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重赔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双重赔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2 20:0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重赔偿读后感精选10篇

  《双重赔偿》是一本由(美)詹姆斯·M·凯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重赔偿》读后感(一):第一本可以让我错过站的外文书籍

  我是一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跟朋友在一起讲故事,我一定是那种说了开头,一个简单的经过,马上就结尾的人,用朋友的话是就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幸福的在一起了。因为这是我典型爱情故事的结尾话术。在罗辑思维上面听到这本书的作者很会讲故事,我就迫不及待的买回来。

  说真的我外国人写的书,除了工具类的我可以很迅速的进入状态小说这类的,基本上我看很久都没有状态,只能为了看完而看完,其实挺痛苦的,所以我尽量不碰这类书籍,让惊喜的是这本让我迅速进入状态,以至于那天早上我在地铁上因为她差点过站了。书中对于男主的描述细致:杀人之前细致的谋划,为了不在场证明各种逼真的表演,案发现场遇到任何状况冷静处理以及最后为了爱去自首的勇敢。可以说男主是个矛盾的人,而又完美的融合一致我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每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有些扭曲,可是正是这种扭曲让我喜爱,因为真实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真实的故事是好故事,很样的人会讲好故事,懂得人性的人会讲好故事。

  《双重赔偿》读后感(二):我爱上了杀

  第一次杀他,和他,和他。

  第二次杀她。

  第三次杀杀他。

  杀,杀,杀。

  我的困惑甚于他人。

  我为什么会把他们三个小孩推出门外,让他们在严寒之中苦冻三小时?为什么置他们的苦苦哀求而不顾,能忍心让三个弱小的生命渐失生命之火 ?

  直到其中一个小孩遗产的管理权转移到我的手上,我才犹如迷茫黑夜里看到光明的小鹿,明白了是钱让人发狂。

  我真的在一开始以为像很多其他物质至上的女人一样,我是为了钱才不择手段,为了钱才不顾后果

  可是我从来没想过,我是从来不缺钱的呀!

  后来,遇到她。

  仿佛犹如魔鬼附身,邪恶之手令我再次把这位昔日闺蜜推出大雪之地。

  拖她找医院的路上,磕磕绊绊三个多小时,眼见得她肺炎病发,越来越虚弱,我的心却越发糊涂,我究竟要做什么?

  医院终于到了,抢救半小时无效,她离开了这纯洁世界和邪恶的我。

  这一次,我以为自己需要的是爱,自己得不到,所以要抢别人的。

  因为一年之后,我嫁给了那个她曾经嫁给的男人

  这男人觉得我的道德高尚,以为我雪地救人的红心实在可贵,所以娶了我。

  嫁给他,我有了钱,有了爱,却还是冥冥之中,觉得身上缺少了什么。

  直到遇到买保险的沃尔特。

  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欲望是那样难以启齿:大脑向我发出的指令是,杀掉枕边人,借助这个想发财的男人的手,杀掉那个给我钱花给我爱用的枕边人。

  计划成功

  心灵满足吗?

  我在深夜里看着镜子中涂着血红红唇的人儿问自己。鲜红的性感的睡衣上是一把锋利的刀。

  我看着镜子中的人挥舞着刀,仿佛那是最好的蜜糖,一点点满足这颗嗜血的心。

  门外轻声索索,我放下刀,却没动。

  那是我的继女,她应该看到了什么。

  可是那又怎样?

  今夜我要杀的人不是她。

  是那个卖保险的。

  为什么杀他?我从来没问过自己。

  事实是,杀人之前我自己也从来没想清楚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也许我应该想一想。毕竟已经杀了三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一共五条生命在我的生活里消失。

  一时的快感吗?

  等待折磨吗?

  看生命将死不死的挣扎吗?

  夺取后的成就感吗?

  谁规定了杀人是为了宣泄为了某种变态的欲望和某种不为人知的隐秘的快乐

  我获得了快乐吗?

  我有夺取后的幸福吗?

  我的成就感曾经攻占我的心吗?

  一边想,枪一边举起。

  耳边传来子弹打入人肉的闷响。

  我头也不回地跳进树林,离开。

  丝毫没注意到跟踪我而来的那位我的新近小男友,也没注意到跟踪他而来的我的继女。

  哦,对了,我的这个小男友,也曾是继女的男友。丈夫为被我杀死前,我曾竭力反对他二人在一起。丈夫死后,他向我求爱,我以不做声,算作同意。

  后来看报,买保险的没死。

  警方怀疑后来的我的小男友和继女是杀人凶手。

  我扔掉报纸,打电话订了一张下周四晚上离开的船票。我想可能这个地方需要我离开。

  轮船上。月光让一切秘密无法遁逃。

  我看见了他。那个买保险的。

  我没看见他在咳血。

  也仿佛看见漆黑深夜肮脏船舱里,他冰冷的十指,悄悄穿过我的心脏

  悄悄,却迅速。就像船尾那只跟踪我们的鲨鱼一样,悄悄,却能迅速解决一切。

  我直白地告诉了他这个想法

  他似乎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他再次清楚地说,他会同我一起。

  太好了!

  终于有人要终结我这个笑起来甜蜜悲伤,那样善待他人却干出如此勾当的女人了。

  乘着月光,我走进他的船舱。

  他的咳嗽声传来,我想起船长警戒的眼神,他不知道他在今晚会少了我这个烦恼。他也不知道,他可能也会少了他这个烦恼。

  真奇怪,那块红色方丝绸,去哪儿了?

  ===========

  以上原创微博关注:田心的小暖炉

  看一本书,进一次步,虽慢但稳。

  《双重赔偿》读后感(三):那么,长眠

  华德一开始就嗅出了菲利丝图谋杀夫的端倪。挣扎是有过的,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杀了那个男人。为了双倍的理赔金,也为了那个女人。正如让警察去行凶,消防员去纵火。诈骗保险理赔金对浸淫保险业界已久的华德更是不乏手段。如果说《邮差总按两遍铃》是男女主人公间冲突互动的结果,本书则呈现出这种互动被打破之后的混乱。倪林格的女儿萝拉及其男友尼诺也参与到了这场游戏中,四个人彼此牵连而又面目模糊,不到最后谁也看不清谁。而《邮差》中的月光同是华德和菲利丝世界的月光,在这月光下同样上演着男人和女人的爱与恨,死或生。

  直到故事最后,我仍是对菲利丝几近一无所知

  “我爱上她就像兔子爱响尾蛇。”

  华德这样看待两人的关系

  “你只是被一条非理性眼镜蛇缠上罢了。那个女人—光是想到她,我的血都冻僵了。她只是个病态的个案,是我听过最糟的一个。”

  “那个女人,那个妻子,是个百分之百的疯子。”

  局外人这样评价她。

  “或许是我疯了。可是我心里就是有个东西喜欢死亡。我想,有时候我以为自己是死神,披着红色披风,飞过夜空。我是如此美丽,又如此悲伤,而且急于让全世界快乐起来,将他们从我这儿带到黑夜之中,远离烦恼与所有的不快乐......”

  这是菲利丝想成为的自己。

  “你了解我吗,华德?”

  “不了解。”

  “没人能了解。”

  “但是我们还是会做的。”

  “是的,我们要这么做。”

  “绝不罢手。”

  “绝不罢手。”

  入了这个局,再也罢手不了。如找不到出口的迷宫,走不到尽头的长廊。离起点愈来愈远,终点却丧失了意义

  没有谁能真正了解女人的心思,包括菲利丝自己,也陷在“当局者迷”的困境了吧。

  我触碰她灵魂

  却触碰到虚空。

  谜样的“致命女性(femme fatale)。”

  《双重赔偿》读后感(四):可燃冰的爱情

  对于一个喜欢詹姆斯•M•凯恩的人来说,眼见着评家把他生生推到侦探小说作家堆里去,是一件悲伤的事。你当然可以理解评家需要对作家做各种归类,仿佛作家们是超市上的货品,也完全明白需要给作家和作品贴上标签,好像药剂师在一模一样的瓶子上贴上一模一样的胶纸,写上潦草的字,以区别瓶子里不同的毒药。但是,何必呢?凯恩被贴上标签,如同一个柔糯圆的美臀被盖上屠宰场的蓝色印章。

  以谋杀者的口吻来写故事,自然并非凯恩的发明,其他侦探小说家早这么做过,而且做得很不赖,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罗杰疑案》,早于凯恩的《双重赔偿》十年,早于他的成名作《邮差总按两遍铃》八年——好吧,这不是个竞赛,我的意思是,凯恩和故布疑云的侦探小说不一样,他一开始就没打算隐藏谁杀了人这事儿,也完全没有兴趣让智力超常的偶像侦探抽丝剥茧拨开迷障。事实上,精确设计的谋杀一结束,就有个并不起眼的利益关联方站在杀人者面前,噼里啪啦把案情推测得八九不离十……就算这样,你依然会忍不住一页一页翻下去,直到读完。这不是智力游戏,只是一趟接着一趟充满意外的盘旋伸展,每次你以为即将抵达平台,又会有另外一个转弯通向未知、晕眩的所在

  谋杀者除了谋划之外,还有相当精致技术,当赫夫为了让情人的丈夫亲自签上保单连续去了三次办公室,像一个超级影帝一样精确地走位、说台词,抛出多卡式记账法之类的术语,让倒霉的丈夫心安理得地走入深渊;当他离开家之前,在电话铃盒里放上半张名片,以确保杀人的一个半小时之内有人打电话进来他可以知道(别忘了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没有未接来电之类的玩意儿);当他嘴里衔着烟上火车,以确保有足够多的证人,同时因为脸部扭曲而无人注意到他和死者面孔上的区别……你几乎觉得这一场殚精竭虑的谋杀,细致得像一部教科书,你甚至都在运用看小说的而经验,推测哪一个百密一疏的细节让这场谋杀败露。

  英国人奥威尔所描述过“完美谋杀”,在他看来,凶手往往必须是一个专业阶级的小人物,过着体面的生活,他不是保守党当地支部的主席,就是新教派和禁酒教派领袖。他对女秘书或者对手的妻子怀有非分的恋情,在同自己的良心做了长期而可怕的斗争后不惜犯罪。他的计划极为狡猾,执行相当精密,他觉得通奸被察觉意味着被他的社会阶层抛弃,他确实是犯了谋杀罪,在另一层面,他却是现存秩序最坚定的维护者。“有了这种背景,这桩罪行就可以有戏剧的,甚至悲剧的性质,令人难忘,并且让人对被害者和凶手都充满同情”。照着奥威尔的标准,《双重赔偿》中的谋杀是不上档次的,但唯有一点共通:这起案件中拥有感情深度”。

  赫夫和菲丽丝之间有爱,他为了钱,这是自然的,也为了这个女人。当他第一次靠近她,他就从后脊梁上感受危险,菲丽丝在他身边折起衣服的边角,她身上散发出可以共谋的气味,她让他一眼看穿包藏祸心,但依然执意楚楚可怜。他们是一类动物,安适、凶猛,就像失散的亲人,彼此一个照面,就知道对方是同路人。赫夫突如其来又像蓄谋已久一样强吻了菲丽丝。“她冷冷地盯了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把我拉向她,回吻了我。”这两个吻,是两人在契约书上的盖章,显然,菲丽丝盖得更为冷静和清醒,早已埋伏下了想要打死赫夫的那一枪,或者是一只冰锥或者高尔夫球杆。凶器并不重要

  赫夫是可以逃脱的,他只需要对警察怀疑萝拉杀害了父亲缄口不言——这会是几乎所有谋杀者的选择,爱钱的人基本上都是胆小鬼,虽然他们攫取钱的方式充满胆量——如果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爱上萝拉的话。萝拉是赫夫的意外,清澈如早晨窗台上的花朵。赫夫当然是个精于算计的混蛋,一个天生的罪犯,但即使是混蛋也有可能爱上一个人,无功利的,宁可献身去死的爱情。菲丽丝如果不是跟他合谋,不过是一个通奸对象,他们之间的同类之爱,是一杯上头的烈酒,只是因为一起杀人的缘故,参杂了恐惧。“只要一滴恐惧,就能让爱冻结成恨”,让酒变成毒药。萝拉是逃离恨意的一条崇高的小径,一股从天堂偶然吹向赫夫的风,虽然她自己并不知情。

  和凯恩的成名作《邮差总按两次门铃》相比,《双重赔偿》的节奏更好,技术更精妙,找不到在《邮差》中作者忍不住解释的废话,很难想象这部复杂的小说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得以完成。凯恩除了这两部作品之外,并没有更好维持名声的大作,虽然他又出版了十几部小说。用个多情文青的说法,有时候你得承认,一个作家就是为了一两部杰作而出生世间,他的阅历性情、笔法、对人性了然的程度,都只是为命定由他完成的小说做准备

  赫夫和菲丽丝的爱情,像可燃冰,甚至可以被人捧在手上熊熊燃烧。他们有罪恶的杂质,有丑陋的气泡,他们冷。燃烧过后,留下卑污的印记。这是恶者的天谴,一旦靠近救赎,他们便自绝于之前痴迷追求的一切。对此他们毫无办法

  《双重赔偿》读后感(五):掠食者的挽歌

  尽管如今的评论家们将詹姆斯.M.凯恩归类为黑色小说的鼻祖,但是在成名之初他其实是被视为冷硬派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线条简洁,节奏粗野明快,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魔力,文字中理性与情感的撞击让人领略到人性之复杂,冷酷的笔触将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暴露于众,但他又从不归附道德准则之下,看似肆意妄为实则冷眼旁观,一如他在《双重赔偿》中的所作所为。

  《双重赔偿》这部小说的背景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这个城市的西北郊区就是大名鼎鼎的造梦工厂--好莱坞,每天都制作和上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人间故事。因此,当《双重赔偿》以一个近似电影开场模式展开时,一点都不会有令人突兀之感。精明能干的保险业务员赫夫为了拓展业绩,进入石油商人纳德林尔的豪宅,接触到年轻美艳的纳德林尔夫人菲丽丝,利令智昏的赫夫为了得到钱和菲丽丝,策划并实施了冷血的谋杀,并试图与共谋者菲丽丝双宿双栖,但是一见钟情的邂逅没有为他带来丝毫业绩,反是将他拖入黑暗的深渊。这对冷血鸳鸯并没有获得自己试图得到的一切,冷酷的现实反到促使彼此走向末路,或许,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影射下之繁华都市本来就是发生不可思议故事的最佳场所。

  事实上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到《双重赔偿》时都会产生一丝疑惑,因为这部小说与之前发生在纽约的一桩谋杀亲夫案实在太过相象,而在此之前,詹姆斯.M.凯恩早已借这桩真实案例的桥段创作过一本令他名声大噪的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但是在耐心的阅读完毕以后,他们会发现,《双重赔偿》这部创作于1936年的小说做为《邮差总按两次铃》的姐妹篇,其实是对于《邮差总按两次铃》中未及诠释部分的再次延伸,或者说企图更深层次去解析并展示有关人性的故事,而且在细节上更胜前作。或许是小说蕴涵太多黑色元素,故事的结局带来的不是惩恶扬善的快感,而是一丝冰冷入骨的伤感。

  记者出身的詹姆斯.M.凯恩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去描述场景极其相关,而是是以写实主义的直接风格直切主题,笔锋简明扼要力道十足,遵循小说人物特质本色书写,对于情节的延伸近似报道新闻般贴身持续关注,哪怕笔下人物往往步入自我毁灭。确实,他不需要在卖弄花哨的文字技巧,只需要让你看见人性中最丑陋也最真实的一面即可。简单的文字往往直指核心,同时也不需要躲避世俗道德的种种批判与禁忌,故事的发生无非是人性冲动以及试图从中获得满足,理智与情感在这里形成巨大的反差。你甚至可以体会到詹姆斯.M.凯恩在创作之时其实是站在了争议的对立面,他冷酷无情的捕捉赫夫的所有心态,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客观存在,通过赫夫的心理与语言,直言无隐的告诉读者:他就是罪犯,为了金钱与女人。犯罪动机与犯罪事实的直观描写无疑颠覆了当时略显保守的世俗观念--在此之前,所有的犯罪小说都对此避而不谈。然而还这还不是小说的全部,当谋杀成功,冷血鸳鸯并没有得到自己以为的幸福,而是陷进另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由爱转恨的理由也是那么直接,那就是独占全部。当恐惧与贪婪逐渐占据上风后,杀人灭口成了最实际也是最合理的判断,但是他们始终是人,还没有完全抛弃人性中残存的情感因素,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说《双重赔偿》尽管是30年代的故事,却书写了人性永恒的真实。

  条理清晰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本能在无所约束下的放纵,詹姆斯.M.凯恩简约的笔触在描写人物内心混乱复杂而又不乏微妙的的情感时,也关注到利益所产生的尖锐对立,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宝贵在小说的前半截里不值一提。然而,人类对于美好总是充满期待,因此,当石油商人的女儿萝拉出现以后,面对已经冻结并失去的爱,空虚的灵魂试图在得到救赎,情欲、物欲在真爱的面前看似脆弱无比。确实,到了真正危险与无助的时刻,人与野兽几乎没区别,本能反应正体现出深邃人性的善变,没人能够真正了解和把握。因此,当赫夫的形象逆转成为半人半魔的混合体并企图通过自白阐述真情时,一如希区柯克的《后窗》,窥探所有人性隐秘深处,小说的延伸与逆转被詹姆斯.M.凯恩再次赋予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境,这多少也带有讥讽梦想与现实两者之间的距离永远无法测量。因此,尽管加州阳光迷人,却无法给人温暖的感觉,当情感被拖入深渊时,亦无法在心灵上生出一丝遗憾,因为这就是真实。

  因此,在我看来,《双重赔偿》实则是一曲掠食者的挽歌。

  刊4月25日上海时代报

  《双重赔偿》读后感(六):我爱上了她

  我爱上了她。

  她才十九岁,不到二十岁,正妙龄,有同样风华正茂的男友。

  而我已三十五岁,不尴不尬地干着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

  然而,我却在她说她怀疑她的继母菲利斯杀死了她的生母的那之后,爱上了她。

  我是从在实施同她的继母商定好的谋杀她的生父的计划中,偶然认识她的。

  我是说,我早就知道她的存在,而我没曾想真正“遇到”她:送她到父母反对交往的男朋友的约会地点,为她的男友做学生贷款,亲手勒死她的父亲时,我都没多想起她一次。

  而我却爱上了她,在我亲手将她的生父勒死,她的男友辗转求爱于她的继母,她在向我倾诉对继母使生母肺炎而致死之后,我真的爱上了她。

  爱上了坐在车上,同她不说话,也觉得很舒服的感觉。

  爱上了一同看月亮,吃简单的饭的幸福。

  爱她让我变年轻了吗?爱她是我在赎罪吗?爱她是我对她的补偿吗?

  这些我还没来得及想明白,就要再次去杀人了。

  对,这一次,要杀的,是她的继母。这一次没有悔恨,没有不安,为了她,要杀了她名义上的母亲,因为这恶毒的女人曾借了我的手,杀了她的生父,而为了夺走她爱的男友。

  怎样的爱情啊,让人又动了杀机。

  然而,我失败了。

  中枪的刹那我忽然明白了是她的继母意识到了这次会面我的动机不纯,抢先下了手。

  我认了,倒在方向盘的那一刻,我想,至少我为心爱的人儿做了一件让她感觉贴心的事。

  我以为我会死。但我却在乙醚的疼痛中渐渐恢复意识。

  看报纸报道,好像是她和她的男友要枪杀我。乙醚让我混沌,她也让我看不清。

  她为我担上被审讯的不幸???

  不行!!!我要坦白自己的罪行!!!

  现在,我躺在逃脱 后的轮船上,肺部的出血让我丝毫不庆幸自己能逃离责罚。

  不,不是肺部的出血让我不庆幸。

  而是她可能不知道我是真的爱她这一事实,一想到就让我觉得连幸运地活着都不值得庆幸。

  可是,我唯一的庆幸是,听到她和她男友结婚的消息。

  爱一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又是为了什么啊?月亮在海上升起,我心就此沉沦。

  ==========

  以上原创,微博关注:田心的小暖炉

  走走看看,慢慢进步。

  《双重赔偿》读后感(七):都2016了,不会讲故事你还怎么混?

  都2016了,不会讲故事你还怎么混?

  文/小燚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一年,也是自媒体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迅速崛起的自媒体大咖们在狂暴吸粉的同时,各自探索出专属的盈利模式。

  小燚最为欣赏的就是大咖们的软文,为免广告嫌疑,这里就不点名了,相信关注自媒体的朋友都看过类似文章

  他们通常是以一个热门话题或是吸人眼球的故事开头,看到文章最后,突然话锋一转,赤裸裸冒出一个品牌广告。读者大呼神奇的同时,非但没有排斥广告,反而被作者的机智所折服。更有铁杆粉丝会通过开头来猜文章最后会推什么广告。

  这就是会讲故事的魅力。

  今天小燚想与你聊本书,其作者被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称之为讲故事的天才。他是詹姆斯·M·凯恩,今天小燚分享的正是他的悬疑小说代表作——《双重赔偿》。

  说起悬疑小说,多数朋友想到的是稀奇古怪的案件,高深莫测的罪犯,一个抽丝剥茧的侦探,身边再有个拖油瓶的队友,最后发现真正的凶手是意料之外的人。

  但《双重赔偿》是以凶手为第一人称讲述的小说,作者开篇即把很多同类小说最后才揭穿的谜底一开始就展开给你看。

  你会奇怪,知道了答案的故事还会精彩吗?

  那就考验作者讲故事的功底了。

  《双重赔偿》的人物关系不算复杂,保险员赫夫爱上了商人的太太菲丽丝,被爱冲昏了头脑的他,利用自己的保险经验,通过一系列精密谋划,谋杀了菲丽丝的丈夫,骗取双倍的保险费。但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想象,随着新状况的不断出现,赫夫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控任何事。

  小燚尤为欣赏的是作者通过人物而设下的重重悬念及转折:赫夫的一次工作到访却遇到了爱情,接下来他做了自己都难以相信的事,他时而清醒时而麻痹,他为了谋杀的细节反复排练,并预先想到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

  但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披着保险员外衣的高智商罪犯。因为赫夫也会挣扎,也会有疏漏,也会因为想到自己的作为就后悔万分。

  这是一个很接地气儿,很真实的主人公。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双重赔偿》之所以精彩,表面看是环环相扣的情节,实则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就要回到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M·凯恩。他的写作生涯是从记者开始的,从报纸的记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记者,他还曾担任鼎鼎大名的《纽约客》的执行主编,之后一度在好莱坞担任编剧。正是记者的身份让他对人性的关注更加敏锐,也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

  《双重赔偿》是一部神奇的悬疑小说,它只有六万字的篇幅,却为你完美展现了一幅关乎爱恨情仇的人性画面。而你仅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体会这一切。

  这是一个人与人快速连接又转身告别的社交年代。

  会讲故事也许不能马上帮你带来财富,但可以让更多人记住你。如果你故事讲得好,就会有人愿意为你的故事买单。当然,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故事背后那个构建一切的你。

  2016年,不会讲故事,你不会死。

  但是,会讲故事的人,一定能更好地活。

  ————END————

  微信原创公众号【燚见】(xiaoyizhijian),每周五推荐一个美好(好书&电影&美食&音乐)。

  《双重赔偿》读后感(八):这其实是一部教导小说

  读完这部小说,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不要犯下无法弥补的过错。

  赫夫为了女人杀人,结果刚杀完人,两人的关系便立马分崩离析,被发现的恐惧,相互出卖的可能性,让爱的激情瞬间冷却,让这桩谋杀案看起来愚蠢透顶。

  但是,在计划谋杀和实施谋杀时,赫夫的精明、冷静和凶残叫人惊骇,仿佛职业杀手,根本不在乎结果。结尾若不是为了无辜的女孩,他也还是可以瞒过所有人,让这桩谋杀案看起来还是比较完美。

  即使最后也没人发现,杀人后的恐惧还是实在的,杀人后最亲密的合谋者变成最大的威胁也是实在的,这难道不是一开始就可以预见的吗?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去谋人性命?

  是犯罪型人格非得实施一次谋杀才能熄灭无法遏制的冲动,还是人类的愚蠢和短视总会导致自我毁灭?侥幸心理在文明道德法则面前如此具有诱惑力?

  《双重赔偿》读后感(九):双重赔偿 两种感受

  书的封皮上印着《星期六文学评论》对这本小说的一个评论“读凯恩的作品,没人会舍得半途放下”。我觉得评论的很精准,因为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种感受-精彩。

  周五晚上10点多钟开始翻第一页,一直坚持到第二个凌晨1点坚持把这本书看完,中途不愿意休息。平常推理小说最大的那个谜底“到底谁是凶手”在这本书根本不存在,读者上来就会知道,而且知道凶手是如何进行策划这起谋杀的。作者用才能体现了小说的魅力,情节快速,没有废话,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你忍不住看主人公下一步的计划和命运变化,情节的发展一直在一种快速的状态下变化,是非常好的悬疑类电影剧本底稿。

  但很可惜,我周四的晚上刚刚重温了《白夜行》的最后几十页的内容,让我忍不住将两本书的风格进行了对比,这让我突然有了对这本书的第二种感受-遗憾。

  读完《白夜行》,会有一种不胜唏嘘的感觉,会忽略掉具体的“作案”情节,而忍不住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会去想雪穗和亮司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该如何评价他们。因为在精彩设置的悬疑背后,主人公褪去了单纯的“罪犯”形象,是一个更立体和矛盾的人。

  很可惜,我觉得《双重赔偿》里面这方面的刻画比较单薄,会有一些人物关系的处理的简单和作案动机的不足。菲丽丝作为一个护士,为什么做出那样的事情,赫夫本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保险业务员,为什么要突然要策划骗保谋杀。简单的几次见面,赫夫这样一个心机深沉的中年男子,为什么会突然爱上小十几岁,心思单纯的萝拉?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是关键,可惜我没有从书中搜寻到相关的信息。

  感谢凯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仍能在几十年后,让我度过一个丰富的周末夜晚。

  《双重赔偿》读后感(十):爱从一滴恐惧变成憎恨

  读完《邮差总按两遍铃》后,继续读了《双重赔偿》。

  人物心理描写更多了,对话语言形式依旧如此言简意赅。

  主角沃夫的“爱”更加纠缠复杂了。对菲莉斯的爱转为恨,把爱延申到了菲利斯的继女罗拉身上。

  人是向往光明了,渴望温暖与真情。罗拉具备这点,有着自己的信念,有着自己的想法,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真性而美好。沃夫被这个小女孩吸引了,面对自己谋杀了罗拉父亲的自己,他悔恨又默默的在心里爱着她,且急切希望她幸福。

  沃夫对于菲利斯的感情是复杂的,最开始不可控制的被她吸引,看到她一眼就知道她在想什么,一直到为了她而杀害她的丈夫。他们成功了,却遇到了麻烦。沃夫精打细算每一步,甚至直到认清菲利斯的真面目,他被骗了,当他认识到的时候,心底里“我要杀了菲利斯”的潜意识想法终于浮出水面,但是,菲利斯却抢先了一步。

  菲利斯在文中是个只为了自己心灵扭曲的人物,觉得认为死亡是对别人很好的事情,她觉得这是对她丈夫好的事情。谋杀丈夫后,继续杀害沃夫,却没有成功。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件改编了,暴露了种种人性的丑恶与兽行。却被凯恩化为了一个人性爱情的悲剧故事,双双飞蛾扑火的结局。

  人物设计和前者《邮差》是差不多类型的,那么为什么非要谋杀才能获得真正的主角认为是幸福的生活呢?在那时的社会中,金钱那么重要吗?

  站在现在的21世纪角度来看,如果爱,请深爱,不要被欲望、金钱所迷惑,人所想要的与现实生活碰撞,不得不自律,这才是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自律,那还是人么?

  且爱且珍惜,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