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普知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6: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知读后感10篇

  《普知》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知》读后感(一):《普知》,给谁看

  知道《普知》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小小的它躺在7-11店里那一堆大本大本的杂志里,显得很另类(查了一下:185mm×135mm),“美国《读者文摘》版权合作”注解吸引了我。当然买来试读也是冲着这个著名的标志。读后有以下感想:

  1、正如我的预想,小本本在等yoyo及乘车回家的半小时内读完。作为八元一本“著名”月刊杂志,有点阅读量不够的感觉。

  2、标榜版权合作,所选文章可体现这点。最具代表的要算是当然的小笑话了,80%的笑话明显是从美国读本里word by word的翻译。逐字翻译不要紧,国情在幽默里显得太重要了。这些笑话思维是美式的,作为没有国际观的中国人看来,可能是笑不出来的。

  3、(也说说优点吧。)杂志内容还是紧跟时事变化的。当时是金融海啸的初期,内容已开始介绍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中保持生活质量等“中产阶级”思维了。

  对我而言,如不是临时促销价8元,而是正价12元有点贵,与我认为的竞争对手来比都来得贵:励志文章与幽默小品,本土《读者》《青年文摘》4元;时尚中产,《三联生活周刊》10元;中国现状与生活状态,《南方人物周刊》8元;国际观点,《亚洲商业周刊》20元,周刊内容充实,数据分析到位。

  在这个对比之下,我在想一个问题:普知面对的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群?

  普通大众吗?12元价格与它所标榜的“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好像不太适合。

  所谓中产吗?自贴中产标签的生活水平又好像比普知介绍的生活要高那么一点点。普知介绍的生活多少像“中产”入门的样子。

  之后再次关注《普知》是在它“长大”之后(255mm×185mm,还是比其他杂志略小)。内容紧跟时事没变,笑话虽然旧了些,但可以笑一笑了,内容变多,在保持“合资”的外国背景下,多了一些本土“中产”内容。从中还是看得出《普知》还是努力在作调整的。对于一本一年多历史的杂志,叶公级读者的我,还是有期待的,希望能在流连报摊时多一本选择。

  《普知》,不要辜负12元的身份与传统优良血统呀。

  《普知》读后感(二):被放鸽子了!《普知》09年9月刊无故缺席

  这种什么水土不服,冲着《读者文摘》牌子而来的废话就不多讲了。现在已经几日了?居然才和我讲9月刊不出了,吧啦吧啦,你还有没有一点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啊?!

  现在上至销售商,下至读者,统一口径:说什么因为技术原因?!拜托,不要当大家都没有常识好咯?印本书很简单的,怎么?你难不成想印个宣纸版,丝绸版还是super水印版?

  其实一年看下来还是觉得《普知》在进步的,内容嘛还是可读性挺高的,除了字小了点。现在这个样子确实令我很失望。

  我估计问题还是出在内容上,请雇点有专业水准的编辑吧!不要以为什么自己英文好,口语溜,再来个硕博连读就能做好杂志的!没有职业敏感度什么都白搭地。我举双手要求一月3000兼职替你们杂志把关。

  请选择性阅读此文,以上。

  《普知》读后感(三):知识非常丰富的一本杂志

  每个月都买些杂志,几乎是一水的没有太多知识含量的时尚杂志。到不能说那些杂志看完之后没有获取一点的知识,但是真的相比较“普知”这本杂志来说,真的是性价比太差!少则15元,多则20元的一本时尚杂志,一个月两三本就已经很奢侈了对于我!

  一次在杂志超市中看到了这本美国普知杂志,简单的翻阅了几页,真的对于里面的一些文章和知识性的文字深深吸引。很多健康的知识,很多历史的知识,很多当今流行的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杂志中的所有资料都是百分百的经过考证的,一本杂志也不贵,10块钱一本!所以我买了第一期之后,一下子订阅了一年的,折算下来每个月是几块钱的花费,很不错!

  推荐给大家,可以试着买一本来阅读一下,觉得好了,继续购买!我想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普知》读后感(四):很可惜的停刊了

  当时看的时候还小,很多东西看不懂所以就隔了几年没定,结果12年想定了竟然停刊了。各种杂志转了一圈以后,发现除了读者,真得只有普知是不那么肤浅的。其实关于服务质量,至少我定的那两年里,没有像网友说的那么夸张,偶尔几期丢掉也都是邮局或者门卫的问题。现在真的很怀念也只能翻翻旧的,感觉这本杂志的编辑们有一种骨子里的倔强,不肯像知音做骇人听闻的标题党,也不肯像意林什么都做只要有钱可以从不错的文学杂志做到幼稚园注音刊在做到无病呻吟的所谓“青春校园”,普知从一开始就走的高端路线,编辑们甚至可以形容为偏执的高端情节从纸张就可以表现的出来:你见过那本杂志不只是广告包括所有的内容整本书的纸张统统塑料化?大把的人物访谈,清新高雅却未必市场宽阔的文字和文章选择,我能理解为什么即使杂志价格不菲依然赚不到什么钱,我能感觉到办这样一本杂志就是在理想化的烧钱。

  也许,这种杂志无法生存在像这样一个染上了快餐病的社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普知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