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怀瑾先生答问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的读后感10篇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读后感(一):读《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公司出版,是2000年后南怀瑾先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记录整理,分为“有关宗教”“有关学佛”“有关修行”“有关打坐”“有关人生”几部分。是一本5.7万字的小册子。

  南怀瑾先生生于1918年,现已近百岁,一生学问求道,出入佛道儒。之前也看过他的书,加上这本,感觉南怀瑾先生是走了一圈又回归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当然他对佛教是一直报有敬意的,而且也承认佛教对中国道儒的影响,但从字里行间,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中国道儒(尤其是道)的袒护和偏爱,正如那句话,“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这本书是对话方式,很容易理解,几个小时可以看完,几个直观的收获

  1、 南怀瑾先生很谦虚,学佛半生,但不敢承认自己是学佛,在他眼里,真正学佛是很神圣的事,他自己学不来,很多人学不来,就连他见过的许多所谓高德大僧其实也与佛甚远,学佛最起码的是要求完全无私,而绝大部分人连六度中最基本的“布施”和“持戒”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其他,难怪有人说佛教“陈义太高”而容易使人敬而远之

  2、 关于学佛的顺序,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妨先从小乘开始,先学会度自己,再谈度人,一开始不要陈义太高。人说“无知无畏”,南怀瑾先生大概也是对佛有更多的认识,所以才因敬意而生畏,所以建议从小乘起步。这跟我之前看谈锡永先生的说法有所不同,谈锡永先生建议先从唯识总开始,但据我初步的了解,唯识因名相太多,深入进去并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不过两位先生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从浅入深,从低到高的。

  3、 有关修行:

  1) 南怀瑾先生在讲到“修行”一段的时候重点讲到“四禅”“八定”,他讲这是共法,不但是佛家不同门派之间的共法,也是佛家与其他外道的共法。但也是佛家的基本功。

  2) 南怀瑾先生并不认为性欲是完全可以杜绝的,比如典型的以对治性欲而修的“白骨观”,他认为是不能绝对根治的,他认为修白骨关最重要是“舍”,认为自己的身体像白骨一样可舍可散可弃。另外他不主张禁欲修行,对修行中出现的性欲亢进,他认为是“亢阳不悔”,是正常的,是应疏而不应堵的,我理解他的这种观点应该是融合了道家的思想

  3) 南怀瑾先生提到通过修行,的确是可以洞穿他人所想,甚至可知异地事的,不过他不主张把这个作为目标,即便有了此功,也不要轻易使用,否则对自己有损。

  4) 南怀瑾先生提到自己有一次修空念定、无想定,修了一年,结果什么都不记得了,连字也不会写了,人变成傻瓜,变猪头猪脑了,吓的赶快恢复,慢慢提起念头,用了一个月时间

  4、 有关打坐:在谈到关于打坐时的“气”和“息”时,南怀瑾说“在一呼一吸之间有关空档,有一刹那间是不呼不吸的,这就是“息””“一个人在睡觉呼吸时,都在做梦,醒了就忘掉,只有不呼不吸的那一刹那,完全不动了,才是真的睡着,也没有梦境”“所以一个人睡了一夜,真正睡足只有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没有做梦,像胎儿一般。如果这十五分钟完全睡足了,够你白天一天用了”,如果按此理解,修行打坐到一定程度,的确是可以接近不食不眠的。而且他认为所谓呼吸,并不知用鼻,全身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都在呼吸的。道家庄子有云“众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脚步,气沉下去。

  5、 有关人生:

  1) 关于政治与民主:感觉南怀瑾先生比较认同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中国的孝之重要,而且对民主也不太感冒,认为现在的政权和统治方式是正常的,“天下事,没有是非”“做老总的,就好好去做,不要在意下面的埋怨”,他引用《国语》中的“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来说明,“世界上少有一个政府老百姓满意过的。而且历代的政权,老百姓都是不同意的”。――南怀瑾先生的这个看法与季羡林倒又相似之处,也是颇值得回味的地方,难道,这也是“国学”的自然结“果”?想到最近在网上看一位佛家反对FLG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定就是FLG是反对国家,而佛家从历史和教义上是一直维护国家的,而不论国家是非作恶,我理解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合理吧”,似乎所有的现状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顺应就是,不去抗争。

  2) 关于孩子教育:南怀瑾先生同样很推崇中国传统的那套教育方式,“中国人一向重视胎教。母亲怀孕后不能讲黄色笑话,思想也。而孩子生下来后,又有一套礼。”而不认同西方(以及目前中国人的西方化教育方式),包括“一个孩子生出来,交给保姆去教育,然后交给电视、现在交给电脑网络。”,总体,我认同南怀瑾先生所强调的,要“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但感觉南怀瑾先生对西方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偏见的。

  其他摘抄+个人理解:

  什么是宗教?一个人痛苦烦恼的时候,想到要去拜一拜,这就是宗教心。(――这比较符合马克思对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所创造的)。宗教,拿世上五大宗教来讲,是可以把你的情绪、思想控制在一个范围,你会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个就是宗教。

  宗教如何寻求生命的究竟?西方希腊、埃及、印度文化,都从宗教开始。慢慢的,宗教过了若干年,许多事情无法解释理性的思想就产生:“我相信有个万能的上帝创造万物,但信念从哪里来?从我的思想来,但思想本身靠得住吗?”这个,就变成哲学了。由宗教演变到哲学,追求本体论。而本体论其中有两个派,一个是唯物,一个是唯心。慢慢的,哲学也不够,“你的理论讲得也对,我也相信,你拿来我看看,这个生命究竟是什么?”就产生科学了。

  “佛学”与“佛法”有何差别?我们研究佛教书里的理论,然后配合科学的思想,这是“佛学”。佛学很好,它本身没有修持,也没有求证,也不太迷信。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传下来的修证方法目的是要求证人类生命的究竟。(――这个跟FLG的观点倒有点类似,FLG主要强调佛法与佛教的不同,认为他们修的是佛法,是四万八千法门的一种(天台什么的八宗只是其中的八个不同法门),FLG是最高法门,是不二法门。FLG认同佛法,但不认同佛教(即不认同现在佛教各派的修持方法),FLG甚至不认同释迦牟尼的有些观点,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之上还有更高的佛法(所谓佛法如大地,释迦牟尼所传仅鸿爪),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更高的佛法之一。FLG也因此引起佛教各派的不满。当然这里对什么是法门,什么是“不二”,佛教认为FLG曲解了他们的原意,这也不奇怪,FLG认为,本来文字只是“着相”的东西,他既然都不认同你的基本教义,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所谓同样的文字,你用得,我也用得,这就像“一个中国,两种解释”,怎么就不可以呢?)

  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善护念,就是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

  如何看待“迷信”?一个不知道的事情便去相信,就叫迷信。算命是不是迷信?对有的人是,对有的人就不是,笨人你叫她算算命,他说“不要不要,我饭都没有饱,我想这个干嘛?”聪明人吃饱了没事,心思不定,看相算命,一定的。我说现在人,你们讲迷信,最迷信的是科学(――对科学的过于执着也是迷信)。

  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先要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我理解,福德资粮通俗讲就是时间和金钱,即所谓“经济自由”,我们现代人学佛的同时,恐怕还是要先把工作搞好,不能不识人间烟火。)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伽啦、练身体了、修戒定慧等。拿句现代话,你本钱够了,开个加工厂锻炼锻炼。之后是“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然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南怀瑾先生这里讲的是唯识五位,小乘五位的名词也与此类似,只是最后一位是无学位,且各位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老了的人,有五烦:

  第一:专门讲过去的事。

  第二:讲他的好话,听不见,讲他不好,马上听见。

  第三:躺下来睡不着,一坐着就睡着。

  第四:哭起来没有眼泪,一笑眼泪就出来了。

  第五:老头子看年轻女孩老太太看年轻小伙,会动心,叫他真干却没有办法

  常看见一些年纪大的人,明明可享清福,却不快乐,为什么?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一个人要先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离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人做好事时,可以学会不记在心上,但遇到痛苦却很难忘掉,为什么?好事跟痛苦是一体两面,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我女儿总说:“我要追求完美。”,人追求完美,好或不好?世间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佛教用语中,我们现在的世界――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翻译,是缺陷的意思,即“堪忍”。这个世界因为有缺陷,所以得“堪忍”――能够忍,忍受很多痛苦,这是给生命辅导的药。完美的人才会说自己不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就是高人。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1,修行要先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

  有福报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都没有资格学佛修行。

  修行第一位是“资粮位”,这个资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做好人

  在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念佛、做瑜伽、练身体、修戒定慧。

  加行努力以后,修行了,“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话,有它的境界的。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

  学菩萨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无量心是基本要学的。(慈悲喜舍)

  2,现在一般人学佛,都从大乘的角度来,《金刚经》、《楞严经》,这些都是大乘的教义,是佛晚年的修法。

  佛年轻时,基本用来带领弟子的是小乘的佛法。何谓小乘?小乘就是为己。

  先利己,后利他。

  大乘佛经p26

  3,要先做脚的运动。会发酸、发冷是身体内部有风寒,身体里头有风,表面看不出来,平常怕风;有寒的人,非常怕寒;里头发炎的,怕热。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至于密宗行者修拙火修得好,不怕冷可以,那要辟谷以后,完全清了,专门修拙火。但修拙火修得好也没有用,生命能量用得过多的缘故

  4,迷信:一个不知道的事情随便去相信。

  5,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离世间的鸿福。

  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好事他能够真丢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

  6,道德就是价值观念不同了,道德还是有的。

  7,慈悲喜舍,慈悲作蜡烛

  8,不要把昏沉当作入定,不昏沉、不散乱,这才叫“定”。

  9,人家对你恭敬,是他在培养他的福田。

  10,你觉得一切功名富贵男女饮食包围你,是魔障;没有(但处于寂寞),也是魔障。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读后感(三):大德之人之言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我是站在博库书城里读完的,内容虽然不多,读来却令我深思,感想不少:

  轻易不要学佛,南师说了学佛的人,不见得有好运。历史上也证明唐朝凡是请佛舍利,之后皇帝都很快会OVER。风水上也讲求房子对面不要有宗教场院或衙门,过分看空,人生就失去了进取的勃勃生机,而且一般人容易流于形式,自乐而已。

  古人学佛,讲求先小乘,先利已再利人,而今都是先学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先大乘后小乘,就误了道。

  另外学到一定境界,性欲会极强,人言降龙伏虎,就是降此龙也。

  要乐观,要积极,要笑,要欢喜。南无欢喜弥勒佛!

  要忍辱。不怕人家谈论,不怕人家嘲笑,不怕人家埋怨。

  要更多实行布施。可布施之物很多,如言语鼓励,如财物,如关心与关注。

  精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