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0篇

2018-01-23 20: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0篇

  《我的职业小说家》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一):加油,村上君!

  说来惭愧,虽然自称是村上的书迷,也很享受阅读作品过程,但是那些个奇异的,曾让我享受的故事,却不记得几个。倒是他写自己的书,《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却让我印象深刻。钱钟书说鸡蛋好吃,就不要去探究母鸡长什么样了,在这个营销爆炸的时代,恐怕早已是过时的说法了。村上这只“母鸡”大概的轮廓,读者恐怕也不陌生。这次敞开心扉谈一谈“我作为小说家”是怎么样的模样,简直就像是读者福利大放送,自然不能错过

  书的腰封一般都是些夸大的溢美之词,常常让我替作者感到汗颜。《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腰封,选用了书里村上自己的话,大意是说不知怎么的就成了小说家,还坚持了三十几年,他本人至今仍感到震惊。读了不禁莞尔,这简直透露着满满村上式的骄傲与自负嘛。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前半部,村上就不断以幽默嘲讽,甚至有些抱怨的口吻,大谈文学评价,文学奖等外界对他议论纷纷话题。自己的书真是再好不过的阵地,酣畅淋漓地把自己内心想法倾吐而出,大意便是,多说无益,时间会证明一切。文章还是要努力写得官方,不失偏颇,于是他就在各种括号里,用调侃的方式透露心底的那些真实想法,无论是自己对奖项无感的事实,还是对文坛浮躁的观察,都化在一些毋宁说是幽默,不如说是嘲讽的语句里,总之就是原汁原味的村上味道

  吐槽完毕,长舒一口气,正式进入小说家这个职业的日常。令人惊讶的是,对于村上来说,作家这个职业,原来也像打卡上班的公司白领一样,要做好计划,观察进度,好像与大部分人想象中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大文人形象,有些距离啊。说实话,知道真相后确实有些许失望。村上也预见到了这点,好在,能当上个作家,光矜矜业业按时完成任务不够的。作家这个职业的秘密在于,作者脑子里的抽屉。它像一个大型数据库,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故事、观察、话语,谁也看不到,拿不走。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刚刚读完了最近大火的《未来简史》,里面对于人文科学判了死刑——除了惊世大艺术家,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都是生物结果也就是说,掌握了人脑中的物质运作规律,艺术也就自然形成了,与个人意志无关。怀着一丝怀疑,我期待村上的这本书会从艺术家的角度给出不一样的结论。没想到,村上却从个人经验承认了这点——自己仿佛是被一个力量牵着在写作脑袋成千上百个抽屉自然就打开了。或许这就是才华吧,即便是一种纯生化作用的结果,也算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再回头看村上自律而勤奋,一遍又一遍的校对、修改的描述,颇令人感慨,掌握了才华这样东西的人,还需要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不得恣意挥霍。

  整本书让我最喜欢的一章,是第八章,关于学校。这一章讲的是村上对日本教育体系的批判:培养为共同体服务的狗型人格,甚至是羊型人格,只管朝着目的地猛冲,贯彻着整个社会效率至上理念,忽视少数派的意见等。东亚社会的教育体系颇多相似之处,作为中国人读来也深有共鸣特别是刚刚读完这章没多久,社会上就闹起了幼升小的风潮。纷纷扬扬快一个多月,各种文章层出不穷,无论是鼓吹型,还是理性派,道理总还是有一些。只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做到像村上说的“不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章里的村上陡然严肃起来,讲的好像是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但其实是在讲一个像他这样的作家,是怎么来的。对学校里的教条亦步亦趋的孩子,恐怕很难成为作家,因为效率与想象力是此消彼长的。

  本书的最后几章,讲到读者,讲到远离日本,在国外写作的经历,村上又忍不住开启对日本文坛的吐槽模式。不过对读者的情谊网站上每封信都亲自回复),以及对国外市场的探索,都令人感受到鼓舞。就像他对每一本作品都倾尽全力那样,他对于写作这个事业,对于读者,都深深地投入其中。并且,看现在这样子,还准备继续投入,毫不松懈。到底是跑长跑的人啊。“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仍在开拓新的疆域的村上君,让人忍不住想握起拳头,讲一声“刚八代”。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二):我与村上春树的聊天记录

  村上春树作为一名小说家,却一直是热门标题的创作者,当初《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面世时,网上掀起一片跟风热潮,例如“当我谈骑行时我谈些什么”等等。今年年初村上春树这本自传性图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面世时,同样以其热门的标题风靡起来,作为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也不免要学习学习自己的偶像,我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名称“我的职业是自由工作者”便由此而来。本书也不是村上春树特意为自传而写,而是把这些年来和小说有关的认知、做法的文章整理而成,在结尾村上春树自己也有讲到此书的写作方式就是以演讲稿的形式传达给大家他自己从某一天到如今的所作所为;阅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位专业的小说家喝茶聊天一样,我也把我们的“聊天内容”整理了一些并分享给大家:

  我:小说家是宽容的人吗?

  村上春树: 大部分小说家具特殊的秉性、奇妙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且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二左右的小说家,都认为唯有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写的东西最正确

  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且生活当中奇葩怪异的人也并不少。

  我:很多课程需要系统的学习,比如像数学、统计、法律、会计、计算机科学的算法课、电机工程领域的信号处理课等等。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并且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教授指导;像写小说需要系统的学习吗?

  村上春树:小说这玩意要说起来提笔就能写,只需一支笔、一个本子,再有点说得过去的编故事的本领,也不必接受什么专业训练人人提笔就能写,也无须去大学念什么文学专业。什么写小说的专业知识,那玩意儿可有可无

  我:该怎样分辨有没有写小说的资格呢?

  村上春树:答案只有一个:直截了当地扔到水里,看它室浮起来还是沉下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个说法虽然粗暴,不过人生好像原本就是这样。

  我:看来年轻人要养成说干就干的品质,杨绛先生说过,现在年轻人就是想得多、做得少,其实很多事情无外乎迈出第一步。

  我:您的写作方式是怎样的?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是先用英语写一遍,然后拿出稿纸和钢笔,坐在桌前,将英语写成的整整一章文字“翻译”成了日语。如果用外语去写文章,尽管词汇和表达的数量有限,但只要有效地进行搭配,通过运用不同的搭配方式,也可以十分巧妙地传情达意。

  我:看来简单有效的表达故事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吴军也讲过,写作不用过于华丽,有逻辑地讲清楚重要

  我:那么,写作内容是什么呢?

  村上春树:对小说家而言,仔细收集和积攒故事需要的素材仍然极其重要。假如你立志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写长篇小说时,我首先把书桌上得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摆好“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一旦认真做起某项工作来,便心无旁鹫。人生在世,东西太多,信息过剩,比起“给自己加上点什么”,好像“给自己减去点什么”更有必要。并且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就像考勤打卡那样,每天基本不多不少,就写十页。

  我:庄子讲过: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无限的,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

  我:写小说是轻松的吗?

  村上春树:写小说是彻底地个人体劳动,若要天长日久地坚持创作,无论如何都不能缺乏坚持写下去的持久力。我成为专业作家后便开始跑步,自那以来三十多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已经成了习惯。通过跑步获得强壮坚韧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友军。

  我:您为了专注地写小说便把自己的店铺卖掉了,而当初店铺的收入要比你写小说的收入高很多?

  村上春树: 写小说让我感到无上快乐的事情,而开店铺赚钱并非如此,我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一错在错、反复尝试,终于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做法。安东尼·特罗洛普在伦敦的邮局里供职,写小说只是兴趣爱好,但他很快在写作上获得成功。弗朗茨·卡夫卡也是在布拉格的保险局里做公务员,工作之余孜孜不倦的写小说。特罗洛普先生找到了特罗洛普先生的做法,卡夫卡先生找到了卡夫卡先生的做法。请你也找到你的做法。不管在身体还是精神方面,每个人的情况必定各不相同,大概都拥有自己的理论

  我:三十多年来您是如何做到只坚持写小说这件事呢?

  村上春树:写小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只要愿意,我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既然如此,我为何非得放弃这个美妙权利不可呢?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三):嗨,村上,很高兴认识你!

  我喜欢自传式的文章,虽然光明正大地从书架上拿下来,可我总感觉是自己一个人,蜗居一隅,悄悄地读作者的故事。

  在通往作者内心的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私密美好

  我喜欢村上,他很诚实,笔下的文字,很真实。

  我甚至有点庆幸,他是个作家,能完整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地暴露自己,满足我这种偷窥狂式读者的爱好。

  难怪村上说,常常有不得不写的冲动,但写作的时候,心思暴露于众,又很害羞。哈哈,真是有意思呢。

  我有点高兴,村上的心性和我很像。比如,爱好自由,却轻易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这大概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人小力薄,又不善于反抗,读书的时候只能读书,不至于考得很好,却总也不差。

  关于学校,考试,各种,心里也很愤怒表情确是讷讷的,看破不说破,一副死鱼脸。

  这基本奠定了我们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早期的基调,活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很平静,很无趣。

  音乐、读书、绘画•••这些看起来与世无争活动,其实是我们内心对于这个世界,无声地宣泄,安放内心的寄托,所以,内敛如村上,会痴迷披头士,痴迷英文小说,一点也不奇怪。

  随着成长,内心越来越无法忽视“自由”的呐喊。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委屈自己,像大多数人那样,早起,赶班车,朝九晚五,格子间,我们骗不了自己的心。

  关于自由,关于自我,一旦觉醒,多年来好孩子式的压抑,将终于爆发!

  村上没有像大多数人选择去上班,哪怕举债,开了个酒吧,延续那个关于自由和音乐的梦,我猜他一定有过一个短暂的上班的体验,不然不会反抗地如此强烈决绝。

  就像我,毕业一年后,辞职,租房,看书,考研,每天操场跑十圈,我感觉自己还是个人,活生生的那种。

  大概我们这种人,不喜欢的事情真的勉强不了。

  对于这样的人,最幸福的不过于找到了一份想做的,并能以此为生的事情。村上是幸运的,写作的羽毛飘落到他的掌心,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初稿推翻从头再写,用英文写,用日文写,但是我并不担心,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这个方向!

  果然,一番辛劳,不负所望。

  最重要的,是之前人生20多年的思量,向内探索,这是他小说的原动力

  我发现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有个共同点,在门外摸索了很多年,几十年的都有,一旦进入这扇门,哪怕推开一个虚掩的门缝,人生从此就不一样了。

  《且听风吟》是村上打开写作这扇门的钥匙,往后的几十年,虽有波折,总算常青不倒,风生水起。

  所以,早起早睡,跑步锻炼,是为了在写作——这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走得更远,这是村上对于梦想的珍重。

  同样的事情,在其他专职作家的书里也能窥见一二,作家长期伏案,真的很伤身体。

  值的一提的是,书里有一段关于写作和修改的方法论,很有参考的意义。

  至少你会知道,村上写作也要经过三改,四改,自己改,老婆改,编剧改。

  所以,一次性写不好小说也不必那么沮丧了嘛!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四):村上竟然是这样的小说家!

  这本真是好看,于我而言吸引力甚至大过村上写的小说。想象中作家的生活都得要有大起大落,要不怎么会有源源不断灵感和想象力。但是村上写小说的方式真是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比自己上学还要准时,按时起床,每天完成固定的任务量,不多也不少,坚持跑步锻炼身体保存体力,他的那些一部部长篇竟然是这样写出来的。这段时间也正好遇上自己在写博士论文,好像从入夏开始,整个人就变得非常没有斗志,时常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我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看完此书豁然开朗,虽然也知道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和村上一样,但是突然意识到原来顶着小说家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头衔的村上还是和我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生活啊。一项工作深入研究下去,最有趣的点只是出现在看到结果的一刹那,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大多数时刻都是枯燥繁琐的。这个时候要靠什么支撑我们做下去,一是规律的生活方式维持体力,再用恒心和毅力支撑自己将这项工作做下去。无论是做小说家还是做科研,充其量就是一份工作或者一种职业。除去这项标签,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五):一份自由的个人事业

  1、

  2017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村上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在村上春树二十九岁那年,他“毫无来由地下定决心”要写部小说,就有了《且听风吟》这部书名诗意的作品。后来他成了一名职业作家,写作至今,已有三十六年。

  这样看来,二十九岁,对于一个人似乎还不算太晚。你看,二十九岁前,他不过是个街头小食馆的店主,之后才走上作家道路,且直到四十多岁时才真正成名。不是说村上之前的人生不好,其实我很是羡慕村上店主的职业。这种可为二三顾客提供咖啡、酒类和菜肴并播放着爵士乐的小店,作为食客,简直可以呆上一整天,作为主人,经营一辈子貌似也不赖。但毕竟后来作为职业小说家的村上,用文字给更多人带来了惊喜(也有失望),这种人生似乎更不赖呢。

  也许我还有机会像村上一样开启一番新的人生道路?毕竟我也才二十九岁。

  对的,我已经二十九岁,并且还能有一段时间继续过着二十九岁的生活。虽然剩下的二十九岁时光极短,但似乎也可以创作出一篇短篇小说或者微型小说?抑或写一首现代诗,然后改变职业,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或诗人?我绝对是在说梦话,那是绝无可能的吧。既不能与村上一样成为职业小说家,也不能像安东尼.特罗普洛,那个十九世纪在英国伦敦街头到处安置红色邮筒的作家,白天在邮局做着专业的工作,披星早起,勤奋写稿,然后上班,成为一个正业与副业两不误,又能实现创作梦想的人。我大概只能安安分分地当一名中学历史教员,得承认没有那份才能,创作的梦想还是留给那些心灵更自由、观察更仔细、文笔更恣肆的人吧。

  要说作家的身份与生活,别的小说家,我并不敢说欣赏,至少,很多中国作家的那种生活我并羡慕。但我却莫名其妙地欣赏村上春树作为一名职业小说家的生活,虽然他的小说有时并不能完全地看下去。等到我看到他自传性质的随笔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后,才大致明白,为何会欣赏村上作为职业小说家的人生,才大致明了,村上的小说为何受到那么多国家都市青年的喜爱。

  2、

  先要回顾我的村上阅读史。

  与众多我那个时代的高中生一样,读的第一本村上作品是《挪威的森林》。那时的我,文学阅读,除了教材,可怜的一点鲁迅,就只剩郭敬明和韩寒了。这是一段不必讳莫如深的阅读史。也可想象,我的文学素养如此之差,是有历史原因的。后来看到有男同学在传阅村上《挪威的森林》,好像还不敢公开拿到教室里,只躲在寝室里读,我便很好奇。有同学说,这书简直是黄书,当然也有同学反驳这种讲法,说这样想的人,实在太浅薄。后来我也禁不住看了这本“流行”小说,但当时并没有看懂,我大概属于太浅薄的那一类人。只不过,书中让人面红耳赤的情节倒是记住了。我猜想,当年网络不发达的时代,那些打手枪的男生很多是借助于这本书的吧?这就是我初次接触村上春树作品的经历,在那破败不堪的男生宿舍,躺在裤衩乱放的板床,听着一群躁动不安的舍友,把这本流行一时的小说给读完了。

  后来又陆续读了两本村上的小说,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起先是《海边的卡夫卡》,纯粹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也因为我很喜欢卡夫卡。村上的小说有时会很魔幻,这本小说我觉得就是这样,但跟马尔克斯又不一样。马尔克斯魔幻又现实,因而有时显得太沉郁。村上的魔幻当然也是现实的隐喻。小说就是在讲故事,村上认为“故事原本就是作为现实的隐喻而存在的东西”,而村上作品中隐喻的现实,就是他经历的社会在“滑坡”。这种“社会在滑坡”的隐喻,在村上小说的各种现实与魔幻的故事里隐隐透露,色彩没有那么饱和,也就没有拉美作家作品那种浓墨重彩般直接。这当然是属于村上的,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日本文化的。

  这之后很久都没有读村上的小说,有时实在是因为读的云里雾里(读其他日本小说有时也是如此感觉),一直到去年寒假,才读了他另一部最新长篇《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我觉得这本小说非常有趣,内容就不去讲了,总算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村上的一部长篇。村上说他“基本上是个长篇小说作家”,虽然也爱写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原本是按中短篇小说来写的,后来由于写作过程受到里面女主角迷之启发,才扩展成了一部长篇。

  这三部长篇小说,就是我2017年之前的村上春树阅读史。

  3、

  如果说小说乃至长篇小说是村上的正业,那随笔、散文只能算是村上的副业了。村上会把写小说没用到的素材写成随笔,但对他而言,“随笔这东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灌装乌龙茶,算是副业”

  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村上的副业,一本自传性质的散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老早就有人跟我讲,村上的散文其实比小说好看,那时将信将疑,毕竟长篇小说才是其正业啊。不务正业的东西怎么可能好呢?等到我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知道我错了,好看的不得了。之所有这种感觉,可能还是与我的文学素养差有关,鉴赏不了现实主义之外有趣但需要花些心思品赏的文学作品,更能心有戚戚那些写实的文字、有逻辑的论述和抽象的思索。即使在村上看来这部散文集也许并非如此。

  这本书的日文版2015年就出版社了,台版中文2016年推出,陆版中文2017年才面世。作者断断续续写了五六年,想对自己的小说写作、对自己作为小说家坚持写小说的状态做一番总结。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偷窥了别人吃饭技艺和生活状态的满足感。在这份八卦心被满足后,是感动,更是欣赏。村上讲,“写小说这份工作,是在密室中进行的彻彻底底的个人事业”。学历史的我,知道那些大历史学家也无不是如此,枯坐冷板凳,在档案馆和书斋中爬格子,才能有所成就。天才历史学家和作家当然可能有个别不同,但著作等身的小说家与历史学家们,大多是一样的,需要守得住寂寞。这种彻彻底底的个人事业,是密室中孤独的事业。

  但孤独的村上却并不寂寞。因为他坚守的是一份自自由由的个人事业。

  在我们惯常的印象中,小说家应该算是一个自由职业,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起来写作就什么时候写作,不像公司的员工或者体制内的公务员、教师,需要每天打卡上班(当然深中的老师除外,这一点是我留在深中的理由之一,也是我爱深中的原因之一)。但是你看看村上的写作生活就知道了,我们惯常想的作家的自由,根本有很大的误解。他在写长篇小说时,规定自己每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他每天像打卡考勤那样,每天不多不少,就写十页。有人就会说,这不是工厂车间的工人一样吗,艺术家应该有放荡不羁的自由啊?但村上说,小说家干嘛非得像个艺术家不可呢?我们只管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小说就行,不管写小说的方式是考勤打卡按部就班,还是兴起而作放荡不羁。他说,“所谓小说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必须是自由人。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便是自由人的定义。与其做个不得不在乎世人眼光、穿一身不自在的礼服的艺术家,还不如做个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自由人。”(本书第108页)

  4、

  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才更可能有原创的作品。

  我们身处一个极度缺乏原创的国度,因而又是聒噪呐喊全民创新的国度。但我们若没法培养“自由人”,原创便或多或少只能是空想。村上在本书讲小说的原创性时说,“如果我的小说里有能称作原创性的东西,它大概就产生于自由”。他在二十九岁那年,极其单纯地、毫无来由地下定决心要写小说。他的感觉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他小说中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创作状态据他说,维持至今。对于村上而言,所谓小说的原创性,“就是有一种自然的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的心情、这份不受约束的喜悦,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众人。”(本书第76页)

  这种自由自在的阅读、写作与生活,很显然在东亚地区的学校里,青年学生是很难感受到的,日本也不例外。虽然村上的父母都是老师,但学校生活(可能包括考试),从来都是他的弱项。就拿东亚地区的英语教学来说,从来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让人能自如地用英语交流与了解其它文明。村上从高中时代就开始看英文小说,但他同时是一个英文成绩很差的学生。所以他是批评日本学校教育的。那种僵化的死记硬背式的和功利性质的教育,已经越演越烈了。学生时代还不曾有的辍学和校园欺凌,现在也日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这都让村上对校园教育忧心忡忡。也就不奇怪他说,“对学校这种制度实在喜欢不起来”

  他理想中的校园,是一个远离了制度、等级、效率、欺凌这些东西的“个人恢复空间”,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自由地离开。而这样的校园,在村上看来,也只能自发的涌现,而不能让教育部门从上到下去强推。否则就变成今日中国全民创新或者大众创业那般可笑滑稽。学校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的原创力、想象力提升与丰富,因为这个世界上既有想象力、原创力丰富的人,也有不丰富的人。村上寄希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就足够了。村上说,“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这样一来,学校一定会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同时与之并行,社会也能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本书第166页)

  就拿跑步这件事来说,村上三十多年如一日,每天跑步一小时(当然也有例外情况,除了跑步就是游泳),雷打不动。但他并不认为“跑步本身是好事”,跑步无非就是跑步,与好坏没有关系。跑也罢,不跑也罢,这种事情都是个人的自由,他并非倡导:“来呀,大家都来跑步吧!”所以,当村上走在冬日清晨的街头,看见高中生集体在外边跑步,他就会不由得心生同情,心里想:“真可怜,他们当中肯定有人不爱跑步呀。”你看,村上就是这样彻彻底底的个人主义,而这不恰恰是他能得以自由的原因吗?

  5、

  看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也终于找到喜欢村上的理由了。那些想要自由,想要忠于自我,但又不得的人,在村上具有现实隐喻的奇妙故事里获得了某种寄托。所以毫不奇怪,苏东剧变之后,共产主义体制奔溃,在俄罗斯与东欧地区,他的书会被广泛越读;在阻断东西柏林的墙,戏剧性地倒塌,他的小说在统一的德国也会慢慢被人阅读;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他的作品也开始慢慢被译介和追捧。这就是村上所说的,他在世界范围内感受到的一种倾向:当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盘发生巨大动摇(或变革)之后,我的书就会在哪里被广泛地阅读。(本书第223页)

  2009年,村上获得了耶路撒冷文学奖,他发表“鸡蛋与高墙”的著名演讲,演讲词里说:“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是的。不管那高墙多么的正当,那鸡蛋多么的咎由自取,我总是会站在鸡蛋那一边。”我始终很感动这句话,它代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人道情怀。这是我无法不欣赏村上的原因。相比较那些为了“崇高理想”可以牺牲万千生命的“领袖”,这种价值观不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就在我码下这些字的间隙,看到网上新闻,村上最新长篇《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文版二月份就要发售了。估计中文版至少要等到明年。想看的欲望已经止不住,可是我不会日文,不能先睹为快啊!多学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的事呢。就像村上,高中时就读英文原版小说了,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能当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进击的骑士

  2017/1/11于晒布职校

  K�S~��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六):村上的自我揭秘之书

  村上的名头自不必多说,年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却总是失之交臂。以前可以把他比作演艺圈的小李子,可现在小李子拿到了小金人,这个比喻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我之前有过一些想象:才华横溢,怪诞不羁,有着对小说绝妙的认识,说着深刻不容易听懂的话。我甚至由此感佩日本文学界,可以像一个优秀的助产妇一样,助力诞生如村上春树、东野圭吾这样名满全球的作家。

  然而,这些想象90%被证明是臆想。

  突然的自我

  村上春树一开始并不是职业小说家(东野圭吾也是如此)。虽然是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毕业,但并没有打算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按照村上的说法,别人都是“毕业,工作,结婚”,而他的人生轨迹恰巧相反。大学时,早早就和女友结婚,迫于生计又贷款开了一家爵士乐餐厅。每天起早贪黑忙活,生意慢慢步入正轨。工作的间隙,听课,写论文。村上对大学一点都不怀恋,他认为大学生活无聊至极,以至于毕业时长舒一口气:“总算结束了。”

  相反,他倒很喜欢餐厅的生活,因为随时随地可以听他最爱的爵士乐。这也是村上为什么会去开餐厅的原因,他讨厌朝九晚五的体制内的生活。

  就在生意越来越好,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时候,村上去看了一场棒球比赛。而在这场棒球赛上,准确来说,是在养乐多燕子队的队员戴夫·希尔顿作为第一球手在神宫球场打出潇洒有力的二垒打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从天而降击中了村上——“没准我也能写小说。”(牛顿投来不屑的眼神)

  听起来蛮有神秘色彩,可事实就是这样,村上由此开始了至今已有38年的职业小说家历程。

  村上的性格里有一点(也是唯一一点)让我特别羡慕,那就是一旦决定什么就不顾一切坚持去做的执着。不到半年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且听风吟》意外获奖,让村上有了以写小说为职业的念头。于是,他卖掉蒸蒸日上的餐厅,一门心思写小说。

  村上的这一举动,让我想起韩寒,二者恰恰相反。韩寒是少年成名,作品风靡中国,而后才去开餐厅。这多少有些「讽刺」。而当我意识到这种「讽刺」毫无意义时,已是半年以后的事了(这个句式听起来是不是挺耳熟?)。

  “婚姻诈骗”

  我在《且听风吟》的书评里说到,这本书的主旨也许就是没有主旨。时隔两个月,当我看到村上回忆写作这部小说的文字后,更加确信了这个观点。有三处可以佐证:

  1、村上写这部作品时,先用日语写完,之后翻译成英文,再译回日文,最终才成定稿发表。

  2、村上说当时自己的写法有些“装腔作势”,是因为那时还不具备足够的写作技巧。

  3、村上说在二十九岁那年,以极其单纯、毫无来由的决心写小说,“只是想写反映当时心境的小说。”

  村上的自我剖析证明,写作这部小说时根本没有想表达什么东西。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风格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意义多么深刻(百科上说这部小说反映了日本战后年轻一代的孤苦彷徨什么的,简直不能太扯)。

  一位文学批评家说村上的作品是“婚姻诈骗”,意思是本来没什么东西,却煞有介事地坑蒙读者。村上的御用中文翻译林少华也说:“村上的作品是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再联系到村上自己所承认的“装腔作势”写法,你是否能够总结出什么东西?

  我并非要否定村上的作品(事实上,我很喜欢村上作品中营造的氛围)。但是日本文学界对此大为光火,批判村上作品的声音毫不客气,“充斥着一股翻译腔”、“这种作品也能获奖是文学的失败”,连他的高中同学也说:“这种玩意儿都行的话,我也能写出来”。

  所以,作品已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的村上春树,并不是在一片叫好声中步步高升的,事实恰恰相反,否定的声音要远远大于肯定的声音。我的前任领导也曾评论村上春树:“他的作品属于青春小说,格局太小,根本不可能拿诺贝尔奖。”

  细腻得近乎“啰嗦”

  什么样的人可以拿呢?

  大概是以历史、民族、战争等宏大题材为作品主题的作家,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要「沉重」。这种「沉重」决定了作家必须要有特殊的人生经历,比如身处特殊的国家(如叙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遭到过政府的迫害(前苏联政府、纳粹政府)等。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被动选择(当然,海明威除外,他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主动到处参战)。作为二战后出生的村上春树,家境一般,中规中矩,毫无「沉重」的素材可写。如果非要写,恐怕也只是无病呻吟。

  中规中矩的人生塑造了村上春树的性格,以及语言风格。平时描述自己的一个想法,我总是不能说尽全部,总在过后又冒出另一些描述的语言。而读村上的随笔集,我惊叹于他能如此细腻完整地讲述他的想法,细腻完整到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啰嗦多余。关于跑步能写多少东西呢?可他写了一本书。关于写作又能写多少东西?他又写了一本书。

  这些庞杂细腻的文字中,你还能感知到村上的性格——老实到家了。他以一种谦卑到有些磨叽的态度讲述他的观点。比如书里写到:

  至少不会得到“哎呀,您来得太好了”之类温馨的欢迎,即便有,大概也只在极为有限的场合,以极为有限的行为。

  一句话里,竟有三处用到不确定的词汇。村上极少把话说满,“大概”、“恐怕”、“也许”“好像”“最起码”这类表示不十分肯定的词汇充斥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这让我觉得过于老实,诸如风趣、睿智、思辨、犀利、自负等作家普遍会有的特点他一概没有。

  如果要和作家做朋友,我愿意选择王小波,甚至冯唐,而不是村上春树。

  作家的日常

  作为年轻人,如果听到村上“磨叽”的语言不甚喜欢,那么看到他的日常生活就更加不能忍受了。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就像村上一直热爱的马拉松长跑一样。

  每天,村上会早早醒来,打开他的苹果笔记本电脑(没错,是苹果),枯坐四五个小时,从他的记忆档案柜里,抽出素材进行创作。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不同,村上不会因为灵感爆发就狂写一万字,而是每天坚持写作4000字,即便想继续写,也就此打住,明天再写。当然也不会少于4000字。就这样,村上近乎按照机械般的节奏生产出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从出道至今,从未间断,作品也越卖越好。

  村上写书追求安静,既包括小环境(屋子)的安静,也包括大环境(日本文学界)的安静,所以他经常出国。比如《挪威的森林》是旅欧期间写成的,《海边的卡夫卡》则是在夏威夷的一个小岛上完成。关于前者,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文会提到。

  初稿完成后,一周之后做修改;然后搁置一周,再修改;然后搁置一两个月,再拿出来修改;然后再给妻子看,听取意见后再修改。最后交给编辑,出版。可以看到,村上的作品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最终定稿的。这种修改不仅有次数要求,还有时间要求。村上称搁置作品不看的时间,就像老酒的「发酵时间」。

  与写作相伴的,是跑步和爵士乐。每天跑步一小时,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有空的时候,听听爵士乐。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了。村上不抽烟,也不怎么爱喝酒。连他自己都说,恐怕没人愿意和他这样的小说家做朋友吧。

  别人可能觉得无聊透顶,但对村上来说,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写小说的时间。这也是他能够近四十载坚持写作的原因(如果没有快乐,坚持便没有意义,也没有可能)。他可以驰骋游走于一个崭新的世界,安排一个个人物登场,同时又跟随人物对人物的生活一探究竟。他认为这样奇妙的职业,世间再无第二个。

  写作的趣味片段

  村上春树的随笔集不耐读,如我这般读书较慢的人,利用闲暇时间两天便能看完。不耐读的原因是句子简单,没有艰深复杂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在你旁边和你讲话。

  书里什么话都说,村上也不忌讳毫无保留的坦诚会暴露自己作为知名小说家的神秘感。那些看似简单的创作理念和方式,确实让人觉得“不过如此”(然而也只是看似而已)。比如书中写到这么几个片段:

  1、《且听风吟》用了“日文译英文,再由英文译日文”的小把戏。

  2、写《奇鸟行状录》时,有一部分内容觉得不合适,就删掉了。后来又把这部分删掉的内容重新鼓捣出另一部全新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3、《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主人公多崎作在名古屋上高中时,班里四位同学毫无理由地宣布“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多崎作并未深究原因。多年以后,身在东京工作的多崎作和女友谈起这件事,女友告诉他,你必须回去弄清楚这件事,于是两人又折返名古屋开始了一段寻因之旅。其实村上本来打算写的是“多崎作只能在不明原因中生活下去”,但受到小说人物的驱使,不得不跟随人物再度回到名古屋。

  4、创作《挪威的森林》时,在一家欧洲的旅馆,夜里被隔壁声势浩大的叫床声打扰(我怀疑这个叫床声是不是被写进了小说)。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wMzc3Ng==&mid=2650500446&idx=1&sn=ea79369112c6e1b6e85510e4810edfc4&chksm=87ff26b1b088afa7f01637eb70b7242c563689a9d6a7c6a09dd51aa644e7fb5b2f746df3e9b6&mpshare=1&scene=1&srcid=0830H2etlSp0RUzpcy7ZfIjr#rd

  附几张自己做的图片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七):若我不是人群中闪耀的人

  今天读到第二章了,但是第一章的感触比较大。书面的封皮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从来不是人群中耀眼的人,如果我去餐厅吃饭,也许服务员会把我领到最不起眼的位置。而因为写作,我偶尔进入人们的视线,所以写作让我与众不同。

  愚蠢地说,普通人在人群中处于正太分布的峰值,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样一个灰色但有力量的领域。如果偶尔会羡慕外形出众才华超群的人群,他们因为拥有才华,很少会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因为得到的轻易。或者如果有人有这样的专注力去做这件事情,那么成功的比我们容易也意味着他很快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事情上面。同样的山,在我们面前是高耸如云,而在一些人面前它只是一座山包。所以去爬另一座山也是自然的事情。

  我觉得写到这里我有点啰嗦了。小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是聪明人,而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那个想法其实是幻觉。因为小的时候成绩优异无非是父母督促反复操练的结果,如果因为成绩高就认定自己聪明想必仅仅是为了满足小孩的虚荣心。而长大一点点才明白大人口中的:看透才是大智慧,这样的道理。虽然现在我真的是一个看透世间道理的落后学生,但是我始终坚信时间是可以带给人们智慧的,尽管我晚了一些。

  最近读到一句话叫:不饶点滴,不饶自己,是曹禺先生的话。大致是在近30年的写作生涯之后懵懂地回看自己的作品不慎满意之后,对自己的勉励。我非常敬重这种专业精神,一个平凡的人会有更多的时间与专注力去做厚积这件事,这在我看来是老天对平凡人的一种赏赐。每天对自己的生活欣赏着雕刻,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小努力去改进一件事情,这样的过程是极其美好而充实的。这种赏赐要知道,它是平凡人的特权。

  我时常努力学着明白什么是鄙视自己的人生,可还是不懂。我今年30岁,是不是还是需要鼓励的年龄?或者仍然需要外界的认可去增加幸福感?而最近常听周围人说起一句话,好多人都觉得自己行。这样的感受我反而理解成:人越大,越不需要别人评价自己的人生。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八):随想

  这本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称得上是姊妹篇了。不过前本似乎更“自我”一点,这本书掺杂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作者的看法。大概因为跑步是一个人的事情,写小说除了要和读者交流之外,还要和社会发生连结。

  最喜欢的是二到七章,主要是关于村上春树个人的内容。讲了作者因为“本质的突然显现”走上了创作小说的道路,最初的摸索,陪跑芥川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受,对于作品原创性的论述,如果储存素材获得创作灵感,以及为了保持思考能力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节制规律的生活。

  作者是个专注于一的人,知道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尽心尽力把这一件事做好。另外他的处世智慧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自己份内的事情竭尽全力,无法控制的那就随它去好了。他把这两句话都做到了极致,前者三十五年如一日,不论有没有灵感,状态怎么样,坚持每天写四千字;后者从他对文学奖的豁达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并且有的事经他一分析,你甚至会觉得,自己之前这么在意这种问题,真是自寻烦恼。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九):我读,我思

  “作为一介小说家,一写便是三十五年有余,这个事实至今仍令我震惊,深深的震惊”,读着这本书,我们的最大感受或许也是这种震惊。这种可以被直白化为意志力的精神,以鲜活的经历,展现了它的可能性。通过这本书,村上先生有心想要向那些有志于在小说家这条路上行走的读者传授一些经验,更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来讲述其中可能存在的方法性的东西。这样的讲述,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位向来低调却闪耀着光芒小说家的成长路径,心理状态的变化。

  单从写作逻辑的角度来看,本书的每一章都包含了方法论的内容,面对“希望写出一部好作品”这样的自我目标,会面临的阻碍,自身是以怎样的方式去克服的。比如来自旁人的质疑,社会发展带来的腐化性影响,面对写一部长篇小说所可能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这些是他作为小说家成长路上经历的坎坷,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成长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障碍。

  很喜欢村上先生的文字里所流露的那种淡然的气质,不论是对于自己所中意的写出好的作品这件事来说,亦或是面对亦真亦假的名利沉浮。“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却像蝴蝶一般轻盈,自由自在。只要摊开手掌,放飞蝴蝶,任其自由便好,这么一来,文章也会变得舒展流畅”,感受着这样的轻盈,仿佛有一种身心合一,无拘无束的感觉,很是美妙。在社会上行走,我们变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似乎快把这种轻盈的感觉遗忘了。若有一天,我们也能品尝到这种仿佛清风拂面的轻快感,那将是美妙的。喜欢村上先生在每一天重复性的生活中,不惊不澜的心情。“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他有着被眷顾的幸运,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变的热爱,也有着坚强的毅力,能始终如一的维持着这样的规律性。这一点,无论如何是让我震惊,也让我喜悦的,原来这样的坚持也并非神话,有人用他的成功安抚了我们的不确定,这,很好。村上先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十):生而为人

  不需抱歉。

  说到底村上春树是个从内到外都很西方化(基本上是美国化)的作家,他提到最多的三位喜爱的作家:菲茨杰拉德、雷蒙德卡佛、雷蒙德钱德勒;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终稿是先写成英文在译回日文而成(据他说找到了日文写作的节奏),所以和大多数日本作家不同,他并没有从日本文化中找寻根基,而是从日复一日的探寻自我(挖洞)中找寻灵感。

  现在在看他的一系列长篇,内核基本相同,就是他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也许很早就成型的意象,只是框架格局不同而已,并加入了写作当时在脑子里一些元素(挪威的森林基本上是在欧洲旅行时对一个故事的改写,奇鸟行状录是挖洞最深的,1q84是采访完邪教受害者后的作品),因此我并不认为他此后的新作会有所突破(即使据他说他改用第三人称了)。

  当然他成长于日本,因此深挖自己自然也带明显的日本风格,有时候感觉和其他作家没什么不同,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比如他书中的孤独感,没有自怨自叹,人世虚无,睹物伤情的哀,而是在表明人生终究是场独行,主人公非常自我,但也是向上的,认真生活的。太宰治说生而为人,真是抱歉了;他可能会说,生而为人,不必抱歉,去跑步吧,去看书吧,去听歌吧。

  对他的作品在上部多崎作的巡礼之年后已不像以前那么期待了,但我还是对他写作,也不如说是做人的几点核心要素深表赞同,有些已经不知不觉影响了我,成为了我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

  核心几点:

  1、写作(人生)说到底都是孤独前行;努力在精神上自由,去掉多余的部件,找回最初的快乐。

  2、诚实永远是上策,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客观看待事物,不能急于下结论,除非确定。(等待的时间也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本质会自己显现。)唯真诚可以到达心底的一个意识的世界,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在这个世界,可以与他人相连。

  3、写作,或者说写字,并不是就要成为作家,它是一种思考方式。(对我,也许也是唯一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

  4、身体的重要性,运动会促使大脑更好的工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