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祖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祖母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祖母读后感10篇

  《祖母》是一本由(英)多丽丝·莱辛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母》读后感(一):五体投地

  中短篇合集,四個故事

  豆瓣里的簡介挺爛,次序都搞亂了。

  書排版簡單利落,翻過目錄就是正文。

  《祖母》

  最抓眼球的一篇,故事線索是亂倫。

  簡單概括:兩個女人,一個叫羅斯,一個叫莉爾。從小學生開始兩人就形影不離。

  成年了各自結婚生子,依然形影不離。

  她們的兒子漸漸長大,在彼此母親形影不離的關係中,兩個男孩奇異而自然的成為對方母親的情人

  四人心照不宣,四人相依為命。

  但是禁忌的均衡終被打破。這是死局,到最後你也想不明白,到底誰應該為此負責。

  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深不見底,令人毛骨悚然。

  完全可以改編成一部恐怖懸疑小說。

  《維多利亞與斯塔夫尼家》

  這篇盤子比較大,圍繞種族與階層。

  “黑人女孩維多利亞的窮苦生活”被描繪的很詳盡,構成黑人階層生活的一個剖面。

  維多利亞九歲時曾接受白人家庭(斯塔夫尼家)的幫助,在斯塔夫尼家住過一個晚上。

  斯塔夫尼家的小兒子托馬斯,是維多利亞的同學,比維多利亞小兩歲。

  那個晚上她知曉了黑白世界生活的天壤之別。

  之後年輕女孩的全部夢想,也只不過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而已。

  维多利亞十九歲時,偶遇托馬斯。二人相戀,維多利亞懷孕。

  她悄悄生下女兒,生活照常運轉,沒想過讓女兒認父親,也沒指望找斯塔尼福家要名分。

  “好吧,我是不會上法庭的,他願意就願意,不願意就算了。”——這就是維多利亞的態度。

  不需要特別拔高維多利亞的形象,只是一個淡然的女孩存活在一個無奈世界,一邊認命一邊努力維繫著自己的尊嚴。

  《原因

  這篇看不懂。時空移至史前文明。在架空的年代里講述政治與社會體制。

  民主?世襲?然後分崩離析。

  《愛之子》

  像三四十年代的彩色電影,情節純樸,平鋪直敘:倫敦出發的運兵船進行地獄航海,途徑開普敦的天堂風光。從地獄船上走出奄奄一息的年輕士兵,她遇到一位好望角的溫柔美女,她是別人的妻子卻給了他安慰與愛情……然後就結束了。

  每個故事篇幅不長,絕對大道至簡,掰開了都是paper。

  文筆狠洌,講故事不帶主觀立場。

  冷酷的搭出骨架,其餘的交給讀者。

  半句廢話沒有。

  五體投地!

  《祖母》读后感(二):细腻边缘小说

  这本书中包括四个中篇,几乎涵盖多丽丝·莱辛(1919-)写作的所有主题爱情、性、婚姻家庭、私生子、政治、社会活动、阶级差别女性主义、战争、异域风情,还有政治人类学寓言。莱辛七十二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生于伊朗,在非洲长大,经历过第一次婚姻之后回到英国,又经历第二次短暂的婚姻之后逐渐成为英国战后最卓越、最具启蒙思想的小说家。

  《祖母》是一个很奇特的小说,写两个单亲家庭的奇特关系。两位单身母亲分别与对方儿子相恋,四人组成合谐的大家庭。后来,儿子们分别娶妻生子,两位母亲又帮助他们抚养小孩,之前的经历像幽灵一样在这个家庭中游荡。莱辛怀着非常开放的心态来写这个小说,故事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色彩,所有事件都是顺理成章结果。小说的趣味在于,这个奇特家庭中的奇特的情感,像一个导链一样依次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丝丝入扣。这是一个没有秘密的家庭,一切事都会暴露,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包括后来加入这个家庭的两个儿媳,以及即将长大的第三代……

  《维塔利亚和斯塔夫尼》讲一个生于贫困家庭的黑人女孩与一个富家公子产下一个私生女的故事。这里没有恶,没有引诱和抛弃,只有不谙世事和阶级鸿沟。虽然斯塔夫尼家族的人很开放——他们不仅不介意自己有一个黑色血统的后代,还对混血儿十分喜爱,问题是这个私生女现在被特殊对待了,她的妈妈弟弟(纯黑色血统)在她长大之后就得和她分开,她会长大成人,独自在上层阶级谋取地位,这对她——一个有色人种私生女——非常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爱之子》像一部二战时期爱情小电影,一个英国新兵在非洲邂逅了他一生中的最爱,他们在一起相处三四天留下一个私生子。这个故事中最感人的当然是爱情。这是真正的爱情,既有性的吸引也有精神契合(机缘巧合),总之是全身心的。故事显得有点冗长,爱情的描写只占一半篇幅,另一半描写男主角琐碎的异域生活。故事的高潮在于男主角(已婚)战后去找旧恋人和私生子,这个情节写得像丛林探险一样扣人心弦

  《原因》是一篇政治人类学寓言,写远古时代人类的政治。这是莱辛比较偏爱的题材;与其说她喜欢研究政治,还不如说她喜欢通过政治来观察人性;政治观念就是一把梳子,它能将社会梳理得井井有条;莱辛在这篇小说里虚构了一个纯朴的政治体系,以及它的毁灭。指出人性的力量总是大于政治的力量,这也是所有政治破产的真相

  按多丽丝·莱辛的说法:“大不列颠人——英格兰人——最喜欢的是那种细腻的边缘小说,喜欢阅读有阶级差别或社会行为的书”。 经过二三百年的演变,英国小说把它这个主题早就深化得更细腻和有弹性。莱辛的小说属于正宗的英国小说。《金色笔记》是她的代表作,这本以性和爱情的双重角度揭秘单身母亲生活和左派政治丑闻的书特别果敢、直率。正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虽然莱辛明确表示这不是一本女权宣言,但却启发了无数女性读者的自我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女性意识。从文学方面说,它是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意识流在这里已不是个文学技巧,而是核心主题。

  从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到乔治·爱略特,再到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多丽丝·莱辛,其间经历了工业革命、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私有制社会建构的一切家庭,都曾出现在这群卓越的英国小说家笔下;血统形成的阶级差异财富形成的消费差别,以及殖民政策带来的肤色混合问题,使英国的社会观念变得益发复杂。人是社会的原子,家庭就是社会的有机物分子,它特有的血缘关系可以将过盛的权、钱、色能量充分吸收和消化,但也制造出最难以解决的人类问题。家庭小说——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最复杂也最严肃,是一国文学的底蕴。

  现在中国的阶级分化使社会规则变得错综复杂,爱情和婚姻因微妙的阶级差别而招来越来越多的烦恼,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也细致。那些脸上带着从没被贫困伤害表情的上层阶级,如何看待一个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机会的女孩?以及一个努力从底层爬上来的男孩,又将如何对待一个城里有教养没受过委屈的千金小姐,这些问题正在这十年间不断变得引人注目,而这在二百年前的英国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莱辛的小说(以及其它英国小说,还包括张爱玲的小说)将在中国取得越来越贴近现实意义

  乔治·爱略特的文笔朴实、辛辣有力,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学趣味过于纯粹;莱辛恰好介于这两人之间,辛辣的文笔和敏锐的自我意识使她的语言像灵巧的拆骨小刀,与盖斯凯尔夫人的优雅、庄重恰成对照。只是她的语言过于务实,观点过于中肯,常被擅于猎奇、口味独特的读者忽略。

  《祖母》读后感(三):不同内涵的爱的故事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无论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成名之作《野草在歌唱》,还是《暴力的儿女们》五部曲、《又来了,爱情》、《南船星系的老人星座》等,这些长篇涉及种族、女性、婚姻、科幻等题材,确立了她在英国当代文学史和世界文坛的地位。那么,她的中短篇小说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上海译文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的莱辛中篇小说集《祖母》,让我们领略了她在这一领域同样非凡的才华,莱辛娴熟的叙事技巧、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深刻把握令人印象深刻。

  《祖母》收录了莱辛的四个中篇。除了《原因》讲述的是一个外表光鲜却昏庸无度的君主如何将一种神秘的古文化引向腐朽衰败,富于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余三个中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围绕一个主题:情爱。《祖母》的女主人公罗丝和莉尔是一对好朋友,罗丝的丈夫与她离了婚,莉尔的丈夫死于一次车祸。两人分别带着自己的儿子汤姆和伊恩平静地生活着,彼此又亲密无间。然而,父亲的去世改变了伊恩的个性,他变得多愁善感,并且爱上了好朋友汤姆的母亲,投入了罗丝的怀抱;汤姆发现后怒不可遏,作为报复,他也和伊恩的母亲莉尔发生了关系。虽然这两个年轻人后来都结婚成了家,但他们都无法忘怀那段不伦之恋。而在《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中,黑人小女孩维多利亚由于难忘小时候关心过她的白人男孩爱德华,暗恋上了他。因为无法得到爱德华的爱情,维多利亚移情于其弟托马斯,并生下了托马斯的女儿玛丽。要强的维多利亚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女儿的重任。虽然,托马斯兄弟后来知道了实情,接纳了玛丽,但融合的过程又是两种文化冲撞的过程,让维多利亚五味杂陈。《爱之子》则是一个令人伤感爱情故事。二战期间,詹姆斯•里德应征入伍,部队被运兵船送往印度,旅途的颠簸、纳粹潜艇的神出鬼没,让詹姆斯和战友们身心俱疲。运兵船途经南非开普顿短暂休整,詹姆斯邂逅美丽的少妇达芙妮,双方一见钟情,爱得轰轰烈烈。然而,相聚匆匆相离难。到印度之后,他发现自己连达芙妮的地址都没有留下,写了无数封给她倾诉思念的信却无法寄出。战后,詹姆斯娶妻生女,但始终割舍不下达芙妮。带着一大包信,他踏上了去南非寻找心上人与儿子的旅程,谁知人去楼空,让他忧伤不已……

  三篇小说写的都是爱,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所敷设的底色与表达的内涵比故事本身丰富复杂得多。《祖母》讲述的是一个因缺失父爱而陷入恋母情结以及有关成长之痛的故事。罗丝意识到她与莉尔跟两个男孩陷入的是一种不太正常的关系,总有结束的一天,她故作洒脱地对他们说:“你们声名狼藉的母亲要成为道德楷模啦。我们会成为完美婆婆,然后给你们的孩子当好奶奶。”然而,伊恩爱恨交加地回答罗丝不会原谅她。汤姆则告诉莉尔“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显然,生活的轨道不会沿着罗丝的一厢情愿运行。这段奇特的爱给两个小伙子的生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情感与人性“剪不断,理还乱”的谜团。《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中的维多利亚发现女儿玛丽与爱德华的儿子萨曼瑟十分亲热,一想到女儿将来可能会给萨曼瑟当保姆,她忍不住悲从中来。她同意托马斯一家安排玛丽去上白人女孩居多的好学校,是为女儿的前途着想,但她明白女儿要去适应一个不同的世界会遭遇多少困难。维多利亚不会想到,她的一段无望之恋,产生的却是女儿将面临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冲突的难以承受之重。

  《爱之子》是三篇小说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一篇。两人初识时,詹姆斯得知对方的名字叫达芙妮,便开玩笑地说“不要变成桂花树”。希腊神话中,仙女达芙妮为摆脱太阳神阿波罗的追求,恳求母亲让其消失,她消失的地方后来长出了桂花树。想不到詹姆斯一语成谶,达芙妮与詹姆斯欢爱了几天,送走詹姆斯后,恢复了理智,回到了丈夫身边,她毅然斩断情丝,生下了詹姆斯的儿子之后,又搬离原址,让若干年后寻上门来的詹姆斯不得相见,惟有惆怅。作家不啻将詹姆斯与达芙妮的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一唱三叹,而且将这段爱情故事置于二战的时代背景中,让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之舟在时代的汹涌波涛中沉浮,因而显露出了非同寻常的底色与令人深思的内蕴。詹姆斯与达芙妮因战争而相识,也因战争而分离。他的部队辗转曲折、历经艰辛达到印度后,并没有投入到发法西斯的战斗中,却成了镇压印度民族独立起义的工具。“保卫着坏的东西不被更坏的东西侵犯”,反思英国殖民统治与同情殖民地人民情绪于是在军营中蔓延开来。而在这无聊日子里,能够慰藉詹姆斯心灵的,只有对达芙妮绵绵不绝的思念和不断地给她写一封封发不出去的信。弥漫在整篇小说中的,则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中散发出的那种唯美、忧伤的气氛和对日不落帝国走向没落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祖母》读后感(四):多丽丝•莱辛的黑色笔记

  祖母:多丽丝•莱辛的黑色笔记

  《祖母》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这位极其长寿的英国女作家得诺奖时创下获得这一奖项的最大年龄纪录。可以说诺奖是给予近四十多年来英国最享有世界声誉的女作家的最好肯定,那么《祖母》这部近几年才完成的作品集,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莱辛对自己的一种总结。

  如果熟悉多丽丝•莱辛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很容易就能发现《祖母》的四个故事读起来都让人眼熟。同名作品《祖母》写一对单身母亲在让人艳羡的生活背后,分别与对方的儿子结下畸恋,《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关注英国非洲裔移民在白人主导的社会艰苦且很难得到改变的生活,这都是莱辛以往作品如《又来了,爱情》、《金色笔记》、《风暴的余波》等常见且始终高度关注的话题,《爱之子》的重要故事场景和主人公詹姆斯的情感寄托所在地南非,位于莱辛曾经渡过她艰辛的童年生活、且一生都都保持同情支持的非洲大陆。唯一的非现实背景作品《原因》,则在一出戏剧感十足的寓言中,对充满理想化的政治制度作深刻反思。莱辛曾经是积极的左派人士,探讨社会制度一向是她喜欢的写作题材,而著名的“猫系列”、“太空小说系列”都是以寓言、童话或者科幻形式完成,且大受好评。

  从这个角度讲,老太太能在短篇小说的篇幅里,极其精干地对自己擅长的题材作新的演绎,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更让人称道的是,你能在每个短篇读出莱辛对人的命运、对社会政治制度、对种族关系、对女性权利、对爱情的思考,而且这样的思考绝不独立于任一个个体之外,环环相扣。

  比如《祖母》会给人最深思索的当然是母与子之间的畸形爱情,莱辛则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指向现代社会夫妻关系中的任一方个体都会怀有的、对必须长久担负家庭责任的恐慌,和在情感趋于平淡时的精神躁动和身体出轨,进而表达对单亲家庭环境下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忧虑。

  《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主要描述英国少数族裔、非洲后裔、移民后裔因为社会地位几乎得不到改善而导致的艰苦生活,同时几位主人公里,爱德华是莱辛对中产阶级虚伪作毫不留情揭露的对象,托马斯表现着现代社会年轻人身上普遍的责任感缺失,莱昂纳尔和杰茜这对夫妻是英国社会中上阶层矛盾的一面镜子:他们可以送孩子去体验自己之外的那个阶层的生活,也可以接受维多利亚和托马斯的私生女儿,但中产阶级的开明背后,是对中下阶层应有权利的忽视和对他们命运有意无意的控制。

  《爱之子》的精彩在于借一个二战大背景下普通英国士兵的无常命运和虚幻爱情,既控诉战争的残酷和荒谬(P259:战争是无聊地等待-死亡-继续无聊地等待),又批评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格兰特上校夫妇的种种表现),更进一步则影射着老牌殖民主义帝国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优越感。

  唯一的非现实题材作品《原因》,可以说莱辛是在批判乌托邦式政治体制的理想化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软弱,可这一切的根源,莱辛认为正在于人这种动物就是愚蠢的,因为他们只知道被动地受教,而不是主动去变革,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或者说,因为他们太文明。

  四个短篇,所有的故事背后都有作家本人深刻的思考,以及由极其精细的心理、细节描写组成的,必须反复思量才能领会的多层的、递进式的隐喻。作为一个以长篇小说闻名的作家,能在短篇小说的篇幅里浓缩这一切,多丽丝•莱辛的写作功力绝对辛辣深厚。

  曾经反复思量莱辛将这样四篇小说收在一起作为小说集出版的理由何在,因为从宏观来说《祖母》中的四个故事体现的都是作家一生始终的视觉热点,但无论是从“畸恋”到“种族关系”,再从“政体的弊端”到对“什么我才是真实的”这一命题的苦苦思索,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时,似乎很难琢磨老太太的真正意图。尤其是在每篇小说最后都几乎以并不出人意料的悲剧作结尾时(母辈与子辈的畸恋面临儿媳的痛恨,移民后代终究难敌上流阶层优厚生活的诱惑,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政体被彻底埋入灰烬,身边值得珍惜的真爱被残酷地无视),多丽丝•莱辛反复地把人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莱辛在第四篇作品《爱之子》的最后,借詹姆斯之口说“我过的不是我自己真正的生活。我不应该像这样活下去”,随后又有一段陈述:“这种不满,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说,从对命运或上帝的要求,从理性到荒谬,什么都可以有”。每个人都会对命运有自己的判断,或庆幸或自哀,或满意或憎恶,只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或被动或主动的应对方式。

  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名女诗人、作家艾德丽安•塞西尔•里奇对命运阐释道:是我没有选择的生活,选择了我。细细推究,四个短篇的主人公,在面对作者布下的黑色迷雾时,都希望能主导自己前进的方向,而且我们觉得主人公都已经努力地去抗争、去争取了。但莱辛在这一切背后隐藏的,却是一种让人害怕的态度:那边很凉快,你们去那边歇着吧。她描述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的观察和思考,但对人、对命运的态度,始终还是悲观的“被选择论”,因为可能在她看来,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微不足道的小颗粒,微微的震颤,就可能摧毁一切。

  《祖母》读后感(五):自我的情人(仅限同名小说《祖母》)

  上海译文开篇就犯了一个斗大的错误:扉页上将作者的出生年搞错了,整整提前了9年。

  莱辛的年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本书里的小说没有标明具体的时间,版权页上是2003年,应该不会提前很多年,也就是说,在写这几篇小说时,莱辛至少也是七八十岁,脑子清晰得令人惊讶不说,技巧上也是在做着剔除的工作,表面看去似乎是没有技巧,实则是技巧已自成骨肉。

  邪恶。这是《祖母》里借儿媳妇之口说过的一个词,这也确实是一个“邪恶”的故事,但非罪恶。罪恶不过是籍以旁人的视角加诸的道德评判,但若当事人自己并无这种道德承担和自责,那就谈不上什么罪恶。祖母之一的罗丝不时爆发出的笑声,亦可同此理解为看待这个故事的不同视点:罗丝的笑,至少在最后一部分时的笑,是痛苦的,但在旁观者看来则是放纵的、讥讽的、恶毒的,具有挑衅性的。

  大胆。这种故事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还是第一次,它至少更新了我对“故事”的不同看法,即故事在不考虑或摆脱了世俗道德的要求之下单凭自身能走到什么样的层面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引人激动,但又更自由而无拘无束,具有真正的想像力,可能性,直白地说就是既好看又不流于庸俗。

  这种故事若放在不同的人手里处理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许有些人会处理得花哨、浮华,给它加上更多的东西,但这个故事本身已足以抓人眼球,莱辛聪明地用了质朴的手法,让故事走出自身,有了自己的呼吸。即便是不完美,这不完美亦是自身的一部分。

  自我迷恋。同任何人一样,即便是有着再强大的意志和自我审视力,都不得不面临着肉体的衰竭,以及韶光已逝的不甘不愿,莱辛亦是如此,并以此在两位女性身上投射寄托了影子,这是幻觉,幻想,但是是清醒着的幻觉与美梦,在可能的情况下,即最大的可能性下,能够发生些什么。(但是,这实在是多么的美妙!)

  两位祖母并未发展成为真正的同性恋,说她们是一体的也行,她们实则是同一个体的两面性,莱辛的两面性。罗丝,丰满感性而又具勃勃的生命力,是智慧和主宰,但其内里是诗性的(意味深长的职业是戏剧导演,喻示着既导又演,既有着绝佳的自我控制力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又有着爆发性和戏剧性,是莱辛理想中的头脑);莉尔虽然纤秀内敛,却代表着肉体的一面(意味深长的职业是游泳运动员,在丈夫去世后掌管了体育用品店,代表着莱辛理想世俗形体的一面,感性,被动,温和)。

  小说中两人虽没有肉体上的关系,但精神上却息息相通,这种共通大过其他的一切,甚至可以牺牲掉对方的生活也在所不惜,包括双方的丈夫。

  丈夫在这里当然只是个符号,但也不是可有可无,他们至少起到了配种的作用;同时,丈夫因为示范着世俗的规范、法则、道德一职,因此从根本上不可亵渎,不可像后来的儿子一样可相互交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以被忽视、漠视,乃至于被驱逐——罗丝的丈夫是离开,莉尔的丈夫则是死亡。

  儿子就不一样了,儿子产生孕育于自身的体内,由自身的血肉铸成,交换儿子作为情人实则是变形地同对方性交,如同镜面的相互交映,曲折地实现了同对方彻底的交融。有意思的是,两个女人的丈夫竟然同对方的儿子相似:

  罗丝的丈夫—诗人气质 莉尔的丈夫—体育器材服装店老板

  罗丝的儿子—强壮,像运动员 莉尔的儿子—瘦弱,像诗人

  也就是说,两人的结合是同契合自我内部的结合;“丈夫”最终同“儿子”融为了一体,成功地实现了世俗法则和自我平衡的调和。

  至于莱辛为什么没把两人写成有着肉体关系的同性恋,我想那是因为这种关系太普通太常态了,而现在的这个故事,是多么的另类而又骇人。

  在剔除了生老病死的哀痛,裹上了中产阶级的糖衣之后,它就只是个童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祖母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