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河神1·鬼水怪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河神1·鬼水怪谈》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河神1·鬼水怪谈》的读后感10篇

  《河神1·鬼水怪谈》是一本由天下霸唱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一):远去的怪谈

  《鬼吹灯》之后,霸唱再无可与之比肩的恢弘长篇,不过讲起小故事来却是愈发得心应手功夫成熟最新作《河神》无疑便是此类故事的典范。

  故事以解放前老天津卫“五河捞尸队”队长,人称“河神”的郭得有为主角,将其经历的一系列奇闻鬼事,灵异怪谈娓娓道来,杂以旧时天津的种种风貌、民俗、饮食等等,“津味”十足。语言风格上,仿旧式说书评书样式,有板有眼,语言拿捏也是纯正北方派头,算得上到位。情节上虽无鬼吹灯那般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倒也能引人兴趣。算是一道不错的小菜。

  书中所写种种天津旧时风貌,如今已经基本不复见矣。这些鲜活的民间记忆,在“书面正史”之中难觅踪迹,在民俗学家的研究之中也只能作为失去生命力的“标本”存在。不过在霸唱仿古式的小说里,倒也鲜活。如今再读这些民俗乃至民间传说怪谈,除了打发闲暇外,是否还能让我们了解一些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呢?虽然这些传说用今天的眼光看,难免显得荒诞不经,纯属猎奇,但在那个时候,却也有着一份淳朴和敬畏的心态在里面。有些东西,还是有继续口耳相传下去的价值吧。

  随着这些旧风貌一起远去的还有书中的海河。旧时海河时常泛滥改道,危及各方。书中故事就是以海河中的浮尸为发端。解放后,最高领导批示:“一定要根治海河”。治来治去,海河是被“驯服”了,可惜也不再有活力了。华北开始气候异常,大面积缺水……当然,也不再有河神的传说了。期间得失,又岂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也许,无论是为了解民俗,还是解读环境发展关系,都有必要在向前看的同时,朝身后投去应有的目光。《河神》虽然只是戏说怪谈,却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二):九河下梢诡事多,怪力乱神天津卫

  很奇怪为什么豆瓣没有半颗星制度,要不应该是打三颗半,于是乎本着四舍五入的准则给了四星。

  最为一个纯牌的天津菇凉,表示《河神》在故事性还是不错,适合旅游休闲居家杀人云云。虽然不及《鬼吹灯》,但是比《雨夜妖潭》之流要强上很多,硬要做个比较,水平大概同《贼猫》相当。对于我这种半夜独自看鬼片然后安然入睡的人来说,虽然故事不算恐怖,单其中有几段的描写还是能让人感觉背后发凉。至于是哪几段,卖个关子,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当然这次的缺陷也有不少,比如喜欢用话中话这种故事插播故事并非坏事,但是这次的收放并不够好,导致结构太散。希罗多德的《历史》也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被后世很多史学家诟病。整部小说开头精彩,后劲儿也还成,但结尾却草草收场,对63年大洪水的描写有些粗糙。这种虎头蛇尾,又让人觉得不太满意,意犹未尽。但是通俗小说,你对它要求太高,反而是苛责。这类小说贵在有趣,这点上天下霸唱确实做到了。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天津地理风俗的描写,这比小说更引人入胜。天津自建卫起,仅有六百年历史,比起动辄以千年计数的古都长安、洛阳、南京之类年轻得多。然而天津因为明朝大批安徽人的迁入融合了北方不具有的特色,又因为多灾多难的近代史变成了九国租界,更是土洋并存。这样一座城市,自有其独特之处,小说也漫不经心的点到了这些。看着小说中描写的网状的天津卫路线布局,有些市井气却热心肠的天津百姓,以及分布在小说中的各具特色的天津大桥,都给人以亲切感。至于李氏祠堂、人民公园,更是让人熟悉的坐标性地景。

  话说李氏祠堂离我高中学校仅有一条马路距离,当时还未被改造的时候曾经进去玩过,当时不过是个高一学生屋子虽然破败,但是穹顶上的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古意盎然。近七年过去了,当年破旧的李氏祠堂被重新粉刷,成了墙红瓦黄的庄王府(本也是王府),新得有些不真实了。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流逝如此之快,人非物也非,能留下的也就是不牢靠的记忆了。

  收起感慨,再审视《河神》,就发现其不单是一部志怪小说,它还承载了老天津卫的记忆。

  然而都市怪谈并未随着城市变迁而消失,剪子口招亡魂的日报大厦,坟地上起的罗马花园,年年死人的天大爱晚湖,都是今天的小天津卫们口口相传的新作料。天津卫的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天津卫还是那个有趣的天津卫。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三):天下霸唱历时四年完成的作品,诚意十足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直是我信奉的,因此对于鬼怪之说,我总是听之忘之,封建迷信而已。偶尔听到亲戚朋友们说起那些很“神奇”的事情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种声音:人们太无知,没有找到科学解释罢了。直到看到这本《河神•鬼水怪谈》,才明白,原来“科学的解释”可以这么不着痕迹、这么有趣味

  对“河神”两字的最初认识,源于庄子的《秋水篇》,因此“贻笑大方”是我对“河神”的理解。看了这本书的封面,才知晓原来作者口中的“河神”是一个人,把我之前关于河神的所有想象都具化了,更加充满好奇

  故事发生在天津卫,作者的故乡。天津卫有五条河道,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淹死在河里。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组织:捞尸队,专门负责打捞河中的浮尸,后来改名为“五河水警察队”,新中国成立之后演变为“水上公安”。这里就是“河神”郭师傅工作单位,一位非常知晓内情的人。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秘密和传承,捞尸队也是。郭师傅就是队里前辈的大弟子,水型奇好,也当然地继承了老师傅的所有“看家”本事,会看烟辨冤屈等。他本地人,地面熟、人脉广,三教九流都认识,但是不求名利,只为糊口,侦查案情、抓捕真凶也只为心里的一口正气。

  一个小水贼下“绝户网”无意中拉出了一个小孩的尸体,郭师傅判断水底还应该有一具成人女尸,果不其然一语中的。就这样“河神”的名号从天而降。事不关已,本来可以高高挂起,却因为女尸身上的铁砣,深知这是一起谋杀,心中的那口正气是在难平。因此,就这样开始了一段段离奇、惊险的冒险历程。

  故事讲得很生动,像是在听评书,在作者的下扣和解扣中,不忍释卷。几乎是一天多的时候看完了整本书。在这本书里,“河神”是最朴实、最简单的中国百姓形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打渔的时候不会下“绝户网”;与人友善,即使面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也能够不记前仇;有着最朴实的理想,填饱肚皮,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贫穷平凡,却也可以品到生活中乐观,偶尔一此下馆子,却能吃出“王府菜”的气派。除了故事好看之外,这也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他不是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在这个人物里,看到的是我的叔叔、伯伯们的身影

  看得出这是一部诚意的作品。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看中诚意。导演用诚意打动观众作家用诚意打动读者。诚意代表一种尊重努力,也是最平等交换的筹码。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四):我没有被吓死

  有《鬼吹灯》系列珠玉在前,天下霸唱往后的著作都显得有点劲道不足,我想这是我和很多霸唱书迷的共同感受

  回想大学时期看鬼吹灯系列,看到晚上宿舍关了灯后不敢去上厕所,怕到身子僵硬无法入睡,又怕又忍不住不看。那时,鬼吹灯系列常常占据我和舍友之间的话题,我们很多下意思的想法也因此改变,看到粽子会联想到僵尸,提到“驴”会想到可以辟邪的黑驴蹄子,讲“佛爷”会想到小偷……舍友甚至说她看了《鬼吹灯-精绝古城》,养成了跟胡八一一样习惯——把杯中水喝完。

  所幸的是,《河神•鬼水怪谈》沿用了鬼吹灯系列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紧张恐怖的氛围里不时幽你一默,读起来趣味盎然,《鬼吹灯》里主要靠大金牙来抖包袱,而《河神》则是写作视点的说书人。

  本书的主人公是郭师傅,天津卫捞尸队的杠把子。一般人但凡手里有几个钱的,都不愿意跟死尸打交道,更何况捞尸队这一行,数九寒冬三伏盛夏都要在水里泡,愿意做这苦差的,也只有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因此,作者的配套写作语言也很接地气儿,运用了大量的俗语,歇后语,这些语言由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广在民间流传,作者在书中用得有声有色

  例如,形容人说话不靠谱:卖布的不预备剪子——扯,形容人说话有一套:光屁股坐板凳——板是板眼是眼,形容人傻:二他妈哭孩子——二死了,形容人会吃:卖烧饼的不带干粮——吃货,还有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破鞋跟儿——提不上的玩意儿,放屁扭腰——寸劲儿等。

  大量的俗语有:有多大脸现多大眼;脚底下没鞋穷半截;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秦桧有朋友,岳飞有冤家;尺水能兴万丈波;谋赛张良,智取诸葛;泥牛入海风筝断线;凶吉相伴,福祸相依;拉帮结伙,结党成风......

  还有因时代背景不同,如今我们很少用到的词:贩夫走卒、见财起义、墙颓壁倒、节粮度荒、吃糠咽菜、手眼通天,长休饭诀别酒。以及一些有趣的写法:走了个背字儿,卖臭汗的,扯闲篇儿,天一擦黑,长得猪不叼狗不啃等等。

  本书除了写捞尸队,还有社会底层的行行业业,火车站的脚行挑夫、挑担儿卖熟食的小贩、江湖骗子,算命半仙、皮影戏人、假和尚、飞贼,还有棺材铺、大烟馆,仿佛作者就是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书里的各色吃食更是组成了舌尖上的天津卫,药糖、蒸饼、爆肚、蜜供、乌豆、羊汤、炸糕、驴打滚、荷叶粥、煎饼果子、杨村干糕……书看着看着就能把你看饿了。

  所以,虽然本书为鬼怪奇谈,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民俗趣志,全书读完我真的没有很怕啊啊啊,就看到老马猴从被迷晕的小媳妇双腿间掏出胎儿,像嘬柿子一样吸吮稍感恶心恐怖,所以不是特别胆小的读者,都推荐一看,支持天下霸唱,一如既往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五):津味怪谈

  1、依托民间传说的怪谈类小说,说书讲古的体例,因为作者为天津人本地人,语言感觉方面非常到位,但是因为时常回述,语言方面显着有些冗余,不知作者故意为之(因为说书人经常会回述)还是写作过程中时常间断造成的。

  2、书中的一些情节,如捉拿连化青、209号坟墓在一些长篇相声或奇案评书中也有提到,此书更像是用河神郭得友奇遇记串成的一部奇案故事集。可见作者是天津市井说书艺术的拥趸。

  3、书中介绍很多北方,尤其是天津地区的民俗、吃食、节日。在传统渐远的今天是非常可贵的,我觉得这些老东西是很难在博物馆和民俗学家的著述中流传下去的,而评书、相声和这类的通俗小说是让人们了解这些东西很好途径,估计作者也揣这这份心呢,而且小说和评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它不是就民俗说民俗,它目的是说故事,为了让故事更可信,需要营造当时的环境,营造气氛的同时就做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受众不知不觉中收到了传统的熏陶。

  4、作者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的介绍,尤其是底层人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触及到了让清朝灭亡的一些本质问题,如行业垄断、层层盘剥、政府失职等。而其中一些问题在今天又在重演。

  5、情节基本勾人,没那么吓人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六):朴实的老故事风味

  同样是天津卫那些事,这本书要比《我的邻居是妖怪》强多了。

  卫嘴子真不是白叫的,天下霸唱这本书的语言返本归元,不像当年《鬼吹灯》以玄奇诡异取胜,基本上是以类似评书的方式,用最生活气的文字一样能把文章写的令人赞赏。老天津的歇后语、俏皮话,各种民间忌讳、神怪典故,以及各种园子、吃食等大大小小的天津风物,通过主角郭得友和张半仙等人的嘴一一道来,极是鲜活有趣。

  缺点不是没有。整个小说是模仿评书或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就像是听评书记录下的文字版一样,导致结构上的缺点很明显

  一是高潮不高。限于结构和篇幅,不可能再像《鬼吹灯》那样用大段文字来集中用力于某个场景或某段剧情,整个故事平平用力,高潮不显。

  二是套话闹心。因为是评书形式,以致每节的开头经常要像评书一样来个前情提要,每章的结尾来个下回分解。许多故事前面说了,后面要反复的通过提要提及,影响阅读体验

  三是虎头蛇尾。最后以郭得友找到阴沉楠木结尾,略有些突兀。另外整本书的结构上也略微松散。

  瑕不掩瑜,相比南派三叔那样单纯靠制造悬念和情节诡异取胜的作品,天下霸唱这本书如同干粮,看着平淡却是耐嚼,别有一番朴实的老故事风味。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七):如果我生活在天津卫

  1月12日,霸唱在北京书会上开始了第一场签售,不知道具体点,起了个大早去等他,没想到,当我到达书会现场时,他人已到那了。穿的很正式,也足以看出他对这场签售的重视,以及对读者的尊重。

  来签售的人很多,排了好长队,自己从队尾走到队前,回头一望,又是一批长长的队伍。

  签名结束,搭上了不太挤的公交,就开始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自己险些坐过了站。

  霸唱用很天津味的语言来写这本书,书中出现了很多只有天津才有的词儿,有时我搞不懂什么意思,稍微一想,便感觉很逗乐儿,如,“听着特别勾人腮帮子”“人头儿熟”“地面儿熟”“嘛玩意儿”……

  书中从解放前的鬼怪奇事说起,一直就这样讲下去,以“河神”郭师傅的经历、听闻说下去,让人读了还想知道下一节要讲啥。

  这本书的好看好玩之处,除了那些惊人的河贵怪谈外,还有另外一道风景线,不知道诸位看官发现了没有——天津的发展演变。

  它从民国时的风俗习惯、小吃、奇闻怪谈,一直讲到建国之后,故事在不断的进行下去,在这其中,老天津卫的旧址旧貌,一点点的变化,不漏声色地展现出了一幅天津卫动态的变化图。

  或许,天津的建筑,城区分布在不断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天津人那种逗乐的态度、最有趣的调侃、最热爱生活的态度。我想,比吃,谁都赛不过天津人,你看那狗不理包子,都跑到了慈禧的口中,比玩儿,更是。记得2012年7月份的时候,北京降大雨,死了好多人,而大雨跑到天津的时候,天津人却趁着这场雨,好好玩儿了一场,不得不佩服死这帮逗乐的天津人!

  如果我生活在天津卫,又恰好是个男的,那么玩儿或许是我的主职,工作成为了副职。

  但,这不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么?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八):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闲话天津与《河神》

  水是城市的灵魂,同时也养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天津自古有“九河入海”之说,是众多水系的汇聚之所。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不仅冲出了这座城市,更冲出了这座城市里面的轶闻怪谈。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人说话“哏儿”,能说会道,杂谈轶事经过一张利嘴的加工渲染,就成了一套五味俱全的煎饼果子,吃着既解馋又解饱。天津当地的民间文学就在这些普通人的“添油加醋”中逐渐形成,更有甚者,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天津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水,跟水斗了一辈子的天津人,对养育他们的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一点从《河神》中就能看出来。天津卫的老百姓喜欢水,毕竟靠水讨生活,对水十分依赖;同时,又忌惮水,因为年年的河患,让人们对滚滚的河水心存敬畏。老百姓要是对什么事物产生敬畏,往往会通过一种祭拜仪式来表达。祭祀水神的仪式中,在河岸设镇水兽或是将镇水兽沉入河底,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河神》这部书的故事,起因之一就与这镇水兽有关。传说的起因总得有个由头,方能显得神秘;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去揭秘那些民间传说,对于多数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因为当你越接近真相的时候,就越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事后还总有意犹未尽的成就感。这也就是这类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人们总是对神秘的事物既恐惧又好奇。

  《河神》写的是老天津卫的故事,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到生长在天津卫这块地皮上的民间文化,对于作者的滋养。看书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鲁迅在评论《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透过这本书,天津卫的市井文化历历在目。读者在作者营造的紧张氛围背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老天津卫的风物人情。

  一、 津门风物

  1、 蜜供、药糖、太师饼

  这些吃食儿,当下的社会可能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但是在《河神》描写的年代——民国时期,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相当金贵的。书里的蜜供勾出了李大楞请“河神”郭得有破案,小小的药糖则引出吴老显办案的陈年往事,这都是环环相扣的节骨眼,犹如一把把小锁,解开这个上上这个,层层相扣。这种写法,就是民间文学的构思,看似扯闲篇,实则不然,肉都挂在骨头上面呢!

  再说这太师饼,作者摆明了是要吊读者的兴趣,那些在旧时代人物口中念念不忘的吃食儿,如今去了哪里?往大了说,那些三百六十行的绝活如今还在传吗?那些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老玩意儿,最终在民间消失,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不做探讨。但是在此,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老手艺、老玩意儿、老吃食儿的热爱。那是一种老辈人的群体记忆,当下年轻人的玩味只能是隔靴搔痒。

  2、 媳妇掌灯娶进门

  津门的风俗透着一股子放诞与怪异,《河神》中对老天津卫迎娶新娘子做了详尽地描述,这里面有共性的,也有迥异的。就说这掌灯时分轿子进门吧,这在北方地区也算是比较少见的,究其原因大概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河神》中有这么一句话,“解放后这些迷信婚俗基本上全破除了,现在听这事儿都觉得瘆人”。本应该是喜庆的事,为什么说“瘆人”呢?如果读者仔细的读读这段讲述,不难看出,过去娶新人,要处处防备着,俨然是防鬼一般,若是这样,还去什么新人啊!可见,旧社会那套男尊女卑的思想对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这些“恶风俗”还是消失的好。

  二、 古水码头

  1、挣命难挣钱的脚行

  说起“脚行”,估计现在年轻人知道的也少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传送、运输机器设备逐渐取代人工,这一行业也在慢慢消失。过去大的码头、港口聚集着众多依靠扛包、卖苦力为雇主搬运货物,从而赚钱养家的穷苦劳动者。之所以形成了“行”,就如同“丐帮”一样,由松散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逐渐出现了官办、私办脚行,直至官、私勾结,“把头”往往借助官府和黑社会的势力,分界把持,形成区域性垄断,对普通的脚夫进行剥削。《河神》中不仅对脚行做了解释,还对脚夫的辛苦和危险做了描述。记得“文革时期”排演过两部以码头工人为主角的现代京剧《六号门》、《海港》,其中《六号门》的故事就发生在天津,《河神》中也提到这所谓的“六号门”,那些贫苦的脚夫,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究其缘由,是当时溃烂到根上的旧制度所造成的;而《海港》中提到的“过山跳”,就是脚夫在踏板之间负重前行,没有一点安全保证,《河神》中是这样描写的“每天要扛四五百斤的木箱,在一丈多高的跳板上弯着腰来回走,稍不小心摔下来非死即残”。倘或,有读者到港口码头游览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码头热闹的景象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苦难!

  2、无向斜街赛迷宫

  去过天津老城的人都会发现,天津的街是斜的,不像很多大城市直来直去,其原因正如《河神》中提到的“跟河流分布以及各国划分租借地有关”,书中的描述更为详尽,暂且不提,但有一点作者给各位读者提了个醒,在天津“一般东西走向为道,南北走向为路,横道竖路”,想去天津探探究竟的人一定要谨记。这是玩笑话,其实重要的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现在的旅游都是走马观花,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要是去天津玩,带上本《河神》,按照上面说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无疑会给您平添许多的乐趣。

  三、曲艺之乡

  1、说书的嘴

  提起天津,喜欢曲艺的人会称它为“曲艺之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天津这地方,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有,曲艺作为当时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的娱乐消遣,自然有它极大的生存空间。就说《河神》中水鬼投胎的连化青吧,他赖以为生的或者说掩人耳目的职业是耍猴、变戏法儿,书里还写了他的两个被人称绝的戏法“万人变鬼”、“画中摘桃”,用当时的话说算是一种“妖法”。的确,这跟一般的戏法还不一样,带有迷信的成分,所以作者在揭秘的同时,也揭露了连化青之流借助所谓的“妖法”蒙骗百姓的恶劣本质。

  曲艺是“曲”和“艺”的统称,戏法,也就是现在说的魔术,只是其中“艺”的一种,曲艺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更为普通人喜爱的莫过于评书。

  说书人的一张嘴,天南地北、纵古穿今、事态万千、妖魔鬼怪无一不包,一个扣子只要是给听书的客官系上,凭你再大的事也得听说书人的下回分解,正是“醒木一动惊天地,下回分解辨分明”。《河神》的作者,应该说从评书的表演形式中吸收很多的营养,明笔、暗笔、伏笔、补笔、掩笔,用得极为娴熟。这也是民间文学对于作家创作的最为直接的技巧化的影响。

  还有一处,体现了作者将民间文学揉进个人创作的精妙构思。在郭师傅三人进鬼楼寻找线索时,李大楞哼的一段“唱英雄”,就是天津本地的民间歌谣,“黑脸儿的好汉属李逵,三国倒有个莽张飞,手使钢鞭黑敬德,包文正坐殿让过谁”。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学脚本,为《河神》增添了很强烈的时代感和市井文化底蕴。

  2、 唱戏的腿

  《河神》里面好几处提到了京戏,可以跟读者唠唠,为什么呢?这里面也有些缘故。天津人爱热闹,京戏比昆曲热闹,自然讨得天津人的喜欢;再一个别看天津卫各色人等,里面有真正的大行家。梨园行有句老话“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一个人想要成为“角儿”,不在天津唱红,算不得真正的红,只有被京津沪三地的观众检验认可了,才称得上“名角儿”。

  《河神》里出现了《打登州》、《野猪林》、《定军山》、《水漫金山》、《钟馗嫁妹》等几出戏,了解京戏的读者可能看明白了,这几出戏都是文武全活,可见天津卫的观众对于京戏的挑剔程度,因为天津人爱热闹,好演员的标准之一就是“文武昆乱不挡”,这些戏看着、听着过瘾。

  再有个情节就是讲到枪毙连化青的时候,看热闹的人起哄,一心想着要听死刑犯行刑前的叫头,这个也十足地体现了天津人爱热闹的本性,而且是相当的粗犷。记得鲁迅在《坟》中也写了法场上看热闹的人,但那些人都很拘谨、阴沉。而《河神》中的法场俨然就是一个戏台,死刑犯要用最后的时间再唱一回自己的戏,临死也搏个名声,为世人茶余饭后留下点谈资,能活在别人嘴里,也算是没白活;看客的心理不全是凑热闹,在很多普通人心目中,能翻江倒海的人一定是有本事的,不管干得光不光彩,那样的人生是许多人不敢想的。

  一部《河神》,一部老天津卫的旧风物,看书图乐,希望读者朋友看完之后,也细细地咀嚼一下书里面的民俗风情,你会觉得平淡的生活原本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是我们全都错过了。有道是“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河神》的故事来自民间,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民俗,留下一些美好的习俗,让我们的生活多些禁忌之后的坦荡,多些对自然的敬畏,多些对他人的尊敬,多些我们民族自身优秀文化的乐趣。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九):看不足!

  自从二战准备考研,就很少依着性子读书了,甚至跟考试有关的课外书都没有时间一一拜读,目的性太强的读课本,感觉最后上了考场答起题来,语言都干瘪了。

  呵呵,很久不读书可能有些近乡情怯,考完这几日,昨天才真正决定挑本书看,我以为我已经不喜欢看这些书了。可这只是以为而已,事实是一看起来就刹不住闸,一直从正午读到午夜,夜深人静读这种鬼啊怪啊的真有些害怕,感觉就连封面和插画都异常可怖起来,身上一阵阵的起鸡皮疙瘩,可还是不肯就这么睡了,”扣儿”还没解开呢!于是从书桌转战到被窝,一直读到手、眼都酸了,才放下书睡去。用天下霸唱的话说,这个故事真的”特别勾人腮帮子”。

  但是话要说回来,读《鬼吹灯》的时候完全没这种感觉,甚至读到胖子他们去精绝古城之前在家待业的那一段儿,分明感觉继续读下去就是一种苦役,还是《河神》精彩得多。我读小说总是有两种担心:一种是担心碰到鸡肋,读到一半儿多的时候还要在是否继续读下去这个问题上费神思考;另一种是感觉不够劲儿,正如这本《河神》,归结起来也就说了俩故事,没过足瘾呢书就读完了,好在看着霸唱兄还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期待大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大馅儿饽饽”VS”肉包子”的段子,当我看到:三十个人吃肉馅包子,吃了三天三夜楞没吃着馅儿,后来吃出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此处离肉馅儿还有三里地”的时候,乐的眼泪都迸出来了!可是为什么我讲给两个人听,她们都觉得不好笑呢?真的不好笑?肯定是我表达能力太差了吧!

  《河神1·鬼水怪谈》读后感(十):转行说了相声

  这几年下来,霸唱也写了差不多四五百万字的东西了,语言越来越流畅,讲故事的本领越来越强,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霸唱是下了功夫在认真,但是说句实话,题材实在太小,编这十几二十万字有点劳神费心,情节安排按部就班,故事发展一环套一环,可是对于霸唱的读者群来说,有点太落寞了,要是就这个水平,那还不如找几个代笔写得了,有故事有点子,让小的们去办,完了把大名一签。

  关于水中的古怪,之前霸唱也提过,比如乱后花园中的水池怪物,我觉得这类题材写起来才带劲,路也宽,方便拓展,而且不干扰主线。或者写个什么一路浸水的脚印留在门前的,类似于老道驱鬼和尚超度,添加点宗教哲学在里面,让喜欢ZB的读者看了倍感欣慰,而这本书中的故事写了太多主线以外的题外话,有那么点跑题。

  忘了以前在哪里看到一段话,说的是当今中国一帮作者写作水平,其中有韩寒啊、霸唱啊、四姐啊、余华啊等等,对霸唱和余华评价较高,说是会讲故事,看了之后甚感欣慰,至于那两位,不说也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