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篇

  《终结拖延症》是一本由(美)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这段话一直是鼓励自己战胜拖延的座右铭。拖延的毛病其实很细微,因为是别人观察不到的,但它其实是沉重的束缚,只有自己才明白,它最复杂难捱的个人挑战——当下不开始行动而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拖到明天:想看的书没翻过一直在书柜上吃灰;想学习技能获得晋升却迟迟安逸着做其他琐事……

  可是光用言语激励起不到实质上的帮助,而只是在拖延发生后更加让自己懊恼而已,于是学习并实行授人以渔的战拖方法更为高效。这本《终结拖延症》便是是一本指导手册,一本深陷拖延顽症患者的练习册。书中提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法这套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我颇为赞同,因为它遵循了一般心理治疗的步骤,帮助病人先分析症状,找到情绪的发泄口,改变固有思考模式,再制作疗方。看完此书,觉得里面的疗法与NLP(神经语言程序学)颇为契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需先从大脑和自身的语言模式改起才能过渡影响到自己的行为,不能引致立即行动的疗法就不是好的疗法,所以把NLP引入战拖中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兴趣朋友不妨一试。

  由于同期我还在读《拖延心理学》,因此想略谈谈二者的明显特点

  1)着重点。“拖心”将重点置于学术性的心理学成因探讨,讲明白研究推导过程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来提出一些战拖方法,但比较简洁。“终结”是采用临床实践结果完全倾向于疗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流行心理医生,着重理论科普,而威廉•克腦斯是临床心理医生,对治疗更有经验,于是二者的写作文笔及逻辑思路就相当不一样

  2)读法。看完“终结”能迅速上手,而“拖心”则适合于慢慢研究,我更倾向于把“拖心”归为学术类著作,需要每读一点都做读书笔记,而把“终结”归于口袋本型的速查速用手册,书中有大量的表格,和一个完整的案例,在遇到问题时随时翻看便可对症下药。如果把两本结合来看,则刚好达到科普+临床的相辅相成效果。

  遗憾的是,唯一书本不能承担的角色,就是监督者——监督指导读者真正执行书本所教方法,所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成长是个不错的路径,战拖心理学成长会和战拖学园已经在优秀地承担起此重任了。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二):远离拖延,自己也会爱上自己

  拖延这个毛病困扰了我很久,每当我试图按计划进行一些事情同时,也会被另一个声音找到借口,分心做另外一些更容易或更令我开心的事,结果就是原计划被一拖再拖,直到草草了结甚至破产,事后就会想,如果再早一些做起来,或许就可以做得更好。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我慢慢发现,这样的经历多了,拖延居然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会很自然的为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宽容自己以逃脱拖延带来的深深地自责,但我深知拖延已经让我变得缺乏自信,在影响生活工作质量情况下,我开始找寻克服这毛病的方法,直到我看到豆瓣上的试读活动,首先就被≪终结拖延症≫这个书名所吸引,于是我毫不犹豫的申请参加,也幸运的收到了书。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有着清晰的思路引导着读者,从觉知自己拖延的类型和原因,到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为读者支招,攻克拖延的行为,果断行动起来。同时笔者把拖延的各种类型列举出来,可以让拖延“患者”很快找到克服方法。简单易读,对症下药是本书的特点。

  现在想一想,笔者笔下的几种拖延类型,我都有过,自我怀疑是很大的原因,担心自己缺乏资源准备不够,总是拖延,而在一拖再拖的情况下,情况反而变得更加不好,准备也并没有比之前做得更足,致使理想越来越远,越发的不相信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在笔者的指导下,我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评估,发现并不是自己不能做好,而是接近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和行为上做不到的差距,把自己吓倒了。当我很高兴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后,我觉得自己反而没那么大压力了。

  我很喜欢书中将拖延情绪比作马与骑手的一段,令我印象深刻,骑手,可以很快坚持立场,解决问题以及预测变化,有能力控制马,而不是有听凭马的直觉,对情况不加以判断,便依照情绪和以往的认知,冲动行事。一个向往成功与自主的人,作为情绪的主人,应该像骑手一样,为面对压力便不敢向前,一拖再拖的马挥鞭打气,逐渐养成在面对不确定性,不适以及不可预知之事时,继续前行的习惯

  克服拖延的毛病,养成果断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努力,让自己习惯在合理目标的驱动下,消除负面情绪,积极地、果断地行动起来,从而脱离犹豫不决状态,摆脱自责的心态。当我摘掉“拖延”这个标签时,自己也会爱上自己。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我收到这本《终结拖延症》时,我晃着它,对一个来找我玩的朋友说:“我接下来要用一个星期时间读完它,然后写一个书评。”

  朋友仔细研究了一下书名,淡定地表示:“你不觉得拎着这样一本书说你刚才的话太讽刺了么?”

  好吧……反正本来规定的deadline是两周嘛。(我对付自己拖延的一个办法就是先给自己规定一个更早一些的deadline,这样及时完成了可以有调整的时间;如果拖了,则可以既享受拖延的快感,又不用真的拖过头坏了事)

  知道“拖延症”这个名词,是从豆瓣的“晚睡综合征”小组开始的,当然当我意识到“这是拖延症”之后也下了无数的决心试图去“战胜”之。但每每总是计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了无数的计划,下了无数的决心,但所有计划总是在执行不到一周之后宣告夭折。

  于是我搞来了这本书,一本号称要用战争手终结拖延症的书。

  和所有行为认知方向的心理学辅助书籍一样,《终结拖延症》也是一本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书。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爱好做计划填格子的人,那么这本书非常适合你一边看,一边用铅笔往上面的空格里填空。

  为什么是铅笔呢?因为过后你很快会需要修改。

  《终结拖延症》将与拖延症作战的方法分为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循序渐进,让你先认识到拖延行为背后的拖延思维,然后来详细拆分由于情绪“肌肉”不够强劲带来的拖延;最后再推动你采用果断的行动来战胜拖延。就战术而言,这至少是非常合理的组合攻势,至少在“治标”方面,它绝对合格。

  但……我是不太认同书里面那种“深挖根源什么的太麻烦太慢而且其实是在给你提供新的拖延借口”的观点。因为很多时候,尽管在某一些事情上,我确实可以利用这种三段式的方法来阻止自己继续拖延下去,及时完成任务。但是如果放任这个深层的情结性根源继续下去,不对这个情结进行处理的话,迟早会在更重要的事务上爆发出更严重的拖延的。

  那样的话,岂不是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以及由这种挫败感带来更严重的对“战拖”的抵触情绪?

  不过总体来说,如果只是想先从行为和认知方面解决自己“拖延”的问题的话,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另,关于“晚睡综合征”,你虽然有可能是“拖延症”,但也有可能是“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对于拖延症导致的晚睡,自然要用对付拖延的方法来解决之。但是如果是DSPS导致的晚睡,与其用各种方法来与那个其实不一定存在的“拖延”作战,倒不如重新调整个人作息和安排工作时间(在你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来得靠谱。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四):希望这次能够战拖成功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周末没有了,写完读后感还要去跑步,然后做好六月份的计划。好吧,我承认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逃避论文和计划制作,但是现在读完后我有信心不再拖延了。

  书的内容让人从深层次反思自己,边读书会边想到说的就是自己啊,很多情况就是自己的内心写照啊,只是以前没有注意过罢了。书里面也反复强调了,即使分析再透彻,最终克服拖延的还是只能靠自己,立即行动,马上去做。第三部分行动里面讲的很多方法可能有用,我会马上尝试一些的。

  不足的是,翻译是在太烂了,翻译自己有的时候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吧,而且编辑里很多错误啊,我读着读着时常有跳跃的感觉,好像这节没讲完就讲到别的里面去了!!!!郁闷阿!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的看法应该是,快速阅读一遍,做点笔记,把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和方法记录下来,下来后首先进行反思,然后制订计划,然后执行,执行后回馈执行情况。而拖延的心思返回来找你时,你再次把书打开,看看那些曾经引起共鸣地方,再次进行反思如上的循环。我相信它应该是一本相伴左右的书,而不是小说类的读完就算的书!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五):这个症状的确很害人

  本人在一家老国企工作,拖延症是我们那人人都有的毛病,因为所有的人都不着急,大家都还沉浸在老国企那种计划经济时代根本都没有跟上经济前进的大势头。

  我们年轻人进了这样的单位,开始的激情慢慢被磨掉,再也没有拼搏的精神,时间长了也适应不了外面重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繁重的工作任务,大家都安逸的等着退休拿退休金,找个合适的地方养老,生孩子不用怕开除,生育保险生育费都给报,谁都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人就这样一天天拖延,再也不浪漫奋斗,慢慢地脱离了这个社会。这个症状真的很害人,谁可以彻底改变老国企的毛病?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六):战拖方法论

  之前一次参加果壳的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又一次赤裸裸的见证了我的拖延症,本来对读书很有感觉并且没事儿就爱写写书评的我,当一周变成期限,有了明确的deadline和任务要求,有责任感的重压之后,我又一次失败了,赶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秒,生拉硬凑一篇,连自己都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我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次结果没有支持我的拖延症,因为它没有“并没有那么差”。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答案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七):阅读过程就是不断的被打脸

  收到此书的时候我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起不来,快递的门铃声打破了最后一丝侥幸,只好顺势解决掉早午餐再爬回桌前翻开书页。好巧不巧又遇上社区停电,是上天让我的阅读拖延得不到发挥,在注意力缺乏的干扰下仍艰难的读完了它。

  如果你是一个填空爱好者,那一定会乐于迅速的阅读完此书,然后兴致勃勃地填写那些章节最后的计划表格,最终让它们变成曾列出过但没有实行的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开始行动是我的拖延历程中频繁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只存在于纸上或电脑里的计划已经堆到了数十年以后,就等着一个个打上失败的标签。“果断行动”是本书的第五章,而事实比这句口号复杂得多。是什么在阻碍我的行动——有时是对未知结果的胆怯,有时是无从下手的焦虑,更多时候我无法判断,在此之前只能简单的归结为“懒”。当我逐一对照书中列出的问题起因,那些模糊的理由都有了答案。找到病因方可开始治疗,这本书就给你提供了许多看起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看起来”是因为我还没有一一实践)。必然有人怀疑,寥寥两百页的书内容有限,并非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曾经看过别的类似书籍并将它们变成了书架上再也没有打开过的那一本,那么也不要指望这本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了。它仅仅是教你摆脱拖延症,可不会挽救没有决心的青年。

  当拖延成了习惯,没事找事,转移注意力,沉迷游戏,截止日前通宵,事后恼怒……这些在书中显得可笑幼稚的行为就像为我量身打造,能在每一个描述里点头称是。曾经,当拖延发生的时候心情烦躁,以为没人能解决你的问题;现在你可以看到自己并不特别,有相同症状与苦恼的人简直不能更多。没人想和拖延周而复始地战斗,通过本书踏出作别的第一步也不错。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八):只是一个提纲

  1. 抛开具体技术,贯穿《终结拖延症》全书的一个主题就是“觉知”。事实上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部分的技术都是基于各自的侧重点,从内到外的三个层面对自我、对环境和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

  2. 较之于《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框架: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技术可以覆盖完成任务的全程。所谓框架,就像一个模型,只要把时间和努力填进去,就能诞生需要的效果。但是单纯使用这本书的缺点在于,没有理论的修行,技术是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的,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

  3. 更宏观地看,拖延是心理弱小的表现之一。想要心理变得强大,需要理性地认知,判断和选择,而这无法通过空洞地说教习得。如果说感性脑的强大来自于亿万年固化的本能,理性脑是向更先进的物种进化的火种,那么尽管这个火种微弱如风中之烛,而理想图景中强大的理性(比如哲学家、数学家或宗教大师)之难以获得于我凡夫俗子如同摘星,但至少那样长时间“自主”的境界可以作为一种努力方向的观照。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九):拖延终结者

  拖延,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我每天上着专业课,上实验课,做明天要交的实验报告,可是想到记事本上还有太多的备忘事项没有完成,想死的心都有了。到了晚上,开始神志惶然,因为时间不够,夜里赶工,莫名其妙的难受,日日如此,因为带着隐形眼镜,不停的流泪,时间太久,几乎带了一天了。拖延成病,将是蚀骨的痛。

  从这本书简简单单的语言中,非常惭愧地反省起我自己的生活。我惊恐地领悟到时间的狭隘性,原来我是一个资深拖延症。这么多年,对于时间的浪费,实在已经到了应该悬崖勒马的地步。

  几天来的醍醐灌顶,若有所得: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我把《终结拖延症》的“三管齐下”方法,细细总结为"KFC"方法,分享给奋斗在不同战拖阵线上的战友们。

  “Know”——认知。战拖是一次自觉自知的旅途,你要知道“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不是随机的一两次搁浅,而是习惯性的无事不拖。你要学会开始认真剖析自己的拖延思维,行为方式,当你一点一点认知,才能找为自己的战拖找到参考坐标。所谓知己知彼,战拖这场战争,才能赢得先机。拖延是可怕的恶习,你不主动摆脱,等你发现拖延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一次的旅行总有它的意义。那么战拖的意义,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也就是你砸碎自己给自己亲手编织的笼子——拖延,勇敢一点,你可以的,我知道你可以……

  “Feel”——情绪,有时回避事情是你认为理性的选择,可是拖延,却增加了失败的成本。处于被动的处境,你无法承担如同滚雪球的效应的生命之重。排山倒海的冲击着你,拖着你忙的四脚朝天,哪还有时间去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自己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有时改变都是需要付出代价,消除战拖消极情愫,你要找到好的感觉,就可以决定了。它需要全神贯注、觉察力的智慧。战拖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的,在这个过程,都在打磨着你的耐心,“韧”却是向心的一把刀,你不能让拖延这把钝刀一点点割着你,而是自己拔刀而起,令它震颤。如果你中途想放弃或者逃避,就好比炼钢,不愿投身于熔炉之中,那我们和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就永远隔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Creation”——行动。你要想想还有多少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这才是你应该朝思暮想的命题。有了这样一个紧迫感,战拖时就可以不思考其他任何东西,只有一个目标,解决要做的事情才是王道。

  大多人认为时间有限,有的人做“时间管理表”,但是切记不要太累赘,太琐碎。不然你会发现要做的事太多,一不留神手头上就会堆集些事,很容易失去战拖的成就感,也就影响了接下来的行动了。列表的条目需要轻重缓急。有的人还把自己的所有的时钟提前几分钟,作为提醒,可是这也存在有一个漏洞,就是你会自动减去多余的时间,反向认为时间还没到,结果失去对时间的敏感性。战拖的行动,不需要等待,也不要贪于求成,成功的脚步是一步步踏出来。

  “勇”是朝外的“力”,你可以对拖延用尽所有的的手段,勇敢地大力打击拖延。也可以拿出你个人的技术,行动,专属计划,勇敢终结拖延。

  战拖的身影,不是你,我,他,而是所有人。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深陷所谓的拖延泥沼的人。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十):念由心生

  念由心生

  ——从心理角度终结拖延

  一直在关注战拖会的文章,因为自我感觉有一定的拖延习惯。11月4日晚上忽然看到写书评送书的活动,赶紧发邮件报名。幸运的,我收到了这本凝聚着战拖会各位朋友心血的佳作。

  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的习惯,就会想办法去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研读了大名鼎鼎的GTD佳作《Getting Things Done》,也仔细学习了《番茄工作法》,本以为GTD的思路也就如此了,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了脑图,选择了实现的手段(手机、网站、纸笔等)。但是真正看到这本《终结拖延症》时,对于拖延的习惯有了更新的认识,简单说来只有四个字——念由心生!

  从观念来说,这本《终结拖延症》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教人“第一步,XX;第二部XX”的说教方式,而是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到底有多少种原因,会从内心自然或不自然的开始拖延。内心的认知,往往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因此 ,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在学习GTD和“番茄”之后,的确我有一段时间严格按照里面的思路,一步步把手头的事情放入“工作篮”,但是每天事情很多,永远围绕这样一个“篮子”,或者分析为每件事情到底要使用多少个“番茄”,并不能坚持长久。以我本人为例,基本无法坚持到一个月。因此,这种按部就班的“操作型”指导书籍,实际使用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在《终结拖延症》中,在进行心理学分析,让我们首先认识到“拖延”的本质后 ,才开始强调“情绪”,只有首先战胜了内心的潜意识,才能从根本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第二部分的“情绪方法”则偏重于心态的调整和锻炼。比如“练出情绪肌肉”或者“如何应对压力相关的拖延”等。因此,整本书的第二部分,是针对已经发现的内心的潜在的拖延意识,不断去强化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应对方法。还是从心理去克服拖延的习惯。

  整本书,前两部分,更加强调的是从内心,从个人认知角度,去认识和克服“拖延”。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念由心生”感觉的原因。

  只有到了第三部分,才开始讲究一些“行为方法”。也就是具体如何去做。只有前期在心理上克服和战胜了拖延,才能在行动中积极主动。因为时间的原因,这部分简单阅读,暂不做评价。

  无论是这几天看这本书,还是这段时间对于素食的一些体验,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念由心生”的理解,只有突破自我设限,突破心灵的禁锢,才能真正不断获得更新的体验,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的存在。

  对于这本书的部分翻译尚待商榷,例如P13,对于(ANT)的翻译为“自动负性思维”,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是否可以考虑翻译为:“自发性负面思维”更合适?

  瑕不掩瑜,感谢“战拖会”的辛勤工作,感谢你们为了大家带来这么好的资料,更感谢你们免费将这么好的书送给我们这些读者。我想,这不是一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完的书,也不是一本可以轻易做到的书,它的价

  值在于内心的理解,在于对个人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由于周末就要出发去云南,进行一次艰苦的旅行,一次同样是加强个人认知和意识的旅行,所以不得不匆匆写完书评。我想,回来后,我会用不同的眼光和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重新阅读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