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2018-01-24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被掩埋的巨人》是一本由[英] 石黑一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一):坚守信仰

  《被掩埋的巨人》是著名作家石黑一雄所著,石黑一雄曾经获得英国布克奖的美誉。本书以亚瑟王与撒克逊人世战争背景,加上西方的魔幻色彩,营造了一种神秘气氛。拨开层层迷雾,当一切幻象都解开时,“掩埋的巨人”再次蠢蠢欲动,如果你预知未来,那么你会选择坚守最初的信仰,还是选择放弃

  书中以一对老夫妻寻找村中儿子为指引,踏上了一条荆棘之路。十多年的生活平淡记忆一天天地消失,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终于决定走出去,找回当初的记忆。前方的路很漫长,如果他们预知真相,会不会坚守信仰?本书一共分为三个内容,四个部分,一共十六章。一是讲述老夫妻平淡而安稳的生活;二是为了寻找离开的儿子,追回以前的记忆,决定离开;三是经历了种种的危险传说的食人兽,奇怪的修道院,最后是巨龙,他们拨开了迷雾,重新找到了记忆,同时他们也开启了历史的真相。

  在寻找的荆棘之路上,他们得知迷雾是使他们消失记忆,而巨龙魁瑞格存在正是源头,于是他们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他们的初心是寻找儿子,找回最初美好的回忆,一直到最后也未变过。他们在路上互相扶持,相信一定会找到儿子,解开迷雾。他们时不时询问对方是否还活着,是否安好,当杀死巨龙之前,埃克索曾问过妻子,如果记忆恢复,他从前是屠夫,是否还会和他在一起,比特丽丝很坚定地告诉他会一直和他一起。他们一直坚守着爱的信仰,无论真相是多么的残酷,他们都坚守着最初的信仰。

  埃克索夫妻在路上遇到了受伤的孩子埃德温,武士维斯坦,骑士高文等,每一个人都肩负不同使命。而维斯坦和高文爵士在看到埃克索后的奇怪表情又暗藏着掩盖的历史。埃德温要找回被怪物抓走的母亲,维斯坦被赋予撒克逊人使命杀死巨龙,而骑士高文则守护着国王的遗产,他们坚守着各自的信仰。文中有一条叫霍拉斯的狗,它的出现更加表现着骑士高文的忠心。撒克逊人和亚瑟王的侵略战争正因为这迷雾使人们消失记忆而获得数十年的和平,武士的出现,魁瑞格的死亡,这片土地将再次上演腥风月雨。

  不禁想到《我的应许之地》,犹太人一定要回归中东,因为他们坚守着回归故土的初心,他们的信仰,无论荆棘,无论未来是否有危险,埃克索夫妇和他们一样,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找回记忆,揭开真相!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二):和平掩盖下的真实

  和平掩盖下的真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期的和平的得来都是历经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中记载的往往都是那些荣耀正义,但那些掩埋在和平之下的过去总会被一些人铭记。什么是正义,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于是为了各自的正义战争硝烟起,为了复仇战争连绵不断。石黑一雄用一本《被掩埋的巨人》道出了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和平表象下的真实过去。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凭借1989年的名作《长日留痕》摘得英国“布克奖”,与奈保尔、拉什迪(《撒旦诗篇》作者)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但与奈保尔和拉什迪不同,石黑一雄的作品的关注点不单单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他的目光更加广阔国际化。在这本《被掩埋的巨人》里,虽然描写的是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但对于战争、和平和民族对立的思考的能够引起许多民族的共鸣

  《被掩埋的巨人》讲述了被和平笼罩了数十年英格兰大陆,本土不列颠人与撒克逊入侵者比邻而居,两个种族的很多人都相亲相爱不分彼此。但这片大陆上笼罩了一种“迷雾”,让人们的记忆不能持久,昨天的事情永远消失,上一刻的事情也许马上就被忘记,这“迷雾”吞噬着村民们的记忆,使他们的生活好似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一对年迈的不列颠夫妇想要赶在记忆完全丧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脑海中的儿子,于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艰辛旅程。这段寻子之旅慢慢的变成了寻找记忆的旅程,旅程中他们遇到了亚瑟王的骑士高文,撒克逊武士和一个撒克逊孩童。但他们在各自使命的趋势下,慢慢揭开的是看似和平的表现下的黑暗血腥的过去,那是一个在数十年前被不列颠人的亚瑟王用违背理想手段掩埋的巨人。

  故事开始于这对年迈的夫妇,虽然被迷雾笼罩,他们的过往已被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但他们彼此守护着、相信着,一路上他们的感情历经考验,但也只有彼此可以依靠和扶持。作者将这对夫妇作为主线,就不会让他们的感情变得狭隘,随着高文和武士的出现,这段寻亲的旅程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他们的爱和过往在旅途里慢慢变成了大爱和寻求真相的正义。人们都不愿意将记忆遗忘,没有过往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许记忆里有痛苦背叛伤心,但只有拥有了这些感动才能叫做活着啊。所以当得知遗忘来自巨龙时,他们开始和武士一起踏上了屠龙的道路力量微薄却也要做。

  在武士和高文的眼中,正义是不同的,但黑暗血腥的过往对他们而言都是痛苦的记忆。这份和平来源于一场违背道的屠杀和阴谋,也许遗忘了仇恨真的让人们和平相处,但没有谁是想要被欺骗和愚昧的。高文追求的是亚瑟王给予的和平大道,煎熬的是他内心对于战争的愧疚;撒克逊的武士追寻的是将真相大白于天下,为族人赢得一个真实,但当迷雾散开后要面对的仇恨,他的心也变得柔软脆弱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千百年来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描述,石黑一雄用这样一个充满玄幻色彩的故事,带给读者的思考却是深远的。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老夫妇是否能够在找回记忆后还能相守,就如同找回过往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将面对现实一样让人充满遐想。可以肯定的只有人们需要真相,即便伴随而来的是战争。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三):现实世界里,没有龙的考量

  《被掩埋的巨人》以亚瑟王的传说为背景,引入食人兽,龙,妖精等元素,把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营造成一个神秘而模糊的奇幻世界。与《魔戒》这类情节场面引人入胜的奇幻小说不同的是,屠龙在故事里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没有带来情节上的高潮。石黑一雄通过这种架空世界的方式,想要探讨的是关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深刻命题。

  故事始于迷雾的笼罩,主人公埃克索和比特利丝老夫妇发现记忆在渐渐消失,以至于迫切想要了却心结,赶在记忆完全消失前寻找到遗失多年的儿子。在这一寻找发现的路途中,两夫妻遇见了来自东方的撒克逊武士维斯坦和亚瑟王的骑士高文。从而引出一段被掩埋多年的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过往:数十年前亚瑟王违背和平协议对撒克逊人发动屠杀。在发动屠杀的同时,利用母龙散发出的气息,使人们遗忘了鲜血和仇恨。从而维持着现在的和平。

  亚瑟王的行为成为维斯坦和高文骑士的对抗点。高文骑士坚持着亚瑟王的做法,守护着散发着让人遗忘过去的气息的母龙,觉得长时间的遗忘可以带来永久的和平。维斯坦则质问道:和平建立在屠城与魔法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两个人理直气壮各执一词的对峙看似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但事实上,他们两个人的争论都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和目的。高文骑士在极力为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效力尊敬的亚瑟王辩护,而维斯坦只不过是为新一轮的征服寻找替天行道的正当旗帜。

  真正两难的矛盾之处不在于判断亚瑟王让人遗忘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善是恶,而在于遗忘是否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维斯坦揭露出了遗忘的可怕面目:"一个人孩子昨天被人屠杀,今天却称对方为兄弟,这难道不是奇怪的事情吗?"如果可以这样随时随地忘却自己的孩子,随时随地忘记屈辱的过去,那么人的尊严何在,人性何在。人与禽兽的不同即在于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能够明辨是非,能够保存记忆。

  在遗忘和记忆的选择中,还有一个记忆的继承问题。维斯坦要求埃德温仇恨每一个不列颠人,也就是把仇恨继承给下一代人。埃德温虽然作为撒克逊人同样背负着民族的过去。但与维斯坦不同的是,他不是大屠杀历史的身体在场者,他没有仇恨的真实记忆。这就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应该怎样继承。

  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应该铭记。但是时空距离的拉长势必会导致影响的逐渐减弱,这是人性。不管是仇恨还是荣耀,一旦过去了,成为历史了,它给人的感受也就会减弱。作为当事人,维斯坦尚且不能做到仇恨每一个不列颠人,又怎么能要求下一代人做到完全的仇恨。从埃德温对埃克索和比特利斯的敬意里我们能够明白,仇恨的继承不可能成功

  缠绕在维斯坦和高文骑士之间的是集体的记忆,而让埃克索和比特利丝夫妇倍受折磨的是个体的记忆。比特利丝始终因为爱情没有记忆的根基而惶惶不安。担忧着"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慢慢枯萎,死亡。"而埃克索至始至终对他们的爱情抱有坚定但脆弱的信念,或者说是美好的寄望。在记忆渐渐如碎片般被一片片找回之时,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安:“要不是迷雾夺去我们的记忆, 我们的爱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坚定?” 所以对屠龙有着犹疑。而比特利丝始终坚定着找回记忆的决心,"无论阴云密布还是阳光明媚,我们都坦坦荡荡的面对吧。"

  记忆还是忘却,故事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结局。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也是完美答案。真实世界里没有龙的存在,也即不存在记忆消失的考量。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记忆自然而然的存在着,随岁月慢慢遗忘,最后某一天也许会消失。那么,痛苦,仇恨的记忆的出口在哪里呢?小说里似乎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性里存在的情感,因为人性的情感,维斯坦和埃德温与不列颠夫妇缔结了友谊,仇恨也就不会那么牢固。因为人性里最真实情感,埃克索和比特利丝最后对他们的爱情都有了信心,都能够坦然面对船夫的问题和考验。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四):Unbury the buried giant

  石黑一雄的故事里总会有两条主线,如交响乐,或此起彼伏,或相映生辉。一条是战争背景,另一条是个人体验,有关回忆和爱情。书中摆渡人问:“如果记不住你们共享的过去,你和你丈夫怎么能证明对彼此的爱呢?”《别让我走》用以画作为灵魂的载体,承担回忆,长大成人后的汤米仍努力习画,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天分,而是为了向夫人证明他和凯茜的爱。真爱能否被证明?两本书都给出了答案,不存在一成不变标准,重要的是相处中的包容与理解。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是多个种族之间的关系,与其去挑战考验,掘出被掩埋的巨人,不如用有益的遗忘愈合伤口、增进感情,最终收获爱与和平。生活的真相正像作者说的:人性如大海天空一样难以索解,渴望复仇的武士兵少年都无法爱憎分明地站在民族大义上割舍掉曾经的友谊,丈夫与妻子,部落中的撒克逊人和不列颠人不也是吗?但屠龙任务还是完成了,妻子也独自上岛了,迷雾消失,记忆恢复,剑拔弩张。是不是错过了、受伤了才会醒悟,可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遗忘了需要记住的教训,留下丈夫无奈的背影

  20160625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五):如果记忆是被掩埋的巨人,你选择遗忘还是唤醒?

  虽然人们常常把石黑一雄跟拉什迪、奈保尔相提并论,称他们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但实际上,石黑一雄的作品跟移民文学根本毫不相干。他不写身份焦虑或者国族认同,不写私人印迹明显的个人经历,在他的书里看不到库切和奈保尔小说中常见的殖民地小青年在伦敦的成长挣扎

  奈保尔和库切无疑更符合诺贝尔评审的标准,但从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角度,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的石黑一雄,无论是其国际主义的视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是文字细腻优美,文本的创新,往往都更值得大家期待。他是更符合我心中“小说家”定义的小说家。

  “半纪实”的作家往往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身世、经历、爱情/性冒险,大体相同夸夸其谈难免会有惹人生厌的时候。而石黑一雄的每一本小说都是截然不同的全新文本,架构于不同的时空:

  《长日留痕》为英式管家传统作传,从头到尾刻意保持男管家的口吻,极其绅士派头的拿腔拿调,有板有眼,克制,谨慎,隐忍,增一分太过,减一分不够。《无可慰藉》有如卡夫卡式梦魇的世界,其场景变化人物的出现都遵循着做梦的逻辑:毫无逻辑可言。《上海孤儿》以威胁远东的二战隆隆炮火为背景,披着侦探小说的皮,写英国人在旧上海的经历。《小夜曲》以音乐为元素,从五个音乐家的生活和爱情中打捞出吉光片羽,编织成似传记非传记的故事,组成多声部组曲。《别让我走》更是架空了历史,讲克隆人的故事,在回忆带来的淡淡忧伤中探讨人造人的伦理道德困境。

  石黑一雄也有以日本人/日本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均着眼于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回忆,从迷雾重重中一点一点还原真相、拷问人心,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里对于石黑精致地东方化了的东方式沉默下结论:如果你说你没有任何理由感到罪恶,那么你不一定是有罪的,但你也不一定是无辜的。

  2005年《别让我走》出来之后,2010年拍成了电影,主演是凯瑞·穆里根和凯拉·奈特莉,从这俩女演员的选择上,即使你尚未看过此片也能猜出电影是浓浓的英伦风;2016年又推出了同名日剧(绫濑遥好美啊),换了日式背景,却也毫无违和感。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石黑一雄作品的丰满,多维,绝不标签化,充满可塑性,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2015年,隔上一部小说十年之久,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终于出来了。这一次,依然架空和模糊了历史背景,时空从《别让我走》的未来穿越到了久远的过去,故事发生在英国神话里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年代的末期。

  《被掩埋的巨人》初读有托尔金《霍比特人》的影子,“越过冰冷而又雾蒙蒙的大山,在那深深地下洞穴已有千年……”霍比特人从地下洞府出发,开启了一段充满奇幻的旅程,一路披荆斩棘,逢妖遇魔;《被掩埋的巨人》里的老夫妇也是如此,只是在石黑一雄的另类奇幻故事里,骑士已经老朽,魔法师同亚瑟王一起故去,巨龙濒死吐息,公主是一个老妇,僧侣盲目地维系着邪恶而不自知。

  石黑一雄在小说里安排了两个结下世仇的部族,一个是亚瑟王统御下的不列颠,一个是撒克逊。当然,我们都知道,名字并不重要,曾有两个世仇曾在莎士比亚笔下唱出“玫瑰即使换了一个名字,她也依然芬芳,与我有仇的只是你的姓氏。”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把不列颠和撒克逊替换掉——如果故事发生在卢旺达,就是胡图族和图西族;如果发生在东亚,可以是韩国和朝鲜,可以是(想想还是省略掉一个敏感例子,脑补);而如果发生在艾泽拉斯,当然就是联盟和部落。世仇诞生的原因已经不可考,古老的仇恨滋生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习俗滋生猜忌,最终以一方对另一方的大屠杀为终结,而之后,得胜的一方用忘却换取和平。

  在这个故事里,忘却的迷雾来源于恶龙的吐息。捍卫亚瑟的老骑士企图阻止杀龙的武士,他说:“事情过去很久了,死者安息于地下,地上早已覆盖着怡人的绿草。年轻一代对他们一无所知。”

  武士的回答相当明智,“蛆虫越活越肥,旧伤口怎么可能愈合?和平建立在屠杀与魔法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我明白这是你虔诚的渴望,渴望你那些恐怖的往事像尘土一样消于无形。但是,它们却在泥土中蛰伏,像死者的白骨一样,等着人们发掘。”

  屠龙的过程并无惊险可言,这大概是作者故意跟奇幻小说拉开距离,充满隐喻的文本原不是为刺激感官而生。巨人冢里“被掩埋的巨人”是群体的记忆,而武士屠龙旨在宣告:巨人,以前埋在地下,现在动起来了,他肯定很快就会起来,到那时候,两个对立部族之间的友好纽带,就会像小女孩用细细的花茎打的结一样,脆弱不堪。

  回忆一贯是构成石黑一雄小说的重要元素,像此前的《远山淡影》《长日留痕》《上海孤儿》《别让我走》无不是从主人公的记忆里打捞拼图,形成故事,而《被掩埋的巨人》更是直接把人们的回忆统统笼罩于迷雾之下,不仅仅是群体记忆,也有个体记忆。找寻记忆的旅程中,老人隐隐约约担心他和公主的爱情里也有黑暗,伤害必然曾经存在,找回记忆之后的他们是否还能像此刻一样相爱?如果他们之间爱的纽带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牢固,他们是否还能在一起走下去?

  石黑一雄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类似于见证者的角色:船夫。船夫的任务是帮助相爱的男女摆脱日益恶劣的“此在”,将他们渡往彼岸小岛幸福地生活,不过他会在渡河之前与他们分别交谈,质询夫妻关系里最宝贵的记忆,最痛切的伤。“一对夫妻也许自称有爱的纽带,但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憎恶、愤怒甚至仇恨。又或许是一大片荒芜。有时候是对孤独的畏惧,没有别的。持久的爱,多年不变——这我们就见得很少了。”

  屠龙之后,记忆重临,旅程的终点,老夫妇站在了船夫面前。石黑一雄将第三人称叙事切换成第一人称,“我”化身船夫,亲自聆听老夫妇的告解:他曾让她失望,她曾因失望而背叛。——这便是凡人的人生了,即使身处传奇故事之中,你我也不过是凡人,会犯错,会心碎,会伤害他人,也会被他人所伤,但我们要坚强,要记得,然后微笑着达成谅解。

  作为见证者,石黑一雄用悲悯的态度接纳了这一切,让你知:一定要直面记忆啊,即使爱情曾有瑕疵,上帝知道黑色的阴影是整体的一部分。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六):发现与隐瞒的记忆

  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林子聪饰演的憨厚的肥仔有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他说:“记忆是痛苦的根源,忘记也是一种福气。” 记忆是一种古怪的东西,当我们在欢悦喜乐的时刻,即使刻意强记亦难免这些经历会隐于心底深处;当我们房间要忘却那些摧残我们身心的事物时,但它却时常显现心头。

  《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围绕回忆而创作的小说,作者是著名的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这是一位英语文学界中杰出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曾荣获英语文坛中最高殊荣“布克奖”以及多次提名。这部小说的时间线并不长,但却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体现出了作者思路细腻密集,同时故事之中影射着当下社会的现象。石黑一雄的小说不仅故事性强,还诱人思考,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故事发生在公元六世纪,一种能令人遗忘的迷雾笼罩着英格兰的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一对不列颠老夫妻踏上了去寻找记忆中儿子旅途,一位身负使命武士,亚瑟王麾下的高文骑士,四人的命运都因这迷雾而聚集一处,在不断的前行中事实逐渐清晰,迷雾的起因被发现,各人的命运也有了定数。

  “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枯萎、死亡。”石黑一雄对回忆有着极深的理解,与他以往的作品一样,回忆成为了他创作的母题,或许正如他在故事之中所表达的那样,记忆究竟于我们有着何种的意义,同时石黑一雄还在故事之中用不同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列颠老夫妻埃克索与比特丽丝的回忆只限于自身对儿子仅有的记忆,而武士维斯坦的使命却有着一种反抗精神的存在,高文骑士则站在了政治家的一边。

  石黑一雄的小说宗旨在探索着那些发人深思的记忆是如何被人们遗忘,这是一种被动的遗忘。正如有人将集体比喻成为机器,那个体就是一个零件,这些小的零件被这台大机器所操控,所见、所闻、所思都被人为的改变和预设了方向。于是就有了小说之中那种能令人遗忘的迷雾,这是一种手段,隐藏回忆是作者运用的一个隐喻,这其中的含意是机器的运作必须高度统一与协调,这将意味着个体的服从与牺牲――人们的记忆被规划与调整。

  “如果迷雾消退,只会将我们两人分开,那记忆恢复又有什么好处呢?”石黑一雄用极其隐晦的方式在叙说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现况。一如新闻网站内容的统一性,对于社会事件所能接触到的限制性,这些都不可避免的与小说之中不列颠老夫妻高度重叠。个体是否有机会突出机器预设的重围,人们是否愿意面对真正的事实真相,这是作者在小说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究竟迷雾的退散是好是坏,人们是否确定自身准备好接受事实的真相,如何面对毫无限制的记忆,这些都是石黑一雄留给读者去思考的问题。

  莎士比亚说:“让我们不要用过去的哀悉拖累我们的记忆。”莎翁的笔总能触及灵魂,不论是对生死的深思,还是人心变幻无常的注解,但石黑一雄的笔却提醒我们要看清自身的回忆是否真实不虚。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七):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

  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

  自从J.K.罗琳阿姨在1997年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后,奇幻文学就风靡了整个世界。不仅哈利·波特系列那七部小说让一代伴随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的孩子重新拿起书本,愿意去体验阅读的乐趣,甚至还顺便带“火”了半个世纪前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小说。而重度拖延症患者乔治·马丁那“烂尾”了的《冰与火之歌》以及同名电视剧的持续火爆,更是让我们看到奇幻文学势不可挡的魅力。风气所及,甚至一些严肃文学作家也纷纷“下海”,要凑一凑这场热闹。这不,英国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就将笔触伸向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所身处的魔法时代。

  初读《被掩埋的巨人》,面对其中的亚瑟王传说、高文爵士、巫师、巨龙、武士这类奇幻元素,我们很难相信这一切竟然出自石黑一雄之手。这位小说家以语言优雅细腻、描写准确到位、捕捉人物隐秘心理而知名。1989年那部荣获英国布克奖的长篇《长日留痕》,以一位英国管家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刻画他如何费尽心力维护英式管家的尊严和职业操守,不愿意看一眼时代的变化,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主人公全部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管家,却在贵族时代一去不复返后成了生活的“遗迹”,只能感叹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石黑一雄以冷淡、客套、呆板到甚至有些陈腐的语言描写这一人物,但由于这一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高度吻合,使小说中的每句话都散发着迷人的反讽效果,令人读来拍案叫绝。这样一位风格高雅的作家,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关注龙与魔法师的世界的人。

  不过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还是展现出他对叙事的高度自觉。小说依照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地变换着相应的叙事节奏。在小说的开头,读者追随一对老夫妻来到公元六世纪左右的一座英国村庄,为了躲避危险,人们如矮人一样生活在地下,拒绝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患上了失忆症,无法记住几分钟以前的事,使得每个人都丧失了历史,时间似乎也已经停滞不前。此时的叙事节奏异常缓慢,读者能够模糊地感到故事中隐藏着某种危险、某种魔幻的东西,但却无法把握故事的基本轮廓,对应了小说人物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情景。

  而当老夫妻凭借脑海中对儿子的模糊记忆,决定离开村庄寻找儿子后,叙事节奏也应和着冒险的开始而逐渐加快。伴随老夫妻遭遇撒克逊武士维斯坦、受伤的撒克逊少年以及高文爵士等人,小说像按了快进键似的,各种意外和冲突纷至沓来,事件的真相也渐渐从浓雾中浮现出来。原来,亚瑟王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终于击败撒克逊人,将和平带给了英格兰。为避免撒克逊人东山再起,亚瑟王决定对不列颠的异族村庄进行种族清洗,派人专门屠杀撒克逊的妇女儿童。事后,魔法师梅林担心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会陷入持久的相互仇杀,让巨龙魁瑞格喷出“遗忘之雾”,使生活在英格兰山谷中的人只能记住眼前的事情,从而让两个对立的种族忘记了彼此之间的世仇。而神秘武士维斯坦的使命就是杀死巨龙,驱散“遗忘之雾”,鼓动撒克逊人向不列颠人寻衅复仇。最终,维斯坦击败了守护魁瑞格的高文爵士,杀死了巨龙,曾经比邻而居、相安无事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将回忆起逝去的往事,陷入无止境的仇杀当中。在小说的结尾处,那对老夫妻要到一座小岛上寻找儿子,他们必须分别向摆渡人讲述生活中最甜蜜的事,只有讲了相同的故事,才能证明彼此真正相爱,共同登岛,否则就只能天各一方。可当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分别在记忆中打捞往事,浮现出的却是各种口角与冲突,他们是否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他们能否携手渡海,安度晚年,成了小说留给我们的悬念。

  石黑一雄曾经透露,《被掩埋的巨人》的写作时间长达十年,中间曾修改过十一稿。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倾注的心力,其中也显然蕴含了石黑一雄对当今世界的思考。维斯坦在杀死巨龙后说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巨人,以前埋在地下,现在动起来啦。他肯定很快就会起来,到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友好纽带,就会像小女孩用细细的花茎打的结一样,脆弱不堪。人们会在夜间烧掉邻居的房子。清晨将孩子吊死在树上。河水发臭,河上飘着泡了很多天的肿胀尸体……”这样的事当然不仅发生在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这类惨剧。在南北朝鲜、南北越南、南北也门、东西德国、东西乌克兰、印度与巴基斯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卢旺达、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沿着这些殖民主义、冷战以及帝国主义刻印在地球上的道道伤痕,我们不断看到数百年来和平相处的兄弟、邻居、朋友,在一夜之间视对方为仇雠。人们似乎轻易地抛弃了在历史上缔结的友谊,甘愿成为大国政治的棋子,展开彼此之间的仇杀。面对那么多断壁残垣、倒在血泊中的尸体、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饥饿与绝望,人们究竟是应该迅速遗忘所有的仇恨,使仇杀早日结束?还是应该不断追问真相,向历史讨还一个公道?我想,石黑一雄通过自己的小说,向读者提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因此,阅读《被掩埋的巨人》,会渐渐对石黑一雄心生敬意。虽然他是生于日本长崎,后随家人来到英国生活,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并与拉什迪、奈保尔一起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不过这位小说家似乎很少顺理成章地描绘来自亚洲的少数族裔如何面对欧洲异域文化的冲击,而总是在作品中关心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就像这部《被掩埋的巨人》,尽管有着奇幻文学的外壳,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在其中思考非常严肃的话题,直指今日全球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仇杀。对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当代作家就显得少了几分“野心”。什么时候中国小说家能够不再描绘个人内心世界里的小小悲欢,不再执着地构建种种东方主义式的奇观,而是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思考这个时代的变化,直面世界对全人类提出的挑战,那才是中国文化崛起,获得文化自信的标志。

  载《北京青年报》2016年12月16日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八):《被掩埋的巨人》:迷雾终将散去,和平如期光临?

  文/吴情

  自人类由原初社会步入文明社会,战争的阴影如影随形。多数国家都有对战争的不同描述。中国古籍《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战争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罗马则有“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强调战争在摧毁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生殖功能。然而,在现代社会以前,战争毕竟是充满了血与泪的肉体搏斗,尽管有着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却也不免让人们感叹战争的非理性和残酷性。

  《被掩埋的巨人》,英国著名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新近创作的关于战争的小说。在英国文学界,石黑一雄向来与萨尔曼•拉什迪和V. S. 奈保尔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不过,石黑一雄笔下,很少有移民心理和移民生活的描绘,他似乎更专注表达普遍的人性。无论是《远山淡影》、《浮世画家》,还是荣获布克奖的《长日留痕》,抑或是《被掩埋的巨人》,无一不显示出作家对人类幽微心理的艰深探索。

  石黑一雄的作品背景设置常常不局于英国,中国、日本都有涉及,而在新书《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中,人物主要活动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一块久被“迷雾”笼罩的土地上。彼时,伟大的亚瑟王已经故去,不列颠人和萨克逊人陷入无休止的敌对和战争中,势态危急。一对老年不列颠夫妇由于某些朦胧难解的原因,决心离开久居的巢穴,出走他乡寻找儿子。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撒克逊武士维试探,小男孩埃德温和亚瑟王的侄子高文爵士,并最终同心协力杀死了母龙魁瑞格,“迷雾”的制造者,使众人失去宝贵记忆的罪魁祸首。

  “迷雾”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既有现实的根基,也有象征的含义。“迷雾”是一整团压在河流沼泽上的“冰冷的雾气”,“适合仍在这片土地上活动的食人兽”,对村民则是威胁。除此之外,“迷雾”还会使村民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情在事后“一点儿也想不起来”(失忆)。人都是记忆的动物,而失忆之人,近乎于失却了人生。失却了记忆的不列颠人,多半围绕着一日三餐、生老病死,没有目的,也从未试着寻找意义。即便与撒克逊人之间有深重仇恨,却少有人知道何为具体原因、解决方法何在。他们的生活多陷入一片迷茫,看似秩序井然,其实处处悖论;无法改变,也无法超越。

  在这的现实背景下,一对老年夫妻的找寻之旅显得难能可贵。于他们而言,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记忆是人生的全部。而个人的具体记忆仓库,其实也安放了民族或部落的集体记忆。亚瑟王时代,经过他的重重努力,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一度友好相处。可当亚瑟王故去后,自私狭隘的布雷纳斯爵爷试图再次挑起两个族群间的敌对和战争。随着时间迁移,很少有人追问战争的正当性,战争和杀戮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古老的善恶斗争故事得到重新演绎。老年夫妻埃克索和贝特丽丝虽已年迈,但感情丝毫不减当年,且对人世满怀希望。尽管历经艰险,他们始终不曾忘记最初的使命,也不忘对彼此的救赎。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下,二人局部的彼此关爱虽显卑微,却也因此最为动人。或许,只有爱,才是战争危机的解决之道吧。

  小说题为“被掩埋的巨人”,文本中则有“巨人冢”相呼应,一处“把沉重的大石头堆得比一个人还高的所在”。叙述者“我”认为,巨人冢的存在,“有可能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发生过的类似悲剧——年轻的无辜者在战争中遭到屠杀”。但,它果真起到效用了吗?要知道,纪念悲剧的最好方式是不让悲剧重演。迷雾终将散去,可和平,真会如期降临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九):勇敢面对忘却的记忆

  好久没来写书评了,进到豆瓣的一瞬间就想关掉,为什么就不能让我选择就看看我关注的人的动态呢?还要看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推荐。吃的穿的化妆的旅游的拍照的。算了,不吐槽了。

  石黑一雄是那种节奏特别慢的作家,通常情况下,我并不太喜欢这样的小说。所以对长日留痕,浮世画家我是觉得写得好,但并没有心动。别让我走,我记得我还没有读完,因为太慢了。

  被掩埋的巨人,实际上也是一本很慢节奏的书。而且它还是一本寓言类的书,像一种童话。这种书是非常难写的书,因为很容易就陷入一种过于直白的表露作者内心的想法,变成一种说教,要不就是鸡汤。之前读过ATWOOD的一本使女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寓言类的书,但她就写得有点过了,对她想表达的内在过于表露,这实际上会起反作用。有自我想法的读者,会自然地讨厌别人灌输观点,至少我是很警惕的,一旦有这样的苗头,我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

  这本书所表达的想法,其实也没有隐藏很深,但就像吃水果,核虽然硬,不能吃,但包裹果核的水果甜美多汁。巨人的整个故事,在缓慢的节奏里,却是个好故事。有一点悬念,但又不故弄玄虚。有一点温情,但又不煽情。有一点神话,但又不玄幻虚无。它很平实,是一个神话化的普通人的生活。它会让你思考,在读完整个故事后有一些失落。就像我们真实的感情一样,在拥有的时候,在结束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复杂的感想。

  这是大师的作品。觉得石黑这么写下去,会有得诺奖的一天。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十):你还在吗,埃克索?

  第一本黑石一雄的小说,被他的细腻的文风折服。//有结局的剧透

  读过一些轻小说,与这本书相似的地方是代入感,这个是个陌生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些设定让读者很快被代入,亚瑟王、食人兽、巨人、骑士、野蛮人、龙等等,这些元素如青黄的灯让整个故事不至于完全陷入迷雾之中。

  至于作者的文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埃克索与比特丽丝一前一后地走在平原,比特丽丝总是过一段就问:

  『你还在吗,埃克索?』

  而埃克索总是回答:

  『在这儿呢,公主。』

  作者在文中解释说,『他们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凶魔恶鬼,据说都是从队伍的尾部发起攻击的』比特丽丝怕走着走着埃克索就被抓走 ,所以她总是不放心地问上一问。

  但是,最讽刺的就是一路上,不管被士兵追着,被魔物追着,水中精灵纠缠着,埃克索总是形影不离。一旦迷雾消散,准备渡到令人幸福的小岛,记忆又恢复了。

  埃克索却被过去、被记忆抓去,从公主身后蒸发了。

  其中的隐喻不言则明,我也不去赘述。这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问答,我知道在很多童话故事(看完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全集的人表示眼熟)能看到很多,而黑石童鞋的手法高明太多,也像是精确制导的飞弹直中读者内心。

  像是这样的写法我估计以后不会轻易忘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