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成功,也要成仁经典读后感10篇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是一本由潘石屹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读后感(一):这不就是一本自我夸赞的书么
书名是《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很明显,这本书的内容是要讲如何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这本书的作者是潘石屹,房地产商,所谓的成功人士。这样关于书的内容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成功人士语重心长教您如何成为拥有良好品质的成功人士。
打开书,内容和猜到的差不多,什么成功方法,做人方法,潘石屹的成功史。而这本书是这样介绍它自己的:“本书是潘石屹最深层、最无私的告白。在这本书中,他敞开最私密的自我,提出自己对新世界的看法、企业管理的理念、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领悟,用自己的经历找到了一条从物质到精神的解放之路”。如此深刻地介绍让我立刻收起之前“一本励志书而已”的不以为然,决定好好拜读一下。
我要具体感悟的是这一段“他人就是你的福祉”。在这一段中,他先抛出这个主题后,之后谈到爱是要懂得付出,再然后谈到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他说:“一个人的幸福永远要依靠他人的协助。”我是同意这句话的,人是群体性的,一个人的力量微小,所做之事有限,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和支持。而且永远不要只索取不付出,一味索取的人是自私自利的,早晚要遭到众人的唾弃。这个观点,其实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筷子易折,十根筷子不易折的故事,以此来告诉我们团结力量大。而要去爱人,要去给予,这方面孔子说过,高尔基说过,好多名人名家都阐述过,现在这个队伍里加上了个潘石屹。
我是不喜欢这些看似是励志书的励志书的,但是我承认这其中也是有精华在的。比如什么成功的道理,潘石屹作为成功的商人,毕竟会有一些中肯的建议。但是懂得多不如走的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终究要历练。
可能是此刻未到迷惘处,所以读不出激励之感。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说一句:潘总,您还是卖好您的房子吧。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读后感(二):潘总的八堂课
在电视上会经常看到潘石屹,觉得这人真能修练,不急不躁,一张笑脸。心里暗想,跟这样的人相处太难了,你永远很难猜到他内心的想法,他的不喜欢不欢迎不兴奋……这些暗示你能从他的脸上找到么?他的脸像道具,笑面佛一样的道具,没有人间烟火味儿,无形中让人压力山大啊。因为我会时不时的想到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看到的文字的时候,如果不去想电视里的那个人,却会觉得这个真的很坦诚,他讲的是心里话,很内心的感受。想必他在写字的时候,会把脸上的戒心收起来了,真心的想告诉我们,可以变成更实在、更善良、更真诚、更少烟火味儿……然后他就可以大把大把的赚我们的钱,把房子卖成天价。哈哈哈,我看出你的小野心了,潘总。
我是不敢对潘总的话完全相信的,他有一段解释“仇富心理”的话,非常的主观,站在他的层面你可以完全理解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摘来这段读读。他还说,以恶对恶,增值的还是恶。话是这么讲的,估计做事的时候还是得讲究策略方法。如果不以恶对恶,光凭我们对着犯罪分子笑,是不能感化他们改邪归正的,警察和法律也不能产生相应的威慑力的,外国列强也不会放下他们攻击我们的屠刀的。但是为人处事,怀着以善对善,是极好的。
潘总说签合同的时候,你如果怀着信任对方的心去签,结果会是相互的信任和好的发展;你如果怀着猜忌防患之心,对方也必然怀着相同的想法,最后的结果也肯定是互相的猜忌防患,难有良好的发展。这道理我认同,但千万不能轻易效防,只有当你足够强大,能承担对方的伤害的时候才敢去做吧。
我还是觉得,潘总跟我们是不同层面的人。他极力反对我们把人划分等级,极力反对我们认为别人有钱了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的,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等等。这话说得亮堂,可是中国社会,你真的说你不靠关系么?如果你靠关系,就算你企业再好,物价、质检、城管、环保、地方的各种势力总是能找到制压你的路子,会让你很艰难哦。而你有点儿关系,却会顺畅的多。
潘总生活的环境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你如果认识了这一点,就可以想开很多吧。他说的话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换成小老百姓的环境,估计不定行得通哦。终归,他代表的是有钱有势有作为的地产大佬的利益在说话,他绝不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说提到有人问他的第一桶金,他并没详细说是怎么得来的,有多少。再比如他并没有谈到多少有关房地产内幕、房价未来涨势发展等诸多对于我们来说更有“营养价值”的话题。
总结陈述:潘总是个很坦诚的人,但是他的坦陈有一定限度,他只会对某部分的认识完全坦露,但有些部分他宁肯不提。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读后感(三):信仰
在刚进入职场,人生观、事业观、监制观都还没有成型,挺需要一定的成功学引导,但是类似于成功学的书籍,却都像是有用的废话,看的时候觉得有道理,看完之后却有没有一点记忆。
信仰,粮食和信仰二选一,会选什么?精神和物质的选择,我们都需要,社会是不同层次人群相互交易的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和物质与信仰的平衡点却又千差万别,没有谁会更高尚。
但是我会选择信仰,我所理解的信仰是理想?是道德?是快乐?作为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有理想,我幻想在35岁之前在北京买房,35岁之后去我喜欢的南方生活、工作、享受,突然又想为什么不直接去南方生活,留在北京更多的是为了责任,为了给父母给孩子更好地医疗和教育环境,选择去南方生活,则是我从大学开始结下的南方情节。
从现在的工作环境来看,实现这样的理想并不困难,很多人之所以与梦想渐行渐远,并不一定是梦想有多遥远,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有很多诱惑与欲望的积累,让人偏离了方向。虽然我还没有体会。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