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水莽的读后感10篇
《双生水莽》是一本由田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28开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是文字不停渲染的气氛,和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细腻的孤独和默默的寻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一直被一种安静而又寂寞惶恐的情绪包裹着,田原的文字真的很神奇,特别是那种充满不安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比喻&通感,就好像你能用手摸到气味,能用眼睛抚摸皮肤一样。冰冰冷冷的字里却能摸到鲜红色的情感。
陈言和程克都是那种缺乏存在感而又极度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人,直到最后他们才真正的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东西,不算圆满的结局却是最幸福的。
我能在双生水莽里看见每一个人的生命,听见每一个人的脉搏,我甚至看到了陈言的瞳孔。
听见了科特.科本
《双生水莽》读后感(二):更像在说田原
无关的话:自从那个午夜收到你的信息开始,我的手机就变成了一条鱼,从此昼夜未尝合目。
可能是辐射的缘故,我开始疯狂的做梦和做疯狂的梦。我这超级大偶田原,她的第一部小说《斑马森林》就起源于她的梦境,那些仿佛斑马耳朵般的树叶覆盖了她的夜晚。
07年,这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出版了新书《双生水莽》,剥展开那段我们爱恨交加的高中时光,她的叙述充满了水气,宛若锦鳞,她自由的避开了一些元素,没有野心的表达着她的理解:那只不过是我们在水下的一段生活。
我写过一个《双生水莽》的书评,自己满意,但是后来误删了,我想,这是电脑时代的遗憾。
我的blogcn链接有田原在新浪的地址,我起的链接名是:田是两扇窗。这来自于北岛写给他女儿的诗歌,那是一个叫田田的女儿,爸爸说,你的名字是两扇小窗户。
于是,我经常打开这窗,去看田原的生活,她所讲述的生活就像她说话的节奏,有点慢,但是吸引人,像呢喃。
我从那里拷下来很多照片放在我的电脑里,经常打开看,那感觉,就好像去看一个暗恋的女同学。
《双生水莽》读后感(三):我废弃的青春
自从那次你弃我而去后,我就一直再没有长大过。
叫陈言的却最不爱说话,只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自我陶醉。和外界近乎绝缘的自成一体。有点像大学之前的我,正值青春年少的叛逆期。我做过和陈言同样的梦,甚至更多。
只是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做梦。把那个叫青春的废弃在内心最阴暗的一块角落。曾经我的青春狂躁症,是心头一块很深的病。挥之不去,无法痊愈。只是上次他离开之后,一切都变了。
安静。濒临死寂的一段安静。然后是平和,取而代之过去所有的疯狂。就像黄锐从陈言生命中退出后一样。
不是青春遗弃了我,是我废弃了它。我废弃了那种会损毁我生命能量,剧烈发光发热的东西。
可是今天读完它之后,我又开始踮脚张望起我的青春。也许是时候把它掏出来重新穿上。
《双生水莽》读后感(四):I have been dreaming all these days.
在書箱里翻來覆去想找一本書,就像在一潭渾水中胡亂打撈,不經意就撈起了這本。
翻開書本,裏面還夾著一張買這本書的機紙,看看時間,是在16歲的尾巴,機紙上另外一本書應該還在那一個人手上。
所以說,這本書,承載的,是田原的記憶,也是我的。
跟很多人一樣,也是看《蝴蝶》才知道田原的,喜歡田原的,應該都聽過a wishful way:
I have been dreaming all these days, i have been aching all these days. To find a way , to get it through.
我其實真的很喜歡那時候的她,她英文的咬字,她略帶慵懶迷離的青澀唱腔,還有蝴蝶裏面純淨渴望愛的眼神。
書裏面總是充斥著陳言各種光怪陸離的夢境,讓人有時候分不清現實還是夢境,她各種似有似無的幻覺,總是模糊了雙眼,就像沒有對到焦的鏡頭,光影迷亂。我特別能理解那種被夢境拽入深淵的狀態,總是被各種抽離現實夢境緊緊纏繞,有時候很想逃脫有時候又沉醉其中,現實與夢境邊界好像變得越來越模糊,讓我有興奮又恐懼。
佛洛依德總是研究夢,但我覺得是夢在研究我,揣測我,甚至在預言我。
這就剛好解釋了我爲什麽對書本後半部科幻迷離的情節那麼買帳,遊走在真實與迷幻邊境的情景,其實是她特別沉醉著迷的狀態。
也許也是我的。
請原諒我如此懷念那時候的田原,就像懷念過去的自己一樣。永遠的跳房子,永遠的藍色天空下厚厚雙眼皮。我還是喜歡那時候的你,青春簡單,喜歡高幫的匡威,喜歡拍照喜歡木吉他。
我媽媽剛順手就把那張機紙給丟了,我掉了兩地眼淚,祭奠它怎樣掀起我回憶的漩渦。
帶不走留不下的,就讓大雨侵蝕吧。
《双生水莽》读后感(五):象鱼,来自<双生水莽>
又翻出《双生水莽》来看。到他们离开武汉为止。后面的生活是那样的陌生。
同样是在一个炎热的城市中的生活。做梦的孩子。在前面有提到过。只是希望说得更具体一些。
梦到象鱼?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鱼。我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小时侯也经常梦到鱼,不过是那种很大很大的鲤鱼。红色的身子有些透明的状态,胡须很长,嘴巴一开一合的,尾鳍不停的左右摆动。它咬下可我的头,伤口自动愈合。我变成半透明的状态。和它一起在。空间是静止的,我可以在任何的高度行走。空气是流动的,让我感到真实的气息。我和它坐着用有靠背的木制小板凳做成的火车去我想去的地方。
有好长的一段时间认为自己是一只鱼。我是那样的需要水,却在走着远离水的路上。和水的距离在拉大。意识到了再见的不可能性。自己竟然还是可以如此的平静。也许在潜意识里的自己早就知道了这个答案。只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
陈言是一个人。永远都不需要别人的参与。爱与被爱,应该如何去进行是找不到答案的。自己也是一样的,不会得到爱。是自己将它拒绝在了门外。应该如何将它迎进门我不会。
真的是很羡慕陈言,有一个程克。好好。至少知道有一个人一直在自己的身旁。我,是一个人。
有一个好朋友,现在的状态就和陈言保送了以后的状态如出一辙。(并且是一样的学校)那个男孩子见过,很干净。但那个女孩子和陈言不同。男孩子也优于黄锐。他们是真正的要一直在一起。
就算是相同的背景也是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的。因为世上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象鞋子和手套。
也许真的应该读文科班。成堆的女生,背不完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的借口。但就这样的将这么多的日子都浪费在了以后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联系的物理上面。
这是不是像投资一样。才开始的时候做的很多事在将来会有怎样的结果没有人知道。也许就是这些才让我成其为了我。情感充满却又无法准确表达。唧唧歪歪。
去湄公河,为Alexander McQueen工作。我小小的希冀和美好得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我眼里的恐龙泡泡是绿色的。
《双生水莽》读后感(六):破碎的挽歌
水莽,毒草也。蔓生似葛,花紫类扁豆,误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
——《聊斋志异·水莽草》
去了田原在西单的签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身后正排着长龙般的队伍。偶尔看见几对神色亲密的LES从外面挤近来,那么精致的容颜。
书的前半段是在公车上看的,女孩特有的诡异想象力在北京夜色里华丽地铺张开来,如同一部先锋电影,破碎的胶片在脑海中飞速的闪回着,夹杂着动荡的噪音。整个的文字叙述与人物的安排都令人忍不住联想到一个混乱的梦境:跳跃的,怪诞的,可爱的,懵懂的,妖冶得如同一幕轻挑的木偶剧。黑纱与大片的蕾丝成片成片地在舞台中起落飞舞,一束近乎惨白的灯光洞穿了漂浮的尘埃。小女孩在黑暗中静静地抬起头,表情茫然而又无助,黑色的眼底混杂着深深的自卑。
那是陈言。
整个故事的叙述中,身为作者的田原都忍不住从幕后跳出来以冷静得甚至冷漠的语气评论着陈言,也许是作为一个现在的自己回过头去看以前的自己,又或者只是单纯的想尽可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判那些别人眼中的年少轻狂?
陈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想来在田原的概念里应该不算是很漂亮的那种,但是她的梦境她的莫名其妙她的故作姿态都令这个本身并不出色的女孩身上膨胀出一股令人瞠目结舌的妖娆,吸引着黄锐一步一步追逐在她的背后。因为年轻,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愿去承担责任。程克、袁竞、方容容、黄锐、爸爸妈妈,以及,陈言。我不知道对于这个概念来说这些孩子的成长是不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就像是那个终日沉浸在梦境里的陈言似的,在这个奇怪的圈子里,至少我们根本无意于责怪他们。青春期,最叛逆的一群孩子,他们喜欢科本,喜欢在人群里做孤独的小兽,《双生》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种对自身的审视与环境的恐惧感。就像是田原本人的眼神一样,如同一只流浪猫般隐藏着对人群的一种深深的脆弱。她用自己怀疑的双眼窥视着周围的环境,陌生,不可信,伤害与互相欺骗,躲避与任性占有了他们内心中世界组成的绝大部分。可脆弱就一定是错的么?
我记得有人说过,就是因为那种即使自卑也要直面生活的勇气让我们感动。于是可想而知这个故事最后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结局。当过度一厢情愿的梦想遭遇现实,梦境与存在都一点点的开始变得不再重要。陈言肚子里的孩子,程克流满鲜血的脸,以及飘流在水面上的纸船。他们破碎,他们交付,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一个又一个彼此不同的情感。
程克:黄锐在找你。
陈言:我要找我的兔子。
这是一个关于逃避的故事——《双生水莽》。
你无法置换出我,我也无法置换出你.在这片没有出口的水域里,我们,无法逃离。
《双生水莽》读后感(七):花开有时,花落无期
坐在久违的S-bahn上,忽然还是觉得该为《双生水莽》写一篇书评。毕竟它如同一根刺一般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大脑中枢,令我无法不拔之而后快。
程克和黄锐,到底谁才是陈言生命里的悲情人物,我一直不知道。田原为了使一切终止在改变和回归之间的节点,维持陈言最后的纯净,把他们扼杀在了故事的结尾。程克最终维持住了对陈言的干净感情。从而使黄锐彻底成为这场追逐中的失败者。
黄锐是那么急于占有这个他始终不曾了解过却就已经深深爱上的女孩。他盲目地冲动着以为抱紧就可以拥有她,他用仇视的目光望着陈言脆弱而固执的保护膜以及她身边的一切。这个污浊的男子令我感到恶心。陈言取悦着他顺从着他却不明白一切从何而来将何而去,她的情感刚刚从壳里伸出虚弱的触角就已经被这个恶俗的男人狠狠地往外拽了出来,暴露在阳光下。程克这时候你又在哪里呢。你是善良而懦弱的。你刻意地保持彼此的空间创造自己的没有陈言的世界却最终使她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冷落感。你看着一个完全不懂得打乱了她的节奏的白痴在你面前耀武扬威却不敢于狠狠地冲上去盖他一巴掌,你最终带着陈言离开却依然是那么不负责任的逃亡,陈言跟随着你,看得到月亮里的小人的你,记得答应要带她一起去旅行的你,能够陪滴滴说话的你,能够亲密无间地搂住她的你,make her what she is的你,可你带给她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对现实的躲避。
“我怀孕了。”“是谁的?”“是我的。”“我怀孕了。”“是谁的?”“是我的。”黄锐,你始终没有意识到,陈言拥有过你,你却不曾拥有过她。我害怕看那段剧情,陈言麻木而不知所措地等待、面对黄锐的侵犯的剧情。从那时候起,一切被打乱,而一切又在她离开黄锐后恢复正常。黄锐就像侵入她身体的那根不知廉耻的家伙,让她流血,晕眩,在她身体里留下一团本不该属于她的肉之后又离开。毫无所谓(no sense)。花开有时,花落无期。
而程克,你终究也只是乘客而已。你发现自己进入陈言最深的梦境之后却在梦境边缘徘徊,留下一片空洞。
写下这些只是想说一点话。男人不该轻易地以为你占有了一个女子,也不该回避这个事实。女人,实在是种很脆弱的东西。人们所能为之做的一切,就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属于你自己的那朵花。
《双生水莽》读后感(八):回忆起来,那似乎是最好的时光。
不知道怎么想到看这本书了,只记得前年夏天,高三毕业,朋友看了《双生水莽》之后,签名档一度是“愿生命待你好”。这是麦蜿欣《两个人两个宇宙》中最后一句话。
而我最喜欢的是那句。回忆起来,那似乎是最好的时光。
为了看这本书,第一次去了学校图书馆的保留书库,在根据指导后我知道挂着古籍部牌子的一个隐蔽的房间就是所谓的保留书库。虽然公告上说是只有研究生及以上才能进,但我还是连续两天畅通无阻的进去了。保留书库安静得出奇,每天不会超过10个人,偌大的书库,安静看《双生水莽》,感觉,和我一般看书的感觉不一样。
而突然想看到这本书的莫名理由,至少有,田原好歹也算是我的高中校友。多年以前的初中,在摇晃的公交车车上,驶经我后来的高中,车里有人说,这个学校还出了个明星,田原。再后来,我到了那所传说很恐怖的高中,英语老师有一次说过,田原英语很好的。这些中学的记忆,在我看到《双生水莽》的简介后突然闪现了。从武汉到北京读大学。我想,我能看懂这本书中也许别人看不懂的一些,比如,因为我从武汉到上海读大学。
然后我就很期待的开始看了。一开始就看得有些热泪盈眶的,不是因为序言有多煽情开头有多感人,而是因为我在这个空无一人的异地,闻到了家乡的味道。高中,可怕的要做作业到2点的高中。其实,我高三也都是12点之前睡的,所谓的“武汉市第二监狱”,其实也没有那么地狱,特别是离开了以后回望,甚至会多出一份温情。热干面,好多关于早饭午饭晚饭的情节,学生年代,除了无尽的试卷,吃饭的时光确实在值得温习的。30路,终点站,拥挤,二七路,江滩,学校的楼梯,声光控灯,六楼,放学后突然的人潮。这一切,真实的让又勾勒出我关于高中的记忆。原来有一个朋友说看《李米的猜想》看到泪流满面,并不是因为其他什么,只是因为她的家乡是昆明,《李米的猜想》故事的发生地。朋友看到熟悉的远大桥,就这样哭了。
《双生水莽》是有些空灵的甚至有些奇幻的,也许是有太多梦境的原因吧。怎么看都觉得这还只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在叨絮,青春期的伤,叨絮她有些混乱但自己一个世界的生活。情节跳跃衔接不够得甚至让人怀疑田原的文字功底。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写二中,写武汉,写回忆。我想看到的就是这些而已。
来到北京读大学后,陈言给原来中学同班的两个现在在武汉读书的姐妹发短信,然后得出结论,我们已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了。田原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是我明白了。从武汉到北京也许和从武汉到上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把原来的好朋友都弄丢了。没有办法,我们都变不回去了。回不到同一个世界了。这是一种孤独,一种落寞,一种无奈。我懂。
所以我想程克一定是个臆想。对于和原来的好朋友都不在同一个世界的孤独的人来说,有一个从小到大一直在身边,离开了家乡也一直在身边的另一个人,是最幸福的事。就是像宏大宇宙中,唯一可以相互依靠的两个人。虽然这种幸福大多数情况下是幻象的。关于程克也去了北京,我一直以为,他后来会对陈言说,我是因为你才去北京的。可是我一直都没有等到这句话,但我知道程克一定就是这么想的。程克和陈言,是注定会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姓氏谐音。克,是陈言最爱的科本,小科的谐音。而克言,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的谐音,或者是说,这样一段情愫,是不用言说就顽强存在的。程克和陈言,还让我想到了《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璟和小卓,模糊的相爱,其实,不能分开。而结尾,让人想到了《末路狂花》。
不管怎样,看这本书,只是为了回忆一段时光。目的达到了。无关乎书的本身。
《双生水莽》读后感(九):是因为我老了吗?还是我已经麻木了?
刚才在无聊的专业课上匆匆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抑制不住地想说,我很失望!!!
之前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看过有关田原和《双》的介绍,其实当时是挺吸引的。可是看过以后才觉得它是那么无聊,那么无病呻吟。
现在16、17岁的孩子都活的那么郁闷,让人无法理解吗?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疼痛与执拗?我搞不懂在高三面前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要离经叛道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是在积极与桎梏般的高考教育模式抗争还是他们更本承受不起生活的重压而仓皇的逃避?
也许,我的17岁,我的高三以及我的高三以前,我都是一个太靠铺的人。我如果不做题,我就考不上大学;我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昂首挺胸的资本;我没有这种资本,我就一辈子必须卑微的活着,即使是亲人也有势利眼。这就是生活,是在大众中存在而且长期存在的生活!
现在,我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年纪,我知道得更多的是我将要踏入这个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干事业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时间来安抚你的忧伤!况且他也没有糟糕到完全让你崩溃的地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花一样的年龄应该拥有的是梦想,而不是胡思乱想;你疼,你哭,你闹,你不走寻常路,可最后,往往受伤的还是自己!
《双生水莽》读后感(十):象鱼、恐龙泡泡、水莽草及其他
文字时而飘忽时而幼稚
明明有些地方看得很强迫——我明白有可能那样的叙述只是作者比较迷恋的一种方式 人家只是在表达她熟知或者深信的观点
诸如“某某某曾经说过什么什么”这样的句式
又比如强调一首歌的不同演唱版本 我明白她想要表达的是同一首歌由不同歌手所表达出的不同感受而达到得某种类似讽刺的效果
但每到这些地方仍难免很不HD得笑 总觉得这种刻意的强调破坏了整个叙事的张力 游离
总觉得女主人公身上有很浓的田原自己身上的影子 结尾咔一下被截断了 于是乎我很自以为是地联想作者硬生生掐掉故事 是要从叙述中抽离出来
这本书运作得很文艺 或者说文艺得很商业
找来文艺导演麦婉芬写很文艺的前言 我还是萌了那句“因为有爱嘛”和那句“愿她好” 有很温情的感觉
推荐人里看见了几个不知道平时会不会和作者有交集的所谓文艺圈名人的推荐语 说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八卦话 倒减了几分作者写作本来的真诚
无论如何 我还是相信她写这个故事的真诚 虽然做作、幼稚,但至少我看完后有片刻恍惚觉得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