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细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10篇

  《历史细节》是一本由杜君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一):人创造历史 or 历史造就人

  历史相关的书一直很少看,大多都是听听野史,看看史剧。当然主要是因为本来我看书本来就不多,也就最近抓紧啃了点,再加上一直以来记性就差,历史海洋信息实在太大,跳进去会有被淹没的感觉。但总不能因为怕水就不去学游泳吧。于是还是选择了看这本《历史的细节》。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八月份读书会即将分享这本书,凡是读书会的书都是要看的,因为届时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分享不同见解,这是读书所带来的一大乐趣

  撇开分享的乐趣,这本书的视角也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关键字就是那个“细节”。以前提人类文明这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大多都是基于人的主线,所有的历史都似乎发生在人的周围,或者说我看到的历史都是发生在那些人的周围。而杜君立先生却找到了另一个亮点,物!当然这个独特的视角不是他发明的,是借鉴自美国贾德•戴蒙著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有如给予了死物永恒生命,让她们创造了那一段段辉煌的历史。通过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死气沉沉的一对史料。当我们看过流水账后就好像了解了历史的全部。然而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只能说是历史的一小部分。那些史料可以说都是一家之言,再客观的描写都会多多少少加入些执笔之人主观的偏好进去。然而就算是读者能参透其中的真相,那也只是被记录的那一小段。每一秒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情,因果轮回,你无法证明这些事情与现世没有关联,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影响几千年后的世界。所以我们才会有历史学,和那么多人去研究。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历史都会有新的观点,可能有些片面,但这就是多世界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

  这本书的主要关注的是物,而且并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重要发明,诸如火、四大发明之类的。可以说都是些不经意的发明,马镫、轮子和机器。马镫这个词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还一度和马鞍混淆。原以为马镫只是帮助上马,但没想到更大的作用是支撑骑乘史的双脚,也就是因为这简单的发明却改变了全人类的历史。至于这三个简单的东西如何改变了历史,书中自会分别道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虽然都是人发明创造的,但最终她改变了人和历史,而且是在超越了人的期望,或者从另一角度说是失去人的控制状态下进行的。从中不得不进入一个深思,我们人类到底是一个如何的存在

  人类文明存在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一万年,现今的人们似乎已经默认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人,虽然好像还有一个“天”的存在,但人定胜天勇气却日益暴涨。但通过这本书的视角,我们发现平时不注意的死物却承担了重要甚至于是超过人类的作用。几乎大多的发明者都不曾在其有生之年因其发明受到什么大的恩惠,更没有想到这发明会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最关键的一个疑惑就是,虽然都是人发明的,但都出于被逼的状态,或者被生存所逼,或者被欲望所逼,都不是人主观能动的创造,却更像历史车轮的带动作用。所有的改变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许不在今天,也许不是因为他,但这个历史总会发生。就算是完全出于人的主观用意,但在结果上又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就像书中提到的骑士精神,同样的促因在东西方就演变成骑士和游侠二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同为东方又变成游侠和武士。如果真要解释这种现象,能像到的一个逻辑来解释就是影响历史的因素是个十分巨大的范畴,而人在其中并不一定是主角,而且很有可能作用很小。与其说人创造了历史,还不如说成历史造就了人。历史很多的潜在发展规律人类还没有发现,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能看到的有限的虚相,而本质的历史真相谁都不知道。而且现在还有一个很残酷现实摆在我们眼前,就是机器!的确是人创造了机器,但同时机器也改变了人,而且有充分的论据已经显示人已经变成了机器,也许不久的将来机器就会变成“人”了。很多科幻片都有这种预言的世界描述,而且坦率的说我认为从机器的环境适应性来说她更适合这个星球这个世界。在过去的四十五亿年的历史中,历史选择了不同的生物,而在一个零头的近二百五十万年历史发现了一个叫“人”的生物很有意思,又在一个零头近一万年选择了有文明的人类客串下一小段历史桥段的主角,那下一个一万年,一亿年呢?

  看书最有乐趣的就是产生思考,不管是思考高深问题还是家长里短,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一种成长。当老态龙钟的时候来看这段历史,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创造了历史,而是书改变了历史。

  最后不得不向杜君立先生致敬!虽然书有点厚,有点啰嗦,章节间缺少些整体规划,这也许和杜先生是专业博文作家有关,但其中的数据信息之多宛如一部世界简史,养料充足看的很带劲。而且如果真如杜先生自己所言其只有中学文化,那我等之辈只能自惭形秽,岂有不致敬之理。

  2013-8-1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二):一本书的诞生

  转眼间,《历史的细节》已经出来一个多月了。样书刚送到作者杜君立先生手里,杜先生跟我商量,可否写一篇编辑手记,一来可以兹纪念;另一方面,也可让更多人知道本书的来之不易,以及它未能在现书里显现的一些东西。我欣然领命——的确,一本书的产生,耗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必不会是那么平淡无奇的——却无奈俗事缠身,直到现在,实在是有负所托。所幸,这书卖得不错,在微博上还有如新周刊、鄢烈山、许纪霖、土家野夫、赫连勃勃大王、薛蛮子、高会民等名博的推荐,数次加印,不致默默无闻而早夭,我也就能略尽绵力,提供几件相关的琐事,让读者能更多地了解这本书。

  它经过了几家出版社,最终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带着思想取向的书;对我来说,很肯定它是“右倾”的。对西方文明的赞赏、对民主自由价值的认同、对民族主义和对专制主义的厌恶、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怀疑,等等,都暴露了它的“本性”。也许由于这些,这本书不“适合”在某些出版社出。在业界,上海三联是有“胆大”之名的,所以这本书能与读者见面,很是感谢这种大胆

  它经过各种删减才得以面世。

  作为一名编辑,我接受的第一个培训,是被教导要有政治觉悟。这决定了带思想性的书的命运,它们需要接受必要的“手术”。我对作者感到抱歉,因为我动的刀最多。杜先生的语言或许过于犀利,对他不喜的历史、文化,自然地会带着讽刺意味;我政治觉悟过高,删掉了许多特别的表述,尤其是对领袖、社会主义、“革命”等,以及一个杜先生自制的编年史。

  另外,原来作者还配有大量图片,我觉得过于教科书化,也只保留了三幅。作者希望他的书有趣味性,而我相信,读者更关注思想的有趣。

  好在书上留有作者的联系方式,那些特别犀利的东西和各种图片,读者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

  本书只是上册,作者还有下部,甚至更多以飨读者。

  洋洋数十万字,挤压在一本书里,太过于笨重,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另一方面,其实每一个历史的细节——不管是马镫、轮子、机器,还是弓箭、战争大海——都可以单独成章。所以,就请喜欢本书的读者静候其临。也希望下次可以将本书不能收入文字,更多地囊括其中。

  作者是屌丝和高富帅的矛盾结合体。

  作者自认草根,但又有“才子”之名;自称业余写作者,不是专家学者作品却是宏博渊厚、广猎百家,思想见解高蹈超时,行文出语机锋凌厉,自有一家风范。这种“矛盾”,在当今中国,并不少见,也算是独特文化。

  这本书,不是娱乐性质,亦非功能性读物。

  这本书不是关于秘闻野史的娱乐书,也不是从历史中学到某种方法应对现实生活的指南,而是一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录。任何寻求稗官野史以满足猎奇心,或学到权谋、计策以更“聪明”的企图,恐怕都会落空。它只是一个人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看法,公开地表达了,然后看看这世界上有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用作者的原话就是:“这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本草根阅读奉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

  作者写作这本书,犹如建屋筑巢:他不愿住的房如别人一样,于是便自己动手,随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的想象,四处搜集材料,一砖一瓦地垒出来。遇到金玉良材,也顺着那“拿来主义”,拿来便用,于是古今中外,多少经典话语,屡现书中。

  所以,如果非要说作用,那可能是本书(以及后续其他)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的不同角度,同时,也顺便介绍了很多人类历史上天才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让这个被一面之词笼罩的社会开始透漏一线光明

  一本书的诞生,是作者跟编辑——各种各样的编辑,甚至作为现在出书主力的出版公司老板,很大程度上也是编辑——或通力合作,或斗智斗勇的结果;它同时也是一个市场规律、良心原则、政治规矩三方力量平衡技巧游戏。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诞生后的生命力,而这,要看读者通过阅读、购买、传播给它注入多少了。

  诗人臧克家曾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的诗句来纪念那位伟人,这样的说法于我,更适用于书:有的书大卖热销,它早已死去;有的书少人问津,它却是鲜活的。如果这本鲜活的《历史的细节》能得读者厚爱,能够畅销以致传播深远,那更是社会之幸。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三):三觀毀盡還復來,老杜當謝互聯網

  “活體字典立地書櫥…百度谷歌時代還要博覽通識?愛因斯坦不記工具書知識。可信息點越多嬗變可能越大。新創意來自舊元素的幽媾,大歷史來自小細節的鋪展。國朝一貫史論重於史料,大行不顧細謹,宏大敘事壓倒個體訴求。在杜兄選擇性梳理的細節中,反芻偶然必然,隨機論決定論,工具理性價值理性,不亦樂乎?”——4月6日 17:05來自新浪微博

  這份濃縮版書評,是《歷史的細節》面世之初先睹為快的我倉促寫下的,連標點都被迫用了半角的。如此泛泛而談的概念堆砌,其一固然是微博140字限定,其二則顯然是還沒有看完全卷,其三依然深陷於邏各斯中心主義綜合癥的泥沼——諷刺在於,這恰恰是該書所力求避免的窠臼。

  在今年愚人節的前一日下午,本人有幸出席了該書的全球非官方啟封式,而明天一早就要去參加一場像模像樣的書評會,所以這份像模像樣的書評在天亮之前是必須要攢出來的。文債如山,債多不愁?。一個多月以來,該書在沒有出版社大力推廣的前提下低開高走,頗邀時賞,更收穫了各風格各角度的書評,鞭辟入裡,洞隱燭微,蔚為壯觀,“眾人之述備矣”。想來想去,還是稍稍離開文本本體,站在熱鬧的邊上,草蛇灰線地串綴一些註腳略作補白吧。

  如果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那什麽算是歷史的細節呢?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史,本指太廟祝史、官府文書,其輩專擅虛張聲勢,史就是太忽悠,不靠譜。黃土文明迷戀慎終追遠,史官不過是帝王們流芳千古的傳記作家,而自太史簡、董狐以至孔子、司馬遷,天朝史家們爲了讓自己也流芳千古,硬生生留下了一枚枚秉筆直書的業界良心。

  可是,歷史太長,史料太雜,史論太硬,大部頭史書歷來不好看,除了毛太陽那樣活學活用的歷史控,誰也不會棄詩詞歌賦而奔史書打發閒暇,更休提本朝官方史書。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君子不器,士要弘道,要修齊治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黃仁宇在美國寫出《萬曆十五年》中指出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可直到晚晴洋務運動的時代,還提出了“中體西用”的口號,同在儒家文化圈的日韓也有“和魂洋才”和“東道西器”的表述。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鐵口直斷:在大處,日本人沒有獨創的哲學、文學、音樂、圖畫與科學,所以也就沒有遠見與高深的思想。在小事情上,他們卻心細如發,捉老鼠也用捉大象的力量與心計,小事情與小算盤做得周到詳密,使他們像猴子拿蝨子似的,拿到一個便滿心歡喜。因此,他們忘了大事

  大事,文章千古事,終其一生有多少大事大文章值得我們正襟危坐,深思熟慮,謹言慎行?

  《百科全書》誕生於歐洲思想啓蒙時期,《西方的沒落》誕生於一戰老歐洲的崩潰中,《歷史的終結》誕生於二戰後意識形態柏林牆瓦解的後冷戰初期,《文明的衝突》誕生於民族主義的新地緣政治時期,《野火集》誕生於台灣中產階級民*主運動風起時代,《世界是平的》誕生於信息革命背景下的全球化蜜月期……

  古今中外每一個革故鼎新的初期,全世界從草根到精英都一個德性:慎終追遠,回到老祖宗那裡去,然後打著老祖宗的旗號重新出發。文藝復興如此,《孔子改制考》如此,歷史劇資政更如此。大部份人看傳統文化復興的熱鬧,少數人關注新銳思想的醞釀。

  當年參與發起人文精神大討論的劉軍寧有點樂觀過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文藝復興前夜的熱身動作,從對古典的著迷,到個人自主意識在一部分人中的初步覺醒、再到文藝的民間化,而且躁動熱切的個人無處不在。由於傳媒科技的發展與普及,一個自我解放的時代正在到來。伴隨著互聯網而興起的個體傳播,將是中國新人文復興運動的新景觀……毋庸置疑,中國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過文藝復興才能重建文化自信。

  歷史如山,遠清近迷。旅美學者李劼在《解析後現代的概念遊戲和詞語迷霧》中直言,於全球化大潮裹挾下,以解構著稱于世的後現代叙事罔顧史實,泯滅良心良知,鮮少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在淘空歷史縱深感的同時,也容易滑向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的深淵。

  布羅代爾《腓力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作為法國年鑒學派的典型代表作,融合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各門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為一體。歷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會史,是“總體史”。費弗爾的《為歷史而戰》體現得更為直接:重理論、重解釋、重綜合。

  老杜不放任《槍炮、細菌和鋼鐵》專美於前,大膽借鑒西方史學筆法的嘗試,《歷史的細節》幾乎完全可以拆成《马镫如何改變了歷史》、《車輪如何影響了世界》、《钟表如何重塑了時間》等等一本本提升小資智商優越感的暢銷書。

  野史其面孔,正史其風骨。書中處處可見老杜引而不發,極力保持敘事的平靜,只用引文表明作者立場,重隨機演變不重決定規律,重經濟基礎不重上層建築,重史料真偽不重史論是非。《歷史的細節》這一點倒是避開了法國知識份子的激進啟蒙傳統。朱學勤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中這樣定義自由主義:它首先是一種學理, 然後是一種現實要求。它的哲學觀是經驗主義, 與先驗主義相對而立﹔它的歷史觀是試錯演進理論,與各種形式的歷史決定論相對而立﹔它的變革觀是漸進主義的擴展演化,與激進主義的人為建構相對而立……

  如果丘處機沒有經過牛家莊,中國就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如果拿破崙沒有痔瘡困擾,法國就是日不落帝國。工科生請自行參考《生活大爆炸》主題歌。據說老杜中意的封面設計原本素面朝天,這隻雙翅紋了世界地圖的蝴蝶,是不甘心的出版社美編執意強加的。它是莊子夢見的那一隻,是梁祝化身的其中一隻,也是北美颶風的罪魁禍首。

  對於杜君立及其《歷史的細節》,互聯網就是一隻不可或缺的蝴蝶。

  老杜一直感激互聯網填平了信息鴻溝,進而抹煞了身份界限和信息霸權,讓他這個“關中西府下中農出身,中學文化的業余寫作者”如虎添翼,如魚得水,從2009年開始迅速進化成一位聲名鵲起的“信息整合者”,專注於社會時評、思想解構、文化批判和歷史隨筆,資料詳實,觀點犀利,氣度厚重,掉個書袋的話就是“體大思精,調雄格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大不易。以網為馬,跑馬圈地,占有無量信息,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負累。典故沿革名言警句看多了,想透了,它們就會爭先恐後地冒出來,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的。老杜也承認有時掉書袋太多,這種苗頭值得自誡,而對於掉書袋更嚴重的許知遠卻充滿敬意,“他畢竟還能不斷提出自己的一系列觀點”。

  老杜在新浪微博的自我介紹層一度固定為“信息整合者”,這絕非一種知識份子下意識的謙遜,《歷史的細節》基本上就是他在籌備另一本大部頭期間的資料壓縮包。“信息整合是有意義的,好比教師雖然比不上科學家,當對知識的傳播仍是有價值的。”

  最近老杜在微博上不遺餘力地推書,“以至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這當然遠不是他待人接物的一貫作風,甚至還是他以前不無抵觸的東西。爲什麽?或許是這本書在當下出版生態下歷經數年突出重圍,驚喜太過突然,種種情之所至,無異於他對愛女的一片呵護自矜之心。在我看來,雖然他更在乎網絡傳播,雖然此前也不是沒出過書,但該書的出版和熱銷,仍然不失時機地帶給了他一種前所未有的回報和自信。要知道年屆不惑的他數年前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辭職閉關蝸居年餘,從業餘寫作轉型專業寫作,其間秘辛可想而知。他表示“很快就會回歸到以前的生活中去”,“不管剛下的雞蛋再大再圓再多,母雞要是一直叫個不停也會招人煩的啊”。

  看在東鱗西爪至此好不容易有個結尾的份兒上,但求不被一口詮釋成“過度詮釋”就好。集句打油一首:

  弓背霞明劍照霜,漫捲詩書喜欲狂。

  上窮碧落下黃泉,於無聲處驚雷響。

  一念執著輕亦重,陋室當年笏滿床。

  三觀毀盡還復來,老杜當謝互聯網。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四):被细节颠覆的历史——评杜君立新作《历史的细节》

  被细节颠覆的历史

  ——评杜君立新作《历史的细节》

  陶 林

  对一粒沙的漠视,导致一个古老帝国的覆灭。这个不是一个关于蝴蝶效应的比喻,而是一个发生在历史进程中的事实。有关于这个历史事实的奥秘,就蕴藏在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一书中。

  因为对沙粒的漠视,帝国上下,特别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事。帝国的首脑只关心社稷,宫阙,斧钺,九鼎以及万里长城等等。一粒沙,等同于一介草民那样,只要不迷了君王的眼,他们向来视而不见。佛家有云“一沙一世界”——那种大智慧,君王既不关心也不热心。

  然而,小小的一粒沙中,真的包含着帝国兴衰的致命奥秘。在《历史的细节》中,杜君立先生以惯有的晓畅的文笔,细细陈述了一粒沙是如何屡次击败古老帝国的往事:因为忽略沙,就忽略了可以把沙子融化,炼成玻璃。没有玻璃,就不可能发明的钟表、望远镜、温度计、透明烧杯、试管……缺少这些小小的器具,现代科技就无法在实验室里孕育而出。

  古老的中华帝国,号称领先世界若干年,面对着举着望远镜、架着大炮的入侵者,便毫无招架之力。天朝上国的历史,瞬间变成了一种笑谈。不过,这种悲剧,绝非只发生过一次。多年之后,这个老大帝国归复于闭关锁国的原态,视沙土般的公民为砖石与螺丝钉。同样的那一波敌人,又在沙子提炼出了晶体硅,用半导体的革命引领了全球的第三次浪潮。帝国又一次的门户开放,它闭门造车出来的“历史”,又被颠覆得干干净净——于是悲剧变成了喜剧……

  多年以来,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观,是相当空泛的,既无物,也无人。我们向来认为,历史是一个由客观规律建成的楼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历史越爬越好,人也越爬越精神,爬到一个叫做大同世界的地方,所有人便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作为一种虚构,这种简单的历史图景貌似真理的味道十足,却是纸糊出来的,非常容易被诸如一粒沙般的细节所颠覆。

  杜君立的作品《历史的细节》所陈述的,就是一粒沙打败无数个真理帝国的若干细节。这部书的副标题,是“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作者以惯有的晓畅的文笔,采取的很“草根”的入场方式谈论历史,从马匹,车轮以及器械的这样日常之物,揭示历史的巨变。

  在马匹左右的世界里,人驱动着纯自然的力量,达成历史变异的主导。杜君立饶有兴致为读者揭示了一个养马的部落征服中国,造就两千年历史面貌的过程,也展示了强盛的罗马帝国崩溃在马蹄之下,而现代文明的人文精神又是如何借助骑士们的躯体翻身上马背,一路驰骋而来的。

  如果说马匹是世界最原始的发动机,轮子则是世界最资深的动力传输械,作者所描写的轮子其实与马匹是同时进化的。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杜君立提出了他的一个奇怪悖论:轮子所传输的动力在西方文明越来越强大,而在东方文明却越来越孱弱。前者的轮子,把人类解放了出来,从马匹到牛、驴子,自行车,蒸汽机、内燃机,越来越自由;而后者,从马匹身上解下来,最终,还是套在了人的肩膀上。

  彻底改变世界面貌和命运的,还是无往不利的工业机器。和马匹以及原始时代的轮子不一样,现代机器完全来自沙粒中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写着上帝的种种基础的奥秘。沙粒中具有的各种矿物质,沙粒中蕴含的煤炭和石油,连同沙粒本身的巨大能量,一股脑地被现代科技给呼唤出来了。

  古老的帝国,崛起于战车和马匹,却不得不败落于微不足道的沙粒。杜君立立足于对海量资料的翔实掌控与陈列,让人信服并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历史在“器道”中的变异,真正领略到“细节决定命运”的况味。

  这是一个何其“小器”的世界啊:在浩淼的宇宙一角,银河系的边缘,一颗普通恒星系里,一颗沙粒般大小的行星上,什么终极真理、千年帝国与伟大主宰者,显得既可怜又可笑。历史从来没有那么宏大,也没有那么复杂。如杜君立所示,不外是一个“器道”越发精良,而“人道”越发开明的过程。说来说去,其核心,还在于人本身。每个人都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星球上,很不容易地生活着。唯有人们在这枚诺亚孤舟中平等、和平与互助地相处,才是历史归属。无论信不信,必然要如此,不然人类就得完蛋,大家一股脑同归于尽。

  天地万物莫精于人。人是这颗星球最精良、最优美的“器”。万器的归宗,也不过为人谋善。帝国眼里没有沙子,也没有沙土般廉价的臣民,然后帝国总忘了,它也是人之所创,帝王也不过是人之所举。其身量不过如马镫、轮子和机器一样,人能创之,也能弃之,这才是恒古不变之理。所以从各种“小器”到每一个人,无论你自觉是沙土还是金粒,很可能你的一个微小举动就能轻而易举地颠覆历史。在信息化时代,只要诸如足够的智慧,沙子一样可以做出金粒的身价。这就是上帝恩赐的大平等……

  读罢杜君立先生的《历史的细节》,我能联想到的便是这么多。至于广大读者,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本着一个探奇、发覆心肠去写的书,不为职称,不为升官,只为弄个明白,谁读了都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不信,就找来试试看。

  值的一提的是,杜君立先生是近年来潜伏在网络空间里一位能量充沛的随笔作家。他写下了海量的随笔作品,从城管打人到柏林墙倒塌,从作伪的韩寒到独裁者崩溃的七日……篇篇好作万言书,洋洋洒洒,自有别致的文风与文趣。因此,杜文风靡,一时博得了无数网民的青睐。

  在中国,网民与公民的是无疆的,甚至可能只有上了网,中国的公民才更像是一个公民。所以说,杜君立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公民思考者”。偌大的中国,昏昏沉沉的互联网偌大的空间,陡然冒出这么一位滔滔不绝的雄辩者,一个不愿意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情。这是一种新新崛起的,公思的力量,从沉默中来,往变革中去。

  这位陕西农家出身的汉子,经受过小半生的颠沛与劳碌,忽而听从了本心的召唤,重新拾起书,拿起笔,做到电脑前,借助于互联网络这后工业时代的智能机器,畅快淋漓地行使着宪法所捍卫的一个公民崇高的言论自由,抒发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感受以深刻的见解——吾身虽轻,然吾之声音不可止绝,吾之心志力重千钧。我因之时常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2012年4月12日于海滨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五):历史是由无数无数的细节建构的

  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根烟,或躺或坐,日子就这么美滋滋起来。书、茶、烟都是日子美滋滋起来的细节之处,正因这一个个的细节之巧妙融合才炼成了日子的美滋滋。说这多许的题外话似乎与这本书无关,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不光历史是细节的,生活本身也是细节的。冲此,在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我就毅然地买了这本书。或许,我是冲动型,点滴的细节都能触动我敏感而真实的内心。

  好在,我每每对这种生活细节的感触总会令我惊喜。拿这本书来说,活于乡间田野的作者以磅礴的气势、优美的语言、睿智的思想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文明版图的前世,见微知著地反思甚至解构了许多我们耳闻目详的历史事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感叹智慧在民间,而高堂之上只有意识形态的狡诈。更可贵的是,作者站在坚实的细节事实基础上,从全球背景看中国大历史,以中国兴衰看人类大文明;以理性解读新历史,以历史印证大智慧。

  全书从马谈起,到马背上的民族、文明衍生到马的战争、骑士精神而至轮子、机器,恰好印照了农耕冷兵器时代到现代文明的转变,旁征博引驾轻就熟地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更把思想升华到了极致。

  就是在这样一个个从细节出发以理论串联的过程中,书中的每一个没有主次,更没有差异,因为都是历史的一分子,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任何的细节都是推动甚至扭转的基因。从此意义说,细节决定成败实不为过。

  或许,正是这一个个的经得起考究融合了智慧的细节注定了这是本值得多读的佳作。

  这零零碎碎的文字,聊以为评。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六):读历史的细节

  刚看了一半,本书仅从内容来说可算天才的著作,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马镫的民主”一章下面的小标题的区分性似不是很强,各标题下的内容似有重复。

  (1)《自序》20页第二段“意在打破宏达叙事的传统历史模式”可换提法,因你虽然讲的是历史的细节,但也是在“宏大叙事”,纵横皆是。

  (2)正文第7页倒数第三行“成为”可去掉。

  (3)20页第二段第4行“拯救”后面加“的”更通顺。

  (4)32页第二段从“如果”到“肌肉”句群,可改变表述,特别是后一句,有“如果”,没“那么”了。

  (5)33页第三段第一句表达可改一下,主谓宾不明。

  以为建议不一定对,可供再版时参考。瑕不掩瑜,后文还没看完……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七):这样的历史也太简单了

  读了序言,已经觉得有点儿乱了,但是凭着这本书的名气,还是继续看下去。

  第一章写的是马,马如何决定世界的走向。先说论述方面,依然凌乱,论据到论点,丝毫不严谨,不过倒是佩服作者搜集资料的能力,那么多史料,也是难为他了。至于论点,更加是不敢苟同啊,欧洲吧,还可以接受,可那也不全是马的功劳呀,谁让那些家伙战斗经验你们贫乏;中国嘛,实在是难以接受,中国历史上有那一场决定性战役是主要靠马的?

  就此止步,有那么多好书要读呢,这本还是算了。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八):历史发展的动因

  历史发展的动因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因,这是个十分庞大的题目。马克思的总的观点是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后人从这个角度,作了许多注解。从生产力的细微角度去阐述历史,更有一些意思

  杜君立是一个中学文化的学者,他竟然写出了令大学教授们都喜爱读的《历史的细节》。他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把历史的细节一一剖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刚读了一点,就被他犀利的思想迷住了。我很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物,自称是关中的读书人,没有走体制内,而是自己开辟一条读书的道路,这些年以写博客为主,成为中国当代不可多得业余的历史研究者。他的书,被上海最大的书店印刷,被专家学者们介绍,很快成为畅销书。懂点历史的,会知道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懂历史的,也会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出乐趣。

  他从马开始说起,在冷兵器时代,战马使用是较大的军事技术的革新,增强的战斗的攻击性。后来马镫的发明则让战士可以稳稳地在马镫上做各种冲击的动作。马镫这个不起眼的发明致胜的一个法宝。他的观点是,军事技术决定的战争的胜负。从而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人类的进步无疑是以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

  我想,资本主义文明,不是它的思想起决定作用,而是它的组织制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它的组织制度能够容纳更高的生产力,所以才有它几百年而不衰。要想保持一个组织的紧张有力,必须有一套建立在组织文化的制度,这个制度是科学的精神和技术程度较高的东西。

  我所处的学校的组织制度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按严格的层级制度进行运作。既体现一种威严,又十分呆板。所有的人为校长一个负责。如果发明一种组织制度,让人们不为校长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工作效率会很高,每个人也不会因为种种不适应而产生恶感。这种组织制度特征是小型化,每个小组织是一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小团体。每个团体成员都是为了目标则工作,不是为了校长而工作。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九):《历史的细节》之评论

  可以说是中国人写的《枪炮、细菌、钢铁》。(M78星盗)

  真诚地感谢杜君立先生!如此好文、奇文、妙文,读来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是具有怎样般的锦心绣口,怎样般的侠肝义胆,怎样般济世情怀,方能写得出来!五千年的漫漫长途,何其修远乃尔!您是怎样爬涉而越过?更何况已是,云遮雾罩,更多颠倒扭曲,这是怎样的慧眼才看得清楚,怎样的慧心才想得明白,怎样的气魄才写的出来!钦佩之至,钦佩之至。太激动了,太兴奋了,总想说说初读大作的感受,可夜深了,哦,已是凌晨2:15,且暂住。(米石头)

  真大手笔也!不由不赞!(看松听月)

  历史的细节,细节的历史。这样的文字堪称伟大。(玉搔头)

  写得太好了,不知道作者哪里弄倒这么多,这么丰富,且涉及多种学科的材料。大才,大才。不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物,心向往之。(红绿茶汤)

  知识量非常丰富,辛苦了,支持!(犀利哥说史)

  jd-飞江: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历史的细节》是第一本同时代人,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原创性解读,这其中的历史意义,也许会在未来逐渐彰显。而作者的智慧和眼光,以及注入文字间的精力与心血,则成为了这本书。愿这只在料峭春天振翅的蝴蝶,可以掀起终结寒冬笼罩的炽热风暴……

  有形科技汪林川:这才是我需要的历史。西方人吃肉我们喝汤是历史问题,已经不那么困扰我了,看了@杜君立 的《历史的细节》顿时消火。

  封印的鱼1:你如果读得懂《明朝那些事儿》正常。如果你读不懂《罗马帝国衰亡史》正常。如果既想读懂又能明智,请读《历史的细节》。

  凯迪网络:在碎片化,浅阅读的网络时代,应当尊敬那些依旧愿意精心雕琢长文的作者,并感谢他们能让我们从浮躁中安静下来,慢慢地阅读一个故事思考一些道理。杜君立,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李炎: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介于黄仁宇和袁腾飞之间,每个字都带着历史的深度和现世的温度,前言关于历史的几段论述,看的险些落泪。这是一本谦逊认真的好书,难得。

  易度:视角独特新颖,分析比较深刻;对比历史推动力量在东西方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发力,对于认识历史和现状有了宏观上的概念。

  吴知勇:杜先生文章的特点是:文字流畅,笔法锋利,引经据典,观点明确,充分说理,引人入胜。从杜先生的文章中,每读都有收获,受益匪浅。为恢复历史的真面目,杜君立先生的文章有其不可磨灭和替代的作用。在此,向杜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姚坚挺:本书既有学术的思想性,又不乏散文的优美笔触,可读性很好。本书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进步,发人深省,在如今历史读物庸俗化的大潮中,让人眼前一亮。推荐。

  汪绍凯:这是一本既富精细知识趣味 又具宏阔思想气息的好书!

  JAY李杰:读《历史的细节》,信息量极大,无法一一考证。对于一个读书人,可以以一部如此的作品,为自己过去的阅读做个结业是一种幸福。历史有很多种写法,《明朝那些事儿》是一种,《历史的细节》是另外一种,绝大多数阅读者只适合读前者,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有兴趣拿起,有能力读完后者的,都是这个时代的少数。

  hophiecho:他不出名,将来也不太可能会出名,但我喜欢他的文章。

  @众志成城龙门震:確實是大量的歷史細節,讀後覺得可以省去博覽群(歷史)書的麻煩,尤其讀書不比做學問,不用研究。跳出歷史教科書的籠子,能了解大量的歷史細節,有利於各自用歷史邏輯來推導出真實的歷史……

  许纪霖:我一直喜欢杜君立的文章,犀利、有力度,背后又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支撑,难得的好书、好作者,推荐!

  鄢烈山:杜君立先生著「历史的细节」,别具只眼、别开生面,从马蹬、轮子、机器三个工具的出现,重构世界史,中外贯通,有趣有启示。

  余世存:《历史的细节》,杜君立著,这是被称为“草根才子”的“人类史”,有着当下社会少有的理想和激情。它多少代表了当下汉语的血脉。

  土家野夫:确实好书,正在读。

  吴钩:许多历史著作,都注重宏观叙事,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立意也高远,分析的是“重构中国与世界”,但此书的切入点非常细微,从“历史的细节”入手,谈马镫的发明开启了一个骑士时代;轮子的出现,使“马车上的西欧率先进入现代社会”;而机器的普及,更是重塑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大变局,往往是从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看得出,这是一本向戴蒙德《枪炮、病例菌与钢铁》等经典致敬的著作。

  罗乾熠:这本书不是关于秘闻野史的娱乐书,也不是从历史中学到某种方法应对现实生活的指南,而是一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录。

  李冬君:《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和世界》,是从对人类文明贡献的角度重构历史,如马镫改变了欧洲中世纪历史等,引导思考,想想我们今天能拿得出手的能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还有什么?书也做得好,手感、眼感都很舒坦。

  李钟琴:翻看了一点,感觉资料丰富,文字艰深,佩服之至!

  左小刀:推荐《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纪》。从马镫讲起,耳目一新!作者杜君立认为“很多学院派作者的历史著述往往缺乏广博的人类知识背景,讲述中国历史的读物常常缺乏世界历史背景……”,本书避免了。他非科班出身,自命“业余作者",但从本书和写作经历,足见其实。

  赫连勃勃大王:写得相当好!文笔优美,思路开阔,是近年来我读过的非常到位的书!如果每个章节展开写成一本书就好了!

  牛犇:全书用马镫的民主、轮子的征服和机器的塑造来营构,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重新阐释中国历史的进程,颇具黄仁宇之风。用作者自序中的话来做荐语: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个人,从而改变历史。

  杨林柯:《历史的细节》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好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有广阔的视野,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写的。其次是它的知识思想的密度。26万字的书能囊括上百万字的书才能传达的知识信息,对读者是很沾光的事情。第三是语言的温热、趣味与理性兼具,个性突出,性价比很高。

  @公民阅读沙龙: 杜先生是位来自民间的思想家,其文章流畅自如的同时,又夹杂着深深的思索。在所有一流思想网站中,都将其视为推荐学人,抑或热门专栏学者,有此待遇的民间学者,只此一人。推荐他的新书!

  Lead_Zhang:本书内容丰厚,观点犀利而有卓识。反映作者博览群书,善于采掘细节的能力。不仅让读者领悟其细节的精髓,而且引导我们去追读那些富含“细节”的“富矿”的书籍。但是遗憾印刷用纸和油墨却有点盗版书味道。同时买的一本《枪炮、细菌与钢铁》看起来更好一些。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十):关于《历史的细节》

  认识杜君立老师是在今年4月海南举办的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我的老师单正平先生出远门不在海口,托我去代他找杜老师拿他的新书《历史的细节》。

  对杜老师的第一印象是清瘦热情健谈,很惭愧当天因为自己因一些生活杂事牵绊没能招待好杜老师,反而麻烦他回家后还专门寄书给我。更惭愧的是因为读的慢,读书体会一拖再拖,过完了暑假方才交上作业!我向来喜欢读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尤其最爱的是《万历十五年》跟一些赫连勃勃大王那样的另类历史书。杜老师这样像散文随笔又包含了深刻思索的历史书真是第一次接触。由于本人是学中国古典音乐的,平时读的书太少(西方历史一点没看过),读完序言就深深的感受到杜老师真是个渊博的人,那么多历史书籍、诗文和史学家名言的引用和引申,一点也不像他自谦的那样是什么“草根阅读者”,完全就是一位史学大百科全书!

  他在自序的最后写道“除过‘掉书袋’,写作本书导致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啰唆’,文章越写越长。这在一个文化快餐速食的浅阅读时代一定算不上优点。”说实在的,由于我知识储备的浅薄和此书大量知识点频繁的引用,我读这本书的确非常之慢,光自序部分就快读了一周的时间,真是汗颜!

  暑假期间我一直在不断的出差,四十多天走了二十二个城市,没有休息的不间断工作,是《历史的细节》一直在陪伴着我。每天晚上休息前我都看个一两节,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我在这本书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浩瀚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史中,就像书名表达的那样,这本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描述出东西方文明不同文化和政治制度形成的比较,书中大量史料、著作的引用都是为了引申出作者对权力和人性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经历了马镫、轮子和机器的中国选择了和西方决然不同的道路?杜老师总能从技术的发展,联系到社会历史的变化,引申到人性权力的演变。

  在权力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在帝国模式下,秦国将一国之政转化为一身之治,致力于消灭思想,消灭学术、消灭社会、消灭商业、消灭一切对帝国没有益处和用处的东西……‘老百姓’……可以是砌在帝国城墙上的一块砖,也可以成为帝国暴力机器的齿轮,还可以作为帝国权力体系的螺丝钉。”;在战争的前起源一文中写道“礼文化的没落只是贵族精神的泯灭,但礼文化的形式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伦理法则, 每一个处于其间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遵守这种伪‘礼文化’……中国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根深蒂固的伪礼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基督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精神核心。”;在不平等的起源一文中写道“从文化上来说,轿子充分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阴暗的权力快感,但从科学角度来说,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这是极大的技术倒退,为舒适和虚荣牺牲效率和人性,这不仅使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遭亡国之恨,也使中国在文化对抗中处于万劫不复的痛苦境地。自从轿子出现以后,通过压迫他人获得舒适感的轿子一次次将中国权力的垄断者抬进坟墓,但中国仍然离不开轿子,无论坐轿的人还是抬轿的人。”书中处处有酣畅淋漓、振聋发聩的思考和直言不讳、言辞犀利的总结,让身为读者的我大呼过瘾。

  我非常欣赏杜老师深刻的思想但时常被生僻、绕口、繁复的形容和引用阻断阅读的流畅感,看来要做杜老师的学生还要多努力学习,多增加知识量才能跟上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