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酒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酒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4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酒国经典读后感10篇

  《酒国》是一本由莫言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国》读后感(一):结构的再创——我读《酒国》

  莫言的小说中《酒国》是极好的一部,这好处不在语言(因为第一章中平头的话不合身份,且全书中外国的语调又太多,未免刻意),而在它的结构。一般来说,小说的结构往往两条主线,一气呵成。但莫言的小说并非如此,除最后一张外,他的每一章节都是断开的,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说《酒国》的主要内容,以丁钩到酒国市追查吃孩子一事为主线。第二部分是李一斗与“莫言”的通信,这又细分为李一斗的来信和“莫言”的回信两个段落。第三部分是李一斗以酒国市的生活为主体创作的小说。三个部分的次序是按照第一章回出现的顺序排列,但这个顺序并不确定,而且很灵活(比如第四章就在结尾多出一封李一斗致“莫言”的信)。三个部分的策划将完整的小说段段割裂开来,使读者在三种环境以及四种语言场(第二部分可分为李一斗的语言场和“莫言”的语言场)中穿梭游弋。交织而不紊乱,是一大难事。且莫言小说的三大部分虽然各有侧重,但绝非像后来格非所尝试的《凉州词》一样,只是两部分的类同,而情节互无交织。《酒国》的三个部分内容并不相类,就如第三部分而言,虽然有其连续性,但独立看来,却是可以分成侦探、残酷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武侠小说、结构主义等等,用书上腰封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以酒国市为创作对象,所以内容互相有所关联。当读者觉得第三部分的内容即将脱离主题时候,莫言能够将内容恰到好处地拉回来,第四章中李一斗小说中突然出现的余一尺,到了第五章的对应内容中就有了交代,原来他就是那个鱼鳞少年,这也就同前三章的内容有了联系……而第二部分乍一看,似与全书的内容无关,或者被认为是仅仅为了引出第三部分。实际上第二部分引出的内容是第十章的颠覆,引出的是“莫言”去拜访酒国市。这样作者作为一个人物投射到小说中,投射的主角“莫言”虽然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但作者可以通过“莫言”的视角,看到酒国市的客观情况,也容易对第一部分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说明和修正。在第一部分内,余一尺和汽车司机都已经被丁钩开枪打死,但二人却在第十章,完整出现在“莫言”的眼前。也就是说,第一部分二人被打死的内容不是小说内容中的真实存在——用作品中的语言来说“这个原本与侦察员毫不相干的侏儒竟然死在了侦察员的梦中”。这里提到“侦察员”三字,是对第一部分第一章回的反扣,提醒我们作品原来的主线,即调查婴儿事件并没有完成。而“梦中”则表明了包括余一尺和汽车司机之死等一切并不是真正的情节,而不过出自丁钩的幻想——酒的幻想。那么,那名警察为什么要将丁钩铐起?丁钩所吃的到底是藕片还是真正的男婴手臂?一切因丁钩视角的失真而变得扑朔迷离。所以《酒国》的叙事,实际上是失真视角的叙事,也是无效视角的叙事。它只提供了一个事件的轮廓,更多的情节有待于读者的想象与补充。欧洲人读《哈姆雷特》,喜欢探讨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莫言的《酒国》在这一点上做的十分到位。而当第一部分被第二部分及其所引出的第十章颠覆以后,另一以酒国为题材创造出的系列,亦即小说中第三部分便成为了通向小说情节真实的重要之途,所以第二部分解构了第一部分之后,又建立起第三部分的权威,也成为联系两大部分的重要纽带。莫言做出的“割裂—统一”式的解构尝试,将小说的主次部分颠覆完成的异样完美,这样的文学结构方式,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坛也是不多见的。

  《酒国》读后感(二):重读《酒国》

  1998年我上大学那一年,第一次进图书馆。在图书馆进门对着的书架上看到了莫言作品集,排在一起,长长的一列。不懂得选书,又担心管理员嫌恶,于是迅速抽出了其中的三本,装出熟练而老道的样子排在借书的队伍后面。不料,这一读便欲罢不能,小说竟能写得山花烂漫,也能写得胡言乱语,还可以写得借尸还魂,书中的荒诞、神秘、梦境、痴语、乱搞,让我眼花缭乱

  如今借莫言获奖之际,重读《酒国》,有一种重逢老友的亲切感,一种初恋的神秘与心动在心间弹跳。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早已忘却,只记得书中一个特别的事件——吃婴儿。

  《酒国》的故事不是过去的故事,不是虚构的故事,就是当下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一部《酒国》就是灵魂的火焰,灼伤了未来迷茫的路。

  故事有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丁钩儿的侦破经历:省人民检察院的侦查员丁钩儿受命去酒国市侦破一起人食婴儿事件,不料从一开始就被人下套。色诱、食诱、酒诱齐下,不仅被骗吃了婴儿,还萌动了春情,与金刚钻副部长的情人上了床,落下把柄。羞愤与耻辱,责任仇恨,让丁钩儿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缘游走,最后被人诱去了茅坑,失足溺毙。他以一个极其烂臭的结局终极了自己传说

  一条线索是酒博士的小说,以及与“莫言”来往的信件:酒博士不甘酿酒事业,慕名向“莫言”学习小说技艺,希望有朝一日名声显赫。他源源不断地写了几个短篇,请“莫言”推荐发表。“莫言”虽是写信举荐,却无下文。酒博士不嫌“莫言”没有本事,仍然盛情相邀,希望他参加酒国的首届猿酒节。从酒博士的小说中,我们见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酒国人情生态,人性的善恶、官商的腐败欲望残暴走投无路挣扎……昭然如揭,令人毛骨悚然。“莫言”最后答应邀请,却在宴会上被灌得昏天黑地,双眼飙泪,却以一个极其浪漫回答——“我好像在恋爱!”回避了自己的失态。

  两条线索最后如滔滔河流终于大海,统一于体。虽然交合于现实,却又潜藏梦境,处处呼应,弄得人在文字间迷醉不已。我想这就是莫言要达到的效果,小说有了酒的烈性,又有了酒的醉态,充分让读者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和思考

  整部小说最为精彩的是对人物天马行空的醉酒意识的刻画。丁钩儿无数次的醉梦,华丽至极,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中游走翻腾,看得人酣畅淋漓。还有酒博士笔下“胡编乱造”的酒文化民间传说,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之下,这些故事都像灵魂附体,有了鲜活的生命,在某个早晨突然醒来,张开血盆大口吃着人的肉体和灵魂。

  《酒国》读后感(三):酒是个好命题,《酒国》则是莫言的败笔

  前两天看《我读》,里面梁文道说莫言,提起了《酒国》,兴之所至,就去书房翻来一本,读了。

1

  书的扉页上还有同学的李大炮的签名和购买日期。李大炮当年送我的时候,说了啥我忘记了,以这厮对书的操行,估计肯定是买重了,或者买到了更好的版本,为了郑重其事滴给这本《酒国》找个了好下家,就转手给了我。

  当时应该是看了几页的吧。

  那是2005年了,12年前,属相都能数一轮了,当时控叔还只是刚刚过了三十,依旧青春年少

  像是《酒国》这么粗鲁的文字,没头没脑的叙述,满脑子浆糊的故事,直接奔着高大上去的写法(第三人称叙述+书信往返+小说中的小说+大片大片不分段的梦魇酒靥+作者亲自出场等等),估计当时没看几眼就被扔到一边儿了吧。

  控叔意向认为,真正牛逼的作品就不会抖那么多机灵。平实、优雅的叙述,是我最喜欢的,透着作者的从容自如。

  《圣经》一开头就说,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才不在乎谁来叙述,有多少个角度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不需要纠结。

  莫言则太焦虑了呢。

  今次再读。竟然陆续看完了,有两个感受说说,也当一乐。

2

  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书真催眠。

  那晚浑身上下不舒服,睡得太早,醒得过猛,半夜1点多就醒来了,照着以往的节奏,一觉醒来,我断然是不能再睡了的,往往就刷一个新的美剧,或者看几章中国哲学史之类的,等着太阳升起。

  但那天晚上,临睡前看过几页的《酒国》就在枕边,就随手打开了。

  看了几页,竟然困不可档,就再关灯试睡,羊都不用数几头,呼吸也不用关注几下,提肛的活儿还没开始,就睡着了。

  只是睡得浅薄,颇似《酒国》,不到凌晨4点,又醒转过来。

  得着甜头的我,不作他想,直接从地上捡起半夜我半睡半醒之间掉下床去的《酒国》,随手翻开一页,里面李一逗满是革命年代俏皮话的小说里的小说还没看完一篇,就再睡过去了。

  如此往复三次,直到日上三竿,控叔才真正起身。然后冲个热水澡,竟然格外精神

  感谢莫言。感谢酒国。

3

  第二个感受比较悲凉——控叔,控叔,天天这么自称着,竟然真的变成叔叔了呢。

  为啥这么说呢?

  那个叫做马六的少年,绝对不会容忍自己看完《酒国》的,但是控叔就是看完了。一个人进入中年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包容度暴增,会接纳各种不同,而且竟然能够从不喜欢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学到自己的逼仄。

  但还是有点遗憾,《酒国》里我还是没有学到啥。

  所以,提到这一点只是想奉劝各位看官——

  若是被莫言的小说的吸引了,建议看看他的《丰乳肥臀》吧,好歹名字比较香艳,内容我也没看过。

  若是被莫言的名头吸引了,建议看看其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吧,比如帕斯捷尔纳克的《癌症楼》。

  若是被魔幻现实主义吸引了,建议看《百年孤独》吧。《百年孤独》比较丰富,比较沉重,比较牛逼。

4

  酒是一个好玩的命题。

  因为我是穆斯林,所以在很多酒局上我往往总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但至今都未见能够将酒和中国人,酒和中国文化,就和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写好的当代中国作家,不能说愧对了杜康,愧对喝过的那么多好酒了。酒对当代的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关系,绝对耐人寻味呢。

  老早老早以前的李白们多牛逼啊,关于酒和人,就几行字,都能流传千古。最牛逼的当属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如此说来,酒对于国人的创作而言,从来都是个好命题,但《酒国》则是莫言的败笔。

  唉,控叔还是认真了呢。

5

  祝各位情人节快乐吧。

  《酒国》读后感(四):平当

  我还没读过此书。人与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这样说或许是错误的。因为不一定干一件事情,就可以在事先运用到人类理性理论。缺少思考,逻辑,判断,分析。甚至缺乏冲动,却仍然的的确确去做了一件事情的时候,在我得经验里,也是经常发生。而且是刻意的。

  我不想读这本书,也许是我变了。对他的第一印象就令我几乎触摸到我在这本书上阅读可能绝望。首先让我感到的情况是:一个能够有能力“文学”的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也被某种可称作是“神秘”的事物困惑住了。他除了自己的能够“文学”的能力之外,此时可能不再基础性本能性的明确自己自身除却能够“文学”的能力之外的任何外物了。

  所以,为了逃避,为了快乐,为了不再明确一份伤心和绝望。如果去阅读,一定会有互相安慰欣慰和快感发生。没有如果。

  《酒国》读后感(五):结构的再创——我读《酒国》

  莫言的小说中《酒国》是极好的一部,这好处不在语言(因为第一章中平头的话不合身份,且全书中外国的语调又太多,未免刻意),而在它的结构。一般来说,小说的结构往往两条主线,一气呵成。但莫言的小说并非如此,除最后一张外,他的每一章节都是断开的,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说《酒国》的主要内容,以丁钩到酒国市追查吃孩子一事为主线。第二部分是李一斗与“莫言”的通信,这又细分为李一斗的来信和“莫言”的回信两个段落。第三部分是李一斗以酒国市的生活为主体创作的小说。三个部分的次序是按照第一章回出现的顺序排列,但这个顺序并不确定,而且很灵活(比如第四章就在结尾多出一封李一斗致“莫言”的信)。三个部分的策划将完整的小说段段割裂开来,使读者在三种环境以及四种语言场(第二部分可分为李一斗的语言场和“莫言”的语言场)中穿梭游弋。交织而不紊乱,是一大难事。且莫言小说的三大部分虽然各有侧重,但绝非像后来格非所尝试的《凉州词》一样,只是两部分的类同,而情节互无交织。《酒国》的三个部分内容并不相类,就如第三部分而言,虽然有其连续性,但独立看来,却是可以分成侦探、残酷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武侠小说、结构主义等等,用书上腰封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以酒国市为创作对象,所以内容互相有所关联。当读者觉得第三部分的内容即将脱离主题的时候,莫言能够将内容恰到好处地拉回来,第四章中李一斗小说中突然出现的余一尺,到了第五章的对应内容中就有了交代,原来他就是那个鱼鳞少年,这也就同前三章的内容有了联系……而第二部分乍一看,似与全书的内容无关,或者被认为是仅仅为了引出第三部分。实际上第二部分引出的内容是第十章的颠覆,引出的是“莫言”去拜访酒国市。这样作者作为一个人物投射到小说中,投射的主角“莫言”虽然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但作者可以通过“莫言”的视角,看到酒国市的客观情况,也容易对第一部分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说明和修正。在第一部分内,余一尺和汽车司机都已经被丁钩开枪打死,但二人却在第十章,完整出现在“莫言”的眼前。也就是说,第一部分二人被打死的内容不是小说内容中的真实存在——用作品中的语言来说“这个原本与侦察员毫不相干的侏儒竟然死在了侦察员的梦中”。这里提到“侦察员”三字,是对第一部分第一章回的反扣,提醒我们作品原来的主线,即调查吃婴儿的事件并没有完成。而“梦中”则表明了包括余一尺和汽车司机之死等一切并不是真正的情节,而不过出自丁钩的幻想——酒的幻想。那么,那名警察为什么要将丁钩铐起?丁钩所吃的到底是藕片还是真正的男婴手臂?一切因丁钩视角的失真而变得扑朔迷离。所以《酒国》的叙事,实际上是失真视角的叙事,也是无效视角的叙事。它只提供了一个事件的轮廓,更多的情节有待于读者的想象与补充。欧洲人读《哈姆雷特》,喜欢探讨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莫言的《酒国》在这一点上做的十分到位。而当第一部分被第二部分及其所引出的第十章颠覆以后,另一以酒国为题材创造出的系列,亦即小说中第三部分便成为了通向小说情节真实的重要之途,所以第二部分解构了第一部分之后,又建立起第三部分的权威,也成为联系两大部分的重要纽带。莫言做出的“割裂—统一”式的解构尝试,将小说的主次部分颠覆完成的异样完美,这样的文学结构方式,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坛也是不多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酒国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