答案就非要分出对的错的,容不得灰色。可能小时候,价值观结构简单,没有复杂到能兼容相互冲突的理念

  坐在灰色的椅子上看,这本书的闪光点犹如星空:

  同样的符号,在不同文化,代表了怎样不同的含义

  那些姿态别扭的名画,隐藏怎样一种可能;

  ... ...

  不说了,不当剧透。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七):圣杯传奇故事

  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虚无飘渺本质。 ——玛丽·肖维尔

  这几天看了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本书——《达芬奇密码》,主要讲的就是一个美国符号专家在接到了一个匿名的电话之后,被法国警察署长法希邀请去破解卢浮宫馆长雅克索尼埃莫名被杀的案子,同时被密码专家奈芙·索菲也就是馆长的孙女识破这是一场阴谋,他们根据雅克索尼埃死前留下的线索从而开始了一场揭开圣杯秘密的旅途,一方面是逃亡,另一方面是解密。最后却发现众人梦寐以求的圣杯其实就在罗斯林教堂的玫瑰线也就是初子午线的另一端,倒置的玻璃金字塔的下方,而那个代表着剑刃与圣杯的标志,是在保护着它。而寻找圣杯之旅,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坟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是想在这位被放逐者脚下祈祷的探索之旅。结局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过分的夸大圣杯的威力和蕴含的无穷权力和力量,反倒最后却成为了一种精神源泉,一种圣洁的精神力量。最后罗伯特·兰登陡然升起了一股敬意,他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达芬奇密码》的确是一本逻辑性非常强,情节紧扣的书。虽然它的结局差强人意,至少我这样认为,因为在看到结局的时候才突然意识过来这只是一本小说罢了,一下子就把我从虚拟现实中拉了回来,毕竟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太过真实,关于隐修会,关于达芬奇的名画,关于耶稣玛利亚以及他们的子嗣,还有历史上真真假假的故事,我们都无从探究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只是真理信仰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罢了。除了这点之外,其余的还是挺完美的,它是一本集艺术、宗教、信仰、探索、推理悬疑于一身的小说。当然,在我们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并不很浓厚的国家里,可能对于上帝以及耶稣的理解,并没有像国外教徒那么狂热,但依旧让我觉得艺术和宗教似乎能够相似相融,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通性,他不是像一个框架和另一个框架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突破的隔阂,它更像是两种流动性的液体,相互交融,相互融合。至少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列昂纳多·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他也在其他的很多领域都很有造诣,比如天文、宗教还有发明等领域。他是位狡黠而又喜欢恶作剧的艺术家,他在他的很多的作品里都掺杂了很多异教符号,使整幅作品都显得鬼魅而神秘,令后人惊叹不已。又比如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其实是达芬奇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画的自画像。这种双性性格反映了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神圣结合所蕴意的男性和女性的庄严的结合。这种阴阳的宇宙力量之间存在的对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教会的力量的一个深刻威胁。蒙娜丽莎(Mona Lisa)的名字其实是由“Amon L'Isa”变换字母顺序而来,说的是古埃及的父神和母神(名为阿蒙和伊希斯,Amon和Isis)他把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相互融合在一起,代表了男性女性的阴阳和谐,可以对比这幅作品,以及他自己的自画像可以发现,两幅作品的相似度有90%。我想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吧!显然达芬奇早就已经设计好了套路。

  我喜欢结尾索菲的祖母对兰登说的那句话,她说:“兰登先生,那你就把你的那本书写完,继续吟唱赞美她的歌谣,我们的世界需要当代的吟游诗人。”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八):达•芬奇密码

  又是一部以悬疑推理为刃,在世间纷繁书林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科普作品。

  达•芬奇密码所揭示的,是一段失落的真理,兰登与索菲全力的追寻,是真理失落过程的还原。

  女神崇拜。

  早已被十字军的铁骑踏碎的灵魂,被一点一点拼凑起来,每一位殚精竭虑的守护者,都在自己亘古流传的作品中,静待她重临人间。

  当宗教被强加征讨之实时,人们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

  欲望的沾染,将精神的信仰扯下神坛,沦落为当权者蛊惑人心的手段。真相被埋葬,值得敬仰的人们被扭曲成怪,真正的教义被撕碎,人们彻底陷入精心编写的骗局之中。

  “男人的骗局是多么黑暗”,为了一己私欲,将上天的赋予践踏成泥,将同为人类的女性诬陷成魔。那段黑暗的岁月,血流成河,杀尽了卓越崇高,也杀尽了无辜纯良。

  乱世之中总有英雄临世,或提剑跨骑平天下,或隐忍周旋谋久远。

  先贤们殚精竭虑穷极一生留下揭开真理的线索,后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刻不停地探索寻觅,曾被最残暴狠绝的方式毁灭的珍宝,用这样无言的方式得以留存,得以跨越战火与时光。

  世间一片祥和之时,会有等量的黑暗在酝酿,世间一片血腥之时,会有等量的光明在成长。若说这是权衡一切的法则,那么人类岂不是永生永世都要在挣扎中度过了吗?希望与绝望相共存是一个没有终结的劫难,难道我们就要永远被困于此吗?

  这个问题的解答应该在失落的秘符里能找到,丹布朗的答案,众生成圣。

  提彬因其狂热,阿林加洛林主教因其教会,塞拉斯因其信仰,这部作品的反派们的出发点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恶意,却把这些事经营成最惨痛的悲剧。

  可怕的不是欲望,而是一个不留神被控制了灵魂,提彬是如此,阿林加洛林也是如此,刹那间被蒙住双眼塞住双耳,感官的功能被掠夺,欲望钻进脑中,每一寸的神经都逃不过其号令,血液沸腾灼伤筋骨,人类以肉体凡胎化生恶灵,一身怨气将所到之处扭曲成阿鼻地狱。这与因情绪爆发而点燃的原始兽性不同,这是一种催眠,人尚为人,却为了被释放的恶念为不可为之事,理智尚存,却早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塞拉斯历尽人间悲苦,心里早有一份戾气,但很矛盾的,他同时也有着很纯洁的虔诚之心,这样足够凶狠又足够善良的人,在以拯救为名的虚假信仰鼓动下,不明所以地犯了那么多杀戮之罪,着实很令人痛心。他不过想有一个安身之所,仅此而已。他紧紧抓住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一棵救命稻草,没想到却因此送了性命。

  阿林加洛林主教的困顿之境应是很多被时代的发展惊得手足无措的保守之人的困顿。宗教诞生于对自然之力的敬畏,成长成熟于衍生出来的精神指导,再被权欲之争祸及,提倡绝对的虔诚以利于有心人的把控。绝对的虔诚给了主教很多希望,权力、地位、思想控制,他或许是专注于他的信仰,但他也同时专注于他对思想的专制,这是宗教被争斗波及的影响,必须的无上地位带来的虚妄神职,自以为是的天下正统。

  专制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绝对的虔诚开始动摇,宗教信仰开始向悟道倾斜,开始以一种更为理智的形式存在,不是捧着教义自己要死要活又逼着别人要死要活,而是希望让教义指点迷津,叩问在这世上如何走下去,以什么姿态面对漫漫长路。

  这些转变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他们开始惴惴不安,着急地铤而走险,最终酿成大祸。

  先看的失落的秘符再看达•芬奇密码,明显察觉到丹布朗的成长,六年的时光没有白费,失落的秘符无论是横向格局还是纵向深度,都更胜一筹。

  很喜欢看这类约定俗成众所周知狠狠打碎的作品,心里塞满既恐惧又欣慰矛盾情绪,汗毛倒竖,整个人处于微妙的应激状态,在等待,在期待,我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中,我所认为的世界或许在下一秒便不复存在,我在等待着一片荒芜,我在期待着柳暗花明。比起难得糊涂,我还是比较喜欢始终清醒的,若有幸,我将可以看到一丝未经折射的光芒,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未经修饰的皇天后土。

  今年的圣诞节是浓雾轻雨的,为这本书添了几分惆怅,是耶稣在感伤吗?为了他的妻儿还是为了众生?

  达•芬奇说,无知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误入歧途。

  别无他法,还是多看看书吧。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九):秘密本身就很迷人

  上周读《达芬奇密码》,在这大夏天的被丹·布朗精心设计的情节吓得立毛肌全线瘫痪,简直是不能忍。

  不过说回来,还是得佩服作者的脑容量,不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背景环境的描写,他这一部悬疑可谓写得完美。作者是美国人,居然对法国和英国那么熟悉,这让我十分惊讶。他笔下的建筑物栩栩如生,连卢浮宫里的画作都仿佛是他亲自挂上去的,还有各种我不甚了解的密码符号学知识,纷繁庞杂,难辨真伪。作者对它们的描写如此真实,不免让我有种小说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错觉了。

  不同于东野圭吾式小说,接连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线索,《达芬奇密码》始终只围绕着一个死者展开。但就是这么一个死者,却引出了几十万字的剧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关注重点不一样。东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针对《沉睡的森林》来讲吧,这里面终究只在探寻谁是真凶,接连死去的人和凶手有什么关系,而《达芬奇密码》不同,它关注的不是谁杀了谁,而是隐藏在这之后的历史密云,讲到最后似乎就和死者没什么关系了。好一个”故事在别处“!

  这本书,人物不多,而且几乎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晚上,可见其情节之紧凑。整本书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后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纪宗教题材独有的神秘感,每个章节的结尾都在留悬念,一步步把我这个本以为会没耐心读完的小屁孩给逗得团团转。orz

  但是我被骗得很爽。读第56章时,我在床上打着充电LED,那时已经很困了,所以打算第二天再读。可是这一章居然说达芬奇就把秘密画在了《最后的晚餐》上,他特地没有画本应该出现的圣杯,而且结论居然是:圣杯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女人!达芬奇还为她画过肖像! 我在进入睡眠的恍惚间想到,难道圣杯是蒙娜丽莎吗?!这似乎很合理啊!《蒙娜丽莎》神秘莫测,这幅世界第一的名画藏着说不清的秘密,就连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说法。而前几章又讲到达芬奇的特殊身份,且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就有深层含义。

  你简直没法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困到极致,四周又黑,被如此怖人的悬念给缠绕着,精神在困倦与亢奋中徘徊,哇塞,太难形容了。

  我发现,最可怕的不是亲历一个骇人的事情,而是未知的东西刚刚展露头角,你心里有种合理的解释,但是真相就是模糊着,仿佛它在看着你笑,而且是蒙娜丽莎的那种笑。

  当然,至于圣杯是不是蒙娜丽莎,我就不剧透了,这种书应该带着百分之百的未知去读。与没读过的你们共勉。

  这个过程很愉快,一切都因为秘密本身就很迷人。就像玛丽·肖弗尔说的:“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圣杯的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

  这句话也适用于很多东西,艺术的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爱情的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 ,建筑,文学,宇宙,大哲……无一。

  我们爱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好奇心,就是因为所有事物身上迷人的秘密。

  看来我还得被《天使与魔鬼》再骗一次。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十):宗教与悬疑的结合

  丹是我比较喜爱的作家,他的悬疑小说无疑是我的最爱。看了《达芬奇密码》,真的很佩服丹的知识面,宗教,历史,艺术,密码学,感觉他真的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懂得。

  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达芬奇密码》的印数已超过 500 万册。在上架的第一个礼拜,她就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在纽约时报的畅销榜上排名第一,旧金山年鉴上排名第一。自出版以来,荣等过全美所有排行榜的榜首,已被翻译成 35 种语言。感觉这本书真不愧有如此的销售量。

  在《达芬奇密码》里,知道了不少有关西方中世纪的知识,同时情节一环扣一环,层层相扣,让人舍不得放下。看到后面,发现有些惊讶主角求助的好友,看起来和睦的老人居然就是幕后之人。而对于那位杀手塞拉斯,为他而伤感,他忠诚于他的神灵,为了心中的信仰他可以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残忍的杀害他人,也是为了神,如此虔诚的信仰,就算知道他双手溢满了鲜血,也为他留有一丝怜惜。

  看到书中对卢浮宫栩栩如生的描绘,让我恨不得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一番那些大师的著作,走一走那条玫瑰线,体会一番书中的那些描述。

  对我而言,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悬疑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