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0篇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652×960毫米 1/16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边城》心绪
我曾试图着在地图上查了又查,然而“茶峒”依旧只是个文学里的符号。“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如此参差错落的水墨丹青意境,若不是沈从文笔下,亦不知何处可寻。
我以为我可以开始读懂《边城》,因为我长大了。家里的书架上有本书页泛黄的《边城》,夹着父亲还是少年时俊朗的钢笔字迹。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懵懂看过一遍,却也知道伤心落泪。然后就过了很多年。偶尔有一天,已经到了美国的我在睡前翻开《挪威的森林》,忽然觉得相比高一那年的14岁,我更懂了那些人、事、景、物,那种站在世界中央无所去处的虚妄,那种在你不备间缓缓裹挟心灵的无法反抗的绵软无力——“我之所以想起那是什么感情,乃是十二、三年以后的事。当时我为了访问某位画家而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他非市,傍晚时走进附近的意大利烧饼店,一边喝啤酒啃烧饼,一边注视着美如奇迹的夕阳。整个世界都染红了。从我的手到碟子桌子,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染红了。就像把一杯特制的果汁从头浇下来一般鲜艳的红。在那样震撼人心的暮色中,我突然想起初美。然后领悟到当时她带给我的震撼到底是什么⋯⋯当我察觉时,我觉得有一种几乎想放声大哭的悲哀。”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周五的傍晚、人去楼空的办公室,又翻开了《边城》,在缓缓读过去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里面,仔细寻找我说不清的、缓慢流淌的,蛛丝马迹。
也许只不过是《边城》里面清澈的水墨渲染,从心底唤起了“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归隐情结。譬如这样的夜色,“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我又一次忍不住在想,我若是能做一只动物——我从孩提时代就在不停地想——我若能做一只动物,我一定要做一只小鸟,会唱歌的云雀画眉,衔来一枝橄榄的白鸽,或者是飞过喜马拉雅山的天鹅。
月光下用芦管吹一支长长的曲子,吹得人心都柔软了。水面上起了一层薄薄白雾。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像极了一个爱情故事,女孩子的缠绵心绪,在童话般的情节里小鹿乱撞。一颗星子,一声虫鸣,为何沈从文知晓得如此灵动?是那样眉眼分明的少年,浑圆结实的臂膀,坚毅端正的品格,在水边偶然的相遇里与姑娘一见钟情,在月夜的山崖上为心上人唱半夜的情歌。浮着歌谣的梦境里,都是最甜最美的笑容。
然而又不太像一个爱情故事,宁愿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却只是一个故事,如此而已。和山风一样,和野草一样,和崖上风吹雨打千年的磐石一样,亘古地屹立那里。快乐忧伤的心绪不过是转瞬的天气,发生过也不留痕迹,只是逝去的时间罢了。否则,那故事的急转直下,让人多断肠。为何即使是柔肠百结,却悲剧得这样美,美得翠色逼人,美得好凄凉!
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下,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
“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结局已不重要,它就像天上的星斗,山间的溪流,在那里自然存在而已。快乐忧伤,都不过是痴人说梦,徒增烦恼。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活着这些年,我曾见有人捧花给你送,我曾见有人唱歌给你听,我曾见有人谱曲给你弹,我曾见信誓旦旦,海誓山盟,却有多少不过是留恋美貌青春?
时间不过就像水磨坊里不急不缓的流转,即便容颜不再,但愿故事还在那里,还有人愿意夜夜唱首歌谣给你听。
《边城》读后感(二):青青的虎耳草 质朴的心 凄婉的爱
青青的虎耳草,摇曳在边城的城隅,在歌声的托付下,慢慢的诉说着这个风俗淳朴的世外桃源---边城发生的爱。茶峒是一个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自我的理想境界中,翠翠,这个来自幽篁的名字,虎耳草,这个天然本地的特色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边城》中的“虎耳草”,是“爱”于“美”的化身,寓意一个妙龄少女翠翠的质朴纯真的品格和美丽的心灵,是一种高洁而纯粹爱情的象征。“虎耳草”是《边城》中一条描写爱情的隐隐主线,描述了翠翠从情窦初开、爱的渴望到爱的悲欢离合、爱的期待,诉说着翠翠和傩送爱的纠结和缠绵,从悲情和凄婉中表述了爱的纯粹和美丽。
通过小小的虎耳草,随着“茶峒”的那条小溪缓缓地流溢而出,幽怨哀婉的悲悯情怀、忧郁多愁的悲剧意蕴,无不令人怅然若失、黯然神伤。面对命运的无常,弱小的翠翠无能为力、痛苦迷惘,只有让生命于自然中随命运跌宕起伏,情窦之花有如风雨中飘摇的虎耳草,刚刚绽放便要经历风雨的考验。但是,“也许明天回来”,会支撑着翠翠会顽强的生活下去,坚守渡船,苦等恋人。绝望之中仍心存希望,失望之后永不放弃,倔强的翠翠以其挺拔向上的姿态,无论风霜雨雪,虎耳草也能茁壮成长。
《边城》读后感(三):美丽的凤凰,遗憾的故事
以前说,先去了凤凰,再来看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还是2010年的时候,我记得写在了空间上,我说see u ,凤凰,上海,呼伦贝尔草原,结果,只去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上海。凤凰,应该是和同学朋友三五成群或者恋人一起去玩,那样才有趣吧,最好是夏天,还可以玩水~~哈、悲催的事情总是有的,额,你懂的。高中几位同学,可能没机会了吧。额。。。。
这几天在家,是寒假最悠闲的几天把。终于有时间做我想做的事情了,可是明天,我就要走了。 ,唔。。
一拿到这本书开始看,看到沈从文的文笔,那么干净,那么清晰,那么美,真的很赞!!和以前看过的小说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浓浓的大自然的感觉,写景的地方,你可以感觉到那种大自然的气息,并且没有一丝多余累赘之意。
也可以说是俏皮的可爱吧O(∩_∩)O~~真的很cute,看到那文字,内心都有种跳跃的感觉,真的好cute。
写亲情这一方面,祖父和翠翠两人之间的亲情,沈从文也很巧妙的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对话之中。还有,不得不说人物的内心描写,写了笔记的,恩,就那段。呵呵,人和人之间不也有这样子的情况吗。是会有个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慢慢的好。但是,这种好,会怎么样呢?who knows?
故事的不幸,大老的死,被误认为是祖父一手造成的,有吗?只是他们之间缺乏沟通而已,互相的猜心,多累。
二老说祖父,“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前面2句赞同,后面就不是了吧。
故事的最后,翠翠知道了一切的真相,可是,都已经晚了。
其实觉得这也和现实多接近,我们永远都不想说出真相,非得等到出了事,或者说,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那一天才 tell u the truth.
how about tell u the truth when everything is fine?isn't it that better?
为什么宁愿活在臆想猜测中,也不愿意 do it? communicating?
《边城》读后感(四):好书,出版社不该犯的错误
这本比二老其它几本译作生动很多,比如《呐喊》和《朝花夕拾》
刚开始读,发现译文省去了原文的很多句子,当时并没有察觉,以为是戴乃迭老师译得很灵活。
后来发现有的段落内容相错太远,然后再去谷歌,发现果然有其它原文版本。
比如第六章,描写翠翠做梦一段,又比如第二天和爷爷说起昨天的梦,爷爷答道:
ome men dream they're prime minister or have come first in the palace examination.
本书原文是:
还有人在梦里做宰相哩。
译文的后半句在原文里,完全没有。
在网上搜索到的原文是:
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译林这样的出版社按道理讲,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边城》读后感(五):我为《边城》落了泪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城很美:沿河而居的人家、碧溪峒绿色的河水,白色的薄雾、善良淳朴、不争名利的乡土百姓。但是正是在这美得心醉的边城中,上演了一幕悲剧,空气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息。当看到最后爷爷去世的一幕,泪水便再也止不住直往下淌。为爷爷的离去落泪,为翠翠迷惘的前途落泪。那种伤感,是发自心底的,无法抑制。沈从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在如此梦幻、如此纯净的边城中,却书写了一段感伤的故事。
记不清上一次读小说落泪是何时,亦或从未有过。冬日暖阳的午后,读《边城》读着读着落下泪来。还记得四年前上高中时读过边城的片段,还续写过边城的结尾。具体内容已不大记得,大概是写了一个下雪夜“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如今一口气读完全文,竟在这太干净,也太伤感的文字前落了泪。完完全全被这文字折服。沈从文的文字,就像是某种魔力吸引着读者,深入其中体触那无处不在的感伤。你若说文本中写了多少痛彻人心的场景倒也不是,但就是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中让人感动,太纯净,太真实,太伤感……
当然,也不是说《边城》中尽是伤感。伤感只是基调,文本中也不乏温暖人心的场景。五月初五边城热闹的景象、爷爷在铺面买东西的“计较”、傩送与翠翠头一回见面的黄昏、爷爷与翠翠讲笑话,开玩笑的场景、翠翠聆听山对岸歌声的想象……这些场景很暖,因为生活可以如此简单、纯粹,因为人性可以如此纯朴、善良,一切就像淡淡暖阳的清晨,就像清澈透亮的天空那般美好。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就像父亲一样,甚至比父爱还要深沉。他老人家虽然不懂太多文化,但对人情事理是极明白,情感体察是极细致的。他做了一辈子的船夫,从没有一点差错,尽了所有应尽的本分;他孤独,贫苦,心里却也乐观豁达,对这天这命早已看开了一样。他喜欢做善事,却从不记得自己做过哪些善行……一个中国传统乡间长者的优点,都汇集于他一身罢。他对孙女的爱实在感人,不需要多么伟大的行动,在爷爷日常一句句的话语中都看的清清楚楚。
大老出事后,顺顺一家和爷爷的关系变了,虽然见面还会聊天、喝酒,但心里天保离去的阴影无法消散。可是,为什么要把大老的离去与爷爷关联起来?爷爷当初作出决定是考虑到翠翠的感受,手法也十分委婉圆润,为大老留下的余地。至于大老向下游行船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撞了礁石岂能是老船夫所能预料到的?而老人家心里又承受了多少他人感知不到的忧愁与痛。十余年前丧女之痛依然时不时在他心头涌起。如今他做了全部他应该做的,却无法看到美好的结果……依我说,爷爷才是受伤最多的人,只不过他把伤心事都藏在心里,他人看不到。
边城这部小说太美,以至于所有的风景都像是梦境,所有的人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淳朴与善良,整部小说中没有一个反面角色。沈从文却要把一种悲情从如此美好的边城中书写出来,让你清清楚楚的看到,然后深深地叹一口气,苦苦思索为什么一切都如此美好,为什么还会有人世间哀伤与不幸。这也说明,一切人事悲剧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就一直在发生,没有一天停止,也不可能有哪天终结。再美好的一切,也阻止不了悲剧抑或是命运的转折。姑且把造成天保、翠翠悲剧的原因看作是命运吧,除此以外又还有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是翠翠自己不主动争取爱情,让她无法收获情感的美满。我阅读过程中也这么想过,但现在想来,或许这样想对翠翠太不公平。作为一个在失去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天生就有一种内向,保守和放不开。在女孩子情窦初开的岁月,她一定会把心事都藏在心里,不敢说,不会告诉别人。因为她未曾经历过爱情,对男女谈情说爱想回避,不想直面,也是情理之中。一个天生就心里活动极其丰富,不好张扬的女孩,怎么可能要求她大胆地无所畏惧地说出自己心爱的人呢?我们作为读者希望她勇敢地说出真爱,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
傩送倒是有些责任,他哥哥去世后他就变了,对情感显得冷漠,对翠翠不如从前那样喜欢了,心里开始摇摆,拿不定主意,最终出走桃源。如果他有一份男子汉的担当和勇气,如果他足够坚定和果决,那他完全可以不顾哥哥离去与老爷有什么关系这一心理阴影,大胆地热烈地向翠翠表明自己的爱。假若他展现了足够多的诚意,翠翠不可能不动心,不接受。傩送在文本起初一直是一个外貌出色,能力高超的全能好汉,但那件事发生以后他的冷漠,软弱,放弃,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当然也不是说要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只是在想如果他积极主动一些,勇于担当一些,或许故事的结局会更好一点。
当然,《边城》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部悲剧,它把乡土风物和人物的美好写得那样纯净,但同时在其中添上了悲伤的底色。他揭露出一种矛盾,那就是人的淳朴善良与人事的圆满美好二者之间,并不是等同与因果。人们对人事总是少不了疑惑、猜度与误解。哪怕翠翠爷爷人再好,顺顺父子还是会误解他的意思,最终的结局不会圆满。谁说有好的出发点就有好的结果,《边城》用一种悲剧的手段写出了这种感伤:事常不如人愿。而解释这一切是徒劳,最终只能无奈地归结到“天不尽人情”罢了。
边城纯朴的乡土像轻轻的暖风,浅浅的伤情像微微的行雨,戳在读者最柔软的心中。
2013.12.1读《边城》有感
于光华楼407
《边城》读后感(六):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在沈从文的世界里,边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谓浪漫,其实大半是一种特质,他的文章从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调,他的笔触一再的重现着他的世界。当整个世界都在奔向繁华的时候,他却穿山越水,终老边城。
沈从文常说,美丽总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却从来不刻意用笔去写这种愁,《边城》充斥着这种淡淡的忧郁。整部作品是美丽迷人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爱情之美。悲剧隐藏在若有若无的故事中。读完之后,我只是感受到遍布于全身的惆怅,却找不到它的痕迹。无迹可循无处不在的中国式忧伤,每个人都应该从这里读出一些什么。
小说最吸引我的两点:淳朴的人性和凄美的爱情
关于人性,沈从文自己用小说隔绝了都市,他笔下的人物却用山水隔绝了人性的丑恶。《边城》里面的山水我个人很愿意理解成是小说里人性之美的外化。也只有那么美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那么纯朴的灵魂,也只有那么善良的人民才配得上那片美丽的山水。我很羡慕边城里面的那种生活,并不一定是日出日落的生活方式,确一定要是人性的纯朴。老船夫和翠翠是边城这片山水养育出来的男人与女人,船夫是勤劳质朴的老人,翠翠是天真无邪的精灵。人性美是这部作品很吸引人的一方面,如同忧伤一样,沈从文并没有去直接刻画这种人性,只是山水无言,人性本善。这种人性美体现于小说的对话,沈从文实在是小说语言的大师,《边城》里面的对话时是美的人性的直接流露。它还体现在每个人与人的相处,隐藏在每年端阳时节县城的热闹景象,赋予了每个过往渡河的游子。甚至吊脚楼边的妓女,河畔的卖肉人家,船夫死后照顾翠翠的老马兵。每个出现的人物都是被山水洗净的灵魂,美丽的翠翠、死去的天保、远走的傩送、船老大顺顺、坚强的老船夫...
关于爱情,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月老有时也是会糊涂的吧,否则人世间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情怨纠葛。会不会有一天,他也会把红线乱牵徒惹人间一段段的纠缠心事?美丽善良的翠翠就一定是被糊涂的月老搞混了,红线的那头既然系在了二佬傩送心上,又何必说与天保大佬听。
我只是觉得每个人关于自己最初的爱情,其实都会很具体到某一件物象或者事件上,那是我们情窦初开时的一种凝聚物,就像多年以后柯滕记忆中那件被沈佳宜的圆珠笔弄脏的白色衬衫。你做过关于它的梦,来堆砌你对爱情的全部向往。在古时候它可以是一支玉簪、一双玉佩、一封信,再往前推,它或者可能是你跟他看过的第一场电影、第一次的旅行、第一次的牵手。对翠翠来说,它是两年前的端阳傩送在河畔对她说过的那句话:
小心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傩送和翠翠可能都不知道,“鱼”一直象征着爱情和婚姻,那片心海,也是从此泛起涟漪了吧。
然而爱情在这本书中一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翠翠的父母,那位绝美的湘西女子和质朴的屯防军人,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大佬天保同时爱上翠翠后,兄弟两个轮流为翠翠唱歌,后来天保退出了这场爱情,一身好水性的他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终于远走他乡不再归来。而老船夫因为担忧翠翠的命运,身心憔悴,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那座象征茶峒风水的白塔也倾塌了,只剩下了翠翠,只剩下翠翠孤单单地生活在这美丽的人间。
一直很惋惜的是,当初如果翠翠勇敢的说出爱,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她跟傩送明明相爱,可以有那么多的机会在一起,然而每一个巧合事件的发生都在把这段爱情推向悲剧的命运。那么多的遗憾,就是这婆娑世界。就像电影《那些年》里,柯滕跟沈佳宜明明可以在一起,确总是因为一些很小的误会彼此错过。数年过后,纵使大家相见莞尔,但在那段时光里究竟是谁辜负了谁的爱情,谁的承诺靠不了岸,谁又可以讲得清楚。有时候太不像电影或小说该有的情节,反而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为这些故事感动,是不是说,这些似曾相识的故事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初关于爱情的定义?是不是说,这才是最接近我们真实爱情的底色?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情都会把爱情推向一种未知。也正因此,是不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与学会把握?
只是,请你一定要相信,相信春天要看花,夏天要听雨,秋天看落叶冬天看飞雪,天气晴好的时候要去看海,年纪正好的时候一定要去恋爱。正如我始终相信多年以后傩送会回来的,边城里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等待着他,可人如玉,与子携藏。正如我一直相信爱情。
也许时光如水不再来,那我便将这青春冻结讨你欢。我是宁静淳朴的山水,你是美丽无言的情郎。游子游子你快快回来,恋恋旧日好时光。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边城》读后感(七):边城凤凰,一夜倾城。
书是我今早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看完的,上个月有凤凰。一大妈告诉我到下游坐船可以看见沈从文的故居什么的云云。其实我知道她是在骗我,但是我还是坐了它的船,付了她我应该给的钱,因为大妈人很好,一直在帮我找我走散的好友《那是一对老夫妇,花甲之年,我喜欢老奶奶在说一字成语的时候时说出的 “一生一世”》。我对沈从文没有什么影响,对凤凰也不是很了解。就如同我告诉别人的一样我是无意中来到这里的,其实我也不想来的。我说的是真的。
朋友告诉我凤凰古城,我大脑列出的信息无非就是高中语文读本里面《边城》的一段。好吧,我承认我已经不读书不看报多年,自己的心中早就是代码设计和金钱。
其实当说起《边城》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围城》。一是我细细读过《围城》,二是对《边城》毫无影响。
凤凰很美,山水让我这个江南水乡长大的孩子无话可说。那是那些比较邪恶和商业的东西也自然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我看《边城》是大部分笑着的,因为我喜欢翠翠和他爷爷的那种对话,和全书的语言。
我很喜欢这本小小的书,我更喜欢那座静静的铖。
《边城》读后感(八):青青的虎耳草 质朴的心 凄婉的爱 ---《边城》中虎耳草的寓意
青青的虎耳草 质朴的心 凄婉的爱
---《边城》中虎耳草的寓意
青青的虎耳草,摇曳在边城的城隅,在歌声的托付下,慢慢的诉说着这个风俗淳朴的世外桃源---边城发生的爱。茶峒是一个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自我的理想境界中,翠翠,这个来自幽篁的名字,虎耳草,这个天然本地的特色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边城》中的“虎耳草”,是“爱”于“美”的化身,寓意一个妙龄少女翠翠的质朴纯真的品格和美丽的心灵,是一种高洁而纯粹爱情的象征。“虎耳草”是《边城》中一条描写爱情的隐隐主线,描述了翠翠从情窦初开、爱的渴望到爱的悲欢离合、爱的期待,诉说着翠翠和傩送爱的纠结和缠绵,从悲情和凄婉中表述了爱的纯粹和美丽。
青青的虎耳草
“虎耳草” 又名“金丝荷叶”是当地有个极富特点的植物,虎耳草在边城之隅极为常见,是一种常绿草本药用植物,叶片基部呈心形。“虎耳草” 开花时间是在夏季, 这个季节总是让人联想到“ 青春” , 联想到十五六岁的多梦季节。 “ 虎耳草” 所开的花的颜色是白色, 这让人联想那个“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的翠翠。那个老船夫的孙女,一个悲情而美丽的爱情的结晶;一个 “风日里长养着”,没有父亲的娇宠,没有母亲的亲昵,只有一个疼爱她的外公相依为命的纯洁、天真、美丽的妙龄少女。“虎耳草”的花语是 “喜欢此花的人个性沉静,保守内向,消极退让是你的特点,但你的外表跟内心世界并不一致,你眼光锐利,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内心盼望得到真挚的爱情,外表却是冷冰冰的,你这样只是掩饰自己的真性情罢了”。虎耳草的花语,简直就是翠翠性格和爱情观的恰如其分的刻画。
《边城》中的“虎耳草”的意象,第一特指的就是翠翠,更深层次的说,是“茶峒”的小山城一个小溪边美丽魂灵和一颗纯洁的心。
虎耳草的花语是“切实的爱情”,花箴言:不要再伪装坚强了,快找个合心意的人吧。作者在《边城》中引用这样的一株植物,其本体意象是指翠翠,但把“虎耳草”和歌相伴,却特指翠翠的爱情,与梦相随特指爱情的升华和渴望;当翠翠把梦中和歌声中的“虎耳草”变成现实时,表现了感情的纠结和缱绻,在凄婉和有些悲情中升华到爱的期待和渴望。虎耳草只属于翠翠,那是她性格和灵魂的化身,当“虎耳草”在翠翠的梦中被歌声感染时,演绎了一段美丽和凄婉的爱情故事。
虎耳草和梦相随
文中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
在翠翠的世界里,她日渐成熟的内心里,爱情的种子慢慢萌芽,在十三岁那年遇见二佬傩送以后,渐渐有了对爱情的渴望。或许她对二佬的好感产生于那年去城里看赛龙船,在吓唬她会被大鱼吃掉后又派人送她回家,从此,小小的心灵便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从此,她开始盼望每一年的端午节。似乎是盼望见到他的那一刻,其实她是在盼望着一份被我们称为“爱情”的东西,她一直将这份朦胧的感情埋在心底。这一份“爱情”的东西在一次梦中升华了,明晰了。
几年后,傩送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歌的那个晚上,翠翠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摘虎耳草! 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梦是愿望的达成”,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现实生活中,翠翠不能直白地表达对傩送的爱慕之情,而在睡梦中受压抑的欲望则可以得到畅快的表达,由此可看出她渴求爱情的心理。这种朦胧的爱情,在翠翠的梦中,在悠扬歌声的引领下,托付给了那山崖上的“虎耳草”。从此“虎耳草”成了翠翠特有的爱情的寄托和象征,成了翠翠一颗怀春的“爱心”---只属于二老傩送的心。可以说,虎耳草是翠翠长期积蓄的感情喷发出来的结晶,是青春少女在日思夜想意中人的感情升华,也是翠翠情窦初开的一种象征。
虎耳草和歌相伴
边城盛行以歌传情的风俗,求爱者站在高处为心爱的人唱歌,直到唱到对方心动为止。歌声是“爱的信使”,文中中共有五处提到虎耳草,其中有四次伴随着美妙的歌声。
碧溪岨上傩送这唯一的一次歌声,这歌声让翠翠如醉如痴,即便是在虚幻的梦里,她依然能感觉到傩送火热的心。歌声通灵,让略晓情事的翠翠在梦中摘到了悬崖半腰的虎耳草。美妙的歌声是傩送传给翠翠的情,接收到傩送传递来的爱情信息,传递给了象征翠翠的山崖上的那颗“虎耳草”,从此,“虎耳草”被赋予了爱的灵魂,成为了翠翠一颗“爱”之心。
第二次是紧接上文翠翠第二天给祖父讲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那一把虎耳草,就是她的渴望,就是她的爱情,就是她比泉水还纯净的灵魂。当回到现实的世界后,翠翠为那种感情而忐忑不安,是一颗情窦初开的少女在初恋时期的一种心态。当她回味梦中的美好时,她是在犹豫是否还有更爱她的竹雀?是否还在犹豫她还尚小?是否在害怕受伤害?是否是在害怕离开相依为命的年迈爷爷?是否是在害怕自己将来会被抛弃?是否是害怕自己不是真的爱他?……
第三次是文章十五节的末尾。“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傩送自始至终只为翠翠唱过一次歌,但这歌声留给翠翠的美好体验却是独一无二的,以致祖父将那晚傩送唱的歌,再次唱出来时,翠翠内心又为之荡漾了,她希望傩送也像外公一样,能给自己可以依靠的港湾。想起那歌声,她心里就感觉踏实与甜美。由于少女特有的娇羞,她处处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从不表露。实际上却爱得执着、爱得深沉,朴素的情感就像悬岩上的虎耳草,被雨水洗过,没一点杂质。如果说梦境是虚幻的,那么此处翠翠意识的流动应该更真实地反应了她的内心思想。她渴望摘一大把虎耳草,渴望与傩送纯洁的相爱,渴望梦中的歌者就像虎耳草一样抬头就能望到,平淡自然,没有修饰,能贯穿自己生命始终。
虎耳草凄婉的美
翠翠想起从竹林里无意听来的话, 脸红了,半天不说话。老船夫问 “翠翠, 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 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 跑了。翠翠真正地采得了“虎耳草”,翠翠的脸为什么绯红!为什么要跑开去! 是羞涩,是因为爱情而羞涩。她从梦中采摘虎耳草回到了现实,这便迈出了回应傩送爱的第一步,却因此错过了与情郎的见面。使傩送误认为翠翠在躲避他,认为自己在岩上唱了一夜情歌是做傻事。这种梦与现实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傩送在父亲的压力下离家出走,让两个有情人最终天各一方。这一次的擦肩而过,更加深了傩送的误解,傩送误以为翠翠故意躲着他,认为自己在岩上唱了一夜情歌是做了傻子的蠢事,导致与翠翠的心理隔膜更加深厚。那奇异的虎耳草,那温柔明亮的月光,那把主人公的灵魂轻轻浮起的缠绵歌声,从此以后就只能在淡如水的梦中显现。
老船夫死了,渡船被冲走了,崖边古塔倒了,傩送也怀着命中注定之情和失恋的苦痛开始他杳无归期的异乡之行,“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那种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命运是这般不可捉摸,“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人的命运为一种未知的恐惧所笼罩着。现实总是在两人之间布满荆棘,柔弱的虎耳草不足以承受翠翠爱情的重托,两个有情人最终天各一方。
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情的“阴晴圆缺”,通过小小的虎耳草,随着“茶峒”的那条小溪缓缓地流溢而出,幽怨哀婉的悲悯情怀、忧郁多愁的悲剧意蕴,无不令人怅然若失、黯然神伤。面对命运的无常,弱小的翠翠无能为力、痛苦迷惘,只有让生命于自然中随命运跌宕起伏,情窦之花有如风雨中飘摇的虎耳草,刚刚绽放便要经历风雨的考验。但是,“也许明天回来”,会支撑着翠翠会顽强的生活下去,坚守渡船,苦等恋人。绝望之中仍心存希望,失望之后永不放弃,倔强的翠翠以其挺拔向上的姿态,无论风霜雨雪,虎耳草也能茁壮成长。
《边城》读后感(九):预想到的结局 仍然悲伤
之前看过一次 是缩减版 更像是简介 在这次看之前 并不知道之前不是完整版
从不知道翠翠在的地方是这样的美 也不会想到翠翠的名字在那样山水之间叫出来 水灵灵的 带着娇憨之气 下意识把地点定在湘西 山青水碧 民风淳朴
翠翠爷爷看了一辈子渡船 和人客气的过了头 又念着翠翠的将来 心里的事无人商量 无处去说 闷出了事 翠翠自身对这些事情也是无人可说 小女孩的心思 不明晓其中的微妙之处 偏生就出了这两件事
无巧不成书 书中又无许多的巧 酿成悲剧 在碧色山水中 看着翠翠慢慢长大 渡船人渐渐老去 这其中 各种缘由 缘起缘灭 风过鸟啼 宛如白驹过隙 散去
剩下的 是撑着渡船的翠翠 和不知在何方的马路山歌选手
《边城》读后感(十):润物细无声
沈老是20世纪的大家之一。
《边城》以其淳朴的风格,清新的文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大家与非大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家的作品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效用影响读者,深入人心。而非大家却常常给人以极速的快感,正如过山车,来的快,去的也快,最终一场梦似划过心灵,而后再也激不起一丝涟渏。
翠翠、爷爷、两兄弟······各中人物风格迥异,但无疑都带有极其淳朴的风气。翠翠的天真无邪,爷爷的善良热心··········一切本因是美好的,但收尾却以一个雷电交加的夜、一场倾盆的暴雨、爷爷的溘然长逝,翠翠的孤苦无依而收场。
不同的人读这书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爷爷的陡然去逝所引发的我的悲与伤,却是那么真切,那么浓烈。或许,天生,我就有一副不该有的心肠,而今却不觉便有了,于人生便多了几分悲苦的体味,也多了几分旁人无法理解的酸楚~
不过,悲亦悲也,我想,沈老的衷心是,从这悲苦中却见几分真切,因为,这才是人生,而爷爷的归去,也才是人生的真去处~
祖师与沈老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