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原蚁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荒原蚁丘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原蚁丘经典读后感10篇

  《荒原蚁丘》是一本由钦努阿·阿契贝 / Chinua Achebe著作,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原蚁丘》读后感(一):政治,谈什么?

  于1967年爆发,1970年结束的尼日利亚内战——“比夫拉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尼日利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由于伊博族经济最发达,受教育程度最深,在独立运动中表现积极,所作出的贡献也最大。不论政府、军队,都充斥着伊博族的各级官员。但他们对于此并不满足,他们认为尼日利亚是落后国家,需要更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更有效率的行政治理,而现行的体制和领导人积弊太深,无法承担带领尼日利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投票前夕才匆忙宣布自治的豪萨-富拉尼族,却倚仗人口优势在民选投票中胜出,由该族领袖巴勒瓦担任联邦总理。约鲁巴人在独立运动中同样作出不小的贡献,他们也越来越不满意仅仅在商界呼风唤雨,希望在政界、军界进行重新政治分配。他们认为如今三个民族都已走向独立,权力应当重新分配。

  三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引爆了尼日利亚内战。这场战争除了巩固了个别军政府的首脑的实力外,没有任何意义。200万到300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夫拉的经济被彻底摧毁,全国第一大种族伊博族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无一人能够在尼日利亚军队或政府中担任要职。

  钦努阿•阿契贝,战后被边缘化的伊博族人,一位“比夫拉知识分子”,一个伟大的作家,亲历了尼日利亚剧烈的社会动荡——部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尼日利亚争取独立的斗争,“比夫拉战争”,还有战争之后依旧不曾间断的军事斗争。政治伴随着他的文学创作,他曾经说过:“一个非洲作家如果试图避开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当代非洲的政治问题,将是十分不恰当的。”

  《荒原蚁丘》是他继尼日利亚四部曲后,重新将目光投向政坛的一部重要作品。下面我将选几个角度,谈谈我对政治、对阿契贝以及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萨姆与权力

  萨姆,卡根政府的独裁者,军事力量的体现,是权力的代言人。

  萨姆年轻的时候,不算是聪明的学生,但“萨姆是社交的典范……他非常全面——优秀学生、板球队队长、田径场的常胜将军,在我们的最后一学年他被选为全校最出色的学生”。克里斯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老朋友”的,他还说道:“他有一种精神上的纯净”,又“从来没在任何一件事情中失败过,他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当然他也有缺点,“他崇拜英国人有时候简直到了犯傻的程度”,伊肯这样认为。他刚被提升为上尉的时候,萨姆还算是平易近人,因为他独特的“戏剧性”。

  后来,当萨姆成为总统,准确地说,是参加非洲联盟会议之后,他发生了变化。他谈论最多的是一个终身制的恩戈戈总统,希望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一样“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微笑”。他逐渐和朋友疏离关系,因为他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非洲国家元首演戏的可能性,并决定离群索居,以酝酿自己的形象和完善自己的表演。”

  但是,正如伊肯所认为的那样:理智的玩世不恭比许多非洲暴君对权力的严肃渴望危险要小得多。萨姆的独裁政府极为腐败,丝毫不在乎人民的利益。最后,他密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意图改革的同窗好友。

  萨姆是作者强力丑化的一个人物形象。从小说一开始营造的紧张的气氛就可以看出他对大臣的控制力之强,对旧情的漠视,对人民的冷淡。然而,仔细分析萨姆的经历,也可以发现萨姆原先并非一个强力独裁的人,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强暴的独裁者呢?

  是殖民统治。小说普遍强调萨姆是一个“醉心于英国人的习俗,尤其是英国上层社会的习俗”的人。因为英国校长约翰•威廉斯告诉他参军是绅士一生的事业后,她便放弃了当医生的念头。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被英国文化所洗脑的西非人。由于年轻时即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致使他形成了统治即压迫,统治即制服,统治即集权的观念。可以说,他最终走向独裁政治,和英国殖民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是非洲独裁统治的大环境。萨姆成为总统之前,可以说是一个有着个人魅力的成功人士,他还留有一种精神上的纯净,和独特的“戏剧性”。这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身上充满活力和改革力的地方。但,小说刻意交代道,在参加完非洲联盟会议之后他就变了。我们可大胆想象非洲联盟会议上各个元首讨论的内容,也许多是军方领主或封建老头,讨论的也多围绕权术和独裁,或是建立军事集团。这正折射出非洲政治最薄弱的环节:军方掌握政权,独裁,终身统治,缺少创新力和改革心。甚至一个“纯净”的年轻人当政后,也不免被这种污浊的环境所污染。

  是政府官员的无知和懦弱。阿契贝善于塑造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小说开头便可见卡根政府官员的愚昧。他们沉默无言,试图“把谄媚奉承掩盖在争辩的姿态中”。他们,知识分子们以不可思议的姿态羡慕着军人。总统府的大学教授——奥孔教授竟然穿着卡其军装。他们甚至讨论:“这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无情的独裁者,至少统治五年。”有的愚蠢,而大多数是出于利己考虑,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两者“天衣无缝”的配合,恶化了独裁的状况。

  正如疯医生所说,“权力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腐蚀人,而是让人变得这么无聊,这么毫无悬念。”萨姆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也渐渐将整个卡根推向了可怕的深渊。

  伊肯与故事

  在克里斯的叙述中,年轻的时候,“伊肯是班里最聪明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也正应了他后来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抨击时弊的激进的《国家公报》的编辑。

  从伊肯的两次演说中,可以看到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第一次是伊肯驱车来到总统府,面对代表团的乌合之众,他讲到“故事”这个概念。面对独立之后愚昧无知的人民,他说:“擂响战鼓是非常重要的,奋不顾身地进行战斗是非常重要的;战争之后讲述故事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问我哪一样可以拿到鹰的羽毛,我敢告诉你:故事。”

  他认为,“只有故事才能比战鼓和勇敢的武士的战绩更长久。故事是我们的向导,没有故事,我们便成为瞎子。”

  我是这样理解故事这个概念的。首先,它意味着传统,意味着历史。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是真理,是不可抛弃的经验教训。其次,它意味着文学,意味着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知识分子本身即故事的创造者,他们可以通过委婉的笔法来创造故事,从而通过故事去斗争,去带领人们更深刻地思考。

  在克里斯所讲的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龟和豹的故事。即便必死无疑,乌龟还要留下挣扎的痕迹。在独裁者,在腐败的政府面前,即便民主显得如此渺小,也不能放弃斗争,“也许没有别的目的,只为我们的后代会说:真的,我们的父辈被击败了,但他们曾经努力过。”

  第二次是伊肯在巴萨大学的演讲。在演讲上,他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并且提出“讲故事的人可以威胁那些善于控制的老手们,使篡夺人精神自由的人感到害怕”。

  从这次演讲和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更多的思想。

  他的革命热情如火,却无法指明道路,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了。

  在演讲的结束,他人评价:“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记录社会的问题,而应该有更大的责任提出解决问题的药方。”他更正道:“作家不给药房,只是让人头疼。我不能去主导你所重视的教科书式的革命。我只想启蒙大众,催促所有的人去甚是他们生活的条件。”

  伊肯实际上是一个有自省意识和改革意识的人,但是正向他自己也认为的那样,他只是一个作家,仅仅能靠故事鼓舞人民斗争的意识,却不能真正给出新时代的药方,更不能领导革命。这也是知识分子本身的悲哀,他们手无寸铁,最终很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害。

  “卡根”与现实

  小说,即现实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自我,也可以折射出社会。

  将眼光转向全球,细细梳理历史的脉络,从古代封建王朝的兵戈相见,到资产阶级革命的血流满地,到殖民主义的杀戮,再到现代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热战,稳定是人民普遍的愿望,却历经千年到不了现实的乌托邦。

  现在,有多少落后的国家仍在黑暗的漩涡中挣扎。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人民仍遭受着暴政无情的摧残,阿契贝在这里呼吁他们联合起来,知识分子们,工农群众们,走到一起,反对殖民和独裁统治。

  在本书的序言中,王来雨提出:“在当下的中国,翻译、出版、阅读阿契贝的价值,也就在于如何理解阿契贝。”“因为中国和尼日利亚一样,自19世纪起开始遭遇殖民主义的战争,旧的社会体制轰然倒塌,血腥的内战使民族分裂……”

  《荒原蚁丘》是阿契贝后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我们也可以用以审视我国历史,甚至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阿契贝在民族文学的角度与我国的鲁迅十分相像,他所反映的问题,包括独裁者的专权,知识分子在军事统治面前的束手无策,看客一般的乌合之众……

  我向来不赞同文学家过多参加政治事务,但我却认可在黑暗政治面前,阿契贝等西非作家举起的火把,它起码可以照亮一方土地,甚至成为社会改革的契机。

  《荒原蚁丘》读后感(二):一人一国一世界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耀,璀璨一片。然而,仍有那么几颗星的光芒格外明亮,让其他的同伴显得黯淡无光。比如,某个伟大朝代的创始者、某个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某个特殊时代的缔造者、某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者……中国有句古语:“一将功成万骨枯”,试想,这些大人物的身后站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如蚁众生呢?

  所以,透过岁月的云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长城烽火台后指点江山的秦始皇脚下那些累累的白骨,还可以看到天安门城楼上挥斥方遒的毛泽东一句“知识分子下乡去”背后百万迁徙人群的黑影。某个人的一句话、一个点子、一个主意、一个决定,就瞬时改变了万万千千普通人的命运,为历史主题定下了宏大的基调和纲领。与其说,是他们被动地屈从了历史,倒不如说,是他们主动地改写了历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历史的方向和人类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权力无比强大狂妄的透射力和发散力。

  再比如,一个国家若能拥有一个明君圣主,那是民众的福祉,相反,那便是整个民族的灾难。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的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在他的作品《荒原蚁丘》中,通过塑造一个独裁残暴的总统,形象地说明了“一人一国一世界”的玄机和宿命。

  “政客”和“政治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将政治权术把玩于股掌之间,全然无视他人的利益,“公器私用”,为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毁灭世界,为人行事表现出非常浓重的江湖味和流氓行径;后者则合理合情地利用其被赋予的政治使命,眼界开阔,胸襟博大,“取政于民,还政于民”,以造福本国民众乃至全人类为宏大远景和抱负。放眼人类近代史,希特勒和邓小平则是这两种政治人物的典型代表。

  在《荒原蚁丘》中,钦努阿•阿契贝虚构了一个腐败专横的卡根政府,一个暴戾独裁的总统萨姆,所以,我们应当把这部作品划归到“政治文学”的范畴。然而,这部作品又不只是表达政治的角力和争斗,作者也从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不同人物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件的理解和感受,来表达人物的个性特质和事件的真实内核,把略带压抑和厚重的主题从平和、亲民的角度去阐释,充分表现出极其成熟和全面的写作技巧。

  文字的笔触略带悲伤,并没有极其锋利地控诉,却通过场景的设置、细节的刻画,冷静地展现了民主与极权的相互角力过程。作品甫一开始,便通过两个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奥里克与萨姆之间的一次言语和态度的正面交锋,充分展示了那种看不见硝烟的争斗——政治权力和精神力量的明争暗斗,无形的压力,像政治的权威,让读者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他故意让静默拖曳得长长的,让它成为一种对抗,就像孩子们玩的那种游戏,睁大着眼睛,比赛看谁先眨眼”,独裁者萨姆利用地位的高度,居高临下,俯视自己的这个好友,将他视作手间的玩物。作者这种形象的表述一下子将“政客”的寡情薄义刻画得入木三分,为全书定下了黑色的情感基调。“当他望着受害者紧张地聆听他所说的重要信息时,又一次暗暗地感到快乐。”这种权力欲的极端膨胀和变态心理便是一个“政治流氓”的最好写照。

  《荒原蚁丘》讲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善待历史和权力的,必将永垂千古,否则,极权政治统治下的国家机器一定会如同荒野里的一抔沙丘,貌似很彪悍,却因为被撼动了根基,在或丑陋或光辉的人性冲击下一泻千里。

  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意义让《荒原蚁丘》和阿契贝在世界文坛永垂不朽!

  《荒原蚁丘》读后感(三):时髦的压迫

  《国家公报》的编辑伊肯在开车外出途中遇到交通堵塞,和一个出租车司机抢道。后来,当司机得知与自己抢道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受到低层民众普遍爱戴的伊肯先生,心下不安,去向伊肯道歉。

  在出租车司机看来,解释没有认出象伊肯这样的“被尊敬”的人物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而自己之所以没有认出伊肯,原因有两个:一、伊肯开的是一辆破车;二、伊肯是自己亲自开车,而没有专职司机。

  伊肯非常理解这个悖论的根源:当一个人不雇佣专车司机而过着简朴的、自己开车的生活,人们却并不会把他看成朴实的模范市民,反而会觉得他是个小气鬼。

  处于社会低层的司机们,渴望自己的领导人不要亲自开车,尤其是不要亲自开着一辆破车,而是应当坐在豪华的奔驰车里,由一个象自己一样低戝的司机来为他们服务。最好自己就那个专车的司机。

  伊肯认为,这种病态的愿望,其实就是一种对私人飞机、豪华游艇的羡幕的一种变异而已。被压迫者竟然要求压迫以一种时髦的方式来实行。一但压迫形式变得时髦,他们就不仅感觉不到压迫,反而会认为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