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精选10篇
《另一个,同一个》是一本由[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一):毕达哥拉斯艰苦的门徒知道
之前并没有专门研读过博尔赫斯的文集,略微知晓一些,后来在阅读中遇到过与其相关的论述,看郭晓橹的时候,她曾提到他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其中对“谜”与时间的关联性的阐释可谓精妙,又在池莉的散文里见到关于他语言的一些描述,更让我对这位阿根廷的作家渐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在书店见到这套文集后,我在从中选择的问题上费了一番心思,最先推开了诗集,因为是容易极端化的文体,要么你会痴恋般得捧着念来念去,要么你认为这东西读起来跟听到别人讲晚饭吃的什么的耳边音一样,索然无味,说实话,品读这类文字是需要一个大环境的,左右斟酌,尽管在我的万般假设都偏于无法选定,最后的最后,这位姓博尔赫斯的人还是指命了他的一部作品留于我掌上,并一路引领我向收银台踱步。
果不其然,我成了预设的前者,并伴随着强烈的“失眠”里的偏执倾向。
“在不眠的夜里”,他窃窃的说着,“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和狂热的精确”。似乎和他一样,我总是徒劳的期待,“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我不知道这循环的夜是否起始于我们反复吟咏的那句——
毕达哥拉斯艰苦的门徒知道:
……
在博尔赫斯的这本诗集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他对于一些境像的依赖,比如“夜晚”,“破败的郊区”,“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样还有脱离不开的战争阴影,或许这都在昭示着他原本试图隐忍的一种渴望,即逃离。而他又深知自己已然陷入太深,唯能低诉,在内心无际的旷域里奔走,以追寻的方式来掩盖这种虚妄。
“作家的命运是很奇特的。开头往往是巴洛克式,爱虚荣的巴洛克,多年后,如果吉星高照,他有可能达到的不是简练(简练算不了什么),而是谦逊而隐蔽的复杂性。”
关键是这句“简练算不了什么”一下子撼动了之前我对于表达上走向精确的期盼,它算不了什么,看来是这样。
就像博尔赫斯所说,他始终弄不明白的是,他第二次写的东西,好像是不由自主的回声似的,总是比第一次写得差劲。想必对以文字来构建情绪有所偏爱的人来说,不会有几个真正弄明白的,毕竟第一感觉的不可再生性时时刻刻都在制约着我们的诉说。
特别推荐《英文诗两首》,应该有很多人读过,毕竟涵盖着爱情的底蕴,总能轻易的博取人们心中的潮动,然而如你所见,博尔赫斯用来祈获爱情的资本却不似惯常的那般耀眼,有着镀着光芒的浪漫,但他所倾其展现的,似乎更能让你为之沉浸,转而迷恋。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对于这种文学性较强的书籍,如果你是持着学院派的眼光来检阅这篇评论的话,那么请原谅了,我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评论员,我只是随性而发的解说人,如果有喜欢博尔赫斯的同好,又不是学院派,我十分欢迎你能来和我一起来交换心得,承着放松的心态,喜欢就好。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二):一些摘录
他有过顶峰,有过狂喜,有过辉煌的下午,以后的时间算得了什么。
说的是这些事:
纸牌,棋盘,画廊,天窗,地下室,
世上行走的人的躯体,
在夜间,在死后依然生长的指甲,
巴西和乌拉圭的边境,马匹和拂晓,
青铜的砝码和一卷《格勒蒂尔萨伽》,
情爱和情爱的前夜,无法忍受的怀念,
埋在地底的宝藏般的梦,慷慨的机遇,
这一切都给了你,还有
我们白白地给了你浩瀚的海洋,
白白地给了你惠特曼见了惊异的太阳:
你消磨了岁月,岁月也消磨了你,
你至今没有写出诗。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三十节
一面渴望的镜子将捕捉到
黑夜关闭而白天打开的一切:
代达洛斯、迷宫、谜语、俄狄浦斯。
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要在梦境深处探个究竟,
堂吉诃德和桑丘已在那里漫游。
你把一扇门永远关上,
有一面镜子在徒劳地等待;
还有四张脸的雅努斯在看守。
拂晓时我仿佛听见一阵喧嚣,
他们曾经爱我,又忘了我;
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已把我抛弃。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三):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像循环小数
在下一次循环中回归;但是
我知道有一个隐蔽的毕达哥拉斯轮回
夜复一夜地把我留在世上某个地方
(《循环的夜》)
你昙花一现的金字塔忽然消失,
往昔的色彩和线条
在黑暗中组成一张面庞
熟睡、静止、忠实、不变,
(也许是你所爱的女人,
也许是你自己),
注视着那张仅在眼前
终古常新、完好无损的脸,
对打入地狱的人来说是地狱;
对上帝的选民来说则是天国
(《关于地狱和天国》)
伸给了别人无穷的荣誉,
铭文、铸问、纪念碑和历史记载,
至于你,不见经传的朋友们,我们
只知道你在一个黄昏听过夜莺。
(《致诗选中的一位小诗人》)
我在胡宁的战斗算得了什么,
它只是一段光荣的记忆,一个为考试而记住的日期,
或者地图集里的一个地点
(《纪念胡宁战役的胜利者苏亚雷斯上校的诗篇》)
《界限》
记忆中得以延续的东西归于他
归于我们的是渣滓
(《另一个》)
我希望
你淡薄的影子从遗忘中重现
(《致一位1899年的小诗人》)
回忆构成了时间
时钟的管理师交替欺骗
(《瞬息》)
《某人》
(《永恒(一)》)
他见过人们常见的事物:
除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姑娘的脸之外,
他什么或者都没有看到,
他不希望那张脸再记得他
(《挽歌》)
尽管如此,有过爱情,
有过幸福,接触过伊甸园,
哪怕只有一天,也是极乐。
(《亚当被逐》)
(《布宜诺斯艾利斯》)
他在这本诗集里呈现了他对欧洲文化的理解,庆幸自己多少能懂得一些。几乎是把读书笔记写成诗。他假想那个临刑前的人脑中的闪回。
有很多英雄,以及尘土。
给我没有回忆的时间。
给四星,不是他不够,是我还有不懂得。
真正意义上看他的第一本书。是为记。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四):博尔赫斯《Everness》试译
《Everness》
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翻译:unicell
不存在的事物唯有一样:那就是遗忘
上帝保留了金属,也存留下料渣
并在他预言的记忆里
封存了将有和已有的月亮
这就是全部一切了:镜中数以千计的映像
——在一日的晨昏之间
你的脸留下和将要留下的
已然、未然的形象
从属于这水晶般的记忆,宇宙
这艰难的过道呵,漫漫无央
当你走过,一扇扇门相继关合
仅有在日落的另一方
才能最终见证那些原型与辉光
原始链接及参考:
http://www.unicell.info/2012/02/borges-everness-in-chinese/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五):每晚的月亮,都是过去的镜子
书摘:
+ 在昏暗的长春花间/你模糊的影子/也许会想神对你未免吝啬/...你在一个不会成为黑夜的黄昏陶醉/听着特奥克利托斯的夜莺歌唱。(致诗选中的一位小诗人)
+ 所有的名字后面都有不可名的东西。(罗盘)
+ 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已把我抛弃。(界限)
+ 一代又一代的玫瑰/在时间深处相继消失,我希望/逝去的事物中有一朵不被遗忘/没有标志或符号的一朵。(玫瑰与弥尔顿)
+ 世界已不再神奇。他们已离你而去/你不再分享皎洁的月光/和舒缓的花园/每晚的月亮/都是过去的镜子。
凄凉的水晶,痛苦的太阳/永别了,相互爱慕的手/和耳鬓厮磨。今天你的所有/只是忠实的回忆和孤寂的日子。
(1964年)
+ 你已经看到悲惨的场景/事物都各得其所/剑和灰烬归于狄多/钱币归于贝利萨里奥。
七尺黄土、喷涌的鲜血/和挖开的墓穴已在这里/你何必在迷蒙的六韵步诗里/继续寻找战争的喧嚣?
深不可测的镜子在窥视你/他将梦见并遗忘/你临终弥留的反映/你的末日已经迫近。
(致不再年轻的人)
+ 海因里希•海涅来日无多/他想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把他带离那漫长的昏暗/和作为人与犹太人的痛苦命运。
他想着那些优美的旋律/曾让他再三琢磨,但他很清楚/颤音不是来自树木与禽鸟/而是来自时间和他模糊的日子。
你的夜莺,你的金色黄昏/和你歌唱的花朵挽留不了你。
(巴黎,1856年)
+ 我恳求我的神或者时间的总和/让我的日子无愧于遗忘/我的名字像尤利西斯一样默默无闻/但是在宜于回忆的夜晚/或者在人们的早晨/某些诗句得以流传。 (致一位撒克逊诗人)
+ 宇宙是记忆的多彩的镜子/一切都是他的组成部分/它艰巨的过道无穷无尽/你走过后一扇门相继关上。
只有在太阳西下那一方/你才能见到原型和耀光。
(永恒)
+ (海洋)是深渊,光辉,偶然和风。 (海洋)
诗集是博尔赫斯晚年写成的,时间、镜子、遗忘、月亮、海洋是反复出现的意象,然而并不轻飘,十分舒阔而沉重。
读着《致不再年轻的人》,就感到自己已经垂然老去,在小街旁的窗边静读这薄纸面上的一页诗。有时人生其实也不如一行博尔赫斯。为什么读诗,为什么读书?生命里还是有太多不可说,不可说,时光无计可消磨的下午,只好按捺心绪,临窗读诗,在别人的吐露里发现自己的固执与凄凉不过是人间必临的困境,所以甚觉有所依恃,不感孤寂。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六):希望我的名字无愧于遗忘
少有耐心读诗,偶然的机会拿起这本诗集.原只为打发时间,不曾想会有此番际遇.
quot;希望我的名字无愧于遗忘."不记得是其中的哪一首,似乎是写某个诗人的.可真是这么一句,打中心间,心底的某根弦,强烈共鸣且久久不能自已.
读诗,需要一点灵犀的天分,一份淡泊心境,一颗世间少有的纯净.自认自己没被上帝如此眷顾.可我总是知道 好的美的事物总会带来震撼,久久不能停息的震撼.
世间过客,大多匆匆一遭,谁也不会是这蔚蓝星球的永恒主人.归人哉?过客也!伟人凡人大抵如是.留下的痕迹终将如清风消失在林间.泰戈尔说,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可我已飞过.所以,要做的不过是,让自己的名字无愧于遗忘.仅仅这么一句,注定他在史上无愧于遗忘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七):实践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意义
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虚无,那为什么要去战斗呢?读博尔赫斯的《猜测的诗》,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弗朗西斯科·拉普里达,曾是一个钻研法律和教会法规的博士,1829年,被阿尔道手下高乔游击队杀害。他曾经可能成为另一种人,博览群书,数往知来,然而如今却死于非命,暴尸沼泽。他失去了生命,这是他最后的结局。他曾经那样的骄傲,却败给了“野蛮”的高乔人,
你会怎么看,这种犹如扔骰子般的概率人生?
你是否在某个时刻感到世界的无序与混乱?或者站在“善”与“恶”的边缘,分不清两者模糊的界限,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
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呢?像弗朗西斯科那样,战斗,然后带着失败的屈辱,死去。我在博尔赫斯这里无限地靠近答案:
“但是一种隐秘的欢乐
使我感到无法解释的骄傲。
我终于找到我的南美洲的命运。
我从孩提时开始的生活道路
营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把我引到这个糟透的下午。
我终于找到了
我生活隐秘的钥匙,
弗朗西斯科·拉普里达的归宿,
我找到了缺失的字母,
上帝早就知道的完美形式。
我在今晚的镜子里看到了
自己意想不到的永恒的面庞。
循环即将完成。我等着那个时刻。”
那是一种按照命运的迷宫一步一步向前的实践,只要你不退缩,便能找到通往永恒的钥匙,永恒此刻与“失败”无关,甚至与“死亡”无关。
自由意志与上帝指示的完美结合,我们称之为“命运”。命运不是等待,命运是实践,我们用之以对抗虚无。有如“强迫症”一般,去做,便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