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越智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越智商》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越智商》读后感10篇

  《超越智商》是一本由【美】基思 E. 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智商》读后感(一):理性重要性

  本书在《思考快与慢》的两个系统理论上增加了一个层面(书中引用了许多前者的实验结果,许多内容差不多),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个人理解为就是直觉、智力和理性。该书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论证了现有智商概念的不科学,提出要将对理性的概念单独列出并单独测验,这部分可以略读。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呢?因为所谓的聪明指的是智商层面,一个人要从直觉、智商、理性三方面决定。许多智商很高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存在理性障碍,即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理性障碍具有个体异性、可测量、与智力水平无关。

  什么是理性障碍的表现呢?例如:过度自信(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忽视自己未知的,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对随机事件过度反应、短视损失厌恶、属性替换(用简单问题取代难题进行思考)、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对给定表达方式被动接受)等。

  如何避免理性障碍呢?一是有意识避免大脑先天存在的对信息加工的懒惰。二是通过训练给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例如:思考备选假设、可证伪性原则、概率论思维等。该书提的这些所谓的好的心智程序,生造了许多专业名词,读起来很晦涩,私以为这部分内容可借鉴《清醒思考的艺术》《不要做聪明的傻瓜》,这两本书更通俗易懂些。

  《超越智商》读后感(二):本书只是针对智商测试而已,思路是乱的

  作者把心智分为三种,没有必要,也是不恰当的。传统分法都是两种,一种自动反应,一种费心思考;前者要么被称为直觉反应,要么被称为感受反应,要么被称为感情反应,要么被称为system 1;后者要么被称为理性反应,要么被称为理智反应,要么称为system 2。

  作者所谓反省心智的部分,依然在举自动反应的例子,比如琳达题,比如饭店事件,因而应该像其他人那样,把这个部分并入自动反应部分,而不是更繁琐而效果不佳地分出所谓反省心智。

  一般说来,还是应该按照Kahneman的设定,即一个自动反应的system 1,来自直觉、欲望、感受、情绪经验等,另一个来自努力思索的system 2。这样,本书作者的出错实例就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自动反应出错,其二思考基于的依据出错。我记得在那部不好看的《史密斯夫妇》中,俺就丽娜·朱莉饰演的妻子想验证Brad Pitt饰演的丈夫真实身份,故意蹭掉一瓶酒,以试探他的身手。Brad Pitt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小试伸手接住了酒瓶,于是泄露了特工身份。这就是一个自动反应出错的例子。我能想起这个例子,一定是因为最近有耳闻,这两个人在离婚,所以大脑内有关他们夫妇二人信息的那些神经还温着呢,比较容易启动。第二种依据出错,就是作者所谓“聪明人为什么干傻事”的情况同时也包括是所谓learned fool即morosoph所指。涉及作者自己也提到的知识理性的问题,即理性所依据的知识是否正确的问题。聪明人可能知道一些知识,或者知道很多知识,但是由于依据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地依据了一些知识,或者有疏漏或多余,导致思考出错。

  作者提到保罗斯教授和专栏作家David Denby买股票的例子,想说明这些人高智商干傻事,该卖股票的时候不卖,但我以为这些例子只适合反驳以测试智商为标准衡量一个人能力做法。作者反对那些鼓吹智商测试,又以测试出的智商为褒贬标准的流行现象,这是对的。对于智商的正确理解,可以从Malcolm Gladwell的Outliers一书中获得。

  至于保罗斯和David Denby的例子,我觉得应该以术业有专攻来理解。股票应该不是数学教授和专栏作家的专业领域,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如同那些散户被割韭菜一样,都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你才具有成功把握。而作者在此处的解释我觉得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保罗斯在价位走低时不断买入时错误的,这完全是事后诸葛的做法,因为本来,价位走低买入,拉低成本,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之一。也就是说,在作者这个例子上,他自己犯了三个认知偏见的错误:其一,the halo effect。即认为数学教授和专栏作家貌似都很聪明,因此他们在别的方面也一定都很棒。其二,the hindsight bias。在保罗斯价位走低买入拉低成本的时候,假如当时询问作者,作者恐怕也不知道会不会价格接下来会怎样。事后他当然可以说保罗斯做得不明智。其三,选择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许多其他时候,一些数学教授买股票,走低的时候持续买进拉低成本,后来又走高卖掉了。这些例子显然不符合作者的需要。这种选择例子的方法,很容易造成观点不全面偏颇后果。其三,焦点偏差。

  出错有时是缺失正确方法,有时自错误观念。缺失正确方法的例子有:一,attribute substitution,以容易的问题替代难的问题进行回答。在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中有详细解释。二,人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例子、故事,而对数据迟钝,这似乎与大脑的interpreter是一个narrator有关,忘记出处了。911事件之后,选择飞机行人数骤减。然而2001年最后一个月,车祸死亡人数增加了300人。

  应用错误观念的有:一,我方立场偏差。即袒护跟“我”有关的一方,诋毁敌方。比如许多国人认为,我方打击朝鲜叫伸张正义,美帝打击朝鲜叫居心不良。二,对自己过于自信。自认为自己知道很多,比一般人都行。这种就是散户入股市心态,以及超过一半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水平高于其他人这种现象的原因。三,myopic loss aversion。损失一万元的痛苦2倍于获得一万元的痛苦。四,Hyperbolic discount curves。五,货币错觉。六,frame效应。七,knowledge projection tendencies。那些否认大屠杀的人,可能出于对信念的维护,不断寻求支持该信念的证据,对反证持忽略和不相信态度,甚至编出更多的故事和理由肯定自己和否定对方

  提到捆绑策略。人类也意识到一些问题,也发明了一些流行智慧来对抗自身的自动反应,纠正偏差。比如美只是皮囊抵抗美的诱惑,一分价钱一分货抵抗便宜货低价诱惑,好人好报抵抗干坏事诱惑。

  提到representational abuse和decoupling operation。

  提到弗林效应,即近年来,人类的智商测试分数越来越高,每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呈增长趋势按理说这是人越来越聪明的表现,然而这显然是个假象。

  提到进化的目的只有保存和繁殖。不为个体幸福,不为智慧,不为进步。

  提到电车难题,天桥案例中,决定推胖子下桥的,会激活压制情绪的大脑部位。

  提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一种源于澳大利亚的“辅助沟通技术引发的事件。这个事件类似“聪明的汉斯”事件,都包含有欺骗性的错误(注意这个事件!!!)。还有(P135)帕特尔和克拉克杀婴案。事实上婴儿自然死亡,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提到Ponzi Schemes,庞氏骗局。类似传销,以发展下线为主。提到上世纪90年代引发的多重人格诊断风潮,包括心理医生诱发多个儿童关于莫须有童年性虐回忆的案例。

  提到高学历、聪明人更容易陷入复杂的骗局(P161),想出更愚蠢想法。比如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支持。Ezra Pond。提出门萨组织中大比例信仰占星术、信鬼神。现代伪科学包括各种欺骗性减肥法,各种修炼,特异功能等。

  谈到meme,其中提到寄生meme。寄生meme的例子是什么?大概就是观念禁忌。比如,链式邮件,转发此信息就全家好运,不转发此信息就全家火葬场。这种信息是容易戳破的病毒,大部分的人都不在乎信。禁忌信息寄生在那些落后民族和部落中,比如尼日利亚一些地区流行的割礼,其来自meme:男人的阴茎一旦接触到女人的阴蒂,男人就会死去。这种病毒阻止了人们去验证,因为验证的代价太高了。因此,这个观念就寄生下来了。

  《超越智商》读后感(三):要理性, 而不仅仅是聪明

  第一个重要的论点: 智商 != 理性

  传统的对于人定义,过于强调了 智商的重要性, 却殊不知, 智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同样很高智商的人, 就有可能做出非常愚蠢的事情. 理性思维技能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只有小到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这种低相关性不足为奇. 理性与智商之间的关联度其实是非常小的. 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 大量的高智商的人, 加入 极端宗教, 比如ISIA. 股市市场中, 步伐大量的人, 丧失基本的理性, 而造成资产的大量的损失.

  理性的定义

  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这意味着与理性相关的人类认知属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即人们达成人生目标的效率有所不同

  怎样变动更加理性?

  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如何避免认知吝啬?

  完全的析解策略

  *

  如何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卡尔波普尔的 证伪 的思想. 来批判的面对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些理论和思考.

  常见的集中认知缺陷

  锚定: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也即是说当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会有不同的答案

  过度自信

  决策过程中的完全析取推理能力;由于框架效应而体现出的不连贯偏好(inconsistent preference);表现出默认偏见倾向;用情感替代困难评价的倾向;过分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的倾向;选择容易受到生动刺激影响的倾向;决策容易受到不相关情境影响的倾向,等等。

  认知吝啬

  我们的大脑一个最大的特点: 能偷懒就偷懒

  认知吝啬鬼”是以肤浅著称的类型一加工的显著特点。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进而得出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不理性的原因是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大脑总是最少程度地调用认知资源,所以我们常常出现我方立场信息加工(e.g别人容易有偏见但我不会有偏见的偏见,为自己的决定和思想找一个原因),受到生动性/情绪/冲动的刺激(e.g广告),在给定框架内做出决策(e.g瑞士默认捐器官80%,英国默认不捐器官20%),条件化反应(e.g怕蛇不怕枪,喜欢长得好看的人),属性替代(用简单的替换复杂的)

  理性的工具

  理性分工具理性(最大化实现真正想要的目标)和知识理性(掌握世界真实的知识)。 工具理性就是在有限资源(生理与心理)的前提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得更加学术一点,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

  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3]

  认知模型

  类型一: 也常常称作启发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以及无 类型二: 类型二加工速度相对较慢,相对来说计算负荷也较高,它是意识的焦点。 类型二包括: 算法心智 和 反省心智. 类型二加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压制(override)类型一加工。

  所以我们的心智模型包括三种:

  自主心智

  算法心智

  反省心智

  gt; “简而言之,我们在生活中做过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仅仅是决策总体中一个很小的集合而已。决定从事的职业领域,从事哪一份工作,与谁结婚,如何投资,定居在何处,如何置业,以及是否要孩子,当我们几十年后回看人生时,也许正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全部。

  我们在生活中做过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仅仅是决策总体中一个很小的集合而已。

  剩下的几千几万个决定,就是瓦格纳所说的“熨洗衣服类决策”。这二十几个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

  gt;

  启发式加工可以提供的那些“快速但劣质”的答案,很可能被用于我们生命中这二三十个“非洗熨衣服类决策”,引导我们的生活误入歧途。 那面对, 影响人生及其重要并且数量极少的决策的时候, 我们应该摒弃启发式的解决办法, 而调用 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 来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

  概率作为工具

  贝叶斯定理的讲解很棒,重要的是贝叶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记住那个公式: 后验概率=相似率×先验概率 贝叶斯与证伪的相关,意识到基础概率的重要。——培养“贝叶斯直觉”。 条件概率倒置:出现某种症状的确诊概率与确诊后出现某种症状的概率混为一谈。病人关注前者,医生知道后者。

  决策与认知理论的书籍清单

  思考的快与慢

  超越智商

  机器人叛乱

  《超越智商》读后感(四):超越智商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把它当作一部拓展视野的读物,认为会像怪诞心理学那样,有点幽默但又会教授你加个视角去看世界。但事实却完全不一样,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我们无不时刻在遵循着牛顿定理,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无不时刻在遵循着贝叶斯公式…

  生活中我并算不上是个有很好运气的人,常常会做出十分让人后悔的决定,想来想去又摸不着头脑,但又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对平时那些需要做出判断的事物留意,到底是哪些原因会导致结果一直在背离我的意愿。这本书将是一个起点,一个可以探究原因直到可以弄明白。一个原因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程度会左右你平时的决策,往往会给你带来最优的选择,而不是当前利益最大的选择。其实大众的智商都是差不多上下的,面对同一个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大家的选择缘由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命运折点。我们身边那种一直会有很好运气的人,他们往往都不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做的,但结果都是符合预期,胜利女神就像一直会眷恋着一样,内在的反省机制都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本能之一。很多人都说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但现在倒觉得其实未必,任何生命旅程的折点都是你做决定的时刻。比如升学考试,成绩不相上下的人在择校上的差异真的会改变他之后的轨迹,因为融入的环境改变了。即使每天混在一起,别人也不太可能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相同经历和成长环境带给个体的差异竟会如此之大,要是三体人的话,就非常容易知道他对每天发生的事情在脑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最后生成的是什么,因为这些都是看得到的。

  大部分人平时考虑问题就像吝啬鬼一样,能跳过就跳过,省略一切主观上觉得不必要的“麻烦”,从心理上讲是在确认自己的“聪明”,在花费极少时间的代价下做出了自我认为最好的决定,从不去反省,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偶尔行得通的决定在事后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单一的运气,凑巧而已…

  庆幸的是自己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也在通过不同途径来寻找说得过去的答案。前不久在逻辑思维上看到罗胖推荐的魔鬼经济学一书,他在脱口秀中就强调了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会有让你有种毁三观的冲击。不过细想过来,平时我们认知的这个世界都太过带有情绪了,感情色彩让我们迷失了道路方向。思维方式的不同会给你带来不同的世界,有一个庆幸的是,这些都可以后天习得的。想起去年红红火火的P2P网络借贷,真是和庞氏骗局如出一辙的剧本,在思索后,一个在有利率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承诺高收益真是让人觉得这是个陷阱,必须控制住这个欲望,这个压制机制的建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改变思维方式的同时,还要渐渐训练自己的理商。那些看着运气很棒的人,也许这就是在教科书中学不到的,社会里才能学到的本能如何做最优选择,而不是做利益最大的选择。我超喜欢日本的一部动漫全职猎人,大概冥冥之中就有这样一个原因存在。

  整本书不止对理商的进行阐述,还换个角度看世界。这里有着很重要的可以实践的理论。

  《超越智商》读后感(五):为什么聪明人总是做傻事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您有没有写书的计划?

  巴菲特(伯克希尔主席):如果我要写书的话,书名就是《为什么聪明人总是做傻事》。

  芒格(伯克希尔副主席):那就是我的自传。

  本书作者斯坦诺维奇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一问题。

  (一)理性的定义

  理性的定义是: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是为知识理性;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或解决问题,是为工具理性。反之,非理性则意味着对世界的认识与世界的本来面目不一致,或者不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

  科学家发现,大脑的运作可以分为“快”与“慢”两种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快思考像猛张飞,慢思考如诸葛亮。斯坦诺维奇进一步将大脑的认知过程分为三种心智模式: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即自动反应,又称默认启发式,特点是执行迅速,节约能量,例如被火烧了就快速躲开,熟练地骑自行车,这是人类思考的默认方式。

  算法心智即记忆,计算,逻辑推理等,例如背诵唐诗,算账,算法心智的水平即智商的水平。

  反省心智即对目标系统的正确认识,基于正确认识采取最优化的行动,也就是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水平,所谓“三思而后行”。

  在思考或行动时做到理性,首先需要我们在使用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判断自主心智的无意识反应是否是正确的,如果错误,则使用反省心智修正。

  (二)非理性的表现与原因

  心理学家像收集彩色蝴蝶标本一样收集着人类认知中的偏差,发现了五十种以上的认知谬误,斯坦诺维奇将其分为情绪障碍、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问题三类,其中:

  情绪障碍指的是生理上无法感知情绪,导致了自主心智的受损。

  认知吝啬鬼包括:默认自主心智加工,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反省心智对于自主心智的压制失败。

  心智程序问题包括:缺乏必要的心智程序,安装了错误的心智程序。

  每个人都是非理性的,只是程度不同,一方面是因为进化赋予我们的先天认知能力过于简单,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后天学习和训练既不能对抗先天的本能,也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人类天生的非理性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简单快速粗暴,大脑的运作方式是“能偷懒绝不少偷一点懒”,总是倾向于最节约认知资源和能量的运作方式。

  认知吝啬鬼决定了人类的多数思考都是自主心智快速完成的。

  人类的认知吝啬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不能主动做到“完全析取推理”(Fully disjunctive reasoning),即不会考虑所有的可能情况。

  2.使用属性替换,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发现很困难,然后发现评估与属性A有关系的属性B容易一些,就改为评估属性B。

  3.大脑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特别敏感,很容易受生动性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和事实的影响。

  4.锚定和调整,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先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相关数字,然后基于已知的特定信息调整,以获得想要的结果。资产评估公司在为船舶估值时即采用此方法,选择同类型的船舶的近期数据,根据差异做调整,获得想要的数据。

  5.直接使用默认值。

  6.框架效应,即人们对本质相同但表述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是对给定的表述方式的被动接受。人们的选择偏好多受到外部因素(那些有权力塑造环境,决定问题措辞方式的人)的影响,而非基于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及偏好。

  7.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从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是一种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所以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这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也会损害我们产生信息的能力。

  1)过度自信,对首先跳出脑海的想法很执着,不去寻找自己错误的理由。

  2)控制错觉,个体相信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结果。

  3)沟通和知识假设中的利己主义,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8.双曲贴现:宁要朝三,不要暮四,对于短期利益的过度重视。

  9.压制失败,在调用反省心智后,仍然听从自主心智的号令,情绪战胜理性。我们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10.知识投射倾向(Knowledge projection tendencies),用已有观念作为过滤器来处理新的信息。

  12.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接认知:人们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

  第二,有时大脑中没有存储足够处理复杂局面的知识结构,即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缺少必要的心智程序;有时大脑中存储了与世界现实不一致的错误知识,即错误了的心智程序。

  其一,对于理性思考而言,必要的心智程序包括:

  1.概率理论知识,尤其是贝叶斯的条件概率。

  2.决策科学知识。

  3.科学推理知识。

  4.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规则,如波普尔的可证伪性。

  5.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经济学。

  其二,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吸收那些错误的观念,并抓住不放,尤其是那些不可证伪也不可证实的理论。其原因模因理论认为人脑只是知识(模因)的载体,寄生在人脑中的知识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人类本身。

  错误的心智程序包括:

  1.迷信,信仰超自然力量。

  2.信仰直觉,尤其女人。

  3.过度信赖民间智慧和民间心理学,如星座理论,血型理论,性格色彩等。

  4.信仰“特殊”的专业知识,如各种大师。

  5.金融误解:过于相信自己的运气和能力,幻想一夜暴富和不劳而获。

  (三)理性如何提高

  提高理性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便是减少非理性,对应以上非理性的原因与表现,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提高理性: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带有民主氛围的集体决策是提高理性水平的良好模式,坦诚沟通可以增加决策时所使用的好的心智程序数量,也可以发现坏的心智程序,充分沟通后再决策可以降低认知吝啬的倾向,所以,开会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在个人决策与思考时,提高理性决策水平的最简单的途径依然是开小会,此时要求我们具备几位有见识且会对你讲真话的朋友,孔子所谓“直谅多闻之友”,鉴于我们的多数时候是和自己的伴侣商议问题,一个“直谅多闻”的伴侣则非常关键,他/她品行正直,不会把你往沟里推,他/她愿意跟你讲真话,哪怕忠言逆耳,他/她勤于学习,能够拓展你的见识。

  稍微艰难但更良好的途径是着力于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水平,朋友如同谋士,唯有英雄识英雄,自己的知识高度决定了自己能够采纳什么水平的建议,每个人的专注领域不同使得很多眼前的问题只有自己最了解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

  在减少认知吝啬方面,投资家芒格和企业家多贝里选择了“检查清单”的模式,即将心理学家发现的和自己总结出来的,决策时容易受其影响而犯错误的心理倾向和思维谬误整理成清单,在做决策时一一对照,如果发现中枪立刻躲闪。具体可参见《穷查理宝典》、《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

  在减少心智程序问题方面,我以为“求是”的精神帮助最大,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客观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去探索世界,并随时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根据证据调整信念,像一个科学家一般对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和面对的问题。我以为有三个人的方法值得参考:

  西塞罗的“学习历史”,他认为“所有不了解他生前的历史的人都还是孩子”,他所谓的历史既包括传统的历史,也包括各个学科的历史,即世界在他出生之前发生了什么,人类发现了什么。毛主席强调分析事物应“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他本人也精于对历史的分析与洞察,得出了很多战略洞见。

  达尔文的“逆向思考”,《物种起源》的结构是前半部分说明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发现,后半部分一一指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可能漏洞并予以解释,前面说明自己对,后面说明自己在哪里可能错,这需要一颗宽广的心胸,需要一颗敬畏真理的心。大多数理论著作都是在向人说明自己比前人多做出了什么发现,至于自己的疏漏和不足,他自己也知道,出于各种原因羞于人言,达尔文之外,我没有再读过第二个人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包括本书),用接近三分之一的篇章,努力说明自己可能犯的错误。

  芒格的“多元思维”,作为投资家,他倾其一生,边实践,边总结,独立发展了一套融合主要学科的核心原理的思维模型,但尚未全面公布于世,且可能永远不会公布,因为他认为不能剥夺他人自己发展处这套模型的快乐,梗概可参考《穷查理宝典》。

  总之,Stay hungry,Stay foolish,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四)理性用于何时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决策,一生中将会做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对幸福产生影响的只是其中的很少的一部分,理性思考是耗能很高的行为,并非适合生活中每一个决策,我们应该视事情的重要程度而决定调用认知资源的多少。

  哪些事情值得我们使用反省心智呢?每个人不尽相同。姑且假设获得成功和幸福,避免失败与痛苦是每个人的目的,有助于目的实现的重要决策包括但不限于:

  1. 选择信仰。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只有拥有自己的坚定的信仰的人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处境中,不言放弃,积极面对。

  2. 选择伴侣。女怕嫁错郎。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之一是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家庭不和带来的痛苦对于人的打击也非常严重。

  3. 选择职业。男怕入错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特长和兴趣,做一份契合兴趣与特长的工作既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也能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这涉及到自小开始的认识自我与认识社会,到后来的专业选择,学校选择。

  4. 选择城市,如何置业。在中国尤其如此。

  5. 选择朋友。朋友能带来感情的慰藉,知识的碰撞,业务的合作,而交友不慎也是常见的失败原因。

  6. 选择投资。在经济金融化和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生活需求之外的现金如无良好配置,即处于不断贬值的境地。

  还有,很多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的常常是跳出理性的框架,任由直觉和想象的驰骋,此时过于理性将成为障碍。

  还有,爱情,友谊,信仰等价值是超越常规的利益判断下的理性的,当王子选择与灰姑娘在一起时,他是理性的,当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时,他是理性的,当王阳明先生自作主张平判时,他是理性的。

  巴菲特说:““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知识理性),以及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工具理性)。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的智商(算法心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反省心智)。我总是把智商和才能比作发动机的动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工作的效率则取决于理性。”

  投资如此,其他事情亦然,提高理性有助于每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美好的生活来源于清醒的思考与明智的行动”。

  《超越智商》读后感(六):人类非理性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过度自信,人总是倾向于过度自信,比如在玩诸如一元夺宝的游戏的时候。而为什么人会过度自信呢?大概是冥冥之中总觉得上帝会眷恋自己多一点。

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预测。对股市未来一年的走势或公司3年后预计营业额的估计就受这种效应的影响: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对于过度自信效应,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否正确。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真正令人吃惊的是:过度自信效应对专家的影响比对非专家的影响还严重,一位经济学教授在预测油价的5年走势时会与非经济学家一样出错。只不过他这么做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第二个原因就是胡乱总结规律。人类有一种倾向,就是找规律,因为这样做可以简化一些事情,但是如果没啥规律却强行寻找就不对了。 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这个大部分时候有用,比如在股市上就有很多假的规律。

  第三个就是短视损失厌恶。也就是说丢100元的痛苦和捡到100元的快乐是不一样的。丢100元的痛苦远远大于捡到100元带来的快乐。

  《超越智商》读后感(七):《超越智商》| 解读

  

关于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与人类发展系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等。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认知科学书,也是一本教你怎样培养理性决策能力的工具书。

  核心观点:高智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聪明人也常常不会理性决策,“理商”才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超越智商》读后感(八):更完整的人类智能运作框架

  事实上 书里没有就如何提升理性作出专门的论述。但前前后后的点滴还是可以拼凑出一些的。

  本书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作者抨击传统的智力崇拜,认为除了智力之外,人类的智能的含义还有很多(废话)。

  不过作者给出了一个人类智能的结构。比之《思考,快与慢》,又多了一个反省心智。而且各个智能系统之间的联系也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描述。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很多例子在其他书中都有提及。但作者将各种人类认知谬误一定程度上都综合在了一起,特别是依附在了这个三重智能模型之上。比之简单罗列各种谬误,要进步不少,给读者理解认知心理学中相关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关于心智程序和memo的类比,虽然如果你知道memo这个概念,这个类比是一望而知的,但还是惊艳到了。

  《超越智商》读后感(九):笨蛋如何更好地生活

  斯坦诺维奇在做一件颠覆性的事情,这本书里是他的呐喊声:“愚蠢的人类,你们想生活的更好光有智商还不够!还要学会理性思考。”

  【一】

  全书从副标题开始展开“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作者列举出了种种高智商人做出不理智决策的理智。第一部分主要在谈论智商测验所缺失的部分-----对理性的测量,而人类生活是否顺利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是否在合适的时候做出了合适的决定------理性的外显。

  何为理性?

  理性的两种分类。

  工具理性:最优化去实现个人设置的目标。

  知识理性:自己信念与真实世界的一直程度。

  显然,一个幸福的人需要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而不是虚幻的,他的信念是合理而不是妄想的。他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然后还要根据目标抵制实现过程中的诱惑完成它。

  以上,是否也可以说明,为何大学中成绩十分突出的人(他们的智商测验分数一定不会低)在之后的工作中却不一定会顺风顺水。成绩考核的单一方式与复杂社会中面临各种决策所用到的技能与方式有着本质的却别-----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智商和理性的分离。

  【二】

  那么阻碍我们不能完成目标、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经常后悔的讨厌鬼有哪些?

  作者认为,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我们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是“能偷懒绝不少偷一点懒”。作者把人类心智分为了三种:

  - 自主心智

  - 算法心智

  - 反省心智

  以上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着自己的的分工,对我们理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反省心智。“反省心智关注于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决定。只有在反省心智分心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

  我们之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和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框架效应,也即是说当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会有不同的答案。-------其实这是认知吝啬的一种表现。这种框架可以利用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例如销售的话术问题。当下次问客户“您什么时候有时间?”不防换一种方式“您在X号有时间吧。”试下效果~(原理就是框架效应下人是被动接受信息的)

  2.过度自信,人们会孤高估计自己的判断。

  3.情感或无意识状态下启动了“暖加工”作者举例了哈佛政治学导论公开课的经典电车案例http://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 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在后一种决策中人很难不带入自己的情感,所以得出了前后矛盾的信念。

  【三】

  对这些讨厌鬼,我们要怎么打败他们呢?

  给自己安装好的心智程序,这包括:

  1.可证伪性的思考方式,科学的持续进步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基于可证伪的前提下,在证伪出现时,不断去修改理论,逼近真理。

  2.学习一定的概率知识(备择假设: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oOMNF1XTZQdrYG9eZVzK1ZFeazguf-G-2TrJOWGNgkjhTquk3Gi4RoZNj4nK-ZyaunWROzgvOEtT84o046Eoq)。作者在P137页花大篇幅讲了叶贝斯定律对心智的拯救。

  上述两点其实就是正规的心理学学术训练。心理统计和实验心理学的内核,每次看到这里,都格外感激曾经的自己啃完了《心理统计学》和《实验心理学》,了解了证伪、基本统计知识。

  【四】

  “简而言之,我们在生活中做过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仅仅是决策总体中一个很小的集合而已。决定从事的职业领域,从事哪一份工作,与谁结婚,如何投资,定居在何处,如何置业,以及是否要孩子,当我们几十年后回看人生时,也许正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全部。”P78

  斯坦诺维奇整本书在披露智商测验的局限性,试图让人们把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估充智商测验转移到理商测验上来。对上面那段话有着很深的感触,真正决定我们是谁会在哪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决定。看似云淡风轻其实注定一生。

  曾经常感情用事的我竟变为了一个理性主义者,哈也许是吃了太多相对主义的苦果。当你有了自己的信念时,便没有理由不去按照你的信念生活。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了,笨蛋不要再担心你的智商测验分数了,理性可以习得。做出合适正确的决定不是更重要吗?

  《超越智商》读后感(十):为什么一定要有标题

  聪明指代智商高,做傻事因为没理性。

  全文给我传递了理性非常重要的讯息。当前社会过分强调了智商的重要性,各种考验测试为智商准备,各种门槛针对智商,教育培训社会强调也都是智商。但是高智商的人仍然会做出许多看起来并不合理的决定和事情。E.g.歧视,为大屠杀作辩解,固执己见,经济诈骗,赌博投资到倾家荡产。

  理性分工具理性(最大化实现真正想要的目标)和知识理性(掌握世界真实的知识)。

  不理性的原因是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大脑总是最少程度地调用认知资源,所以我们常常出现我方立场信息加工(e.g别人容易有偏见但我不会有偏见的偏见,为自己的决定和思想找一个原因),受到生动性/情绪/冲动的刺激(e.g广告),在给定框架内做出决策(e.g瑞士默认捐器官80%,英国默认不捐器官20%),条件化反应(e.g怕蛇不怕枪,喜欢长得好看的人),属性替代(用简单的替换复杂的)

  还因为为心智程序缺陷(不知道概率和思维规则,没考虑到备择选项),

  以及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拒绝被评估的模因,?……)

  看完被说服了,总是被人评价愚蠢、迟钝,但事实上我越来越不那么认可评价我的人自评全面灵活教我做人的说法。很多家长喜欢说你看别人家孩子,上清华上北大上哪哪哪儿,主流的看重智商。找对象看各种条件,能最大化实现个人目标,是被安装了物质最重要的模因?有些东西重要,但其实又不那么重要,我想要的真是我想要的,还是被安装想要的,模因想要的,基因想要的。

  要补一下概率的知识,继续看看认知科学的书。

  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我始终不理解去耦化和表征的意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