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6: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下流社会》是一本由三浦展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流社会》读后感(一):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文/程新友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已经达到40万亿人民币。经济虽然发展了,可惜底层却依旧没有出路。

  曾经社会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可惜现今,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层,所以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底层青年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不能旅游、能进艺术班学习,所以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综合能力、考见多识广,他们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因为他们是你班上最穷的。只好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以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长期的压抑,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久而久之,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里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们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没有钱来疏通关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给底层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已一目了然。赢者通吃的逻辑正在发挥效用,他们占据了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后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产业、人才和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分工机制、财富分配机制、行业规则和潜规则、生活与安居成本等都成为个人进步的阻碍,个人发展的代价太大,成长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

  赢者通吃的逻辑则让底层与“富二代”“官二代”们难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官二代、富二代从开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而农二代、贫二代却只能为最微薄的资源奋斗。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现象就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会”这个词原来自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认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现“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当今中国正在堕入他所说的“下流社会”。

  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讲,社会资源早已被侵占完毕,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过且过,上行既然无望,不如自行堕入下流社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犬儒主义,“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经商不如做公务员,升官必然发财;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买不起房。”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的结构可以判断出未来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经从计划生育政策的80后群体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儿,这样的家庭结构,你说他们会有多高的消费意愿?如果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贷款,他们对全盘人生又拥有多少热情?这场梦刚刚开始,梦的第一层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爱的美梦,而在盗梦空间结束时却总是以噩梦收场。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在房价涨、电价涨、菜价涨的年代里,只有工资不涨。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里,年轻人在尽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后,公园已被老人占领,年轻人不见踪影,他们已被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热情。

  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成为人上人,不为未来而担忧;二十年后,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也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穷于奔波,再无别的人生追求。

  这一个原本要成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个原本要承前启后的人群,一个以80后的标签在全国掀起讨论的群体,如今已经哑火。

  而80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早已赚够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选择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离开中国,有的甚至带着荣誉,更重要的是带着金钱。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的大剧已经在中国拉开序幕。

  当代中国社会,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

  当一个社会,上层在逃离,中层在下流,底层在沦陷时,这个社会能让人看到希望吗?

  这个社会会好起来吗?

  《下流社会》读后感(二):一个技校学生的读后感

  看完书后有种喝假酒的感觉,冒昧地想起时下热播的节目《中国有嘻哈》,感叹中国阶级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根据本书观点“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越是低阶层的年轻人自我感觉越强”,换而言之,自由工作者工资低,满意度低,家庭幸福感低。何为自由工作者?符合中国国情的有自己开咖啡馆,摄影师,个体设计师这一类。不过作者都是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出的统计数据,只能概括总体,个体行为要具体分析。

  本书“下流”是动词,指阶层由中产阶级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代社会中,人可以通过添加剂满足口腹之欲,通过连续剧,动漫,游戏来满足精神需求,或者说电子游戏,AV,动漫是精神鸦片。比如,人可以一整天玩手机获电脑(在上面看剧,玩游戏等)而不会厌倦,通过外卖解决口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对现实事物的追求,比如和真人说话,实地旅游,通过奋斗成为现实中的强者(而不是看动漫yy)等。总而言之,在虚拟世界中自以为了解越多,现实经验越缺乏。真的,想象一下那些评论都是小学生写的,即使成为意见领袖也能有优越感吗?

  本人之前一直有个错觉“剑走偏锋就能比踏实做事的人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好像去些奇葩地方,做些奇葩事就能显得很与众不同,进而成为人生赢家。举个例子:“某些人天天给别人撒狗粮,通过对单身人士进行嘲讽获得成就感。”真的,这样说的话,同学他的农村亲戚十几岁就有性生活了,岂不是人生赢家?

  《下流社会》读后感(三):如果这就是下流社会╮(╯_╰)╭

  本来以为这书应该没那么快读完,可是读起来却是意外的轻快。大概是因为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的缘故吧。所以中国如何预防社会的下流化神马的,这话还是说得太远。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于谁是骆驼谁是马是无须多言的。唉,看得我很绝望啊。如果说除了gdp神马的追上了日本之外,物价居然也渐渐逼近了日本的水平。。可是工资却和日本差很多啊很多啊很多啊多啊啊啊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TT TT 我看即使是学经济的人都无法说清楚吧,这些家伙的名声现在已经臭不可闻了=”= 说是中国在走日本的老路,可是那种全民皆富的时期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不会是只挑日本最差的低谷走了吧。从全民皆穷一下子就到了两极分化。。真可怕啊。。所以国民哪能有生活的动力呢,生活的动力来自哪啊 TT TT 真是暗无天日啊。。。唉。

  也可能是不受重视吧,也可能是因为本书的原案就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调查报告,对于数据的解说多是以一种假设和推测的口吻来进行的,当然笔者也说过会进一步研究,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书的校译好像有些问题,什么团块世代、团块次代老是有弄混的时候,看得人比较乱。。 = =

  再说这篇书评是绝对不会出乎我意料的。。。嘿嘿

  《下流社会》读后感(四):比较中规中矩的分层研究,有突出地方,名字取得好,关注未来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比较喜欢的话题,但是当这个话题传达给公众的时候,要么是一大堆表格数字加上简单的概括,要么就是公众依靠生活体验和想象构建的一种分层模式,前者枯燥,后者缺乏科学依据。

  这本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在作者先定义了一个群体,然后根据世代进行了区分,然后分析不同世代的特征。分析的时候除了数据,还有定性访谈资料和作者的洞察与归纳,比较有趣。

  另外,这本书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他去了一个很有噱头的名字,另一方面他关注年轻人,换种说法是关注了社会的未来。

  《下流社会》读后感(五):我,下流

  有下流就必然有与之相对的上流,何为上流,何为下流?三浦展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定义。他并没有就整个日本社会划分,而是针对中产阶级,这与日本的社会结构是分不开的。1955年体制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很快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社会结构呈椭圆状,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中产阶级的范围内,上流既指处在富翁与中产阶级之间的人群,生活满意度较高,为生活不断奋斗的人,下流则指的是能满足生活所需,但精神日益消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面对阶层分化不断严重的现状,三浦展给出了很多原因,在此可归纳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处于下流阶层的家庭,其下一代绝大多数也依旧处在下流。他们从下就在公立学校读书,只有高中或中专的文凭,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乐器、掌握另一种语言或者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偶有考入名牌大学,也担负着沉重的学费。与之相反上流社会的子女,从小就在私立学校读书,家长注重培养其兴趣爱好。很多家长甚至还将他们送到海外。由于家庭背景,或者进一步为家庭经济条件,使得在成长的第一步教育上就分为了三六九等。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由于阶层障碍的存在,上流阶层接触的人群仍为上流人群,下流反之亦然,上流与下流接触的可能性非常下,更不要说通婚了。况且门当户对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放下上流女性偏爱于找比自己更优秀的男性不说,上流男性极其家长也更偏爱品位高,有生活情趣的上流女性。在工作上,三浦展认为,若按劳分配,只会使社会的阶层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某些精英的高度认同和赞许,对普通人的否定!若要按机会和辈分,下流阶层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背景很难进入上层社会,或许终其一生,也还只是小职员。在日常生活上,日本产业为了迎合众多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为了最大程度达到利润,生产出价格低廉,品质优越的产品。这使得收入普通的人,有些人甚至年收入在300万以下,也能生活充足,再加上加薪加爵极其困难,就更加愿意安于现状。

  种种因素,不仅造成阶层固定化,还是得更多的人涌入下流。

  虽然这些分析都是针对日本社会,但又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出现的诸多现象不谋而合,甚至为身边原型。我呢,不过是一个拼命想踏入上流的下流人。简单说:我下流!

  《下流社会》读后感(六):不就业,不消费,不婚育——一种精神反抗

  还未详读此书,就此作为话题起点,散谈下所谓“下流族群”。

  其实此“下流族群”很容易让人想起希腊犬儒学派的生活哲学,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宅”,不相信主流价值观——质疑“积极、上进”,并以自嘲“屌丝”解构“高富帅”,或许社会的层级解构从来具备犬儒们的生活场所,而发生在强调流动、拼搏、对人类征服自然满足物质欲望的现代社会就显得更加奇葩萌态。

  现代社会,咄咄逼人的工具理性甚至给人安排好了一切充满信心与既定的规则,甚至一个人从出生、受教育、就业、婚姻、养老都可以被保险公司的会计表精确计算其成本、风险、收益,如此描述,只等着任何一个流动的个体钻入这个体系,成为“劳动人口”、“人力资本”这些报表名词。按时登记,按规则流动,反复的行政文书,你要会看保险条例、你要懂计算银行贷款利率、你要去知道怎么办理养老登记、你要成为合格的消费者,知道怎么良好的消费,如此等等不胜其烦。

  非但机制本身令人生厌而且更加如此游戏规则其位置分配也并非是它所宣称地一样“公平”,机制的适用权并非是均等的,尤其对于不完备的体系而言(这是本书的故事发生地,东方社会,现代机制往往仍旧握在集体主义的灵魂手里),往往成了一方奴役另一方的有效的制裁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就业市场的博弈双方,婚配的动机和促成,劳动与消费生活图景的内驱力,主角似乎如一个被摆弄的布偶,并非自发意愿的,反而是往往被动的。

  于是乎,当这个承载游戏的角色感到了疲惫与希望的渺茫,反正继续玩这个游戏是输,不玩也是输(成为被恐吓的“穷人”、“堕落”),那么所性抛弃这个游戏,“爷不和你玩了!”

  找工作层层壁垒,被挑三拣四,那么干脆不找了!

  产品吹嘘,爷不鸟你!

  穷搓丑改变无望,那就不改变了!

  鞭子再抽打不动驴子奔跑,对抗的作用就行了。主流价值观会受瓦解崩坏的危险,假如所有人对抗“就业歧视”,那么博弈的力量对比自然会发生转变,假如所有的人对抗消费——劳作的二元生活图景,那么无休止追逐利益的资本机制就会停罢。

  或许就是事极必反的转折,追逐物质主义、光鲜生活、令人艳羡的“上流社会”登峰造极成为极权时,“下流社会”作为一种反抗应运而生。

  《下流社会》读后感(七):生而为人,谁该抱歉

  “下流社会”中的“下流”并不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低下,而是指年轻一代在巨大生活压力之下,收入难以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等也都更趋于低下,或者说这些人实际上是已经失去了生活热情。

  日本社会虽然贫富差距较小,但根据有关调查,在30-34岁的年轻人中,认为自己居于中间阶层的人,10年来掉了近10个百分点;而认为自己属于下层阶级的却增加了13.3%。而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正在越来越多的向上层集中。

  这种趋势不但在日本,就是在欧美许多国家也很明显。美国崇尚理想主义,强调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但是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年收入在25000-7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人口逐年减少,而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或75000美元以上的两个群体却都在增加,社会因中产阶级萎缩,而形成中间凹陷的“M”字型。英国则出现“I POD世代”,不是苹果的那个“i POD”,而是指年轻一代无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过重的税负(Overtaxed)及高筑的债务(Debt-ridden)。

  日本人通常都有明确的“世代”观念,即我们中国通常以10年为单位的年龄层划分,日本人对于自己处于哪个世代有非常强的归属感。由此,日本也会针对不同世代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社会上也诞生了许多以不同世代为目标的产业。

  中国比较缺乏科学且富于人情味的社会阶层分析。我们最善于批判,缺乏的是宽容。

  数据是冷冰冰的,学者们的分析往往是义愤填膺的。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下,他们勇于痛斥既得利益者,站出来为弱者说话,但恰好是这种高度和责任感影响了他们的眼光以及诉诸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这所有热忱的之下,是被忽视和放任的一代人。这群人集中在18-35岁之间,拥有劳动能力,具有聪明才干,但社会身份模糊,正是这些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或许三浦展提出的“下流社会”的标准可以作为参照。他列举了12个问题,如果有一半回答“是”的话,那就是属于“下流”阶层:

  1、时常整天待在家上网、打电动;

  2、只想轻松地过每一天;

  3、能每天过着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4、随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凡事嫌麻烦,个性散漫,喜欢闷在家里;

  6、喜欢一个人独处;

  7、觉得自己个性朴实、不起眼;

  8、认为流行就是展现自我风格;

  9、有时觉得,吃东西是一件麻烦的事;

  10、常常吃零食和快餐;

  11、月收入比城市平均水平低1000元(日本标准);

  12、未婚(男性33岁上、女性30岁以上)。

  日本的“下流社会”人群表现出的是享乐主义之上,责任感丧失,社会参与期望值下降,对现实麻木。和这种自我放任状态有所不同,中国的“下流社会”人群则显得“积极”得多,大可以以文化学者朱大可所著《流氓的盛宴》中提及中国网络“流氓主义”为代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无数网民能够以无名氏的身份,自由表达自己,狭隘民族主义、政治极端主义、色情文化盛行一时,他们纯熟地运用各种谩骂和污秽的语言在网络上论战、叫骂,甚至叫嚣武力。

  我们身边的卡奴、房奴愈来愈多,频频跳槽的比比皆是,大部分人生活指标低于官方统计出的城市“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这些人却在进行奢侈消费,带来更多的资源浪费,“身体写作”充斥文坛,家庭危机频频出现等等。

  在做道德谴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个人感情出发来看待他们。

  中国的年轻人,从来没有真正地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之中。无论是李泽厚形象的称之为“革命压倒启蒙”的时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运动的先驱或是推波助澜者通常是一些中年知识份子充当,或者可以称这些人为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

  年轻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环境是多样的,但却都经历了中国改革第一轮重大的变化。这些人正在担负着求学、求职、婚姻危机、教育下一代、养赡养老人等人生重大问题,他们承受着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工资改革等等巨大变化。就年龄来说,他们中的多数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并没有使他们成为诸多改革真正的受益者,相反,他们承担了太多改革的风险和失败。

  一个没有中间阶层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缺乏适宜的上升空间,社会中产阶层的缺失,使“下流社会”无法循序渐进地经由中间阶层进入“上流社会”。我们更多的还是更多的依靠传统人际关系网来维系社会组织,手中没有社会资源,当理想和现实愈加背离,长期的放任状态下只能造成自我迷失。一个社会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失去方向感,这个社会的前途令人担忧。

  -----2007.7

  《下流社会》读后感(八):看得清就好~

  还不错呀~至少是真的

  《下流社会》读后感(九):阶层意识 以为没有 其实一直存在

  阶层意识,是我从未思考过的内容。一直以来的宣传也好,教导也罢,都是“人生而平等”之类,教育也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现实是根本就没有起跑线。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了,人们自出生就不一样,但这本书将这些“不一样”的表象称为是“阶层”,并且不同的“阶层”他们的性格、饮食、观念不太一样。

  由于日本很多国情与中国不一样,所以有些观点不能直接用在中国社会,不过抛开一些细节,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其实这也就够了,毕竟三浦展先生是为研究日本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指平常意义上所称的“下层”,本书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单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下流阶层绝对称不上贫困的,但是与真正的中流阶层相比却仍然缺少些什么。

  “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的全面下降,概而言之,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可以肯定的是,有不少的人可能还算不上三浦展先生所称的“下流”阶层,只能算是衣食无忧的温饱吧,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梳理几个观点】

  关于性格

  上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开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讨厌的人,他们人际关系好、处事谨慎、有执行能力,依赖较弱;而下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忧郁、优柔寡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上流阶层的女性不仅肯定传统的男女观念,同时性格中也颇具领导力,是属于“才色兼备”型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高学历、工作能力强且容貌端庄的女性,然而结婚之后,她们又能成为一名乐于相夫教子、甘愿做家务和养育孩子的称职的专职家庭主妇。

  关于沟通能力(其实也是性格的一种表现)

  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很明显就是沟通……被视为不擅长沟通的孩子,很容易心灰意冷地将自己归入到‘失败一族’……这种沟通能力上的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自我封闭一类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善于沟通的人,就有可能在工作、恋爱和婚姻方面都如愿以偿。

  关于教育

  上流阶层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下流阶层不同。上流阶层拒绝放任式的教育,期望孩子既高雅又国际化。

  生活态度、谈吐、学习方法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将他们塑造成了上流的样子。但是,“中流”和“下流”的年轻人在学校或家庭当中,每个人都接受着平等无二的教育。他们经过初中、高中、大学,进而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才逐渐认识到原来这个社会是士分三流,人分九等的,经过各种各样的磨砺和打击,弄不好就会渐渐跟社会脱节。

  关于饮食

  “下流”女性对于饮食生活的关心程度较低。她们觉得烧菜或是吃饭是件麻烦的事情,经常不吃早餐,常常使用便利店里的盒饭或方便面,不太关心食品中的添加剂以及营养成分,饮食缺少规律。

  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之前,越贫穷的人越是不吃加工食品。因为加工食品相对价格比较贵,所以通常都会自己动手做饭。然而现在,加工食品反而便宜,与其自己做饭,还不如去便利店、家庭式餐厅或小酒馆比较划算。因此,阶层越是“下流”的人,越是依赖加工食品。

  《下流社会》读后感(十):一不小心就被“下流”了

  三浦展这本《下流社会》整个一调查报告,不过我硬生生给看出励志的味道了。

  这里所谓的“下流”指的是社会阶层中处在下游的。如果只是闷头过自己的日子还真不在意这样的问题,不过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视角来看待社会,至少有一点,尤其是这些天真浪漫的学生们应该知道的是:这个社会从来都是分作三六九等的,日本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全世界都是。

  作者搞了些调查,参考了些资料发现了些问题。因为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作者引用的这些数据有多少可靠性我是不得而知的,但见里面调查方式样本的相关信息给的很翔实,我决定相信他,毕竟,在天朝你连个像样的统计数据都见不着的。

  大致上,经济飞速发展过后的逐渐放缓使得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相比之前,中流阶层的人群减少,少数步入上流,而大多数则沦落至下流阶层,整个社会在下流化。这一点本没有什么,社会中人群的收入遵循幂律分布几乎是自然规律一般的事实,问题在于阶层固化,各阶层之间的流通受阻之后富二代和穷二代们的故事大家自然心里有数。这还没完,作者发现,更大的问题在于,不仅仅是按照经济水平的划分,很多人干脆成了精神上的“下流”。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输在了起跑线上,使得他们没有相应的视野和素质步入上层,但他们也乐得如此过活,认为这样懒懒散散遵照个性的自由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

  需要一提的是,现在所谓的“下流”并非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状态,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哪怕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也可以买得起房子汽车,电视电脑这些就更不用提了(说的是日本,我朝有多少人还吃不上饭我真不愿去想),活的也不挺好。只不过身处下层,虽然可能和那些上层人士一样忙碌,但收入终究太低,手头拮据是免不了的。

  书中显示了这样一种趋势,处在下层的人更有遵照自己意愿自由自在生活的意思,而在日本,恰恰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才更有机会获取一份不菲的收入,跻身上层。不知这种不愿受到限制的想法是葡萄酸心理还是他们没有正式入职的根本原因。反正如果你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往主流上靠拢,单凭自己的美好理想就妄图以一己之个性行走于社会的话,最终多要沦落到社会下层的地步。

  这点我朝只会更厉害。上次听人跟我讲所谓占位思想,我朝很多肥差要职真的要不了什么技术含量,谁都能干,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水平,关键是你能否占到合适的位置,这决定了你的收入和地位。年轻人爱把事情看得太理想太浪漫,以为占位这种事情有些不可取的龌龊,并且未来机会很多,但占到个好位置确实是对于未来的一个通行的保证,至少数据就是这么显示的,很多过来的家长也清楚的很。所以光是对未来满心的憧憬没有用,荒废度日也不可取,真要一个体面的未来还是得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上学是为数不多的上升途径了。

  书中也显示,虽然电脑上网是个全民皆爱的兴趣爱好、休闲方式,但在下流阶层里面这几乎是安身立命的东西——有钱人则会有一些户外的,交际的,高雅的爱好。“宅”这么个亚文化受关注已久,波及面是如此之广,身处其中的人或许还有些洋洋得意,但说实在的,整天泡在网上的现实生活也多半都是loser。实际上不光是上网玩电脑,下层人最喜欢这种不需要与人交往,自得其乐即可的放松形式。但是,现在这样的社会越能与别人有效沟通的人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天宅在家里不见人哪来的未来?

  平时富人平时见的多是富人,穷人也多半只能和穷人来往,这个合情合理。有人欢呼说有了互联网,这上面该是公平的吧,其实也不。网上很容易形成回音效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照样成立,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形成圈子以后就很难突破出去。人们在网上聚成小团,在内部联系紧密,跟外部老死不相往来,偏偏还以为互联网的存使得世界被更紧密的链接起来,跟井底之蛙无异。尤其是见得同类多了日子久了就会以为世界就是如此,被锁在无形的牢笼中而不自知。有时候阶层之间流动困难还可以克服,怕就怕丧失了那股往上爬的意愿,那就真的没救了。

  我一直有一个错觉,有房有车该是富裕的标志,但周围太多人有房有车的人依旧疲于奔命,省吃俭用,品味就甭提了,我可不觉得这些人在经济水平上或者在精神上够得上中产,社会发展太快,老标准已经过时了,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很多人一不小心地就被“下流”了。中国与日本虽然还有差距,但毕竟同处一个时代,很多情况就我所见也很一致,所以上面的讨论没区分的太清楚到底说的是哪儿。只能说,若是日本有下流化的意思,那我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共同富裕什么的还早着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