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失我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失我爱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33: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失我爱读后感精选10篇

  《永失我爱》是一本由巴陇锋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80,页数:5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失我爱》读后感(一):杨俊 :一出心灵无处安放的悲歌 ——简评巴陇锋《永失我爱》

  一出心灵无处安放的悲歌

  ——简评巴陇锋《永失我爱》

  杨俊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210038)

  摘要:巴陇锋《永失我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视角与力度,通过西部5对男女的情爱生活,揭露了20世纪90年代中叶西部社会变迁的风貌与人情,展示出矛盾纷繁中的男女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对于愚昧落后思想的鞭挞与批判,主人公的爱恨情仇遭际,对于“治穷必治愚”的呼唤,“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期待光明、呼唤新的希望之歌,路明的经历见证了西部开发的艰难历程,是一出心灵无处安放的悲歌。

  关键词:永失我爱;西部;爱情生活;社会变迁;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巴金)2016年元旦,巴陇锋《永失我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新年里长篇小说的破冰之作,也吹响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文艺工作者无限期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

  一、全景呈现的情爱罗曼史

  或许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痛苦的就是爱情!路明与芬的爱情是小说一道靓丽四射的彩虹,也是作者初恋之心路历程的剖露与呈现。

  作为全景的情爱小说,非仅仅是爱情场景的呈现,而是生活全景的360度展示,路明考研的经历,恰是作家巴陇锋从基层打拼的心迹展现,甘肃宁县,跑偏的人生,岔道的爱情,不就是跑错了道,上错了车,能爱时,不懂得珍惜;跑偏了去,误入红尘若许年,等真心回味,却已错失曾经所爱。心中的爱——芬,被生活折磨,嫁给不爱的人(弱智白痴人),而路明却已“错失所爱”。两人均失去曾经拥有的美好爱情,陷入万劫不复的爱与非爱之轮回中。然而,“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契诃夫)凭借对真理的眷恋,路明一路裸奔,向着西部农村作别,考研进兰州,试图离开贫瘠的故乡——相识洋女——Kathly,在小伊、颜玉中徜徉,辜负几多美好的所爱之生活!

  作品可贵之处在于触及人性的幽暗之地,西部小镇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交织,人性良善与丑恶的争斗,尔虞我诈,蝇营狗苟,如果说5对男女的爱情婚姻的遭际折射出人性真善美的光芒,那么,路明的考研的过往,作为作家的准自传体,就颂扬了西北乡间男女们的真情与大爱。

  新常态,互联网+,时代在变,我们已经处于纷繁复杂的多变的变革时代,任性的00后,矫情的90后,构成充满物欲的喧嚣狂欢时代,都市的繁华底色映射出卓尔不群的“小时代”4们的旷世感念,我们永远怀念值得留念的西部情爱罗曼史,黄河、大沙漠,黄土地,还有华阴老腔中的西北人、物、事。西北作家巴陇锋先生的《永失我爱》甫一上市就被作为2016年初值得可圈可点的文艺愤青们的交相传递、辉映的文学与生活话题。如果说路遥开启了中国西部文坛走向中国文坛的序曲,陈忠实、贾平凹成为陕军东征的殿军,那么,巴陇锋作为西北作家群中崛起的新秀就继承了前辈同乡作家们的顽强、坚忍不拔精神与毅力。继2014年的作品《云横秦岭》入围茅盾文学奖,迅速成为西部地区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

  与一般爱情书写不同,作家没有仅仅停留于男女爱情的俗套老路,而是另辟蹊径,创造性开拓出“平凡世界”里平凡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品洋洋大观60万字,分上、中、下三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时间锁定在1996——1997年之间,地点:甘肃宁县石盘镇,白虎村,高石涯,县城内外,人物:我(路明)、许芬、小伊、Kathly、程军、周红、冰南、郝斌强、黄回归、颜玉、栗倩儿、杜报志、志宁哥、方芳、鲁平、马楠、玲、梁东、姜维、姜二辉、秀梅、小解、江霜、丁香、朱欺天、飞蛾、胡镇长、丁会计、白皓、谢花、屈才、丁辛年、秦娥、胡志清、胡龙、韩校长、巴秀娥、王金山、魏会计、谢花、纪英杰、任婧、米志扬、米兰、于香琦等234人,从“那时花开”到“大雪无痕”,29章,构成如万花筒般的缤纷四季、五彩人生,“小我”“大我”,“小爱”“大爱”,西部乡村的真情与大爱。定西,堪称巴氏灵魂向往的天堂,七扭八拐的山路,“鸡鸣声闻三县”的泽西老家,西部小镇,边陲之地,虽然,作家展示出那里的那个动荡时代的“百鬼狰狞”、“哭泣的青山”,鞭打围绕义务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堕落、愚昧、欺骗、狡诈,现实世界的丑陋、庾败,农村学校教育的失败,“西部大风飞扬,我冷!西部水土流失,我惊!西部人民落后,我哀!”在展示其漫漫黑夜般的寂寥、喧嚣之余,并非只是一味地如医生解剖刀般地犀利、凌厉揭翥,而是带着愤懑地揭露地狱般枯井式地区人民的落后生活的困境,在批判如野兽般凶猛的动物式的丑陋、堕落,无论教师、无论村民、无论官员、无论男女,我们仿佛回到西部1996——1997年的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男女情爱罗曼史辉映下的人性光辉,以环境的恶劣、堕败,教育的困窘,衬托出对男女情爱的执着追寻,人性美、丑交织的绚烂,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与希冀!

  二、精神、物质世界的人性搏斗

  为何选择如此年代与人物作为着笔的对象?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在甘肃庆阳宁县做教师的生活实录,纯粹的、无功利的处女作,巴陇锋如是说。

  也许是一时兴之所至,也许带着对于逝去的青春的追忆,也许是对于如叶绍均《倪焕之》的追慕,也许是自己初恋的实录,也许是对于最“青椒”年代的致敬!

  “我们活着!用未尽的力量的火焰使我们鲜血沸腾。”这便是巴陇锋写作的目的与缘由所在吧。他安排了雷冰南与郑丽、陶志与乔菊、白皓与谢花、程军与秀梅、我与芬等5对青年男女的悲喜交织的爱情、婚姻悲剧,穿插着程军对倪小伊的痴情爱恋,倪小伊对我的爱慕,我与颜玉的爱恋邂逅等等,一切都是人生酸甜苦辣的况味杂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交织,一位位被贫穷、愚昧和法度的虚无吞噬掉的未成年,一个个被世俗摧残殆尽的青年男女,构成长篇情爱小说的主旋律,一切均在西部乡村的学校里发生、变迁,构成对于初等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人生本是大舞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属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交响曲!如此真实、浓墨重彩地描写西部农村学校里的悲喜交织的爱情、婚姻悲剧,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全景描写西部教育生态状况之先河,西部农村中学、小学教育的状态:教育设施之简陋、教学责任之缺失、教育管理方式之粗放、教育领导者素质之低级,问道西部大开发之教育难题:教师队伍薄弱、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拖欠,怎不令教育管理者汗颜、愧疚!?

  然而,“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在物质、精神世界的双重磨练中,主人公路明,作为乡镇教育机构的一名小办事员,练就一副看穿秋水的火眼金睛,愚昧落后的西北农村——村匪路霸横行肆虐,如果说家族仇恨、报复投毒,伤害生灵、贪污行贿、卑鄙通奸、玩弄女生,是90年代甘肃等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陋习,代表了农耕文化的劣根性的一面,真实地揭示出处于改革开放中期,西部农村落后文化背景下群小的丑陋、低俗,善良群众的无奈,表现了作家胸中的愤懑与对丑陋现象的仇恨;那么,在新视野下,主人公路明通过考研,走出去,仿佛如“高加林”式地走向新的人生,体现出作家在生活如此贫瘠之地的挣扎——心灵善良与丑恶之搏斗。恰如作者书中所言“治穷必先治愚”,小说最后写道,石盘初中,已经盖起了教学楼,两年了,学生却在外打游击。教师工资虽已经统管,但是基层却短了六个五十;过年连真奶粉都买不到。这不就是1996—1998年前后的中国在“三聚腈胺”事件之前后所出现的怪现状吗?!

  巴陇锋非等闲之辈,能够以自我存在之物——路明(实际是自我的象征)之经历,与诸多女性(Kathly、许芬、倪小伊、颜玉)之情爱遭际,实际是其于变幻年代心路历程(源自于生活,更超越于生活)之形象化再现。在与这些鲜活人物的交往、经历中,把西部家乡发生的故事说出来,用如椽巨笔鞭挞了假恶丑,城原地区北三县的凡人新事,如泣如歌,“巍巍南山脚下,滚滚九龙河畔”,“每一片金黄色的落霞,我都紧紧依偎;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梦想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的睫毛下”“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倦却不后悔”。

  作者通过主人公路明的遭遇,见证了西部农村由愚昧走向开发、开放的经历,从“悲喜阳台村”、“九龙川”,山连着山,“留着鼻涕、精着屁股的娃娃”,坎坷川路,河湾、沟回、乱石、浪沫到处都是,西部,“烈日,干地,稀奇水。(栽烟)前边栽,烟苗后边就蔫下去了”,“三下乡”服务点变成“神娃”设坛敛财之所,“香火弥天,银进钱来,盛况之壮,无以复加”,城原神娃借此机会谋取不义之财。“愚昧”思想是改革的天敌,改革西部教育之落后状态是关系到全局的关键所在,而教育工作者的“愚昧”“堕落”则是比“三聚腈胺”更严峻的社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与批判。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眼泪,是因为我爱你爱得如此艰难、困顿,是因为我的眼里有对你爱的如此执着、顽强、不懈!

  作家巴陇锋说,在甘肃庆阳,周的先祖的龙兴之地,是大宁州,从这个意义来说,宁州作为一座古城也是意义非凡哪。庙坪上的公刘故地,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瞻仰,辑宁楼现在还在。更为神奇的是,有一年发大水后,马莲河畔的淤泥处,留下了十分清晰罕见的“龙的印记”,四邻八乡的人都去观看、拍照。时至今日,人们都难以解释这个现象。那要是在古代,肯定会说是真龙天子什么什么的!由此,作家的心路历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矣!

  审视其创作,确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兼有自然主义倾向,如摄影师般地记录了1996到1997年庆阳特别是宁县城乡广大地区的社会风貌、人情风俗、教育状况、农业发展、生活困境,气候特点,诸如写沙城暴、写泥石流,写天灾人祸,那几乎是直录,因为生活比小说有时候还精彩。比如说死人,那一年,春荣乡(原先是石鼓乡)白公村死了许多人,教育界宁县二中死了女生、湘乐三中死了一个教师考上学的儿子、宁县师范死了个实习学生,这些都纳入叙事体系当中。“六一六一”,其实就是正宁校车惨剧事件的“实录”。

  巴陇锋说,对于家乡——庆阳的感情,借用舒婷《双桅船》里的句子“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走不出对故乡的怀念,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记得庆阳作协网站,以前介绍过我的《走岔道的爱情》,网站首页整幅打的是这样的宣传语——庆阳作家的赤子之作。我觉得,很能表达我对故乡的心情。可谓恰如其分!

  作家以火热的心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怀念与畅想,对于逝去青春岁月的致敬,真实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变,凡人心事,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历练,教育组织的效能底线,学校环境的艰难,政府拖欠教师工资,本是那个年代农村中小学普遍发生的事,我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给安徽皖南地区的8个县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上过《汉语写作》、《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课间休憩时就听到过老师们对于乡政府拖欠工资的反映与抱怨,由此看来,地方基层政府普遍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就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现状。至于,书中反映的基础教育怪现状:推销校服——变相加重基层学校的负担,克扣教师工资;教师不认真安心教学,学生不安心学习,行政、家庭的干扰,限制、伤害小学、中学生,农村教育效能低下,失学流生较多,学生失去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变相放大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等等。如果没有在基层学校工作的经历,是无法如此逼真、形象地展示与揭露,作为多年在基础教育调研的教师、行政管理者,我们看到作者对于此类不合理现象的揭翥,不仅是简单描述,且借此反映出对于西部教育的忧虑与担心,无言的悲悯下,显现出独具一格的视角与深度。

  小说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家尤擅长于用戏剧的方式结构小说的篇章,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故事、情节、人物多姿多彩,200多个人物穿行于作家西部印象中的庆阳、宁县、三西、金田、九龙河、凤凰山等,七扭八拐的山路,呈现出凝重的沧桑之感。凝重的叙事中,还有“九龙河轶事”,鲁一烈、翠花、桃花的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的情爱故事,二女一男,八月十五,南山作证,九龙河凄凄,凤凰山、九龙河畔,美丽的山村姑娘——翠花、桃花姐妹,为爱活着,生生死死,上演出一幕幕感人凄婉的悲喜剧,闲淡处显现出非凡之大手笔。为当下的5对青年男女情爱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与衬托。我们在作者情爱描写中似乎感受到西部生态的美好与酸楚,在经济发展的处女地上,有着几多幸福而酸楚的眼泪、心愿,也许,作者永远无法左右笔下的女主人公们的命运,她们是属于西部的,更是属于扎根在西北大地的母亲们的好女儿,为何总是难以走出悲惨的命运,只因作家的眼中充满对于故乡永远的告慰与爱恋,这爱是如此执着与幸福、苦痛与辛酸,又是何等艰辛与无奈。

  有位西方的哲人说过,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上帝制造的荒诞过程。诚然,荒诞就是一场人与人、人与自然搏斗、互撕的过程,在作家的眼中,西部的平凡世界里,金钱腐蚀着鲜活的灵魂,我们仿佛看到作家巴陇锋所具有悲悯与拯救的情怀。《永失我爱》既是对于过去爱情的追忆,又是对于曾经未来明天生活的向往,于困顿疲惫中考量自己的价值观,更显示出作家自身心灵力量的强大与勃发,其冲动的欲望来自于对于自己真实的苦难生活的处女性的呈现与表达。其真正意义也许并非我们所预料的,爱情小说、悲悯小说、乡土小说、问题小说等等,一切围绕着教育的题材、学校内外主人公的事迹,据笔者电话采访记录,他说是秉承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泰斗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创作传统——《倪焕之》,向其致敬、敬礼!我仔细衡量,这部作品恰恰从《倪焕之》中走来,踏着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和叶圣陶诸位先贤的文学乡土之路走过来,直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永恒的主题——爱情真正成为人性至高至善至美之所在,永远失去的仅仅是其外衣,收获的却是对“关山渡若飞”的无限阻隔的缤纷世界的热爱与希冀!

  参考文献

  [1] 巴陇锋《永失我爱》,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 于野《文学与生存》,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李安刚、杨俊《心解论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孙以昭、杨俊等《简明中国文学史》,合肥:黄山书社,1992.

  [5]方铭、杨俊等《新大学语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An elegy of the soul of storage

  —— Those remarks to longa peak "forever with my love"

  Yang jun

  Abstract: "I love forever with" by Longfeng-Ba showed unusual perspective with strength, through the western 5 for men and women love life, revealing social change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mid - 1990 - style and human feelings, show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men and women in love, marriage, and might be sensitized to benighted mind flay and criticism, the hero's love/hate, for "ZhiQiong will ZhiYu" call, "the morality of an era, often a part of the human spirit of this age crime." Looking forward to a bright future, call for a new song of hope, LuMing experiences verification the hardship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is a soul of storage elegy.

  Key words: I love forever; In the west. Love life; Social change;

  地址:江苏南京栖霞区神农路1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博英楼307教授工作室

  《永失我爱》读后感(二):《永失我爱》——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觉得此书虽然厚——525页三卷60万字,但是读起来不觉得累,故事设计很有悬念,人物很有意思,女性人物一个个是超级美女,颜值很高,路明是正能量化身,程军有个性令人难忘,还有一个洋妞风骚而沉稳不觉得烦,就是一些影子任务如姜二辉、泽西等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很生活化,就像我们生活实录,但又组织得很有韵致,处处藏玄机,冷不丁杀出一截你意想不到的情节来,作者信手拈来,但是读者往往难以跟上——总之故事很好,锻炼你思维——巴陇锋智商超级高,情商——写作的情商也很牛。赞一个!

  总之,无论从文笔、人物、情节、主题、叙事技巧、环境描写等方面看, 还有从意调、韵味、机理方面说,都过得去。是能沉淀下来的作品,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永失我爱》读后感(三):焦虑与奋进心境下的西部文化盛宴 ——评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王美雨;李娟)

  焦虑与奋进心境下的西部文化盛宴

  ——评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本文发表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五期)

  王美雨;李娟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东营市委宣传部,山东 东营 257100 )

  摘要: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是一部叙述西部地区农村青年追求爱情与梦想的长篇小说,得到雷达等评论界权威人士关注。它以主人公之间不得善终的恋情为刺,力图道清作者眼中的上个世纪末西部农村地区的生境及文化全貌。这种生境及文化全貌虽由教育状况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人们生活条件差等要素构成,甚至作者呈现在它们之中的情绪是忧伤、焦虑的,但丝毫没有掩盖住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奋进品质,而我们则可以从这种近似于悲剧化的艺术风格中体验到一场西部农村文化盛宴。

  关键词:西部文化;教育;农村;巴陇锋;永失我爱

  巴陇锋是陇东甘肃乃至西北近年崛起的一位小说家,他以两部煌煌巨著长篇《云横秦岭》《永失我爱》奠定了自己在进军文坛的基础,《永失我爱》一经面世更是取得了评论界权威人士的首肯。“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对小说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赵学勇教授指出这是一部叙述一代青年奋争的富有激情和独特视角的长篇,在当代文坛此类题材的作品中极为鲜见,文本中贯注着作者深沉的思考。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认为此书热销表明西部文学题材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的读者群,也反映了甘肃及陇东文学和陇东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1]”显然,评论界之所以能够对刚出版的《永失我爱》就作出如此高的评价,不是无的放矢。就语言风格而言,《永失我爱》通俗易懂又不失地域风格;就内容而言,《永失我爱》是一部叙述西部地区农村青年追求爱情与梦想的长篇小说,书中以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为绣布,以爱情为基线,以主人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引导,织就了一幅蕴含着西部农业、农村教育及风俗的宏大画面。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在情感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极具张弛性,但也正因如此,作者在这两者上往往着墨过多,以致忽略了其他社会问题,引发小说创作出现背景空间宏大而实际叙事空间狭小的缺失。《永失我爱》则一反常态,看似通篇在描写恋情,实则是以主人公之间不得善终的恋情为刺,力图道清作者眼中的上个世纪末西部农村地区的生境及文化全貌。这种生境及文化全貌虽由教育状况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人们生活条件差等要素构成,甚至作者呈现在它们之中的情绪是忧伤、焦虑的,但丝毫没有掩盖住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奋进品质,而我们则可以从这种近似于悲剧化的艺术风格中体验到一场西部农村文化盛宴。

  一、通俗易懂而不失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作品的存在。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其所使用的词语及句式结构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永失我爱》的语言自成风格,它描写的是西部农村,但并没有完全选用当地的方言词语或者是特殊句式。因为,作者清醒地意识到方言也有致命的缺点,即有些意义有音无字,或者有字表示但由于意义迥异其他地区人们不懂,故《永失我爱》只是在表述人物特殊感情或地域文化时才会使用方言词语。像西部地区人们最爱使用的语气词“哩”就在书中多次出现,如“人到倒霉处,树叶落下都砸头哩!”[2]“拉上公牛上坟,丢死人哩!”“天塌下来有‘岁个子’哩!”除用语气词之外,作者还善用富含地域气息的句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永失我爱》中随处可见“这把人牙气成骨头的啦”“把人活啦”“这把人为难的”“把人难受的”“(烟)把人栽成了痔疮”“把人高兴死了”的“把”字句式。“把”字句是一种处置句式,其后的宾语带有被人处置之义,然而无论是消极意义的处置还是积极意义的处置都无法让“把”的宾语摆脱被动性,这种被动的高兴与难过显然也是对作者在书中阐释过两次的“因为生活的愚昧,西部人似乎都喜欢与忧伤相伴,又随时准备着遗忘,而不以不幸感到羞惭”一种深度阐释,诸多看似不起眼的“把”字句在展现作者为西部人所定的这种性格基调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书中多处出现的地域标签明显的以“瓜”“熊”“货”为成分的詈词“瓜娃”“瓜驴”“愣熊”“瓷熊”“老熊”“害货”“破货”等,含蓄地呈现出了身处高原、风寒干燥环境中又缺少教育的西部地区农民豪爽奔放、大咧咧的性格特点。这种遇到不顺,即用当地通用詈词宣泄心中苦闷、痛苦的行为,在折射西部地区农民性格的同时,也反映出在经济、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人们宣泄感情的单调性。

  活的语言在民间,一个人可能没有受过教育,但只要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他在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中,熟语这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精华凝聚成的固定语句,就有可能以习得的形式被他们掌握,这可以从《永失我爱》中的那些虽然缺少教育但能信手拈来不同熟语的人物形象的行为中看出。简言之,《永失我爱》中的熟语有俗语“刚丢开扁担就骂开卖柴人了”“黑是黑,是本色;白是白,惹是非”“人怕名声猪怕肥”“七十不管家”“九子一母嫌母多,一母九子怨子少”“人一亏,天一补”“人心不足蛇吞象,贼不打三年自招”“早知两月事,富贵几千年”“人到倒霉处,树叶落下都砸破头”等;有谚语“今冬无雪天藏玉,明春有雨地生金”;有歇后语“碌碡顶门——实靠”“老鼠钻书柜——咬文嚼字”“门缝夹狗——内外不是人”“老鼠给猫攒哩——全落到异家人兜里”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老鼠撵猫——没事找五”。这些熟语谚语被作者安排在不同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带着祖辈的智慧融入到《永失我爱》文本的文化氛围,为其时由于缺少教育带来的单薄文化增添了一抹底蕴。

  二、全景式地展现西部教育及文化的内容

  (一)实录西部文化语境下的教育现象

  《永失我爱》中主人公路明是知识的化身,许芬、倪小伊、颜玉等女孩对他的喜欢抑或是爱,其背后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女性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因此,与其说这些西部地区优秀的女性爱上了路明,不如说她们是爱上了路明所代表的知识。这些女性从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路明身上所展现出的与西部地区其他男性不同的特质,强烈地感受到了知识能够让她们过上另外一种生活的诱惑,并试图去追求。然而一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其所处的大环境。在与自己理想迥异的教育缺乏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最终结果,就是许芬最终嫁给了傻子、倪小伊失去了生命。作者将西部地区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具象化,并赋予这种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以悲剧性结局,显示出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焦虑感。许芬、倪小伊代表的是中小学那些渴望知识、追求知识的女孩,颜玉代表的则是有一定知识已经成年的女性,她们的不同结局,呈现出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建设的迫切性。若不能改变现状,就有可能出现更多的“许芬”“倪小伊”;而现状如果能改变,西部农村地区的女性能够像颜玉那样成功地接受教育,那么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用自己的能力继续回馈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由此,就会逐渐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国家一直所致力的事情,自上个世纪末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发展教育事业”之后,历年政府报告均会提及这一点。而《永失我爱》描写的正是上个世纪末的西部地区,恰好艺术化地回答了中央政府当年为什么要在报告中提出发展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原因。这表明文学不能脱离客观现实而存在,它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基于现实而存在,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成为完全异化了的东西。

  《永失我爱》与同样描写上个世纪中国西部地区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相比而言,虽然它们描写的时间点不同,内容不同,但都关注到了西部的教育问题。不同的是,《平凡的世界》关注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高级教育问题,而《永失我爱》关注的则是中小学教育问题。在白虎村最富的小解家中,大小七个孩子连同小解的媳妇一起坐在炕上,三个“大女孩”在目不转睛地看着“口交”画面,三个小女孩逗弄孩子。小解媳妇的一句话“你说那是弄啥哩?……”将缺少教育导致的愚昧落后体现得一览无余。显然,作者描写发生在全村最富裕的家庭中的这一幕,不是为了彰显农村的贫富差距,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即使脱贫致富,富裕的也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则永远是匮乏的,这种匮乏,毫无过滤地迁移到了下一代的身上。至于当地学校的潘校长正月十五在国旗旗杆下烧香、求神祈福的行为,更是匪夷所思。教育环境本就恶劣,在这样的校领导带领下,更是没有希望。作者通过描写饭店老板骂老师的话以及“教师恓惶,几个月几个月不发工资”的话语揭示了当时西部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窘境。

  愚昧往往是文盲的代名词,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生活艰难的教师很多时候也成为了愚昧中的一员,《永失我爱》中在旗杆下烧香祈福和周一上班时间领着全校教师跑百里路吃喜宴的校长,教委主任女儿出嫁于是全体人员放假,个别老师玩弄学生感情等等,即为例证。以致于主人公路明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看不出原则性和随意性区别”。教委的工作环境尚且如此,其下属的乡村学校自然是“上行下效”。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身为知识象征的路明自然不敢苟同并且感到焦虑、痛苦。罗洛·梅说“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焦虑状态之中,如果他不是朝着某种东西发展,他绝不会仅仅是停留在原处;这种被抑制的潜力会转化为病态与绝望,并且转变为破坏性活动”[3]。路明正是用自己的努力,将自己拔离自这片让一个有上进心的知识青年窒息的文化场地,并用自己后来的行动对现行的这种教育秩序进行了破坏。他在外读硕士三年,有一直暗恋自己并确定恋情的异国富豪女友Kathly,然而在收到初恋女友许芬的信时,他甚至都来不及回屋和缠绵一夜的Kathly道别,就踏上了回乡寻找初恋女友许芬的路。上文我们说过,许芬是西部贫困地区人们渴望知识的一个具象代表,在代表知识的路明学业有成想要去外地工作时,许芬这个具象的呼唤及时出现。所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作为当地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路明都不考虑自己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为自己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那么国家再多的政策也只能是外因,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现状。所以作品安排路明最后到家乡县城的独立高中担任语文老师,而全书以“路明到独立高中报到,教导干事颜玉给他报来了一叠政治试卷……”结尾,颇具象征性意义地向读者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西部地区人们自己终于重视到教育的重要性,路明这种高学历人才回归后从事教育事业,这与国家大政方针——“西部大开发”战略相映生辉,必定能够让西部教育快速发展起来;二是倾慕路明已久的颜玉能够出现,说明无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多么恶劣,只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就能获得最终成功。这个故事结局,恰好体现出西部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色调,尽管曾经或者始终有消极色调的存在,但是只要像路明这种代表积极色调的人才存在,西部教育就可能得到蓬勃发展。

  (二)展现农业政策在西部地区的异化

  《永失我爱》的政治意识形态鲜明,展现了西部地区农民生活的普遍常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但作者又不受其束缚,他用自己文人气质与审美意识将上个世纪末西部农村地区执行农业政策的变异性作了艺术化展示。

  从1988年中央政府报告开始,国家重视且逐渐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的扶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路、扶持经济作物的种植等。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却因某些人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实际执行时,出现了种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象。在《永失我爱》中,国家拨款建设的柏油路成了豆腐渣路面;为完成栽烤烟的数量,村干部翻扒掉村民的小麦;村干部还收取村民的看戏费中饱私囊,用记义务工的形式组织村民看戏;为应付上级检查,农民种草和苜蓿时不撒种子……这些愚钝行为,体现了经济及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部分农民自以为是的狡黠。这种狡黠让他们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却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甚至成为西部农村地区生境继续恶化的推手。作者巴陇锋虽然在书中也会说“亲爱的读者”这样的话语,但他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旁观者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冷静地观察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并对其作出分析。然而,巴陇锋并没有借助路明之口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而是以一种罗列事实和村民自述的方式将自己恼恨的情绪带发出来。所以,我们在《永失我爱》中看到的只是娓娓道来的白虎小学教师无房、教室是危房、校舍急缺等现象,从村民小解的口中得知以梁东为代表的农村干部无视这种现象的原因,他们“借唱戏之名行发财之实了……你算算,一口人收二十元钱,全村就收近四万元哩。这唱戏才能花多钱?”如果说仅仅是罗列落后的教育设施无法让我们看到梁东等人让村民听戏的实质,那么1996年过年的时候,白虎村是“没有机井,吃水难,没有商店,购物难,全村连个骑摩托车的都没有……”的恶劣经济条件,就凸显了梁东能够让每人拿20元听戏的背后隐含的话语权问题。即上个世纪末,在偏僻落后的西部地区,村干部利用国家政策使自己在村民面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导致公共权利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永失我爱》一方面通过揭露村干部在执行国家农业政策方面的荒谬、谋私人利益现象,呈现这种公共权利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描写为谋取眼前利益而催化地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村民,揭示他们放弃公共权利的不自觉性。因为只有村民的积极响应,村干部的错误决定才能实施,国家用来治沙的苜蓿种子,村干部把苜蓿籽都分给了各家各户留作他用,人们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就连路明这样的知识家庭也要用“这苜蓿籽给娃缝枕头”。这种来自深度愚昧的行为,再次说明上个世纪末西部农村地区人们思想意识的不乐观性。与这种不作为相比,《永失我爱》中农民为谋取短暂利益亲手毁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更是让人担忧。在粗放式农业经营模式下,“数百亩荒山、二荒地被种上了粮食,所有的坡地、硷畔都被砍掉了树木、挖去了草皮,以弄取林草覆盖下的沃土作肥料……”这种老百姓能够想到的增加自家粮食产量的方法,让身为农村人的路明痛苦,他以一种悲悯式、惋惜式的语气指出“可怜的人们,一点也不知道,你们的这种勤劳非但没有使自己富起来,而且,相较之下,你们的贫穷却增加了。可悲的人们!是的,你们是在种粮食,然而,你们可曾想到,你们也在种灾难哪!你们杀硷畔的同时也残忍地杀死了一个富于生机的自然。”“杀硷畔”的这种行为以及路明的感慨让我们看到了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家巴陇锋,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竟然如此破坏自然环境并由此带来了恶果,“都怪国家不制止乱砍滥伐森林,人们又不注意植被保护,过度开荒种地。你看六十年代,咱们这里的气候多适宜”,短短三十年,就能够让气候改变如此之大,甚至学生体育比赛的时候,由于风大终点计时员看不清发令枪的烟,只能“改看烟为听声”,期间“风卷着各种冷饮包装袋、吹落的树叶和运动员号码牌甚至记录单在沙尘里乱窜……”,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的造成,“杀硷畔”等错误行为自然作出了不少的“贡献”。面对这种生境,身处其中的路明发出了黄钟大吕般思索:“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如果社会的群体行为没有一个理性的指导,我们将无可避免地陷入悲哀: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我们所能面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自己亲人的残骸。”

  当然,由西部人言说,很多时候不会引起重视甚至会给人带来一种诉苦的感觉,于是,小说中安排富裕的、代表先进知识且痴迷于西部这片土地的外籍人士Kathly做了《重访老区》的调查报告,根据路明写给Kathly的信,我们知道,这份报告以详实的内容、精准的数据荣膺“新世纪全国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且将掀起“农村第三次革命”,呈现出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西部地区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事所必然。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治穷必先治愚”基础之上的。书的末尾,路明在心里“写”完给Kathly报喜的信之后,在黎明时分看到村口石碑上写的“治穷必先治愚”标语。这绝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口号,它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能指,用口号式的方式指出了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人们的共识。

  作者这种一环扣一环,没有违和感地将感情、对知识的追求和当地的气候、生存环境等结合起来,显示出:文学作品中任何人物形象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土壤才能生存,离开现实性的土壤,人物就只能是假大空,没有生命力。

  (三)再现意蕴丰富的西部农村民俗文化

  长篇小说空间的丰盈性决定作者必须用大量的细节来建构文本内容,且这种建构必定离不开文化,因为文化不但能够是文本内容血肉丰满、意蕴丰富,还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虽说“十里不同俗”,但民俗文化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其精神内涵大抵一致,差异仅在形式方面。若小说中呈现的民俗文化形式与自己地域民俗文化迥异,就会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感觉,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若小说中呈现的民俗文化形式与自己地域民俗文化大同小异,读者就会有一种熟悉化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让他感同身受,进而与小说空间融为一体。巴陇锋自然不会忽略民俗文化在小说中的这种功用,他在《永失我爱》中就呈现了现了上个世纪末陇东的诸多习俗。端午节的时候,女孩会在辫子上插艾蒿,男孩则是把艾蒿装在荷包里放在身上。如此鲜明的民俗文化,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了乡野气息、富含审美意蕴的清纯画面。“门上箍嫩桃枝儿”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相信桃木能够避邪的观点,这种观点在西部地区的异化形式即是在门上插桃枝。“碌碡顶门”则体现出住在窑洞中的人们独特的民俗,用“压灰圈”的形式隐晦地提及西部农村地区的厕所状况。《永失我爱》中每一种民俗文化的加入,都是为小说的主旨服务。它们的加入,说明西部农村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尽管他们缺少文化教育,但其文化底蕴深厚。事实上,故事原发地就是《芈月传》里说的义渠国,其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当地人民若能受到一定的教育,必定能够将其文化发扬光大。

  文学描写的夸张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虽然《永失我爱》中描写的这些社会问题有艺术处理之嫌,却是不失真实。作者借助小说这一载体,映射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教育、经济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永失我爱》的文本内容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学价值,教育、民俗、生活及农业等各种社会因子融合在一起,与渗透全书的淡淡的忧伤的动人爱情水乳交融,诠释着上个世纪末西部农村的几乎整个内涵。作家以艺术巨笔,馔珠炊玉,勾勒出焦虑与奋进心境下的西部文化盛宴,为西部文学献上了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辽宁日报.《永失我爱》书评[N].辽宁日报,2016-01-04(5).

  [2]巴陇锋.永失我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3](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4.

  The Western CulturalFeast under the Mood of Anxiety and Endeavour

  —— Review of the novel Gone Forever With My Love is a novel written by Longfeng-Ba

  Wang-Meiyu;Li Juan

  (Faculty of arts of Linyi University ,Shandong Linyi 276012 ; Dongy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 Shandong Dongying 257100)

  Abstract: Gone Forever With My Love is a novel written by Longfeng-Ba which narrative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rural youth pursuit of love and dream of the novel, for attention Critical authorities concerned such as Leida. To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agonist thorn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ey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of habitat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lthough the habitat and culture by the education is poor,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such as elements, even the author present mood among them is sadness, anxiety, but does not cover the author want to pass to the qualities of our endeavor, and we can from this kind of similar to the artistic style of tragedy to experience a western rural cultural feast.

  Key words: the western culture; education; rural; Longfeng-Ba; Gone Forever With My Love

  《永失我爱》读后感(四):一轴采撷自20世纪90年代交叉地带上的生活画卷

  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为巴陇锋先生15年前潜心创作的处女作,是一部青春爱情乡土励志巨献。据说,北京和甘肃陕西、辽宁市场反应不错!雷达、赵学勇、方銘、王美雨等著名评论人士已经发声,对巴陇锋《永失我爱》评价很高。

  从阅读体验出发,觉得作者未进入文坛就已经相当成熟了。——这在文学史上虽然也有先例,但是却很少见。可见作者在这一行当里很是有希望的!

  《永失我爱》是一部作者的赤子怀乡之作。全书讲述中国西部省份G省L大(其实是作者母校甘肃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路明与现女友L大敦煌学外籍研究生Kathly及陇东小家碧玉初恋女友许芬之间的爱情纠葛,艺术构架宏伟、内容丰富、笔触细腻、情节异常感人,是作者早年生活、情感的艺术概括。全书共3卷约60万字,共525页,装帧精美、厚重大气,作为中国文史出版社“跨度长篇小说文库”系列中的精品。

  小说其实是中师生的自传。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展示一幅光怪陆离的西部生活画卷,演绎一出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传奇;爱情、亲情、友情、世情大碰撞,自然、人文、道德、伦理大交融;显微镜下解剖村镇社会,聚焦点上燃烧青春激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巴陇锋2000年5月到7月创作于宁县铁王中学。作品以丰赡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想象充分关照了故乡陇原、兰州大学、陇东特别是甘肃宁县1996-1997年的社会面貌、民情风俗、自然山川,尤其是教育状况。书中主要人物以宁县师范毕业生(兰州大学研三学生)和实习生为原型,展示宁县教育界状况,故事涉及的地方有兰州东岗、兰州大学、庆阳市桐树街、东湖公园、宁县庙嘴坪宁县师范、职中等,还涉及当时的宁县二中女生南山自杀事件、师范生带着学生春游溺水事件、教师儿子夭折事件、铁王中学女生受害事件等;小说还艺术地剖析中国西部当时的村镇万象,中卷30万字专门着墨白虎村,为当年宁县石鼓乡白公村(小说中为白虎村)投毒事件和宁县良平乡涉农事件的艺术表现,您甚至可以看到《云横秦岭》中的瓜大牛又出现在白虎村老庙戏台前。小说还以专章《悲喜阳台村》《九龙河逸事》纪念故乡和那逝去的岁月。甘肃庆阳人甚至从书中的片段中可以找到故事发生的真实地方以及自己的影子。难怪《永失我爱》的出版,让众宁县的师范校友们惊呼。

  《永失我爱》读后感(五):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 ——读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李文菊)

  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

  黄土高原上的青春之歌——读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李文菊

  (本文原刊发于2016年6月29日的《教师报》)

  《永失我爱》是巴陇锋先生的一部长篇巨作。小说以西部大开发热潮为背景,以青年知识分子路明与初恋许芬和外籍女子Kathly的情感纠葛为线索,细腻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部乡村的优美风景,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读罢令人掩卷深思。

  这是一首有关奋斗的青春之歌。我们看到一个个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的群像缩影。自强不息的路明,不甘沉沦于管理落后、体制混乱的乡镇小学,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坚持学习。在物质条件极其困乏的情况下,终于考上了L大的硕士研究生。外籍女孩Kathly,经历家变惨剧,顽强地独自打理生意,又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以促进西部的大发展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辞劳苦,实在是现代女性的楷模。路明的好友程军,充满正义感地与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做斗争,并培养出少年诗人倪小伊。女教师方芳的前进之路曲折,却也充满不屈的抗争。热血青年教师们在物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依然为培养、保护人才而奋斗。读罢作品,我们不能忘记充满热情的师范实习生,不能忘记才华横溢的倪小伊以诗写心,不能忘记屈才慷慨激昂的演讲:“我愿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奋斗不息”……

  这是一首讲述爱情的青春之歌。路明与Kathly志同道合,然而因为难以忘怀的初恋许芬而未有结果。许芬青春靓丽,却身世坎坷,因为道德羁绊等种种顾虑以及家人的蒙昧,最终糊涂一嫁,嫁与基层干部胡志清的傻儿子为妻。Kathly对爱情的热烈主动,与许芬的忧郁凄迷,从审美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许芬本人、她的含蓄、她的感情好似月夜下亭亭的荷,朦朦胧胧又引人入胜;又带有一种“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怀。许芬与路明初见倾心的慌乱、互许后的痴迷、分手后的牵挂,无一不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以今天的观点看来,许芬对爱情的追求似乎可以更加积极,可恰恰是因为她生活在90年代的西部地区,整体社会思想陈旧愚昧,加之女主人公又逃不过心魔,爱上了自己的堂哥,如此,我们只能为她的命运发出深深的叹息!……除了路明,作品中还描述了如周红、程军、白皓等多位青年教师的感情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这群乡村知识分子的活力。—尽管物质和精神条件都那么落后,他们依然积极生活,给这片深爱着的黄土地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因为爱得深,才更有“恨之切”。小说在歌一曲青春之歌的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通过白虎村的变化来写当时乡镇管理的不完善,通过对几所学校日常工作的详细描写来揭示教育事业发展的弊端。“愚昧”,也是作品的一个主要控诉点。当时的民众以一种愚昧的自然状态生存,生病了不看医生,相信神娃;为留“香火”一定要生儿子,直至生下八、九个女儿;因为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年迈体衰,十四岁的女孩只能嫁给三十四的同村人……那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一颗颗陨落的新星,都在诉说着无知的可怕。愚昧总是与落后相伴,因此小说发人深省地提出“治穷必先治愈”。作者的悲悯情怀可见一斑。

  这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世情、伦理、感情与道德的冲突;青春激情与环境、命运的冲突;愚昧思想与文明、与人的发展的冲突。这是一部具有浪漫情怀的小说,人物、风景的描写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又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引发人的深刻思考。

  《永失我爱》读后感(六):一部写给青春和土地的赞歌,读巴陇锋先生新书《永失我爱》有感

  没有经历苦难和失望的成长不叫成长,没有经历相爱又相离的爱情不叫爱情。每个人都有过或者正在有亦或者将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一段关于爱情,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时光。最近所读巴先生的《永失我爱》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段青春,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段青春。

  《永失我爱》以年轻的小说家路明与芬、Kathly和小伊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以90年代的中国西部乡村、城镇为背景,用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世纪之交的西部生活画卷。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又是一部描写都市爱情生活的小说,小说开头的引子场面香艳而又紧凑,似乎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想。可是随着阅读的慢慢深入,布满灰尘的西部乡村,坚毅贫困的中小学师生,爱恨纠结的路明和许芬开始一点点、一寸寸地将我的心引向深沉。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一面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一面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加剧,环境恶化,生态问题,农民问题,教育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在我国西部的那片土地上,农民依然贫困,教育依然不够充分,人民思想依然有些愚钝。作者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把那个时代的众多社会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土地的贫瘠加上环境的破坏往往导致农民辛苦一年而所获无几,教育体制的不足、贪污腐败的频现常常令民办教师承担远超职责的工作而拿不到应得的工资,读来既令人惊讶又引人深思。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加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百科全书。

  作为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路明,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是既热爱又痛心的。他爱芬也爱家乡人面对困苦的那份自然和纯真,他痛心贫困也痛心家乡人的落后和愚昧,所以他不甘心一生如此而发奋考研,并且在自己努力的同时积极帮助弟弟妹妹求学求知,他相信只有走出去,去寻找更多的知识才是摆脱命运的唯一出路。在独自奋斗的路上他遇见了芬,并且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学生。起初他是激动,心喜却又不敢确定自己的爱,他觉得自己心里对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愫却又不敢直接触碰她的神秘,芬给路明的印象除了身材极美,笑容极甜还有极其体贴和温柔,总之一切都是好的,好到令他朝思暮想,可是当他发誓要对她好,甚至开始畅想他考上研究生后带着她出省、出国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时,芬竟开始有意的回避起他来,虽然芬也写信给他,还把他叫作“friend”,甚至后来与他幽会,可是芬毕竟是个弱女子,她一生下来就被抱养给了别人,起初被抱到许家“挡墙”,许家后来得了一子便又被送到粟家,待她长大而出落得异常美丽之时,许家后悔了,就又强要回芬逼她嫁人,她顶住了所有的压力上了一年职中,并且爱上了同样爱自己路明,可是Kathly的出现,路明的考研成功让她觉得自己离路明越来越远,心中最后的稻草也被压断,心灰意冷的她选择了不辞而别去往南方打工,回来后又不动声色的屈从了家里的安排。命运就是这么一个捉弄人的东西,让你在绝望中看到曙光,接着给你一场暴风雨,或许还伴着雷击,倘若没有坚持到最后一束阳光,留下的便只有曾经开过山花的小溪。

  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除了描绘时代的图景和路明与芬的爱情还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与路明相关的一大群人。有年少才高、充满诗情才艺且暗恋老师路明的小诗人倪小伊,有同样有过悲惨遭遇但美丽大方且对路明痴情不已的美国富豪Kathly,有被爱所弃而放荡自己且为道德所厌恶的女同事方芳,还有为爱坐牢的程军,个性鲜明的周红、颜玉、志宁哥、弟弟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注入了特定的灵魂,在相似的环境下,他们每个人的不同反应和选择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一样“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路明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考研,芬选择了出走、选择了草草嫁人,方芳选择了嫁给教育局领导,程军选择了焚烧人民币来祭奠小伊,Kathly选择了最终回国,他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给自己的后半生确定了方向,有些人或许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交集,有些人或许莫名其妙的便结合在了一起。

  小说最后路明慢慢的从记忆中回到现实,他丢下Kathly独自回到家乡却发现芬已经嫁于他人,他痛苦、心碎却也无可奈何。其实早在三年前,芬留下的《百年孤独》扉页上那句“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就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有悲就有喜,有爱便有离,失去的渐渐成了追忆,得到的慢慢变成了前进的动力。路明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中学教书,用实际行动支持西部的开发,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与芬的爱情虽然结束了,可是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永失我爱》读后感(七):辞旧迎新,向西部乡土致敬

  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总是深刻地关照人类心灵,巴陇锋长篇《永失我爱》正是如此。爱情,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在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有别样的表现,被融入讲述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故事当中,那么,究竟这部小说又是如何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呢?

  带着疑惑,我去阅读。初识《永失我爱》,就好奇什么样的爱情,竟能惊天地、泣鬼神,洋洋洒洒地成就一部长篇小说。开篇在特定环境下极具魅力的“我”就交待了故事的一半结局。接着,讲述了“我”和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相恋。这时,读者会发现这怎么是师生恋,并且还不只是男主角发生了师生恋,连他周围的几个朋友也都有经历不同程度的师生恋。当然,顺着生动有趣的小标题,“我”将带领读者体会90年代西部乡村在风雨中变迁的景象。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场讲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爱情亦如此,圆满的爱情总是相似的,没有修成正果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曲折。我和读者一样也是在经历了甜蜜与痛苦后,在最为关键的结局时刻,才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我”的芬曾经是多么地勇敢和美丽。

  细细回味,《永失我爱》竟有点像是现代版《红楼梦》,结局都是让人惊醒又悲叹,读后梦里都遇见难以忘怀的人、事、爱情……

  西部贫瘠的土地承载了太多劳动者的希望,西部少雨,不利庄稼生长,可即使这样,在抵挡不过天灾的时候竟也有玩弄权术之人来雪上加霜、理直气壮地剥夺劳动果实:城原神娃神乎其神地欺骗善良的百姓、白虎村的小官吏以看戏之名收取不义之财、志宁哥仅仅因为“联合国是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放火烧了已经成熟的麦田。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一件件白虎村的离奇事件也相继发生。小说中卷三十万字,作家在巧妙构思并取材于现实的基础上,将乡村愚昧落后的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

  九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已经实施了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对主人公的家乡来说,却少不了曲折与挣扎。如果说东部地区的发展是主动进步,那么西部乡村就应该是被迫性成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落后,也有像主人公路明一样奋进并且有正义感的朴实儿女:正直仗义的程军、独立有为的杨玲、天资聪颖的倪小伊、勤奋好学的屈才、献身国家“863”计划的陶志、充满才情的美人颜玉、自由真性情的方芳……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家并不满足于描写当地的人物,而是恰如其分地引入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人——爱慕主人公的Kathly。她的惊艳出场、博爱美丽的心灵、致力于西部大开发事业的理想与非同一般的结局。虽然是女二号的角色,却也给读者视野里留下了一抹明丽的色彩。

  小说中还有丰富而出彩的故事和人物。虽然书的题目局限了只能以爱情的来龙去脉为主线,但故事的层层推进、众多人物相继登场和各种事件的陆续发生,将故事推向高潮,也让人明白了,这岂是普通的爱情和平静的生活。不单纯得只讲爱情,亦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精彩描写。

  语言方面,风趣幽默的对白、心灵对话的书信表达,无疑会将读者引入到小说环境中。虽然是90年代的事情,但觉得这仿佛就是自己正在经历或者将要体会的生活。

  对80、90后来说,西部大开发、下海经商、还珠格格、李宗盛的《鬼迷心窍》等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对社会某一方面的的认知吗?而这些时代背景和生活素材也都恰当地融入了小说中。也有在西部才能发生的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描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扎实的文学素材和构思功底、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控,使得一部长篇小说读来竟不给人一丝想要半途而废的机会。当然,不能不提,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不在话下,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宏观驾驭能力。

  总之,《永失我爱》是一部有长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深度和复杂度的大气象作品。它是2016年中国小说的大收获,必将推高中国小说的地位。

  《永失我爱》读后感(八):那时初恋:云中谁寄锦书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华妮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28672269/ 那时初恋:云中谁寄锦书来 ——评作家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素来喜欢阅读。何况是这样一部让人愈读愈有兴致的小说,更是难以释手了。作家巴陇锋的长篇小说《永失我爱》,我就是忙里偷闲而争分夺秒读完的。 《永失我爱》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子午岭脚下“路明”“程军”等一众“教育人”在基层教育一线上奉献热血与青春的故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谋篇雄浑大气,时代气息浓厚,主题凝重,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刻画都非常细腻。小说阅读旅程中,不时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惊异,沉重,感动抑或叹惋,令人不由得唏嘘,甚至情不能自已! 九十年代的石盘镇通讯网络还没有普及,就连普通的座机电话也是单位上唯一的通讯工具,非“官方要事”而无有接打机会。因而,受时空限制的恋爱中人,经常是以便笺、贺卡及书信往来传情达意了。这情书往来是时代的一大特色,情书内容及文笔在小说中也是堪称一绝的。小说里诸人物“路明”与“许芬”,“雷冰南”与“郑丽”,“白皓”与“丁香”等恋爱中人的书信,抑或只言片语,抑或畅叙情思,不仅仅打动了恋人的心,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摘自许芬给路明的贺卡—— 你好吗? 这份淡淡的情来自:巍巍南山脚下,滚滚的九龙河畔…… 千言万语,藏在心底,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全送给你。 正如路明心里话,寥寥数字,使我有置身冬日的春天之感。 摘自郑丽给雷冰南的信—— 楠: 你好!你一定得好! 给你写信,怕你伤心:不给你写信,又怕你好痛——天涯的我,好心疼! 心儿好冷,夜难明:魂梦难断,乱我心:此时此地难为情——泪飞的人,心不平! 摘自白皓给丁香的信—— 香,我亲爱的妹妹: 与你的离别,在我的身后留下了与日俱增的、绵绵的、无边的遐思和牵念。 Baby,拿着照片,我呆望,望望照片,我亲吻,亲吻之余,我怅然……亲爱的!我何曾这般轻薄过?我何曾如此狂妄过!一刹那!我明白了巴金的话,爱可以烧焦一个人的。寄语天涯解语人,唯愿真心换她心。——此吾愿也! 祝,千好万好! 附以,千万个吻! 你的H于十七日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通讯网络基本普及的时代,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丰富多样,社会氛围不同于以往了,物化了的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就连昔日的“情感圣地”其发展变化也有如“闪电”一般的速度,“闪”而相恋,“闪”而分手,“闪”而又“闪”……尽管如此,在正所谓“哪个男儿不钟情,哪个女儿不怀春”的年少时期,“初恋” 于每个人唯此一回的本质并没有变。初恋就是一场纯情之恋,别无他物,就是爱上TA,希望时刻和TA在一起,看着TA还想着TA的那种无比喜欢那种无比甜蜜那种无比心动,和TA在一起那种哭那种笑那种疯那种痴。然而,初恋却往往无果而终,也许正是没有得到的便是最美好的吧!无果而终的初恋总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刻骨铭心!正如,“路明”与“许芬”,他们爱的幽微曲折缠绵悱恻,最终也难逃无果而终的结局,成为一曲凄婉动人之绝唱! “路明”就是在石盘镇某农村长大,从城东师范毕业的一代“中师生”之一,又回到家乡石盘镇做了一名老师,他是一位热心教育,志向高远,有担当有抱负并且胸怀众生疾苦的青年教师,小说就是以“路明”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的。如果以为《永失我爱》就是一部摹写爱情的小说,那真是很不尽然。这部小说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写爱情的部分只是其中一个分枝,另外还有两大分枝,以详实的笔触写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基层“教育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写了同时代中以“白虎村”为典型的落后的农村生活现状。 这部小说的魅力非一言而足也,非阅读无以感受也,真是值得读了又读!

  《永失我爱》读后感(九):做一个有思想的芦苇

  ——漫评巴陇锋长篇小说《永失我爱》

  德莱赛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乍然间看见甘肃、西部等字眼,一个不留神就会想起了远在甘肃兰州的同学A。那年高考,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仨各自去了不同的大学,我留在了省内,其他两个都去了省外。离得近一点的还是同学B,写了三年信的同学A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变迁,都说烟花易冷,世事无常,纵然情谊还在,可是慢慢的也开始不负如初。细节什么的就不细说了,只记得去年生日的时候,来过一句问候。便再没联系。那三年的信还存在家里的抽屉里,厚厚的一摞。

  此书名叫《永失我爱》,是巴陇锋先生的长篇小说。小说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光怪陆离的西部生活画卷。小说通过主人公路明的爱情走向,在青春、人文、道德、伦理的交融下,以特定时代的社会为背景,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一部青春爱情乡土励志巨作。

  曾问同学A为何大学要跑去如此远的地方,记忆里的兰州,除了拉面就是女人蒙着头的黑纱巾以及干燥的天气。 A回我说,她想体验生活。就这四个字,让我现在只能无比沉痛地在回忆里触摸当初的友情。

  小说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身为西部的汉子,主人公路明身上带着西部人民的坚韧。在愚昧无知的环境里,路明经历了命运的作弄,许芬的出嫁,小伊的死亡,好友入狱一系列的打击后,终于明白治愚才是一个时代改变的根本。伴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我们也看见了一个崭新的西部,和一个时代的新生。

  歌德曾说,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路明爱着许芬,毫无疑问。可是如果你问我他爱不爱Kathly,我会告诉你他也爱。也许正是路明在爱情里的不确定,让许芬失去了信心。家庭的不幸已经耗光了许芬所有对亲情的渴望,当她想要抓住爱情的时候,却发现爱情也是遥不可及能触手可难得。于是她决定走出这样的迷雾,毅然决定嫁给一个傻子,给胡镇长当所谓的儿媳。用路明好友程军的话说,在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里,一个弱女子,你叫她怎样!她只能糊涂一嫁了事。她怕嫁给正常人家自己辜负人家,毕竟她的心已为你而死。

  许芬作为一个农村女子,在愚昧的乡村里,有看上她美貌的,有把她当摇钱树的。这一个走到哪里都被人盯上的女子,她却想挣脱开这样的束缚。她努力想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命运往往喜欢在你不甘心的时候给你一个作弄。许芬一出生就被抛弃的命运就像是她人生的一个开端,接踵而来的命运的玩笑,深深地把许芬打压得无力反击。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要开发西部的经济,更多的是要通过带动经济来带动一个时代的进步。只有摒弃了愚昧的思想,才不会有更多的”许芬“。

  其实对于爱情和婚姻,我并没有很多的经历。只是在我想把爱情修成婚姻的道路上,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婚姻并不一定要有爱情。同事的朋友第二胎生了一个儿子,同事说幸好是儿子,不然他们就要离婚了。我始终不懂,如果婚姻是说离就离,那当初为何在一起。同事说,因为当初的结合就不是因为爱情,只为了生活。于是我懂得当生活只为了生活,你就得要委曲求全的去迎合生活,比如一直想你生儿子的婆婆。

  当路明抛下女友Kathly热切地带着和初恋女友许芬重聚的憧憬跌跌撞撞跑到许家去找她的时候,许

  妈将一本许芬留下的书砸向路明,将路明赶出了许家。那是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许芬娟秀的钢笔字下,是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一个时代的道德,往往规定了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犯罪。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小说里所有的爱恨交织,道德伦理似乎都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发泄的出口。作者用《百年孤独》这本书,来写下这句话,当真是将这句话引到了极致。面对西部大开发,小说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治穷必先治愚。愚昧的思想就像农田里的杂草,你不去剔除,慢慢的杂草就会变成草地,将农作物的养分霸占,直到农作物死亡。剔除杂草容易,可是要剔除已经变成草地的杂草,就要通过知识和时间去改变。

  读书的时候,印象无比深刻的是魏校长问:“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先生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不知影响了多少莘莘学子。当年读起来,也是意气风发。每个人都会在生命里跌跌撞撞后慢慢成长,当你在深夜里不再彷徨,当你不再沉沦于现状而痛苦,当你终于懂得直起腰,挺起胸膛在迷茫的浓雾里剥开彷徨,当你懂得走向曙光,迎接希望时说明你真的长大了,你懂得了何谓担当。

  大雪无痕。小说结局是路明毅然放弃大好前程,回到了县里,当起了老师。那些曾经痛到心里的爱恨,似乎都伴着那场大雪消失得了无痕迹。只是路明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路明了,现在他已经剥开迷雾,左手是勇敢做的盾牌,右手是坚韧化成的利剑。在面对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没有了彷徨。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古有愚公移山,挖山不可谓不愚,可是挖山的背后,带给那个小村庄的是一个新的开端。磐涅浴火而重生。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

  ——食指《相信未来》

  文/苏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永失我爱》读后感(十):最念却是故乡情---评巴陇锋《永失我爱》

  艾青在诗歌《我在这土地》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罢巴陇锋的《永失我爱》,也颇有同感,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用三卷书,60万字,将文字的触角尽情伸向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不遗余力地描摹着乡村的景、物,人,这些文字平实、细腻,时而冷静,时而激烈,像汩汩流淌的血液,充斥了乡村的每一条血管,温热浓稠,使乡村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机勃勃。

  他带着对故乡深切的爱,毫不掩饰和吝啬对乡村之美的描述。乡村和校园之景的笔触温情美好,“柔和的风儿袅娜多姿地窜遍了田间街头”,“零星的小雨在窗外飘落着,沟边上高柳的枝条如新沐浴的少女的乌丝一般倒垂在风窗一角的玻璃上”,用词是极美的,也是感情充沛的。

  可是在这美丽的背后又裹挟着闭塞和愚昧,作者饱含了对故乡的深情,也怀着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可谓,爱之深,恨之切。

  因为爱得深沉,他选择了直面乡村惨淡的现实,敢于展现农村的愚昧落后,剖析了种种农村社会问题: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包办婚姻、重男轻女、贫穷落后、邪教横行、道德失陷,沙尘肆虐,读之令人倍感压抑和沉重。

  这部写于17年前的作品,在今天读来完全没有不合时宜之感。直至今日,西部乡村的改变并不乐观,扶贫工作能够解决农民吃穿的问题,但是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却难以改变。

  巴陇锋的这部小说,虽然表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西部农村,由此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书中立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西部农村大背景,以主人公路明的工作和爱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西部农村的真实风貌和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融入了作者对现实、人性、爱情的深刻思考。在农村问题上,小说表达了一个主题:治穷先治愚。因为经济的富有,不能改变重男轻女,也不能抵挡邪教入侵,不能破除封建迷信,人们的精神屏障脆弱无力,也为再次致贫埋下祸根。

  小说里的芬,是路明的初恋,也是美和善的化身,在农村愚昧的社会环境中,因为是女孩,她两次被遗弃,被养父母逼着嫁(卖)给弱智傻子,也使路明“永失其爱”,使一段纯粹美好的初恋成为一场爱情悲剧。爱情绚丽仿佛被“一个时代”的道德碾压,使路明和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实际上,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负荷了太过沉重的枷锁。

  尤其感动于作者对青年女性的深切关照,如美丽善良的芬,如才华横溢的倪小伊,如坚强独立的凯西,她们都真诚地爱着路明,隐忍或热烈。即使被公认为作风不正“坏女人”的方芳,作者也对她的遭遇给予了同情和理解,写出了她的苦衷和痛苦。一个个鲜活的、美好的生命,如顽强的花朵,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艰难绽放,用刹那的美丽积淀永恒的青春。她们都是可爱的、可赞的、可叹的、可惜的、可怜的。

  其实,在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小人物的抗争非常无力的,但是即便如此,也要挣扎,也要呐喊,也要抵抗,岁月虽无情,但却能够沉积力量。农村地区的物质匮乏和精神贫瘠,需要更多的人在愚昧中苏醒,在苏醒后奋起。那样,有关芬的悲剧才会减少。

  我们的时代整体浮躁,急功近利,农村题材的作品受众越来越少,在玄幻、都市、耽美等书大行其道之时,此书摒弃浮华之风,可谓现实主义题材的一次结结实实的回归,书中所展现的真实的中国西部农村社会风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种质朴无华的语境,沉浸其中会带来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也唯有满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才能有如此写实的笔触、浓郁的情感、丰满的人物充斥书中,才能在小说的结尾处埋下无限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