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法源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京法源寺》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法源寺》经典读后感10篇

  《北京法源寺》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一):先知的一生

  以这本书的名气,根本不需要我来妄加评议,只是这是本不能一看即懂的书,肯定是要重读的。既如此,看完了总想留下点什么,以便后日再次读完后比较前后所想所思之异同。

  工作之后没有整块时间,看完这本书大约用了三、四天的零散时间。起初并不是很适应这种大段独白式的小说,尤其是康一出场就与佘法师在法源寺谈佛谈袁崇焕,对话间禅意深厚,以我目前的水平难以全解。

  但是对于北京城及法源寺的地理考证一下子就把我震撼到了。前次进京不足月,却从未想到脚下的北京城有如此深厚的学问,惭愧至极。

  接下来的情节,用作者的话说“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等人关于满汉的对话,以及跟梁、日本人、王五谈自己为何必须就死时的话语,简直振聋发聩。用典涉及侯嬴、公孙杵臼、程婴、月照法师、西乡隆盛、专诸、荆轲、贯高等人,不仅极为契合,而且把自己从容就死的原因剖析得明白而彻底,令人不胜感叹谭嗣同的壮烈!谭嗣同的篇幅,不仅掩盖了梁的寥寥数笔,连贯穿始终的康也掩盖在其光辉之下。

  谭就义后,写到王五与佘法师,写到光绪与老太太的结局,依然从略。而康的故事,又从康梁之别而复现。此一节,本以为作者会就着谭所言“改良的路走不通,必须要革命”而继续批判康,谁知笔锋一转,从康的内心独白中又能体会到康对于“改良”和“革命”的另一番思考,这一段写得极有哲思。关于中国的路,是虚君立宪好还是民主共和好,距离我们太近,没法客观公正评价。然而作者抛出这个问题,就是要让人去思考。数百年建立的稳定大局,一朝破败,是存其形改其实好?还是摧枯拉朽毁之而后重建好?康依然认为缓进利民,对于思想上的冲击小。然而后来与普净(十力)的对话中,他似乎有觉得君与民之间庞大的官员体系,通过温和手段是无法解决的。至于孰是孰非,作者并没有下论断,然而结局是普净看着康的身影说,他还是走在我前面的。

  最后,当尘埃落定,康死数十年后,书里主角的坟墓基本上被发掘殆尽,唯有法源寺依然留存。作者为何要加上这样一个结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但要说深思出了什么,又觉得有想说而说不出的难受,胸中似有块垒而不得吐的憋闷感。也许,这正是作者对于这段历史想要表达的吧。

  说点旁的,首先,这不是历史书,所以没必要严苛地对照史实。其次,这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如果想看精彩的情节与故事,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思考,在与体会书中的小哲理与大智慧。以我目前的水平,不足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

  整本书的主线是康的梦幻,康的梦碎与康的梦醒。至于最终是不是真的醒了,有待于读者的见仁见智。先有康拜袁碑后开启了自己风云变幻的一生,中有大展宏图却半路梦碎的悲催,后有老年感喟在前朝与新朝的夹缝之中而不为两朝所喜,康的人生轨迹与袁几乎是跨越了时空重叠在了一起。从书里看,康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只是最终仍免不了与先烈、挚友、死敌、后辈一同深埋地下,再被挖坟掘骨。

  此书难读,但是读来仍让我非常有兴致去仔细琢磨。怎奈余暇有限而水平又太低,唯有期待将来再读数遍之后,能对这篇拙文有所增补和删改。以不负读到这篇小文的你。

  如这篇笔记能对你有益而又唤起你对这本书的兴趣愿意买来一读,也算是没有辜负写下它的这缕光阴。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二):这本书,可以不看!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就很有一种要把正文前面那几张七七八八的内容撕掉的冲动,感觉好假、好做作的。

  某天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近代历史小说的文章,里面分别介绍了唐浩明、陈舜臣、李敖。陈舜臣的《大江不流》找不到,唐浩明的三本都看过,最后决定看看李敖的唯一的一本小说。

  很早就听说过李敖的名字,但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书,看了这本之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坨狗屎。首先所有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一条:两三个人在一个地点就某一个问题反复辩论,然后就没有了。完全没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可言,只看到在讲大道理。从他写慈禧、谭嗣同、大刀王五等等的表述,我就觉得他真的就是一个平庸至极的人;从他写谭嗣同坚持不逃走而选择死亡的表述,我真心觉得他完全就不懂小说的创作。

  毫无疑问这将是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李敖的书。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三):北京法源寺

  大师之作!

  1.智者怀古、仁者怀今,仁智双修的并不排斥任一种,不过怀今以后,益之以怀古,可以使人伤感、怅惘、痛苦之情升华,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更达观的领悟。

  2.人间虽众生百相,但只能做一种人——只能选择做一种人,同时还得拒绝不做其他许多种的人,尽管其中还不乏有趣的、吸引人的成分。

  3.我执是一般人所认为主观的我;法执是所认为客观的宇宙。

  4.“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立独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四):唯一的李敖

  第一次听说李敖是从韩寒那里,韩寒的《杯中窥人》称他是个难得的“叛才”。那时候我才初三,韩寒风正劲,自己便莫名地对李敖也一并崇拜起来。后来是装无限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不违法的年代,也是凤凰卫视敢说:“鱼总是从腹部开始腐烂”的年代。我就开始看凤凰卫视,看“李敖有话说”,惊奇地发现他笑起来的长相跟林语堂是那么像,而且他最喜欢的是拿着一堆堆的历史材料开始证明他的观点,是嬉皮笑脸地谈论各种严肃的事情。总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这本《北京法源寺》也是那时候他在自己的节目上“厚着老脸”自荐过的。现在才开始看,就像偶遇一个老朋友。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多人不喜欢,说是借古人之口絮叨他的各种价值观。其实我觉得如果怀着看历史的角度去看的话,还不如去看真正的历史书,能够更加客观扼要一些。这本算是历史小说,很有李敖的特色,全部都是“李敖有话说”的那种表达方式,就是比如一个人一开腔,那一页书是搂不住的。我是比较欣赏这种方式的。

  李敖对各种价值观,“死君”与“死事”,“生”与“义”,“大义”与“小义”,“汉族”与“蛮夷”等等表达了他的看法,很多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令人惊叹后深深地折服。这些不厌其烦的用历史讽喻现世的表达,不是一般人能有这样的尿性叙述下来的,只有李敖这个蹲了七年多大牢的狂人,有时时汹涌着年轻人血液的战士能够做到。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些年的大牢生活才成就了李敖。

  李敖谈到了对于佛教的观点。之前我多次旅行看到各种圈钱的寺庙,也深深地陷入对佛教的怀疑中。但是看了法源寺这本书,恍然大悟。原来李敖也是持这种观点的。但是他觉得现在的寺庙是对真正佛教的一种歪曲。佛教不完全是出世的,也有入世思想的。真正的佛祖也不甘于寄身于虚假的铜像泥雕,他们也愿意附身在志士仁人身上,舍身行佛法。这种耳目一新的解释给我当头一棒般的透彻。佛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也不是无神论者口中的迷信。佛教是一种唯心而又客观的存在。当然这只是其中最小的片段,他对佛学的研究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

  后来我在新闻上看到很多李敖的负面新闻,有玩弄女人的,有坑别人巨款的,我对这些新闻其实一点都不怀疑。这个色眯眯的满脑子鬼点子的老头什么都干得出来,但这些我都不需要关注。我没有看到这些事情,只看到了《北京法源寺》,它是一个谭嗣同似的战士的呐喊。前两年看着李敖在电视机前指着台湾“立法委员”破口大骂,我相信黑暗还没有终结,李敖还没有老去。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五):死得其所和一生所执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敖的书。

  我深深为其文采折服。

  《北京法源寺》以法源寺为线索,横向剖开戊戌变法中康谭梁等人的行迹思想,描绘了晚清历史画卷中的一个片段。

  李敖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却与历史书中有些不同。这不仅是小说与现实的差距,而且是深剖和浅析的距离。

  康有为是全书阶段层次最丰富之人,从提倡维新到坚守虚君,他始终和时代错步,一生罩于慈禧阴霾之下。时代群体曾因他立足高远而试图绞杀,也曾嫌他保皇落伍弃如敝履。康有为倾注心血于实现政治抱负,不止于碑拓书法,不止于著文立说,不止于游学行路。但,所有他视若次要的皆为认可,秉为中心的却总差之毫厘。

  康有为首次露面,即是与佘法师对谈佛法。佘法师是全书画龙点睛之笔,他之于康谭,正如法源寺之于戊戌,镜像般衬托出生死出入群己的界限。佘法师就死,是行佛心偿故人,也是对自身的救赎、对过往的弥补,对湘绮的迟来陪伴,对避世的了结。

  何为佛?甫一开篇,康佘的对话早已揭示作者的灼见:佛不在高堂广庙,不在金身法事,而在人心。故,佘法师勒令普净不得以法源寺为遁世之所,当怀佛心行佛事;故,谭嗣同奔走呼号以死祭法,是真佛意。相形之下,康有为对于难以捉摸的善心的强调,凸显其后顽守君主立宪的合理性。遥相呼应现出康的“执”。

  谭嗣同和梁启超的诀别是我阅读过程中第二次心绪难以自持,第一次,是蔡锷的亮相。像一簇火苗,倏地照亮了黯淡晦涩的晚清,而这火苗竟也在数十年后匆匆熄灭。

  如果硬要说圆满,梁启超勉强算是。他一直和时代节奏相合,不断探索适用的变革,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他更会转圜,更留有余地,不像老师偏执,也不像谭嗣同终凝固在一地的热血里。然而,正因如此,他在本书中显得有几分面目模糊了。

  后半部另一条线在普净,生有慧根早经磨难,又历师父启智熏陶,步入共产党的阵营。他算谭嗣同精神的延续吗?也许。

  是非已不那么重要,当康有为步入莽苍苍斋,面对人事全非椎心泣血之时,他会质疑一生所求吗?

  历史为每个人划定一个点,挣扎不得,逃脱不得。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六):实至名归

  酣畅淋漓!这部小说能使李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看过之后才懂的什么叫实至名归。

  李敖在小说的后记里这样写到: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是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内容的丰富确实超出了我对一部小说的理解,通常的小说大多会有自己的故事主线,《北京法源寺》的故事依托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却大段的采用人物对话表述人物的思想活动。与其说这是李敖想象中的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不如说是李敖借历史人物在阐述自己的价值观。

  大篇幅的对话,从一开始康有为同寺院主持论佛法的,到中间谭嗣同论“死”法的,狭隘的忠和广义的忠,再到后来的改革之法的,把各种深奥的理论剖析的简洁易懂,引人深思。李敖的博学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心中,如李敖所说,已经为这位学术上的大师供起了牌位了。

  其中关于佛法的很多解释实在是很颠覆我对佛法的粗浅认识,他讲佛法传入中原以后,许多教义都被曲解,手段被当作目的,而目的反而变成了手段。真正为天下故,又何惧“毁佛金身,开如来戒”呢。诗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说的正是不在乎你是否破戒,而是有没有真正的佛心。

  谭嗣同的死,在历史课本中以“戊戌六君子”标签流传,李敖的故事里,谭嗣同的死被解释成了最伟大的死,是明知可不死而赴死,不死未必有什么损失,死却能唤醒更多沉睡的中国人,所以他要死,而且要从容不迫的死,这种伟大的人格以及觉悟才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的真正所在。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在监狱中构思的小说,突然就自然的联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李敖可能上升不到这种高度,但这本小说绝对是一本值得一度再读的小说。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七):读后感七

  这应该是李敖先生非常早期的小说作品,据说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那时他的年纪约在二十出头,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两年这本旧作突然火了,看评论也是好评如潮。但个人认为作为小说来看,其实是不大成熟的作品,在技巧上还缺乏磨练,比如里面的对话,慷慨的陈词外加卖弄文史知识,竟不大像人交谈,倒像是学究在课堂上教学。

  年轻时的李敖先生或许太急于表达自己,锋芒毕露的结果,反倒使作者的词锋与观点大过了人物本身,作者观点与文本叙事的本末倒置,是小说的大忌,杂文随笔之类则是比较适合的体例。几乎所有的心理描写也都是靠书中人物语言来传达,夸张的对话和人物塑造,使得小说严重失去了重心和真实感,也失去了小说的意境和韵味。个别的遣词造句似乎也还有商榷的余地,不好为了方便就胡乱使用过于直白、现代的词句,故事中种种矛盾、冲突和叙事节奏的处理并不见佳,对历史的描写也浮于表面。

  仅对于小说的技巧而言,我是持否定的态度的,但才气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两个章节写的颇有历史随笔的感觉,不难看出作者学识的渊博和文人情怀,只是过于激昂、刻意的表述,使得作品终究落了下乘。

  从题材上来说,描写戊戌变法的历史小说的确不多,更没什么名著,不过学术专著还是不少,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戊戌变法史事考》和《戊戌变法的另面》等,感觉不过瘾想多了解的,不妨看看,茅海建先生的作品都有着较为通俗的文风,并不难读。

  另外,书中错别字较多,第七章尤甚,小编该留心了……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八):Notes

  天灾人祸——以水灾而论,水灾发生,是过多的河水无法宣泄,无法宣泄的原因,是许多供大河宣泄的小渠,因为官商勾结被霸占。小渠附近土地肥、灌溉方便,所以官商勾结,把小渠堵住,他们不但不肯掘开渠口,反而把附近加高,这么一来,不该变成低地的地方——就是老百姓的地方——反倒变成了低地,水一涨,就成了水灾。所以这种水灾,是人为的,不能赖在天上。 邵伯温《闻见前录》

  陶渊明诗里说他在长江边种桑树,种了三年,刚要收成的时候,忽然山河变色,桑树“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一切成绩,都漂失了,但他并无悔意,因为“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本来就不在安全地带种桑树,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所以,我们还是要种桑树,然后兼做春蚕,自己吐丝。

  以小见大——乾隆皇帝喜欢赵体字,流行赵体再往前,乾隆的祖父父亲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喜欢董其昌,所以当时流行董其昌的字。一切是上行下效,这是中国的特色。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许多事情,要办,都得从上面来。

  日本月照(西京清水寺的和尚)和西乡隆盛日本的维新志士:吉田松阴&谭嗣同 可是愈是稳健的人,就愈变成稳健有余、行动不足,最后一事无成两鬓霜、也一事无败两鬓霜。所以稳健,最后竟变成不是一种做事态度,而变成了不做事的借口。 国与国之间是没有什么道义可讲的,但人与人之间却不同。

  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所以许多优秀的个人为群体做事,必须事先就得抱有最后还得被群体出卖的危险。

  保镖和贼——没有贼谁还要保镖。贼不托带东西,但贼会进城来玩。玩的时候,也会找上镖局,镖局一定会保护他们,不让官方捉到。要是给捉到了,招牌就砸了。以后上路,江湖绝不好走了。

  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

  北京的寺庙名字:柏林寺,贤良寺,普济寺,广化寺,宝禅寺,妙应寺,广济寺,崇效寺,龙树寺,龙泉寺,瑞应寺,大庆寿寺,延寿寺

  肃顺曾国藩无他无法大用、左宗棠无他早被陷害。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叶名琛

  谭嗣同那种豪迈与萧条的交会之感,真是读万卷书中所无。

  谭嗣同(复生)《感怀四律》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左太冲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卓如)

  蔡锷(梁启超给其改名,原为蔡艮寅。锷是刀剑的刃)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九):英雄,为世界而来,为世界而去

  李敖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从来没想过要看他的书,因为他是政治里的人,而我对政治是没有半点兴趣的。这本《北京法源寺》大约是买书时凑单买的,想随便看看的,而看了两章便已经深深折服于李敖深厚的佛学,哲学,史学和文学功底。一座寺庙的历史从唐朝说起,其中经历的生生死死,透透彻彻娓娓道来。

  当时我想,很多人去看古迹,看到了什么,又看懂了什么?断壁残垣,古木森森,斑驳门窗里的苍凉与寂寞,石碑松柏背后的故事,只有真正了解历史的人才看得到。读书,才是真正让人打开眼睛,看透现世,看到时间倒流或向前的事情。

  而能以以古庙为依托将古往今来的事情这样大气磅礴写来的李敖着实让我佩服极了。

  李敖在书的后面有一篇“我写《北京法源寺》”,讲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如何处理的历史与小说的关系。里面他讲到: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

  李敖说,具有全面性智慧,是李敖书的最大特色。又说,如何能从李敖写的书里输入真知识,你才是会读书会选书的聪明人。

  他果然是很狂傲的,但是就这本书的感觉,他狂傲自然是有他的资本和底气的。这本书在空间背景上并不大,以法源寺为基点的北京,而在时间背景上,实在可以说是恢宏幽远。在看似写实又似写空的笔端,英雄的悲壮穿过漆黑的时间长河纷纷呈现眼前,惨烈,慷慨,从容,无一不是让人心惊肉跳,铁马冰河入梦来,不知是否可以形容我读书时的感觉。

  那些我从教科书上知道的单薄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悲壮而又从容地向我走来,他们在寂静的古寺里谈论着佛法,死生之事,经济之策,在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上寻找一条新的路。书中的法源寺是一个因为死者而建起的庙宇,经历过被囚的亡国皇帝,一个忠诚的南宋进士的为死,一个明朝忠臣的含冤惨死.....因为这些,法源寺自有一种悲怆的氛围,也是一种为生而死的悲壮,而这个来自历史的故事也是这样的氛围。

  书的故事是戊戌变法,书的重点却是谭嗣同的死。谭嗣同本可以不死,但是他选择一定要死,这个原因,作者在书中让谭嗣同自己和梁启超,和大刀王五,和前来营救自己的日本人进行了对话,进行深入的剖析,而后谭嗣同死后,梁启超又与蔡锷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书中的谭嗣同意思是:我死后,我在声名上将会被分尸,改良的人认为我是为改良而死,要大家继续努力,而革命的人则会认为我是以死告诫,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事实上确实是如此。

  谭嗣同的死是从容就义死,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死,他希望以死证明自己的信念,也希望以死成全中国的革命,也成全自己“回向”人世的救世之心。在八指陀解读他的狱中诗时,作者对比了方孝孺式的“慷慨成仁”和文天祥式的“从容就义”。方孝孺反对明成祖即位,连哭带骂,说你要杀便杀,诏书我是绝不写的。成祖说我要杀你九族,方孝孺说,杀我十族,我也不怕,于是因为他,八百多与他有关系的亲戚朋友被杀,方孝孺内心是充满正义的,然而感情并不是冷静清醒的,这样死去是容易的,因为没有前思后想了,所以是慷慨成仁易。(我在雨花台见过方孝孺的墓,旁边也有一些他的言论,有后人的赞誉,称他为天下第一读书种子,然而今日看他的死事,却实在是震惊,固然他正义凛然值得钦佩,可是他如此不顾他人死生让人觉得凛然寒气)。谭嗣同的死不是这样的,而是文天祥式的从容就义,更让人感怀的是他只愿牺牲自己一人,绝不让任何人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为此他伪造了与父亲关系恶劣甚至决裂的信件以保全父亲,又于事发后不再与任何朋友走动,安静地在浏阳会馆给亲近人写了信,而后从容赴死。只以我一人之血为中国开路,愿后来的志士们踩着我的血走出一条光明的路。我亦以我身回向苦难人间去做真的佛真的菩萨的行为:解救苍生。

  谭嗣同曾与梁启超在法源寺谈论佛法的时候说过:

  古今仁人志士,在出世以后,无不现身五浊恶世,这正是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得仁。最后,发为众生流血的大愿,以无我相却救众生而引刀一快,而杀身破家,也是很好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所谓舍身。

  我想这是谭嗣同一定要去死的本因了。

  从文学角度出发,这不能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小说,因为它其实是一本以小说为依托的李敖自己的思想论述著作,当然任何一部小说都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但是这本书不是含蓄隐晦表露,而是非常显性地在讲,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李敖在借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下的对话来进行一场自我与自我的辩论或者是讨论,甚至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接着书中人物的思路进行了解析。还是因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每一个话题,佛法,死生,忠君等等,都被论述得透彻而明白,毫不含糊又绝不封死,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立足,作为读者或者作为身临其境的旁听者,思路一点点被打开,在风流旖旎的论述中拜服于他的精妙思想,仿佛大学时期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讲课,沉迷其中,心中暗暗叫好。而这正是我看这本书最最着迷的地方。

  这是一本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很多中国古典主流思想的书。

  在这部大丈夫式的历史小说里,李敖透彻地阐述了自己的救世观点,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是以谭嗣同自许的。“百年孤寂,又复重演”,他要隐喻的自然是他所处一个黑暗的政治里,他希望能如谭嗣同一样回向人间,舍身救世。

  这与我之前听到的李敖形象竟是如此不一样,那个嬉笑怒骂不正经的入世的李敖,和这个孤独悲怆的李敖,哪个又是真的呢?

  看多了儿女情长,生活琐碎,看看英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望天地之悠悠,心胸间自有浩然之气荡漾。世间总有人是为了这世界而来,而后也为了这世界而舍去有形的生命,他们就是英雄志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