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在远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近在远方》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在远方》读后感10篇

  《近在远方》是一本由七堇年 / 苏枕书 / 王泽 / 老王子 / 庆山(安妮宝贝)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在远方》读后感(一):你的远方,我的脚下

  十位作家的旅行点滴,十场关于自我修行与外在风景的碰撞交融。无论是走在澎湃无限的途中,还是如此时静坐在安宁的小屋中,都不时地问自己,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尤其是那种热血上涌,即刻动身的远游,心理动机是怎样的?喜欢带着单反出门,那些不期而遇的动人时刻,华丽风景定格于脑海的一刹那,我要让自己相信所有相信和坚持自有沉默的意义,魂为之夺。每一次旅行的结束,或许都是一次对人生现有的妥协,寻常岁月的倦怠,终归是逃不掉的。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另一个人现有的无奈,细细想来,旅行的意义,真的是一种轮回中的自我解释,装进一段不完整的记忆,触摸自我生命的无常、凄痛、美丽。“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的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喟叹的,这样的一切,于我都是可亲的,于我都是可怀的”,我相信,复杂如人生的旅途,那些内心深处疯疯癫癫自命不凡的渴望,每一次灵魂出窍带来的短暂自由,都将付出现实狼狈的代价。

  这代价,却都将化为脚下一方尘土,留下曲折印记,安然向前。

  《近在远方》读后感(二):每个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

  ——评《近在远方》

  文/蓦烟如雪

  有段时间,我崩溃得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就像书中寂静的女子,一个人在房间,有很多打发的时间,不看电视,像苔藓一样,默默地活着……

  我逃避爱情,就像在路上遇见曾经的恋人,我都不敢去直视于他,哪怕我们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听过很多承诺,所以现在非常害怕誓言,这种感情,有的时候是很强烈的孤独感,所以,当下我能理解鹿贞心情,因为她用5年的时间去消化巨大的孤独,还有这颗被投射和激发出来的贪、嗔、痴。

  徐徐光影散落在门外,一夜的雨释放得透彻,滴滴答答也只能在回忆中听闻,我想象着这个没有情欲湿度的女子,想象她那么淡然的说自己的过往,说自己生下没有父亲的孩子,要有多坚强,才能不怨恨别人,不为难自己。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句话,什么是大的爱?是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

  这是一句让心沉淀的话,曾经洗劫一空的心门,渐渐会打开,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大爱需要考验,也需要福报,我想它只是来迟了,并未不曾光临。

  我们不缺乏爱的能力,能够爱自己也是很好的。《花谢》中,我们可以祈祷,不为自己,是为所有被自己内心的烈焰灼伤过的人。

  《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中那些褪色的辉煌,剥落的宝石,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沧桑,荒凉掩埋着十六大城,当年的传说成了覆没的一阕,颓垣断壁,倒塌的宫墙,忧伤得像是渐落的光景,只容自己一笔一笔的在心中,画着那些尚且遗存的细密画。

  在《何月不照人》中,我也想到了的《伊豆的舞女》,想着川端先生在回忆中为少女流泪,说如今回想,恍如一梦,那时候还太年轻。或许这是他的劫,但他甘之如饴。我很艳羡苏枕书在旅舍里,能枕着无边的海潮而睡,想着女子,想着照拂的月光。

  木遥的世界很细腻,《断章七则》里,每个地域都让她舒展着感性的小细胞,就像她引用的那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存不移”。一个心存美好的人,无论是遇到小孩啼哭,抑或者纷沓而至的痛苦,你能都一一化解,因为她会慢慢懂得旅行的意义,甚至是努力和坚持。

  书中,我很触动陈思呈笔下的母亲,无论是湿袖子的毛衣,抑或者轻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的妈妈,他在倾述回忆,没有走向倒故事的模式,我和母亲也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只剩下我们了,我们要相依为命”,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很早熟的人,不会绕弯,过于耿直,看见他母亲患了癌症,我很悲恸,很多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会理直气壮地“做自己”,养育了孩子,照顾了别人,我看着她母亲的求生欲望,多想说,让她好好活着。她一生都想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可他从未带母亲去旅游过,甚至是我,她走了,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

  突然我想到了《黄昏收集者絮语》中七堇年说的暮色,黄昏不叫坐黄昏,仍然是哀丽的,一如莎翁所说,玫瑰不叫作玫瑰,仍然芳香。

  书里的故事游走在他乡,可他们终究都要回来,爱的回忆,爱的安亡,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守墓人。我坐在电脑前,想象着这些指缝都未能触及的地方,我来这个世界很久很久,也许与他们都会有一面之缘,但我突然喜欢那句。

  我甘于生命的短暂。不是我喜欢死亡,而是在那短暂的一簇间,我看见了美在悄然绽放。

  筱筱

  《近在远方》读后感(三):总是希望会有下一站

  在这个北方倒春寒的午后,我裹紧身上的大衣,抿尽最后一口咖啡,合上了这本叫做《近在远方》的MOOK(杂志型)主题书。

  十段不同的故事,十段不同的文字,十段不同的人生感触,七堇年、庆山(安妮宝贝)、陈丹燕、苏枕书、陈思呈、王泽、木遥、何袜皮、老王子、郭珊,十位作家讲的都是旅行的故事,那些在漫长或短暂的旅途中发生的或美好或酸涩的故事,那些被永远留在记忆里的瞬间。

  在主编七堇年看来,“这个世界上其实无所谓远方,因为每一个人的远方,都是另一个人的故乡。如果仅仅是站在原地眺望,那也许每一个近处都显得遥远,但如果踏上了旅途,那每一个远方都会变成近处。这就是近在远方的意义,脚步像一个变焦镜头那样,能将远方拉近,只要行走,就可以抵达”。 在我看来,即使明知道旅行就是从自己待够的城市去一个别人待够的城市,即使明知道旅行的路上不仅有欢乐也有各种不能预料的意外、麻烦、困扰,但是义无反顾的想走下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是想有下一站。已知固然让人安心,但是也少了很多探索的乐趣和回忆,不知前路的未知比一成不变的已知更让人动心。就像爱情,即使明知道爱的路上会哭会疼会心酸,还是控制不住的想触碰想靠近。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远方,单是轻轻读出这一个单词已经让人无尽遐想。不由得想起年幼的我站在大海边望着茫茫碧水遥远的海天分界线问妈妈,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呀。妈妈说,海的那边还是海。长大以后,我固执的相信,即使海的那边依然是海,但是也必然是不一样的海,如果你不迈出那一步,不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你的视野将永远是别人告诉你的视野。旅行的意义,就像陈老师歌里表达的那样,其实你说不清,但是在行走中,你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你。

  最后的最后,一个人能送给爱人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最好的礼物,是远方。愿每一个人都能和爱人一起找到心里的远方。

  《近在远方》读后感(四):一本蓝色封皮的书 一场亦无归期的旅行

  学业告一段落 开始实习 必然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但是工作 也就意味着生活被公司制度所控制 正好又是比较轻松的工作 偶尔为自己新学到的东西欣喜 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重复重复 那么生活变得安逸 渐渐无味 开始闲聊 享乐 浮躁

  好久没有坐下来静静的读一本书 读书对我来说 除了时光的流逝 也是自我的对话 是外在世界的探索 是跨越时间空间的一场旅行

  恰巧看见公众号一篇文章 如何为自己订书单 读书计划 各类型的书 小说 散文 纪实 非纪实 1000页以上的 比你大100岁以上的 等等 还有一条是 一本蓝色封皮的书

  于是我开始计划我16年的书单又想到15年还有几本书没读一下买了三本庆山(安妮宝贝)参与的书有一本《近在远方》正好就是蓝色封皮简介说这是一本关于旅行与性的书自然也把它加到我的书单中了

  即将就有一场旅行摆在我眼前带一本书去旅行 想来它也再合适不过了 大年三十我和我妈两个人 背着双肩包 在北京站等待开往南京的火车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 我翻开了这本书 十个作者 不止十场旅行 有旅行 爱情 亲情 友情 性 文化 生活 工作 追寻 趁着卧铺关灯前读完两篇故事

  白天旅途的匆忙晚上整理游记 抽空与朋友分享 四天的旅行我再没翻开它 返程的火车买的硬座 全车厢的都东倒西歪的睡去了 只有四个黑人 说着我一句都听不懂的语言 聊了一宿 还有我 一宿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望着窗外 路灯飞驰而过 天在一点点亮起 我流下了眼泪 我的心在颤动 可能只是因为一夜没睡 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之后没有喜悦 没有充实 我感觉孤独 困倦 疲惫 愧疚 迷茫 艰难 空虚 筋疲力竭 歇斯底里

  我感觉这本书里的所有情绪都压在我身上

  旅行是爱情的考验爱是互相照顾 彼此依赖 相互独立 彼此自由

  旅行是历史的追寻文化的探索 是换一个看自己与世界的角度

  旅行是亲情的亏欠如果你不给你爱的人一次美好的旅行那么上帝就会给你一次生与死的旅行

  旅行是工作的必然旅行是平淡生活的逃避是未知美景的追寻……

  那么旅行予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是完全没意义的旅行的意义自然要到旅行中去找在我不知道的哪次旅行哪趟列车 哪个夜晚 我一定会遇到属于我的 旅行的意义

  我总是记不起自己写过的东西 写完就忘记 读书是汲取 写字就是释放 所以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已经开朗许多 我又好了 好像就是一场灵魂出窍的旅行 这会是一场既无终点 亦无归期的旅行

  《近在远方》读后感(五):即使這樣,我還是想去旅行,想去遠方

  所以研究生入學的那一天,抬頭望見異鄉碧藍通透的碧落蒼穹,真的有一種掙脫桎梏的感覺。在這裡,我一個人,孤獨,滴血般思念家鄉的愛人;在這裡,我一個人,自由,擺脫了過去二十多年的一切繁複人事,開始為所欲為。

  旅行,無疑是一件美事,就連暈車暈船暈機的人也一定會這麼認為。

  旅行,也是我想做的事情,不是為了未知的風景,也不是為了異鄉的風情,卻更多的像是一種逃離,一種短暫的解脫,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誰都不認識我,不知道我曾經的輝煌和醜事,為所欲為,是的,旅行于我其實就是一次“微服私訪”,對每一個人亦然,至少是一定程度上。

  很多人會發現,年紀越大就越失卻了那種細嚼慢嚥地讀書的能力,我也是,即使是才二十幾歲的年紀。

  《近在遠方》,被我收入書櫃,完完全全是因為七堇年。人總是會念舊,七堇年是我十幾歲時,用文字割開我的喉管的作家,給過我熱血,也給過我傷痛,還有救贖,但是無論多麼深的傷口,時過境遷後,撫摸那凹凸的傷口,只會感受到釋然和一絲不明所以的笑意。那一年,《遠鎮》讓我落淚,第二年,我自己站在那個花朵燃燒的國度之下時,又一次落淚。

  現如今的七堇年,與我而言,更多像一個失去聯繫的老朋友,偶爾看見她的新作品,即使是一篇文字或者如這本書一般她主編的文集,就想看見她潛水多年忽然發了個朋友圈一般驚喜,不會再想年少的時候一樣迫不及待地還不等下課就看個痛快,但會微微一笑,知道這個朋友還在。

  這本集子中,七堇年的那篇,叫做《黃昏收集者絮語》。

  “愛的安亡,使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守墓人”,還是會被這樣文藝的句子打動,但是平心而論,堇年有進步,卻沒有我想看到的那種進步,我曾經很失望,但又釋然。不能因為朋友當年和你一起打籃球,現如今進了國足你就對他指指點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走的路,真的朋友只需要靜靜地祝福就好了。

  驚喜的事情,卻是發現了郭珊這個人。豆瓣上有人說“多年後又讀到郭珊的文字,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顯然這個人早不是籍籍無名之輩,卻是我讀書太少,孤陋寡聞了。

  “那種感覺就想兩個去掃墓的人,在兩座毗鄰的墳塋前不期而遇一樣。如今我已懂得,每一次靈魂出竅換來的短暫的自由,都得付出代價,而代價最微的是,活在世上有更多的狼狽”。

  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某一本書裡,與郭珊不期而遇。

  忽然又想起一個老朋友,真的是老朋友了,認識她的時候我才十歲吧,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那時候她是個標準的假小子,能打能罵,男生都怕了她,偏偏我那個時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於是我們就常常成了針鋒相對的敵手。不得不佩服我的舌毒當真是渾然天成,竟然能降住她。她每次惱羞成怒,又不能打我,就只能氣急敗壞地重重丟下一句“反正比你好就行了”,然後絕塵而去。

  她如今卻過著讓一眾老同學都豔羨不已的生活。同樣是讀研究生,我每天不是宅在寢室就是宅在實驗室,比起上班族已經是相當灑脫的生活方式了,而她卻被交換到全世界各地的大學,足跡遍佈五大洲,這還不算,放假還不忘了再找個地方走一走,當真是環遊世界了。

  前幾天看見她朋友圈的照片,穿著雪白色的風衣,帶著深色的墨鏡,棕色的短靴,長髮被風吹起來,大踏步地走在臺北的街頭,啞然失笑,這人二十幾了,還是一點女人味都沒有,但是卻有一種每一個身處斗室的人都沒有的瀟灑氣質。

  是的,我也是羡慕她的。

  也喜歡書中陳丹燕的那一段話:

  “所謂旅行,不會是度假那樣舒適,也不會是出差那樣目的明確,旅行是去找尋想像的世界,驗證想像的世界是否能與現實中的世界吻合。這是有點冒險的行為,其實將已經活在自己心中的世界交付給一個具體的陌生的遠方很危險,要是面臨的那個現實的世界達不到心中的世界的高度,也許就要與那地方永遠絕交。開始旅行,其實有點像抬腿坐上萬輪盤賭的賭台一般。”

  即使這樣,我還是想去旅行,想去遠方。

  《近在远方》读后感(六):《近在远方》:情绪收集书

  打从出生起,儿子就一直被人说很像我。是很像,像得我都不好意思否定。可要让我称颂遗传的力量,我却要吞吞吐吐了。就说一件事,我恨不能脚步能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他,说什么有了谷歌地图旅游已经没意义。

  有了谷歌地图以后,旅游真的没有意义了?这本由七堇年主编的《近在远方》,打头阵的是已改名庆山的安妮宝贝的《花谢》,以日本京都为背景讲了两个女人在两性世界里受挫后后撤得漂亮的故事。在去南京的高铁上读《花谢》,“御苑所谓面积很大,空空荡荡”,我默默应和,是呀;“远远看到街道的尽头是八坂神社,夜色中起伏的白色灯笼亮了起来”,两度像故事里的鹿真和象河那样远远地看到八坂神社时的欣喜,一下子回来了……至于文章用来煞尾的三十三间堂,我们两回过去都进门不得,趴在栅栏上努力往里看的遗憾,揪心得仿佛此刻我们还趴在三十三间堂的栅栏上——因为去过京都,两次还是凭借500日圆一天的乘车券几乎走遍了京都市区,读到庆山故事里的京都,有一种家常的欢喜。

  七堇年自己的那篇《黄昏收集者絮语》,提及的许多地方也是我们去过的,比如华盛顿的杜邦环岛。就算是自由行,对我这个只到过美东的游人来说,能够乘坐地铁走到杜邦圈,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杜邦环岛是著名的同性恋社区?我真不知道,可,能清晰地记得,我们在街心花园闲坐的时候,诧异过来来往往的男人或者女人有不少明显怪异,如今遇到七堇年的细描淡写,拉家常的欢喜再一次涌上心头。

  读他人的游记,他或她写到的地方我到过没有到过,阅读体验的最大区别是,到过的像是在看他或她如数家珍;没到过的,则是隔着橱窗在看西洋镜。其中的差异岂是一帧帧谷歌地图能够填平的?!

  可惜,这本书里他或她写到的大部分地方,我都未曾踏足过,古巴的哈瓦那、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加拿大的温哥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意大利威尼斯以北的贝鲁纳镇……因为没有去过,旁观他们的文字,就少了亲昵感。不过,我喜欢看,尤其喜欢王泽的那篇《哈得孙河以东,威尼斯以北》,这位工作在纽约的姑娘,因为负责的项目在意大利威尼斯以北的贝鲁纳小镇,于是经常会“沦陷”在那个对旅游者来说也许今生都无法踏足的异乡,工作之余吃喝玩乐,率性中就将自己与一个地方相连后别样的情绪,渲染得五彩斑斓。

  是的,七堇年主编的这一本《近在远方》,与其说是一本游记汇编,不如说是一本情绪收集书,所以,像陈思量的《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目的地,然而,写到的与母亲之间那种欲说还休的亲密有怨尤,非常动人。也是,作者借异国他乡那方宝地甩脱了近乡情怯的顾虑,尽情倾诉的文字,能不好看?

  陈丹燕的《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是个例外。

  这是一篇写法我们熟识的游记,让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眼观景物心领作者的知识传播和江山指点。就算写到王后及王妃因为王子完败于战场不得不焚身以火以表忠贞的细节,陈丹燕的感慨会溢于言表,但一定浅尝辄止,哪里会像庆山和王泽的文章,到后来,景物全部后退,人的七情六欲泛滥于笔端。

  所以,在疑惑何以要将陈丹燕的《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收入这本集子后,会想一想,七堇年的目的何在?就我而言,读到了任何一种文本,表达都是没有边界的。

  《近在远方》读后感(七):如果没有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

  远方,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可以是山外的城市,可以是城外的海滨,也可以是大海另一边的国度。我们可以孤身上路,亦可结伴同行,无论如何,我们的目光从未停留在此刻。

  这便是远方的意义。

  它在呼唤,呼唤心底的勇气,呼唤前行的热情,或许,还有隐隐的爱情。

  也许,这就是《近在远方》诉说的感动:

  一个人能送给爱人的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的最好的礼物是远方,愿你与所爱一直走下去,走到时间的深处,人生的远方。

  我们的远方,就在我们一步一步前行的时候划归咫尺。

  从亚洲到美洲,从欧洲到非洲,我们追随者旅行者的脚印,鞋底的沟壑填满了远方的泥土,肩膀的背包装满了布满了行走的灰尘。我们,还感受到旅行者的心境——淡然、惶恐、踌躇、炙热……他们不仅为我们写下了美景,还为我们带来了感动。

  我们习惯了在前行的时候带上相机,随时咔下所见。但却在匆匆忙忙的旅行中,忘记了感动。

  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瞬间变得安静。没有熟悉的观众来欣赏我们的逗趣,我们的狂热,我们把真实的自己暂时掩盖起来,扮作礼貌温和的旅行者,彬彬有礼地讲话、走路、观赏。可我们一直期待能够偶遇到一个秒懂自己的旅伴,然后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

  情侣出游的时候,似乎浪漫会缓缓地迎面而来。总会有一个人在左右陪伴,倾听我们的不安和兴奋,商讨共同面对的难题。可是也会有争吵,也会有分歧,也会有不欢而散。僵局还是迁就,转身离开后的妥协似乎一点一点地磨合下棱角。

  好朋友们一起活动似乎是最为欢乐的时刻。嬉笑淹没了困难,感动盖过了泪水。总会有人站出来,成为小伙伴们的领头羊,在众口难调之中找出尽可能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一条路。互相扶持,互相依赖,友谊尽显,情谊无限。

  前行的路上必定有美景,可我们也要带上感动。有了感动,我们的远方才会熠熠生辉,才会在归家之后越发生动。那些一个人的惶恐,两个人的浪漫,无数人的欢歌笑语才会愈发的深刻。

  美景可以定格,可以留念,感动却一直在心里,念念不忘。

  《近在远方》读后感(八):《近在远方》书评:咫尺天涯

  沏一壶今春的新茶,翻阅这本远近的书,睡思倦怠时闭上眼,总在脑海里想问题:旅行的意义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

  十个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职业的作家关于旅行生活的思考汇集成这本小七的主题小说,有人因厌倦都市的生活,与曾经热恋的人分手,踏上远途;有人在枯燥的求学生涯里驾车出行,寻找灰白日常中异色的精彩;有人追忆往事,那些与亲人之间留下的关于旅途的遗憾,始终耿耿于心;也有人记录他人的跌宕人生,千山万水走遍这个世界,回首时无限唏嘘……人人有自己的见解,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

  可是说来简单,践行时又何其艰辛。每一天被闹铃叫醒的时候,闭着眼想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每一天疲倦的回到家中,细数遗留的问题,我们被千头万绪的事物如蛛丝般困在生活的牢笼里,最终成为一个麻木的圆茧,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封闭起来,如此我们便以为全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全世界,殊不知圆茧以外,日月星宿、朝雾夕阳、风和花席卷而过……

  我曾结识一位博物学教授,哲学爱好者,他的工作是飞往世界各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从破土发芽、抽枝散叶、花开花落、结果垂败……植物的一生是他的一年,而他的一年呢,不过是时间之矢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可是纵然人的一生不过是时间江河中一个细微的浪花,也足以收获无尽的感动了。他说某个深秋黄昏时刻,在海南岛的礁石上,他仰躺着听海鸥展翅鸣叫,海潮澎湃,猛一回头间,海边山岗上,一株孤独的黄杨如风中蒹葭一般,镌刻的垂危的金乌中,那场景像极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古卷画作,无数哲学的问题在它面前迎刃而解。

  我是无从想象这样的场景的,可是我也有许多想要诉诸笔端的旅行故事,在厦门的海岸上,波浪舔舐着小腿漫上来,我与至交好友倾心畅谈;在隆冬大雪封山时,我们被困在九寨的山水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山丘上,荒凉的风卷过丛丛芨芨草,我放声呐喊,苍穹和大地绵延无尽,鸦群和苍鹰带着我渺小的声音飞向远方……那些都是珍贵的记忆,都是旅行的意义,都在随后的生活中,给予我坚持的动力。

  回到近在远方,作家们为自己的远途寻找到了足够的解答,也给我们重新踏上远方路途的希望。我很喜欢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孤独的路途上总能遇到许多同样的人,他们的故事中充实着我们的旅行。我也喜欢陈丹燕《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我总是想象沙漠戈壁中那些尘封于风沙中的古代王都,那些白色、黄色、红色砂石堆砌的宫殿中,躲藏着身裹沙丽的古老灵魂,她们曾是君王的王后,细数着花格窗中光阴的流逝。还有那些蹈火而亡的女子,那些前额涂满灰烬,嘶吼着抗争的男人们,千年之后,她们的灵魂依旧在古老的城堡中游荡。还有木遥《断章七则》中对于柏林印象,裹着长风衣行色匆匆的旅人走过落满叶子的清冷街道,历史的冷酷始终在这座严肃的城市中回荡。还有苏枕书《何月不照人》中旅途和记忆穿插,仿佛现实与记忆的重叠,日本伊豆与中国台北,现在与过去,竟然如此相似。

  这是一本足够好的书,让人卧在沙发里,也能想到外面的世界,也能向往外面的世界,再次也能让人回忆起曾经丈量过的山海。

  如果硬要挑毛病,不得不说十篇文章的排版参差不齐,私心忖度该是不同的编辑负责不同的文章,最后汇总起来,造成了文章排版风格的不一致,插图的嵌入也是凌乱不堪的。与同类型的主题小说集相比,就拿郭小四的《下一站》类比吧,《近在远方》的文章质量显然高出许多,但是编排和排版却不如下一站,这些美好的文字原该有更好的书页记载。

  《近在远方》读后感(九):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吸引我愿意放下身边的纷纷扰扰,静下心读一读这些人远方的故事,是因为开篇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生活活得潦草、轻浮,却又把手里的每一件东西当作实用,不愿意损坏,不愿意它变化。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想,潦草的生命并非每个人活着的初衷,而是因为内心的不舍才会如影如幻,失去本真。没有谁只是想随便应付一生的华彩光景,也没有谁不想为梦想策马为爱致敬,起码痛苦的背面含义就是在乎。

  于是,我们该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自己。唯独当你一个人在路上时,你才会清醒的认清自己。

  所以,这看似是一本关于不同旅者的见闻轶事,其实是跟内心的自己平心静气沟通的心灵之旅。梁漱溟曾说人生要必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三个阶段,依次排开,顺序不能颠倒。如今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和内心的自己和谐相处的关系。

  不管是七堇年,还是安妮宝贝,似乎都在用远方的见闻传递着看待世界的态度,一花一木,一城一景,都能映照内心最原色的真实面孔,无论是悲或是喜,是痛还是情。也只有在路上的那一刻你才如释重负,这么多年埋在心底挥之不去的伤感也好,无法忘却的悲伤记忆也罢,就在那一刻全能坦然面对。也只有在那一刻,你敞开心扉、挥舞双臂,对着远山呐喊,迎着海浪大笑。这世界,哪里有什么忘不了,也没有过不去,只有不再为难自己。

  我觉得,旅游与旅行是不一样的。游是游山玩水,一副惬意自得的潇洒。行是行万里路的苦行僧,一副参透红尘不罢休的虔诚。我也爱旅行,走走没有走过的石板路,摸摸未曾摸过的黑沃土,看看未曾经历过的大千世界。也只有那个时候,路上的一朵黄色野花,小溪中一尾灰色小鱼,都能让你雀跃,也能让你感伤。这一路,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最清楚没有半点杂质的快乐是什么样,只有自己最能感受走出去才看到之前的自己有多狭隘。我很喜欢毕淑敏在自己一本旅行书中说,旅行最美妙的感觉,是在它不断地提醒我们——你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安妮宝贝在书中也说,“多美好静谧的爱情,像一个拥有花枝的精灵,花开花谢,周而复始,她却一直都自在而虔诚。纵使不能再一起往前走。有一个远方,只有自己知道,那所有的过往、烈焰灼伤过的心伤,都在一念间,花开幸福。”这一切的感受都来自与内心的自己和解,来自对所有不好不坏的接纳,来自对自己昨天的释然。

  其实能够放得下就是不用处处用他人的眼光装扮自己,真正能够做真实的自己也就是与内心的自己和谐相处。旅行是一条路,但绝对不是标准答案,因为你有你的声色犬马,我有我的各安天涯。路过不会遗憾,分别不会埋怨,别在为难自己,要明白: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近在远方》读后感(十):一开始就应该走向你

  这本书里说:“再远的地方,只要愿意迈步,都不遥远;再近的地方,不愿意走出去,都那么遥远,就是近在远方的意义。”

  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很熟悉,在我十几二十岁时,也曾对此爱不释手,天知道,我本来想用疯狂迷恋的,当字出现在文本之后,自己都开始嘲笑自己了,疯狂这个词一点都不合适我。

  曾经或许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也意识到的,可惜这些一瞬间的意识却往往抓不住,我们都固执,坚持自己一味的想法,认为这世间有无数的可能性,也从不害怕错过...是的,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从来不害怕错过,当我意识到可能已经失去了珍贵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干脆丢弃。

  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彷徨,说得最多的就是害怕自己嫁不出去。前两天刚刚度过了二十六岁生日,第二天舍友出去和春节的相亲对象约会,说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对方是个胖子,是呀,据说那人有车有房,脾气还很好,从前她们都讥笑我是个外貌协会的,这个结论从哪儿来的我都不晓得,反正我从来没有祸害过别人。然后我和一个同学吃了中饭聊天到下午二点半,那孩子说一早就要回学校的,聊着聊着就错过了时间。

  喜欢豆瓣,因为不管发表什么样的忧伤,都勿需大惊小怪,和别人的故事相比都显得那样的小嘿嘿...我那些心里话又讲不完了,现在是上班时间,突然就没有灵感了,看到公司一个老员工发的说说,说好想做一件一辈子的事...是呀!我也好想的,希望一遇见就是一辈子,那些多余的都不要出现了。

  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像很喜欢我的人,为什么用“好像”呢?因为我从来都没看清过一个人,他们常常说我是大笨蛋,好人坏人都分不清,也不晓得到底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好吧!我分不清...反正就是别人向我示好,我就本能地要远离他,后来他喜欢别人,但是一起玩的时候,目光也总放在我身上,有时候我都想跟他说“你看上我哪点啦?我改还不成么...”哎...我真是太坏了,活该嫁不出去...

  写不完了,反正就是希望从此以后,晓得记住过往的时光,就好像工作的时候要记得自己做过的事,再次面试的时候,那些都会成为经验。(德能空气能,全球热泵专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